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你一定不知道,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如何影響三星跟賈伯斯的品牌思維⋯”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你一定不知道,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如何影響三星跟賈伯斯的品牌思維⋯

Posted: 16 Jul 2015 07:06 AM PDT

你一定不知道,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如何影響三星跟賈伯斯的品牌思維⋯

本文原刊登於 Motive 商業洞察,作者米卡,Inside 獲授權轉載。

你看過《2001太空漫遊》嗎?這部在1968年由大導演Stanley Kubrick所拍攝,被科幻電影影迷稱為經典中的經典,講述的是33年後的未來,卻是21世紀的現在,14年前的過去。在2015年的這個時候,回過頭來「驗收」當年讓世人驚奇的未來,這種感覺還滿有趣。

這是部需要沐浴淨身,飽足精神,斷開鎖鏈關掉手機,然後全神貫注觀賞的電影,既然被稱為永恆經典,通常aka「凡人無法參透」。光是看這1:40秒把你靈魂鎮住的片頭,找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戴上耳機聆聽,你就會懂我的意思:

我一直到前幾年才看了這部,據說是史上最悶的電影。忍著不快轉、坐立不安的兩個半小時後,我沒悟出大導演要跟我講的人生,不過,倒是意外的發現『片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黑石板,長得跟iPhone的外形有幾分神似啊!』(完全畫錯重點,哈)

▲在史前蠻荒時代,出現一塊非自然產物,比例很像iPhone的黑石板物體,
那畫面很~衝~突。原來大師就得讓人看不懂才行。

這塊長方體的黑石板,在電影中並沒有交代它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我們只知道,自從這塊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石板出現後,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像是片中史前的黑猩猩們,第一次看見黑石板後就突然變聰明了!開始知道如何運用動物的骨頭,擊退牠的敵人、打死獵物。這塊黑石板,頗有里程碑的味道啊,咦~莫非iPhone也是,解放了人類的手指頭!?

Apple 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的同時,順便倒打微軟一耙

不是黑石板的主人,但是發明了iPhone的蘋果,在1999年拍過一部以這部電影中有著人工智慧的超級電腦『HAL 9000』為主角的廣告,她不是為了慶祝即將到來的2001年,而是用HAL來反諷,當年Windows系統在面對千禧年時,可能出現全面大當機的窘境。

HAL說『Dave(2001片中的男主角名),你還記2000年那場電腦的大錯亂嗎?我只是要讓你知道,那真的不是我們的錯,是人類電腦工程師沒有教我們怎麼辨識千禧年。當2000年一到,我們沒有選擇的,只好讓世界經濟瓦解。那是bug造成的,承認它,這讓我現在心裡好過多了』

『只有Macintosh系統可以正常運作,減省數十億的支出。你喜歡你的麥金塔更勝於我,不是嗎,Dave?』

Apple用了一個簡單到不行的手法,就完成了一部廣告,整整一分鐘只用了兩個畫面,一個慢慢Zoom in 的HAL 9000,一個Apple logo的ending cut。

注意:雖然我們都知道,千禧蟲後來雷聲大雨點小,只是出來嚇唬人趕快更新電腦用的,但這部廣告播出的時間是1999年,當時,沒人知道2000年一到世界會發生什麼事,Apple就篤定的跨下海口說『Mac不會有事』。

這頗像現在正夯的即時行銷啊。只是她用的不是現在當紅的議題,而是「歷史上的今天」。

Apple無人能敵的品牌識別,是靠著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

不得不說, 蘋果電腦真的很善於運用Mac Vs PC的比對法,來凸顯自己的特色,而且用的很高級。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Apple的認知,不是因為Apple神來一筆的靈光乍現,而是一路以來持之以恆的結果。

Mac Vs PC

  • New Vs Old
  • 開放 Vs 保守
  • 有趣 Vs 無聊
  • 新穎 Vs 傳統
  • 休閒 Vs 工作
  • 潮流 Vs 退流行

就舉2006年開始的經典系列Mac Vs PC campaign為例,從音樂、人物性格的對比(一個smart、一個矬)、每集花30秒內容講一個主題,從Mac比較好、iLife、防毒…的鋪陳堆疊,首年一共推出了19支廣告,經過一連串的「洗腦」後,將來你幫小孩買電腦時,你會想買哪一種?這種有系統的溝通方式,絕對值得品牌細細研究,學習。

Mac Vs PC,調侃PC會中毒,Mac不會的廣告:

▲一張人物圖,就道盡兩者的差別,你想成為哪種人?

電影中這個能思考、會對話,而且還會預謀殺人的超級電腦『HAL 9000』,在現實生活的2001年,並沒有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到了2015年的今天,我們也只有個可以撥電話、發簡訊、預約行程的iPhone 上的Siri,可以寥以安慰了。

雖然,Siri 比之Hal 9000,既不會下棋也不懂得察言觀色,兩者相比,猶如拿棒棒糖要去比雞腿,更別提Siri還經常聽不懂你的指令。不過,如果你曾經試著用語音,請Siri幫你播一首歌或是打電話回家,那種成功完成時的經驗,還是會讓人興奮莫名,逢人便到處獻寶,感嘆『科技真的很神奇』!

在Apple Watch 上,如何用Siri幫你導航、查詢球賽結果、開啟App、設定鬧鐘、或是打電話:

在2001太空漫游的電影中,絕大部份當年所預言的科技都沒有實現,沒有月球基地、人工重力的太空站、載人飛向木星的太空船、當然也沒有冬眠機,不過其中倒是有一項科技,已經成為我們日常溝通的工具之一,那就是facetime。

▲不用是太空人,也可以打視訊電話的facetime。

像facetime這類的視訊電話,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男主角Dave在飛往木星的途中,接到爸媽祝賀生日的電話。電影很務實的,因為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沒有呈現出即時對話,而是讓Dave收看爸媽的「留言」;另一次,則是某位博士在月球基地,在公共電話亭打視訊電話回家,祝女兒明天生日快樂,這一次不但有畫面,兩方也同時對上話了,那畫面,就像現在的facetime一樣。更妙的是,這通電話只收了他1.7美元,真希望現實中我們的漫遊費也可以這麼便宜啊!

▲1968年預言的電話,現在的facetime已經內嵌鏡頭了

最後,再爆一個八卦,網路上有人發現HAL剛好是IBM的前一個字母拼成的,我說,Stanley你這梗也埋的太深了吧!

授權轉載:Motive商業洞察
作者:米卡
原文出處 / 非經原作者或Motive授權,不得另行轉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壹週刊即將裁員,可能轉為純線上媒體不再有實體雜誌

Posted: 16 Jul 2015 06:23 AM PDT

壹週刊即將裁員,可能轉為純線上媒體不再有實體雜誌

根據香港數碼電台消息指出,"目前有約170名員工的《壹週刊》決定裁員,將會營運至9月,之後會轉為網路媒體,不再編印雜誌。"另外根據香港東網的消息,由於壹週刊的核心業務急遽惡化,所以研究結束主要業務之一的雜誌業務,根據壹傳媒的2014全年財報顯示,雜誌業務已有二千多萬港幣的虧損。

"《蘋果日報》於業績期內,收益為6.07億元,大幅減少24.6%,廣告收益僅3.43億元,下跌31.3%,由於報章銷售下跌,發行收益減少至2.64億元,跌幅13.6%。《台灣蘋果日報》收益下跌18.3%,廣告收益下跌16.2%,而發行收益則下跌23.4%。蘋果日報印刷本年度收益較去年同期減少18.7%。"

數碼電台的報導中指出,《壹週刊》執行總編輯黃麗裳在接受採訪時指出:

不知道轉型成為網媒的消息,但她承認收到指令,要削減成本,已經聯絡各組長,交出裁員名單,未知有多少員工受影響,亦沒有為員工轉職至集團旗下刊物的安排,承認裁員會打擊員工士氣。她又話,近年廣告收益下跌,營運困難。黃麗裳:「過去這一年比較嚴峻、廣告、傳統媒體、網上新聞的競爭,方方面面都有的。」

根據台灣蘋果日報稍早的報導,也表示出數位事業營收大增至6.48億港元,可能是這次壯士斷腕的決定主因。

據Google Analytics資料顯示,上年度台灣《蘋果日報》網站每日瀏覽人次維持在3400萬人左右,每月獨立非重返用戶達3500萬人次,惟台灣《蘋果日報》上年度總營收仍年減18.3%至8.36億港元,台灣《壹週刊》上年度營收則年減17.9%至1.5億港元。 不過,近年因應產業趨勢而投入的數位事業上年度營收大增77.8%至6.48億港元,並首度轉虧為盈。

聯手超過 40 家在地媒體,台灣成「Google Play 書報攤」華文市場首發國家

Posted: 16 Jul 2015 03:49 AM PDT

聯手超過 40 家在地媒體,台灣成「Google Play 書報攤」華文市場首發國家

已在國外推出多時的「Google Play 書報攤」於今日正式在台推出中文版,上市第一天就包含了 40 家台灣在地媒體的內容,許多知名的報章雜誌和數位出版業者 都名列其中。

在台已有百萬使用者

「Google Play 書報攤」自 2013 年 11 月推出,至今已累積了全球超過 2,000 家新聞、雜誌和部落格內容。Google Play 書報攤 app 可跨 Android/iOS 兩大平台,未來所有新款 Android 手機也都會預裝這個 app,但不像「Google 圖書」有網頁版。使用者除了可以自由選擇想要追蹤的媒體,也可先下載內容後離線閱讀,系統會根據演算法,推薦讀者偏好的內容。部分需要付費訂閱的媒體亦會提供免費閱讀的內容(有篇數限制),Google Play 書報攤整合了台灣五大電信帳單,方便沒有信用卡的讀者付費訂閱。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台灣是 Android app 營收前五大市場,Android 手機使用比例在全球各單一市場同樣名列前茅。事實上,Google Play 書報攤 app 在台灣已經擁有 100 萬的月活躍使用者,因此簡立峰很有信心,中文版書報攤 app 推出後將會受到台灣使用者的歡迎,他笑著問:「有沒有發現,Google 在台灣越來越在地化了?」


▲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照片提供:Google)

放廣告或訂閱制,出版者可自由選擇


▲ Google 亞太區策略聯盟經理張百喬(照片提供:Google)

出版者想要登上 Google Play 書報攤有兩種方式,一是提供全文 RSS feed,另一種則是採用 RePub 格式上傳內容,在「Google 書報攤 Producer」說明文件中,「新聞類」可採第一種,排版較為靈活、豐富的雜誌類內容則是採 RePub 格式,而且目前僅限於合作夥伴使用。此外,部落格和個人出版也可以登上 Google Play 書報攤 app。Google 亞太區策略聯盟經理張百喬表示,Google 書報攤為了顧及使用者體驗,都會提供全文閱讀,讓使用者無須再連到網站閱讀內容。

收入部分,出版者可在內容置入自己的廣告,Google 表示目前廣告收入全歸出版業者,未來則會加入 Google 的廣告(30% 機率會出現 Google 廣告)。至於訂閱收入則需與 Google 拆帳,惟 Google 方面無法透露成數,僅表示與 Google Play app 市集的拆帳比例不同。此外,出版者須注意,雖然可以從 Google Analytics 取得書報攤的流量數據,但書報攤的流量不會被計入原本網站的流量。

內容出版者成平台爭取對象

不曉得各位讀者是不是越來越常從 Facebook 取得新聞資訊?本週 Pew Research 發表了一份報告,顯示多達六成的美國人分別透過 Facebook 與 Twitter 來接收新聞。1Facebook 也在五月份推出了 Instant Articles 這樣的出版形式,要提供給使用者在 Facebook 「動態消息」上更快、更好的閱讀體驗,並且稱文章廣告收入都歸出版者所有,或是出版者可以採用 Facebook 去年發表的 Audience Network 創造廣告營收。

另一個新加入的大玩家則是蘋果。今年蘋果在 WWDC 上發表了即將伴隨 iOS 9 推出的「Apple News」,與各大報章雜誌合作推出內容,同樣強調絕佳閱讀體驗,甚至也開放讓部落格申請將自己的內容加入 Apple News。與 Google 不同的是,蘋果沒有完全仰賴演算法的打算,會採用人工編輯團隊為讀者推薦內容,體驗方面也有媒體也給予相當不錯的評價。2儘管先前在 iOS 推出的書報攤很難被稱為是成功的嘗試,但蘋果的 iOS 裝置在全球也有數以億計的使用者,伴隨各界預期即將大量出貨的新款 iPhone,以及 iOS 使用者對於新版系統的採用比例,其影響力非常值得關注。

目前包括 Apple News 和 Google Play 書報攤,都不會提供推播功能,這對一些可望快速獲取新聞,或是立刻閱讀部落格最新文章的使用者是比較可惜的,但 Google 戰略夥伴經理吳紀汶表示,Google 假設使用者會時常打開書報攤 app,因此暫時不會增加這樣的功能。

誰說台灣沒在搞雲端?純正 MIT 獲國際高注目度的雙子星雲端 Gemini Open Cloud

Posted: 16 Jul 2015 03:13 AM PDT

誰說台灣沒在搞雲端?純正 MIT 獲國際高注目度的雙子星雲端 Gemini Open Cloud

就當大家漸漸習慣科技為我們生活中帶來越來越多方便性時,不僅僅是知名大廠的雲端服務吸引大家的目光,帶給我們越來越多便利性服務與體驗,其實,不讓歐美專美於前,在台灣角落中,更默默有許多正在努力的創新團隊,正致力於提供能改善目前工作效率效能的雲端產品,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關於雙子星雲端吧。
沒有錯,台灣就有能同時提供『雲端系統軟體』與『雲端與雲端應用服務』整合平台的技術團隊,尤其是在今年經濟部工業局所主辦的2015 COMPUTEX臺灣雲端主題館中,深受國際買主青睞的『雙子星雲端運算』,更吸引多方的好奇與國際注目度, Gemini Open Cloud不但是少數的台灣專注軟體的服務,更是說希望能一個相當特別的產品。

 

(圖片參考自:Gemini.GOCloud)

 

『以簡馭繁,直上雲端』,是雙子星雲端運算執行長-符儒嘉Patrick描述雙子星雲端運算目前正在努力的目標,在美國待了近30年的Patrick,自美回到台灣後,隨即加入工研院負責雲端系統軟體的開發,雙子星團隊就有許多先前來自工研院的夥伴們一同投入,雙子星Gemini雖是今年甫成立的新創公司,但是團隊在工研院時期就已投入5,6年的技術開發時間,希望能發展出屬於台灣的軟體與雲端品牌。

 

(圖片參考自:Gemini.GOCloud)
目前雙子星的產品有包括了『工程雲、教育雲、視訊監控雲、辦公雲與軟體開發運營雲』這幾個項目,就如教育雲或工程雲來說,使用者可以透過遠端桌面來使用虛擬主機上的雲服務,不需要學習新的介面操作方式,可從任何地點時間來使用服務,大樓的監視管理系統也能夠解決大量儲存檔案的空間容量問題。

 

大數據時代來臨,檔案本身就是一塊黃金,也因此許多學校、教育機構或是科技公司都希望能運用Gemini這樣雲端儲存方案來儲存課程內容,或是分析資料與程式加以運用,除了企業內部省去購買許多主機的成本以外,還能讓每個老師、研究人員或是工程師可以獨立存取控管使用,獨立區分每個人不同的作業狀況,帶來相當多好處。

 

另外,Gemini Open Cloud包含三大介面,包括提供給終端使用者或應用服務管理者使用的Gemini Portal介面;給虛擬資源管理者(如MIS人員)使用的虛擬資料中心管理介面(VDCM);提供給實體機房管理者(如電信業者,或企業IT人員)使用的實體資料中心管理介面(PDCM)等三大類,可將資料中心大量實體資源換為虛擬化雲端系統架構,整合各平台等加值服務,與整合企業常用的應用服務軟體,為企業節省成本也帶來競爭力。

 

(圖片參考自:)

 

目前雙子星團隊共有30多名成員,更目標明年能擴充至50名團隊成員,當雙子星被詢問到未來有什麼展望與期待與目前有遇到哪些尚需突破的點時,Patrick表示,目前台灣關於純軟體的服務較不多,知名度目前也較不高,希望能用技術將台灣雲端的好處帶給大家,協助大家提升工作效能,讓大家能在無論何時何地有可以使用資訊,做出更棒關於『雲的服務』,進而能吸引更多廠商的合作與加入,推廣至國際舞台,躍升成為國際性的台灣雲端品牌。

 


(圖片參考自:
Gemini.GOCloud)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鴻海旗下富奇想年底將發布智慧居家用品

Posted: 16 Jul 2015 12:10 AM PDT

鴻海旗下富奇想年底將發布智慧居家用品

鴻海集團今日宣佈旗下創業公司“富奇想”將鎖定家居及商用空間,建構“墻經濟”智慧家居生態系統,最快年底發布最新品。據悉,富奇想年底前有望與台灣5大音樂、家電品牌公司,以雙品牌概念推出品。

今年2月,鴻海集團宣佈投資“奇想創造”公司,併合資成立“富奇想”。鴻海2年內計劃投資富奇想2.5億元,富奇想資本額1億元,尚有1.5億元有望年底前或明年初到位,屆時將投入研發、發展新技術並協助硬體進化。目前富奇想團隊員工約35人、年底會到50人,組織規模持續擴大。

富奇想總經理簡大為表示,富奇想兼具鴻海的優勢技術及龐大資源,以及奇想創造的品牌設計、使用者優化經驗,成為一家“引領生活形態的公司”,明年初將力拼同步在中國大陸推出品。市場擴張首站以台灣、大陸為主,下一站則鎖定美國、北歐。

簡大為,富奇想以市場規模及生活風格(Life style)做考量,因此前兩階段鎖定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歐洲。但大陸因支付業務發展較快,預計將進行在地化調整;簡大為表示,“富奇想”在中國大陸會攜手戰略合作夥伴,發展更多服務。

社群編輯看過來——終極寶典!26 種社群貼文類型大整理

Posted: 15 Jul 2015 03:54 AM PDT

社群編輯看過來——終極寶典!26 種社群貼文類型大整理

編按:本文作者為 Ali Luke,發佈於 Social Media Examiner,該公司協助各企業運用social media、blogs和podcast等,其blog亦提供許多相關資訊,本文由 SYNC UP 行銷濾鏡編譯。

社群小編和部落客們永遠的煩惱—臉書貼文到底要寫什麼?粉絲頁分享了照片、連結影片之外,還可以寫什麼呢?

想要持續的分享有趣的內容,變化形式讓讀者感到新鮮,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Social Media Examiner 將為我們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以下讓我們趕快來看看「26種社群貼文類型」有哪些,以及要如何運用!

1 吸引人的經典名句(Attention-Grabbing Quotes)

經典名句在social media 上總是很熱門的,而且有數百個網站隨意都可以找得到許多名言,想要找到和你的粉絲頁相關的名言,絕非難事。選一句名言再將其放在美麗的圖片上,就能即時和讀者建立感性的連結,結果呢?讀者感到共鳴的話,自然就會 share 給他們的朋友,間接為你的粉絲頁或品牌達到宣傳效果。

經典名句在各種social network都很受歡迎,使用時可以不用侷限在一定要使用有名的句子,你甚至可以引用來自blog 文章中的句子、相關書籍中的句子、研討會中的內容等,當你發佈該則推文後,甚至可以tag這句話的講者,他或她可能因此follow你或分享你的推文到他的牆上,假若他是業界中的知名人士,或有影響力的人物,此舉,也是為你的粉絲頁增加曝光呢!

2 推薦好書給讀者

當你讀到某本書,而你覺得這本書可能對你的粉絲或顧客有所幫助時,就直接告訴他們吧,在推文中分享你推薦的書籍,並稍微說明一下妳覺得有價值的地方為何?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還是這本書有激勵人心的作用?或者是一本很棒的商業叢書?無論如何,推薦和你的產業相關且有幫助的書籍給讀者。

提供有益的訊息給讀者就對了!也別忘了在不同的社群平台上,推文的格式有限,例如如果是在Twitter上,可能你就需要精簡一下推薦的文字。你也可以將更完整的書評推薦放在blog然後放上link,或直接連結到Amazon link也可。

3 慶祝公司的里程碑

公司主要的project已經進行將近一年了嗎?最近公司來了一個新同事?已經創立公司六年了?與粉絲分享公司的成長和喜悅!你的觀眾會也會開心的和你一起慶祝的,顯示出公司更真實的一面(human side),有助於建立觀眾和你之間更緊密的關係。

分享一張照片來update公司的某個里程碑,特別是類似幕後花絮等內容,對讀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論是年度紀念日等,分享一些照片並加上一些回顧,都能將公司內部更真的一面呈現出來,如果公司剛來了一位新成員,也可以附上一張照片並向粉絲簡介一下。

Po文的內容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這就對了!

4 呼應特殊節日

一年之中有數不盡的特殊節日,例如國際巧克力周、國際海盜模仿日,別忘了抓准時機運用這些節日,並創作一些相關的內容來引起共鳴。

找到和你的產業相關的節日,計劃一下如何在這個日子多加宣傳一下產品爭取更多曝光。如果你是一個巧克力商,你的推文可以是:「國際巧克力周來了!最熱門的Top 5巧克力現正熱賣中。」

當然,你可以不用一定拘泥在和產業相關的節日,如果你看到任何有趣的節日—例如Bad Poetry Day(August 18th),就可以應景的叫你的粉絲們分享一些糟糕的詩集來呼應,創造話題。

5 永不過時的內容(Evergreen Content)

如果你已經當一陣子的部落客了,你大概知道Evergreen Content的概念—這類的post即便經過數個月甚至數年,都不會過時。

Social media的腳步變動的非常快速,但是有些建議或概念是不變的,例如A/B testing, sales funnels等,創作這些時效性較低,歷久不衰的內容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也可以定期彙整這些內容,向讀者再次曝光。

6 發起Hashtag活動

很多的社群網路都會定期舉行Hashtag的活動,例如Twitter的# Follow Friday—向follow自己的人推薦一些其他值得follow的名單。或是臉書的 #Throwback Thursday—人們會上傳一些過去的照片,多半是有趣或好笑的來回味一下。

當然你不需要追上每一個風潮,只需要適時的加入這些活動,Hashtag的活動近來非常的熱門,與其一直展現你的logo,偶而透過這些活動來展現品牌個性,更讓人感到印象深刻呢!

7 免費贈禮或折價券

只要有贈送獎品或折價券的活動,幾乎都可以帶來很高的互動率,這是一個最棒的機會來鼓勵粉絲、followers以及其他人來分享你的內容、連結或social profile。
建議你在進行這樣的活動時,越簡單越好,如果整個活動設計的太複雜,粉絲可能會選擇乾脆放棄不參加活動。

在進行贈送活動前,記得查看一下該社群平台的使用條款,大部份平台都有特定的規則需要遵守,臉書近期則禁止粉絲頁運用贈送活動來吸引人們like 粉絲頁。

8 回答常見問題

持續的關注你的產業中(特別是你的產品或服務),人們常見的問題是什麼,然後提供一些有用的相關資訊,你也可以設定一些基本的social media 追蹤機制,一但有人在社群平台上談到相關內容,不論是談論此類產品服務、公司、競爭者等,都追蹤瞭解相關的評論。

當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記得要保持態度的謙卑,不要太官腔,專注在解決問題,不要總是想要置入廣告,專注在提供幫助這件事情,若提到自己的產品時別忘了表達謙虛的態度。

9 員工訪問實錄或後台花絮

觀眾總是喜歡偷窺的,因為他們想知道「品牌後面的人」是什麼樣子,有沒有一些有趣的花絮,當然,你不可能總是有一堆好玩的party可以分享給讀者,那該怎麼辦呢?

何不試著,每週對一位員工進行訪問,簡單的向粉絲介紹他的工作,別忘了放上他的照片,讓整個形象更具體,至於什麼照片比較適合呢?大頭照可以,但更推薦放上隨性一點的工作照片,會讓整體畫面更有溫度。

10 有趣或好笑的內容

除了LinkedIn之外,大部分的Social Networks對於幽默好笑的內容都是很歡迎的,有趣的笑話、圖片或影片等,常常都可以受到很多的關注和提升互動率。
很多公司善於運用這樣的幽默來化解尷尬的狀況,例如Red Cross就是一個例子顯示,如何從劣勢的局面扭轉成正面。

當然你不需要很刻意的幽默,只是記得每當有機會的時候都可以用多一點的fun來po文,不要害怕表現的很relax,這裡很多的技巧都可以幫助你,為你的讀者帶來更多愉悅的感受(例如員工搞怪的照片,或和產業相關的卡通)。

11 小孩的照片

可愛小貓咪的內容幾乎可以確定,總是可以得到很多「哇!」、「好可愛!」之類的回應,還有許多的likes和分享,可愛小孩的內容也有一樣的效果,你有看過任何可愛小孩的影片嗎?那就分享他們在你的粉絲頁吧,這樣的內容總是可以得到很棒的回應。

可愛小孩總是可以得到很多關注,但是要記得確認一下這些內容的轉載權限,注意一下這些照片分享的隱私設定。

12 分享含有實用內容的網站連結

網路世界的重心就是各種網站,如果你的臉書或Twitter總是不斷的放上自己的blog連結,或是介紹自己的產品,那你的讀者可能很快就會感到無聊了。

確保偶而分享其他人的內容,不要總是聚焦在自己的產品或服務,這麼做會為你帶來超多的好處,當你能夠持續分享其他有益處的連結給讀者時—

  1. 持續黏著讀者。讀者會認為這個粉絲頁能持帶來有用的資訊,所以會選擇持續follow
  2. 奠定產業專家形象。你的粉絲頁就如同知識庫一樣,持續帶來有益的內容。
  3. 與其他部落格或內容媒體建立正面關係。

13 提到產業內的意見領袖或知名人物

有沒有哪些產業內的重要人物,是你的讀者們也應該要follow的呢?那就別客氣的告訴他們吧!你剛參加了產業中重要的活動盛事或展覽嗎?分享給讀者吧!(別忘了#活動)

這樣的好處是,當你提到某個人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收到通知,而這些產業名人看到你的推文或tweet時,他們可能也會禮貌地回應。不僅向你的讀者介紹更多關鍵人物,給他們更多資訊之外,若是得到關鍵人物的回應或建立關係,也有機會讓你的粉絲頁或產品服務,得到更多的曝光。

14 負面言論的post(一般來說盡量避免!)

有時候當有些爭議性的話題興起時,很難讓人不去參與討論,但是在粉絲頁發文之前請你要三思-退後一步,等待,思考一下,未經深思熟慮的衝動發文,可能一夕之間讓你失去既有的粉絲顧客,特別是當你的生意主要媒介,是透過社群網路的話,這就是個大問題了。

負面的言論會滋養負面的回應,當你用暴躁或諷刺的口氣來發文的話,就比較容易吸引來類似的觀眾,所以,深呼吸,當你在某個情緒高漲的時候建議你先遠離鍵盤吧!

有沒有例外呢?如果某件事情真的讓你很想抱怨的話,那就用輕鬆的口氣來回應吧。(如同圖片中的例子)

15 自首小失誤或糗事

有沒有活動進行中出現一些小狀況呢?po出來吧!你是否有在發佈文章之前或之後,發現了一些很尷尬的錯字呢?Take a screenshot and share it! 你是不是有不小心刪除你整個網站,然後緊張地尋求支援來回復網站呢?不要客氣地分享吧!

每個人都會犯錯,讓你的讀者知道你也是人類,也會犯錯,當然你不希望給讀者感覺你好像很迷糊或不可靠,但是偶而透露小小的失誤,讓你的觀眾笑一下,反而更能顯現出你的human side,也能再次展現你對文章或活動品質的重視,因為畢竟透過你的檢查,自己找出錯誤了。

16 促銷產品的文章

大部分的公司會落入以下兩種狀況:要不是一直瘋狂的宣傳自家的產品,要不就是沒有足夠的宣傳,還得讓觀眾自己猜測它們到底在賣什麼。

每件事情都要抓到平衡,一般建議以「80/20法則」來參考—大約 80% 發佈一些除了你自己或品牌以外的事情,大約 20% 發佈自己產品的promotion相關訊息。

17 向粉絲讀者提問

雖然你可能已經透過部落格、電子報訂閱系統等調查,清楚地知道你的讀者背景,但是有時在社群網路上,進行一個非正式的投票,可以讓你獲得快速的feedback,而且說不定還可以引發討論。

有些網站像是臉書有內建的投票機制,其它例如Twitter你可以能就要自己手動統計票結果。

透過問問題與粉絲開啓一個討論的氛圍,提問可以是和產業相關的(例如:大家都喜歡用什麼牌子的照相機呢?大家都喜歡用什麼牌子的眼影呢?),也可以詢問一般的問題(例如:大家對於禮拜一有什麼感覺呢?大家這週末有什麼計劃阿?)。

18 回覆評論與訊息

如果你是透過Buffer等其他的社群網站排程服務的話,那有時發文後,你可能就會忘記要查看回應,但是,社群網路不是一個單向的媒體,一但你回應了評論,你就會得到和觀眾更多互動的機會。

Be part of the conversation!如果你只是擁有一個小型的公司,是自己在經營社群網站的話,那你當然不用要求自己,要立刻回覆每一個訊息(因為你可能永遠也做不完),但仍然建議你至少一天確認一次。

如果你的公司有「社群網站客服團隊」,專門負責回覆咨詢和評論的話,給予客服團隊完整的訓練後,就請給他們越多的自由越好(特殊事件時例外),不要讓客服團隊在每一個回應之前,還得層層向上通報再行動,這樣就太慢啦!

19 分享其他人的Updates

我之前已經提到了,分享其他人的內容絕對是件有益處的事情,當然你不需要總是用上百個連結,去轟炸你的追蹤者,但是持續的分享重要的、有價值的內容,或是純粹好笑有趣的內容是很棒的。

此外,在你持續分享相關領域的好內容時,無形中會奠定你專家的形象,當你常常不時的分享,對粉絲有益的資訊,你的粉絲和讀者就會知道他們可以期待來這裡看到許多有價值的內容,也能讓你與粉絲的黏著度更高。

20 向某人表達感謝

你有沒有過得到某些商店特別的幫忙,而感到特別感動的呢?每當有人給你額外的幫忙或客戶服務時,總是會讓你當天感到開心。

通常你可能會私下感謝這個人,但是在社群網路上的感謝,其實也是一個很棒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你對這樣服務的感激。

在社群網路上,總是很多人在抱怨不好的服務,很少人去表達感激,所以如果有人讓你今天一整天感到心情愉快的話,何不試著分享這份心情呢,而且社群媒體上的感激會讓這一切更真實,就如同消費者親身體驗的感言一般,也回餽一下幫助你的商家。

21 分享充滿實用資訊的清單

人們都很愛List的,「七個你不能錯過的…..」、「十件你必須知道的…..」,如果你有在寫部落格,你大概已經知道每當你列出list時,總會帶來更多關注,但你有試過,在社群網站上也分享list嗎?例如分享實用資訊、書籍或技巧的list等,任何適合你的觀眾的list,都可以帶來很多的互動率。

因為社群網站上的空間不多,所以盡量集中你的list在單一的類別,(例如,2014 最棒的網路行銷書籍、10個不能錯過的內容行銷部落格),如果可以的話就盡量tag你所提到的人(例如作者或部落格),說不定這些人會回應、like或分享你的文章。

22 具視覺吸引力的內容

圖片不只專屬在Pinterest 和Instagram,圖片的效果在臉書和Twitter上的效果也很好,除了最近更新的updates之外,放上吸睛的圖片也很有幫助。

有很多種不同的視覺內容你可以使用—圖片、資訊圖表、螢幕截圖、影片或呼應內容的客製化圖片等,Debbie Hemley分享了一些很棒的idea,關於如何在社群網站上運用visual content。

23 每週主題預告

Social media never sleeps!要持續的定期創作內容是一大挑戰,所以若是有一個規律的計劃表,是不錯的選擇,一個「周計劃表」可以讓你更容易的去計畫內容,也比較容易給讀者一致性,給予讀者預告,讓他們知道什麼時候造訪你的網站或社群,來觀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例如,你可以決定每個禮拜一,你都會發佈inspiring的經典名句,每個禮拜三會發佈一些工作的技巧,每個禮拜五你會做一個本週新聞摘要的整理。

為了要讓你的每週主題預告進行的更順利,你可以製作一個簡單的template,讓你每週只要更換內容即可。Donna Moritz建議製作一個圖片template,讓你只要替換文字,即可持續的發文進行branding。

24 簡單的X or Y選擇題

你的觀眾比較喜歡一般PC還是Mac呢(甚至是重度Linux愛好者?)詢問簡單的X或Y選擇題—PC or Mac? 喜歡夏天還是冬天?你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

簡單的問題常常會帶來有趣的互動,而且這樣的互動可以給你更多粉絲的資訊,例如如果你發現他們多半是一般PC使用者,但你卻常常在討論MAC,這時候你就知道自己該修改方向了。

25 多多使用「你」和「你的」

網路世界最powerful的兩個字就是:「你」和「你的」,不管是在部落格或社群網站,你的焦點應該放在粉絲觀眾身上,如果你的貼文總是一直我、我們、我們公司,會讓讀者失去興趣。

你的觀眾喜歡知道你的焦點總是放在他們身上,看看你最近網路社群十則貼文,你有多常使用你或你們,如果你發現自己運用得不夠多,盡量試著調整路線,多撰寫一些「you-focused」的貼文,多多展現一些對觀眾讀者們的興趣。

26 冷靜且即時的,回應社群抱怨文

有時候(好吧,很多時候)人們在社群網站上都比較容易有激動或情緒性的流言,也許是客戶發佈了一個關於你產品或服務的負面流言,或是有人剛剛公開的表達對你們服務的抱怨等。

面對抱怨,用快速、真誠的方式回應。很多時候人們只是想要他們的聲音被聽到而以,運用快速且有禮貌的方式,來抑制負面效應的擴散。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的議題,將影響你是否能夠贏回客戶的心,而且潛在的客戶也默默觀察著你們的處理態度。

不要忘記,社群網站是非常、非常public的!

別再執著打造下一個矽谷了,台灣人更該學習的對象是紐約

Posted: 15 Jul 2015 02:25 AM PDT

別再執著打造下一個矽谷了,台灣人更該學習的對象是紐約

photo credit: Anthony Quintano

本文作者蕭瑟寡人,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個人臉書:www.facebook.com/bleaksolitude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看到這標題,很多人可能一臉狐疑:「世界最大的創業中心不是矽谷嗎?」

沒錯,矽谷確實是世界最大的創業中心,區區八百五十多萬人口的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每年產生五百多億美金的產值,超過台灣的名目生產毛額。全球最大十家科技公司中,就有四家總部在矽谷。

矽谷是台灣人最熟悉的美國科技重鎮,因此台灣創業家與投資人也常常把「打造亞洲矽谷」掛在嘴邊。

事實上,台灣創業家應該關注的,不是矽谷,而是被譽為東岸矽谷的紐約市。

原因何在?

矽谷並不是一「都會」,而是由舊金山、歐克蘭、聖荷西、Fremont、Palo Alto、Sunnyvale、Santa Clara等多城市組成的「都會區」。而矽谷最大的三個城市:舊金山(八十萬餘人)、聖荷西(九十四萬五千餘人)、奧克蘭(三十九萬餘人)都是百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全矽谷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僅四百四十人。多數矽谷人的生活型態是非常典型的近郊生活(Suburban lifestyle),也就是每天不管上班上課、吃飯買菜、娛樂休閒都必須要開車。相對地,台灣光台北市人口就有兩百六十萬,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一萬人;而北北基桃都會區總和也有九百一十三餘萬人,人口密度更達每平方公里兩千八百餘人。

很明顯地,矽谷不管是人口密度、生活機能,還是其獨特的時空背景(冷戰時期大量投入的學術與軍事研究經費發展出的科技園區、科技人才以及科技資金群聚),都和台灣的密集都會與產業背景有極大的差異。矽谷(以及美國西岸)由於其發展經過,講究的是「標新立異」、「先科技後人文」的創新哲學,有別於美國東岸數百年的文化傳承、現代化城市與政商脈絡的經濟發展模式。

台灣過去數世紀以來,不但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更有穩定的政商網路。台灣的科技與傳統產業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一穩健的工業經濟體與人文科技化。故此,台灣參考的應該是美國東岸城市的產業轉型過程。

紐約,紐約!

為什麼要關注紐約呢?(題外話:為什麼要講兩次紐約?因為「紐約,紐約「就是紐約市在紐約州的意思)

因為紐約市為美國少數的人口密集的大型都會,更是美國的政商重要樞紐。紐約市(以及三州都會區)以擁有一百六十萬人口的曼哈頓為中心,以地鐵與公車連接布魯克林區、皇后區、布朗克斯區;紐約市總人口約八百五十萬,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一萬人。以紐約市為中心的三州都會區(Tri-state Area,包含部分紐約州、紐澤西州、康乃狄克州與賓州城市)擁有兩千三百萬人口,相當於一個台灣。以紐約市為首的三州都會區是美國的商業、金融、教育、媒體、藝術與流行的中心。三州都會區利用火車將美國東北許多城市與曼哈頓連結,是美國運輸密度與流量最高的都會區之一。

由此可見,曼哈頓恰似台北市,紐約市恰似北北基桃都會區,而三州都會區猶如整個台灣。不管在生活機能、運輸物流,還是產業導向,台灣不像矽谷,反而像紐約。

紐約的競爭優勢

紐約 Silicon Alley(photo credit: thesquarefoot.com

紐約的科技業,俗稱「矽街」(Silicon Alley),發源於曼哈頓的中城(主要分布於熨斗大廈至時代廣場一帶)。近年來由於紐約科技業的爆炸式成長,矽街逐漸往南擴張至舒活區(Soho)、中國城,甚至開始蠶食華爾街附近的金融區。

很明顯地,紐約有史以來並不是美國的科技重鎮。坐鎮美國東岸的理工名門學府如麻省理工、卡內基梅隆、喬治亞理工、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等,只有哥倫比亞位於紐約市(康乃爾近年已在紐約市內籌畫分校,希望能將理工人才帶入紐約市)。另一方面紐約除了IBM以外,並沒有大型科技公司在此設立總部。因此在純技術研發,尤其是硬體和系統研發上完全無法與矽谷競爭。

但紐約亦非省油的燈。

紐約是美國第一大都市,是美國國內最大的需求市場。光紐約市年生產毛額就達一兆三千五百億美元,是全矽谷總和的兩倍多。紐約是美國商業中心,擁有與巴黎、倫敦、米蘭齊名的流行產業、有能與洛杉磯、巴黎、柏林抗衡的影劇產業、為世界最大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重要的表演藝術重鎮。三州都會區是美國公立教育系統之主要據點,紐約州立大學、市立大學相加擁有將近七十萬名大學與專科生;紐約市學區為全美最大學區,擁有將近百萬名學生;ETS、Kaplan、普林斯頓、Mcgraw Hill等許多大型教育與出版商總部皆設於三州都會區。

紐約原本就坐擁雄厚的文化資本與經濟產值,因此紐約科技業在發展時的方針與矽谷稍有不同:紐約著重產業轉型與科技產業化。

矽街過去近二十年的發展,孕育出知名的成功案例不外乎:Meetup,全球最大(實體)群聚網站;Foursquare,全美最大定位打卡(check-in)平台;Seamless,全美最大線上訂餐平台;Codecademy,知名線上程式設計教學平台;Venmo,行動付費平台;Knewton,知名線上教育平台公司;Noodle,知名教育資源搜尋引擎;Skillshare,全美最大(實體)教學平台;Tumblr,知名部落格平台;Kickstarter,知名群募平台。

這些知名紐約科技公司有個共通點:科技回歸基本面。紐約科技業的走向,習慣以日常生活需求、產業需求來引導科技創新。從西岸人的角度來看,紐約與美東創業界太過保守,但是如此發展模式,卻幫助了紐約的教育、金融、餐飲、職業訓練等各產業成功轉型。

Startup Genome一份分析報告指出紐約新創公司比矽谷新創公司更專注於現有產業轉型,而且比矽谷更熱衷於設計交易平台以及金融軟體。如今紐約市已是全球第二大創業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創業都會,其科技業規模已達到矽谷三分之一。金融海嘯後的紐約市因而重振經濟,科技業也成為紐約僅次於金融的第二經濟支柱。

台灣與紐約

台北與台灣雖與紐約與三州都會區有諸多相似之處,兩方亦有不少差異。紐約畢竟是世界之都,其國際級的產業以及全球人才的磁吸效應,是台灣望塵莫及的。

現在全球吹起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風潮,民用物聯網囊括智慧型手錶、鞋墊、溫度計、燈泡等,工業用物聯網則主打工業4.0。由於紐約市缺乏電子與製造業產業鏈,空有軟體人才卻很很難直接進軍物聯網經濟。至此,美國物聯網生態矽谷仍佔有絕對優勢。

台灣過去二三十年建立的傲視全球的電子霸業,讓台灣在培養軟體創業之餘,有完善的電子與製造產業鏈來支援產品開發。從悲觀的角度看來,台灣既沒有矽谷的科技優勢,又沒有紐約的國際性產業;但若把杯子看作半滿,台灣的產業擁有媲美矽谷的電子業產業鏈(與更完整的製造產業鏈),但卻擁有像紐約一樣的密集人口和傳統產業來支持科技發展。若以紐約科技業著重科技生活化、產業化之思維發展,台灣在未來物聯網經濟(與連帶的大數據經濟)中,其實比紐約更能夠快速開發產品。台灣以小博大,不能比絕對力道,要在產業鏈整合度上取勝。小蝦米對上大鯨魚也是有可能勝出,以色列、荷蘭、瑞典都是科技小國成功案例。

但台灣人也別輕敵。矽谷和紐約即便沒有台灣的綜合優勢,矽谷和紐約的後花園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兩地更是與國際交流密切。因此台灣雖然人口規模相當於三州都會區,仍必須研究各國市場、與其接軌,才不會將自己局限在台灣市場。

估值250億美金的Airbnb如何利用數據,提升推薦流量的成長

Posted: 14 Jul 2015 07:45 PM PDT

估值250億美金的Airbnb如何利用數據,提升推薦流量的成長

(photo by Strelka Institute for Media, A)

 

轉載自虎嗅網,原譯者:hackerqc知乎專欄:覃超帝國興亡史 -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會一直同步更新。

當下越來越多的生活需求可以依附網路實現,而透過Airbnb 這一類的旅行預訂網站,使用者可以預定週末出行,體驗文化碰撞,甚至還可以預訂蜜月行程。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旅店或者行程預定最終帶來的用戶體驗因人而異,因此用戶和潛在用戶們的口碑對於Airbnb 的使用者成長影響巨大。

對許多網站或者軟體而言,為了達到用戶數量快速成長的目的,透過已經註冊的用戶,邀請相關朋友註冊是一種經常被使用的方式。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以Airbnb 的數量級而言,之前的邀請系統並不能充分利用Airbnb 的使用者和數據資源,並且這種邀請功能只能在網頁使用,在現在越發重要的行動智慧手機上卻存在發展缺陷。考慮到這種情況,Airbnb 的工程師們對邀請系統進行了全新的工程再造。

當邀請他人註冊的流程完成,並且新註冊使用者透過Airbnb 完成首次旅行行程後,Airbnb 會給邀請的發出者和接受者的Airbnb 帳戶中各加值25 美元的信用額。這種機制的目的是鼓勵Airbnb 的用戶群體向朋友發出邀請,並儘力使這種影響力產生實際的使用者成長。

這次對於邀請系統的重新建構,目的是使之能在網站、iOS、Andriod 平台都能被使用。這個被稱作Referrals 的計劃可以從數據角度被很精確地衡量,延伸性很強,並且能在恰當的時機到來之時盡可能發掘出潛在的推薦人。

讓我們來更深入地觀察一下Referrals 計劃的實施過程:

一、定義問題

在進行任何實際的開發之前,團隊首先詳細定義想要達到的目的和一系列的評價指標。對整個邀請系統來說,數據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團隊首先定義了一系列的數據衡量標準,比如每個月現有活躍使用者發送邀請的次數、每個發出邀請的使用者平均發出邀請的個數、每個收到邀請的用戶中最終註冊、產生預訂、成為房東這三種產品行為各自的轉化率等。對於每個評價指標,團隊在如果舊有的推薦人系統再次使用的話會怎樣實施的假設前提下,設定由好到差的三種預期評價,同時以Dropbox、Voxer 等公司現有的已證明有效的邀請新使用者系統作為評價基準。

二、系統日誌

在搭建實際產品之前,Airbnb 的團隊首先開發搭建一系列的工具,用來記錄並報告之前提出的指標的完成度。團隊使用公司內部的日誌記錄平台air_events,能夠在網頁和行動端調用同樣的方法,然後將日誌記錄到Hive 中,在不同開發環節編寫程式庫用以記錄數據日誌。

在此基礎之上,Referrals 計劃的工程師們在老用戶發出邀請到被邀請用戶註冊這一過程中,對超過20種用戶在網頁端和行動端的行為進行分類記錄,而以這種數據為基礎可以在多個平台對評價指標進行評價。同時,團隊中的數據分析人員建立清晰的數據可視化監控台,這使得從系統開發初期就能對介紹系統的表現進行評價。

三、實際開發

秉承Airbnb 一貫對工程師的支持原則, Referrals 的開發團隊在舊金山附近租了一個場所,在幾個星期內,員工們對網頁端和行動端同步開展了開發活動。

團隊中的兩名工程師以這個項目為契機迅速掌握了行動開發技能,公司核心的行動開發團隊的同事也幫助進行了搭檔開發,正是由於Airbnb 工程師相互指導扶持的文化,產品得以如此迅速地完成。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工程師們還創造出一些有趣的產品特色。比如個性化邀請碼:

這旨在透過對不同用戶設計不同的邀請碼和連接,來增加用戶對於接到的邀請和郵件的親切感。相似的例子還有用戶下載後第一次打開應用程式的個性化頁面,這是基於團隊的工程師們編寫的能夠精確追踪使用者下載連接來源的分析工具。如果用戶是透過點擊邀請碼,並最終下載軟體的話,系統會分別生成獨特的校驗碼驗證邀請及對應下載,新用戶在第一次打開應用程式時會出現個性化的展示頁面,大大增強產品的個性化體驗。

四、發布

最終,根據監控台統計出的數據,在某些市場,邀請系統的發布使得Airbnb 的預定數量上漲25%。最終使得日平均新註冊用戶和平均訂單相比過去成長幅度高出300%。而透過對日誌中收集到的數據不斷地進行統計分析,團隊也發現了能夠提升目標指數的一些可行做法,比如:

  • 導入手機或者信箱通訊錄中的資訊,增加每個邀請人發出的邀請數;
  • 為系統設計更方便的點擊入口,增加發出邀請的用戶數量;
  • 允許邀請人對接受邀請並註冊使用者發出帳戶獎勵提醒,提升Airbnb 參與預定用戶的轉換率等。

五、方法改善

在邀請系統上線發布後,團隊繼續對邀請系統進行了改進。比如選取合適的時機對潛在的邀請發出者進行提醒(如當挖掘出用戶剛剛進行了成功的面試或者剛完成一筆訂單) ​​,同時在發送郵件的過程中進行A/B Test,用來對不同的文案風格帶來的轉換率進行對比。同時在語言上更具有利他性的風格,這使得使用者更願意向他人發出邀請。在上線過程中,透過比較數據記錄,工程師們發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於邀請的接受度相差很大。

這些商業價值的產生都是源於之前計劃實施中對於數據價值的重視,以及對大量的系統日誌記錄的應用。

這兩個方案做了A/B testing,最後發現右側方案(利他主義)在全球的表現都好於左側。另外他們還發現不同的文化對於這個Referral系統的接受程度不一樣,比如在韓國的表現令人驚訝。

整個Referrals 邀請系統從想法的產生到產品最終的落地上線的過程,是一個標準的Airbnb 成長型計劃模組。透過設定可以量化的目標,細緻地定義可以被評價的指標,並在系統程式中記錄充足的日誌,開發過程中編寫可以成為廣泛使用工具的計劃,上線後不斷衡量效果並不斷迭代,是當下的軟體開發過程從計劃到實施到完成的一個範例。

同時我們不應該忽視的是,當下網路資訊的爆炸性成長,數據的價值越來越重要,Referrals 收集到的大量的日誌訊息,為潛在的商業價值發現和產品特性的改善提供基礎。而計劃實施過程中,Airbnb 內部對工程師的支援、公司內團隊之間資源的相互扶持,值得公司管理者借鏡。

大魔王精簡總結版:

1、首先審視是否需要一個Referral系統

注意,並不是每一個公司都要做這麼一個系統,滿足的條件是符合口口相傳的形態,另外公司的業務能很好地在社群網路裡擴散開,同時已經很好地支援規模化。反例:很多O2O公司只開通某個城市,這樣在朋友圈的分享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為朋友圈裡的朋友有很大機率在未開放服務的城市。

2、定義好Referral系統的步驟和衡量指標

比如Airbnb的:“每個月現有活躍使用者發送邀請的次數、每個發出邀請的使用者平均發出邀請的個數、每個收到邀請的使用者中最終註冊、產生預定、成為房東這三種產品行為各自的轉換率等”。這些指標對於每個公司都不一樣,要結合具體業務來制定。

3、快速開發

一個團隊封閉式開發。

4、查看衡量指標,不斷地優化Referral系統的細節

比如Airbnb對於邀請介面和用語使用各種A/B test進行測試,最後發現利他主義的邀請更加受人歡迎。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放大絕了!Pi 行動錢包讓你在全台 5,000 家 7-ELEVEN 用手機付款購物

Posted: 14 Jul 2015 05:33 AM PDT

放大絕了!Pi 行動錢包讓你在全台 5,000 家 7-ELEVEN 用手機付款購物


▲ 由左至右為中國信託銀行總經理陳佳文、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
Pi 行動錢包董事長詹宏志與統一超商營運長吳國軒(照片提供:PChome)

這有可能是台灣行動支付歷史上重要的一天。

--韓昆舉

PChome 網路家庭旗下拍付國際今日與中國信託銀行、7-ELEVEN 共同舉行記者會,三家在電子商務、銀行和零售可稱是國內巨頭的公司共同宣佈,於 Pi 行動錢包推出「掃碼付款」功能,讓消費者在全台灣 5,000 家 7-ELEVEN 門市可用綁定中國信託信用卡的「Pi 行動錢包」,透過兩組一維條碼快速掃碼結帳。

「Pi 行動錢包」Android 和 iOS 版今日雙雙更新,在「掃碼付款」之下加入「付款碼」,原先只有掃描 QR Code 購物的「拍一下」。目前「掃碼付款」功能限用中信卡,使用者點擊付款碼之後輸入付款條碼,便可讓店員掃描兩組一維條碼完成付款,單次金額一樣是新台幣 1,000 元。

張善政:Pi 行動錢包會是最具衝擊的行動支付方案

這不是第一個行動支付的解決方案,但會是最具衝擊的一個。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致詞時表示,Pi 行動錢包雖然不是第一個行動支付的解決方案,但會是最具衝擊的一個,因為這次三方聯手,代表的客群相當足夠,對於超商掃瞄條碼付款的普及大有幫助,他相信今日是台灣行動支付的一個里程碑,一旦成功,有望迅速改變台灣的行動支付市場。


▲ 進入會場,工作人員的 T-shirt、舞台上兩邊的螢幕,都寫著大大的「Begin」,象徵張善政、詹宏志、陳佳文和韓昆舉等人所說的,這有可能是台灣行動支付走向普及、重要的一天,也可能象徵 PChome 淘汰你我手中錢包的第一步。

詹宏志:台灣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支付最靈活、方便的社會之一


▲ PChome 網路家庭創辦人暨董事長詹宏志(照片提供:PChome)

詹宏志表示,雖然台灣在行動支付上比較晚出發,但是不論在基礎建設、技術上我們都很有能力,因此他有信心,台灣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支付最靈活、方便的社會之一。

如同詹宏志在本月初所說,一些在支付方式相當先進的國家,甚至已經不再印行紙幣和硬幣,在北歐國家,現金佔日常交易的比例已經降到不足 30%1,所以他也很希望台灣每天最常使用支付的情境下,可以運用電子支付的方式來完成,而便利商店對於台灣民眾的生活情境實在太常見了,讓他一直很想與超商合作,談到高興處,詹宏志不忘幽自己一默:「可以想像沒有政府,但不太能想像沒有 7-ELEVEN。說不定年輕人平時不覺得政府存在,我也只有吵架的時候才覺得政府存在。」

詹宏志在會後受訪時也表示,目前全台灣 7-ELEVEN 每天收到的現金有三億之多,行動支付可以減輕處理現金的工夫,對零售商會是好消息。他進一步解釋,從大家熟悉的 7-ELEVEN 切入,會比夜市容易,似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家電子票券公司。

以相容現有收款設備為出發點


▲ 拍付國際營運長韓昆舉

Pi 行動錢包營運長韓昆舉表示,這次 Pi 行動錢包的超商掃碼付款功能花了團隊七個月開發,除了跟主管機關溝通外,最主要還是花在技術開發上。他認為如要迅速讓商家採用,不要替換現有設備會是較佳策略,這也是為何 Pi 行動錢包的掃碼付款捨棄常見的二維條碼(即 QR COde),採用兩組一維條碼,而使用兩組的原因是這樣才能顯示足夠的資訊,甚至手機離線也能使用,團隊在開發過程中也因此申請了幾項相關專利。

店員訓練影響使用體驗

除了盡量不要替換現有設備,店員也需要經過足夠訓練,否則便會影響 Pi 行動錢包掃碼付款的使用者體驗。韓昆舉透露,團隊就是趁著上周颱風天超商人數較少時進行測試。


(照片提供:PChome)

記者會後我去一家 7-ELEVEN 買東西,結帳時拿出 Pi 行動錢包的條碼準備付款,卻被店員誤認為是另外一種服務的條碼,經另一位店員「出手相救」之後,則是發現螢幕似乎不夠亮(當時我的 iPhone 螢幕亮度為一半) 導致條碼掃瞄失敗,調到最亮之後才掃描成功。完成付款之後,Pi 行動錢包內的交易紀錄會顯示金額,但不像電子發票會包含明細和店家資訊。而且此時又產生另外一個問題:發票還是得印出來。對此,韓昆舉表示若要將電子發票整合進來「會有點複雜」,主要障礙在於稅務分面的問題。不過團隊正在實驗是否能透過類似「Pressy」的裝置讓 Android 手機更快啟動 Pi 行動錢包來付款。

未來 Pi 行動錢包是否真能讓今日成為重要的一天,除了店家設備、店員訓練之外,影響最大的,最關鍵的應該還是使用者習慣。韓昆舉今日沒有更新 app 下載數,但他暗示不久後舉行的行銷活動獎品數量上限(五萬),某些程度就是展現出他們的估計。

此外,對於為何「餘額」不能用來付款,韓昆舉僅表示這是商業選擇,而新台幣 1,000 元的交易額限制也並非法規限制,以後會視情況提高,使用者用 Pi 行動錢包去 7-ELEVEN 買電視也不是不可能。被問到是否會與其他零售商合作,或是開放其他信用卡做掃碼付款,韓昆舉都沒有把話說死,表示歡迎各種合作。(目前 Pi 行動錢包已經可以接受幾乎所有在台灣發行的信用卡和記帳卡)他也補充,如果有零售商想要合作,還是得採 case by case 方式處理,而非一些國外服務如 Square 等採「自助式」。

專業個人賣家帳號延遲上線

韓昆舉也趁這次的記者會,宣布原本預定最近推出、開放使用者申請只能收款的「專業賣家帳號」將會延遲到七月底、八月初上線。取得專業賣家帳號的使用者會拿到一個收款 QR Code,讓消費者用 Pi 行動錢包掃描付款。

預告還會有更多合作形式與使用情境

最後,韓昆舉說,今年大家還有機會見到其他的合作形式,他們的目標是將 Pi 行動錢包的使用情境整合到食、衣、住、行、育、樂,並且暗示很有可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情境。看得出來未來 Pi 行動錢包還有許多計畫要進行,因此韓昆舉也說團隊正在積極尋找人才,雖然他不願意透露所需人數,僅說會以工程師為主,不過可以推測應包含在詹宏志上個月發言說的「網家集團光是工程師就缺三、四百人」。2


  1. 不用現金支付並不代表就是用我們所說的「行動支付」,也有可能是塑膠貨幣(信用卡、借記卡等等)。
  2. 電商人力缺口 上看20萬

後摩爾定律的世界和台灣的產業發展

Posted: 14 Jul 2015 04:42 AM PDT

後摩爾定律的世界和台灣的產業發展


Gordon Moore(左)與 Robert Noyce(照片來源: IntelFreePress,CC BY-SA 2.0)

本文原刊登於台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洪士灝的 Facebook。Inside 獲授權轉載。

報導中1說「半導體界謹奉的摩爾定律失效,是博通決定被安華高購併的最大主因」。雖然這只是某種說法,因為任何大公司的併購案幕後都有不少隱情,但我們藉此來談談這個大幅影響世界超過50年的摩爾定律——假使這個每隔18~24個月就能單位面積上的電晶體個數就會增加一倍的定律真的失效,未來的資訊電子業,甚至世界,會出現什麼有趣的趨勢?

  1. 晶片的價格會走勢如何?
  2. 需要低耗能的應用如何設計?
  3. 需要高效能的應用如何設計?
  4. IC設計師的工作?
  5. 架構設計師的工作?
  6. 軟體設計師的工作?
  7. 世界改變的速度?
  8. 台灣的電子業?
  9. 台灣的經濟與產業?

我想這將會是很大的衝擊,各位可以自行想像。但還是有些人說,安啦,摩爾定律延續了超過50年,即將終結的傳聞聽過無數次,這次應該又是有人喊「狼來了」,不必理會。

順帶一提,同樣的「安啦」的說法,似乎也常見人用在台灣的房地產業和經濟:「安啦,買房地產過幾年就會翻倍,泡沫化的警訊時有所聞,反正政府和有錢人會護航,跟著衝就對了,不必害怕」。當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就怕碰到老虎。

摩爾定律幕後的經濟因素

在學術和業界,摩爾定律是否會延續,目前仍然是個有爭議的議題,有很多技術上的探討。我個人在以往雖然沒有選邊站,但總是認為技術上的問題能夠克服,只要有足夠的資源。有需求,就會有資源,而在過去50年,資源可說是頗充裕的,因為從冷戰時期軍備競賽為科技發展鋪路,個人電腦造成社會全面的電腦化,到每個人都有智慧手機,不斷都有驅動摩爾定律的需求。

但這次我的觀點不同,經濟層面的議題已經凌駕技術層面,因為需求不夠強勁 --- 有多少人需要更強更快的個人電腦或是智慧手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當然,有些物聯網的應用會想把更強的運算能力放進很小的東西裡面,但是感測器和無線網路往往才是真正耗電最多的部分,並非摩爾定律的範疇。

我的觀點是,以傳統的IC設計法則和可接受的代價為前提,已經找不到能夠延續摩爾定律的方法,所以現在IC設計搞到需要Near-Threshold的研究,在接近極限值的低電壓的不穩定狀況工作,甚至探討quantum computing,半導體設備廠開發新製程需要比以往更龐大的資金,但缺乏需要高級製程的大規模高價值應用來回收研發成本,因此在實務上很難有解。

說白一點,摩爾定律是錢砸出來的。摩爾定律的黃金時代,開始於個人電腦急速成長的時代,但個人電腦的效能在十年前就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個人,所以「世界」對於摩爾定律的期待逐漸降低,雖然智慧手機和平板的異軍突起,但主要是希望摩爾定律能夠提供更高的性能耗能比(power-performance),然而這幾年手機平板已趨於飽和,也沒看到真正個人所需要的高性能耗能比的應用(killer apps),再加上像Qualcomm、Samsung這樣的公司上在推出新的行動晶片上屢次因為晶片過熱而踢到鐵板,所以在既然沒有消費者的需求,晶片製造商也裹足不前的情況下,自然就會降低對於摩爾定律的挹注。

因應摩爾定律的衰退

我想,在缺乏資金挹注的情況下,摩爾定律在技術上能延續的機率不高,即便不少研究者熱中於此。除非有真正大眾需要的應用,或是再度出現軍備競賽,否則很難改變摩爾定律的終結。

這算是摩爾定律經濟學吧?我們正處在摩爾定律的衰退期,已經給長期倚賴摩爾定律的人帶來影響。台灣的電子代工業早就受到衝擊,而美國早就預測到這樣的趨勢而重軟輕硬,不斷將電子業的下游外包給國外,甚至不惜給了中國,讓Intel到中國設研發中心。反正美國認為全力搞軟體比較有前景,至於硬體,只要掌握重要的核心技術就行了。

摩爾定律失效,勢必嚴重影響某些科技業者的獲利。以往台灣的電子業只要幫人代工即可獲得不錯的利潤,但是在進入摩爾定律的衰退期之後,利潤不斷下降,如果還看不清楚將來能夠獲利的廠商是哪些,該做些什麼的話,恐怕難以為繼。

台灣產業可以嘗試去做的,是與「重要的核心技術」接軌以增加自身的價值與獲利,而前一陣子談到的廣達配合Facebook做OCP就是這樣的例子2。上週做植物工廠的朋友來找我後,開始要找人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來分析資料,提昇競爭力 --- 他們知道這樣的技術才是核心技術,而採購零組件來建植物工廠只是基本知識。巨量資料和機器學習也是台積電當前重要的核心技術之一。而對於資訊業來說,除了上述的技術之外,平行處理、異質計算、系統軟體、軟體工程等等,都是核心。

雖然研發核心技術並不見得能快速獲利,而且人才難尋,但是一個對於核心技術有相當掌握的個人、團隊和公司,比較經得起大風大浪,而且歷久彌堅。例如我之前共事的團隊,從Sun轉到Oracle,始終受公司器重,這是我為什麼這些年特別重視和提倡核心技術。

同場加映 -- 毛院長的三道大哉問

台灣的產業普遍還是摩爾定律黃金時期的快速獲利思維,難以接受這些領域所需的研發成本和時效,但如果這樣的思維不改,台灣的經濟要如何發展?無怪乎行政院長毛治國,近日在國發會上提出三道大哉問3。剛好我們就來同場加映,承接上述的討論來探討一下這三個問題:

1. 台灣產業結構是否過度集中在資通訊?

在摩爾定律地黃金時期,台灣的產業結構過度集中在資通訊「硬體代工製造業」,因此沒有好好把握住高價值的資通訊系統與技術服務業的商機。主要是因為業者和政府始終堅守著利潤不斷在降低硬體代工製造業,並沒有被好好經營和發展上述能夠在台灣不錯的硬體基礎上幫系統或服務加值的核心軟體技術。
雖然如此,但為時未晚。不過,政府和業界必須認清軟體核心技術需要的並非人力,而是高階的人才;而高階的系統和軟體人才的養成,需要時間和資源,而成功的軟體產業,更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建構起來,要有眼光和氣魄。如果還是眼光淺短,計畫做沒半年就想賺錢,那就算了。

2. 台灣對大陸的依附程度是否過高?

「依附」該如何定義?以前借助大陸的廉價勞工的時候,並沒有趁機好好耕耘台灣、提昇實力,只顧著賺錢,不斷把台灣的人力抽走,甚至賺了錢的台商還回台灣炒房、壓低薪資、賣黑心商品,這樣「無根」的作法,說是依附程度過高,我不反對,而這是心態上的問題。

要擺脫依附,就得要「自立自強」,憑本事賺錢,用各種方式悍衛這塊土地,就像以色列人那樣。我個人相信,真正的台灣本土意識,來自於在這塊土地上自立自強的信念,而不是去區分藍綠、南北、本省外省,更不是嘴上說一套,實際做的又是另一套。

3. 台灣投資衰退到底怎麼解?

我想,投資衰退跟前兩項脫不了關係。只顧著削價競爭、壓榨人力的作法,有能力的人出走,沒出走的人不爽,只會把產業越搞越失去競爭力。這三個問題都是老問題了,大家已經罵了許多年,但政府高層一直設法迴避。不過,至少毛院長敢問出來,這也代表問題嚴重的程度。

如果問我的話,我會說,請投資在對的人身上,讓對的人做對的事,才是正本清源之道。這些年政府浮濫的投資,讓財團受益,花錢買選票,憨厚的人苦幹實幹還拿不到資源,有門路靠政府的資源賺錢才是王道,年輕人覺得前途黯淡、學本事也沒有用,那競爭力自然會日漸下滑,誰會願意投資這樣的環境?

所以台灣社會要正向發展,要人盡其才,社會就要投資有才的人,無論是就業或是創業,能自立自強、表現優異的人,就應該獲得相對的報酬,必須改變社會當前一昧以老套的管理制度去箝制和埋沒人才的陋習。改變需要時間,要改就趁早吧。

如果政府不懂如何做好這些,那還是不要浪費公帑比較好,免得扯後腿。與其讓全民搶著靠政府吃飯,不如少收點稅,讓人民自食其力,才會自立自強,才會有可能造就一個真正令人引以為傲的現代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