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蘋果碼農血淚記:僧多粥少,時機已過”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蘋果碼農血淚記:僧多粥少,時機已過

Posted: 20 Nov 2012 05:19 AM PST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圖片改編自電影「葉問」劇照。

連同蘋果在內的所有開放平台,都極力在灌輸給碼農的一個理念是,來開發App吧!跟着我,創業門檻低,有肉吃!但 The New York Times 無情地戳破了殘酷事實,請跟着虎嗅的編譯來看看現在做這一行有多苦逼又無望:

義無反顧做App

蘋果開發者夫婦 Shawn Grimes 和 Stephanie Grimes 決定投身App開發時,他們的投入毫不馬虎:他們賣掉自家車、在自家院子拍賣物品財產,把帶有六間臥室的房屋租出去,甚至還把退休帳戶裡的錢都提出來。

看看他們的裝備:一台24吋的iMac、一台Mac Mini、一台24吋的蘋果 Cinema Display 顯示器,兩台13吋MacBook Air、一台15吋MacBook Pro、兩台iPad 2、兩台Apple TV、兩台iPhone 4、一台iPhone 3GS。「我們買新款設備的理由就是需要用它們來測試開發的應用程式,」Shawn Grimes 說。

和15年前開始的網路風潮類似,App引領新一代創業風潮。iPhone和iPad一共有大概70萬個App,從Instagram到憤怒的小鳥無所不包。最新官方數據顯示,電腦軟體工程師的數量在2010年增長了8%,超過一百萬人。但這對夫婦前後投入20萬美元,但是每年銷售App的回報不到5000美元。

而聰明如另一位開發者 Ethan Nicholas ,在自己設計的 iPhone遊戲iShoot 正夯之後才辭職。他在2009年賺了100萬美元。「人們能設計出好的App嗎?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的。iShoot是我僥倖,因為那個時候只要App還不錯就能成功。但是如今競爭太激烈,『還不錯』遠遠不夠好。」

蘋果養開發者,還是開發者養蘋果?

蘋果本月宣佈其應用程式業務為美國經濟貢獻了約29萬個職位,從開發者到UPS快遞司機都包括在內。這一數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上升了39%,而這中間,向蘋果付99美元註冊年費的美國本土開發者數目上升 10%,達到27.5萬人——簡單來算,就是每年2722.5萬美元。

另外,你記得前文提到的蘋果開發者夫婦,那陣容強大的蘋果裝備。雖然兩人的App生意已經做不下去了,丈夫今年夏天已經決定去找工作,但九月底新iPhone上市的時候,兩人毫不猶豫又買了兩支。

蘋果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於2008年7月上線,當時只有500個應用程式。而自2008年7月以來,送審蘋果App Store的應用已超過100萬款。蘋果的財務報告表示,App開發者至關重要。如果開發者停止為iPhone設計應用程式,「消費者可能不會再選擇購買蘋果的產品。」

Google最新計劃:虛擬與現實結合的Ingress戰場

Posted: 20 Nov 2012 04:45 AM PST

我們早就對Google 的「不務正業」習以為常了,推出一個控制全人類的遊戲?這一點都不奇怪。

AllThingsD撰文報導,由前Google副總John Hanke帶領的內部創業團隊「Niantic實驗室」今天發佈一款叫做 Ingress 擴增實境遊戲,近期將首先在Android上推出。John Hanke說,他們一直堅持一個理念:「無處不在的計算,設備融合在生活中。」這也聽起來很像是Project Glass的理念。

Ingress 強調在世界的真實體驗,但用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從而實現不同的「真實生活」。Ingress 手機應用程式會結合 Google 地圖和導航建立虛擬的遊戲地圖,但是地圖上的街道、路線和地點都是真實的。玩家需要按照地圖收集並累積虛擬的「XM」能源,就像真人版「小精靈」。收集足夠的能源可以前往「傳送門」完成「駭客任務」,傳送門一般都設置在美術館、圖書館這樣的公共場所。

所有玩Ingress 的人都是加入同一個遊戲,就像真人版的「魔獸世界」競技場,雙方隊伍在手機上查看地圖和資源點,爭奪資源、完成任務。玩家們不僅在遊戲裡競爭,現實世界也可以看真實的對手。在玩家密集的地方遊戲會愈發激烈,這在某種程度上強調了身體的競技,雖然並不限制開車或其他交通工具。「你就像一隻身處迷宮中拿著電話的老鼠。」

我的第一反應是,Ingress 和Google Glass 簡直是絕配。在眼前直接看到另一個世界並參與其中,這簡直太酷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Ingress 即使作為免費軟體也可以獲利。將真實世界的品牌廣告加入虛擬戰場是個不錯的主意。目前,Zipcar、Jamba Juice 和Chrome apparel 已經達成協議加入遊戲。

Niantic 實驗室是Google內部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團隊,領導者John Hanke曾開發Google Earth的前身,後被Google收購的Keyhole地圖應用程式。在想要離開Google再次創業的時候被創辦人 Page 挽留,建立這個團隊。他們曾推出應用Field Trip,可以依據定位和地圖,「主動的」帶你游覽城市。這次的Ingress延續了這個思維。Google堅持的擴增實境發展理念,相信會為我們帶來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體」產品。

目前,這款產品還需要邀請函才能體驗,大家可以先上 Ingress官方網站 和Google Play商店 看看。

讓你的 App 原型躍然紙上——POP 開發團隊專訪

Posted: 20 Nov 2012 12:54 AM PST

您是 app 開發者嗎?還是您並非開發者,但心中也藏著許多關於 app 介面設計的點子?有一款來自台灣團隊開發的 app 可以讓您快速地讓手繪的 app 介面躍然紙上,進入手中的 iPhone 進行模擬——
POP -- Prototyping on Paper,這款 app 可以協助開發者快速地將原本畫在紙上的 app 介面草圖在 iPhone 上做模擬,只需要三個步驟:

  1. 在紙上畫好 app 介面的草圖。
  2. 打開 POP 拍照。


影片來源:POP -- Prototyping on Paper

  1. 將草圖彼此「連結」,boom,開始模擬。


影片來源:POP -- Prototyping on Paper

 

 
圖片來源:App Store

設定好的 app 原型除了在 iPhone 上運作之外,還可以上傳到網站上與其他人分享。

這款 app 一推出之後即受到歡迎,除了國內外科技媒體報導,更是繼世界迷霧之後又一個登上了 Hack News 頭條的「台灣製造」app,短短幾天內在 Twitter 上被談論數千次,連 37signals 創辦人 Jason Fried 都寫信給他們,表示非常喜歡 POP 這樣的點子。


圖片來源:Hacker News

我們很幸運地可以訪問到 POP 的開發團隊 WOOMOO 公司(WOOMOO INC),請三位成員 Ben、Leo 跟 Wraecca 跟大家聊聊開發 POP 這個 app 的經驗,他們非常大方,甚至連 app、網站的數據都公開出來與大家分享。


圖片來源:WOOMOO INC

Titan:請三位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

Ben:中輟生。於 2009 年成立 DreamersLab,2011 年和 Leo 以及 Wraecca 共同成立 WOOMOO INC。專長為程式架構設計,同時也是,呃,酒鬼。

Leo : 國企系畢業。大約在五、六年前轉行做界面設計,同時也是業餘攝影師,舉辦過小型攝影展。

Wraecca : 學生時代喜歡寫惡搞網站,現在轉行做 iOS 程式開發。業餘鼓手。

由左至右分別是 Wraecca、Ben 和 Leo(照片提供:Ben)

為什麼想要做 POP 這個 app?靈感來自於?
在做 POP 之前我們也開發了幾個 app,過程中一直在找好用的 prototyping / mockup / wireframe 工具。最後我們還是回到了最原始且直覺的方法——用紙和筆來畫草圖。但這樣的缺點是無法在 iPhone 上直接看到運作的情形。某天突然靈光一閃,想說何不拍下這些草圖,然後在每張圖上圈選出區塊將它們連結起來,如此一來是不是就可以在 iPhone 上模擬 app 原型跑起來的樣子了?於是我們便開始著手開發這個我們自己迫切需要的工具。

投入之前做了哪些評估?
沒有想太多,直覺是很新的 idea 而且竟然沒有人做過。加上我們預期上線後一年內應該可以養活自己,於是就決定要做了。

前前後後開發了多久?
從今年三月開始構思到現在也進入第九個月了,一點也不 Agile 阿!(編按:這裡指的是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敏捷開發)

有參考過什麼成功案例嗎?
沒有耶,這想法太簡單了。簡單到竟然從來沒有人想過。

開發的時候曾遭遇哪些困難?
技術上的話可以說是沒有,硬要說的話就是如何在這麼小的螢幕上讓人很順手的去製作一個 app 的 Prototype。

如何克服上述的問題?
不停的砍掉重練。

遇到困難之類的決策溝通模式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一件事情常常有很多的面相。一開始常有看法不同的時候,好險我們是三人團隊,意見分歧用投票決定一定會有個結果的。

App 送審時有遭遇什麼麻煩的問題嗎?
第一次送審,我們用了某個問題回報的服務,但它卻壞了——被退回。

第二次送審,Apple 覺得我們在 App Store 裡的描述寫的不好——被退回。

第三次送審,我們登入畫面的預設使用者名稱是 Steve Jobs,Apple 希望我們能用其他方式來緬懷這位仙人——被退回。

前前後後共等了 50 多天。

有什麼宣傳、行銷的計畫嗎?
拍攝短片,並且預計在有收費功能之後以免費 project 來換取 like, tweet 以及 blog 曝光數。

我們猜測這個產品的的主要目標不是國內市場,那麼目前國外市場的反應如何?
反應超出我們預期的好, 從第一天開始就被日本的 tweeter 使用者轉發。但真正爆點是四天後當我們在 Launch Party 後喝的不省人事時那天晚上登上了 Hacker News 頭條,半夜只剩下 Wraecca 在公司聊天室裡一個人興奮的轉播。直到隔天醒來才發現網站 tweet 以及 like 數爆衝。之後又接著被一些國外媒體像是 The Next Web,Cult of Mac 等等的介紹,使用者以及可見度有顯著的成長。除了客服信收到手軟也收到了國外一些知名公司像是 37 Signal 的創辦人來信。這大概是我們創業以來最 High 的時刻吧 :D

可以提供一些下載的數據嗎?或是引起你們注意的數字呢?

網站(popapp.in

(統計時間:11月12 -- 18 日)

  • Facebook 按讚數:約 2200 次(約有 1800 次的讚因為技術問題不見了,所以總計大概是 4000 次以上 XD)
  • 獨立造訪數:79993(不包含 API calls)
  • 流量:153306
  • 資料轉換量:178GB
  • 峰值:24 M bites/sec
  • 使用者:10724

App
(統計時間:11月12 -- 17 日,這項數據的統計值會晚兩天)

  • 下載數:19926
  • 成為八個國家 App Store 的 featured app。
  • 評價:4.5 顆星。
  • 曾在四個國家的 App Store「生產力工具」類別中居冠。
  • 在 25 個國家的 App Store「生產力工具」類別中下載數排行前十。

其中有一項數字讓我們嚇了一大跳,以比例上來說註冊使用者竟然只有下載數的一半!看來一開啟便要求使用者註冊這個流程嚇走了很多人。

我們發現有些使用者想出了你們預計之外的 POP 使用方式(例如室內導覽、動畫甚至電子畫冊等),請問你們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
樂見其成,也許以後會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應用或意外發展也不一定 : )

POP 的付費模式怎麼想出來的?有什麼初期、中期的目標嗎?
付費模式這塊我們一直拿不定主意,到目前為止的方向是走 Freemium 模式。有三種 Plan 可以選擇:

  1. 免費。一個專案、一位成員。(計畫可以刪除,所以可以反覆使用)
  2. 19.99 美金/月。專案數量無限、三位成員(未來開始推廣的初期會有一個月 5 美金的特價)。
  3. 39.99 美金/月。專案數量無限、成員數量 10 位。

編按:目前 POP 的月費機制還未開放,大家可以先去 POP 畫面右下角的「Plans」玩一下 Leo 精心設計的「抽獎」,可以得到額外贈送的專案次數喔(5 至 20 個不等)

 

Woomoo Inc 會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之後會繼續開發其他產品,還是說先專注在 POP 上?
還沒想這麼多,短期內就是希望把 POP 做到最好,之後好好的賺到錢才可以開發更多好玩的東西。

設計

圖片來源:POP presskit

POP icon 的設計靈感?
POP icon 上的紋路讓我想到點子靈光一現的畫面,而且畫 mockup 就要用筆記本,所以材質是筆記本(材質參考自無印良品筆記本的封皮)。

POP 設計上最困難的地方在於?
設計本身上沒有困難,困難的是決定什麼功能要做,什麼功能不要做;或是某個功能要怎麼用;或是定價與收費方式等等,要做這些決定是極度困難的事情,光是定價大概就已經開上數十次會議了。

POP 也是按照你的尖石頭理論來設計的嗎?

編按:尖石頭理論是 Leo 自己提出來的理論,他認為產品一開始應該要集中在少數幾樣核心功能,之後逐漸擴展、磨圓,成為一個完善的產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Leo 的部落格文章1和他在 HappyDesigner Meetup 的分享關影片2

不是。但是不小心做出來就剩下核心功能,連付費都沒有(編按:POP 目前還沒開放月費機制),因為開發時間已經太久,所以就先推出。

有沒有哪些功能是本來有,但後來決定捨棄的?為什麼?
太多了,想做的功能實在是永遠也做不完,與其說捨棄什麼不如說我們到最後只挑了最核心的功能來實驗看看這是不是大家想要的東西。

在設計的時候要如何做出取捨的決定?關鍵是什麼?
好難回答啊,因為設計決策的過程是牽扯到所有事情的。

這次我覺得關鍵還是夥伴間的合作與默契,有時和夥伴間的討論已經不是客觀好用或不好用的問題,而是產品到底要具有什麼樣的「個性」,而這個性會引導出不同的使用方式。我覺得只要團隊間有了默契,作出取捨是非常簡單地,若是沒有默契,就連 icon 顏色你都無法控制。

下次問我大概又有不同答案吧。

當初是一開始就決定除了 app 之外還要有 server 端嗎?
是的,POP 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決定先從 iPhone 做起,然後是 web 介面、iPad。資料在所有裝置間都要能同步。

在網頁和 server 的設計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Server side development 現在各種技術都滿成熟的,用什麼語言框架都差不多。沒遇到什麼困難。我們是用最近國外滿流行的 node.js 來做開發,好處就是快、很耐操吧。網頁設計上為了要能讓人一眼就看出這個 app 的精髓倒是下了不少功夫,以結果來看反應很不錯。

iOS app 部分在開發上遇到的困難?
最大的困難就是當時沒有 POP 這樣的 app 可以拿來設計原型,否則必定可以節省大量寶貴的開發時間。

對 iOS 本身或是 SDK 有沒有什麼怨言?XD
雖然開發時不免抱怨連連,但其實 iOS 和 Cocoa Framework 已經把手機軟體開發變得很簡單了,尤其是當你看到這些醜陋的 Objective-C 程式語言竟然可以變成那麼漂亮的介面,這真是他媽的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是嗎?

請三位跟我們聊聊開發 POP 學到最重要的事。

Ben:人是決定一個產品會不會成功的最大因素。

Leo:

  1. 原來上 hacker news 靠的都是運氣。
  2. 外國人討厭註冊,他們很注重隱私。
  3. 如果打算支援 iPhone 5,就一定要買 iPhone 5 來測。

Wraecca:不是只有在矽谷才能做出 global 的產品。雖然說之後我們也是想要找機會搬過去啦。另外,我們正在尋找優秀的 iOS 開發者,歡迎與我們聯絡!


照片提供:Ben

相關連結

 

盜版之王Kim Dotcom將為紐西蘭全國提供免費光纖

Posted: 19 Nov 2012 10:56 PM PST

(原文譯自: TNW)在網路上,很多故事要遠比好萊塢電影精彩,這其中就包括Megaupload創始人、盜版之王Kim Dotcom(對,他叫 Dotcom)

這個自稱「網路之王」的傢伙(名字發音King.com),曾是全球最大的BT資源共享網站Megaupload的創造者。後來一支全副武裝的SWAT小組侵入了紐西蘭的一座豪華府邸,Kim Dotcom被捕,他的所有財產被政府沒收,Megaupload網站也被FBI強行關閉。

從那時起,這個因其奢華生活而被媒體追逐的花花公子再次曝光在全球媒體的閃光燈下,尤其是紐西蘭。除了在Twitter上隨機邀請陌生人參加泳衣派對,這次他吸引全球目光更多是因為他的Megaupload復興計劃以及未來的產品。

現在,這位「網路頑童」再次放出讓人驚嘆的承諾:為紐西蘭的每個人提供免費光纖服務。引用Dotcom在Twitter上的話就是:

“The new Mega company will be based in NZ & become it's most valuable IT biz. I will relaunch Pacific Fibre. Free broadband for all Kiwi's :)”(新的Mega公司會落腳於紐西蘭,同時也會成為當地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我會重新啟動「太平洋光纖」計劃,它將為所有紐西蘭人提供免費頻寬。)

 

在版權官司纏身的情況下,這是何等的狂妄?!關於Kim Dotcom所說的Pacific Fibre(太平洋光纖)計劃,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如果要從頭說起,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也和紐西蘭特殊的網路環境息息相關。紐西蘭是一個只有400萬人口的島國,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魔戒】是在那裡取景以外,那個地方能讓我們想起的或許還有與人口平均數比最多的綿羊。

但有一個不為人所熟知的情況,就是紐西蘭實際上只有一條海底電纜 Southern Cross Cable(南十字電纜),而且僅此一家。所以,雖然紐西蘭 Telecom、Singtel、Verizon有三家電信公司,但實際上網路又慢又貴,大部分用戶每月付費80美元也只能獲得不到100G的流量,平均是US$0.28/GB ,頻寬容量是5GB。紐西蘭政府也沒有想解決此問題的意願,甚至都沒有干擾國家頻寬價格的想法。

而Kim Dotcom的Pacific Fibre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鋪設一條跨太平洋、約12750km長的海底電纜,並直接和南十字公司競爭。但由於當時太平洋光纖公司沒有足夠得資金,導致該計劃被迫擱淺。這也直接證明了該計劃的超高難度,所以不用說免費光纖是否可能,連計劃能否成功都讓人持懷疑態度。

但Kim Dotcom不這麼想,他希望未來能夠拿回部分財產來啟動此計劃,甚至可能不惜起訴美國政府和好萊塢。

Dotcom有兩組計劃:第一組是通過Mega,這個Megaupload的再生體一旦起來之後便可以募集大量頻寬資金,這是最可行的,因為畢竟有了之前經驗。第二種則是上面提到的,起訴美國政府,來恢復原來的Megaupload基金。當然,以正常人的思維來看,這顯然比建海底電纜還難。

Dotcom會從新創辦的海底電纜公司分出2000萬美元的頻寬,而這基本上能夠滿足Mega 10年頻寬需求的一半,因為之前Megaupload的頻寬成本在4000萬美元左右。Dotcom稱新版Mega在正式營運之後,每天會消耗2TB的頻寬,而這已經超過整個紐西蘭國家的頻寬使用量。

對於紐西蘭來說,「太平洋光纖」計劃會為其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因為就目前來看,「太平洋光纖」公司不可能在紐西蘭國內建造一個大規模的數據中心,並通過南十字電纜來滿足公司的持續頻寬需求。這不實際,而且購買這麼多的頻寬也是紐西蘭不願看到的一件事。

另外,當地政府希望吸引一些企業來這裡創建大型數據中心。紐西蘭氣候溫和,沒有颱風或其他的大型天氣災害,整個國家通過水力或天然氣發電,電力供應平穩而且安全。這對需要長期穩定運行的大型數據中心來說是一個好地方。

 

所以,如果Dotcom的「太平洋光纖」能夠實施,實際上也會給紐西蘭帶來非常多的好處。如果紐西蘭能夠提供足夠的國際通訊頻寬,跨國網路公司就會競相來此地建數據中心,未來紐西蘭很有可能像歐洲的瑞士一樣成為雲端服務商的天堂。

種種條件,都給Dotcom狂妄的想法提供實現的可能。假如Dotcom運氣好,成功阻止了自己被引渡審判的可能,並成功起訴美國政府拿回來部分資金的話,太平洋光纖計劃就基本是確定了。目前包括資產在內Kim Dotcom的身價約2億美元,這一數字是啟動「太平洋光纖」計劃資金的一半。但幸運的是,很多投資方都對該計劃抱有興趣。在Dotcom發出推文的第一天,就有1000多個人回覆稱對投資此事感興趣,其中包括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投資者。

當然,如果Kim Dotcom真的可以執行,他自然會尋求更多的投資者來參與此事。因為「太平洋光纖」計劃牽涉多方利益,Dotcom需要找一些像紐西蘭政府、電信公司等實力雄厚的投資者來保證該計劃的順利進行。

另外他可能還需要直接從海外尋找約3億美元的資金來保證項目不像上次一樣被迫中斷,Google、Amazon這樣的大型網路公司是絕佳的投資選擇。有這些公司的參與,Dotcom可以避免一些美國法律的限制。而且如果謹慎起見的話,Kim Dotcom有可能不直接參與此事,這樣就避免了FBI再次以各種名義阻撓美國與紐西蘭之間的海底電纜計劃。

天才的想法有很多,但真正能做出來的確寥寥無幾。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Kim Dotcom,是因為他之前做了太多瘋狂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至於為紐西蘭全國用戶提供免費頻寬,這並不算太離譜。因為和免費頻寬相比,其他附加價值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要大得多。

Kim Dotcom的故事雖然看起來荒謬可笑,但和Elon Musk一樣,他們都是通過科技創新改變世界的革新者,在為自己贏得巨大光環的同時,也給全球用戶帶來了大量的福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