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從董事會到鄉民文化都要懂——7 則來自明星公司的設計師語錄”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從董事會到鄉民文化都要懂——7 則來自明星公司的設計師語錄

Posted: 20 Nov 2013 04:44 AM PST

e95eb062fac61ea632f21554d53ec809-2

導語: 當下,一個現代企業要成功都得做好設計。這也使設計師們面臨了一個難題——培養 CEO 們的設計情操。平面設計師 Jessica Karle Heltzel 和 Tim Hoover 親自摘要了一些精華內容,來解釋今天設計師們如何引領公司文化的。設計師對自身角色的刻板理解也許會阻礙好作品的產生。除了平面或工業設計的基本原則外,設計師們還需擁抱一切陌生的東西——董事會、網路語言乃至庸俗的電視節目,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能夠定義時代的先鋒作品。

《Kern and Burn: Conversations with Designer Entrepreneurs》一書,編攥了那些設計出身的企業家們(他們來自Facebook、Airbnb、Twitter 和 Warby Parker 等明星公司)講述的故事,心得乃至逆耳忠言。而這些人都是曾影響過行業格局的人。

螢幕快照 2013-11-20 下午8.37.23

1. 啃硬骨頭:學寫程式與網站分析

「學習如何編寫 web app,如何製造自己的設計作品,不要把自己的角色局限於打底和設計原型。分些精力學習如何「建立一種存在」——這會讓你更加理解設計執行層面的需求,更好地感受和玩味執行你設計方案的師傅心境。不妨親自動手嘗試將設計實物化,看看方案在實施上有哪些挑戰,以及實作過程中有哪些更新產品的可能性。

——Etsy 設計總監 Randy J. Hunt

「從開始與 CEO 們坐在一起討論轉換率,客戶一生與產品生命周期的關系的那天起,我對自己的工作以及該如何解決問題的認識從根本上改變了。」

——Twitter 設計師 Josh Brewer

2. 不要低估了設計師的價值

「我們算是跨過了創業的一道門檻,即接受了這樣的假設:創業伊始就應該重視設計。但離真正領悟這個前提以及讓設計師們從產品設計的早期就發揮建設性效果還有很大的差距。作為設計師的我們有責任挑起這副擔子。既然已被請至席前——我們怎麼好意思不獻上一些佳肴呢。」

——Facebook 設計師 Wilson Miner

3. 但也不要分散了你對本業的專注

想成為世界一流的 UX 設計師?那就專注於你的事情。不要讓自負與意圖扮演多種角色的貪婪分了心,別想著招募新員工、產品排程乃至商業關係維護都要考慮你的看法。從這個角度來說,Steve Jobs 與 Mark Zuckerberg 都是公司的毒藥。

——Svpply 共同創辦人 Ben Pieratt

4. 堅持發展一些「副業」

我曾擔任紐約時報的藝術總監,但為保持健全的心智,我總會花些時間在發展副業上。有時我會向學生與年輕設計師灌輸這種思想,不管做的事多麼不起眼,它都很有價值。進入一家公司後,適應新角色對你提出許多要求,你可能會迷失自我,甚至被耗盡。

——Best Made 創辦人 Peter Buchanan-Smith

5. 廣泛涉獵,多元化媒體大餐隨時可能迸發出靈感的火花

優秀藝術家們是我另一個靈感源泉。我也很享受閱讀其他商界人士的故事和商業經。紐約時報的 Corner Office 系列專欄很不錯,它甚至還出了個合訂本:《CEO 們教你領導的藝術》。電視真人實境秀也是我的菜,在別處你可聽不到亞特蘭大的主婦說出這樣的妙語:「Irony is so ironic?」

——Knock Knock 創辦人 Jen Bilik

6. 一個原型勝過千言萬語

在看到實實在在的原型之前,無論設想得多麼好,它都不過是你腦子裡四處溜達的點子罷了。看不見摸不著…如 IDEO 設計總監 Tom Hulme 所說,「『Talk – Action=Shit』,我記得在無數次的會議上,人們都只顧喋喋不休或者展示那些不能說明 idea 的草圖,直到他們拿出實物來我才安心。」

——MINIMAL 創辦人 Scott Wilson

7. 繼續像學生般馳騁想像力,設計師的角色就在於重新思考世界如何運作

「500 美元的東西我們只賣 95 美元,不過,Why?How? why:我們親身體驗過那些定價高昂的眼鏡,並想從這個層面上改變世界。我們要把把跨國巨頭賺的數以十億計的財富轉移到普通人手中。How:我們自己設計鏡框,並以自己的品牌生產,與零件供應商合作,按使用者需求客製鏡框、打磨鏡片。我們得以繞過中間商打通上游供應鏈,加上網路下單,我們與使用者建立了直接的關系。

——Warby Parker 共同創辦人 Neil Blumenthal

網路創業的規則是以彈性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如寫幾行程式碼,一行程式碼影響的使用者數量可能是 1 個,也可能是 1 萬個。網路給了你這樣的方便這樣做。但就在我們一五一十做了一些更接地氣的事情後,一切才開始合拍起來…… 我們來到紐約,與業主們溝通,做了一些非正規的地方性研究,觀察人們如何使用 Airbnb。親自體驗過所有的痛點後,我們又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設計,將使用者回應與我們的設計融合在一起。從此以後,一切都在節奏上,賺錢也就不是問題了。「

——Airbnb 共同創辦人 Joe Gebbia

央行總裁彭淮南:比特幣是一種貴金屬

Posted: 20 Nov 2013 02:44 AM PST

bitcoin

比特幣近幾個禮拜因為凌厲的升勢又成為新聞焦點,週一更因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公開肯定比特幣具有長期前景,稱其為一種合法金融工具,推動合法化過程,帶動比特幣值於週二一度飆漲到 900 美元,較今年 1 月暴漲 6445%。而台灣政府官員又是怎麼看待這種新興貨幣呢?

據《聯合報》報導,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今天接受立委質詢表示,央行已正密切觀察比特幣的變化,倘若未來在台灣流通,將視為貴金屬交易,並防範有人據此洗錢。他認為,比特幣為「發行者與會員間的貨幣」,在特定族群中交易,遊戲商發行的點數,即類似比特幣的概念。

還不清楚比特幣的讀者可以參考本篇文章。比特幣以一套編碼系統為基礎,透過複雜計算而產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相關的軟體「製造」比特幣,然後利用電子簽名的方式來流通,最後透過 P2P 網路來審核重複消費的情況。比特幣並無中央發行機構,人們只要運作比特幣軟體,就可以製幣,亦即「挖礦」。

比特幣近一個月如火箭般的漲勢還有人嫌不夠瘋狂,還記得《社群網戰》怒告 Mark Zuckerberg 的Winklevoss 雙胞胎兄弟嗎?現實生活中他們不再於社群網站淘金,而是成了比特幣大戶,以 400 美元交易估值計算,他們的比特幣財產帳面價值逾 4000 萬美元;而這對雙胞胎兄弟近日表示,比特幣的交易價格可能漲到 40000 美元。

Winklevoss 兄弟可謂人生勝利組,但也有小人物靠比特幣翻身。上個月一名挪威男子靠比特幣買房讓比特幣再度聲名大噪。2009 年,挪威工程師 Kristoffer Koch 以 24 美元買了 5000 個比特幣,今年這些比特幣價值飆漲到 69 萬美元,他賣掉 1/5 的比特幣賺得 18.6 萬美元,足以支付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公寓投其款與裝潢費用,羨煞旁人。

有了伯南克的背書相挺,比特幣看似前途一片光明,不過上個月以比特幣作為交易貨幣的線上黑市「絲路」遭 FBI 抄家,引發虛擬貨幣終究行不通的質疑,另外比特幣的大起大落也有泡沫化危機。根據世界最大的比特幣交易中心 MtGox,此刻比特幣報價 523 美元,現在共有價值相當 15 億美元的比特幣正在全球流通,您是想當「挖礦」工人,還是仍在觀望?

在美國Startup Weekend的47小時裡,學到的八堂課

Posted: 19 Nov 2013 07:39 PM PST

鄭維克,三十而立,大學主修教育科技,碩士論文為線上社群帶領,三年電信服務網路軟體相關工作,目前在美國學習人機交互與新媒體,夢想是做出讓大家一用就讚嘆的好用服務。

因為我之前從來沒參加過任何一個Startup Weekend,所以我並不是很清楚台灣和亞洲區的狀況,然後因為念書的地方在美中,所以我也不清楚美國其他城市的Startup Weekend是不是和我們的一樣,這篇文章單純分享這次參加的細節和心得囉。

 

前言 -- 什麼是Startup Weekend?

我一直在想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來解釋我去參加的活動,應該怎麼說呢?就是把一群人關在一個地方,拿著胡蘿蔔叫你往前衝,你的終點在47小時後。(註:活動是週五晚上六點開始到週日晚上五點結束)如果你很幸運的跑到終點,不管你有沒有拿到名次,你都有機會吃到你的胡蘿蔔,因為有一群種胡蘿蔔的人,在等著把這些馬帶走。在仔細看了主辦單位給你的願景後,大概是可以這樣解釋,試著在這兩天和一群人把你的專案建立起來,呈現,就有機會拿到投資人的資金,然後就開始你的創業了。

這邊好像有什麼不對,參加比賽,不是第一名會拿到錢嗎?不然也會拿到獎盃吧?

就這次的競賽來說,得名的是沒有獎金和證明的,唯一的優惠是第一名可以直接晉級下週的全球大賽,如果不小心又贏了全球大賽,除了可以飛去加州Google總部之外,還可以拿到約60萬台幣的賞金。

不過,對我們團隊來說,這一點都不重要,這個後面會說明。

開始 -- 為什麼我會去參加Startup Weekend?

我是一個人機交互的研究生,我的夢想是透過使用者介面來改變世界,我相信在創業的初期,透過我的使用者經驗背景可以協助創業團隊做出一個良好的商品,建立初期的商業架構。這個想法是我最初的動機,不過當然還有早鳥票優惠、聽學長姐說這活動很好玩、想去認識新朋友、和看起來供伙食這些動機......

不過後面碰到的事和我當初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很可怕,我也是後面再說明。

Startup Weekend Indianapolis(簡稱SWINDY)的報名費,原價為3000台幣,早鳥價2250台幣,學生價1500台幣。我也是報完名了之後,到開賽前幾天才知道可以用學生優惠報名唉呀(抱頭)。

過程 -- 那47小時發生的事。

週五晚上是一個晚餐聚會,報到之後會拿到一張貼紙,你得自己寫名字自己貼在胸口,讓別人看到你知道怎麼叫你。大部份人都是站在食物旁邊聊天,這大概是我來美國目前看到最多Pizza的一次。晚餐過後有個簡單的暖場,主辦單位介紹了一下四位工作人員,以及這幾天的流程。第一個活動是先讓大家知道如何提案(Pitch),這邊的提案不需要很正式,只是一個60秒的快速介紹。主持人要大家瘋狂丟單字出來,然後寫在便利貼上往地上丟。這是一個暖場活動,在滿地的便利貼後,找了幾位志願者上台,隨機在地上撿兩張便利貼後,用電視購物的方式向大家推銷商品。

比方,有人撿到了「侏儸紀」和「啤酒」。

那人就說,喔我發明了一台時光機,然後回到了過去,出現了很多恐龍,一直追我,我好累,想喝啤酒嗎?balabala之類的。

這輪活動後,就是正式的提案(Pitch)了。主辦單位給每個人一張A4紙,在上面寫下題目和名字,然後每個人有60秒的時間來說明自己的點子。當然。有人講到一半就被請下台了,也有人順利的說完自己的想法。這些A4紙都被貼在牆上,要進行第一輪的投票。

主辦單位給在場的人三張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商業背景的拿到黃色,設計背景的拿到藍色,開發背景的拿到紅色。在大家把便利貼貼上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後,主持人留下了最後8張提案(Pitch),然後給8個人每人60秒,再次說明自己的想法,之後就開放各自去找各自有興趣的主題,並集合成小組。

我學到的第一課 -- 講完不是好事,講不完不是壞事。乍聽之下,只有60秒,要如何在60秒內傳達自己的想法並讓對方了解,錯!是要用60秒吸引對方,講難聽一點是「騙」對方,讓對方上勾,等對方來找你時再傳達你真正的想法。所以就算講到一半就被切斷請下台,也不是件壞事。

我們小組一共8個成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最大的一組,其他組的人數大概都是4-6位。小組接下來進行了破冰、背景介紹,並開始進行初步的計劃。第一天晚上很快的大家把前測的問題想法,並且各自丟到自己的社交圈找人填寫,我們要證明大家想的和我們猜想的一樣,這天就在問卷做好,南瓜馬車的午夜前大家就下課回家了。主辦單位有要求我們組內必須有人隨時將我們的狀況發文到推特(Twitter)上,並且下標記(#),後來到最後一天我才知道負責發文的同學表示「其實要我一邊討論一邊思考一邊發文還蠻煩的」。

第二天早上九點準時供應早餐,不意外的就只有水果、優格、穀片,我學到的第二課是下次還是自己帶早餐好了(大誤)。當天早上分配完工作,有人留在營地(Camp)做商業調查,有人去外面做訪談,我決定自己去做使用者觀察。

我學到的第二課 -- 自己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你可以做什麼。和我同組的另外7個人都是商業背景,有行銷,有財務,有初創。在他們心中的使用者易用性(Usability)和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和我的是完全不同,在專案的一開始大家也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拿到資料,然後你的資料他們也不一定會重視,因為背景的不同。簡單來說,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並且學習對方覺得重要的事吧。

大約中午時大家都回來了,各自帶著自己的報告,其實這時候狀況是很混亂的,因為原本的創意發想者(我們就叫他組長吧)還遲遲無法確定專案範圍和方向,所以整個討論都是失焦的。主辦單位其實幫我們準備了很多導師(Mentor),其中一位導師很喜歡我們的想法,他說或許他有位在加州的朋友可以協助我們,約好的電話會議時間就定在下午兩點半。最可怕的事來了,我們到電話會議的前10分鐘還無法決定方向和範圍。

我學到的第三課 -- 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算是跳針。就在會議前10分鐘的我,其實原本想離開這個團隊了,一來是效率實在不彰,二來是溝通有蠻大的障礙。膚色和語言的差異,讓我很難插入跳針式的討論。最後只好心一橫,也跳針式的加入的我想法,其實一樣的事情我在幾小時前就說過,沒有被接受,但我實在不清楚為什麼一樣的事情在這時間點就被接受了,而且是一面倒的接受(說真的有點被嚇到)。反正如果自己的想法是可行,也確實解決了問題,就勇敢說出來吧。

方向確定後,專案終於回到了正軌,牆上也出現了該有的組織圖、待辦事項和系統架構。前面有提到我們小組8個人除了我以外都是商業背景,所以嚴格來說我們並沒有開發人員和專職的設計師,但是最後的成品必須要有可運行的模型(Mock up),我們很幸運的找到一位可以來幫忙的網頁工程師,在他的建議下,我也開始進行模型(Mock up)的組合。

我學到的第四課 -- 原來不是每個人來參加這活動都是為了創業。當天晚上,我們才發現那位網頁工程師並沒有加入任何一組,他到每一組詢問是否需要幫忙,然後就像打游擊一樣參予了各組的進度;也有人加入了某一組,但是卻不做事,一直在跟別人聊天交朋友;還有人的提案(Pitch)沒被選中,就到處私下挖人加入他的組,然後最後好像看他啥也沒做,一直在玩Candy Crush......換個角度想,因為不是每個人來參加這活動都有一樣的目的,所以就算是組內成員,實在也很難去要求什麼。

第二天的活動表定到晚上十點,不過主辦單位說原則上想留到幾點都可以,只要離開記得鎖門就好。所以當晚我和另一位伙伴在進行銷售頁(Landing Page)的產出,我們是半夜兩點離開,最後走的兩個人。很有趣的是,當晚九點半過後,留在營地(Camp)的人幾乎都在喝酒跟玩桌遊......壓力是有那麼大膩?

我學到的第五課 -- 他們一點都不在意軟體介面,他們只在意產品。我們的商品是一個軟體,但他們完全不在意軟體的樣子,他們只在意商業模型(Business Model)。在我做模型(Mock up)的過程,實在很難找到一個伙伴願意跟我討論流程和用字。他們專注在商業行為上,我不反對他們對商業的執著,但是忽視使用者介面的行為實在讓我很光火。

很快的,進到最後一天了,因為前一天搞到太晚,所以就不想早起過去了。第三天一樣是表訂九點開始,不過我在十一點多才抵達營地(Camp),沒有意外的是果然沒人玩過我昨晚做到兩點的模型(Mock up)。和支援的系統工程師討論了一下幾隻CSS的改法,然後再測了一下昨晚做出來的網頁,很快的,又到了演講時間。

前面忘了提到,主辦單位為了不讓大家一直工作,所以除了不斷的餵食外,還找了不少人來分享創業經驗談。最後一場的演講是讓我收獲比較多的,主題是如何在五分鐘內吸引你的投資人。

我學到的第六課 -- 說故事(Tell a story)。在人機交互的領域,我們也不斷的被提醒要有同理心,解決問題,並且說一個故事。在創業階段也是一樣,因為廣義的來說,創業也是在解決人類的問題,並帶給人類更美好的生活。最後只有五分鐘的提案簡報(Pitch Presentation),要如何講一個故事、解決一個問題、圓一個夢?另外講者也提醒了在簡報的最後一頁不應該是Q&A,應該是團隊的連絡資訊。還有因為簡報對象是投資人,所以不要專注在介紹產品,要多帶給投資人一些美夢。

 

很不幸的,就在活動結止前一個半小時,因為天氣因素發布了警報,主辦單位基於安全因素要求所有人於15分鐘內離開營地。並且修改規則,將呈現改為錄製影片上傳,並將截止時間延後了四小時。對於我們小組來說,多賺了四小時,救了我們一命,卻也差點殺了我們。

我學到的第七課 -- 別貪心,見好就收。主辦單位要求我們在九點準時將所有資料用電子郵件寄出,其實我在截止前半小時發現了這件事,並不是在九點整把提案影片錄好就好,要轉檔、要上傳、要寄出。和我同組的伙伴,尤其是組長,不知道沒發現這件事還怎樣,當時還在修改預算。最終我們在前八分鐘時錄好影片,前兩分鐘拿到影片連結,九點準時把信寄出。當組長發現事態嚴重,並打電話給主辦單位詢問是否可以因為Youtube上傳問題有寬裕彈性,我們得到的結果是「已經比原定的時間晚四小時了,所以一分鐘都不能多」。我無法想像三天的努力因為一張還在修改的投影片而失格或怎樣,別貪心,見好就收。就算還是有不完美的地方,至少你報告交了,因為缺交一定是零分啊!

心得 -- 踏出第一步,就什麼都不難了?

把所有資料寄出後,確認沒有失格(笑),剩下的四位伙伴放心的開了一支紅酒,慶祝這該死的三天和做完的一切。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很冷靜的討論著如果不小心(這是我加的)贏了之後,要怎麼準備下一輪的競賽。下週是創業全球賽(Global Startup Battle),除了有不同的類別競賽外,大家最想贏的是獎金60萬台幣和加州Google總部之旅的大賽首獎。在一輪的討論後,我們很快的決定不參加下一輪的競賽,原因是下一輪必需要完全公開細節,並讓一般民眾投票。這樣一來,我們的案子很可能會被競業使用,並且讓我們馬上在市場死去。

我其實是持中立想法的,因為既然來參加地區賽,代表我們的想法已經被參與地區賽的伙伴、裁判(Judge)、導師(Mentor)和工作人員(Organizer)們看到。參賽自然有風險,但其他伙伴認為我們的下一步應該是在當地尋找投資人,並鴨子划水,最後育成出場。或許踏出第一步後,他們認為什麼都不難了,

我學到的第八課 -- 其實更難的是在踏出第一步之後的每一步。在專案進行到一半時,我就下了一個決定,不管最後結果怎樣,我都會離開這個團隊。並不是這個團隊不好,這個團隊很好,我們一起完成了一個很高的到達度的專案,並且最後贏得了地區首獎,但是大家重視的事情不同,這樣下去只是會發生更多的衝突。對我來說,最美好的事情是在隔天的宿醉後,試著回想那些過程,就像是和曾經愛過的人分手後,回想約會的甜蜜,嘴角還是會不自覺的上揚(笑)。

最後我意識到的是,創業不會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團隊的事。但這個團隊一開始的組成是如此的隨機,所有的成功在回頭去看,都會覺得幸運女神是如此的眷顧我們。

如果有什麼參與相關活動的心得或指正,煩請不吝來訊。

Google 自動駕駛車專案工程師:我們對無人車的恐懼毫無道理

Posted: 19 Nov 2013 07:27 PM PST

large_6770355091
照片來源:yyasuda

在 Google X 實驗室裡,工程師們醞釀著改變世界的計劃,其中一項就是自動駕駛汽車。與 Google Glass、氣球上的網路「Project Loon」相比,這是一個耗時更長、影響更廣,也更為瘋狂的專案。讓人們確信機器的人工智慧並不容易,而且自動駕駛汽車還面臨了各種法律上的問題。不過,在 Google 的工程師看來,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到時候,交通事故能夠降到最低,道路更加安全。人們甚至不再需要擁有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能夠隨時聽候召喚,將人們帶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Google 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但是,開發團隊的工作場所執行嚴格的保密措施。外人很難進入其中。近日,紐約客雜誌的編輯 Burkhard Bilger 終於得到參觀專案的許可。他見到了 Google 的共同創辦人 Sergery Brin,並重點採訪了自動駕駛汽車團隊的工程師 Anthony Levandowski。

Anthony Levandowski 總想做一些很酷的事情。在柏克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在自己的公寓提供某種內網(intranet)服務,每年獲得 5 萬美元的收入。大二的時候,他用樂高做出的機器獲得全國機器人競賽大獎。加入 Google 之後,他擔任過街景和地圖數據庫的架構師。如今,他的主要工作則是自動駕駛汽車。

如果你對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專案有所了解,或許會明白 Sebastian Thrun 的關鍵作用。他在 DAPRA 自動車輛駕駛大賽中的出色表現,引起了 Google 的注意。隨後,他成為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專案的負責人,並促成了 Google X 實驗室的誕生。其實,DAPRA 自動車輛駕駛大賽共舉辦了兩場,Sebastian Thrun 參與的是第二場。

「幽靈車神」

coolalum1
Anthony Levandowski(照片來源:Berkele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thony Levandowski 參與了兩場比賽,而且他的自動駕駛車輛並不是汽車,而是一輛摩托車。DAPRA 的大賽計劃於 2002 年宣布,舉辦的時間定為 2004 年。它給出的獎金是 100 萬美元。參賽者要完成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汽車能夠行駛 142 英哩。「如今,我們能夠在幾小時內完成它,」Sebastian Thrun 說,「但是那時候,就像是穿著運動鞋去登月。」

由於 DAPRA 對車輛沒有明確規定,Levandowski 決定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自動駕駛摩托。他覺得,摩托車行動更為敏捷,而且速度也不慢。問題是,維持摩托車的平衡並不容易。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導師 Ken Goldberg 時,後者坦白地告訴他,根本沒有贏的希望。「Anthony 或許是我在近 20 年裡見過的最有創造力的學生,」他說,「但是這個想法也太離譜了。」

Levandowski 沒有退縮。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給潛在的資助者們打了二百多通電話,最終獲得 3 萬美元的投資。與此同時,他開始召集學校的畢業生,直到有一天,Goldberg 發現,他的研究生中,一半人都參與了 Levandowski 的專案。

在專案進行一年之後,一位俄國工程師 Alex Krasnov 解決了車子如何保持平衡的問題。他們把車子稱作是幽靈車神。

coolalum2
Anthony Levandowski 的「幽靈車神」(照片來源:Berkele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第一次大賽中,所有的車輛都表現不佳。最終入圍的 15 輛車,沒有一輛堅持到 10 英哩,其中 7 輛在一英哩內就倒下了。Levandowski 的幽靈車神同樣失敗了。它曾在資格賽中戰勝了 90 輛汽車,但是在決賽的時候,Levandowski 忘了打開平衡系統,它只跑了三英尺就倒地了。

三個月後,DAPRA 宣布在十月份舉辦第二場比賽,並且把獎金增加到 200 萬美元。在這次比賽中,Sebastian Thrun 帶領的史丹佛團隊取得了勝利。他們的車輛 Stanley 後來被 Smithsonian 收藏。Levandowski 的幽靈車神在半決賽中被淘汰了。雖然如此,幽靈車神仍然是一個工程上的奇跡,它戰勝了 78 輛汽車。兩年後,Smithsonian 博物館將這輛摩托加入了收藏品之中。

加入 Google

2007 年,Thrun 和 Levandowski 都來到了 Google。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幫助街景團隊。Levandowski 很快發現,街景中獲得的數據,能夠使電子地圖更加准確,比如街道和出口的名稱可以直接從圖片中獲取,而不必依賴有錯漏的政府記錄。在隨後的兩年裡,Levandowski 穿梭在印度的 Hyderabad。他的 2000 台數據處理器不斷修正著地圖。因此,當蘋果的地圖 app 出問題的時候,Levandowski 知道原因在那裡。那時候他的團隊已經花費了五年的時間修正地圖,每天都會有上百萬個修正。

自動駕駛汽車專案本來不在計劃之中。Sebastian Thrun 並不認為無人駕駛車輛能夠在街道上行駛,因為變數太多了。但是,2008 年 2 月的時候,Levandowski 接到了發現頻道「Prototype this!」制片人的電話。這位制片人問他,是否能夠做一個自動駕駛的比薩遞送車。

在接下來的五週裡,Levandowski 和同事們改造了一輛 Prius,並且說服了加州騎警,允許車輛穿越海灣大橋。這是無人駕駛汽車第一次在街道上合法行駛。這是一次成功的演出。不久之後,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讓 Thrun 啟動無人駕駛汽車專案。

「他們甚至沒有提到預算」,Thrun 說,「他們只是問,我需要多少人,如何找到他們。我說,『我知道他們是誰。』」

Thrun 挑選了參與過自動駕駛大賽的技術高手:Chris Urmson 負責軟體,Levandowski 負責硬體,Mike Montemerlo 負責電子地圖。他還挑選了其它領域的專家:律師、界面設計師等等。每週,都會有幾十位 Google 員工參與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填寫使用者調查。

計劃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使用了 Levandowski 的披薩送貨車,以及史丹佛的開源軟體。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一切都要從頭開始。P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給團隊定下了一個挑戰,完成 10 段 100 英哩的路線。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這項挑戰。

如今,Google 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行駛百萬公里,並未出現任何事故。不過,在困難的路況下,仍然需要司機的介入。Thrun 說,如果完全自動駕駛,它只能保證在 5 萬英哩內不出現重大事故。

對 Levandowski 來說,自動駕駛汽車專案還有特別的意義。三年前,他的未婚妻 Stefanie Olsen 駕車穿越金門大橋的時候,遭遇了一次事故。當時,前面一輛汽車突然停車,Olsen 緊踩剎車,將車停了下來,卻被後面一輛車撞上了。幸運的是,她並沒有受傷,腹中的胎兒也安然無恙。

「那次事故根本就不應該發生,」Levandowski 說。如果 Olsen 後面的那輛車是自動駕駛的話,應該能夠快速判斷情況,緊急剎車的。Google 的汽車行駛更加謹慎,不會跟前面的車輛距離太近。

在 Levandowski 看來,我們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恐懼是沒有道理的。「當你製造的車輛比司機更好的時候,讓司機開車是不負責任的,」他說,「我們每耽誤一年,更多的人就會死去。」

說不定你的公司就要發一台 iPad 給你了

Posted: 19 Nov 2013 06:27 PM PST

a01

微軟和戴爾請注意,蘋果要來搶奪你們在辦公裝置領域的市場了!蘋果即將向辦公裝置市場進行擴張,此舉讓傳統的辦公硬體和軟體製造商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Forrester 的分析師 Ted Schadler 就表示:「蘋果將會進軍辦公裝置市場,他們的殺手鐧,就是 iPhone 和iPad。雖然他們還沒有統治這個市場,但是無疑正在該市場上加速發展。」

蘋果現在努力的減少裝置的生產成本,並且他們還會向消費者提供免費的軟體,以及為企業客戶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他們的這些努力也收到了回報。事實上,在最近幾年中,蘋果在辦公裝置市場上的佔有率也有所提高。拿北美市場舉例,幾年前他們在商用裝置市場的佔有率僅僅為 3%,而如今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8%。

蘋果能夠如此迅速的提高辦公裝置市場佔有率,其最大的動力,就是人們希望在工作中使用蘋果裝置。

Global Equities Reesearch 的分析師 Trip Chowdhry 表示:「正是在消費者,或者說是企業員工的要求下,蘋果產品開始走入人們的辦公室中。蘋果的裝置,無論是行動裝置還是筆記型電腦,都有著優秀的設計,其界面以使用者為中心,讓使用者感到好用。而微軟的作業系統在這方面做的其實不如蘋果。很多人都表示,在使用蘋果裝置時,他們的工作效率更高。因此企業的 IT 經理們在員工的要求下,開始為企業採購蘋果裝置。」

與此同時,蘋果也開始了延攬人才的工作,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企業客戶。他們在 LinkedIn 上張貼數個招募信息,其中一個職位,正是「蘋果企業客戶銷售代表」。從職位描述中我們看到,蘋果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將產品銷售給財富 1000 的企業的銷售代表」,並且要求這位銷售代表對「裝置管理、安全和裝置整合」有著深刻的理解。

有分析人士指出,蘋果擁有一支優秀的教育市場銷售團隊,但是他們的企業客戶銷售團隊品質卻較低。現在看來蘋果自己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開始著手改變現狀了。

Chowdhry 表示:「目前為止,在銷售團隊質量不佳的情況下,Mac 電腦仍然是一個成功的產品。如果蘋果為 Mac 產品增加一個優秀的銷售團隊,那麼這個產品很有可能為蘋果帶來巨額回報。而這對於戴爾、微軟和惠普等企業,這絕對是一個壞消息。」

除了招募銷售人員,蘋果最近其他的一些舉動也讓微軟感受到了壓力。尤其是讓使用者免費下載 iWork 套件,以及讓使用者免費升級Mavericks OS 系統。在談到蘋果的這個舉動時,Schadler 表示:「蘋果突然間一反常態的讓使用者免費下載這麼多軟體產品,這讓微軟突然間壓力陡增。蘋果讓使用者免費下載軟體,雖然不會對微軟的業務模式產生任何影響,但是卻讓微軟不得不做好調整軟體價格的準備。」

然而在蘋果眼中,未來辦公裝置真正成長的關鍵,其實是行動裝置。

蘋果即代表著行動裝置

a02

雖然黑莓和微軟等企業也紛紛推出了行動裝置,但是在談到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時,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蘋果的 iPad 和 iPhone。蘋果堅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在工作中開始使用這些行動裝置。

Forrester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將會佔據全部辦公裝置出貨量的18%。這個數字對於蘋果來說是一個大利多,因為在行動辦公裝置領域,iPad 的市場佔有率最高。

a03

Gartner 的分析師 Carolina Milanesi 表示:「憑藉 iPad,蘋果在辦公裝置市場上打出了一片天地。企業們終於意識到平板電腦的作用了,他們紛紛開始在工作中使用這種裝置。」

在上個月舉行的蘋果第四季度財報會議上,蘋果的首席財政官 Peter Oppenheimer 甚至著重提到了這樣一件事情,那就是許多企業開始針對 iPad 開發企業內部 app,用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Oppenheimer 在會議上指出,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共有將近 3.5 萬家企業在針對 iPad 和 iPhone 開發企業內部 app。使用這些 app 的員工數量達到了數百萬人。

蘋果徹底改變了企業對行動裝置的看法。要知道,僅僅幾年之前,許多企業還在拒絕使用 iPad,理由是這種產品售價太高,而其不易控制。然而由於這幾年 iPhone 和 iPad 的普及速度是如此之快,企業們也開始慢慢接受了在工作中使用蘋果裝置,甚至將蘋果視為一個重要的裝置提供商。

而相比於 Windows 裝置,蘋果裝置的最大優勢並非普及率更高。事實上,世界上更多的人還是在使用運行著 Windows 系統的 PC。蘋果的最大優勢,就是其安全性。而對於企業來說,他們最看重的,無疑就是企業關鍵數據的安全。這也成為了蘋果裝置最吸引企業使用者的地方。

來自 Granite Investment Advisors 的 Timothy Lesko 表示:「蘋果的iOS 系統,要比開源的 Android 系統在安全性上好的多。大多數企業在選擇行動裝置時,也出於這個考慮而選擇了蘋果的產品。相比於 Android,iOS 系統更安全。而微軟的行動作業系統,則出現的太晚了。」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高層,在蘋果裝置和戴爾、惠普等 Windows 裝置之中,你會如何選擇?

[本文編譯自:cnbc.co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