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下)”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下)

Posted: 23 May 2013 12:03 AM PDT

圖片來源:Netflix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上)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中)

編者按: Netflix 故事最後一篇,看看 Netflix 的技術基因、野心以及對唱衰者的回應。(上篇見此中篇見此。)

永不停止的運算

Netflix 總有做不完的測試。測試通常是這麼進行的——從成千上萬的使用者中選出幾組人,然後像做小白鼠實驗一樣做起測試來。Netflix 會讓一組使用者為自己的家庭成員建立頭像,為此給予個性化推薦的獎勵以作回報。而另一組透過 Sony PS 看 Netflix 的使用者,則會收到一聲語音問候,並被詢問想看什麼節目。

如你所聞,關於推薦的測試是 Netflix 最嚴陣以待的部分。儘管 Netflix 有大量片源,但其中很多內容都已過時且吸引力有限。而 Netflix 為了讓自己的服務看起來更值得,算是下足了功夫。比方說,Netflix 會去研究每種不同裝置帶來的不同觀影距離下,解析度應該調成多少才能有最佳收看效果。

Netflix 有一位數學家被稱作「10 英吋設計師」,因為這位數學家的責任就是控制好影片的解析度,讓它在電視上(人距電視的距離一般為 10 英吋)播放的效果能和電影院媲美。同樣的,也有員工專門研究筆電和平板上最佳的解析度。

而 Netflix 的技術,不僅改變自身處境,還影響了傳統影視劇製作廠商。在過去,好萊塢工作室都是用光碟提供 Netflix 正版拷貝,按照這種傳統的方法,大約要 3.14PB 的空間才能存放 Netflix 所有片源。而現在,這些傳統的影視劇廠商都透過 Netflix 的 Backlot 系統來傳輸已加密的片源。Netflix 接收後,會將這些文件進行壓縮,並且轉換成100 多種版本,每一種版本對應一種帶寬、設備或是使用者的語言環境。這些文件最後就從3.14PB 被壓縮成了2.75PB。

這些在白天播放的劇集,都在深夜成為 Netflix 運算的一部分。它要知道某個地區當天最夯的片子是哪部,並且提前為下一天預備好片源。比如說,如果週二 Barttlestar Galactica 在休士頓很受歡迎,休士頓所在的德州的伺服器就會預先裝載更多劇集,為周三晚上做準備。最熱的劇集會得到高速閃存驅動的配備,而其它不那麼熱的內容,則會存放在相對廉價和低速的硬碟裡。

「我們用這個預測系統來保證使用者在他自己說出自己的需求之前,就能看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Netflix 內容分發副總裁Ken Florance 如此說。

不過如今,Netflix 最大的籌碼已經押在了原創內容上。雖然它至今沒有披露為兩季的《紙牌屋》一共投入了多少資金,但 Deadline.com 估計這個數字在1 億美元左右。最弔詭的是,Netflix 一反常態地讓《紙牌屋》一連放出13 集,而不是拍成周播劇來吊足觀眾的胃口。

「如果你嘗試給出觀眾更有創造力、更多元的形式,他們給你的回饋會比你預想的積極得多。」Netflix 內容負責人 Ted Sarandos 說道。他覺得,Netflix 的目標是超越HBO,而且要在 HBO 有餘力變成 Netflix 之前就超越它。

「HBO 確實有很多很多觀眾喜愛的節目。但我們不可複制的優勢是什麼呢?是我們的視訊分發技術,我們優雅的互動界面,還有視訊和不同裝置的完美融合。」

某種程度上,N​​etflix 已經離成功很近了,《鐵杉樹叢》在宣傳強度小於《紙牌屋》的情況下,獲得比《紙牌屋》更高的收視率,而即將播出的《發展受阻》更有可能一舉超越兩者。《單身毒媽》(weeds)的主要創作者 Jenji Kohan 正盤算著把她最新的黑色喜劇《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放在 Netflix 上首播,因為 Kohan 眼中的Netflix 是再好不過的合作夥伴了,「Netflix 不會干涉我任何地方。」她甚至未曾見過 Hastings,就有如此的信任。

很多人認為 Netflix 為了取勝,會不惜一切代價瘋狂買入劇集,但 Sarandos 認為,Netflix 對於要買入什麼內容是有著深遠考量的。Netflix 會用自己獨特的算法計算出某部影片的演員最多有可能吸引多少觀眾,「這就是我們對自己購入的劇集非常有自信的原因,而這是電視聯播網絕對做不到的。 」

「它絕對是科學和藝術的最佳結合。」Sarandos 說,他表示 Netflix 會用數據來為未來的劇集挑選主演,並選擇該由誰來執導影片。

不過,《紙牌屋》的編劇 Beau Willimon 表示,該劇的所有演員都是在 Netflix 買下劇本前就確定好的。「這個故事的所有內容都是以藝術手法創造的,」Willimon 還極力避免聽到任何和收視有關的數據,「數據是個十分危險的東西,如果你太在意數據,就很有可能掉入無限取悅觀眾的陷阱。」

而至今為止,Netflix 都不願公佈收視率數據。和電視聯播網不同,Netflix 不需要發布收視率以讓廣告主安心。而當其它電視聯播網都花重金宣傳這一季不得不看的劇集來吸引觀眾時,Netflix 卻覺得只要讓業內人士知道 Netflix 將會有什麼動作就足夠了。Kohan 覺得Netflix 不公佈數據一意孤行的做法已經惹惱了不少人,但反過來說,「這也是 Netflix 的聰明之處,這使得人人都在談論 Netflix。」

負面聲音

唱衰 Netflix 的人也不在少數。雲端運算新創公司 Pivotal 的 CEO Paul Martize 就覺得 Netflix 過於依賴 Amazon,以至於喪失了對自身技術和數據的掌控權,一旦 Netflix 需要搬家,會發現自己舉步維艱。而 Hastings 對此說法的回應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另一些擔心則來自 Netflix 自己做原創內容和好萊塢製片廠的衝突,這可能導致好萊塢不再向 Netflix 提供內容。好萊塢一向謹防任何一個潛在對手變得過於龐大,而隨著 Netflix 向海外的擴張,它極有可能尋求全球通用版權的授權,而不是一個一個國家去敲定合作關係。從以此帶來的盈利空間和能力來說,這是任意一個區域性的內容提供商都無法比擬的。

過去五年間,Netflix 的股價從一條平穩的直線,變成了上下震盪的曲線,但 Hastings 依舊那麼鎮定。無論是大如合作關係的敲定,或小如個人在技術上的嘗試,Hastings 覺得這些都不過是嘗試而已。他可以在一個月之內只用蘋果的產品,然後下個月又只用 Windows 手機、平板以及筆記本。到了五月,他又把裝備換成了 Google 系,把玩著 Chromebook Pixel 筆記本。「時常換換嘛。」Hastings 說道。

他對 Netflix 低迷徘徊 200 美元左右的股價也不以為然,甚至還將過去的崎嶇坎坷都輕描淡寫了,「我們經歷過Blockbuster,經歷過自己決策失誤引發的Qwikster 事件,而現在,似乎沒什麼比那兩件更慘烈的事了。」Hastings 如此說道,他把Netflix 期間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瀕死的經歷,都隱在了話語的空白裡。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中)

Posted: 23 May 2013 12:01 AM PDT

large_5186317325

圖為 Netflix 創辦人 Reed Hastings,圖片來源:Flickr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上)

編者按:在上篇中我們提到 2008 年 Netflix 底層框架當機的事件,此事過後,Hastings 一直對它留下的陰影耿耿於懷,他不允許同樣的事故在 Netflix 更重要的串流媒體視聽服務上重演。但頗值得玩味的是,他卻選擇把 Netflix 的數據全部搬到 Amazon 的雲端上。

微妙的Netflix與Amazon

Hastings 和 Hunt 在過去 25 年間斷斷續續的有過合作,他們最初是在為油田技術服務公司 Schlumberger 的調研部門工作時結識的。據 Hastings 的說法,Hunt 負責 Netflix 所有的技術,「技術上基本都聽 Neil 的」,他說道,「該不該改善某項技術,都是由Neil 來判斷。並不是我認為什麼東西好,他就一定會答應去做。」

不過據 Netflix 的工程師回憶,其實 2008 年技術框架當機之後,Hastings 事實上主導了好幾場技術會議。他不斷強調這些技術事故如果不是發生在郵寄服務上,而是發生在串流視聽服務中,那麼帶來的就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隨著 Netflix 串流視聽服務使用者不斷成長,Hastings 意識到 Netflix 需要更強大的運算能力,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組建一批精英工程師的團隊,建立 Netflix 自己的雲端運算中心,就像 Google 和微軟做的那樣;另外一個選擇則是,把一切計算都交給雲端服務供應商。

Hastings 恰好是 Amazon 和微軟董事會的成員,於是 Netflix 開始試用 Amazon 和 Microsoft 的雲端服務,到了 2009 年,Hastings 最終決定把賭注押在 AWS 上。但在此之前,Netflix 還從未把如此重要的技術放到 Amazon 系統過,所以 Hastings 給 Jeff Bezos 寫了封信,言明了自己的計劃。

「我問 Bezos 他是否會對我的計劃感到不快(注:因為 Amazon 有跟 Netflix 相競爭的業務)」,Hastings 說,「如果他會的話,那我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我的計劃。」不過, Bezos 爽快地同意了。

和 Amazon 合作後,Netflix 幾乎時時刻刻都會調用到 Amazon 數據中心一萬到兩萬台的伺服器,這些電腦需要控制使用者資料的存儲、影片推薦、數位版權管理、視訊文件轉檔以及控制不同系統中的播放效果。最新的 Xbox 或者 Samsung 智慧型手機面市之際,Netflix 還需要調用額外的伺服器來轉換視頻格式,以保證這些新裝置上的使用者可以正常觀看視訊。所以每個白天,伺服器得忙著穿流視訊的傳送分發,而到了晚上,這些伺服器又得轉身變為數據分析的電腦。

Netflix 幾乎把 AWS 的功能發揮到了它的極致。「我們對 AWS 的利用比 Amazon 零售部門自己的人用得還要好,」Netflix 的雲端架構師 Adrian Cockcroft 說,「我們十分確信這一點。」

放眼望去,行業裡可能再沒有什麼比 Netflix 和 Amazon 之間更複雜更微妙的關係了。一方面,Netflix 是 Amazon 最大的客戶之一,它為此獲得了優惠的報價以及和 Amazon 頂級工程師直接溝通的權利,每當 Netflix 需要一項什麼新的軟體功能時,Amazon 都會很快為 Netflix 做好,當然這些新功能也惠及了其它一些 Amazon 的客戶。「毫無疑問,在和 Netflix 的合作中我們的平台變得更強大、功能更完善了。」Amazon 雲端事業部的負責人Andy Jassy 說道。

由於 Netflix 依賴 Amazon 的資料中心,所以 700 位 Netflix 工程師必須不斷開發軟體工具,讓數以千計的雲端伺服器可以自動啟動並且完成配置。在矽谷,人們還為 Netflix 用來測試系統恢復能力的應用取了一系列外號,簡直可以組成一個「猿猴軍團」了。比如人們把隨機關閉一下服務以模擬小當機的應用稱作 Chaos Monkey(搗蛋猴子),而把會關掉整個數據系統的應用稱為 Chaos Kong(搗蛋王)。

後來諸如 eBay 和 Intel 都開始在自己的雲端運算系統裡用起了 Netflix 開發的這些工具。歐巴馬選舉時的雲端運算架構也同樣得益於此。負責選舉背後數據架構的 Scott VanDenPlas 提到了 Netflix 一個叫 Asgard 的軟體工具,這個系統管理應用可以自動尋找伺服器群組,並把需要執行特殊工作的軟體匹配過去,讓工程師本來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工作在幾秒內完成。

「這個工具為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同時也幫我們加快了決策的速度。」VanDenPlas 說,當 Sandy 颶風在選舉前兩週席捲美國時,VanDenPlas 及時把 Obama 選舉的基礎框架從 Amazon 東海岸的數據中心轉移到了西海岸的系統中。「如果沒有Asgard,我們根本無法做到如此快速的反應,Netflix 開發的這個工具讓我們的執行效率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Hastings 與他的員工

你看到的 Hastings 通常會在兩種極端的狀態間切換:不是專心致志興致勃勃,就是閒散隨意不屑一顧。當他討論他在意的事情時,他會顯得無比精力旺盛,而對其它事情則幾乎置​​之不理。他說他沒有參與過 Netflix 總部的設計,只在辦公設備都佈置好了的時候才走進去逛了逛。「這就表示設計方面的事情不是我關注的,」Hastings 說,但如果你想跟他聊諸如分佈式標籤資料庫或者關鍵值存儲的優勢等等現代電腦科學技術,他會和你很有話說。

Hastings 有著非常 geek 的一面。2005 年12 月,Hastings 確信Netflix 的評分系統可以為使用者喜好預測系統提供所有必需訊息,而公司內部的其他人則堅持認為光靠評分系統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參考指標,比如用戶點開視頻和終止播放間的時間間隔,比如使用者在搜尋哪些明星等等。Hasting 不服氣,就把他聖誕假期的兩週時間都花在了撰寫 Excel 表格上——他要基於百萬用戶的評分寫一套可以打敗其他工程師認可的推薦算法。

事實證明,他輸了,但卻激發他設立了「Netflix 獎」,以100 萬美元的獎金鼓勵個人或團隊來完善評分系統的算法。這個獎項為Netflix 贏得不少關注度,因為最後 Netflix 把獎項頒給了一支由獨立工程師組建的團隊,他們為 Netflix 打造了一個更好預測引擎。而這次活動讓憑藉D VD 郵購服務聞名的 Netflix,第一次以創新殿堂的形象嶄露頭角。

因為 Netflix 在電腦科學上的成就,以及矽谷最高的薪酬,現在的 Netflix 已經可以招到它所想要的任何一位工程師。Netflix 的管理者們每個月都會調查一下矽谷的薪酬水準,然後為自己的員工提供高於這個水平 10% 到 20% 的工資。甚至那些被炒魷魚的員工也能拿到豐厚的酬勞——這樣老闆在開除員工的時候就可以少些罪惡感了。

說到招募,Netflix 還有一個特殊的傾向——獨鍾年長者,而非年輕工程師。「我們雇用的工程師幾乎都到達了成熟穩重的年齡,」Cockcroft 說,「在把他們招募進來之前,通常先讓他們在 Google 歷練五年。」我在Netflix 總部轉了一圈,親眼證實了這一點。Netflix 工程師們的辦公環境幾乎是矽谷上世紀的格局,高高的隔板把每個人的工位圍成一個半封閉的小方塊,而今天的矽谷早就採用開放式的設計了。

Netflix 辦公室唯一還算符合潮流的一點是:浴室門上貼著經典娛樂節目的裝飾畫(類似動畫《辛普森一家》裡的人物),而 Netflix 的會議室是用影視節目來命名的,玻璃牆上還寫著​​一兩句經典台詞。比如某次會議是在牆上標有「我不認為我正在失去它,Bob」台詞的「Office Space」會議室裡進行的。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下)

當機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上)

Posted: 23 May 2013 12:00 AM PDT

31hx4yW3BqL

圖片來源:Netflix

你很可能看過《紙牌屋》(House of Cards),也或許聽過一兩則關於 Netflix 如何借助大數據使《紙牌屋》紅起來的分析,但你未必知道如今名氣顯赫的 Netflix 因 Qwikster 而遭遇過的窘境,它五年前或由 IBM 引發底層框架全線當機的故事更罕有人知。這篇文章講述的就是 Netflix 背後跌跌撞撞的長成之路。

INSIDE 先前也曾刊登過關於 Netflix 的文章, 請參考如下:

每個普通的工作日夜晚,北美三分之一的流量會經由網路匯入 Netflix。這個數字多於大名鼎鼎的影片網站 YouTube、Hulu 以及 Amazon.com、HBO Go、BitTorrent 流量的相加之和。匯入 Netflix 的流量通常在每晚 10 點左右攀上尖峰,如果​​能擬物來看的話,正如蟒蛇吞沒巨象一般。隨之午夜到來,人潮盡皆散去,一切又重歸沉寂。

但 1 月 31 日的晚上,Netflix 內部卻瀰漫著異樣的緊張氣氛。這是美劇《紙牌屋》首播的夜晚,以華盛頓發生的一系列政鬥為噱頭的情節,正等待著它蜂擁而至的簇擁者。

將近午夜時,40 位 Netflix 工程師聚集在 Netflix 總部的會議室裡,面前懸掛的監控器顯示著 Netflix 實時的流量數據。會議桌上,幾十台裝有 Netflix app 的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裝置,正等待著激勵人心的時刻到來。

「咣!」零點的鐘聲響起,屬於《紙牌屋》的季節在螢幕裡緩緩鋪開——一輛 SUV 撞上一隻老狗,又馬上逃逸。15 分鐘後,當戲精 Kevin Spacey 說出「我都快氣瘋了」,Netflix 的工作人員們才鬆了口氣,他們知道一切已步入正軌。「所以我們就開香檳慶祝了」,Netflix 掌管雲端業務的副總裁 Yury Izrailevsky 如此說道,那天夜裡,他待到天將亮時,確信觀眾們無比享受這一季的視聽饗宴,沒有意外發生,才安心回家。

而這一幕的盛宴,在 4 月 19 日《鐵杉樹叢》(Hemlock Grove)播出時再次重演,Netflix 的野心是,5 月26 日《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 )的首播也能有如此迅猛之勢。

Netflix是什麼?

Netflix 是一間付費使用者已經超過 3600 萬的線上影片租賃網站,它的使用者每季會以 1000 多種裝置收看超過 40 億小時的節目。而為了滿足這 40 億小時的需求,Netflix 得用上遍布世界的定制視訊伺服器。當一個使用者點下「播放」按鈕,Netflix 必須在半秒內計算出哪一台含有這部影片資源的電腦離這位使用者最近,然後篩選上千部影片,直到選出最適合這位使用者所用的播放裝置的那一個。而在 Los Gatos 的 Netflix 總部裡,數學家和設計師團隊則負責寫出可以計算使用者觀影口味的算法,透過不斷的精準推薦讓使用者們在 Netfilx 上流連忘返。

Netflix 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雲端使用者之一,它以小時計費向 AWS 租借伺服器、存儲資源以及運算能力。而 Amazon.com 自身的流媒體視訊服務,正是 Netflix 的有力對手。多年以來,這兩個巨頭在敵友關係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Netflix 打造了成熟的工具以使自己的軟件可以在 Amazon 雲端上運轉良好。而 Amazon 則模仿著 Netflix 的先進之處,並將模仿的成果作為服務提供給企業用戶。比如歐巴馬總統選舉的所有大數據運算都是在 Amazon 上完成的,而這項運算的原始碼卻是出自 Netflix 工程師之手。

如果說起初 Netflix 想做好的僅僅是線上 DVD 出租服務的話,那麼現在你已經不能這麼定義這家網站了,Netflix 想做的是擁有和HBO 品質比肩的娛樂內容,或者更進一步,和時代華納並肩而立。它正計劃著引領傳統電視節目觸網的潮流,並且已經研發出成熟的技術來實踐這項計劃。「我們把技術看成是好內容誕生的孵化器,技術能讓我們為用戶帶來更符合時代潮流的用戶體驗。」CEO Reed Hastings 說,「因為我們爭奪的不是其它,正是使用者的時間。」

過往風雲

但回頭來看,Netflix 的前進之路頗有逆襲之勢。大約 18 個月前,Hastings 還在為如何保留 Netflix 的顏面而苦惱不已——Netflix 做了兩項如今看來非常愚蠢的舉動,一是宣布要提高服務價格,二是計劃將公司一分為二,一間成為 DVD 郵購服務提供商 Qwikster,另一間則仍掛在 Netflix 名下提供串流視訊服務。計劃一出,Netflix 的股價瞬間從 298 美元跌落至 52.81 美元。

不斷向大眾道歉後,Netflix 終於在《紙牌屋》上看到了逆襲的曙光。《紙牌屋》成為了評價最高的劇集,引來投資人對 Netflix 一季度收益的強烈好奇,謎底最終揭曉出來,Netflix 的盈利從去年同期的 10.2 億美元又上升了 18 個百分點。Netflix 還在美國又獲得 200 萬付費訂戶,股價回升到 200 美元以上,是今年表現最好的股票之一,籠罩在投資人心頭的陰霾被驅散了。

CEO Hastings 沒有屬於自己的辦公室。他奔波於各棟辦公大樓之間,和各式各樣的人碰面,或者直接坐上有空位的桌子,處理郵件。他也有某些時候需要一個人獨處的安靜空間,那時候他就會到順著一把梯子登上屋頂,然後走過擺著空調主機和其它器械的小徑到屬於他自己的「瞭望塔」 。這座被玻璃環繞的「瞭望塔」一般都十分悶熱,因為它本質上是一間溫室,只不過有人會事先把空調打開,以降低室溫。Hastings 很享受從這裡眺望 Santa Cruz 山脈的時刻。

一天傍晚,52 歲的 Hastings 坐在他的山羊皮椅上,散發出平和的氣質。他身材極瘦,蓄著山羊胡,一口濃重的加州口音,和同事們在空調的轟鳴聲中討論者 Netflix 的前景。「我們應該嘗試把 Netflix 變成一個有持續學習能力的組織」,他嘴裡邊嚼著燕麥邊說,「我的任務就是帶頭來創造這種學習氛圍。」

而在 Qwikster 期間,他們確實有很多經驗需要學習。諷刺劇 Saturdat Night Live 以戲劇化的表達方式說出了這一點——Jason Sudeikis 一面以 Hastings 似的口吻向觀眾道著歉,一面和影片銷售商向大家訴說自身商業模式探索的不易,「我們知道你們並不喜歡我們」,他講的是Hastings 想講的話。

Qwikster 的的確確是一次慘敗,但如果和 08 年的事件相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的意味了。2008 年 8 月,Netflix 的基礎技術架構全線當機,彼時還是以DVD 郵寄服務聞名的 Netflix,卻無法在三天內寄出DVD——因為他們存放數據的 Oracle 資料庫一直無法運行,最後甚至引起了記者和使用者的注意。

Netflix 後來追查到系統當機的起因,是由於第三方的存儲系統在一次軟體升級後徹底崩解了。這次事件至今仍是 Hastings 回憶裡的一個禁區,他不愛談論此事,一旁的首席產品經理Neil Hunt 則暗示他們不便說出當時那家儲存系統服務商的名字。Hastings 接過話對記者說:「你就當是 IBM 吧。」(IBM 發言人沒有回應此事。)

via Bloomberg Businessweek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中)

Netflix 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下)

封網站:台灣絕不能仿效中國建立防火長城

Posted: 22 May 2013 11:40 PM PDT

origin_3697067250
照片來源:Photon™

本文出自作者喬敬的 Facebook,Inside 獲作者同意後轉載。喬敬先生為中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主要從事新頂級域(New gTLD)申請和營運咨詢,網路品牌與商標管理和創投業務。他長期擔任網際網路管理機構 ICANN 通用頂級域名理事會(GNSO)理事,亞洲頂級域名註冊管理局 DotAsia Organisation董事,以及台灣網際網路協會 TWIA 監事等多項職務。喬敬擁有近十五年在域名和網路產業的管理營運經驗,長期代表台灣和亞洲區參與國際網路政策與標準制定的工作。喬敬先生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

智慧財產局日前針對國內外網站提供侵權內容的行為,提出了要求國內 ISP 以封鎖 IP 或 DNS 的方法,防止國內用戶訪問該網站下載侵權內容1。乍看之下這似乎是立竿見影的政策。實際上對智財局自身、對 ISP 業者、對用戶以及對於保護著作權人經濟利益,帶來負面的影響和衝擊是非常大的。

網路上的侵權行為防不勝防,美國對於監督台灣在智財權利保護的工作持續地給予壓力。巨大的經濟利益是由良好的版權制度進而增加了稅收。台灣配合國外政府保護版權,也是對國際社會做出一份貢獻。反之亦然。台灣的創意實力在對岸以及國際上發光發熱,衍生出來的經濟利益當然也需要國家幫忙保護和伸張權益。這點不容抹煞智財局的一直以來的努力。

但是,封網站就是不對,就是開民主倒車,勞民傷財的豬頭政策。有執行封網站政策的國家連上的是 Intranet,而不是 Internet。封網站是現代國家邁入鎖國的第一步。

智財局若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用「管好 ISP 業者就能防堵侵權內容散佈」的思維,無非是自亂陣腳,落入了開民主倒車的困境中。假設ISP業者就是侵權內容主機的供應商,那應該透過受中華民國法律監管的商業合約進行限期下架和賠償處分。假設 ISP 業者並沒有提供侵權內容的主機服務,而只是純粹的上網接取服務,那麼要求ISP以黑名單的方式封堵網站,短期間可能有效,長期下來必定會造成用戶體驗不佳,或是用戶繞過ISP既定的路由模式,自行訪問被封鎖的站點,情況就如同大陸的網友進行所謂的「翻牆」來訪問 Youtube,Facebook 等政治敏感的網站。

智財局其實可以積極地對付侵權網站,尤其是侵犯到我國著作權人經濟利益的網站。網站的宿主可能是在台灣境內,可能是境外。網站使用的網域名稱可能是.tw,可能是其他如 .com/.net 的國際域名,這些管理單位都有通報機制,智財局建立起良好的通報和聯繫機制,讓國內外業者來配合執法,每年定期出國開會吸取新知新做法,遠比替自己要到一個封網站落後國家的臭名來的強。至於有可能的侵權內容散佈者,國內如 Hinet、PChome、痞客邦等 ISP 或 ICP,國外如 Google、Youtube 或 Taobao 等,如果隨便就把人家網站封了,不符合比例和公平原則,損害一般正常用戶權益,若執法過當,更能將侵權處分一舉提升至國與國間的貿易戰。

想當然地,侵權網站做到夠大,才會觸動到政府監管部門的神經。所以通常等到監理部門查覺到了,嚴重的侵權行為早就發生。整個網際網路仍在爆炸式的成長,封網站其實是螳螂擋車,智財局反而或許可以多想想,如何讓年輕一代的消費者能主動提報侵權的內容的習慣,讓消費者在面對侵權內容時產生一種莫名且不文明的罪惡感,這絕對比大海撈針式的查緝來的實際些。

總之,「封網站」與極權或落後國家已經劃上等號。人類已經在在證明,政府不論是以政治、宗教、兒童保護或智財權來封鎖網站,這些都是無效並且浪費資源的事。智財局萬萬不可開倒車。

前進美國總部:驚見巨型 Android、太空船藏身建築內

Posted: 22 May 2013 10:03 PM PDT

本文出處為 T 客邦 〈小編前進 Google 美國總部:驚見巨型 Android、太空船藏身建築內 〉。Inside 獲 T 客邦授權轉載。

Google I/O 上週已經結束,但大老遠來到舊金山,自然不會放過去 Google 位於舊金山的美國總部一遊的機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中,小編看到了巨型 Android 機器人、以及太空船藏身大樓中。還有什麼有趣的東西呢?請趕快往下看下去吧。

Google 美國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從舊金山市區開車約一小時車程,這回藉由採訪機會,讓小編有機會看看 Google 總部其中幾棟大樓的外觀和內部。早已聽聞 Google 總部內藏了許多驚喜,實際抵達後,台灣媒體團彷彿都變成了小粉絲,對這個科技重鎮的一景一物都充滿了讚歎聲。

Google HQ 1▲Google 美國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總部擁有數十棟建築,散落在相鄰各處。我們下車並看到這棟 Building 43 ,看起來是很重要的一棟。

Google HQ 2▲這是隔壁的 Building 40,這邊的每棟建築各有特色,但也都看的出 Google 風格,中間廣場的洋傘也是用 Google logo 色系所組成。

Google HQ 3▲廣場見到一個有趣的裝置藝術,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是戴上潛水蛙鏡和呼吸管的 Android 銅像。

Google HQ 4▲台灣媒體團進入 Building 42 進行採訪,需要透過 Google 員工印出臨時證才可入內,隨時還有盡責的保安確保這些掛臨時證的人沒有亂跑拍照。

Google HQ 5▲一進到 Building 42 室內,小編就被屋頂懸掛的這台飛行器給嚇到了。

Google HQ 6▲拿一張有人的照片做比較,室內大到可以懸掛飛行器實在是有些誇張。這台飛行器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 SpaceShipOne。

SpaceShipOne(太空船一號)維基百科資料(註一):

太空船一號是一架太空飛機,由 Burt Rutan(魯坦)以及 Scaled Composites(美國縮尺複合體)公司製造。使用「混合式固體火箭引擎」,有雙尾翼以及可變的半三角翼機翼,在不同的階段機翼會變成不同的狀態。太 空船一號和太空梭不同,是先由另一架飛機白色騎士號載上高空後才開始自行飛行。

太空船一號進行過多次飛行。2004 年 6 月 21 日,太空船一號完成第一次私人資本人類太空飛行,並且在 10 月 4 日,達成兩週之內載三個人(或相等重量物品)作兩次高度 100 公里的飛行,而飛機的替換不得超過空重(除燃料之外的重量)10% 的條件,因而贏得 1000 萬美元的安薩里 X 大獎。飛機發展成本估計為 2500 萬美元,由美國微軟公司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贊助。

如果讀者正覺得這台太空船跟什麼有點像的話,沒錯,它的概念、功能正是日後將正式商運的 SpaceShipTwo(太空船二號),由 Virgin 維京集團與 Scaled Composites 公司合資開發,只要花上 20 萬美元買張機票,就可以以 3.3 倍音速躍上亞軌道(110 千米),享受 4.5 分鐘失重狀態。

Google HQ 7▲回頭繼續逛 Building 42 內部。可看出有很多會議室,有些集中辦公的區域,也有很多公共空間,圖中就有位員慵懶的窩在沙發上使用筆電。

Google HQ 8▲這是 Building 42 的咖啡店,YOSHKA 是紀念一位員工已逝愛狗的名字。Google 美國總部有近 20 間餐廳咖啡店,每間都有自己的特色。

Google HQ 9▲在一面牆上,看到一位員工 Meng 的紀念牆,四台電視上輪播秀出 Meng 這位員工與全球知名人士到 Google 參訪時拍攝的合照。這位員工還出了書(註二)。

Google HQ 10▲相信很多人都玩過 Google Earth,但是用 8 台電視組成的 Google Earth 玩起來更加過癮。

Google HQ 11▲來到了戶外,Google 總部隨處都可以見到 GBike,圖中是第三代 GBike

Google HQ 12▲這是更早的第二代 GBike,輪子是比較小的 20 吋。

Google HQ 13▲Google 員工很多都是騎乘自己的單車上下班,除了有帥氣的公路車之外,連斜躺車都出現了(圖右)。

Google HQ 14▲當然對於年新數百萬台幣的 Google 員工而言,騎重機上下班也只是剛好而已。

Google HQ 15▲油電車不夠看,Google 總部也可以見到許多純電動車。除了較便宜的 NISSAN LEAF 之外,也可以見到高價的 Tesla 電動跑車。

Google HQ 16▲時間就是金錢,很多 Google 員工也會選擇搭乘巴士上下班,車上提供 WiFi 可一邊在車上辦公。這低調的 Google 巴士僅限 Google 員工刷卡上車。

Google HQ 17▲接下來走到了對街的 Building 45,這裡便是 Android 大樓總部。讀者還記得這些 Android 甜點代號呢?

Google HQ 18▲注意觀看 Android 大樓的圖像,便會發現是透過巧思將原本的建築樣貌,加工賦予成 Android 的特色。

Google HQ 19▲如果注意到其中一面玻璃,會發現有一位 Google 員工是復古射擊遊戲愛好者。

Google HQ 20▲我們到了另外一棟大樓,這邊同樣是 Android 的辦公室,上方有隻金屬原色的 Android 機器人。聽說是 Android 擴張的太快,所以有兩棟大樓。

Google HQ 21▲咦,出現了一個關鍵的 Glass 字樣?

Google HQ 22▲這棟同樣用 Android 機器人裝扮的大樓,竟然是 Google Glass 的大樓(可惜無緣入內參觀)。聽說這隻 Android 機器人戴的帽子是 Google 新人都會戴的帽子。

Google HQ 23▲連訪客停車位都不免用 Android 做號召。

Google HQ 24▲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是一個小型露天泳池,或許游泳也能激發出新的創意。

Google HQ 25▲一台奇怪的卡車停在這邊,竟然是行動理髮廳。可能很多 Google 員工太忙了沒時間剪髮...

Google HQ 26▲最後到了 Google 實體商店,台灣媒體團當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汗)。

Google HQ 27▲不過商店內禁止拍照,只好以戰利品作為結束,台灣媒體團根本就是人手一大袋。

Google HQ 28▲Google 總部真的是隨處都充滿了創意巧思的地方,真是令人羨慕啊!

因為本次行程較短,僅能逛幾個景點。如果讀者想要看更多的話,也可以透過 Google 街景逛 Google 總部,許多園區、辦公室都能看到唷!

 

(註一)太空船一號
(註二)Search Inside Yourself: The Unexpected Path to Achiev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World Pea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