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he Verge:HTC 人事震盪「如同自由落體一般」(更新)”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he Verge:HTC 人事震盪「如同自由落體一般」(更新)

Posted: 22 May 2013 05:30 AM PDT

tonymac

僅管 HTC 一直在奮力突圍,但仍免不了再次蒙上了厚厚的烏雲。在肩負 HTC 復興希望的 HTC One 推出後不久,負責 HTC 整個產品線策略的首席產品長 Kouji Kodera 上週離職了。

不僅 Kodera,The Verge 獲悉,在過去三個月,HTC 北美部門已經接連流失了不少人:全球溝通/行銷副總裁 Jason Gordon、全球零售營運經理 Rebecca Rowland、數位行銷總監 John Starkweather、產品策略經理 Eric Lin。其中,Starkweather 去了 AT&T,Lin 和 Rowland 轉投微軟。

Eric Lin 在一條 Twitter 中這樣寫道:

「致我所有仍就職於 @htc 的同事,趕緊離職吧,現在就走。這不容易,但是你一定會很開心的,我發誓。」

螢幕快照 2013-05-22 下午7.27.10
來源:Twitter

「每個在西雅圖聽說過 HTC 的人都不想為它們工作,它們就像兩年前的 T-Mobile,」一位消息來源這麼告訴 The Verge,「它們就像自由落體。」

2010 年還處於鼎盛時期的 HTC 可能沒有想到「落體運動」來得這麼快:2011 年第四季度,HTC 稅後利潤約 3.64 億美元,同比下降 25.5%,市值一下子蒸發一半。根據分析公司 Chitika 的報告,2011 年 10 月到 2012 年 3 月,HTC的市場份額從 18.22% 下滑至 7.28%,跌幅達 60.04%。

從去年 HTC One X 開始,到今年 HTC One,HTC 開始押注「精品戰略」,試圖通過產品的優勢重新佔據市場。然而,在三星一家獨大的 Android 市場,HTC 的反擊夢想屢遭打擊。The Verge 引用消息人士的話稱,去年公司新加入的行銷長 何永生可能對公司近來的動盪負責,他曾將部分在西雅圖分公司的計劃轉移回台灣總部。

Facebook Phone——HTC First,原本 HTC 重回主流視野的一次大好機遇最終卻演變為這場人事震盪的導火線。

消息人士透露,Facebook 最初計劃延遲推出下載版的 Facebook Home,從而給 HTC First 一些排它優勢,然而,Facebook 很快改變了計劃,在 First 開賣同一周,Facebook Home 登陸 Google Play 提供公開下載。

HTC First 的夢魘自此開始,這款手機的合約價一度從 99 美元跌落至 99 美分。

眼下縱覽移動市場上的戰局,HTC 依然岌岌可危。儘管外界普遍給予 HTC One 和 Galaxy S4 截然不同的評價,但在消費市場上,Galaxy S4 的銷量顯然更勝一籌,憑藉著穩定的貨源、轟炸式的行銷,Galaxy S4 的銷量即將突破千萬。

人事的動盪顯然給公司的前景蒙上一層更不穩定的因素,HTC One 的擔子愈加沉重了。

更新 1

根據 CNET 報導,HTC Asia 一位發言人向他們確認,HTC Asia CEO Lennard Hoornik 也離職了。

痞客邦廣告分潤計劃惹怨,部落客號召集體跳槽

Posted: 22 May 2013 04:43 AM PDT

未命名

Yahoo 以 11 億美金收購微型部落格 Tumblr 受到全球矚目的同時,台灣本土部落格生態也產生變化1,曾穩坐部落格平台霸主的無名小站,近來傳出因 Yahoo! 奇摩的服務品質下降,眾多部落客心生不滿,醞釀搬家,轉移到其它平台;另一家也相當熱門的部落格平台痞客邦,成了廣大部落客的新去處。

螢幕快照 2013-05-22 下午5.41.52

圖片來源:Alexa

人氣部落客從無名集體遷居,已不是第一次。自從 2006 年 Yahoo 併購無名後快速商業化,多項新措施如進行身分認證、取消備份功能等引起網友大加撻伐,就曾引發出走潮,包括知名部落客酪梨壽司在內,許多人氣數以萬計的部落格紛紛捨棄無名,落腳痞客邦,根據 Alexa 流量分析,無名與痞客邦的此消彼長已有明顯變化。

儘管這幾年來痞客邦坐收漁翁之利,陸陸續續接收「大咖」部落客,近一個月會員人數爆增 50 萬,會員人數正式突破 380 萬,每日 單頁瀏覽率(PV)突破 2700 萬;不過近期也面臨部落客流失的問題。累積千萬人氣的部落客 Morris 本月 22 日寫了一篇措辭強烈的文章2,砲轟痞客邦的廣告新策略分潤計劃(MIB,Money In Blog)3「吃人夠夠」,譏諷 MIB 實質是「Only Money In Blog」,更發起「我們拒當血汗部落格」的串聯活動,號召部落客集體向痞客邦說再見。

Morris 表示,2012 年底他與痞客邦內部人員討論分潤計劃時,得到的訊息是,部落客可以自行決定是否置放痞客邦 MIB 廣告,選擇置放就能共享廣告利潤。

但痞客邦正式推出的分潤計劃,卻與原先所述天差地遠,痞客邦自家的 MIB 廣告強制建立在側欄點閱率最高之處,不可移除也不可調整擺放位置。這表示,其它如 Google、BlogAD、Bloggerads 等收益較高的廣告來源,都會被排擠到較冷門的區塊。

雖然痞客邦推出「個人部落格創作空間(無廣告)」app,使用者付費購買後,就能享有無廣告的部落格空間,只是除了痞客邦 MIB 外,其它上述提及的廣告聯播服務,也一概不准放。Morris 直言:

今天痞客的想法就是,你不想放我的廣告沒關係,那你也別想賺其他三家廣告費用,我可以直接跟大家說,如果你今天不想在痞客上放廣告,那麼請直接搬家,沒必要再讓痞客賺這一筆錢。

Morris 的文章引發熱烈迴響,串聯行動也已吸引五、六名高人氣部落客跟進,後續效應有待觀察。

INSIDE 針對這個問題致電詢問痞客邦,他們強調,目前 MIB 才剛推出 2 天,仍在試營運階段,收益成效尚未明朗,部落客自然會產生不信任感;但痞客邦相信高品質的廣告內容將帶來優於市場行情的效果。

PTT 八卦板專用 app——聽說

Posted: 22 May 2013 02:21 AM PDT

3255891140_10c8d3412b_o圖片來源:影集 Gossip Girl(花邊教主)

不知道 Inside 的讀者有沒有在逛批踢踢(PTT)?如果有的話,大家會去八卦板嗎?兩天前 App Store 上架了一款免費的 app「聽說」(App Store 下載連結),讓大家在 iPhone 上也能輕鬆掌握各種八卦。

批踢踢實業坊是台灣一個網路論壇,簡稱PTT、批踢踢,以電子佈告欄(BBS)系統架設,提供在網路上快速、即時、平等、免費、開放且自由的言論空間。

--維基百科

聽說-logo.001

「聽說」在 App Store 的功能描述非常簡單:

一手掌握最新時事跟八卦消息。

mzl.kaoqudzr.320x480-75 mzl.nklowjfd.320x480-75

「聽說」讓使用者不必登入 PTT 也可以看最新的八卦消息,讓沒有 PTT 帳號或是對 BBS 操作不熟悉的使用者也能一窺台灣知名的八卦集散地記者消息來源,不必再去排版較不易閱讀的網頁版 PTT。

除了搜尋功能,「聽說」也將文章分成「最新文章」、「熱門文章」。使用者在閱讀文章時,也可以點擊畫面左下角的的「︿」和「﹀」直接切換上一篇或下一篇八卦文章,社群時代不能少的分享功能當然也有。

mzl.fecoqrya.320x480-75 mzl.ltqspjdl.320x480-75 mzl.temzuckn.320x480-75

目前「聽說」只有 iOS 版本,不過團隊在今年四月多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推出網頁版,網頁採「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所以 Android 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的瀏覽器來瀏覽。(不過開發團隊 DreamersLab 告訴我們,如果反應好,很多人「敲碗」的話也許會考慮 XD)

聽說 | 最新八卦
▲ 「聽說」網頁版

這樣的 app 在使用上雖然方便,但是對於「爬」網站文章這樣的作法,應該是有爭議的。這個 app 後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相關連結

不明來電走著瞧——WhosCall 幕後團隊專訪

Posted: 21 May 2013 09:18 PM PDT

圖為 Gogolook 執行長郭建甫,來源:郭建甫提供

詐騙電話防不勝防,推銷人員死纏爛打,很多人不堪其擾,主打杜絕惡意來電的 WhosCall,很快受到 Android 手機使用者的歡迎。而其背後的發想者就是因為曾經差點遭詐,所以打造出解決「電話資訊不對等」問題的 WhosCall,使用者從此再也不是屈居弱勢地位,接到陌生來電,馬上顯示號碼資訊是否不懷好意,能夠直接選擇拒接或封鎖,省卻麻煩也不怕被騙。 WhosCall 的製作公司 Gogolook 接受 Inside 專訪,分享他們的創業胸懷,也談團隊 DNA,以及 WhosCall 的未來。

我們想做有影響力的事

teaser

圖片來源:WhosCall 官網

「我們想做有影響力的事」,是 Gogolook 執行長郭建甫一再強調的話。平日在捷運上看到陌生人接聽來電出現 WhosCall 畫面,已足以令團隊成員欣喜;遠在中東、美國那些在地理位置上極為遙遠的群體,也已累積不少的使用者正以 WhosCall 辨識號碼,更讓他們充滿成就感。從小地方到全世界, Gogolook 無非已初步體現了當初的創業願景。

「錯過了上一波網路創業浪潮,這次非得搞一次大的。」 2009 年, Gogolook 創始團隊就憑著一股非得把握這次 app 經濟崛起,好好闖出名堂的抱負,即便兩人有正職在身,一人正在花蓮當兵,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假日也片刻不得閒,他們憑藉意志力繼續工作 ——白天替公司賣命,夜晚為自己燃燒。

雖然 2010 年 WhosCall 的原型「來電走著瞧」逐漸出現,介面陽春,活躍使用者僅有 2 萬人,龐大的伺服器與專利費用幾乎燒光他們白天的血汗錢,三人都處於蠟燭兩頭燒的境地,但他們甘之如飴。只是,成立公司的進展緩慢,直到 2011 年 10 月時任 Google CEO 的 Eric Schmidt 訪台提及 WhosCall,而後主流雜誌媒體跟進報導1,使用者瞬間蜂擁而至,終於堅定他們的心志,陸續提出辭呈,下定決心在屬於自己的事業上,全力衝刺。

但是,即使有 Schmidt 的加持, Gogolook 並沒有光芒萬丈的起步,也沒有一帆風順的過程。由於剛開始不習慣處理 Big Data,使用者一旦突然爆量,反而變成甜蜜的負荷,仰賴網路爬蟲技術,卻幾度遭 Google 封鎖,技術趕不上使用者成長,讓他們深感挫折。此外資金問題也令他們焦頭爛額,「任何時機點都會倒閉」。

作為公司大家長,郭建甫並不試圖以虛幻的前景隱瞞員工公司現況,反而每週召開會議,本週花出多少、賺回多少,一切攤在陽光下,要全體員工繃緊神經,「無法保證下個月會不會就失業」。但這會不會適得其反,導致軍心渙散?郭建甫說,有心踏入新創公司的人,早有同在一艘船上的心理準備,何況這批員工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不會找不到工作,沒在怕的」。

當天同時受訪的產品總監蘇晨豪本來在資策會任職,同時參與 WhosCall 的開發,後來才離職正式加入 Gogolook 團隊。比較兩者工作經驗,他說,傳統組織的階層繁複,執行計畫前須「過五關斬六將」才能開始運作,而新創公司結構水平,追求彈性和速度,一經決策馬上啟動,省卻繁文縟節。郭建甫也說,團隊中不乏曾於大企業工作的同事,在大型組織中個人僅是小螺絲釘,轉換到新創公司所有人都是要角,身肩重責,但也有更富足的成就與驕傲。

Gogolook 在公司成立之初即有 Angale Fund 挹注,在創投參與下一步步茁壯。不過,靠 WhosCall 打響名號後,「 easy money」的誘惑隨之而來,有人請他們代工,有人鼓吹他們乾脆直接收編歸為企業用 CRM 系統,郭建甫表示,倘若當時真的被種種小利所惑,可能就此失去創新動能,而遠離所有團隊成員念茲在茲,「走向全球」的目標。

工程師的行銷腦袋

WhosCall 的遠大志向建立在紮實的技術基礎上,不走傳統砸大錢做行銷的路線,理解消費者是 WhosCall 遠播全球的不二法門,靠著縝密的數據分析定義使用者屬性,從中辨識出「意見領袖」,譬如買 app 不手軟的人、或者善於分享者,並按照個人特質差異秀出不同視窗提醒,引導他們購買或分享;同時也會在推出新功能時,邀集使用者進行訪談,確認是否切中使用者需求,甚至曾舉辦座談會,來自印尼、法國、科威特等各國使用者談他們的使用心得,作為改善 WhosCall 或添加新功能的重要參考。

企圖「全球化」的 app 最需做到「在地化」,但是世界各國的文化差異卻難以拿捏,通訊習慣也相當複雜。 WhosCall 曾因 Logo 設計問題引發中東國家下載量暴跌、卸載率急升2,怎麼預防類似事件?郭建甫說,防無可防,只能不厭其煩在各個地區進行 a/b 測試;並且仔細觀察各國使用電話的情境,例如日本幾乎沒有詐騙電話,因此 WhosCall 在當地便以防堵惡意推銷當主打。

圖片來源:WhosCall Facebook

與許多同樣為功能性的 app 相較, WhosCall 在社群網站宣傳上特別突出的一點是,大量可愛插畫一下子為冷冰冰的實用性 app,增添不少趣味與人味,也更吸引網友目光。

現況與未來

Gogolook 公司共出產兩款 app ,不過礙於人力、資金有限,多數精力仍投注於 WhosCall,目前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在 6 億筆號碼清單上,繼續累積電話號碼數量,建立更堅強的數據資料庫。

以數據來看, Gogolook 的確繳出一張不賴的成績單:每天 300 萬到 800 萬電話匯入 WhosCall,阻擋的惡意電話有 2、 30 萬,全球下載量接近 400 萬,其中中東囊括 8、 90 萬,是表現最佳的海外市場。 WhosCall 今年甫推出的「 app 內購買」服務,成為 7 成營收來源, 3 成靠廣告,預期今年第三季將達損益兩平。

談到未來,郭建甫說,本來 WhosCall 最為人裹足不下載的原因是隱私,不過這反倒成了他們開發新功能的靈感。前面提過, WhosCall 的運作是仰賴爬蟲技術抓取 Google 資料,所以只要有陌生來電,手機螢幕上便會出現這支號碼在 Google 上的所有連結頁面。曾有使用者因此意外發現自己資訊大走光,才趕緊通知來源網站撤掉暴露個人資料的頁面。

Gogolook 將推出網站,讓使用者檢索自己的號碼有無隱私洩漏的危險性,也可選擇在 WhosCall 上隱藏號碼,簡單來說就是「個資探針」,由 WhosCall 來幫助使用者檢查網路隱私安全無虞。

反過來說,商家或商業人士希望的是曝光自己的號碼,因此未來計劃與優質客服中心合作,開放讓商家主動登錄建檔的平台,建立號碼形象,類似「來電名片」以消除使用者接到陌生來電的不安,也達到宣傳自家商店的功效。

此外,目前 WhosCall 仍是 Android 平台「獨家」,從去年 12 月到今年 4 月, WhosCall 與蘋果交涉了大約半年,解決其 app 政策中針對第三方存取來電的限制, iOS 版本才終於塵埃落定,將於今年中旬推出,也讓 Gogolook 團隊放下心中大石,畢竟 iOS 平台是座「不可不拿下的堡壘」。

同時 Gogolook 也正如火如荼在中國、美國、台灣三地申請「讓網友 tag 號碼」等等技術專利,郭建甫強調,這是基於公司穩健發展的目的,並未打算掀起專利戰爭。 其實他們頗樂於分享,預計於年中到年末開放 API,期待有更多人利用龐大的電話號碼清單,做出更有意義的事。

圖為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來源:Wikipedia

訪談過程中,郭建甫提到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是他相當欣賞的創業家。原因無他, Hoffman 並不是如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或最近被 Yahoo 收購的 Tumblr 創辦人 David Karp 般少年得志,寫下快速竄紅的天才傳奇,他初以學術為志業,後才決定當個企業家。從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到產品經理,他嘗試各種工作,花了 15 年才想清楚自己一路走來究竟成就了哪些事。郭建甫認為, Hoffman 的創業過程比較有跡可循,他自己也是念到博士才終於走下學術高塔的階梯,邁向創業道路。

站在 Google 的肩膀上看世界

郭建甫帶領 WhosCall 踩著穩建的步伐,從台灣出發,深入東亞與阿拉伯世界,他更計畫今年能到矽谷走一遭,積極拓展美國市場。其實當地已有 Mr. Number 等功能相仿的 app 環伺, WhosCall「站在 Google 的肩膀上」,期盼以更優質的技術突破重圍,在全世界發揮影響力。

Yahoo 的重生之路——Marissa Mayer 擔任 CEO 的 300 天

Posted: 21 May 2013 08:55 PM PDT

mayer_marissa

高層職位變動頻繁,這一問題已困擾 Yahoo 多年。數名歷任 CEO 都試圖大力節省開支或進行產品創新,但無人能扭轉公司業績和聲譽。然而 Marissa Mayer 的到任,為 Yahoo 帶來了一道曙光,至少在投資者所關心的議題上,公司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

300 天前的 Yahoo

在過去幾個月裡, Marissa Mayer 和 Yahoo 頻頻成為媒體焦點。 Yahoo 的季收入似乎有了一些​​起色。但這篇文章絕不是妄下定論 Yahoo 重現欣欣向榮之勢,要說的是 Marissa Mayer 做到了她的前任所不能為。

300 多天前,這名前 Google 高管加入了 Yahoo 。繼 Jerry Yang 卸下CEO 之位, Marissa Mayer 可以算的上近年來任期時長第二的CEO。 Yahoo 股價顯示,在 Marissa Mayer 進入 Yahoo 的這 300 天來,公司財務上已經出現多年未見的好轉。

下圖顯示了 2006 年到 2013 年 5 月 17 日期間 Yahoo 股價的變動。在 Yang 離職之後,投資者對 Yahoo 的未來走向逐漸失去信心,這劇烈衝擊了 Yahoo 的股價。直到 2012 年才出現上漲趨勢,上週五以 26.52 美元的價格收盤。

a

Jerry Yang 的後繼 CEO 們

正如前文所說, Yahoo 曾經歷了高層頻繁調動的日子。在過去的四年裡,只有 Carol Bartz 作為 CEO 任期最長,共計 966 天。之後連續有兩人臨時任職,但公司急需有人能夠在危機之時挑起公司的重擔,帶領 Yahoo 步入正軌。

  • Ross Levinsohn:2012.5.13-2012.7.16(64天)
  • Scott Thompson:2012.1.4-2012.5.13(130天)
  • Tim Morse:2011.9.6-2012.1.4(120天)
  • Carol Bartz:2009.1 .13-2011.9.6(966天)

Bartz 是Autodesk 前任 CEO,於 2009 年 1 月 13 日任 Yahoo CEO,並宣言到 Yahoo 是為了「kick some butt」(編按:意指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但是,Bartz 傲慢的風格和精簡的作風實在不得人心。在她的任期內, Yahoo 削減了全球 4% 的員工,將近 600 個崗位,以達成所謂的「提高 Yahoo 收入的最佳策略」。

在一個苦苦掙扎的公司,CEO 理所當然會用不同的辦法去解決巨大的運營支出和持續低迷的財政業績。但 Bartz 在職期間,她的一系列措施並未能取得預期中的效果。三年來, Yahoo 股價呈現出無規律的波動,這也讓投資人對 Bartz 的領導力多少持懷疑態度。值得一提的還有慘淡的季度收入。過去 5 年,從 2008 年 11 月 21 日 Yahoo 股價跌至 9.39 美元以來,再次出現最低點。

b

2011 年被 Yahoo 董事會主席一通電話,Bartz 黯然下台。

大家好,很遺憾的告訴你們,我剛剛接到 Yahoo 董事會主席的電話,得知我已經被解雇的消息。十分榮幸能跟你們共事這麼久,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Carol

Yahoo 的財務總監 Tim Morse 臨危受命,暫時取代了 Bartz 的 CEO 之位。但是他的努力也未能收到任何效果。120 天之後 Tim 也卸任了。隨後,PayPal 的前董事長 Scott Thompson 被選為接班人。

Thompson 被 Yahoo 寄予厚望。但是他並未能如願挽回 Yahoo 的業績,而只是在簡單粗暴的以裁員政策來減少開支。他在任的 130 天裡,解雇了 Yahoo 全球辦公室 14% 的員工,將近 2000 名左右,比 Bartz 那時候多了 1400 多個。那段日子 Yahoo 股價毫無起色,一直在 14 到 16 美元的範圍內徘徊。

d

繼之接任的是 Fox 互動總監 Ross Levinsohn,他曾經負責新聞集團以 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MySpace。但在他臨時就任期間,沒法做出什麼改革,因為彼時持股人正在內耗中,Third Point 創始人 Dan Loed 對低迷的股價表示非常不滿,伺機對 Yahoo 的管理層大幅換血。

Yahoo 的春天終於再次到來

Marissa Mayer 掌權之後, Yahoo 終於迎來了一絲春意。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自從 Marissa Mayer 成為CEO 之後, Yahoo 的股價終於有了漲勢,高達28 美元,這對於 Yahoo 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

e

Yahoo 的季度營收表也透露出好轉的趨勢。在 Marissa Mayer 任職的第一季營收報告中, Yahoo 收入 10.9 億美元,在 no-GAAP 情況下每股收益 0.35 美元。在之後的 2012 年 Q4 季度報告中同樣喜人,收入達到 12.2 億美元。

2013 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表稍微差了一點,但也還不錯,至少在數字上看起來比較可觀。投資人對公司業績感到滿意,由股價上也能看出。此外,在過去的 11 個月裡,也沒有發生大範圍的裁員現象。

Marissa Mayer 任 CEO 的措施之一是向阿里巴巴出售了 Yahoo 的股份。外界猜測她會把收益的 76 億美元投資收購 Foursquare 這樣的大型網路企業,沒想到 Marissa Mayer 最終感興趣的是那些小公司,先後重資挖了 22 個企業家進駐,包括 Stamped,OntheAir,Snip.it ,Alike,Jybe,Summly,Astrid,GoPollGo,Milewise 和 Loki Studios。

我們最近引進了 22 位企業家到行動業務團隊。歡迎來到 Yahoo !—— Yahoo 2013.5.10”

所有這些公司將合力支撐 Yahoo 的行動業務。據 Marissa Mayer 說, Yahoo 在這一領域已經落後了一大截。如今這項業務似乎頗有好轉,1 月份 Yahoo 的活躍行動用戶已有2 億人數,四月份時這一數據達到了 3 億。

為了能充分利用行動資源, Yahoo 希望他們龐大的內容 Flickr 圖庫能夠以親和的方式通過手機或者平板行動電腦分享給用戶。她計劃首先發力行動業務。

還有一個案例是圖片社區 Flickr,這個歷任 CEO 都不看好的業務,到了 Marissa Mayer 手裡開始死而復生。這幾年 Flickr 使用者陸續流失,轉而使用 Google+,500px 或者是其他更加社群化、更能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Marissa Mayer 接手之後,Flickr 發布新的 iOS app,用戶數上漲25%。

f

這些改善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Yahoo 一度被裁員和人員流失所困擾,而在 Marissa Mayer 的領導下這些人都重新歸來。她在上季報告中提到, Yahoo 的聲譽和員工信任度都有所提升。求職者人數也大有上漲,而在新招募的員工中有 14% 是之前的 Yahoo'ers 再次回鍋。她採用員工中心化的方式來鼓舞士氣,還給予員工機會測試新的產品。

然而,在一片歡欣鼓舞聲中,Marissa Mayer 並未被沖昏頭,她了解,品牌的重新崛起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像是一系列的衝刺,以期最終能找回曾經的輝煌。她告訴投資人,她希望看到的是未來 Yahoo 能夠持續穩定的走下去。

並非十全十美

在 Marissa Mayer 卯足全力收購小公司、大步邁向「mobile-first」行動業務戰略之時, Yahoo 的研究工作進展如何?目前並未看到 Yahoo 在研究方面與 Google 甚至是 Bing 有任何競爭的新聞,儘管 Yahoo 已經同微軟簽訂了為期 1 年的合作研究協議。

上個月, Yahoo 關閉了一些服務,以便「力氣用在刀口上」。這些服務中好多都只被少數人所知道,例如 Upcoming,Yahoo Deals,Yahoo SMS Alerts,Yahoo Kits,Yahoo Mail 和 Messenger 之類的手機 app,以及舊版的 Yahoo Mail。只有 Upcoming 在被關閉之前,其創始人 Andy Baio 撰文請求保留下來,這件事使得它在新聞裡引起過一段時間的關注。

收購之旅並未結束。2013 年3 月,華爾街日報報導 Yahoo 正在就 3 億美元收購視訊社群網站 Dailymotion 的主要股份進行談判。如果真能實現,Dailymotion 將在美國建立據點,而 Yahoo 也能在世界範圍內完善視訊業務。一個月之後,法國政府對這一收購叫停,原因是 Dailymotion 對法國很重要,他們更想把它交給法國公司管理。

很多人認為被 Yahoo 收購只是存活下來的方式之一,並且被收購的公司最終會被關閉。看看 Marissa Mayer 在任期間收購的那些公司,大多數在一加入 Yahoo 之後就立即宣布關閉了。因此這些被 Yahoo 瞄上的公司大多很警惕,擔心一旦被收購,之前多年的心血都將化為烏有。

Marissa Mayer 的Instagram來了

近日, Yahoo 剛剛以 1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Tumblr,成為幾大媒體爭先報導的新聞。有人將這筆交易分析如下:就觸達率、人口統計指標和發展動力而言,Tumblr 是個很有價值的公司;但是在財務方面它的成績並不理想:兩年內燒了 8500 萬美元,現在面臨的只有兩種選擇,不是進行新一輪融資,就是把公司賣掉。

11 億美元的交易額堪比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的 10 億美元收購 Instagram。相比之下, Yahoo 的交易是以「全現金」的方式,而並非「現金 + 股權」。相信這筆交易的成功將成為 Marissa Mayer 職業生涯中重要一筆,穩固她作為 Yahoo CEO的地位。當然,她也得明確這種收購將如何使公司受益,而不僅僅是人才引進。

目前為止投資人和 Yahoo 對 Marissa Mayer 的表現都甚為滿意,為此她也承擔了風險。她所做出的一系列舉措將為 Yahoo 帶來成功嗎?如果是的話,那麼 Marissa Mayer 的首任 CEO 之途將會一炮打響,而公司勢必也將重回輝煌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