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網路攻擊成為印度最新外包生意?”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網路攻擊成為印度最新外包生意?

Posted: 24 May 2013 03:09 AM PDT

Enthiran-The-Robot-Movie

圖片來源:印度電影 Enthiran 宣傳照

上個星期,斯洛伐克的電腦防毒公司 ESET 在部落格公布印度成功侵入巴基斯坦電腦的訊息,另一家防毒公司 Symantec 也迅速跟進發表文章指出,許多網路資安公司正緊盯這些入侵舉動。今天早上,挪威資安公司 Norman 以及追蹤網路安全威脅的志願組織 Shadowserver Foundation,發表長篇報告確認了 ESET 的發現。1

這份報告揭露的資訊包括:利用國防相關的資訊為餌、在程式碼內含有印度人姓名、以及相對簡單的攻擊種類,過去僅用來對付已知漏洞。報告中也點名某些遭到襲擊的目標:在印度設有營業處的挪威電信公司 Telenor、礦業公司 Bumi PLC。另外中國學術機構、印度分離主義運動人士、英國餐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等都是可能被攻擊的對象。這份名單的角色五花八門,彼此幾乎沒有共通點。

根據該份報告,「多名開發者被賦予散播特定惡意程式的任務」,這是具有「職業性專案管理的證據」。換句話說,該專案的高層雇用了一批自由工作者。

雖然報告的作者並未發現有國家涉入的證據,但襲擊目標似乎與國家安全利益脫不了關係,先前提到巴基斯坦就和印度有糾紛。報告的結論是:「我們無法確知這些攻擊是不是由他人委託,如果是的話,是誰委託他們、委託者是單一來源還是多個不同來源,都還無法判定。」

會有這樣的懷疑,主因可能是印度作為全球最熱門的軟體外包中心,有眾多相對便宜的頂尖資工人才,因此做起網路攻擊的生意,或許也不意外。

愛情公寓上櫃前股票申購數超額 215 倍,創辦人表示:誇張

Posted: 24 May 2013 02:07 AM PDT

尚凡資訊董事長張家銘先生-720
尚凡資訊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張家銘(照片提供:尚凡資訊)

愛情公寓母公司尚凡資訊(5278)於今日正式開放上櫃前股票申購作業,首日申購量已達 21,968 筆,是預計開放申購張數 102 張的兩百多倍。尚凡資訊承銷價暫定每股 166 元,申購作業到27日截止,29日完成抽籤,6月4日正式掛牌上櫃,由日盛證券擔任主辦承銷商,台新證券、大華證券為協辦承銷商。

i-part-cha-ming
老闆表示:誇張(來源:Facebook

愛情公寓 2012 年總營收為 2.99 億元,稅後每股盈餘 7.94 元;2013 年第一季營收 8108 萬元、單季獲利 2465 萬元、稅後每股盈餘為 2.11 元,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 74.75%。目前尚凡資訊手上還有兩億多台幣的現金,董事會也決議,配發每股 7.29 元的現金股利。

目前擁有超過 438 萬會員的愛情公寓營收主要來源為網路加值服務(會員費、虛擬貨幣等),所佔的比重從 2010 年即超過 90%,今年為 93.87%,目前付費會員約有 5.7 萬人,每人每月平均消費約 500 元。愛情公寓證明即便是面對一般消費者的網路社群服務也可以不必靠廣告生存。

2013 年尚凡資訊的發展重點將聚焦於行動平台與海外市場。目前愛情公寓的新註冊會員有一半以上來自行動平台,營收也出現顯著成長,今年第一季來自手機的加值服務營收超過 1200 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了 648%,二、三月份營收皆超過 400 萬元。而海外市場會員約 20 萬,以馬來西亞和美國表現最好。

以下是尚凡資訊新聞稿全文:

尚凡資訊(5278)昨日(23)開放公開申購,原預計開放申購張數為102張,首日申購量已達21,968筆,超額215倍,申購作業到27日截止,29日完成抽籤。尚凡資訊承銷價暫定每股166元,原預計開放申購張數為102張,6月4日正式掛牌上櫃。

尚凡資訊第一季營收為8,108萬元,單季獲利2,465萬元,稅後每股盈餘為2.11元,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74.75%。而尚凡資訊2012年總營收達2.99億元,連續十年,年年創新高,稅後每股盈餘為7.94元。尚凡資訊也預計每股將分配7.29元現金股利。

尚凡資訊成立於民國91年,主要業務為經營雲端社群交友網站愛情公寓(i-part.com.tw),主要提供清新優質交友服務,透過便利、多樣化使用者介面與特色交友互動機制,讓每位消費者透過網站豐富人脈,拓展多元人際關係,且致力於打造台灣交友網站第一品牌,並且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與開發移動式平台APP服務,也交出漂亮成績單!手機APP加值金額2013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成長了648%,而海外營收2013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成長了38%,未來隨著海外市場布局及移動式平台的助益下,營運績效可望再進一步提升。

尚凡資訊(5278)預計在6月4日掛牌上櫃,由日盛證券擔任主辦承銷商,台新證券、大華證券為協辦承銷商,詳細資訊請上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csa.org.tw/)、尚凡資訊網站(i-part.com.tw)查詢或聯繫承銷券商。

奧美創辦人 David Ogilvy 帶給 UX 設計師的 11 堂課

Posted: 23 May 2013 10:30 PM PDT

圖為奧美廣告公司創辦人 David Ogilvy,圖片來源:Ogilvy JP

「廣告狂人」的時代已經過去。屬於行銷面的品牌溝通與互動策略、以及屬於產品面的設計與服務,兩者不再壁壘分明。在數位浪潮中,產品即行銷,行銷即產品,那麼,廣告的意義是否跟著轉變?

廣告與產品設計逐漸整合為一,行銷總監花在科技上的時間比技術總監還多。網路比電視更重要,數位產品與服務比消費者互動和品牌創造的訊息更重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向對話比單向對話、由上而下的宣傳更重要。結果成敗是由互動量決定,而非曝光率。

2011 年 Nike 投注 24 億美元的行銷預算,創下歷史新高,短短 3 年內,它在美國電視與印刷廣告上的支出下降 40%。Nike 走向消費者存在之處,2010 年花了 8 億在非傳統廣告上,捨棄 1000 萬以上的贊助商與傳統媒體購買,優先專注網路宣傳。根據 Econsultancy 的統計,2013 年全球 55% 行銷人員計畫增加數位行銷預算,其中 39% 預計重新分配既有的預算,大方向朝著數位管道而去。

這不只是曇花一現的趨勢,而是永久性的轉變,企業面臨新的挑戰:如何深化消費者互動、增加收益、建立創意團隊。順應數位潮流,企業內部的行銷與產品團隊、文案與使用者體驗團隊、互動與介面設計師跟行銷與廣告創意部門,都得合作無間。

跨部門的合作是大勢所趨,雖然行銷和產品設計看似很難相親相愛,兩者之間的文化往往彼此對抗,不過,其實它們的差異沒有那麼巨大。

廣告界傳奇人物 David Ogilvy 於 1963 年撰寫《廣告人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一書,當時正是印刷與電視媒體大行其道的時刻。他創辦的奧美廣告是全球最大、聲譽也最卓著的廣告代理商之一;1999 年,Ogilvy 辭世,當時數位時代的序幕正悄悄拉開,廣告尚未觸及這塊新生地。

然而 David Ogilvy 彼時對廣告的思考,一點也未隨著網路世代的降臨而過氣。每個想要創作出色數位產品的人,都應回過頭去溫習 1963 年 David Ogilvy 帶給我們的啓示。

體驗設計公司 Method 董事總經理 Tim Booth,將 Ogilvy 書中提及的 11 點做出好宣傳的原則,替換成使用者體驗,並轉換時空與脈絡,前人的智慧,在當代依然適用1

1. 「做什麼」比「怎麼做」更重要

Ogilvy 認為,廣告的作用是幫助消費者決定購買,目的在於把商品賣出去,而要達成這個目的,廣告就應該用有效的方式說明產品,以吸引人們消費。

同樣的,數位產品及服務最重要的是功能,誇張動畫或視覺刺激都只是包裝,人們使用這些產品服務是因為它們提供有形的價值、真正的功用以及優質的內容。

dropbox

Dropbox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丟檔案到「盒子」(box)中,就能隨時隨地存取;Dropbox 的使用方式與傳統電腦毫無代溝,使用者毋需重新學習。它有個單一、簡單的隱喻,從運作、使用方式,到品牌識別和名稱,全部一氣呵成,這無非就是良好體驗的典範。

2. 建立在出色點子之上的體驗,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Ogilvy 不做簡單的廣告,拒絕墨守成規,他執意創新,從而帶給客戶豐碩的結果。

數位設計師經常缺乏宏大的野心,「創造新的體驗」演變至今,只是把內容與功能組織為整齊的目錄與標準的介面元素,雖然堪用,但是缺少深層意義,更別說卓越的概念。做出能用的東西,只是基本要求,沒什麼好吹噓;放寬視野,絞盡腦汁擰出更棒的點子,才會產出更好的設計與更好的數位體驗。

3. 給予事實

所有有關產品的資訊,Ogilvy 儘可能全盤揭露,無論競爭者是不是有類似產品,或者他們其實也能依樣畫葫蘆講出一模一樣的功能。

使用者關心的是產品或服務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設計師必須透澈了解客戶利益之所在,透過體驗為客戶帶來最大的價值。

4. 讓人覺得用起來好無聊是大忌

Ogilivy 認為,搶奪人們注意力的戰爭,一年比一年更激烈——當時是 1963 年。而今,態勢發展得更激烈、更破碎、更多變。不過廣告人的任務始終如一,如 Ogilvy 所定義的:「在眾聲喧嘩中,讓客戶的聲音被聽見,是我們的工作。」

而數位產品以及服務體驗都應該是讓人們樂於使用、分享、認可而且願意給予回饋的事物。體驗帶給使用者的感覺馬馬虎虎還是優異不凡,考驗設計團隊琢磨細節的功力。

雖然 Hipstamatic 是第一個攝影 app,但很快鋒頭就被 Instagram 搶去,後者聰明的將精緻的攝影體驗加入社群媒體互動,成為照片分享社群的領導品牌,每天有 4000 萬張照片從 9000 萬名月活躍使用者手機中上傳。

5. 優雅有禮,別幫倒忙

Ogilvy 曾擔任挨家挨戶拜訪的業務,他懂得建立關係,在正確的時刻談成生意。他領略「魅力」的真諦,也清楚怎麼運用這個特質。

在數位體驗的領域裡,魅力是很重要的因子,而魅力從小細節而生——視覺設計、重複、動作、如何處理錯誤、傳達連貫而全面的感受,以及參與感,但切記避免出現人們使用產品或服務的阻礙。

6. 讓體驗跟得上時代

年輕消費者是 Ogilvy 極力爭取的族群,集結一支年輕文案的團隊,他們更懂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處在今日全球化、跨平台、基於 IP 位址、微觀人口統計的世界,閱聽眾的範圍不斷擴大,各種不同的期望紛至沓來,產品需經不斷重新評估、改善、重塑,才能生存於瞬息萬變的世界。

7. 「委員會」(committees)可以批評體驗,不過絕對不能插手創造它們。

由委員會製作的廣告,效果很慘烈,就算換到今天也是如此。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數位產品與服務設計。很多體驗缺乏連貫性,主因就是人多嘴雜。現在精實與彈性的策略愈來愈普及,如果有一支人數雖少但頭腦靈活、動作敏捷,再加上卓越視野的團隊,優秀產品指日可待。

8. 如果你夠幸運創作建立出好的體驗,那就一再重複運用,直到效果不再

Ogilvy 認知市場的變幻莫測,「廣告面對的不是常備軍,而是不斷行進的閱兵」,這裡要談的是,跟上變化的腳步,並且明瞭複製與改變的時機。

好的數位體驗,必須不厭其煩的更新版本精益求精。在設計領域裡,我們能夠追蹤與監控人們如何使用產品,並且及時回應需求。設計師也必須認知哪時該停止加上新功能,並且投使用者所好。

拿 Google 搜尋頁面當例子,簡潔風格從一而終,搜尋結果的精準度不斷改善,最近則增加了類似應用程式的體驗,保留抑或改變的準則,來自持續的監測、改進、落實工程技術,並且切實掌握使用者習慣與喜好。

9. 絕對不要做出你不想給家人用的體驗

廣告的意義在於以訴說產品的方式促進購買,蓄意說謊或誤導,帶給消費者錯誤資訊,最終都會被看破手腳。

如果你搞砸了,不要以為使用者不會發現。尤其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負面訊息很容易就能被放大,不滿的消費者發動小型媒體宣傳攻擊產品或品牌也不是不可能。但若你創造的是良好的體驗,使用者將一試成主顧,並主動分享散播出去。

10. 形象與品牌

Ogilvy 主張,品牌廣告應該維持一致的風格至少幾年,這是建立一貫的個性、恆久的品牌形象與在市場上大放異彩的關鍵。

所有產品與服務體驗全是為了塑造品牌形象而生,它的設計、維持、管理應當跨越平台,縱使時間推移仍有不變的中心思想。形式(pattern)將從連續的體驗建立起來,並根植在核心的品牌承諾之上。

11. 別當模仿犯

最後,專注在產品上、努力工作、汲取優異的點子、逐步建立永續的品牌。這幾點闡述了上列數點的精華。

數位體驗的世界,充斥模仿犯:粗暴的侵犯智慧財產權、山寨市場領導人、借用概念、或者使用開發平台提供的標準元件。但若想建立獨特的體驗以及長期屹立不搖的品牌,就得有鮮明銳利、不輕易妥協的人格特質。

無論現在或未來,為了成功創造突出的數位體驗,Ogilvy 的原則提醒我們,行銷與產品設計團隊應當合作無間,建立具有意義、息息相關且與消費者緊密連結的品牌、產品、服務。這項任務並不輕鬆,Ogilvy 40 年前提出的珍貴指南,或許能帶領今日的我們突破挑戰。

歐洲兩大電信業者無限期延後 HTC First 上市

Posted: 23 May 2013 10:07 PM PDT

facebook_home圖片來源:Facebook Home

最近不利於 HTC 的消息頻傳。繼兩天前傳出的大幅人事震盪後,HTC 在昨天又受到一次重挫:歐洲的兩大電信業者將無限期延後 HTC First 的上市,分別為英國的 Everything Everywhere(EE)和法國的 Orange(註一)。

其實這項決定是來自 Facebook 的建議。根據 Orange 的回應:

由於 Facebook 正在努力改善 Facebook Home 的使用體驗,同時他們也建議我們和英國的 EE 延後 HTC First 的上市計畫。

EE 也指出(註二):

Facebook 已經決定在未來幾個月內替 Home增加新的客製化功能。在改善 Home 使用體驗的同時,Facebook 建議暫停 HTC First 在英國的上市。

雖然這是 Facebook 自己提出的建議,但是對 Facebook 來說這並不是好消息,對 HTC 更是如此。近來有些報導指出 Facebook Home 的表現不佳,雖然有限定機種的問題,但在 Google Play 上線一週後的下載量約 50 萬次,平均評分 2.2。HTC First 在美國的表現也岌岌可危,由於 Facebook 臨時改變策略開放 Facebook Home 在 Google Play 下載,HTC First 的手機合約價一度從 99 美元跌落至 99 美分

針對 EE 和 Orange 的公告,Facebook 做出了以下官方回應(註三):

我們已聽到來自使用者對 Facebook Home 使用體驗的回饋。儘管許多人喜歡 Facebook Home,但我們也聽到了許多能讓它變得更好的意見。因此在未來幾個月,我們將專注於增加新的客製化功能,以解決我們聽到的意見。在我們使 Facebook Home 變得更好的同時,我們將限制新裝置的供應,而 EE 和 Orange 延後 HTC First 在歐洲的上市也是合理的。

We've listened to feedback from users on their experience using Home. While many people love it, we've heard a lot of great feedback about how to make Home substantially better. As a result we're focusing the next few months on adding customization features that address the feedback we received. While we focus on making Home better, we are going to limit supporting new devices and think it makes a lot of sense for EE and Orange to hold off deploying the HTC First in Europe.

現在 Facebook 正加緊腳步在改善 Facebook Home,一旁的 HTC First 再怎麼著急也沒用。不曉得讀者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如何?歡迎留言討論。

 

(註一)HTC First’s Trip to Europe on Hold as Facebook Works to Improve Its Home
(註二)HTC First Won’t Launch in U.K. Following U.S. Failure
(註三)Facebook Home Hits The Rocks In Europe, With UK And France Launch Of HTC First Delayed Indefinitely

如何辨別網路訊息的真偽?

Posted: 23 May 2013 08:49 PM PDT

本文出處為 TEDxTaipei 〈 如何辨別網路訊息的真偽? 〉。Inside 獲 TEDxTaipei 授權轉載。

台灣人開的便當店究竟肯不肯賣給菲勞便當?這起「便當門」事件,最近占據了各家電視台新聞的頭條。最後真相大白,原來這是少數人道聽途說、東拼西湊,加上不專業的記者為聳動新聞而造假的一場笑話。

身處於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場 18 分鐘的 TED 演講時間內,全球就有 864 小時的影片會上傳到 YouTube,250 萬張照片會上傳到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究竟,我們要如何過濾如此龐大的資訊呢?

不妨來聽聽同樣身為記者的 Markham Nolan 的這場演講,他在倫敦的 TED Salon 演說中,分享了他與他的團隊在過濾網路訊息時使用的即時調查技術。

首先,Markham Nolan 肯定網路為新聞行業帶來的正面效果,他不否認,新聞媒體和觀眾之間的力量消長已經了大幅的改變,過去,記者扮演的是至高無上的輸出端,如今,記者同時也是個輸入端,必須仰賴觀眾幫忙挖掘新聞;而且,透過觀眾的力量,往往可以更快速、更真實的呈現事件的原貌,重點在於,經常能帶來足以改變社會的正向效果。

最有名的例子是:在中東地區,「臉書革命」(Facebook Revolution)鼓動異議人士推翻了僭居大位多年的極權統治者;在巴拿馬,一個叫作 Mi Panama Transparente 的網站藉由匿名讀者之助,報導了當地犯罪集團的運作內幕,巴拿馬發行量最大報紙 La Prensa 進一步查證與報導後,政府不得不採取行動,瓦解黑幫;英國的『衛報』(Guardian newspaper),曾在2009年為了調查國會議員數以百萬計的支出文件,在網站打出一則呼籲:「請協助我們清查國會議員們的支用帳單,人手愈多將使這項工作更容易完成」,結果在短短80小時內就清查了總共 17萬頁文件。

問題是,當訊息太多時,要在這麼龐大的資訊量裡,找出有用的訊息實在不容易。Markham Nolan 認為,和過去的新聞工作比較,現今記者的工作就是過濾訊息,記者的工作不是找資料,不是提供資料給讀者而已,還要把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東西剔除。

所以,追朔可信的來源變得越來越重要。

很遺憾的,台灣的記者為了求快、求轟動,卻往往忽略了這點,卻是一位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項使命。必須同意的是,有時在網路上會遇到很吸引人的題材,你非常非常想用;可是,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否能用?因為你不曉得來是否可信,你不知道訊息是否完整,是否為重新上傳的舊聞。當你也有這種困擾,不妨來看看 Markham Nolan 是如何針對網路訊息進行查證吧!

這支 YouTube 影片僅有十秒不到的時間,呈現的是一陣突如其來的閃電過後,一間房子像是突然炸烈般的情景。

如果你是新聞製作人,你一定會想播出這段,因為真的很精彩,畢竟,這個人的反應實看來很真實。

當然,Markham Nolan 的心態也是如此,不過,他第一件事並不是拿著這支影片去找新聞主管邀功。他開始研究這段影片,當時,他唯一的線索是:YouTube 上的使用者名稱,而且,這個帳號只曾經上傳過這支影片,使用者名稱為 Rita Krill,不過,沒有人知道 Rita 是不是確有其人,或者只是個假名。

接著,他開始藉由免費的網路工具尋找,首先使用 Spokeo 來尋找 Rita Krills 這個人,搜尋整個美國後發現,在紐約、賓州、內華達州與佛州這四個地方都有人叫作 Rita Krills(範圍先縮小了)。他接下去使用第二套免費工具,叫作 Wolfram Alpha,來查詢這四個地方的氣象報導,看看是否和影片拍攝上傳時的天氣吻合,結果發現只有佛州,當天有發生大雷雨(範圍又再縮小了)。

接下來,Markham Nolan 打開佛州的電話簿,搜尋所有名為 Rita Krills 的資料,結果找到了幾個地址,接下去他再用 Google Maps,找出每個地址的所在地建築物,當中找到到了一間有泳池的房子,看起來和影片中的很像;他再回頭看影片,找尋可能的線索交叉比對,影片中有把遮陽傘、泳池中間有張白色的氣墊床,泳池的邊角是圓角,而且後院有兩棵樹;再回到谷歌地圖拉近一點,的確有張白色的氣墊床、有兩棵樹和一支傘。

lie-01

最後,他才打電話給 Rita Krills,也確認這支 YouTube 影片正是她拍的。

或許,你會反問,跑新聞不就是要搶快,搶獨家嗎?如此費心的過濾訊息,不就錯失了新聞的黃金時間了。

Markham Nolan 告訴我們,其實,他只需要坐在都柏林的辦公室,使用免費的網路工具,20 分鐘就可以查到結果。「雖然網路上的訊息像洪流一樣泛濫,要過濾這些訊息越來越不容易,不過,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夠得到有用的資訊。」

這告訴我們,身處在資訊空前豐富的時代,雖然過瀘訊息變得更為困難,不過我們也擁有更多的工具,我們有免費的網路工具,可以幫我們進行調查工作,我們有更聰明的演算法,以及運算速度更快的電腦。

這支 TED 演講影片中,還有許多 Markham Nolan 如何運用免費網路工具辨別網路訊息真偽的例子,相當值得一看,尤其對於大量仰賴網路訊息的台灣新聞工作者而言更該用心。

如果你對網路世界真假難辨還有興趣,建議你還可以看看另一支 TED 演講影片,這是網路工作者 Eli Pariser 的驚人發現:

Eli Pariser 先舉個例子,他要一些朋友用 Google 搜尋「埃及」這個關鍵字,並且寄給他搜尋結果的營幕快照,結果是,這兩頁竟然完全不一樣,他稱之:「這確實是難以置信。」其中一個朋友的 Google 搜尋結果第一頁裡,竟然完全沒有關於埃及的抗議訊息;另一位的搜尋結果就有很多。而當時,正是埃及發動革命之際。

Eli Pariser 將這種現象稱為「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而這個過濾氣泡是你個人在網路上獨特存在的資料宇宙,他所過濾的,是基於你是誰和你的行爲。但問題來了,這個過濾氣泡的內容並非在你意志或意識下作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你完全看不到什麼被刪除。

Eli Pariser 提醒,如果我們對於傳統新聞工作者所扮演的「守門人」角色已經厭煩,因而促使網路成為另一種伸張正義的管道,但是,如 Google 基於「個人化」主張所形成的「過濾氣泡」現象,何嘗不是另一種新型態的守門人,只是從「人類守門人」變成「算法守門人」,造成我們得讓電腦運算法用它的方式來看世界,讓它來決定我們可看什麼,不可以看什麼。

Megaupload 創辦人:「雙重驗證是我發明的,小心我告你們」

Posted: 23 May 2013 06:57 PM PDT

dow_jones_hit圖片來源:Google Finance

雙重驗證(Two-Step Authentication)的功能在許多網路服務如 Facebook 和 Google 上都有,這確實是個用來保護帳號安全的好方法。想必讀者應該還記得約一個月前美聯社 Twitter 帳號遭駭,使道瓊指數在瞬間重挫又強力反彈的事件。而為了保護使用者帳號安全並避免類似事件重演,Twitter 也終於推出了雙重驗證的功能(註一)。

不過誰也想不到,在 Twitter 推出雙重驗證功能後不過才幾個小時,知名駭客同時也是 Megaupload、Mega 的創辦人 Kim Dotcom,就在 Twitter 上表示他的智慧財產權遭到美國公司的大舉侵犯。不是別的,正是指雙重驗證。

Kim Dotcom Twitter圖片來源:Kim Dotcom’s Twitter

此外,Kim Dotcom 還表示:

過去我從不告他們(指侵權的公司),因為我相信知識和想法的分享對這個社會有益。但鑒於美國過去對我所做的一切,現在我可能會告他們。
I never sued them. I believe in sharing knowledge & ideas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But I might sue them now cause of what the U.S. did to me

他直接在 Twitter 上指責了 Google、Facebook、Twitter 和花旗銀行。而雖然可能會有人對雙重驗證的發明者提出爭論,不過 Kim Dotcom 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握有的專利 US 6078908 A 優先權日可追溯至 1997 年,並概述了我們現在所認識的雙重驗證(註二),也就是利用呼叫器或簡訊去接收認證碼的概念。(註:該專利是登記在 Kim Schmitz 的名下,那是 Kim Dotcom 的本名)

Kim Dotcom 一向都是個容易引起爭議且吸引公眾目光的人物,而這次的舉動意義不明,究竟他會不會真的採取法律行動目前還很難說。如果讀者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註一)After heightened hacks, Twitter releases two-factor authentication
(註二)Method for authorizing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