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關於流量成長的四個關鍵問題”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關於流量成長的四個關鍵問題

Posted: 07 May 2013 06:18 AM PDT

question

Inside 在 〈 什麼才是衡量產品的關鍵指標? 〉 介紹過曾經任職於 Twitter 和 LinkedIn 的流量成長駭客 Josh Elman,他在 Growth Hackers Conference(流量成長駭客大會)提出四個關於流量成長的四個關鍵問題,Quibb 的主編 Sandi MacPherson 將內容做了整理1

large_7500001092
Josh Elman(照片來源:Kmeron)

Josh Elman 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告訴大家身為流量成長駭客,在協助網站流量成長方面應該注意哪四個問題:

  1. 目的(Purpose)。你的產品滿足了什麼需求?
  2. 全面啟動開端(Inception)。如何讓使用者意識到這項產品的存在?
  3. 採用(Adoption)。如何教使用者去用產品?
  4. 習慣(Habits)。 如何讓使用者慣於使用產品?

第一步:這個產滿足了什麼需求?

2009 年 Josh Elman 加入 Twitter 的時候,公司大約有 80 人,使用者大概 1000 萬左右,產品還不錯(只是偶爾會當掉)——對大部分部落客或科技人士來說是這樣。但是在產品出現大幅成長前,還需要找出一些障礙進行突破。

我們知道在 Google 搜尋框輸入關鍵字時,Google 會自動跳出幾個可能的關鍵字,例如你輸入「steve」,那麼「steve jobs」就會自動出現在第二順位讓你點選。當時,如果搜尋「I don't get…(我不明白…… )」,第二順位的關鍵字就是「I don't get Twitter(我搞不懂 Twitter 是幹嘛的)」。原來使用者對 Twitter 的困惑程度已經被 Google「認證」成為一大謎團,不用我們說你也知道這對一個產品來說是多麼大的打擊。

那時 Twitter 首頁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像是個提供類似 Facebook 服務的網站,也因此人們註冊後就再也不光顧是很平常的(與期望出入太大),如果他們願意註冊的話。後來換成主打搜尋功的首頁,體驗依舊不佳,而且還是沒有說明「什麼是 Twitter?」。

於是團隊繼續腦力激盪,不斷自問「什麼是 Twitter?」、「Twitter 是給誰用的?」、「他們要的是什麼」,並且試著去了解那些有關產品的誤解(例如「Twitter 就是用來告訴大家你早餐吃什麼的」)。

如果使用者無法搞懂產品再幹嘛,那麼產品根本難以傳遞符合使用者期望的價值。最後團隊將首頁修改成「你在乎的人事物發生了什麼事?」的概念,將整個註冊、使用流程圍繞這個核心概念打造,他們很清楚現在產品可以為使用者帶來絕佳的使用體驗。一旦你釐清產品要滿足何種需求,剩下的就好辦了。

Color

在「釐清產品目的」這一點上,近期失敗案例大概就是照片社群 app「Color」。這個 app 剛出現時曾引發大家的關注,也很快地就募集超過 4000 萬美金,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2

第二步:將產品植入使用者的意識中

病毒式邀請使職場社群網站 LinkedIn 快速成長,它傳遞出來的訊息很清晰——如果你要請了其他人註冊 LinkedIn,你就能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這樣的訊息會讓人覺得建立職場的人際網絡是很重要的,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哪天好機會會從天而降。LinkedIn 這招讓使用者意識到它的價值,以及使用者對這類產品的需求。

Josh Elman 還舉了最近爆紅的六秒影片社群 app「Vine」 和 Foursquare 為例,他們都是透過 Twitter 讓使用者快速意識到「有這個產品在」。當 Twitter 使用者點擊訊息中的連結,就會被導引至產品網頁(以 Vine 來說,網頁會有一則短片),接著就會看到旁邊有個大大的「下載」按鈕。一旦你在自己的 Twitter 時間軸上不斷地看見朋友們的訊息中包含來自這個產品的有趣內容,不想多了解一下也難,最終你就會去下載/註冊。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在 Facebook 上不斷看見許多朋友在玩 Candy Crush Saga(或是名人卡關),很難裝做不知道有這個東西吧?

一旦成功地將產品「植入」使用者的意識中,你的產品就有機會了。

第三步:教會使用者去用產品

Josh Elman 相信第一印象很重要。雖然說讓使用者忘情地使用產品很重要,但他更加強調讓使用者清楚地認識產品。盡可能讓使用者完成整個設定流程,但是要隨時準備好「逃生門」,不要挖陷阱給使用者跳,逼他們做不想做的事,這是 Josh Elman 在 Twitter 重新設計註冊流程時學到的重要一課。

當 Twitter 的首頁還是以搜尋為主的時候,使用者註冊後會被詢問是否要透過通訊錄裡的 E-mail 去邀請朋友加入,不過大部分的人會跳過這個部分,不停地點「下一步」,他們只想趕快結束。最後的情況要不是時間軸上空空的沒辦個人,就是充斥一堆你不知道他們會何會出現在這裡的使用者。後來 Twitter 的團隊努力了一年多,教懂使用者 Twitter 的核心概念、協助他們與其他使用者建立連結等最有可能「製造」出產品愛用者的流程(例如介紹什麼是「tweet」、時間軸如何顯示資訊、什麼樣的內容會出現在這裡)。

第四步:透過數據了解使用者

一旦使用者採用了你的產品、開始用你的產品,就可以開始了解有多少使用者「習慣」用你的產品。根據 Josh Elman 的說法,如果使用者沒有建立使用產品的「習慣」,那麼你的產品是無法成長的。(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換」軟體或硬體,一大因素就是「已經習慣了」,足見其重要性)

首先必須明白使用者是「訪客(Visitors)」還是「常客(Regulars)」,兩者的特質如下:

訪客:

  • 只來一次
  • 經由「提示」(例如參考連結)才進來
  • 記不得產品名稱

常客:

  • 每天/每月使用
  • 直接來你的網站
  • 你的產品在他們心中佔據重要地位

接下來就必須決定「關鍵指標」,去分辨出使用者是不是「真的」那麼頻繁、如你所想的在使用產品,讓你有信心覺得使用者還會回來光顧——甚至願意付錢,或是至少,人要多到可以賣廣告。

你需要一個專門回答這個問題的衡量標準,它可以是「上個禮拜有多少人搜尋三次」、「上個月有多少人起碼來過這個網站九次」或是「有多少人至少在過去 90 天內在我們這裡購物一次」。無論它是什麼都應透露出一個訊號,顯示使用者一如你所料地去使用產品,使用次數多到讓你相信他們會反覆使用,而且越用越多。

在 Twitter,他們發現如果你一個月來過至少七次,那麼很有可能你在下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之後都還會再來。我們認為這代表使用者「真的有在用我們的產品」,一開始這樣就夠了,當然使用者每天都來的話 Twitter 會越來越好。

最後,Josh Elman 以下面幾個要點作結:

  • 定義出你的(新使用者註冊)流程,好好的設計。
  • 讓使用者正確地認識你的產品。
  • 教使用者,讓他們採用你的產品。
  • 讓他們慣於使用你的產品,並設法留下他們。
  • 找出關鍵指標。
  • 尋找那個「『啊哈』時刻」(這裡指的是讓使用者發出驚嘆的時刻),好好地設計。

先發展,再廣告:Facebook將在Instagram上複製自己的商業模式

Posted: 07 May 2013 03:59 A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當你像野火一樣蔓延,為什麼要為眼前的利益,而去熄滅自己的火焰?Facebook 很樂意等待網站和行動應用增長,然後用廣告賺錢。現在,同樣的策略被用到了 Instagram 上。當華爾街叫喧著 Facebook 可以透過這個照片 app 賺回 7 億多美元時,Mark Zuckerberg 卻拒絕為今天的蠅頭小利放棄明天大把的鈔票。

Facebook 花了很長時間才認真對待廣告。從它開始的第一天就極力增長用戶,並把使用者體驗放在第一位。Facebook 第一則廣告其實是為了促進校園活動的「傳單」,這與社群網站的價值不謀而合。當 Facebook 開始出售更多更傳統的廣告時,他們也只賣一些很小的位置,比如側邊欄這樣不會影響整體網頁佈局的地方。相比較於其他網頁花俏廣告橫幅和彈出視窗廣告,Facebook 就像一個世外桃源。這個明智的策略幫助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到數百萬用戶。

2008 年 7 月,Facebook 又推出其 iPhone app。在超過三年的時間裡,沒置入任何廣告進去。2010 到 2011 年間,Facebook 在行動端增長速度驚人,並成為最受歡迎的行動應用。若在那時將廣告強加進去,很有可能就沒有這麼迅速的發展歷程。

2011 年底,Facebook 在 iOS 和 Android 兩個平台上的日活躍用戶都超過了 5700 萬。如此驚人的增長速度,可能和他們信賴 HTML5 技術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將有限的資源浪費在廣告商上。

2012 年初,Facebook 終於宣布將在行動終端和電腦上顯示廣告了。但在那時,Facebook 在像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已經很緩慢了,基本上所有人都在用 Facebook。Facebook 的使用者增長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

當它終於在網頁,iOS 和 Android 上投放廣告時,Facebook 幾乎沒什麼損失。它不再需要病毒式的擴散,只需要確保不讓人們遠離它就可以了。廣告開始出現,就像和 Facebook 最初的預計一樣,使用者並沒有因為一點廣告的出現就放棄。

故事講完了,策略還在繼續。毫無疑問,Facebook 完全可以透過提前讓產品賺錢,而得到更多的利益。但當它為了使用者的利益而損失了幾百萬美元,卻可以通過更隱蔽的方式將錢賺回來。即便如此,當 Facebook 在這週的財務報告會上宣布,並沒有計劃在照片 app 上投放廣告時,還是引來些許詫異聲浪。

這並不是因為缺少需求,Zuckerberg 說:

「Instagram,他們真的做的很好,成長很快。我認為我們關注它是對的。他們有機會去獲取使用者和建立巨大的社群,我認為現在應該 100% 專注於此。我對商業機會同樣非常樂觀。已經有很多Facebook 的廣告商和我們約定要入駐 Instagram。人們不斷的來問我們,如何變得更有錢,這也是我們在考慮的問題。但現在,我想的是,我為 Instagram 團隊感到自豪,並為他們的成長速度感到興奮。他們的成長速度是如此之快,甚至比當時 Facebook 達到 100 萬用戶的速度還快。」

也許當Facebook 給 Instagram 足夠的時間去發展,並想清楚該以何種形式在後者上投放廣告時,我們就能見到 Instagram 賺錢。Instagram 目前就有很多種選擇:

Instagram 可以在使用者瀏覽訊息時,展示廣告,但可能會盡量避免使用者因為點擊廣告而跳到別的網站中。所以,我認為Instagram 應該會以推廣企業帳號,使其獲得更多粉絲的方式,讓使用者只在 app 中跳轉。

企業應該還能將圖片發送給沒有關注企業帳號的人們。而企業帳號粉絲的朋友們則是企業的目標。還有別的方式,比如幫助廣告商增強現有的照片 tag 功能。舉個例子,如果我在我上傳的照片中 tag Nike,則Nike 很可能會付錢,使我上傳的那張照片在朋友的頁面中置頂,或過一個星期後再次展示出來。

Instagram 亦可以嘗試推廣帳號,向人們推薦一些品牌帳號,就像Twitter 那樣。同時,向使用者推薦其他 App 進行下載,已經變成 Facebook 賺錢的新方式,所在 Instagram 上應該也會如法炮製。

Facebook 和 Instagram可以遵循這種「發展>廣告」的策略,是因為他們考慮的更長遠。Facebook 對其未來幾年的發展很有信心,並認為在行業內還能佔據優勢。巨大的使用者基礎和網路效應給他們帶來信心。但這始終是一場賭博。他們要擔心的是,假以時日 Instagram 開始投放廣告時,會不會有新的 app 誕生,並轉移使用者的注意力。這就像是走在鋼索上,但引領了健康的社群,高品質的使用者體驗,和永續的商業模式。

那隻狗教我的五件事

Posted: 07 May 2013 02:11 AM PDT

圖片來源:HootSuite Blog

本文譯自〈5 Management Secrets I Learned From my Dog〉,作者為社群網站管理服務 HootSuite 的 CEO Ryan Holmes。

12 年前,我從流浪動物收容處帶回了 Mika,牠有一身黑色與棕色相間的皮膚,牠是我最好的朋友。過去幾年我的生活驟變,牠始終是我最堅強的支柱。每次出差帶著一身疲憊返家,Mika 總是一如既往熱情迎接。牠每天都跟著我一起上班,開會時躺在會議桌上陪伴我。在辦公室走動時,員工只要看到 Mika 就知道我在後頭,因為牠總是如影隨形。Mika 除了讓我學到了無條件的愛,從牠身上,我還領悟了工作與生活的重要課題。

忠誠,而不盲目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或許是一句帶有浪漫色彩的話語,不過我們都對靈犬萊西或忠犬小八耳熟能詳,現實生活中也不乏令人感動的人狗情,比如義大利曾有一隻叫做 Ciccio 的狗連續兩個月每天都到為主人舉辦葬禮的教堂守候;美國拉不拉多犬 Hawkeye 躺在他因參戰身亡的主人 Jon Tumilson 的靈柩旁,久久不離。

在商場上,忠誠是巨大的資產。擁有一批忠實的員工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獨特的技能與熱情逐漸與公司融為一體,成就了 HootSuite。忠誠固然很重要,然而「愚忠」萬萬要不得,一旦發現員工雖在其位,但不謀其政,或者原本友好的商場盟友開始汲汲營營僅顧自身利益,這時情與義如紙薄,只能選擇分道揚鑣。

相信直覺

Mika 的生理時鐘精準無比,每天下午 4:59,牠就知道吃飯時間到了, 不管怎樣都要先飽餐一頓再說,而且無論你千方百計想玩弄牠,牠都不會被你耍。而且 Mika 的警覺心很高,看到有威脅性的陌生人馬上閃得遠遠的。

做決策時相信自己的直覺,不受外在事物如數據或失敗的溝通,或甚至與自己利益背道而馳的人影響,非常重要。2008 年,許多投資人拒絕資助 HootSuite,不過幸而我腦子中的聲音要我勇往直前。現在,我才能成為這家囊括 600 多萬客戶的社群媒體公司 CEO,還有許多財富 100 企業都採用 HootSuite。回顧過往,就是這股相信自己的產品是有意義,能夠有效解決使用者問題的信心,以及才華洋溢的團隊,造就今日成果。

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但在進行商業決策的緊要關頭,更要傾聽自己的聲音。讓我們回顧 Steve Jobs 的名言:

不要讓他人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

知己所愛,並且堅持不懈的追求

Mika 是隻不折不扣的貪吃鬼,在後院舉辦派對時,牠會靜悄悄的趴在一旁,直到尾聲,瞬間跳起到處奔跑,不放過草地上任何一丁點從桌上掉下的食物碎屑。

保持毅力、不輕言放棄的重要性不在話下,事實上,真正的創新與突破往往都是在歷經一番狗狗般的耐心與堅持後,才苦盡甘來。Walt Disney 尋求銀行投資迪士尼樂園時不斷碰壁,遭 302 家拒絕後才籌得樂園得以開張的金主。

就算堅持到底結果還是不盡人意,在這過程中自己仍有收穫,下次怎麼做會更好,哪種技術或方式有效而哪種只是徒勞。

要做,就要做到轟轟烈烈

Mika 對吃懷有無與倫比的熱情,每餐都吃得像是第一餐,或最後一餐,彷彿投注畢生精力般享受食物;每次遛狗,Mika 也總是放肆玩耍,玩到腿部韌帶壞了兩次。

如果你能勇於在原設目標之外再多挑戰一兩個階層,那麼機會之門就會為你敞開更多空間。別因為任務太難或夢想太大,就限縮自己的步伐。我建立 HootSuite 的時候沒想過會吸引全世界數百萬計的使用者,遑論維珍集團、百事可樂都成了大客戶。目前我的目標是讓 HootSuite 躋身十億美元公司俱樂部,有人說,做夢吧,但我想告訴他們:十億太低估了,我要做個二十億!

關機之必要

如果你是養了一隻狗的工作狂,那真是幸運不過,因為牠會隨時提醒你,新鮮空氣、美味食物、健康身體才是生命的根本。感謝 Mika,我總能暫時拋下工作,關機,起身到森林或海灘散散步。

已有大量研究證明,適當運動能夠有效改善生產力,儘管一天要處理幾百封電子郵件,我還是抽空做瑜珈、騎單車或攀岩。不妨偶爾關掉電子裝置,出門釋放身心靈,帶著狗一起。

Yahoo! 推出兩種新的廣告型態,搶攻行動廣告市場

Posted: 06 May 2013 08:07 PM PDT

01

本文出處為 DimensionYahoo! 推出兩種新的廣告型態 搶攻行動廣告市場〉。Inside 獲 Dimension 授權轉載。

Yahoo! 上週一推出兩種新的廣告型態,期望能藉此突破廣告營收衰退的窘境。

第一種稱之為「Stream Ads」(暫譯:插播廣告),出現在 Yahoo! 新聞內的廣告單元,並且保持與內文相同格式,在桌上、平板、以及行動網頁都可以出現。這個穿插在新聞間的廣告,意圖相當明顯:就是讓閱讀者無法辨識廣告。

Yahoo! CEO Marissa Mayer 在部落格上表示:這是為了要讓廣告「不顯眼」(unobtrusive),以及「以有效及無縫的方式加強內容探索(content discovery)」,使用者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來自訂不同的 Yahoo 新聞內容,而廣告則會依照不同的使用者量身訂製。簡單來說,Yahoo 試圖投遞閱讀者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藉此提昇廣告點擊率,降低閱讀者對廣告的排斥性。

02

出現在 Yahoo! 新聞內的廣告單元,並且保持與內文相同格式,在桌上、平板、以及行動網頁都可以出現

第二種廣告稱為「Yahoo.com Billboard」(暫譯:Yahoo.com 看板),此廣告為 Yahoo! 慣有的大型顯示廣告,當用戶透過電腦連上 Yahoo! 首頁即會顯示,加入的新功能是「互動層」,讓廣告商可以加入加入客製化的資訊,提昇廣告受眾與廣告的「互動」。

舉例來說:可以在即將上映的電影廣告中加入小工具(widget)提供售票服務,讓點擊者直接透過廣告購買電影票;同時提供多個第三方網站的連結,讓廣告商埋入外部網站連結,點擊者將連結到其他網站上。

03

在即將上映的電影廣告中加入小工具(widget)提供售票服務,讓點擊者直接透過廣告購買電影票

經過 Marissa Mayer 大刀闊斧的整治,Yahoo! 上一季的搜尋收益提昇 6% ,達到三億四千兩百萬元,但卻無法填補顯示廣告收益的下滑:下跌 11%,下滑至四億零兩千萬元。更別提每點擊付費(price-per-click)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收益下降 7% 的慘狀。整體來說,2013 年第一季收益由去年同期十二億兩千萬元,下降到十一億元。

Facebook 投入網路廣告戰場,確實影響了 Yahoo 在網路廣告市場的收益

Facebook 強調透過用戶的喜好及資料來提昇廣告投遞的準確度及效益,Yahoo! 把這招也學起來用,但面對廣大的入口網站流量,Yahoo! 無法針對每位網友進行精準廣告投遞,只能先從新聞訂閱內容著手。

Yahoo! 把握最大的廣告優勢:大型顯示廣告。畢竟 Facebook 仍強調不願讓廣告過分干擾用戶的使用介面,但 Yahoo! 可以大剌剌的把廣告就掛在使用者必經的入口網站首頁,廣告的曝光效益讓廣告商相當滿意。

Facebook 在 2012 年的廣告收益中,行動廣告市場的比率持續上升。雖為時已晚,但 Yahoo! 也注意到了行動市場的趨勢,致力於行動化的同時,也將廣告悄悄埋入行動網頁中,希望高點擊率的行動廣告可以提昇 Yahoo! 廣告整體收益。

從網路廣告市場一路打到行動廣告市場,受眾的眼睛看哪裡,廣告就出現在哪裡,這場廣告霸主之爭,勝負尚在未定之天,Google 你說呢?

(文章來源:Mashab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