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WWDC 2014 觀察:開放*的新蘋果?”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WWDC 2014 觀察:開放*的新蘋果?

Posted: 06 Jun 2014 06:53 AM PDT

WWDC 2014 觀察:開放*的新蘋果?

This is something only Apple can do.
Tim Cook

相信大家先前都已經看完了 WWDC Keynote 影片,或是讀完網路上的相關文章(還沒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本文就不再列舉發表的東西,僅就一些觀察提出討論。

儘管會前各種新款 iPhone、新款 MacBook Air、穿戴式裝置、電視相關產品的傳言四處都是,然而 Tim Cook 並沒有在講台上發表任何新的硬體產品,連新的 Apple Store 都沒有談到,但他稱這次 WWDC 是自 2008 年發表 App Store 以來最大的發表。

一點也不假。

數字

今年是 WWDC 25 週年,過去一年,蘋果開發者成長了 47%,達到 900 萬的註冊數,增加幅度創下史上紀錄;6,000 與會者中有 70% 是第一次參加,最年輕的開發者年僅 13 歲;新版的開發工具 Xcode 有 1,400 萬次的下載,是 Mac 上最受歡迎的專業軟體。

根據 App Annie 四月公布的報告1,儘管 iOS 與 Android app 產生的收入上因為新興市場的關係,前者領先的幅度正在縮小中,但 iOS app 的營收還是比 Android 高出 85%,而且 iOS app 在中國的營收年成長達 70%,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考慮到兩大平台的市佔率(Android app 的下載數比 iOS 多出 45%),更加顯示出 iOS 與 Android app 在吸金能力上的差距。

何況,對開發者來說,除了財務上的考量之外,「成就感」想必也非常重要。相較於 Windows 與 Android,蘋果的使用者採用最新版作業系統的意願一直遠高於競爭對手,此一現象直接影響到開發者使用平台最新技術開發出來的產品能不能嘉惠使用者——創作者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使用(買單)。相信這也是蘋果的平台對開發者而言仍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數字,Tim Cook 在 WWDC 並未提及,但是對開發者同樣深具意義:四月份的財報顯示,iTunes Store 現在有近 8 億個帳號,而且大多綁定信用卡,去年六月時這個數字還只是 5.75 億。算下來是每天新增七十多萬個帳號,過去十個月增幅接近 40%,換算成年成長的話接近 47%。

不知道能不能這樣說:假如開發者是弓箭手,那麼對 Android 開發者來說,箭靶正在變大;對 iOS 開發者來說,變大的是靶心。

本屆 WWDC 發表的東西之多,並不是只有 OS X 和 iOS 這麼簡單,Tim Cook 在開場時即特別說明,Keynote 有一塊很大的部份要講開發者工具——他們甚至發表了新的程式語言「Swift」。此外,這次蘋果發表的新 API 數量多達 4,000 個,2012 年與 2013 年的數字分別是 1,700 與 1,500。

打造生態系是蘋果的強項,iOS 8 的 SDK 新增 HealthKit 與 HomeKit 並不令人意外——反倒是加深了一部分觀察者的好奇:蘋果真的有必要自己做一款穿戴式產品嗎?

整合

關於 OS X 與 iOS 的整合,蘋果今年給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蘋果圈知名的部落客 John Gruber 在 WWDC Keynote 之後說:

微軟:所有的裝置都用同一個作業系統。

蘋果:在所有裝置提供一種連續的使用體驗。

無論是確保工作不會因為從 OS X 換到 iOS 裝置就被中斷的 Continuity,或是 iCloud Drive、用 Mac 接別人打到 iPhone 的電話(不是 Facetime 喔)等等,蘋果依然是按照自己的步調在進行。

雕琢

延續前面提到的「開放」與「整合」,蘋果今年一下子補足了許多被詬病多時的問題——情況有點像是過去的「剪下、複製、貼上」功能,第一代 iPhone 以賈伯斯口中「真正的智慧型手機」之姿在 2007 年上市,卻直到 2009 年中才在 iOS 3 加上這個被視為「很基本」的功能,但是他們做得很好。之後包括推播通知、多工等等,都是依循這樣的步調慢慢加上去,並且大多可以一次到位(well,也不是沒有 MobileMe 這樣的失敗案例)。這回情況看起來似乎也是如此。

開放*

不少評論者在談論這次的 WWDC 時都會提到蘋果變得更加開放,不過就如同我在標題上打了星號,「開放」是相較於過去的說法,何況這次發表的東西,有很多對手陣營都已經早一步在做,甚至行之有年了。在不少開發者(以及使用者)眼裡,Extensibility、iCloud Drive、App Preview 等等都是「早就該有」的,但或許正因為大家等待了多年終究如願以償,媒體和開發者對這次的 WWDC 評價仍舊相當高。

中國

中國是蘋果非常仰賴、非常重視的市場,這點我們不必看財報,從這次 WWDC Keynote 開場的影片即可窺知一二——支付寶是 Keynote 開場影片中第二個被提到的 app(第一個是由波蘭建築師 Daniel Libeskind
提到的繪圖 app「Paper」),影片中的人說:「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支付寶這個 app。」此話並不誇張,支付寶在中國是可以用來繳水電費的。

更不用說 Craig Federighi 在 Keynote 中還特別用了一頁談 iOS 8 針對中國使用者索做的設計:加入向量地圖、增加導航功能、加入農曆功能、改善文字輸入預測和天氣資料等等。

中國在整個網路世界的份量不必多提,對蘋果來說亦是如此。

Yahoo

Yahoo 連續兩年贏得 Apple Design Awards(蘋果設計獎) 。去年得獎作品是結合天氣資訊與 flickr 照片的「Yahoo 氣象」,今年則是憑著另一個精選 Yahoo 新聞(有專責的編輯團隊)、在 UI 上有獨到設計的「Yahoo News Digest」得獎,目前在美國 App Store 新聞類排名第六,第一名是 Yahoo 另一個 app「Yahoo News」。代表領獎的則是去年因 app「Summly」被 Yahoo 以 3,000 萬美金收購而加入的 Nick D'Aloisio——他今年還未滿 19 歲。連續兩年獲獎,多少說明了 Yahoo 過去兩年在行動領域的努力。儘管現在談到「行動(mobile)」,我想還是沒有太多人會想到 Yahoo,但或許他們正在默默地趕上進度。

與 Nest 的關係

我們知道人稱「iPod 之父」的 Tony Fadell 離開蘋果之後創辦了 Nest Lab,代表產品是智慧型溫控器,而蘋果的線上商店和 Apple Store 也是他們的通路之一。然而,本屆 WWDC 蘋果針對智慧型居家產品所發表、受人矚目的「HomeKit」第一波合作廠商名單卻沒有 Nest,很難不讓人與 Google 今年初以 32 億美元收購 Nest 做出聯想。

另外一件受到大家討論的是,當 Craig Federighi 在解說 iOS 8 的特性之一「Extensibility」時,畫面上展示的第三方分享功能,有 Box 和微軟的 One Drive,卻不見 Dropbox。

安全性與責任

現在蘋果開放了 Touch ID API 與系統層級的客製化鍵盤,又新增了 HealthKit 與 HomeKit,這使得我們的 iOS 裝置變得越來越重要,一旦遺失,造成的壓力恐怕也會更進一步上升——儘管蘋果努力設計了各種保護措施。

開放 Touch ID API 給開發者並不代表開發者可以透過 app 取得使用者的指紋資訊,Craig Federighi 指出這些資訊依舊受到保護 。

beta program

數週前,蘋果宣布,未來 OS X 的測試版將不限於付費註冊開發者,改為對所有使用者開放2。這次 OS X 10.10 Yosemite 也宣布在夏天將會開放自願者登記參與測試,我想蘋果對於系統測試的想法可能已經有所不同。

新人換舊人

似乎沒有人懷念「iOS 之父」Scott Forstall

去年,接替 Scott Forstall 的 Craig Federighi 展現大將之風,與 2011 年初登場時不可同日而語——當年他在台上示範 OS X 10.7 Lion 的新功能時,手還會發抖。今年,他更是直接成為舞台上的主角,成為 Tim Cook 口中的「Superman」。

Craig Federighi 有多受歡迎?我們發現會場有許多開發者紛紛排隊與他合照(這裡有很多照片,如果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 XD):

就連很有個性的開發者 Marco Arment 都跑去跟他合照 XD

新的蘋果

The Verge 的主編 Joshua Topolsky 在會後寫了一篇 〈Meet the new Apple〉3,他說蘋果證明了自己依然能夠創新,假如未來 iOS 8、OS X Yosemite 發表後都真能像 Craig Federighi 示範的那樣順利,加上整個生態系(app、硬體... 想像一下 HealthKit 與 HomeKit 的可能性)的支援,那麼事情將會變得很不一樣。

不過重點就在於生態系是否願意支援,一年前發表的 iBeacon 技術為例,雖然陸陸續續地有廠商開始支援,而蘋果自己也沒有新增任何跟 NFC 有關的東西,代表他們依然有信心(本次 WWDC 還是有 iBeacon 相關的 session 和 lab)。蘋果必定很希望透過 HealthKit 和 HomeKit 吸引更多相關的廠商加入他們的「標準」,如果能成功,傳統大公司不必說,未來出現再多 Jawbone、Nest 這樣的公司我們也不必太意外。

根據以往經驗,通常 WWDC 展現出來「威力」的只有一半,另一半會是 iPhone、iPad 和新款 Mac 的發表會,但萬一蘋果還有準備另一種全新產品的發表會,那麼對手們恐怕要頭痛了。

兩年前,《Fortune》雜誌在 〈 How Tim Cook is changing Apple 〉4 寫道:

What’s clear is that Cook is behaving like his own man, putting his stamp on Apple.

很明顯的 Tim Cook 是在做自己,在 Apple 烙下他自己的印記。

現在印記正在浮現。


  1. App Annie Index – Market Q1 2014: Revenue So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2. Apple’s OS X beta testing is now open to the public
  3. Meet the new Apple
  4. How Tim Cook is changing Apple

靠著分享血拚戰利品吸引 630 萬粉絲,18 歲少女的 YouTube 經營術

Posted: 06 Jun 2014 03:47 AM PDT

靠著分享血拚戰利品吸引 630 萬粉絲,18 歲少女的 YouTube 經營術

Bethany Mota

多數讀者都聽過 Lady Gaga,但對 Bethany Mota 這個名字應該感到很陌生,不過這位年僅 18 歲的女生來頭不小,YouTube 頻道訂閱人數多達 630 萬,一度超越 Lady Gaga。目前 Bethany Mota 的影片累積觀看次數已達 4.6 億,是什麼樣的內容能夠締造這麼驚人的訂閱與觀看數字?


Bethany Mota 2012 年帶領觀眾「參觀」她的房間,創造 790 萬收看次數

她不是性感辣妹,也不是搞笑素人,她不唱歌也不作怪,她沒有調皮的小孩或貓咪,Bethany Mota 只是宛如鄰家女孩,在鏡頭前分享她的日常興趣與生活:美妝、穿搭、手工藝、今天買了什麼化妝品、明天去了哪裡玩。從 13 歲上傳第一支影片開始,不若那些一夕爆紅、病毒流傳的影片,Bethany Mota 靠著細水長流的經營,五年來累積大量粉絲,甚至在美國服飾品牌 Aeropostale 的協助下推出個人品牌「The Bethany Mota Collection」。

在 Google 的邀請下,Bethany Mota 特別訪台分享她的「慢紅」經驗。Bethany Mota 表示自己最初只是因為好玩用古老的攝影機「自拍」放上 YouTube,沒想到一玩上癮,而且玩出成就。根據 Business Insider 請教專業人士根據 YouTube 廣告的估計,現在 Bethany Mota 一個月光靠這些影片收入可能就達 4 萬美金1。Bethany Mota 成為 Vogue、Elle 等時尚媒體追逐的寵兒,在全球都有忠實粉絲,時常周遊列國,而今來到台灣傳授她的四個 YouTube 經營祕訣:

  1. 做自己:真實流露自己的個性,在鏡頭前展現最舒服的姿態。其實影片便是 Bethany Mota 最能展現真摯自我的媒介,她說她曾嘗試寫部落格,但最終仍回歸讓她感到最自然的動態影片。
  2. 連貫性:別三天打魚五天曬網,Bethany Mota 平均一周上傳 2、3 支影片,培養粉絲持續觀看的習慣。
  3. 保持互動:經常回覆粉絲留言,讓他們產生被重視的感覺。
  4. 社群媒體:除了 YouTube 之外,Bethany Mota 多方位經營 Twitter 與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網站,盡可能把影片散播在各個社群媒體之間。

別以為 Bethany Mota 有「工具人」隨侍在側,她只需要美美的出現在鏡頭前。事實上從拍攝到剪輯,Bethany Mota 都一手包辦,除非偶爾「出外景」,才會請家人或朋友幫忙拍攝。在這幾年間 Bethany Mota 的技術大躍進,老舊的相機換成 Canon 專業攝影機,搭上腳架、閃光燈,剪輯軟體也自陽春的 iMovie 進化到 Final Cut Pro。她沒花錢上課,各種技巧全憑自學,「不會的就 Google」。

其實如 Bethany Mota 這樣的女孩,在房間裡,攤開包包與一堆購物袋,對著鏡頭拿出今天血拚的戰利品,一塊 la famme 腮紅、一罐 L'oreal 粉底液、一件 Urban Outfitters 的洋裝、H&M 的短褲,這類沒有造型師也無攝影師、100%「自導自演」,著重情境、不重分析、表現真實生活樣態,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女性主角與平價產品的「開箱」影片,有個專屬名稱「Haul Video」(直譯「拖拉影片」)。

iGisele (左)、Bethany(中)、沛莉(右)現身鼓勵台灣使用者加入YouTube影音分享行列

Haul Video 在美國已經流行許久,甚至已經過了 2007-2010 年的流行巔峰2,這股風潮吹向中國,今天同樣在場分享的台灣知名美妝 blogger IGisele 就是因為想打入中國市場,發現比起部落格,當地女性網友更喜歡觀看動態影片,她才從善如流開始製作影片。但是,也許是技術障礙,也可能是生性害羞,台灣至今依然缺乏此類 vlogger。

我們並不是沒有熱門的 vlogger,以搞笑揚名的蔡阿嘎目前已有 90 幾萬訂閱人數。不過,Google 希望加強台灣 YouTube 創作類型的多元性,上週便與台灣萊雅集團聯袂推出「我的美麗頻道」,邀請更多圖文靜態美妝 blogger 進化成動態的 vlogger,並且能夠藉由 YouTube 合作夥伴分潤計劃,從每月台灣 930 萬造訪量中創造額外收入,甚至能夠賴以維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