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Spotify 能否打破串流音樂服務「營收愈多虧愈多」的魔咒?(更新)”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Spotify 能否打破串流音樂服務「營收愈多虧愈多」的魔咒?(更新)

Posted: 23 May 2014 04:47 AM PDT

Spotify 能否打破串流音樂服務「營收愈多虧愈多」的魔咒?(更新)

更正:本文先前將倒數第二段尼爾森提供的「權利金費率」寫成「版權費」、單位寫成美金,現已更正。

昨天 Spotify 宣布活躍使用者達 4000 萬,付費使用者突破 1000 萬大關,如果使用者沒有流失,這個數字代表 Spotify 從中獲得 12 億美金收入,如果加上廣告,數字還會更高。

兩罐啤酒買一個月音樂聽到飽

儘管 Spotify 認為其商業模式長遠來看可以轉虧為盈,而且帳面上營業數字相當不錯,但目前為止可能都還只是白忙一場。很多分析師都對 Spotify 的賺錢能力打問號。Spotify 曾經表示總收入的 70% 都用來支付版權費,Spotify 只保留 30%,他們相信只要使用者愈來愈多,也會有更多人加入付費行列,終究證明得以從中獲利。

Spotify 創辦人與 CEO Daniel Ek 接受採訪時很有信心的說,會有更多消費者覺得「10 塊錢沒什麼,區區兩罐啤酒而已嘛。而且在瑞典 10 塊錢可能只買得起一杯而已。」目前 Spotify 在歐美共有兩種模式,其一為無廣告訂閱、可跨裝置聆聽,收費 10 美金(約合 300 台幣,台灣的 Spotify 付費服務則為 149 元),另外一個則是免費版本但有廣告插播。

營收愈高也賠愈多

不過,無論是 Spotify 或從 2000 年就成立的美國音樂串流服務 Pandora,到現在都還沒有獲利,從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營收」(revenue)與「淨收入」(net income)相差依然懸殊,幾乎可以解讀成,公司愈成長,反而賠愈多。

「規模」(scale)是個魔幻字眼,許多雲端公司與服務奉行擴大使用者規模從而獲利的準則,但套用到 Spotify 上可能行不通。因為它們支付版權的費用是其收入的固定比例(70%),因此即使付費使用者倍增,它支付的版權費也一樣倍增。雖然未來也許隨著使用者增加,Spotify 與唱片公司或版權商的談判空間更大,但很多人認為 Spotify 很難走到那一步。

去年 11 月 Generator Research 出版的一份報告直指,當前串流音樂服務,包括 Spotify、Pandora、Rhapsody 的商業模式「在本質上無利可圖」,即使它們完美執行,也難有獲利的一天。PrivCo 則根據 Spotify 去年的財務揭露計算出 Spotify 2006 年成立至今已虧損 2 億美金。

蘋果、YouTube、Amazon 參戰,小蝦米如何戰勝大鯨魚

本來專做高檔耳機與音樂設備的 Beats,今年一月也推出串流服務 Beats Music,儼然串流音樂服務後起之秀,但它完全沒有免費版本,消費者只能月花 10 美金聽音樂。本月初蘋果將砸 32 億美金收購 Beats 的傳言沸沸揚揚,雖然還未證實,但已有很多媒體分析蘋果看准的就是串流音樂服務的潛力。而且其實「早就在等蘋果進軍串流音樂領域。」

Yankee Group 資深分析師 Rich Karpinski 表示,蘋果收購 Beats 之後,可以挾其龐大市場力量要求音樂廠牌接受更低的版權費率,同時也可以在每種裝置預設安裝 Beats Music app,鼓動使用者訂閱服務,施以低價策略,並在 App Store 強力推銷,扭轉串流音樂市場。

那麼 Spotify 是否也有可能被其他科技龍頭併購?Daniel Ek 現在否決這個點子,他說,「如果音樂變成某家公司為了招攬使用者虧本賣的商品,實在是個很差勁的事情。在這點上,我相信音樂產業和我們站在同一陣線。」拒絕出售,Spotify 就得證明自己的模式是可持續發展的。

雖然 Daniel Ek 認為自己的關係與蘋果不錯,比如最近蘋果最近就把 Spotify 納入 CarPlay 系統之中,不過他也擔心,「如果有人利用自己強大的平台優勢擠壓其他人的生存空間——這當然還沒發生,但假使發生了,對於 Spotify 或整個 app 經濟都非常非常糟糕。我對這件事情感到憂心。」

不過他並不認為獲得蘋果庇蔭的 Beats,會比 Spotify 提供的服務更優質。2010 年蘋果推出的 Ping、2013 年的 iTunes Radio 表現都不如預期。他以 Dropbox 為例,Google、Amazon 都有類似產品,但拼不過「小蝦米」,認為小公司仍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就算你有平台,也不代表其他人就此玩完了。」

Spotify 為求成長,在美國與第四大電信營運商 Sprint 合作,提供使用者半年免費服務、續訂享有折扣,不過 Ek 也坦承 Spotify 與美國主要電信商洽談多年,不過他們並未正視音樂的價值。除了歐美之外,Spotify 也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五月進軍巴西,是其第 57 個國家。

「音樂市場競爭圖解」

不過,除了蘋果虎視眈眈之外,去年傳出也將進軍音樂串流服務的 YouTube 更是 Spotify 最大的威脅,今天就傳出 YouTube 向全球獨立唱片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簽署其「不得修改任何條款」的合約,否則就將把它們的 MV 從 YouTube 上下架,引發歐洲獨立音樂公司集體反抗。此外,Google 自身也有 Google Play Music、亞馬遜也傳出擬加入串流音樂服務戰場。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Spotify 要站穩市場、朝獲利目標邁進之路,顯得更加艱難。2011 年 Spotify 營收 2.45 億美金,淨虧損相當於營收的 24%,2012 年,營收雙倍成長達到 5.58 億,淨虧損縮小到 13%,雖然佔比持續變小,不過實際上是愈虧愈多。美國《商業周刊》對此下了很妙的註解,「在串流音樂產業中,也算是某種進步吧」。

第三波數位音樂浪潮,能夠延續多久?

繼 90 年代末檔案分享、2001 年蘋果推出 iPod、iTunes 之後,Spotify 引領數位音樂第三波浪潮,但對於音樂產業而言,卻是雙面刃。縱使 Spotify 70% 營收都拿來支付版權,但是音樂人真正拿到的錢卻是少得可憐,歌手 Damon Krukowski 表示,自己一首歌曲得在 Spotify 累積播放 47680 次,只與售出一張單曲專輯的收入相當。先前美國獨立樂團也已「無聲」專輯抗議 Spotify 版權費過低,更有眾多小眾樂手串聯公開 Spotify 寄給他們的版權支票

後金屬樂團 Isis 拿到 3 美分支票

根據尼爾森的數字,去年早前歌曲每被播放一次的權利金費率為 0.375,今年第一季該數字成長 33% 至 0.5,被美國《商業周刊》稱這是從「無限小(infinitesimal)」上升至「微小(tiny)」,儘管音樂人在串流音樂中慘兮兮的境況不時有人提出討論,但歌迷們對串流音樂的喜愛似乎有增無減,去年數位音樂下載首次萎縮,幅度 5.7%,串流音樂則成長 32%,總計播放了 1180 億次。

對於 Spotify 以及音樂產業,特別是獨立音樂人來說,串流音樂到底是不是個好主意,仍是一個大問號。

本文來源:

未來 10 年,賣資料比賣硬體賺錢——《大數據》作者 Mayer-Schonberger 專訪

Posted: 23 May 2014 04:14 AM PDT

未來 10 年,賣資料比賣硬體賺錢——《大數據》作者 Mayer-Schonberger 專訪

林士蕙整理,原文刊登於 2014 年 4 月號《遠見雜誌》 第 334 期,Inside 獲授權刊登。


▲ 維多.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教授

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大數據(Big Data)》 一書作者維多.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1966年生於奧地利,現為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並擔任過微軟、世界經濟論壇等大公司和組織的顧問。然而,他並不只是關在學術殿堂做研究,而是一個典型的網路年輕創業家。

早在 1984 年,麥爾荀伯格剛滿 18 歲時,就和友人一起發現了全球第一個電腦病毒並發表研究報告,很快獲得全球電腦專業研究社群的熱烈迴響。1986 年,還在念薩爾茲堡大學的他,才剛滿 20 歲,就決定創立軟體公司伊卡魯斯(德文原名 Ikarus),開發出一套防毒軟體 Virus Utilities,馬上成了奧地利當地最暢銷的軟體。

1997 年,麥爾荀伯格將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開始專心做學術研究。也因此,他對於網路產業的觀察,都相當切中現實。

《大數據》中文版由《天下文化》出版後,在台灣獲得廣大迴響,他也將在 6 月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和國內讀者交流。來台前夕他接受《遠見》越洋專訪,直率指出,雖然台灣科技製造水準相當高,但若要靠大數據風潮成功,首先得把做硬體的慣性思維丟掉!像是做手機的公司,以後可能要靠手機產生的資料來賺錢,而不是手機硬體,這個變革可能會讓團隊大換血,是一場革命!以下是訪問精華:

大數據浪潮 全面顛覆產業生態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您在寫這本書前曾做過網路經濟(Network Economy)研究,你當時預言,未來全球經濟將由網路驅動,每個人要有競爭力,都得從網路出發找新機。現在,您認為大數據會是這個網路經濟時代下的重要武器嗎?

麥爾荀伯格答(以下簡稱答):回顧 90 年代,網路主要用在 email,2000 年後用在電子商務,到了 2005 年,社交功能出現了,例如 Facebook 與 Twitter 。我認為下一波網路創新的力量,絕對是大數據。它會徹底改變世界,包括網路產業,以及非高科技的傳統產業等,整個基礎都會被改變。

我認為直到現在,網路做的事情仍只是加值的配角,只是讓經濟與貿易活動加分而已。例如東西放在網上賣,變成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還是差不多的。可是,大數據會更徹底改變零售以及許多事情,我認為在五年、十年內,這世上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可以逃得掉大數據帶來的革命與改變。像是客製化的商品,就是大數據可以顛覆很多行業的改革方向。

追蹤患者病史 客製化新藥

問:還記得網路泡沫時期,就有人提過網路小眾社群會帶來客製化的商品,是一樣的道理嗎?可否舉例?

答:客製化的確不是新名詞,只是以前沒辦法真正實現,因為資料不夠充足,統計取樣會帶來很多的誤差。現在,當全球累積的資料夠多,客製化商品就能透過大數據實現,而且還能顛覆原來的產業。

我舉醫療領域來說明。醫生問診用藥的專業,原來跟網路幾乎沒有相關,現在卻幾乎快被大數據改變了,為什麼?以前,我們感冒吃藥,吃的和別人沒什麼不同。但你是女士,我是男士,體重身高都不一樣,而且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同,為什麼我們該吃一樣的藥?應該要依照個人的獨特體質,去開發出屬於他的藥才對。

但以前藥廠只能依照一個統計學上的平均數據,打造每個人要吃的藥。現在有了大數據,一切都不同了。未來,我們有可能靠著追蹤你一生的病史,把數據蒐集起來,當做客製化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分析,你就有可能吃到為你量身打造的藥,不會用藥過度或過少等。

再舉一個例子,最近我常收到威而剛的推銷信,我想是因為我年過 40,有藥廠依照市場調查,得知 40 歲以上男性,是威而剛的主力購買群。可惜,那真的不是我要的,因為他們並不是靠蒐集關於我的完整資訊來推斷,只是靠不完整的統計樣本來預測,很容易鬧笑話。

現在,亞馬遜網站的藥物零售分析,正研發一個決策系統,未來只會針對這個客戶的線上資料,來推薦針對這個客戶的唯一一種藥,而不是幾十種藥,就是靠大數據,才能作到這個創舉。

抓出資料意義,商機跟著來

問:美國矽谷科技公司高層曾稱讚,台灣有很好的高科技基礎及人才,你觀察,為何至今台灣還是沒有創立像 Google 或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

答:的確,現在領導大數據分析潮流的,大多是美國的公司,亞洲或歐洲的不太多。我認為,會不會用大數據,和做硬體、工程製造能力無關。但美國企業長年以來就很會蒐集客戶資料,有很好的客戶資料庫管理基礎。我覺得,亞洲包括台灣的公司,缺乏的是大數據思惟,也就是真正知道如何思考資料背後的意義,真正重視事實證據,並知道如何從這裡找到商機,找到金礦。

許多公司到現在還以為,蒐集資料,只是幫他們改善產品,改善行銷宣傳,不不不!他們得把腦袋整個轉過來,資料本身就是產品了,不是輔助工具而已。如果台灣人真的希望從大數據領域裡找到新的創業機會,新的商機,首先要學會確立這個思惟:資料,就是產品。其實,想用大數據增加競爭力,並不需要到處請IT專家。很多資料,也早在企業內部存在,只是你們不知道怎麼找而已。

以前賣手機,現在賣天氣預測

問:如果現在台灣科技業積極擁抱大數據,該用什麼方向迎接這個潮流?

答:有一家荷蘭手機公司,發現手機因為全球低價競爭,愈來愈難賺錢,可是這家公司在荷蘭建置了很多傳送手機訊號的基地台。他們發現,基地台的訊號傳輸會因基地台周遭環境的氣候而改變,像是下雨、豔陽高照等變化,成千上萬個基地台全都變成氣象台了。

現在,這家公司開始靠賣氣象預測資訊賺錢,而且沒有多投資一塊錢,因為這些基地台是他們本來就有的。這完全改變他們的獲利模式,以前是賣手機硬體,現在賣氣象資訊,和以前所在的產業,一點關係也沒有。我知道亞洲與台灣也有很多手機公司,你們不能再想手機怎麼做,要去找找工作中有沒有其他有用的數據,可以拿來賣錢。當然,這中間會牽涉到的是主管要不要換團隊,整個獲利模式都大改,是一場革命!

政府懂善用 可改革教育品質

問:大數據除了對企業管理很有用,對政府治理,又有什麼幫助?

答:我在書中提到不少例子,例如阿根廷兩位資訊專家,蒐集網上所有物品的價格做大數據分析,來做物價指數觀測,代替傳統政府用人工去街頭巷尾詢問物價,不僅比政府做得更精確,也更節省成本。

我認為,大數據下一步要改革的是各國的教育。現在各國政府都發現教育品質在下降,到底是課程設計過時,還是學生不夠努力?善用大數據,很容易追蹤成果。我認為現在最要緊的是提供平板給學生,自動蒐集上課軌跡,或者使用雲端平台來紀錄,慢慢可累積出供做課程與教育政策創新的大數據分析系統。

只靠數學天才不夠,還要新眼光

問:若要投入大數據這一行,是不是數學資優生才辦得到?這類人才要學什麼?

答:大數據帶來的新工作機會,首先就是所謂的資料科學家,或稱量化分析師 (Quantitative Analyst),這類工作的專業包含統計學、電腦科學與數學,也需要學習市面上的一些資料分析軟體。但我並不認為進大數據這一行,全得靠數學天才。因為還要有想像力。最重要的是幫大家找到沒人找到的線索或商機,最需要的是能夠從別人看不到的神奇角度來看數據。

事實是,你就算擁有全世界的數據與資料,也不見得能發明 iPod,想像力與發現新事物的能力更加重要!因此,也許你不懂資料分析程式怎麼寫,但是你很會用資料庫軟體,知道如何從各類報告中找商機,那可能需要產業管理實務經驗,就可以為你帶來很棒的工作機會。

此外,大數據分析團隊也要用淺顯易懂的圖表來呈現給管理者。如果有人很會做大數據分析圖表,像是能結合電腦軟體的圖表設計師,也有很多工作機會等著你。整體來說,大數據資料分析領域,會帶來很多新工作機會,在矽谷,這類分析師年薪 10 萬至 15 萬美元(約新台幣 300 至 450 萬元)。很多美國公司都在找人,非常搶手!

問:你 20 歲時,就在奧地利創立防毒軟體公司,可否用創業家身分給給年輕人建議,如何在大數據創業?

答:談到創業,不論是做現在最先進的大數據分析,還是我當年的防毒軟體,永遠只有一件事非常關鍵,就是要很有決心,一定要找到問題解決辦法,才會有成功的可能,是不是天才,倒是其次。我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勇於實現夢想,不害怕風險。

大數據領域權威專家——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訪台論壇

BIG DATA 大數據時代來臨,誰能在龐雜的訊息中掌握關鍵,誰就能取得解決問題的先機。

不論你從事的是商業、資訊科技、公共行政、教育、醫療,或者只是單純對未來趨勢感到好奇,麥爾荀伯格親自剖析如何擁抱不精確,創造新生意。

活動網址

講者簡介

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
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並擔任微軟、世界經濟論壇等大公司和組織的顧問,是大數據(巨量資料)領域公認的權威,寫過八本書以及上百篇專論。

關於 《大數據》:

  • 登上 Amazon「資訊管理」、「電腦文化」暢銷雙榜第一名
  • 2013 年獲博客來商業理財年度之最
  • 蟬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排行榜
  • 2014 國家文官學院每月一書(全年共 12 本指定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