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駭客破解你的密碼要花多少時間?讓 Intel 來告訴你”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駭客破解你的密碼要花多少時間?讓 Intel 來告訴你

Posted: 15 May 2013 04:01 AM PDT

最近台、菲兩國之間駭客大鬥法,資訊安全瞬間成為全民話題,不過,駭客間攻防的反制手法過於複雜;對一般人來說,建立高強度密碼才是正確之道。想知道你的密碼被破解需要多少時間嗎?Intel 最近推出的網頁,恰好能幫助我們評估密碼安全性。

網路時代的密碼總令人又愛又恨,裹腳布般的密碼保護我們隱私,卻增加密碼被遺忘的風險;嫌麻煩的就將密碼用簡單字串組成,被破解的危機也大幅增加。國外軟體公司 SplashData 每年定期公布最糟糕的密碼排名,2011 年與 2012 年都是由 password 與 123456 分居冠亞軍,如此簡單的組合令人啼笑皆非。

a42702fab89b8797c07a46ac0bbebfba

▲最糟糕密碼的前三名自 2011年以來就沒變動過,大家不要犯了相同的錯誤呀!(資料來源:SplashData)

Intel 最近推出一個評估密碼強度的網頁,當使用者輸入任何字元,便會計算以暴力破解密碼所需的時間。小編試了幾組手中常用的密碼,有些甚至只要 1 分鐘就被破解,而那正好是網路銀行的密碼,臉上立刻浮現三條線。網頁其實也結合了抽獎活動,但限定美國國民才能參加。

001

▲由數字及字母組成的 6 字元密碼在短短的 1.18 分鐘就被破解,不過若輸入被公開的菲律賓國家網站密碼,就會發現他們的密碼強度也沒多高明嘛。

002

▲換個稍微長一點密碼,這次結合數字與英文大小寫,密碼強度馬上暴增,需要花費 693 年才能破解。

除了模擬破解密碼所需的時間,Intel 當然也要來教教防止密碼被駭的招式:

  • 建立高強度密碼:大小寫、空格、數字、符號、密碼長度等元素交錯使用,可大幅增加密碼強度。
  • 使用多組密碼:銀行帳戶、網路論壇,根據不同目的可使用多組密碼,別老是只用一組密碼闖天下。
  • 為社交網路密碼添增多種變化:即便同一組密碼,也可以依據不同網頁輸入特定字元增加變化。

003

▲雖然空格與符號的概念很棒,但國內大部份的網站似乎都不允許空格與符號出現在密碼中。

004

▲多組密碼的優點不必多說,唯一的壞處就是密碼太多容易搞混,有時還會因輸入錯誤太多次遭鎖定帳號。

005

▲平平都是以 ‘‘My 1st Password!’’ 作為密碼,但根據社交網路的不同,加入名稱至密碼末段,也是不錯的好方法。

資料來源:IntelSplashData

設計師迷路指南:新舊媒介交替,你該怎麼踏上正確方向?

Posted: 15 May 2013 03:56 A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譯自〈What kind of a designer are you?〉,作者為 Facebook 產品設計師 Tuhin Kumar。

打從踏入設計這一行,就有一堆職稱冠在我頭上,有些是自由接案的時候我自取的名號,有些是公司給的。我曾經是網頁設計師、使用者介面設計師、互動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最新的頭銜是產品設計師。我在這些職稱中轉換身份的同時,設計產業已然進化,要想定義這些形式,事後來談比較輕鬆。假設你在新創公司當設計師,你的角色涵蓋的範圍多深廣?更值得探究的是,這個角色能夠怎麼幫助你完成目標?數位媒體設計師的意義是什麼?設計數位產品的意義是什麼?

到新創公司工作吧!

傑出卓越的產品設計師為科技企業和新創公司工作,並不罕見。我甚至認為,比起待在一般設計公司,到注重設計的新創公司或規模較大的科技企業(我拍胸脯保證,Facebook 當之無愧)工作,反而更有助於深化拓展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最主要的原因是專案的廣度以及快速的學習曲線。今天你可能還忙著為即將推出的新 app 設計 Logo 商標,隔天就得馬上依據使用者測試調整 app 的連貫性。我捨棄了兩年的互動設計課程,直接加入 Pulse(編按:新聞閱讀 app)速成班,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棒的決定。

全方位設計師——不止 app 或網站

我這樣說,究竟是甚麼意思?時至今日,設計工作已不再侷限於瀏覽器或手機的介面,app 及網站只是進行互動的手段,我們要設計的是較大的系統,而 app 和網站僅是其中一個面向,我們要了解它們如何融入完整的領域。

  • 產品市場匹配(product market fit)是什麼?
  • 以功能來看,app 的版本週期呈現怎樣的波動?
  • 推出某個新功能,但輔助子功能卻可能得等到下一次版本週期才預備發佈,這次的新功能是否根本毫無用武之地?
  • app 與網站的相似性該達到什麼程度?
  • 應該為少數特殊使用案例進行優化,還是按兵不動?
  • iPad app 又該怎麼做呢?
  • 如果使用者用 Facebook 登入,但沒填完資料就關閉 app 的話,是否會破壞建立帳號的流程,該怎麼改善?
  • 假設有人在桌機開啟 app,會發生什麼狀況?
  • 使用者的資料跨平台整合的成效優劣,設計 affordance1可以幫上什麼忙?
  • 在 A/B 測試與設計測試蔚為盛行的世界,你該怎麼道出需要被訴說的故事?

面對已經存在市場的類似產品,以及互補的網絡效應,僅專注於打造完美設計,不再是成功保證。- 蘋果 UI 設計師 Johnnie Manzari

從前「設計」兩字指涉的是,與客戶就某項專案合作幾個星期,有時得跟工程師稍稍協調討論,最後交付完成品。客戶滿意的話,你們就有繼續進行新專案的機會,而上一個專案就此劃下句點,不會再有任何變動。現在,歡迎來到工作永無止盡的世界,嘗試建立某個玩意是起點,而終點是上架成品的表現——這表示,只要產品不死,我們的工作也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在漏斗模型中的放棄率(drop off)很嚴重嗎?今日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工具,能夠比以往更輕鬆藉由數據資料掌握產品現況。而倘若事與願違,我們有辦法快速作出新版本,在 2 天內送到 App store 嗎?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更短暫且更緊繃,這也意味著,我們得與不完美的事物妥協,但完美主義者無法容忍這點,因此你得絞盡腦汁做到盡善盡美,不厭其煩的反覆修改。

原型

當你看到一個動態、幾經打磨而且具有互動性的 demo,便能在瞬間明白它的運作概念和使用感受,那是一大串文字敘述或 wireframe 永遠難以企及的效果。這種作法能在過程中獲得更佳的迴響、做出更好的修改,最終設計出更佳的產品。- Facebook 產品總監 Julie Zhuo

這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媒介。這是一個賦予 affordance 的媒介,過去未曾有之。這是一個 Photoshop 充其量僅是創造過程中某個里程碑,而非終點的媒介。運用你上手的工具,Quartz、 Framer、或者歷久彌新的 HTML/CSS/JS。終極目標是獲得更多洞見與回饋,更能觸及設計的工作核心,而不只是摸到表面而已。善加利用所有必要手段,並且自己做主。

你就是產品的主人:積極與行動

這點可能有些突兀,不過在所有已提及的特質中,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詳列專案要求的標準規範文件,讓你有跡可循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你必須為產品負責,把它當作自己的寶貝般呵護寵溺。沒人會寫 email 下指導棋,你必須一肩扛起任務。理想的過程不是重點;成果,亦即影響力,才是你該勞神費心的事。設法顛覆傳統 UX 實務,以兩人團隊上路,從使用者研究到溝通設計凡事自己來,同時永遠謹記在心,產品是關鍵,執行是重點,過程沒人看得見。甚至,斷然捨棄傳統 UX 觀念,創作出更具個人風格的產品,依循符合你和產品的最佳途徑。

我們沒有期刊可以參酌,我們的語彙斷裂而模糊,我們的流程反覆無常,然而這是創造重要事物的序曲。-Quora 產品設計 David Cole

數位產品設計的領域,才剛開始合流,它們彼此既有共通之處,也有分歧點。這個時代,新媒介綻放,舊媒介凋零,未來幾年,當你盯著手機、戴上眼鏡、瞄一眼手錶、或在客廳裡收看仿電視的螢幕,你想看到的是什麼?你想怎麼設計這些媒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設計師?


  1. affordance 為設計專有名詞,有人譯作預示性、預設用途、承擔特質等,但目前尚無統一的中文譯名,根據產品設計師雷凱俞於部落格上的解釋,affordance 意指「讓使用者能夠直覺地明白產品如何使用,或是在使用過程中能漸漸瞭解其操作方式」。

你駭我,我愛你——古典樂平台 Muzik Online 頒獎感謝駭客協助找出資安漏洞

Posted: 15 May 2013 02:51 AM PDT

muzik

全球最大的線上古典樂平台「Muzik Online」Inside 報導),針對自由時報報導該站遭駭客竄改個資事件所發表的公開聲明中曾提過:

本公司也鄭重聲明,倘若日後 Muzik-online.com 有任何程式上之漏洞,歡迎來信告知本公司之技術長並副知客戶服務部門;我們將洽請專業之資安檢測公司確認,一旦查證屬實,將視狀況提供最高達 NT$30,000 之酬謝。

今天 Muzik 宣布,一共有五位熱心的駭客與資安專家指出他們網站的漏洞,於是也依約頒與他們五千至兩萬元不等的酬謝金。

資安事件頻傳

相信最近因為台菲漁船事件引發網友不滿,甚至還引發駭客攻擊,以及週一中國信託繳費中心網站外洩大量用戶個資的新聞1,一系列重大、密集的資安事件,讓鄉民大家開始關心起資安事件。

以下是 Muzik 新聞稿全文:

駭客無私正義 捍衛古典音樂網站資安

102年5月6日新聞爆出知名古典音樂網站MUZIK ONLINE 遭人攻擊案件,站內1萬2千多筆會員資料全遭一位施姓研究生利用SQL injection(資料庫隱碼攻擊)手法侵入,將帳號資料進行竄改。

MUZIK ONLINE(希幔數位)於當時便立即發佈新聞稿回應,同時針對網站可能還存有的資安問題提出以下說明:「若發現我們的網站有任何程式上的漏洞,歡迎來信至公司技術長信箱與聯絡客服,我們將請專業之資安檢測公司確認,一旦查證屬實,將視狀況提供最高達3萬元之酬謝。」而此份聲明發出後,馬上便有許多資安專家與駭客來信指教並提出寶貴意見。

在確認過相關的建議後,MUZIK ONLINE將提供五萬元的獎勵金給協助網站改進的五位朋友,希幔數位發言人徐國鎧表示:「非常感謝這5位見義勇為的駭客及資安專家協助調整網站程式架構,我們特此頒發獎金給丁先生2萬元、黃先生1萬元、李先生1萬元、江先生5千元、蘇先生5千元;並頒發感謝狀,已表謝忱。雖發生新聞報導中之憾事,但我們不會因此而氣餒,反將堅持不懈、改善網站資安、並繼續提供最優質的音樂服務給全球的使用者。」

車用版 Nike+「Driving Curve」app 團隊專訪

Posted: 15 May 2013 01:20 AM PDT

團隊照片-720

Driving Curve 團隊,左起為大霖、詩延、筱珊和鐸元

Inside 在三月曾經介紹過「Driving Curve」,是一個由國內團隊製作、針對「駕駛記錄」與「駕駛技巧評分」而設計的 app,很像是車輛版的「Nike+」。本週宣布接受 TMI 台灣創意工場的種子投資

driving curve.001

不能讓你變車神,但是可以讓你開得更安全、更省油

除了一般的轎車之外,Driving Curve 也提供機車、計程車、巴士與卡車的紀錄模組(對應的演算法不同),操作介面設計簡單易懂。Driving Curve 藉由 GPS 與內建的感應器記錄車輛的行駛情況,當駕駛有不良開車行為時,也會自動發出語音提醒。

螢幕快照 2013-05-15 下午4.17.39

這次我們有機會訪問到 Driving Curve,請他們來聊聊從點子發想、設計產品、產品上架和接受 TMI 投資的歷程吧。

請團隊先簡單介紹一下各自的背景。

黃大霖(Tim):結束在中國的工作後回台灣與現在的 Partner 陳鐸元討論創業,我們兩個人都熱愛網路科技與手機應用,一拍即合。就一股傻勁地開始了我們的創業之路。業餘是街舞老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第一位工程師就是我教舞的學生!

陳鐸元:從台大工管系畢業後,還是無法抵擋對於圖像的魅力,投入廣告業。兩年後離開公司,從 CMYK 轉向 RGB,轉進 UI/UX 領域。我認為一個小型軟體公司就像恐怖份子一樣,能用極簡的兵力造成極大的破壞。

魏詩延(Arrny):台北大學資工系,目前在團隊中主要負責手機 app 開發。

顏筱珊(Stanney):現在就讀於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目前在團隊中主要負責後台的開發。

為什麼想要做 Driving Curve 這個 app?靈感來自於?

當初決定要做 app 後,口袋裡有好幾個想法。接著看到一個利用 GPS 偵測你開車速度搭配各種跑車引擎聲音的 app 後,覺得真是帥呆了,所以認真地往改善行車體驗的方面開始發想,最後發展出這個利用改善駕駛習慣來提升油耗表現的概念。結果意外的巧合是,我們發展出這個概念,整個 app 架構好草圖也都畫好了之後,詩延出現了,他的專長正好是 GPS 定位。

投入之前做了哪些評估?

投入之前主要是憑著一股「我們也做得到」的傻勁,我們看著 app 排行榜上的 app,覺得大家在用的不外乎都是那幾個,而且幾乎都是國外團隊的作品。所以那時候的想法是,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很酷的東西出來,因此主要評估的是,以我們手上的資源和能力,能不能完整地把產品做出來。

接著在概念發想的階段,參考了很多市面上的產品,發現大部份都需要裝置 OBD(On-board diagnostics,行車監控電腦) 診斷儀而且介面都不是很友善,不是太複雜就是很難操作。我們認為不用外接硬體又加入社群的概念是一個蠻有趣的切入點。最重要的是我們工程師在這方面的技術很 OK,就決定開工了!

前前後後開發多久?

2012 年 8 月 7 日開始正式規劃產品,2013 年 3 月 25 日產品上線,前後花了八個月。從今年一月才開始全職投入。

開發的時候曾遭遇哪些困難?

  1. GPS 的定位不準確:
    GPS 的定位很容易有誤差產生,例如駕駛在等紅燈時靜止沒有移動,但是在地圖上的定位點卻是不斷飄移,結果是在地圖上留下一團像毛線球一樣的路線。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確認取值的參數。可以發現我們的路徑(在 GPS 訊號良好的環境下)不論是靜止或是高速行駛下都可以很精準的定位。
  2. 評分的演算法定義:
    Driving Curve 有評分的功能,當產生不良的開車習慣,例如緊急煞車或是重踩油門時會扣分,當平穩的駕駛時給予加分。我們不斷在道路上實測,判斷每秒速度變化多少才算是重踩油門或緊急煞車,並且針對不同的交通工具設定不同的標準。

團隊遇到困難的決策溝通模式是什麼?

遇到困難的決定一定是所有成員進行開會討論決定,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思考的盲點,舉例來說,大霖是點子王,但身為概念的發想者,往往有些設計與程式功能跟一開始的想像不同,這就是盲點,必須靜下來聽聽彼此的想法再下決定,當然有時候靜不下來就會有摩擦產生,但是我們都是對事不對人,激烈討論之後就一起去樓下買個飲料,放鬆一下!

app 送審時有遭遇什麼麻煩的問題嗎?

送審一個禮拜後過關,相當順利。

未來的宣傳行銷計畫?

開始經營 Driving Curve Facebook 粉絲頁,粉絲頁上提供省油與汽車相關的資訊。

這個產品的的主要目標不是國內市場,那麼目前國外市場的反應如何?

意外地在法國市場反應不錯,頭兩天的下載數就有 3,500,其他國外市場表現普通。

可以提供一些下載的數據嗎?或是引起你們注意的數字呢?

  • 統計時間:2013 年 3 月 25 至 5 月 6 日
  • 下載數:20,915

曾登上台灣 App Store 免費工具程式排行榜第一名;台灣與法國 App Store iPhone 工具程式新品推薦。

有確定的商業模式了嗎?還是仍在摸索中?

先專注於產品,累積使用者。商業模式仍在規劃中。

談 TMI 台灣創意工場投資

你們覺得為什麼 TMI 會投資 Driving Curve?

首先要說一下一個意外的插曲,在我們上線前兩天,Automatic 發表了他們的官方網站,Inside也做了詳細的報導。Automatic 跟 Driving Curve 在概念上是十分相似,都是希望藉由改善駕駛的開車習慣來節省油耗,Automatic結合OBD(汽車檢測儀)因此他們的數據是 100% 精準的,但是要價 69.95 美金。 Automatic 是 YC 育成的團隊,也已經受到許多創投的關注。TMI 有注意到 Automatic 這個案子,然後剛好 Driving Curve 在這時間點上線,也被 TMI 關注到了。但是我相信最主要 TMI 會投資 Driving Curve 的原因是,我們的想法一致,希望可以共同努力打造出一個國際級的產品,而且 TMI 相信我們有能力可以做到。

與 TMI 談投資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TMI 的投資工具是用 convertible note(可轉換債券),一開始我們不太了解這種投資工具,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創投。在彼此的溝通與瞭解之後,知道這種投資工具在國外是非常普遍的,投資者在前期投資的時候無法估算團隊與產品的價值,透過下一輪的估值來決定當初投資金額的持股比例,先進的投資者再用優惠的折數來轉換股份。我們下了苦功研究合約,針對有疑慮的地方與 TMI 討論,最後在溝通順利的情況下簽這份合約。

有了 TMI 的投資,未來 Driving Curve 的目標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完成 Android 版本與多國語言。

我們還有很多想要加入的功能,找到所有駕駛者最在意的一些功能,像是把油耗表現更直接地呈現出來等等,總之接著會持續優化 Driving Curve,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我們希望可以讓每個開車的人,都可以透過使用 Driving Curve 來了解自己的駕駛習慣,進而形成一個以駕駛為主題的社群。至於下一版的執行方向我們正在研發中。

被投資之後我們必須更快速的開發 Driving Curve,有興趣一同打拼的朋友,歡迎聯絡我們。

(Driving Curve 正在徵求 Web 開發者iOS/Android 開發者

在與 TMI 交涉的過程中學到什麼?

老實說我們在財務與資本這方面真的比較不熟悉,在這一個月的過程中真的學到很多東西,了解到創投是怎麼看待一個新創團隊,了解到創投是怎麼去看待產品的潛力,對我們規劃產品的格局有滿大的幫助。我們不只從開發者與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也多了從創投的角度去瞭解產品的價值。

設計

Driving Curve icon 的設計靈感?老實說它看起來很像心電圖 XD

鐸元:Driving Curve 的 icon 是在整個 app 都快要做好的時候才定調的,過程中嘗試了一些其他的呈現方式,例如擬真的立體感或是完全扁平化的設計,最後選擇了這個版本,簡單的線條加上淡淡的光暈。像是心電圖的線條是來自於我們駕駛的曲線,也就是我們的核心概念,藉由減少不必要的速度波動來改善駕駛的習慣。

各種樣式的「評語」很有趣,靈感是怎麼來的?

鐸元:在討論概念的時候覺得使用者並不一定那麼在乎這些生硬的數字,因此在畫面的呈現上下了一些功夫,例如說可以直接在路徑上直覺的看出行車表現,紅的就是好遜綠色就是好棒等等。接著在實際進行道路測試的時候,每跑出一個結果我們都會熱烈的討論,「欸開慢一點,我要吐了」、「開那麼快,趕投胎嗎」、「喲,這次開得挺順噢」,所以很自然的我們就把這些評語修飾過後加進去了,結合一些我們喜歡的角色用比較詼諧的方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互動,而不是單純的數據和曲線。希望能讓使用者喜歡。

Driving Curve 設計上最困難的地方在於?

鐸元:其實設計上沒有太困難的地方,大家都挺尊重我的想法,溝通清楚後,設計出來都沒有太大的問題,反而是我自己過陣子會想要東修西修。最痛苦的那一段應該是還沒有離職前那段日子,下班後趕到工作室做到三四點這樣,雖然心裡很踏實但每天都累到很想死。

有沒有哪些功能是本來有,但後來決定捨棄的?

鐸元:當初想做的功能大部份都有做出來了,捨棄掉的都是一些越做越覺得沒有必要的功能,或是後來用其他方式去表現了。

未來有推出網站搭配 Driving Curve 的計畫嗎?為什麼?
有可能喔。

希望之後能針對駕駛的需求能做出完整的駕駛報告和行駛記錄,如果單純在行動裝置上呈現可能會有些局限,而且若要經營一個社群,網站的建制還是需要的,在編輯和增加內容上也會多一個互動的媒介。

  • iOS 在開發上遇到的困難?
  • iOS 本身或是 SDK 有沒有什麼怨言?XD
    詩延:我是從 Android 系統起家的,而且我的個性比較喜歡開放式的環境,畢竟對我而言概念想法遠比寫出什麼樣的 code 來的更令人驚訝,因此開始寫 ios 常常會覺得,怎麼限制這麼多,怎麼要做自己客製化的東西這麼複雜,只能說這是好處也是壞處,Apple 幫我們建立了使用者習慣,卻強制我們依照這個習慣走。寫了這麼久,還是比較喜歡開放的 API。

請各位跟我們聊聊開發 Driving Curve 學到最重要的事。

黃大霖(Tim): 執行力,產品規劃與溝通,這三件事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我跟陳鐸元還沒有確定 Driving Curve 這題目之前,在我表哥的介紹下我們跟愛料理的創辦人 Lwarence 吃了一頓晚餐,印象非常深刻,當天晚上我瞭解了一件事,就是先做就對了,因為在從執行的過程中學習是最快的,畢竟我們沒有經歷過所以前被說的重點我們也難體悟,因此我們確定一件事情——完整地將一個概念呈現是我們的第一要務。產品規劃的能力是會不斷累積的,也是從執行的過程中學習,看多了聽多了思考多了,漸漸地會對產品與市場更了解更敏感。我們的產品上線一個多月了,我現在對產品規劃已經有不一樣的解讀,好像更懂消費者一些,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開發出一個產品,使用者的回答是「對!我就是需要這個!」。 新創公司大都是從一個小團隊開始,要做的事情很雜,溝通就是最重要的一環,溝通順利才可以讓產品更完美。

鐸元:我覺得我現在看一件事情的邏輯和角度和以前不太一樣了,比較能抓到一些處理問題的訣竅。在公司上班的時候,你只要拼了老命把手上的東西做好就行了,出來開發自己的產品之後,除了手上的事做完還有好多事情要想好多事情要學,設計不用說了,文案、行銷、營運、策略、財務、行政等等全都要花心思去想去學去規劃然後要自己去做,時間永遠不夠用。要怎麼有效率的開會、討論、分工執行,發現問題、找出核心問題,解決問題等等是我最近一直在摸索體會的。

魏詩延(Arrny):這算是我第一次參與創業,對我來說什麼事情都很新鮮,不過我學到最多的是如何從沒共事過的三個人一起磨和出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吧,畢竟每個人的習慣都不一樣,即便臭味相投,也還是有磨和的時候,且創業最重要的東西我認為是團隊,因此如何在不破壞團隊的氣氛中,以適度的衝突來激盪出更多的火花,進而向前邁進,這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研究以及學習的課題。

顏筱珊(Stanney):開發 Driving Curve 學到最重要的事情是,認知到對一個創業團隊來說,在默契與溝通上的契合有多重要。在開發過程中,如果遇到什麼瓶頸與困難,只要人對了,在困難的事情好像也變得能夠迎刃而解,甘願做就甘願受啊!

小結

大霖告訴我,他跟鐸元其實在 2007 年就一起在同一間公司實習過,只是當時兩人並不熟,沒想到多年以後竟然成了一起創業的夥伴。(對於這種「奇遇」感興趣的讀者,推薦你們看看 〈 社群網戰再起——Facebook 收購 Instagram 背後的故事 〉,Instagram 兩位創辦人也是 2004 年就認識對方,然後在多年後一同創業。)

跟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大霖跟鐸元開發產品時的小心翼翼,還反被他們問了不少問題,或許這讓他們看起來比較沒有經驗,但或許正是這樣的態度,讓 TMI 願意投資他們。

扁平化潮流來襲,平庸設計師的最好時代?

Posted: 14 May 2013 09:56 PM PDT

cowon-x9

圖片來源:COWON

扁平化設計正在成為一種時尚。上至做系統的大公司,下至做軟體的開發者,都不約而同捲入了這股潮流中,微軟的 Metro 風格,iOS 上的 LetterPress,都讓人印象深刻。設計師們似乎急於把擬物化拋進垃圾堆,迎接扁平化時代的到來。據說蘋果公司的 iOS7 也要走向扁平化。我們似乎真的要邁入「勇敢新世界」了。

對於設計師來說,扁平化時代意味著什麼呢?觀察微軟的 Windows Phone 平台,你可能會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難看的 app 不多,令人印象深刻的 app 也不多。app 很有統一感,但是很難張揚個性,以至於有的開發者感嘆,它們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設計師 Johnny Holland 將 Metro 語言比作是包浩斯風格,並且指出,「因為去除了裝飾,使得個性化的空間很小」,這可能給人以「欠缺生命力」的感覺。

Jonathan Lobov 是一位做使用者體驗的產品經理。他在個人 blog 上撰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從自身經驗出發,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扁平化設計使所有設計師都能輕鬆做出不錯的 app ,但是更難做出令人驚嘆的 app 。令人讚歎的扁平化介面非常少見,而且多是來自精英群體。比如 RealMac 軟體的 Christopher Downer(Clear),iOS 上的一流設計師 Loren Brichter(Letterpress),當然還有微軟的 Metro 設計師。

Jonathan Lobov 說,他沒有接受過設計上的專業訓練,但自己的作品經常倍受讚譽,因為他善於組織訊息、追隨趨勢、努力工作,從而彌補了設計技巧上的不足。不過,一個外部原因是扁平化設計的趨勢。

「扁平化設計推崇簡約:將界面削減為獲得注目的極簡主義。從實踐上說,不使用過多 Photoshop 功能和技術。沒有漸變、陰影、讓人討厭的光照效果、紋理、圖案和複雜的形狀。這些都不是我所擅長​​的東西。」

一位出色的設計師 Mike Rundle 曾在一系列的 Tweet 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平庸的設計師喜歡「扁平化設計」,因為它做起來毫不費力。圓角方形+挑選顏色+使用免費圖標=完事。

我對於扁平化設計的觀點是,設計師很容易實現它,但是要做出真正出色的東西會更難。

因為,如果你限制自己可以使用的圖形工具,你必須更絞盡腦汁的思考,才能做出令人愉悅的界面。

當然,即使是扁平化設計,也無法確保你能夠成為不錯的設計師。不錯的作品也需要好的品味和資源。但是,「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未經訓練的普通設計師,請享受這個扁平化設計的時代吧。當鐘擺返回到更加裝飾性的設計,或者動畫品質成為判斷 app 優劣的重點,未經培訓的設計師將更難成為一個不錯的設計師。換句話說,使用免費 PSD 素材的菜鳥會慢慢回家吃自己的。」

兩個男人一台車:創業,說走就走

Posted: 14 May 2013 09:15 PM PDT

*temp*

圖片來源:影集 Breaking Bad 宣傳照

Kevin Hong 辭掉華爾街的工作,出來創業時,他並沒料到自己會住在一輛廂型車裡面長達一年。

Kevin 是一家電影票折扣網站 Dealflicks 的共同創辦人。一年來,Kevin 和另一位共同創辦人 Evan Pham 一直在路上,從一個城市到下一個城市,為 Dealflicks 尋找更多能夠成為合作夥伴的電影院。

為了節省開銷,Kevin 和 Evan 在健身館裡洗澡、在旅館裡吃早飯。這輛豐田 Sienna 是 Kevin 用自己原來的Acura TSX 跑車跟老爸換的,每天晚上 Kevin 和 Evan 睡在車裡的一個雙人床墊上。這是他們把車後排座拆下來後,自己放進去的。「我從來沒想過創業會是這樣的,」Kevin 在威斯康辛州的一家麥當勞裡透過 Skype 說。因為麥當勞裡有免費的 WiFi,Kevin 他們是常客。

這次長達一萬五千英里、途經 20 多個城市,壯闊的「公路旅行」是因為面對面的溝通效果要比電話好很多。Dealflicks 的前 100 家合作夥伴花了 10 個月找到,其中只有 6 家是完全通過電話和 Email 搞定的,3 家是通過別人介紹,其餘 91 家都是通過面對面談下來的。為了能夠達到早期市場牽引力,他們不得不挨家挨戶拜訪這些影院。而他們的努力還是初步奏效了,在最後的三個月裡,DealFlicks 新增了 45 家新合作影院,比前幾月的速度要快幾倍。

Evan 說:「我們發現電影院這個行業是很講人脈的。如果你不和他們見面的話,這種合作很難談成。」對於絕大多數早期創業公司來說,讓兩個業務長期出差實在是太昂貴了。但是 Kevin 和 Evan 的做法省去了飛機票和住旅館的費用,而且也不用繳房租,每月反而省了 2000 美元。最大的開銷是汽油錢,大約每月 1500 美元。

他們也發現睡在車上這件事是一個很好的破冰故事。好吧,可能女孩子們不太喜歡這種破冰故事,但是很多他們的客戶都覺得這件事情很有趣,而且開玩笑管他們的車叫作「The Man Van」。

雖然創業生活十分艱辛,Kevin 並不後悔離開他原來在華爾街上的股票交易工作,「這種經歷是可貴的,因為你是在為實現你的願望而工作。在大企業裡面,你更像一匹眼前吊著一根胡蘿蔔的馬,每天只是為下一次獎金而工作。」

VIA: pandodaily.com

十年有成,將瞄準行動與海外市場——尚凡資訊(愛情公寓)上櫃前法人說明會紀實

Posted: 14 May 2013 07:39 PM PDT

尚凡資訊四位創辦人林志銘(左一)張家銘(左二)林東慶(左三)舒雨凡(右一)及財務長張立(右二)-720
尚凡資訊四位創辦人林志銘(左一)、張家銘(左二)、林東慶(左三)、
舒雨凡(右一)及財務長張立(右二)(照片提供:尚凡資訊)

經營愛情公寓十年有成,去年五月底登錄興櫃的尚凡資訊(股票代號:5278)於昨日舉辦上櫃前法人說明會,為六月上櫃暖身。

愛情公寓 2012 年總營收為 2.99 億元,稅後每股盈餘 7.94 元;2013 年第一季營收 8108 萬元、稅後每股盈餘為 2.11 元,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 74.75%。目前尚凡資訊手上還有兩億多台幣的現金,董事會也決議,配發每股 7.29 元的現金股利。

ipart-5-720
資料來源:尚凡資訊

具有台灣特色的 Facebook

愛情公寓最初是由張家銘、林志銘、林東慶和舒雨凡四位師大附中的同班同學一起湊了 100 萬創業,在 2002 年成立尚凡資訊,並於 2003 年開發出交友服務網站「愛情公寓」,之後一路成長至今日,會員數達 438 萬人,成為詹宏志口中「具有台灣特色的 Facebook」。

尚凡資訊董事長張家銘先生-720
尚凡資訊董事長張家銘(照便提供:尚凡資訊)

這次法說會尚凡資訊也邀請了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理事長、PChome 創辦人詹宏志先生與副理事長簡立峰博士致詞。詹先生先告訴大家,愛情公寓這樣的「純」網路公司,特色就是成本與費用不會像他的電子商務公司那樣隨著營業額增加而成長(興建倉庫、管理倉儲等),因此他相當看好愛情公寓未來的發展,並且強調今年是台灣網路圈令人興奮的一年,呼籲國人要多注意網路產業。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博士則嘆道,如果台灣過去重視網路產業,愛情公寓不必等十年。十年,在一些國家裡,網路產業可能已經發展了三個世代,他期許愛情公寓這樣的網路公司能成為其他人的榜樣。最後他也重申:「網路產業不只是其他產業的基礎,它就是一個產業。」

每 21 位會員就有一位找到結婚對象,十年來造就十萬對以上佳偶

去年十一月時,尚凡資訊曾與資策會合作,結合行政院主計處的人口調查資料共同發表報告,指出會員在愛情公寓找到結婚對象的機率逼近 5%(4.7%),約每 21 位會員就有一位能夠找到未來的伴侶。事實上,創辦人之一舒雨凡自己就是在愛情公寓覓得佳偶,而且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調查,正是因為他與太太拍攝婚紗時,業者告訴他們:「今天拍了五對新人,你們是第三對在愛情公寓認識的。」愛情公寓成立至今,據估計一共促成 10 萬對以上的佳偶,「催生」11 萬名以上的「愛情公寓寶寶」。

轉注使用者體驗,成為不靠廣告賺錢的網路公司

ipart-3-720
資料來源:尚凡資訊

翻開愛情公寓的營業比重,我們可以發現身為網路公司的他們,廣告營收所佔的比例竟然是逐年下降,今年的佔比甚至不到 5%。愛情公寓的營收主要來自網路加值服務(會員費、虛擬貨幣等),所佔的比重從 2010 年即超過 90%,今年為 93.87%,目前付費會員約有 5.7 萬人,每人每月平均消費約 500 元。愛情公寓證明了面對一般消費者的網路服務也可以不必靠廣告生存(想像一下如果 Facebook 或 Twitter 的營收少了廣告......)。總經理林志銘告訴我們,為了使用者體驗,他們不惜減少廣告板位,甚至將原本首頁上 logo 旁邊最大的廣告板位直接拿掉。

ipart-1-720
資料來源:尚凡資訊

重視交友安全、改善會員結構

ipart-2-720
資料來源:尚凡資訊

總經理林志銘表示,過去他們曾經一度暫停研發新功能,全力打造防治詐騙、杜絕色情的後台與客服,並且將愛情公寓的使用年齡限定在 18 歲以上(年齡未滿的帳號他們就刪除、退費),改善了愛情公寓的安全性與會員體質、提高使用者對服務的信任度。

行動平台與海外市場策略

愛情公寓 2013 年的營運重點將會聚焦於行動平台與海外市場,目前行動平台與海外市場所佔的營收比例分別為 15% 與 4%。未來他們將陸續在行動平台推出新功能,例如結合地理位置資訊讓會員找到「可能感興趣的對象」、「交友情報等」。目前愛情公寓的新註冊會員有一半以上來自行動平台,營收也出現顯著成長,今年第一季來自手機的加值服務營收超過 1200 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了 648%,二、三月份營收皆超過 400 萬元。

ipart-6-720資料來源:尚凡資訊

海外市場的部份,愛情公寓第一季的海外營收超過 300 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38%。目前海外市場會員約 20 萬人,會員數最多的前五國分別是馬來西亞、美國、香港、新加坡與澳洲。未來將會推出英文版和簡體中文版,搶攻全球華人市場。過去愛情公寓只是單純在海外市場投遞廣告,未來除了針對發展良好的市場去串接當地的金流、收取當地貨幣,也可能會針對不同市場推出特別的功能。董事長張家銘透露,今年愛情公寓的海外行銷預算將佔整體行銷預算(8000 萬元)的 20%。

ipart-7-720
資料來源:尚凡資訊

至於大家也很好奇的中國市場,愛情公寓則是委託當地擁有 6 億以上安裝數的網路電視服務 PPS,透過他們的遊戲平台來吸引新會員。愛情公寓和 PPS 並非獨家合作,未來也有可能與其他公司聯手。

十年有成

愛情公寓會十多年的奮鬥故事書寫至今日,終於到了上櫃這一章,我想昨日在座的許多網路產業人士應該多少會感到興奮——愛情公寓從財務上證明了詹理事長口中「純網路公司」的可能性,並且不斷精進網站的服務品質,讓使用者願意付費,相信這對其他經營消費大眾市場的社群或內容網站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尚凡資訊董事長張家銘先生(右)與總經理林志銘先生(左)-720
尚凡資訊董事長張家銘先生(右)與總經理林志銘先生(左)(照片提供:尚凡資訊)

我們從稍早 TIEA 理事長詹宏志先生與副理事長簡立峰博士的致詞可以發現,他們都期望愛情公寓能夠成為台灣網路產業的另一個典範,所有台灣有志在網路闖出一片天的人,也都在期待。尚凡資訊順利上櫃後,今年度還會有具備網路特性的雄獅旅遊跟進,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成功案例,讓政府、國人和投資者更加關注網路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