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管產品不一定要懂技術!熱門新創產品主管的 6 大特質”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管產品不一定要懂技術!熱門新創產品主管的 6 大特質

Posted: 02 Feb 2016 03:59 AM PST

suit(Photo Credit:Jonathan Mueller)

原文為《What Product VPs At High-Growth Startups Have In Common Product Collective 共同創辦人 Mike Belsito 的文章,36 氪編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

本文總結了發展快的新創企業產品副總的一些共同特徵。如果你的公司要招募產品副總的話,不妨參考一下。

「我認為選拔產品副總的首要標準是,這個人應該具備執行級的產品領導經驗,但我經常是例外。」— Rich Mironov,《產品管理的藝術》作者,ProductCamp 共同創辦人

他關於產品管理副總角色的這段話讓我陷入了思考。是不是大部分的快速成長新創企業技術公司的人資經理也是這麼覺得的呢?這些迅速崛起的組織內部是如何衡量 「產品」 價值的呢,在招募資深產品人士時他們又會物色什麼樣的人呢?快速成長新創企業的產品副總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帶著這些問題,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任務:仔細研究成長最快的那些新創企業的資深產品角色,看看這些公司把自己的產品願景和執行都交給了什麼樣的人。

我發現,Rich Mironov 是對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但在給出我的實際發現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研究過程。

1. 從上月公佈的富比 2015 年 50 家最熱門的新創企業開始。

2. 考慮到這些公司的規模和範圍各不相同 —— 比如 Uber 已經有 6 年歷史且融資數十億美元了,還算是新創企業嗎?所以為了確保公平性,我把這份名單削減到員工數在 100 -- 300 人之間的那些公司。

3. 我用 LinkedIn、Twitter 等平台來找出有哪些公司負責產品管理的不是創辦人而是從外面招來的。對我來說這點很重要,因為這個人是招進來的,才能夠這個可以看出公司對產品的重視程度(重視到要從外面找人來專門負責而不是由創辦人兼任)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職位頭銜一般都是產品副總、產品負責人或者 CPO。但是我認為如果產品總監擔負了總體產品管理責任的話也可以算。

4. 透過上述原則,我最後篩選出了 18 家公司。實際上符合條件的有 21 家(人數在 100 -- 300 人之間),但是其中 3 家我沒辦法找到明確的產品主管(Expensify、 Theranos 以及 Greenhouse),所以就排除掉了。

然後我從中發現了一些特別有趣的共同模式:

1. 快速成長公司的資深產品主管都付出過代價

我發現除了 2 家公司以外其他所有公司的產品主管都有超過 10 年的實際工作經驗。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產品方面的。實際上,做過工程師、行銷人員或者甚至是管理顧問的大有人在。

專業經驗不到 10 年 的那兩位產品主管也不算新人了。實際上他們的工作經驗也有 6、7年 了。

2. 工程背景並非必要

我曾經不止一次捲入過有關 「產品人」 沒有工程背景,能不能生存的爭論當中。對這個問題一定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業界權威之一的 Ken Norton 在他有關招募產品經理的經典文章中指出,他往往喜歡找過去擔任過技術角色的產品經理。是的,甚至 Ken 也認為擁有電腦科學學位並不是產品人生存的必備條件。但是主管整個快速成長新創企業產品團隊的那個人也不需要嗎?

顯然是的。實際上這些快速成長新創企業的產品主管只有不到一半具備技術背景或學位。不過 18 名產品主管裡面還是有 8 位具備這種技能,所以說儘管不是必要的,但仍然有不少公司關注這一點。

3. 快速成長新創企業產品主管都很聰明

雖然說正規教育並不是實際上智力水準的公平指標(至少不是適用於所有人),但是這群人的確都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半的產品主管都擁有 MBA 或法律方面的學位,且將近 1/3 至少在灣區的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等拿過 1 個學位。實際上 18 位產品主管裡面出自這兩個地方的最多。

其他的有來自哈佛、MIT、賓州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洪堡州立大學等地。換句話說,產品經理來自的學校具有很大的多樣性。

4. 這些產品經理也許是 「產品 CEO」,但是大部分從來都沒有當過 CEO

按理說過去有過運營新創企業經歷對於獲得產品管理職位應該是有幫助的。我自己過去拿到的兩個產品經理角色都是因為我做過自己的公司。但是我發現自己是個例外。

在我發現的那些產品主管當中,只有 3 個是在過去創辦或經營過公司的。這並不是說經營新創企業公司對獲得這個職位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是顯然這並不是快速成長新創企業招產品主管的先決條件。

5. Rich Mironov 是對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關心招到的人有沒有執行級的產品管理經驗

儘管清單上面的所有人過去都有產品經驗,但這 18 人裡面只有 4 位產品主管擔任職務前曾經實際上主管過產品管理。所以這些公司招人並不是要看此人有沒有過當產品主管的履歷,而是更偏愛崛起的新星。

當然也不是說剩下的 14 個人一點管理經驗都沒有。實際上,這些人當中有幾位曾經管理過產品線或者負責過部分產品管理。然而,我要找的是主要監管整個產品線的人。

6. 大多數產品主管都是男性

是的,符合我篩選條件的 18 家公司裡面只有 3 家是由女性來掌管產品主管大權。但是,有些因素需要考慮。首先,這 18 家裡面只有 1 家的 CEO 是女性(哪怕把範圍擴大到 22 家,這個數字也只是提高到 2)。所以女性在 「產品主管」 裡面的佔比跟整個公司主管層的佔比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還需要注意的是,女性產品主管在業內是非常受尊重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 Slack 的 April Underwood,她也許是產品管理領域發展勢頭最猛的明日之星了。

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女性任職者數字遠低於理想水平這一現實。我正好又認識了許多了不起的女性產品主管,所以如果我自己創辦了一家快速成長技術公司的話,本人是很願意招一位女性來掌管產品管理的。

總結一下,快速成長新創企業的產品主管是聰明的,擁有豐富經驗的,儘管許多都是技術人,但是真正由做技術的人來主管產品管理的情況要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如果你認為自己必須先成為工程師才能主管快速成長新創企業的產品組織的話,那你錯了。同時,你也未必需要有矽谷血統或有個 MBA 學位才行。但是不要指望大學畢業幾年,就能在快速成長的公司找到產品主管的角色。可能你得做過產品經理,或者具備 10 年專業經驗才能拿到這個位置。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下一個矽谷,會在越南出現嗎?

Posted: 02 Feb 2016 03:30 AM PST

hochiPhoto Credit: 路透社

有越來越多人預測在中國成長放緩之後,越南將會是下一個世界工廠。不過,現在越南看起來動作比許多人想像的都還快,已開始準備打造下一個「矽谷」了!

根據 BBC 的報導,胡志明市已經開始投入 4000 萬美金大興土木,在原先的「西貢高科技園區」中擴增,瞄準軟體產業設立新的「矽谷城」(Saigon Silicon City );在這前稍早,越南政府才剛批准三星投資額從 14 億美元增加至 20 億美金,用以生產高端電視機系列產品。不僅如此,西貢高科技園區也同時宣布跟阮必成大學產學合作,推出「Millennium Park」計畫,投資 4160 萬美金建構新生技園區。從 2002 開創至今,西貢高科技園區已吸引超過 41 億美元的投資,並創造超過 100 億美金的出口總值。

kcncsaigonsiliconcity▲「矽谷城」(Saigon Silicon City )的規劃圖,Photo Credit: Saigon Silicon City

這是不是聽起來有點熟悉?是的,這和台灣引進外資、設立園區等科技業曾走過的路十分類似。不過,比起台灣走了 40 年,如今越南以甚至比當年中國還快的腳步趕了上來

而且越南動作快的還不只是在硬體建設上,就連被視為網際網路產業鏈「最前端」的加速器也在開始在這發芽茁壯。矽谷最知名之一的創業加速器 500 Startups 就在去年八月於胡志明市設點,並且實際引進美國矽谷投資人 10,000 到 250,000 美金不等的金額,對八個越南新創公司進行種子輪投資。而另外一個冠上「矽谷」之名,由越南科技部創立的「Vietnam Silicon Valley」加速器也於 2013 在河內成立,至今已讓 12 組小大規模的新創團隊進入市場。

vaa▲越南上網人口接近 4500 萬人,手機普及率超過 100%,Photo Credit: 路透社

這麼看來 Flappy Bird 意外走紅,卻引領越南學子紛紛投入軟體開發業的現象似乎也不怎麼意外了。越南 9000 萬人中已有超過一半的上網人口,並有超過 100% 的手機持有率。確實目前就整體來說,越南新創團隊的經營能力或技術跟開發國家是有段距離。但若以發展中國家的階段來看,越南現在逐漸強盛的軟體外包業務將會是提升本土軟體開發者能力的必經之路,據彭博商業所述,相同於新加坡平均水準的軟體工程師,在越南只要三分之一的薪水;另外 Tech in Asia 也專文報導,對越南軟體業來說,現在正處於傳統外包(BPO)與發展本土創業皆大有可為的混合時期。即使程度有距離,但就連 Google 都看好越南的軟體人才發展,CEO Sundar Pichai 於去年 12 月訪越時允諾阮晉勇總理,將在協助培訓超過 1200 當地工程師。

▲胡志明市的創新工作空間「Silicon Straits Saigon」

越南去年 GDP 成長 6.68%,已經高於 2014 年的 5.98%,以及官方設定的 6.2% 目標,將是東南亞成長最強勁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同時也是被許多媒體稱為是 TPP 的最大贏家,尤其 TPP 不僅能將越南最大出口之紡織業,讓對美出口關稅降至零,同時也進一步讓越南在面對中國、印度等軟體直接競爭對手時,在提供含美在內的 TPP 會員國程式外包工作時佔盡優勢。

回到文章所提,越南究竟能不能成為下一個「矽谷」?嚴格來說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矽谷在世界科技產業地位與發展脈絡無人能取代。但更重要的是,越南現在已經開始進入東亞經濟史上罕見的「軟硬並進」的成長時代,而有別於台灣、中國、韓國,甚至是日本「先硬後軟」的模式。而這或許也是早一步入開發的台灣,值得借鏡甚至警惕的地方。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到底該不該進公關公司,進去前請先問自己 5 個問題!

Posted: 02 Feb 2016 01:31 AM PST

tumgfygqk0xhzcezxbzg(Photo Credit: The Mad Men 劇照)

本文原刊登於 YenYen 部落格,Inside 獲授權轉載。

作者 YenYen 曾任職於本土最大公關集團,目前為上市公司企業公關,目標追求一種工作跟生活間的完美平衡點!甜點愛好者,是個標準吃貨。偶見生活相關採訪於雜誌、網站上。有一搭沒一搭寫的部落格【YenYen】。

朋友上周突然拜託我,說有個學妹很要去公關公司,拜託我能不能出來跟他學妹聊一聊,「勸退」他學妹,歹路不可行!剛好現在正想要重新整理自己工作這些年來的心得,所以整理了一下,給想進公關公司的朋友們一些參考建議。

當然這是以我淺薄的工作經歷所做的觀察與整理,當然不可能一網打盡,但起碼也算是一個入門手冊啦!

首先,要了解公關公司就要先了解整個行銷大產業,除了客戶之外,所有服務客戶的行業基本上可以用代理商 (Agency) 一詞以貫之,代理商分:廣告公司、公關公司、活動公司還有媒體採購公司,當然還有因為客戶需要、行銷環境改變因應而生提供其他行銷服務的公司,像是數位行銷、口碑行銷公司。

以下簡單解釋大概各代理商做的事情及知名公司,不過因為代理商我只待過本土的公關公司,如果想要知道其他代理商更詳細的部分,也可以問問有沒有朋友曾經待過。

B-Logo-Mov-copy

(Photo Credit: The Ad Agency

廣告公司

簡單來說就是做廣告的,深層一點就是為客戶制定品牌策略的角色。看到 branding這個字,很多想做行銷、品牌的人大概都會為之一亮,但可惜的是就我自己的觀察,台灣現在的廣告公司能做的事情真的跟以前全盛時期比起來受限很多。首先是現在真正需要廣告公司做 branding,可以從頭規劃到執行,甚至有大筆預算做廣告的客戶很少,大部分還是國際品牌,但這種國際品牌通常都會有 global 的計畫,在地的廣告公司只能 follow,能創意發揮的部分有限不談,現在台灣能運用預算真的是很少。尤其現在這些國際品牌都會定義「大中華區」、「亞太區」,由區域的 leader 決定當年度的廣告策略與方向,通常 leader 不是在中國就是香港、新加坡或是韓國,而台灣常常因為語言相同,被視為大中華區的一部分,廣告直接共用是很常見的事情,但能發揮的空間就會少很多。

廣告公司比較知名的外商公司當然就是 4A 公司,包括 Ogilvy&Mather(奧美),J.WalterThompson (智威湯遜,JWT),McCann (麥肯光明),Leo Burnett(李奧貝納),BBDO(天聯)。本土或是類本土公司則有偉太廣告、電通(其實是日商體制,但我覺得還蠻本土的)

另外因為現在廣告環境改變,數位、網路跟口碑都變成很重要的行銷工具,也有專責的公司,一時之間能夠舉的就是專做數位行銷就是米蘭數位,很厲害但也很操。

blog_media_buy(Photo Credit: Amanda P

媒體採購公司

媒體採購以前是從廣告公司分出去的,簡單來說就是 follow 廣告公司的策略或是客戶的目標客群,根據當年度的媒體預算提供媒體採購建議與購買,聽起來很簡單,但他們其實是握有客戶最多錢的公司,雖然是左手進右手出,但其實媒體採購公司這幾年其實算是我認為代理商類別裡相對「錢景」比較看好,生活作息也比較正常的,但其實媒體採購建議很像是做研究,就是在數據間組合。不過既然已經掌握客戶那麼多預算,而且因為需要,對於新興行銷方式也會有第一手的接觸,所以很多媒體採購公司都會成立整合行銷部門 (IMC),想要搶廣告公司、活動公司甚至是公關公司的 case。

媒體採購公司前幾大包括:凱絡、傳立、媒體庫等。

event-awards_632x359(Photo Credit: Imagination Agency

活動公司

活動公司最簡單了理解方式就是「辦活動」,小到在路邊發試吃品、試用品,大到辦尾牙、協助年度大展,像是世貿資訊展、3C 展都可以,但活動公司很多時候其實是為了配合廣告、公關或媒採的行銷策略與建議,所以很多大代理商乾脆就自己再成立一家活動公司,肥水不落外人田。

比較知名的活動公司:活動公司真的太多,我現在真的能舉的好像就是奧美促動…

tumblr_m9h85fkl701qersu1

公關公司

因為相對來說比較了解所以放最後,公關公司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跟媒體採訪有關的都在公關公司,但其實身為一個公關人,我會很堅持地告訴你,公關做的其實是跟所有利益關係人溝通的工作,什麼叫利益關係人,簡單來說就是跟你有關的人(這不是廢話嗎…),以牛奶來舉例,他的利益關係人可能包括酪農、消費者、公協會、政府單位、通路巴拉巴拉很多很多,雖然媒體溝通佔公關很大一部分,但其實並不是全部,而且公關公司很微妙的是他溝通的對象最複雜、最多,但往往是錢最少的那一個(拭淚)。但因為公關公司溝通的對象有時候很專業,所以很多公關公司是專做某一個類別的,例如專做精品、專做醫藥相關、專做科技等等。

比較知名的公關公司:外商當然就是奧美集團,但本土的公關公司我覺得發展的反而不比外商差,比較有名的應該就是精英集團 & 先勢集團,這兩個集團真的有很多~~~~子公司,因為競品關係,公關公司通常會開子公司去避開不能接同類客戶的限制。但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沒有外商光環迷思的話,其實在本土公關集團真的訓練會很、扎、實(應該有感覺到我的重音了吧)。

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台灣代理商的勢力範圍,建議可以買一本叫「動腦」的雜誌,他每年都會做一個大表,裡面會列出台灣各代理商前幾大,也會把那些代理商的客戶都列上去,對新人來說是很不錯的參考資料。

mad-men-the-monolith_article_story_large(Photo Credit: The Mad Men 劇照)

不過我們也常常被問到以下問題~

在代理商工作累不累?

不要問這種沒常識的問題,因為99%都很累,如果你不累,我有充分理由懷疑你可能只是到同名公司。

在代理商工作好不好玩?

我覺得超好玩 der~代理商的員工都很活潑、有創意、多數都很年輕,即便是資深主管也都會跟年輕同仁打成一片,在這裡就像是大學社團一樣,即便加班也很懂得苦中作樂。離開公關公司後,很多那時候的戰友都變成我現在的摯友。

在代理商工作會不會學到很多東西?

我保證只要你進去的是正派、正常的代理商公司,你真的會學到很多東西,很多學弟妹問我到底要不要進公關公司,我都會說,我覺得公關公司有點像是衝刺班,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所有東西從早到晚塞給你,很累但很充實,但你要做好累的準備

代理商薪水好不好?

欸,這件事情我現在不是很確定倒底有多少,但我確定的是只要你撐得過去,薪水不見得不好,甚至很多公關公司的中階主管薪水就比 In house 的公關來的好。套句以前我們老師說的話,在代理商只要你升一階,薪水是很明顯的增長的,而且在代理商升遷是很明確可以看到目標的。以我認知的公關公司來說,通常會分 AE (專案執行)、SAE (資深專案執行)、AS (專案監督)、AM (專案經理)、SAM (資深專案經理)、AD (專案總監)、VP (副總)、GM (總經理),只要你不是廢材,然後熬得住基本上 1 -- 2 年就可以往上升一階,就跟打電動過關一樣,每過一關你的薪水就會往上跳,是「跳」不是「加」唷!傳聞到某個等級還可以抽獎金,但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就是了。

(Photo Credit: The Mad Men official site)

看起來好像很不錯啊,但在跳入火坑之前,請先思考以下這五個問題後,才判斷自己是否可以持續這份工作一年甚至更久以上。

  1.   你可以接受每天早上 9 點(甚至 8 點半就要到公司做新聞監測),但晚上可能是 12 點離開公司嗎?當然你的運氣不見得會那麼好,一開始就必須要這樣,但我有持續近半年的時間,每天都 9 點到公司,然後 2 點離開公司。我甚至有聽過朋友是 3 點下班,甚至是在公司迎接日出,連澡都沒洗,就要直接去記者會現場,還要拜託同事借他正式服裝。或許一開始你覺得還好啊,但重點不是熬夜加班,而是很有可能這樣的狀況「持續很久」,因為在公關公司 case 是一個接著一個沒有停的。
  1. 你可以接受下班之後沒有朋友聚會,甚至假日需要支援活動嗎?這題同上,因為你下班可能很晚了,你會發現跟朋友約 7 點在東區吃晚餐變成很困難的事情,因為 7 點你可能還在公司跟客戶堅持的某個標點符號奮戰,然後匆匆搭計程車到達聚會地點的時候已經十點半,剛好跟大家一起唱晚安曲?如果你的客戶剛好是很喜歡在假日辦活動的話,那假日支援更不用說了。
  1.   你的家人可以接受你那麼晚下班嗎? 這題其實是很多公關公司面試的時候很喜歡問的,因為這是公關公司離職排名前幾的原因,面試的主管都喜歡問,跟家人同住嗎?家人接受你加班那麼晚嗎?只要聽到是自己在外面租房子,很多面試主管心理一定都會忍不住偷偷開心吧!因為很多人一開始都會說家人沒問題,但我想家人八成以為你講的加班是晚上八點而不是到凌晨,住外面家人根本就不會知道你到底是幾點下班啦!我是屬於跟家人同住的那種,「剛開始」真的不會在意,直到我夜夜兩點下班的某一天晚上,我到家看到我媽坐在沙發上,看他從來不會看的鄉土劇時,我就知道我媽的忍耐到了極限了,但他什麼都沒有說,只看了我一眼就轉身回房睡覺了(覺得冷汗流啊…)
  1. 你可以接受身體開始變不好嗎? 新鮮的肝這件事情一直都是很多產業都喜歡的,只是相較於科技業,代理商新鮮的肝換的錢沒有那麼多,在這樣的工時狀況下,皮膚不好是正常的、吃飯時間不固定是正常的,嚴重一點的隨便 Google 就會找到知名公司員工過勞死的新聞。 (當然這真的很極端,希望不要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了)在公關公司的時候,我很努力讓自己正常吃飯 (因為正常睡覺不太可能),那時候除了皮膚比較差之外好像沒有太多毛病,反而是離開之後,有點像是拉緊的橡皮筋突然之間鬆掉了,小感冒不斷,臉上大冒痘,但我覺得與其說是生理身體的不好,我後來其實是心理狀態的不好,很容易生氣、暴躁、不耐煩等負面情緒(但根據我朋友的說法,我好像一直都這樣 XD)。
  1. 你到底為何想進公關公司? 這件事情才會是真的可以支撐自己下去的原因,很多人進代理商是因為企業端不會用沒有經驗的人,所以很多人其實是想做行銷、做品牌、去企業端,但進去兩個月不叫有經驗,我總覺得在路上很容易撞到曾經待過公關公司的人(聽得出這是誇飾法吧~),如果你只待了三個月、半年。那你跟那些隨便撞到都說自己曾經待過公關公司的人有啥不同?所以想好你要帶走什麼,做好心理準備,沒有達成目標發誓不離開,不然乾脆不要踏進去。如果做好進去代理商的心理準備,那請你離開的時候帶著你要帶走的東西走。其他代理商我不確定,但公關公司是個很歡迎跨領域的,你是醫藥背景那你可以做醫藥公關,你是財經背景那你可以服務金融業的客戶,你一定可以學到東西,但前提是你已經做好準備。

最後結論:我覺得對剛畢業、又想要建立自己對行銷的概念,代理商是很不錯的選擇,雖然很累,但會累得很有價值,只是進去之前,想清楚。

一周後探聽學妹決定,成功勸退學妹,覺得溫馨。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什麼都不用做,一直看就對了!Netflix 怎麼打造世界上最精準的推薦引擎?(下)

Posted: 02 Feb 2016 01:27 AM PST

nf2

〉〉一直看一直看就對了!Netflix 怎麼打造世界上最精準的推薦引擎?(上)

用科技找出顧客喜歡的電影類型

一九九九年,包括哈斯汀在內、創辦網飛的軟體工程師打算建立一個推薦引擎時,剛開始的方法相當幼稚,是透過共同屬性,即類型、演員、導演、背景、喜劇或悲劇,來將電影分類。隨著電影庫存增加,這種方法被證明既繁瑣又不精確,因為無論賦予每部電影多少屬性,都無法判斷《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 )和《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 )的差別所在。這兩部電影都由李察.吉爾(Richard Gere)主演,都和賣春有關,也同樣以美國大城市做為背景,但是兩者不可能吸引到同一批觀眾。

早期的推薦引擎無法進行預測。廣為人知的一次失誤是,沃爾瑪網站推薦電影給尋找「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相關電影的購物者,結果推薦的竟然是《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 ),該公司不得不發表道歉聲明,並且終止搜尋引擎。

接下來,網飛軟體工程師轉向一個「最接近」(nearest neighbor)的演算法,這種演算法主要是根據顧客的電影愛好來分組,而不是將影片的關係相互串連。

到了網飛獎公布時,訂戶已經對六萬部電影與電視節目進行十億次評分,這是一個豐富的資料集,只是Cinematch 未能探究到其中微妙之處。

「貝爾科」及其他團隊從零開始,寫出各自的推薦演算法,而且他們在短短幾個月內,就經歷網飛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度過的學習曲線,之後更加以超越。他們建立的演算法,發現了龐大的資料集中沃林斯基、貝爾及科倫完全陌生的領域。演算法分析根據訂戶評分建立的模式,為每部影片指派專屬的「描述子」1(descriptor),這些描述子比導演、演員和類型等標籤更豐富也更精確,對於人類思維卻沒有實質意義。

例如,貝爾注意到,這個演算法「學習」到:喜歡伍迪.艾倫(Woody Allen)電影的訂戶,往往只關心他創作(也許是在他生涯的某個時期,或是特殊的設定)的特定類型電影,因此不會再推薦他導演的其他作品。

第二年,比賽的進展趨緩,尤其是「貝爾科」在網飛獎規則要求的一篇論文中,不小心洩露解決方案,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藉助他們的方法逐漸逼近。貝爾科的進度在Cinematch 的八.六%改進率上停滯不前。

第二年過了將近一半,科倫在雅虎的以色列研究中心找到工作,他不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只好在離開前全力解決這個難題。他們的發展動能,時而緩慢增加○.五個百分點,時而慢慢提升○.一個百分點,於是貝爾和沃林斯基轉而關注排行榜,尋找能帶領他們走出低潮的新血。

一個被稱為「大混沌」(Big Chaos)的新團隊,由兩個年輕的奧地利數學家組成,根據「貝爾科」在第一年的成果為基礎,排名正在飛快上升,他們引起貝爾和沃林斯基的注意。在一場為了觀察雙方對問題的解決與個性是否吻合的科學「相親」中,貝爾向「安德瑞斯.托雪與麥可.亞赫里爾推薦研究」(Andreas Toscher and Michael Jahrer of Commendo Research)這個團隊發送電子郵件,探討合作的可能性。在一連串的電子郵件後,「貝爾科」團隊確信托雪和亞赫里爾會坦誠以待,於是雙方在跨越大西洋的電話中同意聯手,成為「大混沌中的貝爾科」(BellKor in Big Chaos)團隊。

他們接著開始尋找會影響人們用特定方式進行電影評分的環境與心理因素。訂戶在週末評分時,會比平時寬容還是更嚴苛?一次為很多部電影打分數,會有什麼後果?人們是否會根據心情而給出不同的評分,如果是的話,又要如何加以量化?嚴苛或寬容的個人性格,是否會隨著時間產生變化,如果是的話,變化的方式與原因又會是什麼?

每個問題都變成跟自身相關的一個有待測試的方程式,在結果一致且相關的情況下,這個方程式會被併入構成制勝公式的方程組中。

由於對Cinematch 的改進,只增加了令人痛苦不堪的○.五和○.一個百分點,有少部分的電影仍然難以分類,並在第二年成為橫亙在網飛獎參賽選手及一百萬美元支付日之間的主要障礙。這些電影通常具有諷刺性或爭議性,到底算是傑作還是垃圾,觀眾與影評人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這類電影的代表性作品,是獨立製作的荒誕片《拿破崙炸藥》(Napoleon Dynamite)(在貝爾科所有的模型中,這個片名出現最嚴重的錯誤率),以及具有政治傾向的電影,如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執導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 9/11 ),講述針對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攻擊,還有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為《心靈偵探社》(I Heart Huckabees )、《愛情不用翻譯》、《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with Steve Zissou )和《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等類的電影評分,當存在風險時,對於評分的眾多訂戶會站在哪一方的預測能力就會下降,因為之前的評分並不會呈現人們對這類電影的感受。

貝爾推論,《拿破崙炸藥》問題的解決方案,不僅在於找到近似的電影,還要在不夠了解某個訂戶的情況下,讓演算法全部進行預測。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形成一個這樣的方程式—忽略了那些評分過低,或者對某類型電影評分太高,或是少數評分一直忽高忽低的訂戶。

儘管第二年有了開創性見解,但團隊也只在前一年的進展基礎上勉強提高了一%。「大混沌中的貝爾科」再次獲得五萬美元的進步獎,他們拿到的獎項越來越多,還包括前一年贏得、放在美國AT&T香儂實驗室大廳的好萊塢星光大道之星的俗氣複製品。

網飛的貝內特(二○○九年退休),很懷疑是否有團隊能得到百萬大獎。比賽在同年一月再次隆重啟動。隨著各團隊為了贏得大獎,拚命拉近與「大混沌中的貝爾科」成果相差不到一%的差距,導致排行榜上競爭激烈。

各團隊開始大規模結合,希望結合彼此的方法,有助於跨越最後幾個千分點的差距,超越一○%的臨界值。「大混沌中的貝爾科」也開始尋找新思維,他們找到兩個法裔加拿大軟體程式設計師馬丁.沙貝爾(Martin Chabbert)與馬丁.皮奧特(Martin Piotte),兩人結合進步獎獲獎方程式和自己的非正統解決方案,藉此衝進排行榜。

沙貝爾與皮奧特自稱「實用主義理論」團隊,他們不曾接受任何資料探勘方法的培訓,而且刻意不去學習比賽頭兩年產生的研究結果。他們說自己喜歡的解決方案,是藉由發現訂戶的資料或心理因素的模式,而後轉化為有效的軟體模型。他們排斥外部電影資料,注重預測評分結果,而不會試著利用公式加以說明。

「這個演算法能在資料的無盡灰暗中找出真正的脈絡,比任何一種隸屬於『黑箱』或『白箱』的元資料(metadata)強大得多。」沙貝爾說。

他們的創造力,讓這個現在稱為「貝爾科的實用主義混沌」(BellKor’s Pragmatic Chaos)聯合團隊的改進速度,提高了關鍵性的○.六五%,讓他們得以在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突破一○%_這個臨界值。

按照網飛獎的規則,在為期三十天的最後挑戰期,參賽團隊可以挑戰貝爾科可能勝出的提案— 這也讓該團隊的所有人傷透腦筋。幾個名列前茅的團隊結合為「大合唱」(Ensemble)團隊,並於二○○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提交一個比貝爾科領先○.○四%的解決方案。

在競賽結束前手忙腳亂的二十四小時,科倫和大混沌團隊持續保持聯絡,努力從方程組中提高○.一或○.二個百分點的預測能力。他們交出了最後、也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各自在四個國家等待競賽落幕。二十分鐘後,「大合唱」的結果,似乎比貝爾科領先了○.○一%。

比賽結束大約一個小時,網飛陷入沉寂。正在西雅圖享受家族旅遊的沃林斯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溜到旁邊確認電子郵件,沒想到卻一無所獲。當初他們贏得兩項進步獎時,網飛在數分鐘內就會發通知。

心情沮喪的沃林斯基,與回到紐澤西州的貝爾及其他團隊成員交換意見,決定要把手機關掉。只是,他還是忍不住點選了「重新整理」鍵,電子郵件下載時,他終於看到了網飛的訊息:他們贏了。

更先進的推薦系統誕生了

「貝爾科的實用主義混沌」團隊成員第一次見面,是在紐約市四季飯店(Four SeasonsHotel)的記者會上接受哈斯汀頒發獎章,與會的有美國AT&T實驗室主任、哈斯汀、網飛技術長杭特、「大合唱」成員,還有一群採訪記者。

哈斯汀本來不想到紐約召開記者會,希望在洛斯加托斯舉行,但是史瓦塞堅持這麼做。

史瓦塞知道,這個獎項及其將近三年來的爭奪者,已經吸引全世界科學界與眾多一般人的關注。他們的成就,值得透過全面性的正式典禮加以慶祝,儀式上要有演講、頒發金牌獎章給優勝者,還要與記者完整對話。

典禮結束後,獲勝團隊召開技術簡報會議,說明他們如何獲勝。到場人數已經讓史瓦塞非常興奮,所有媒體幾乎都願意留下來,聽取極其晦澀且長達一個小時的介紹,讓他喜出望外。這場活動凸顯出史瓦塞三年來在幕後所做的扎實工作,他激發了媒體對一場科學競賽產生興趣。為了慶祝自己當天成功製造頭條新聞,他從四季飯店的轉角處走出,獨自享用價格不菲卻平淡無奇的壽司晚餐—所有樂趣宣告結束,讓他感到有點淒涼。

網飛獎的記者會,及其網路橫幅廣告(banner)、醒目的道具和高科技硬體,後來成為低調的網飛國際服務發表會的範本。

貝爾和沃林斯基並未留下這筆獎金,而是捐贈給各自想捐助的慈善機構。根據競賽規則,美國AT&T授權網飛使用勝出的演算法,並應用到自己的U-verse 電視服務中,以監測使用者的收視習慣,推薦他們可能喜歡的節目。

這次比賽打造出先進的推薦系統,能從行為線索中讀取人們的電影喜好,也不再需要評分系統過多的輸入資訊,特別是搭配一個影片串流應用程式時。例如,這個系統可以快速推測:特定訂戶在週間的某幾個晚上看喜劇、在週末盡情欣賞以警察為主角的電視影集,或是在特定演員或場景出現時,倒帶觀看劇情的情況。

「我們在獲取你的喜好資訊,而你什麼都不用做。」沃林斯基在比賽結束後這樣告訴我。訂戶甚至不需要再為電影評分,因為植入機上盒或網飛網站的一個程式,就會監測他們觀看的節目與電影,以及觀看方式,進而分辨訂戶的選擇是否值得記憶,以及如何在串流資料庫提供的電影複製這個經驗。如果演算法精確的機會比失誤來得多,就具備了一個成功品牌的要素—消費者的信任。

Cinematch 演算法代表了行銷和技術的緊密結合,賦予網飛如此非凡的成就。由於消費者在有限的DVD資料庫中找到想要的東西,就會離開錄影帶門市,並且上網追隨網飛。他們對網飛的信任(藉由藍道夫的直觀使用者介面與無與倫比的顧客服務,並結合哈斯汀的美妙演算法),讓公司得以將電影租片模式順利轉向影片串流,而這曾是許多企業慘遭滑鐵盧的領域。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什麼都不用做,一直看就對了!Netflix 怎麼打造世界上最精準的推薦引擎?(上)

Posted: 02 Feb 2016 01:19 AM PST

nf

本文為《NETFLIX: 全球線上影音服務龍頭網飛大崛起》第 11 章〈超人特攻隊〉書摘。Inside 獲商業周刊授權刊載。

網飛推出百萬美元獎金的「網飛獎」,提供一億訂戶的電影評分巨集資料做基礎,三年內吸引全球一百八十六國、四萬組團隊競賽,科技菁英、實驗室專家和業餘好手,競相為網飛打造最先進的電影推薦系統:顧客什麼都不用做,看就對了!

網飛的最高原則,一直是讓每部電影看起來都很吸引人。這種智慧承襲自藍道夫的「直效郵件聖經」,那時才剛有DVD格式、片名選項不足,並且偏向老片和知名度不高的電影,在那種情形下,這個原則對網飛的生存非常重要。

幫助訂戶發現他們喜愛(而不只是喜歡)的電影,可以確保訂戶不斷回到目錄去尋寶,支付月租,並宣傳這項服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Cinematch 演算法會充當嚮導,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引導訂戶檢索大量的目錄。

在最終列入訂戶佇列的影片中,差不多有七○%來自Cinematch 的推薦。這個推薦引擎非常強大,網飛甚至用來預測,並控制庫存需求,有助於讓新發行影片的高度需求變得更順暢,並引導訂戶選擇更具經濟效益的老電影。找片的經驗對訂戶而言頗具吸引力,在開始的幾年裡算是意外收穫,不過,在網飛與百視達的慘烈戰爭中,這個事實有可能因此改變了遊戲規則。

最初,Cinematch 會根據使用者之前對其他電影的評分,分類提供用戶可能給予較高評分的電影名稱列表,以及由網飛內容編輯建立的主題清單。使用者評分的電影越多,系統就會變得越準確。隨著網站功能日益精確,Cinematch 會只提供某個訂戶可能會喜歡的片名,這意味著每個訂戶每次登錄時,都會看到不同的網站。搭配由亞馬遜設計的軟體,Cinematch代表世界上最好的協同過濾系統。

多年來,哈斯汀要求軟體工程師配合數學家改進演算法,並且親自加以調整。將人類行為和喜好歸結為一組方程式的想法吸引了哈斯汀:是否真的有可能在數字範圍內,取得這麼多的不確定性?

他後來說,對這個匹配演算法的狂熱,已經影響了休閒生活:某次耶誕節,他把自己關在帕克市(Park City)的滑雪屋內,在筆記型電腦上設計Cinematch,而妻子派蒂抱怨他忽略了孩子,浪費他們的假期。

網飛提供高額獎金,舉辦科技競賽

到了二○○六年,哈斯汀及其團隊已經竭盡所能進行所有改進。爭取局外人的幫助看來毫無意義,他聘用的是可以找到的最優秀人才。正如他的外曾祖父透過建立圖瑟多.帕克實驗室,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探索那個時代最大的物理學奧秘,哈斯汀也決定舉辦提供一百萬美元獎金的科學競賽,希望能突破支援Cinematch 的演算法。外曾祖父艾佛雷德.盧米斯曾以尖端設備、豪華食宿及豐厚津貼,吸引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到他的物理實驗室做研究。哈斯汀將會提供科學界前所未見、來自真實世界的資料集,吸引機器語言科學家參加競賽。

盧米斯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將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雷達和核分裂方面相繼突破;哈斯汀則希望「網飛獎」(Netflix Prize)能迅速取得成果,以便終止與百視達的戰爭。他偏好的競賽類型,是英國政府於一七一四年,為海上經度測量法發明人,頒發獎金兩萬英鎊的「經度獎」(Longitude Prize),或是二○○四年,為第一個可重複使用民用太空船的發明者,頒發獎金一千萬美元的「安薩里X獎」(Ansari X Prize)。

一百萬美元的現金獎,將頒發給提高Cinematch 預測能力一○%的優秀團隊,還有五萬美元的「進步獎」,會在競賽開始後的每個週年紀念日頒給隊長。參加者不限教育程度和背景,只要來自可和美國做生意的國家即可。網飛會提供包括一億個訂戶電影評分結果的資料集(去掉了個人識別資訊),供參賽者以真實資料測試方程式。網飛將在公開排行榜上持續統計各團隊的進展情況,獲勝者擁有演算法的專利,但是必須授權給網飛使用。

就網飛的五星級系統而言,提高一○%,相當於要將預測訂戶電影評分結果的誤差,持續控制在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個星級之內。競賽由推薦系統副總裁詹姆斯.貝內特(James Bennett)和Pure Atria 前工程師史坦.蘭寧(Stan Lanning)負責,後者曾和哈斯汀一起改進Cinematch,並掌管電影評分系統。

蘭寧是個和善的禿頭男子,留著長長的灰白鬍子,他和一排電腦螢幕共處在陰暗的辦公室,有個角落裡還擺放著騎在彈跳器(編註:一種可訓練平衡感的玩具)上、真人大小的塑膠骷髏頭。

史瓦塞和羅斯在《紐約時報》上登了一篇關於網飛獎的報導,但是在二○○六年十月二日競賽開始時,該報導以頭版新聞方式見報,還是讓他們驚訝不已。美國與國際媒體紛紛報導這則新聞,當天結束時,有超過五千個團隊和個人登記參賽。史瓦塞對自己當天的工作評價,和網飛的新聞報導密切相關,對他而言,媒體對於公告的亢奮反應,就像是看到選舉結果公布,自己支持的候選人以壓倒性優勢獲勝。史瓦塞後來把這個獎項比喻成:為科技阿宅而設的普利尼斯賽馬(Preakness)、世界盃(World Cup)及超級盃的合體。

在接下來的三年,來自一百八十六個國家的四萬多個團隊,報名參加這個獎金一百萬美元的比賽,他們被有史以來公布的最大資料集、競賽的友好氛圍深深吸引。隨著各團隊在網飛維護的即時排行榜發布成果,並在討論區談論各自的進展,科學家、數學家及業餘愛好者逐漸從零開始,建立世界上最精確的推薦引擎。

網飛獎成為科技界盛事

其中有一個統計人員團隊,致力於尋找預測人類行為的新方法。

美國AT&T的香儂實驗室(Shannon Laboratory)位於紐澤西州佛洛哈姆公園(FlorhamPark)一處綠色原野的平緩丘陵,旁邊圍繞著茂盛大樹,從這裡到曼哈頓要坐九十分鐘的火車。這座綜合建築是方正的幾何體,有乾淨、樸實又整齊的大廳,中規中矩的走廊向四面八方延伸。一面牆壁改成畫廊,展示的照片不是這個獨立王國的知名科學家,就是一些工藝品,例如裝飾用的老式電話和古董電子設備。

每層樓都有一間舒適的休息室,擺放了美術工藝(Arts and Crafts)風格的沙發與椅子,圍繞著可用來腦力激盪的老式黑板。網狀走廊營造出相當寬敞的辦公室,走廊一側都有一面巨大的白板,另一側是一整排窗戶,可以俯瞰修剪整齊的綠地。家具非常實用,包括研究人員羅伯特.貝爾(Robert Bell)在內,許多人的辦公室,都沿著牆面整齊堆放高度及腰的文件。

貝爾是個靦腆的加州本地人,一九九八年來到美國AT&T香儂實驗室。網飛宣布舉行競賽之後一兩天,該公司研究事務執行董事克里斯.沃林斯基(Chris Volinsky)就對在佛洛哈姆公園裡的大約二十名研究人員發送電子郵件,貝爾因此才聽說「網飛獎」。沃林斯基領導美國AT&T的資料探勘小組,十多年來,該小組一直在針對顧客的潛在行為,進行大規模預測,像是:哪些顧客有可能購買iPhone、哪些顧客有可能開立詐欺帳戶、與美國顧客群相關且逐漸形成的風險又有哪些?

資料探勘是在龐大的資料集中,尋找預測性或關鍵性模式的過程:在產生Google 搜尋排名結果的數十億個網站頁面,進行立即分類與篩選;在電腦輔助醫學掃描過程中,偵測正常細胞的異常情況;或是質疑一群護照簽證持有人的出入境情況,進而揭露這些人對美國的潛在威脅。

科學家控制的資料探勘必須寫出演算法,這種演算法要能觀察資料集的重要模式,也要摒棄看似重大卻會徒勞無功的關聯。

沃林斯基是合群的人,童年時期熱愛棒球統計數字,演變成如今從事資料探勘專業。他喜愛競賽,不單是為了展示美國AT&T實驗室的能耐,而是很想在新興領域內,和世界級天才一較高下。沃林斯基也很愛看電影,他和同樣在棒球統計領域發現志業所在的貝爾,都很高興有機會試驗龐大的網飛真實資料,那是一個規模比他們見過的資料大上一百倍、一連串的顧客評分結果。

在網飛獎之前,貝爾就曾參加多項競賽並贏得大獎,但是這個比賽的一百萬美元獎金和開放性(只要有個人電腦與網路,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帶來特殊吸引力,很快就成為貝爾參加的各個學術研究圈的主要話題,貝爾渴望透過這次機會,了解和同行之間的實力差距。

在網飛獎宣布後不久,沃林斯基召開一次腦力激盪會議,與會者大約有十五人,但是幾週後活躍份子就銳減到只剩下三個人,分別是貝爾、沃林斯基,以及年輕的以色列同事耶胡達.科倫(Yehuda Koren)。

最初,他們只是抱持觀望態度,看到網飛發起的排行榜提出數百個解決方案,其中至少有兩個在一週內已對Cinematch 有所改進。一個月後,已經有幾千個團隊,其中最棒的一個團隊,已經利用完全原創的解決方案,提高Cinematch 的預測能力四%。百萬獎金的角逐賽不僅吸引資料探勘的菁英,也吸引從機器語言和數學界而來的人才,以及絕頂聰明的軟體開發業餘愛好者,甚至包括心理學專家。

每天每個團隊僅限於提供一個方案,但是大家都在日以繼夜熱烈討論,不斷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登錄網飛維護的討論區。

對科倫來說,這種匯聚天才頭腦探討同一個問題的非正式交流很有吸引力。他會在家裡和辦公室花數個小時修補方程式,試圖在進展神速的排行榜上保持領先地位。每次調整方程式都要花費至少一週以上的時間,只能壓縮平常的工作時間,確保能用一天寫出建議解決方案,用幾個小時在功能強大的電腦上運作龐大的資料集,用更多時間分析結果並進行調整,然後花幾個小時重新跑資料。每個人都會在閒暇時思考比賽的事,或許一覺醒來就會想出更好的改進方法。

他們準備在比賽進行到第四個月時,把自己的參賽團隊「貝爾科」(BellKor)推上排行榜。在網飛使用一組秘密測試資料驗證他們的結果之後,「貝爾科」就進入前二十名。從那時起,科倫就為之著迷,催促沃林斯基和貝爾努力衝上排行榜。二○○七年四月,科倫等人暫居第一,不過幾天後就被擠下來了。在幾週的時間內,他們一直和來自普林斯頓(Princeton)的「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以及由四個匈牙利研究人員所組成,名為「重力」(Gravity)的團隊,展開爭奪第一名的拉鋸戰。「貝爾科」在第八個月再次奪冠,而這一次他們守住了名次。他們把Cinematch 的預測能力提高到八.四%,獲得第一筆金額達五萬美元的進步獎。隨著「貝爾科」進入第二年的比賽,大獎似乎唾手可得。

〉〉一直看一直看就對了!Netflix 怎麼打造世界上最精準的推薦引擎?(下)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延攬台大「機器學習之神」林軒田,Appier 啟動產學合作計畫

Posted: 01 Feb 2016 10:03 PM PST

1

右起為:台大資工系副教授林軒田、Appier 創辦人暨 CEO 游直翰、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台大資工系主任趙坤茂教授

台灣人工智慧公司 Appier 今天宣布延攬台大資工系副教授林軒田擔任首席資料科學家,以借調方式搭起產學橋樑,並啟動與台大合作的人才交流與培育計畫,提供 200 萬台幣獎勵優異學子登上國際級研究殿堂發表論文,激發更多人工智慧發展的可能性。

林軒田素有「機器學習之神」的美名,與 Appier 創辦人與執行長游直翰是大學同窗,也是 18 年好友。他於 Coursera 開設的「機器學習基石」、「機器學習技法」課程吸引來自全球各地數百萬人搶上,並曾連續 4 年帶領團隊拿下人工智慧國際大賽 KDDCup 6 個冠軍。林軒田於 Appier 成立時即擔任顧問,今天更進一步加盟好友公司,期望將學界尖端研究帶入產業界,但同時也將撥出時間持續在台大任教,幫助學生與產業界無縫接軌。

台大副校長:台灣產業界 AI 發展落後全球,頂尖人才缺發揮舞台

這幾年「教育與現實脫節」的論調相當盛行,但今天出席記者會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直言,台灣學術界在人工智慧上的研究成果與國際同步,反倒是產業界過於保守,不敢針對創新科技投入資源,發展落後全球,也導致台灣高端人才缺乏發揮的舞台。

因此他相當讚賞 Appier 成立短短 3 年便促成如此機會,也期許能夠成為典範,成為未來產學接軌的「開路先鋒」,這也是首次台大「借調」教授至新創公司的第一個案例。他也認為台灣該有更多「科技含量高」的創業,由業界轉動齒輪,帶動更多人才形成良好循環。

機器學習之神林軒田:此刻正是 AI 人才的黃金時代

2

林軒田表示,為期三年、「借調」Appier 的主要任務是:鞏固 Appier 既有的研發能量、招募更多優異人工智慧專家、傳遞最新的學術研究知識。另外一項重責大任是,除了 Appier 原先專注的數位廣告,也將協助 Appier 把人工智慧拓展到其他領域。

他認為人工智慧應該實踐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與虛擬實境、醫療、教育、商業分析等等的結合都是未來可以預期的。雖然他並未透露下一個具體開展的目標,不過根據先前 Appier 透露的未來計劃,商業分析應是最有可能的面向之一。

bb8_2

近年由於硬體進步、資料累積龐大等原因,促成人工智慧加速進展。林軒田說,「AI 已是現在進行式」,普通人難以理解 Google 人工智慧 AlphaGo 打敗歐洲圍棋冠軍有什麼了不起,自動駕駛也還有點遙遠,但諸如亞馬遜推薦商品機制、掃地機器人、蘋果語音助理 Siri、星際大戰周邊 BB8 機器人,其實都是人工智慧的應用,未來人工智慧將繼續漸進式滲透人類生活。

Google、微軟、Facebook、Nvidia、等大廠紛紛大量投資人工智慧,林軒田認為,如 Appier 這樣的小規模公司,人才更集中、步調更快速,更有潛力攀上浪潮尖端。他也鼓勵對人工智慧有興趣的同學,現在正是各行各業「AI +」的黃金時代,「快來吧!現在是 exciting era(最令人振奮的世紀)。」

Appier 全球佈局,預計 2016 員工人數翻倍

除了延攬頂尖學術人才,Appier 也計畫發出總額 200 萬元的獎學金,鼓勵台大資訊工程研究學生前往指定國際會議發表論文與進行學術交流。

成立於 2012 年,Appier 於種子 與 A 輪、B 輪共獲得 3000 萬美金(約台幣 10 億)投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集富亞洲、聯發科技創業投資等。目前在全球 11 座城市設有據點,服務 500 個品牌主,擁有上百名員工,其中 3 成為非台灣籍,預計 2016 年員工人數翻倍。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打針不用拍手臂,靜脈照明讓血管瞬間現形!

Posted: 01 Feb 2016 08:32 PM PST

edin

Photo Credit: Christie

相信各位一定有在醫院診所打針的經驗吧!如果是需要靜脈注射找不到血管的時候,護士就會拍打手臂幫助血管現形。不過這種傳統方法不只擾人,因護士經驗不足導致判斷錯誤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不過美國 Christie 這間醫療設備商發明了名稱 VeinViewer 的新技術,利用特殊的近紅外光被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吸收,並反射到周圍組織的原理,將光譜以數位即時投射的方式直接照在皮膚上,讓皮膚下的血管看起來就像照了 X 光一樣。以後打針再也不用被護士拍打半天了。

目前他們已經與 Phlebotomy Training Specialists 機構合作,將導入 VeinViewer 用以訓練新的注視護理師。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Yahoo 將公布新一季財報,可能大幅裁員

Posted: 01 Feb 2016 06:54 PM PST

yahoo!

原文刊登於 UDN 數位,Inside 獲授權轉載。

去年底宣布將原本核心業務予以拆分,進而成立全新公司繼續運作,原本 Yahoo 則保留原本阿里巴巴持股之後,消息指出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預計在 2 月 2 日公布新一季財報結果中,同時說明全新改革計畫,但其中可能伴隨大幅度裁員調整項目。

彭博新聞引述消息來源指出,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在 2 月 2 日公布新一季財報結果時,預計將同時說明全新改革計畫,其中或許將伴隨大幅度的裁員調整項目。在此之前,Marissa Mayer 任內已經前後裁撤Yahoo 至少 30% 比例員工。

去年年底時候,Yahoo 宣布將拆分旗下核心業務,但保留阿里巴巴持股,而拆分業務則重新組成全新公司繼續營運,並且預期以一年以上時間完成所有流程。而 Yahoo 強調未來預期將使公司營運資金動向更加透明化,同時強調不會對外出售公司業務,並且預期使整體所需繳納稅金進一步降低。

不過,縱使成立新公司、使 Yahoo 營運資金動向更為透明化,似乎仍無法讓諸多投資者感到滿意,甚至揚言將發動代理權爭奪戰,同時也認為 Yahoo 包含互聯網資產在內幾乎沒有稱得上殺手級的產品能吸引市場,因此持續對 Marissa Mayer 表示反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再驚呆也沒用!臉書更新演算法,要讓騙讚文章從你牆上消失

Posted: 01 Feb 2016 06:06 PM PST

Screen Shot 2016-02-02 09.39.34.png(Photo Credit:Facebook

Facebook 一直努力要讓用戶看到最想看的內容,現在還試圖理解你想看什麼樣的文章,推測你點擊或評論的機率,以呈現最相關的內容。

Facebook 表示他們成立了真人小組來評量貼文,試圖找出人們想看哪些東西,就算他們最後沒有點擊下去也一樣。

根據這些結果,Facebook 製作了一套演算規則,希望能決定哪些文章該放在資訊流的頂端,達到用戶最滿意的結果。特別是要「平衡」掉那些只想賺點擊率的文章。

對粉絲專頁而言,如果你一直生產一些騙人點擊卻沒人想看的文章,那你的流量可能會大幅減少。

不過 Facebook 也表示會幫助夥伴們找到對大家都有用的瀏覽策略,讓內容獲得更多「真正的」瀏覽量。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開發者注意!亞馬遜為 AWS 提供免費 SSL/TLS 憑證

Posted: 01 Feb 2016 05:30 PM PST

aws-logo-100584713-primary.idge(Photo Credit: AWS)

根據 GeekWire 報導,亞馬遜發表了一項叫做 AWS Certificate Manager 的服務,先前亞馬遜就曾經申請成為憑證發放機構(certificate authority, CA),可見是為此項服務鋪路。

Secure Socket Layer (SSL) 和 Transport Security Layer (TLS) 憑證是用來保護網路加密通訊,通常用於網站伺服器與瀏覽器間,這些憑證得向 Symantec、Comodo 和 RapidSSL 等第三方憑證提供者購買,一認證層級不同,價格從 50 至 上百美元不等(約 1600 -- 3000 多台幣)。

Screen Shot 2016-02-02 09.22.17.png(Photo Credit: AWS)

可以預見此舉會引起開發者的注意,大部分的人每年都要花費上百甚至上千美元來更新維護這些憑證。現在他們可以在 Elastic Load Balancer 或 Amazon CloudFront 上使用免費憑證了。

申請新憑證通常很麻煩,需要在受保護的伺服器上產生簽署憑證要求 ,將憑證傳回憑證提供者,收到以後再安裝憑證。現在亞馬遜管理了整套流程,憑證就能自動在 AWS 上快速地發放和補充。

不過亞馬遜的憑證發放是有條件限制的,亞馬遜只提供網域驗證憑證(domain validated certificates),一種透過電子郵件的簡單網域驗證,因此銀行或其他有敏感個人資訊的網站還是得繼續使用現在的憑證提供者。另外,此憑證也無法用於程式碼簽章(code signing)或電子郵件加密。

而且目前此項憑證管理服務僅開放美國地區使用,其他地方可能還要再等等。

GeekWire 認為此舉相當聰明,能讓開發者更忠於 AWS 並續用,可以觀察後續微軟或 Google 會不會跟進,在 Azure 及 Cloud 上加入 SSL 憑證服務。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