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電子報發得很氣餒嗎?亞馬遜能給你一點靈感”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電子報發得很氣餒嗎?亞馬遜能給你一點靈感

Posted: 02 Feb 2015 08:11 AM PST

電子報發得很氣餒嗎?亞馬遜能給你一點靈感

本文原刊於電子豹

許多公司的行銷部門中,大部分的電子報操作策略是向廣大訂閱者提供快訊或是促銷內容,或是進一步用區隔進行分組發信。要瞭解電商對於電子報的操作模式,了解產業領導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此這裡選了 Amazon 的電子報做研究。

為了完整了解從完成註冊開始的發信策略,我在 Amazon 上註冊了一個新帳號並購物,同時,為了補足樣品的不足,借用了 Jimmy Daly 在 Vero 上發表文章中的一些電子報樣本。通過了解這些 Amazon 一系列電子報的發送時間、內容設計和功能性,我們可以更了解電商巨頭對電子報的使用方式,並借鏡參考。

根據收到的原因和電子報的內容,分成以下三類:

  1. 事件觸發電子報
  2. 促銷電子報
  3. 個人化電子報

事件觸發電子報

這些電子報由特定事件觸發:完成註冊、購買、出貨是最常見的發信時機。

歡迎信 (welcome email)

Amazon 寄了一本說明書…?不,這是在 Amazon 註冊完後會收到的歡迎信,上面沒有任何的花俏設計,只簡單地講解 Amazon 網站的基本功能,並在最下面放了一個黃色按鈕來引導你到網站,並附上社群連結。這是 Amazon 最基本的事件觸發電子報的格式,在後面幾封也會看見。

收據

一般來說,收據、出貨通知最原始的目的和功能就是通知消費者交易或出貨已經順利完成。然而,Amazon 在這裡做了一些值得討論的延伸。

社群分享

Amazon 知道他有很大比例的營收來自社群推薦,因此放入了社群分享元件,讓消費者在買到喜歡的商品時可以去社群網站曬一曬。

引導至網站

透過訂單細節把消費者引導至網站上查看紀錄,讓他們在網站上觀看其他推薦商品。

感謝信

這封感謝信會在消費者完成第一次購物後收到,讓客戶更了解 Amazon 能支援的服務、裝置有哪些,和如何提升購物體驗。相較於前幾封功能性的電子報,這封信就比較像 Amazon 在推銷自己了。

幾個值得觀察的部分:

  • 這封信的組成,在每個圖片下面加上一行字來提供額外資訊,每張圖由 1~2 行文字配合
  • 非常整齊,每個圖片大小相等,因此可以很清楚的辨識每一個項目
  • 軟銷售,只提供商品、服務的資訊,不包含 call-to-action
  • 這封信偏長

促銷電子報

傳統的促銷電子報,將最近的優惠寄至收件者的信箱,這個部分一共有三封

MyHabbit.com (相關服務)

Amazon 以電子報的方式邀請會員加入他們的子網站 MyHabit.com,值得討論的是,Jimmy 認為他收到的內容高度個人化 (相關的性別、年齡),也提升了進入網站的意願。

抱著懷疑的態度,我登入了這個網站,而我得到的體驗和 Jimmy 在電子報中的體驗是一致的。MyHabit.com 在我首次登入時就確認我的性別,讓我省了自己去點 ”Men” 的時間。

此外,Amazon 在這封信中使用了明顯的按鈕,讓收件者可以很快的做出決定。

追加銷售 (相關購買)

Amazon 透過 Jimmy 購買寵物用品的紀錄,判斷他會對寵物用品有興趣。看看這封電子報的元素,直截了當:你可能會對這些產品的折扣有興趣,進來看看吧。

此外,顯眼、粗體字的第一行和按鈕讓使用者很明確的知道這封信的目的。這是一個好例子:收件者沒有道理花很多時間在一封電子報裡,他們只需要決定自己有沒有興趣就行了。

Black Friday (節日型促銷)

這是一封不需要,也沒有個人化的電子報。因為在美國,消費候已經習慣在 Black Friday 時購物,Amazon 只要提醒你時間到就可以了。你可以想像每一個 Amazon 的會員都會收到這封電子報。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封電子報中,Amazon 對於文案的使用非常的吝嗇,你能從上面看到的資訊只有:

  • Black Friday 到了
  • 我們有促銷方案
  • 進來看看

剩下的只有關於 Amazon Prime 的資訊,如果你在 Black Friday 購物,你會很需要即時到貨的服務,而 Prime 可以保證這件事情發生,因此在這個地方放入關於 Prime 的資訊是合乎邏輯的。「如果你要放入額外資訊,請確保他與主題之間的關聯性」

個人化電子報

評價、問卷

Amazon 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簡潔有力,一個問題配上五個選項,組成他們的問卷電子報。他們在這類電子郵件中沒有加入任何其他的資訊。可以由此看出 Amazon 認為來自消費者的回答比其他事物更為重要。

評價電子報的用途是建立用戶評價的數量,在 Amazon 購物時,除了圖片和商品名稱,你第一個看到的資訊就是他的評價。利用社群評價、推薦並不是什麼新的概念,但是 Amazon 很有紀律的執行並將它規模化。Amazon 在顧客每次購物完成後都會要求他們給予回饋。這些資訊幫助下一個客人做出更聰明地選擇,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購物體驗。

而關於 Kindle 調查的電子報,則是用來改進自家產品最好的依據。

推薦商品

這是一封個人化的促銷信,裡面是 Amazon 根據我的購買紀錄而做出的推薦,老實說,上面的推薦項目我一個都沒有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 Amazon 並沒有使用「馬上買」或「加入購物車」,按鈕上的文字是較為間接的「了解更多」、「加入願望清單」。電商巨頭似乎認為:比起「你現在想不想買」,他更想知道「你喜不喜歡、有沒有興趣」。如果成功將你引導到他的網站上,透過瀏覽紀錄,Amazon 可以透過更了解你,在往後更成功地實行他的長尾策略。

總結

  1. Amazon 的電子報策略:在事件觸發電子報或個人化電子報中,會提供較多資訊,也許他們的經驗認為延長個人化電子報有助於增加轉換率。而當他要進行促銷或提供折扣時,資訊通常較為集中且單調,來避免消費者因為多元化內容而找不到重點。按鈕的位置顯眼、不與其他內容重疊,讓收件者快速定位做出決定。借用最近一句流行用語:「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2. 按鈕、Call to action:從手上有的資料中,Amazon 沒有使用強烈的促銷文字來向收件者推銷單一商品,而是使用「了解更多」,來讓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繼續購物。
  3. 如果你要讓客戶做問卷,儘可能地避免在問卷中加入其他內容,而造成問卷無法回收。
  4. Amazon 的設計十分儉樸,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設計感,取而代之的是明確。讓我想起了小黑老師所說的 UI 做到剛好就夠了。
  5. 社群元素:Amazon 提供社群分享元件,讓消費者可以分享他們的購物體驗。這不僅是免費的宣傳方式,而且來自於朋友的購物推薦更能降低消費者的心理門檻。

除了廣告功能,Amazon 的電子報給我的感覺更像維持與消費者的接點,持續讓消費者感覺到 Amazon 在你的身旁。他提醒你有什麼相關的優惠,但不會緊逼著你買。

老實說,我認為最好的電子報並不存在,因為系統、使用者習慣和流行都會隨著時間改變,對於因為不同原因被吸引的受眾也會有不同的策略。電商龍頭的作法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都能成功,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最佳作法的線索並驗證。有效利用手上的資料,你有機會提升銷售、互動、瀏覽次數和其他你重視的指標,並了解你的每一個客戶。

延伸閱讀:失敗的電子報行銷如何讓電商市值蒸發 15%

親愛的陌生人,歡迎你來我的小公寓一起工作

Posted: 02 Feb 2015 02:18 AM PST

親愛的陌生人,歡迎你來我的小公寓一起工作

文章題材來自於 Fast Coexist 網站上文章 「Hoffice Turns Your Apartment Into A Free—And Incredibly Productive—Coworking Space」

對於許多職業來說,在家工作其實並不影響工作效果,不過通常在辦公室工作時,因為有上司和同事存在,理論上工作效率會比在家好一些!畢竟在家裡是沒人監督的狀態,要做到「慎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什麽方法可以既保持在家工作的輕鬆愉快,又能像在辦公室那樣有人監督呢?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正在興起一種「Hoffice」的工作方式,顧名思義,「Hoffice」就是 Home 和 Office 的合體單詞,但又不同於在家辦公(Work from home)。

說起來跟學生上課類似,在 Hoffice 中辦公的人們每隔 45 分鐘就有鬧鐘提醒,這是因為有研究發現,普通人一般一次只能完全集中精力 40 分鐘左右。鬧鐘響起後,會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放鬆時間,在 Hoffice 工作的人們可以選擇舒展一下筋骨、冥想一番,又或者和其他人溝通交流,談談自己的工作和目標,休息時間結束再回到工作上,繼續專心工作 45 分鐘。

記者 Agneta Lagercrantz 曾經採訪 Hoffice,之後還經常在 Hoffice 裡面工作,以下是她第一次到 Hoffice 的觀察:

「那天我為了採訪而進入 Hoffice 的時候,裡面基本上已經滿了。Amrit 幫我額外加了一張桌子,設定好鬧鐘,而 Gösta 在他最喜歡的位置,坐在一張扶手椅上。我們只聽見牆上的時鐘滴答、滴答作響,還有筆記型電腦的鍵盤敲擊聲,偶爾會有人起身接聽電話,聲音若隱若現。一會後,鬧鐘響起,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到,有人做伸展運動,有人閉目養神,甚至還有人跳起了 Disco。」

早期發起 Hoffice 概念的正是對工作地點要求不高的一些自由職業者,Christofer Gradin Franzen 和 Johline Zandra 在一年前決定讓在家工作也有新花樣,於是他們邀請了一小夥人到他們家中工作,並且訂好了一系列的規則,很快,這種方式小獲成功。在斯德哥爾摩已經有數百人開始喜歡上這種 Hoffice 的模式,並且在瑞典和丹麥臨近的城市出現了類似的 Hoffice 團體。

Lagercrantz 是第一個報導 Hoffice 的記者,隨後她也經常參與到 Hoffice 之中,即使她有自己的辦公室,她覺得 Hoffice 的好處在於:

「我覺得在這樣的地方有著難以形容的團體意識,以及將事情完成的樂趣,在辦公室或者咖啡館就不會這樣子。(I think there is an inexpressibl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joy of getting things done that might not happen at a co-working space or café)」

和 Uber 或者 Airbnb 這樣的新經濟模式類似,Hoffice 其實也有這模式化的可能,畢竟網路的存在讓資訊交換、溝通更直接快速,「工作地點分享」說不定也會成為新的經濟模式。事實上,在美國就有一個 SpareChair 的初創企業,就是類似於 Airbnb 這樣的租賃模式,只不過 SpareChair 租賃的是家庭辦公位置。作為 Hoffice 概念的先驅,Franzen 並不打算向參與 Hoffice 的人收費。

在他看來,與 Airbnb 所代表的「分享經濟」不同,他的 Hoffice 是一種「禮物經濟」。在他的 Hoffice 網站上,他寫下以下這段文字:

「打開家門迎接前來參與 Hoffice 的人們是一件禮物。(To open up your home to others within the Hoffice Network is a gift)」、「我們付出是因為我們願意... 而且不要求什麽回報。(We give because we want to ... and don't require anything back)」

對於富足的瑞典人而言,這樣的「禮物經濟」更容易成長起來,不過既然稱之為「禮物經濟」,那麽就會有一個「禮尚往來」,對於 Franzen 這樣願意付出的人們來說,有時候會有一些意想不到收獲,比如在此工作的程式設計師會幫他免費做一個網站,而廣告人士則可能會貢獻一個不錯的創意。

因此,Franzen 在他的網站接著寫到:

「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好處還在於,成員們會自發地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技能去幫助其他人」、「這樣的工作環境可以惠及每一位參與者。」

或許我們可以這麽理解,Hoffice 的概念不僅僅在於一群人擠在一間屋子裡愉快的辦公,它更是一種「基於付出意願和工作場景下的線下社交以及工作技能交換平台」。現階段,受教育程度高,人民富足,工作壓力小,且第三產業發達的北歐是 Hoffice 模式理想的生存土壤,不過對於大城市中熱愛接受新鮮事物的自由職業者來說,Hoffice 模式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時髦的工作方式。

不做自己的媒體,別說你要經營品牌

Posted: 01 Feb 2015 10:31 PM PST

不做自己的媒體,別說你要經營品牌

本文原刊登於通泰媒體〈不做自己的媒體,別說你要經營品牌〉。

我們在「2015 產業轉型,勢在必行」一文中提到的思維轉變,即是將企業腦轉換成媒體腦的邏輯思考過程。在過去封閉的媒體,記者是一個人人尊敬並稱羨的職業,因為他能掌控訊息的發散,人人都要在他的筆下求生存,媒體決定想讓我們看見什麼、能讓我們看見什麼,我們根本不可能有選擇權,不自覺思想就被動的被控制著,因此有人認為:真正的民主,是擁有自由的媒體。

如今媒體自由化、管道多元化了,傳統媒體逐漸式微,當年的風光已不再,紛紛轉變型態做內容,緊接著 mobile 行動時代來臨,社群媒體又在這短短幾年間聲勢水漲船高,以 Instagram 為例,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 2014 年 3 月底為止,每個月的平均流量已超過兩億人次。世界的脈絡已能一手掌握,自主媒體權落在自己手中了!難道我們還要甘於做一個只負責接收訊息的角色?

圖1. 傳統資訊思維VS內容故事行銷思維 WHICH DO YOU CHOOSE?

自媒力是持續的關心,持續的培養默契

做自己的媒體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續產出內容,目的在於深入用戶行為,並不是寫出一、兩篇好文章,拍出一、兩支感動人的微電影,就能吸引和留住客戶。不持續經營就會像放煙火一般短暫,Yahoo! 奇摩媒體行銷部經理彭偉華強調,內容必須長期、持續地發布,且企業最好自己學著創造內容。Avi Savar 在《Content to Commerce》一書中曾強調:「品牌內容要成功,應先瞭解目標消費者的熱情所在,進而和消費者的故事連結,優先從消費者的角度創造獨特、原創、充滿力量的品牌內容,將人的故事和產品的故事自然地連結。」創造自媒體,可以是品牌、可以是素人,就讓以下例子帶我們了解自媒的魅力吧!

自媒當道,OREO 及時創造當下最 in 的話題

還記得 2013 年美式足球比賽 Super Bowl 超級盃,那場史無前例的大停電,黑頻的時間長達 35 分鐘,民眾不敢離開位置、不敢轉台,就怕錯過任何精采一幕,這時候的一個反應無非是拿起手機開始-滑,打發一下時間等待超級盃,順便了解大停電的情況。OREO 就在此時把握住機會在 Twitter 上寫著「Power Out? No problem (停電嗎?沒問題。)」,並發了一張在黑暗處發光的 Oreo 餅乾,寫著「YOU CAN STILL DUNK IN THE DARK(你在黑暗中還是可以泡著吃)」,就這樣吸引 15,000 多人轉貼,成功地把球賽中半小時停電時間變成絕佳的行銷機會。

Oreo餅乾的及時性內容行銷

圖 2. OREO:YOU CAN STILL DUNK IN THE DARK

OREO 在品牌一百周年慶時推出了 Daily Twist 活動,挑戰 100 天的不可能!連續一百天,而每天露出一篇廣告。活動創造出驚人的回應,也得到許多獎項的肯定,如坎城金獅獎、Clio 廣告獎等。活動引起的關注效益,可從下列數字表現證實。

  1. FB 粉絲在 100 天內增加了一百萬人,創造四億三千三百萬次的 FB 瀏覽,分享比例較活動前 3 個月增加 280%
  2. 相較於活動前三個月,內容在 Tweeter 上被 re-tweet 的比例增加 515%
  3. 總共創造亮義三千一百萬次曝光的媒體效應 (Impressions)

品牌將及時的消息參與其中發揮創意,讓品牌給民眾一種"原來我們與你這麼近"的感覺,有一種錯覺:我當下發生的事你也在關心,品牌是不是就像我的好友?一樣活在同樣的時空,發生一樣的事,遇到同樣的問題,距離就在此刻瞬間拉近!OREO 成功關鍵點在於提供網友有興趣的內容,成為一個與世界聯結、充滿生命力的內容提供者,而不再只是一個離你、離我很遙遠的品牌形象!

自媒當道,UNIQLO 動感體驗與會員黏度大增

說到 UNIQLO 你會想到什麼?時尚穿著?我想應該不是!雖然是服飾品牌,但它在品牌形象上並不直接讓人聯想到時尚或實穿。在行動裝置上他可不是只有一款供消費者血拼購物用的 app,而是出了一系列直接延伸的產品如街拍 app,還有相機、日曆、食譜、鬧鐘,它們看似與 UNIQLO 本業都沒有什麼關聯,在同類 app 實用性也不一定是最高,卻產生與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的相融性,UNIQLO 創造了不同於其他服飾品牌的一種「生活」氛圍,在無形之中帶來價值。

「UNIQLO WAKE UP」裡頭包含 7 種不同鬧鈴聲,其根據自己所在每天不同的天氣、時間和星期,自動生成最適合當天的鬧鈴聲和背景色,還可以連接到 facebook, Twitter 等社交網絡,分享現在的天氣、時間和溫度。在地球圖示的一項還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分享,讓世界更近了,極為有趣。

「UTme!」透過這個 APP,你可以自己設計 T-Shirt 圖案,透過拍照、手機內的照片或圖片、做為主圖,或是純粹輸入文字都能當作 T-Shirt 圖案。除此之外最有趣的是,還能用搖晃 shake 的方式,讓圖案產生散開或點陣等不同特效,最後還可以將製作好的圖案 T 上傳至 UNIQLO 網站或將自己的創意帶回家,與使用者共同創造體驗與回憶!

透過系列行動 app 與生活和體驗緊密結合,UNIQLO 無意間拉近了品牌與用戶的距離,從生活中慢慢滲入,在微小的地方給予不同的關心與驚奇,品牌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指標,而是最貼近生活的依靠。

自媒當道,KLM 貼心送禮照顧你無微不至

送禮是一門學問,如何送到眾多消費者心坎裡?荷蘭航空 KLM 有辦法。去年 10 月 13 日到 17 日,KLM 舉辦了一個《Happy to Help 樂於助人》的活動,這一星期只要跟飛航旅行有關的任何難題,KLM 都想辦法幫你解決,而且不管你在哪裡、搭乘哪個航班、是不是荷蘭航空的乘客。

KLM 在阿姆斯特丹機場設了一個玻璃屋的 “戰情中心”,不但連結全球主要機場,集合了 250 位專責的人員,24 小時待命,而且任何人不管搭乘什麼航班,只要用 twitter 發送,只要是期間內與飛航旅行有關的信息,就會被收集到戰情中心。再以各種類型去做分類,食物、登機、服務、電壓等等,用一整面的螢幕牆呈現出來,除了透過虛擬的網路,加上 #HappyToHelp 回覆並解決問題外,也可能是實體的幫助與接觸,由地勤人員親自到你面前送上 “禮物”。

圖 3. 整片螢幕牆一目了然讓各種疑難雜症

圖 4. 有網友要早起趕飛機,KLM 說: 需要我打電話叫你起床嗎?

KLM 從了解民眾需求到即時解決回應,以及客製化的貼心服務,整合了實體虛擬空間,雖然完成了整個體驗之後,表面上只是少數人直接得到好處,卻經由這少數人的實例,見證並且擴散了 KLM 想要表達的關懷與傳遞的訊息。藉由數位時代的品牌思維,透過跨空間虛實整合,緊緊繫著那份溫情,有效利用社群是一個很好與用戶產生情感的方式,也更符合現代人樂於接收訊息的方式。

自媒當道,Net-a-Porter 媒體與零售的完美邂逅

覺得自己懂時尚的人,不能不知道 NET-A-PORTER.COM,這個全球首屈一指的時尚購物網站!它在 14 年前創立,大大改變了全球時裝精品購物習慣,成為經典、成為最 TOP 的時尚標竿。

圖5. Net-a-Porter 精選高端完美禮物,送上真摯溫馨祝福

Net-a-Porte 將「購物」與「媒體」完美結合。像電子時尚雜誌又像電子逛街體驗,沒有人會認為它只是購物網站。創始人 Massenet 自己在 WWD 和 Tatler 做記者的經歷讓她從內容出發影響用戶給予豐富的體驗、流暢的介面促成用戶的交易。這就是內容與零售的完美結合,因為內容在這裡打造了櫥窗、店內陳列、導購等一系列傳統零售店在現實中營造的有助於促成交易的情境。

圖 6. 媒體與零售的完美結合,享受無比的購物的樂趣

不落後行動世代的腳步,2013 年 Net-a-Porter 正式推出自創的社群平台 App 《The Netbook》,提供個人專頁、我的最愛清單、追蹤他人專頁和最重要的購物功能,創造了一個新的移動應用程序,創建用戶從奢侈品網絡零售商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社交網絡。Net-a-Porter 創始人 Natalie Massenet 曾說:「在未來,媒體公司會成為零售商,零售商也會成為媒體公司」。在這個虛擬的購物空間,可以享受挑選、比價、配色、搭配、教學等等,比實體購物沒有壓迫感、比翻雜誌還有趣。一但用戶愛上了,就黏住了!

別浪費你的免費資源,從打造自己的媒體開始

在一個社交媒體時代,數字化媒體時代,個人的關係網是 360 度開放的,每一個個體都有無比大的影響力,造就了自媒魅力的誕生。

星巴克正在營造共體的概念,賦予每一位員工價值和活力,將每一位員工變成自媒體,讓他們融入並成為星巴克向外擴散的商業社交網絡關鍵節點,而這正是星巴克深度推進個性化零售的組織基礎。喬希 · 貝諾夫與泰德 · 謝德勒在合著的《創新推動者》一書中表示,在這個微博、iPhones、SNS 和視頻網站大行其道的時代,客戶早已一改往日的"溫順",企業也正在經歷創新從中央向普通員工擴散的"英雄化"過程,此時企業需要將員工變成一個個 “高度靈活且足智多謀的個體”(Highly Empowered and Resourceful Operatives, HERO)。

BECOMING YOUR OWN MEDIA!

數位時代每個人都擁有舞台,只是在於你如何打造你的舞台,花多少心思打造?企業品牌不一定要成為指標性代表,但你一定要成為用戶的好朋友,素人不一性要特別漂亮或有知名度,但你一定要夠能引起共鳴。現今我們可以決定要接收哪裡的資訊、哪一種資訊,也可以選擇要做哪一種靈魂個性的自媒體。在這樣多元創意、分享擴散、虛實共存的大千世界,還有太多有趣的創意可以發揮!還有太多有意義的點子可以落實!

曾經以為要影響世界根本天方夜譚,現在我們相信小小的力量不會只是小小的力量,只要時間、內容、方法一次對位,扎扎實實的一小步會比華而空虛的一大步,來得更加有意義、更加有影響力!創造自己的魔法媒力吧,BEING YOUR OWN MEDIA!

圖 7. BECOMING YOUR OWN MEDIA 被世界看見的舞台就在眼前

別再讓網友迷失在點擊中,2015 年十大網頁設計趨勢

Posted: 01 Feb 2015 10:01 PM PST

別再讓網友迷失在點擊中,2015 年十大網頁設計趨勢

2015 年的開端,網頁設計師準備好今年怎麼大展身手了嗎?網頁設計師與作家 Amber Leigh Turner 於 The Next Web 發文,整理了 2015 年網頁設計十大趨勢,幫助你快速進入狀況。

1. 捲動網頁取代點擊

單一網頁愈來愈長已是很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在行動裝置普及的時代,首頁通常不置連結,改將所有內容放在單一頁面,讓低頭族「滑上癮」。因為比起在一堆連結中跳轉,必須不斷重新等待新的頁面載入,資訊通通放在一頁的形式更容易瀏覽。而且不再只是首頁「變長」,其實「about」或描述產品的網頁,都能採取捲到底的方式,比如蘋果 iPhone 6 的呈現,就很符合長網頁的趨勢,把所有規格與功能全部放在單一網頁內,並且增添了一些精緻的動畫元素,抓住網友捲動全程的注意力。

2. 運用敘事與互動製造驚喜

精彩的內容是決定網站優劣的關鍵因素,如果善於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內容,更是大加分。西雅圖 Space Needle 網站,運用數位敘事與設計,生動的述說了 Space Needle 的背景故事。同時也運用 2015 的另一個顯著趨勢:互動,帶給網友宛如親臨實境的獨特體驗。在網頁設計中交互使用互動與動畫,而且運用得當,能夠製造驚喜,讓觀者留下深刻印象,瀏覽 Impossible Bureau 時,一邊滑動捲軸、一邊滑過不同元素,會有各種令你驚奇萬分的互動感。

3. 背景爭奪戰:大張背景圖 vs. 大型色塊

前幾年,一定看過不少大型圖片作為背景、文字浮於其上的設計,這是網友打開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部分,覺得膩了、想要「非主流」一下嗎?那就逆勢而行。有些新網站就選擇抽除背景圖片,只留下巨大的色塊與文字。抽的好處除了特別突出之外,也有助於改善載入速度。在一片大型背景圖片的網站中,The New Wave 優雅的設計值得參考。

4. 去除非必要的元素,簡化再簡化

有個設計理論是這麼說的,所有非必要元素全部都被清除之後,設計才大功告成。2015 年可能會是設計師大舉實踐這個理論的年份。前面所提的 New Wave Company 與 Rareview Digital Agemcy 網站都屬「去除大型背景圖片」的模範。後者更將背景顏色、複雜的版式通通掃光。過度設計、過多影像、過多色彩的網站充斥,極端簡潔的設計反倒顯得特別。

5. 固定寬度置中版型

過去幾年大部分網站多把「banding」或寬度(width)設為 100%,影像與區塊隨著瀏覽器視域而變化。在更之前,設計師傾向設定固定寬度,並將圖像置中在頁面。這種固定寬度的趨勢以現代化的面貌,出現復興的跡象,有些網站選擇設定「最大寬度」,讓內容在瀏覽器中置中。Michele Mazzucco 的網站就是一個例子,你發現什麼玄機了嗎?縮小瀏覽器時,含有主要內容的色塊占滿螢幕,放大時卻有留白。

6. 專業高品質、獨一無二的攝影

為求方便也為減省成本,圖庫影像還是很多設計師的選擇。不過最近竄起的新網站,寧可多花一點錢請專業攝影師拍攝高品質、獨一無二而且完全按照網站目的需求定製的影像,不僅能夠切實展現網站品味,還能避免與其他網站「撞衫」。Grain and Mother 的網站圖片是幾個人坐在餐桌前,彷彿開心地正在談論什麼事情,他們不是什麼臨演,而是 Grain and Mother 的創辦人與員工。如果點進其「about」頁面,美麗且專業的影像肯定會奪走你的注意力,美妙的辦公空間都是真的!

7. 手機選單移植回網站

目前大部分網站還是比較重視桌面版,無法完美過渡到手機與平板裝置。不過響應式設計(RWD)興起,協助設計師順利讓網站順應裝置,無論何種螢幕都能有最佳瀏覽體驗。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開始看到本來在手機上流行的元素,反倒移植回桌電上。比如 24 WaysRawnet 都有如同 app 與響應式的選單,儘管是在桌電觀看,卻像是在用手機瀏覽。這兩個網站一改傳統水平選單的形式,而是像手機版網頁常見的直式 flyout/sideout 選單。

8. 主選單藏起來!

有些網站則把選單藏起來,唯有網友點擊或懸停在某個元素上,才會開啟選單,儘量維持畫面整潔、強調功能性。這個同樣源自手機螢幕特性的設計,或許也將成為 2015 年的趨勢。看看 Brian Hoff Design 新網站,右上側置放漢堡圖示,由於使用者已很習慣在手機上看到這種代表選單的象徵,因此並不會無所適從。

9. 超級大的字型(typography)

前面所提的示例網站,絕大多數都有個相同的特徵:巨大的文字標題。2015 年這樣的流行將會繼續,而且可能有愈長愈大的現象,就像在地面上看到一架即將降落的飛機,那麼大。Tiny Giant網站超大標題直衝眼簾,要忽略也難。眾聲喧嘩的時代,就是要比別人更大聲,才有被看見的機會,標題字型,在 2015 年會繼續放大。

10. 不受環境優劣影響的瀏覽體驗

本文提到的網頁設計趨勢,多數都出自為網站「瘦身」,加快手機或平板,以及頻寬不足環境的載入速度。網站設計師與開發者愈來愈重視網站「重量」以及使用者與其互動的形式。如何在行動裝置中、不同頻寬環境下營造同樣良好的體驗,也是 2015 年益發重要的問題。相信今年我們會有更多更順暢的網站,不會載到一半就喊咔。

另外數位行銷諮詢網站 Econsultancy 作者 Christopher Ratcliff 根據自己的觀察,並且訪問了 Dan BarkerChris Lake 兩位行銷專家,也統整出 17 項 2015 年網頁趨勢,同樣相當值得參考。以下節選出與 The Next Web 沒有重複的觀點:

1. 視差滾動:Wordpress 等網頁製作平台提供視差捲動的模板,因此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出現更多高度創新、以敘事為主體的網頁。

Boycoy

2. 卡片設計:前幾年類似 Pinterest 的卡片瀑布流今年可能會捲土重來,這種重視影像的設計非常符合「TL;DR(太長沒讀)」的網路族群,也非常適於呈現在行動裝置與響應式設計。

可口可樂 AHH

3. 物質設計(material design):擬真設計與扁平設計的交叉點,Google 去年推出的 material design,今年預計也將大為風行。

4. 幽靈按鈕(ghost button):按鈕透明化,僅以能夠識別的超細邊框,包裹無襯線字型。一方面減少按鈕與背景的突兀感,一方面依然有清楚的指向。

bilder

5. 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比如不斷捲動,不會直接出現圖片,而是先有色塊才有圖片開展。或者數據長條圖「動起來」。

6. 模組捲動(modular scrolling):一般我們是捲動整個網頁,但捲動個別欄位也是沒問題的。

Rocco Forte Hotels

7. 色彩漸變:選擇一個色彩作為主體,配以許多深淺不同的相同色系。

8. 固定的導航欄:無論你捲動到哪個位置,導航欄永遠固定在最上方,方便使用者在各種頁面中切換,用處較為複雜的大型網站如 Facebook 就會使用這種設計。

9. 行動第一,但非行動唯一:畢竟還是有一大票人工作倚賴桌上型電腦維生,比如正在看本文的網頁設計師們,對吧~

您認為 2015 年還會有哪些網頁設計趨勢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