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原型機之母」:47 年前一場比蘋果發表會還酷的科技秀”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原型機之母」:47 年前一場比蘋果發表會還酷的科技秀

Posted: 18 Sep 2015 05:16 AM PDT

the innovators
▲ 《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封面(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本文摘自《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一書第八章 〈個人電腦〉,Inside 獲天下文化授權刊登。

《全球概覽》創刊號發行後不久,布蘭德便一頭栽入催生創新的領域:以 1966 年1 月旅程祭典科幻舞台秀為靈感源頭的表演。1968 年這場以「原型機之母 Mother of All Demos)」為名的特殊表演,成為日後推動個人電腦文化的起點,效果就跟旅程祭典對嬉皮文化的影響一樣。布蘭德就像磁鐵,可以自然吸引其他有趣的人,並與之產化學效應。主導「原型機之母」演出的恩格巴特就是一例,他是投注一輩子熱情,只為了讓電腦可以擴增人類智能的工程師。(編按:文末有「原型機之母」錄影)

⋯⋯

想完成任何目標宏遠的計畫,除了要完整評估每一個行動可能導致的後續影響,還需權衡各種可能的機率、建立組織、分享資訊等等;恩格巴特回憶道:「突然有一天,我腦海『碰』的一下閃過一個念頭:複雜本身就是最基礎的課題。我茅塞頓開,心想如果能找到某種方法,讓人類有效提升處理複雜與緊急事務的能力,一定會對所有工作都帶來幫助。」這項努力的成果,不只能處理一件人世間的問題,也將給予人類處理任何問題的工具。

恩格巴特認為,協助人類處理複雜問題的最佳方案,是一脈相承自布許的構想。他在設想該如何在第一時間,把資訊彙整在螢幕圖像上時,之前操作雷達的訓練派上了用場,他說:「我大概花了一個小時,想像自己坐在一個大螢幕前,螢幕上堆滿各種不同圖示,而且每一個圖示都可以用來操作電腦。」從那一天起,恩格巴特下定決心,要讓人類可以用直觀的方式呈現思考邏輯,還要設法串連,進行合作。換句話說,他想發明具有圖形顯示與網路互動功能的電腦。

這時候是 1950 年,比爾.蓋茲和賈伯斯要再等五年才會來到人世,而且當時第一批如 UNIVAC 之類的商用電腦還沒有公開發售,但是恩格巴特已經完全認同布許的想法,認為人類總有一天會擁有自己的終端機,可以用來操作、儲存與分享資訊。恩格巴特認為這個目標遠大的想法需要配上響亮的名號:「擴增智能」(augmentedintelligence)。為了扮演好這項任務的開路先鋒,恩格巴特回到柏克萊攻讀電腦科學,之後在 1955 年取得博士學位。

⋯⋯

講得更直白一點,恩格巴特有時候會給人彷彿外星人般格格不入的印象,這使他在為構思中的電腦募款時四處碰壁。最後他在 1957 年受聘於史丹佛大學,在 1946 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史丹佛研究所,從事磁儲存系統的研究。當時史丹佛研究所的熱門研究之一是人工智慧,主要任務是打造能模擬人腦神經網路運作的系統。

不過恩格巴特對於探索人工智慧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從來沒有忘了自己的使命是發明比照布許 memex 架構的電腦,可以和人類緊密合作,幫助人類有系統組織資訊、擴增智能。恩格巴特日後曾表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出於對「最天才的發明」——人腦,致敬所致,所以他並不想在機器上複製人腦,而是專注於「如何讓電腦和我們已經具有的各種不同能力,進行整合」。

恩格巴特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重複在草稿上描述自己的願景,最後寫成一本多達四萬五千字的小冊子,隨後在 1962 年 10 月以《擴增人類智能》為名發行。他在一開始先解釋,自己並不主張用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思考,而是主張人類心靈的直覺天賦,應該要和機器處理資訊的能力整合,才能「把人類的預感、見招拆招的反應、同理心等,與高效能電子產品裡運作異常複雜的嚴謹邏輯,以及精簡的術語、符碼等,共同組合成完整實用的知識領域」。恩格巴特不厭其煩舉出許多例子,說明人腦與電腦的合作模式,像是建築師如何使用電腦設計大樓,或是專業人士如何整合圖表豐富的報告。

⋯⋯

滑鼠與 NLS 連線系統

恩格巴特對同事英格利希(Bill English)說:「我們來發掘可以在螢幕上點選的裝置吧。」目標是找到讓使用者在螢幕上點選的最簡單方式。研究人員測試了好幾十種移動螢幕游標的裝置,包括投影筆、搖桿、軌跡球、觸控板、平板搭配觸控筆等等,甚至還有一款裝置需要透過膝蓋進行操作。恩格巴特和英格利希親自測試每一種裝置的實用性,「我們測量每一位使用者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移動游標到定位,」恩格巴特說。其中,投影筆看起來是最簡單的裝置,但是使用者每次操作都要舉起、放下投影筆,實際上還挺麻煩的。

1961 年的某一天,恩格巴特在一場研討會中昏昏欲睡時,突然想起自己中學時對面積儀這種機械裝置著迷不已。只要用它在某個區塊的邊界繞上一圈,就能自動算出該區塊的面積。它有兩個夾角為直角的滾輪,一個水平、一個垂直,測量時會各自往不同的方向滾動。「只要想到兩個滾輪,剩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很快完成了草圖,」恩格巴特回憶。他在筆記本上描繪出這個裝置如何在桌面上移動,兩個滾輪在滾動時會記錄電壓差異,數據透過線路傳回電腦螢幕,就可以讓螢幕上的游標上下左右移動。

結果就誕生了一個既簡單又實用的裝置,這個經典裝置展示了手動操作與增強理念。只要運用了人類的手、腦、眼協調性(機器人在這一方面並不拿手),就能透過很自然的介面操作電腦;人類和機器之間其實可以和諧互動,不見得非得各自獨立作業不可。

原本連接電腦的線路是接在原型機的前方,但是研究團隊很快發現,線路像尾巴一樣接在後面會更容易操作,因此他們就把這個裝置命名為「滑鼠」。

11401229143_d0f5416431_k(照片來源:Michael Hicks

大多不世出的天才(例如克卜勒、牛頓、愛因斯坦,甚至賈伯斯等)都有化繁為簡的天性,但恩格巴特是反例。他想在自己發明的每個裝置上,都塞滿各式各樣的功能,所以希望滑鼠上可以安裝許多按鍵,大概裝上十個吧。只可惜天不從人願,測試結果發現,帶有三顆按鍵的滑鼠可以發揮出最佳功能,如今看起來,似乎第三顆按鍵也顯得有些多餘,要是換成簡化狂人賈伯斯來評斷,恐怕就連兩顆按鍵都嫌太多。

接下來六年間,恩格巴特繼續開發功能更全面的擴增裝置——「NLS 連線系統」(oNLine System,簡稱為 NLS),1968 年透過大匯流科技魔幻秀的演出達到最高潮。除了配備滑鼠以外,NLS 連線系統還包含許多日後促成個人電腦革命的先進裝置:螢幕上的圖形介面、多重視窗、電子刊物、部落格形式的新聞報導、維基百科式的共同創作、文件分享、電子郵件、即時通、超文件、類似 Skype 的視訊會議裝置,以及格式化的檔案文件。其中一位深受恩格巴特先進科技影響的後輩凱伊之後在全錄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將上述原創概念一一實現後,向恩格巴特獻上一段感謝詞:「如果有一天我們把恩格巴特的想法都做完了,我真不知道矽谷接下來還有什麼事情好做。」

原型機之母

這場日後稱為「原型機之母」的科技魔幻秀,成為極為成功的多媒體成果展,猶如資訊產品的狂歡搖頭音樂會。這場成果發表會以史無前例的方式,成功揉合嬉皮與駭客文化,可以說是數位時代最炫目、最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展示會,成就至今仍無人能企及——即便是蘋果電腦的產品發表會也還比不上。

⋯⋯

恩格巴特長達九十分鐘的成果發表會,在這一年 12 月 9 日登場,地點在舊金山一個沒有空間容納座位、擠進快一千人站著聽講的電腦展示會場上。身穿短袖白襯衫,打著黑色細領帶的恩格巴特就在舞台右側,坐在一張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生產、可以任意滑動、名為「行動辦公室」的辦公椅上。即將展示的電腦終端機投影在他背後六公尺寬的大螢幕上,恩格巴特的開場白是:「希望你們會習慣接下來前所未見的景象。」他頭上戴著戰鬥機飛行員使用的麥克風耳機,使用單調如電腦語音的口吻簡報,試著模仿古早新聞影片中旁白說話的方式。電腦文化達人暨評論員萊恩高爾德(Howard Rheingold)日後回憶起這一幕說:「他一身裝扮看起來就像是電腦界的耶格爾,用自成一格的沉穩節奏,讓新產品跨進新的里程碑,然後用低沉、冷靜的口氣,回頭向地表上目瞪口呆的觀眾說明一切。」

3098628067_21f9b539a1_o▲ 恩格巴特(照片來源:Alan Levine

恩格巴特開口道:「你這位聰穎的上班族,如果辦公室有一台顯示電腦資訊的螢幕,能整天隨時待命,還可以對你的每個動作做出迅速回應,你將從中取得多少價值?」他向觀眾保證,即將展示的高科技結晶會讓人「怎麼看,怎麼有趣」,然後輕輕吐了一口氣,低聲說:「希望是這樣啦。」

恩格巴特身旁的終端機上架了一個攝影機,可以補抓他的臉部表情,戴在頭上的攝影機則是拍攝操作滑鼠和鍵盤的過程,做出第一個滑鼠的英格利希坐在會場後方,像電視新聞製作人一樣,負責挑選要合成、配對哪些影像並投影到大螢幕上。

布蘭德此時正在會場南邊四十八公里外、恩格巴特靠近史丹佛大學的實驗室裡,忙著繪製電腦圖像跟拍攝影片。他們承租兩條微波線路,透過電話線把恩格巴特操作滑鼠和鍵盤的一舉一動都傳送到實驗室,然後再把恩格巴特需要的影像和資訊傳回會場。會場觀眾滿臉狐疑看著恩格巴特居然能和遠處的工作同仁一起共筆書寫文件,看到雙方都可以自行編輯、補上插圖、修改版面、繪製地圖、把即時影音資料放進文件,甚至還可以一起建立超文件連結。總而言之,恩格巴特早在 1968 年,就幾乎已經展示了今日連上網的個人電腦所能完成的各項工作。當天的成果發表會有如神助,就連恩格巴特都對示範過程沒發生任何故障嘖嘖稱奇。觀眾全體起立鼓掌致敬,有些人甚至把他當成了搖滾巨星,想衝上舞台近距離接觸——就某種意義上來看,恩格巴特確實也稱得上是搖滾巨星。

接在恩格巴特之後登場與之爭鋒的,是來自史丹佛大學的厄尼斯特(Les Earnest)。這兩場成果發表會清楚顯示,人工智慧與擴增人類智能這兩大領域的強烈對比。隔天《舊金山紀事報》以「明日電腦的奇幻世界」為標題,報導前一天的成果發表會,裡頭談的都是恩格巴特的 NLS 連線系統;至於機器人呢?隻字未提。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微軟、 Slack 小心了!年底「Facebook 工作版」可能全面釋出

Posted: 17 Sep 2015 11:03 PM PDT

facebook-work

Facebook 正準備推出一個幫助人們工作的新產品---Facebook 工作版(Facebook at Work),讓人在工作時,能和同事溝通更加流暢,根據 Re/code 報導,該部門主管 Julien Codorniou表示,此版本自 1 月以來,持續在內部進行測試。今年年底,免費的試用版將可能被釋出。

這項產品已在 Facebook 內部使用多年,接下來較大的挑戰,是必須得想辦法說服客戶,放棄他們原先使用的工具,擁抱 Facebook 工作版。目前,有超過 100 家的公司已經使用過測試版,並嘗試在公司內部進行更有力的推廣。

以海尼根來說,公司內部先找來 40 位高層管理人員率先使用,9 月底才會將此工具提供給全美 550 名員工使用;拉丁美洲跨境電商 Linio 也會在月底,將使用人數從 200 名,增加到 2000 名員工。

Codorniou 表示,這項產品會以免費版本為主,僅會針對額外的加值功能,進行收費。
不過,什麼功能需要收費、什麼功能免費,目前還未清楚規範。目前他們會遵循類似 Slack 的收費模式,以訊息存取量和功能多樣性作為收費標準。

目前比較確定的是, Facebook 工作版一旦推出成功,它將有可能與 Slack 和微軟旗下的企業社群工具 Yammer 產生直接的競爭關係。另外,「熟悉度」很可能會成為 Facebook 工作版的一大賣點,畢竟多數人都知道如何使用 Facebook。

而其中一間率先嘗試 Facebook 工作測試版的社群媒體管理公司 HootSuite 執行長 Ryan Holmes 表示,Facebook 這項新產品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其中一個好處是,當公司有新人報到,他們會從第一天就懂得使用這項工具,以公司角度來說,這無疑是項好消息,因為培訓新人的成本為零。

不過,「熟悉度」這個賣點也有一項爭議,意即使用者可能會在電腦桌面上,來回切換個人帳號與工作帳號,而這是否會分散員工工作專注力,進而影響生產力,將會是 Facebook 需要說服客戶的地方。

但 Linio 行銷長 José María Pertusa 認為,他們並不擔心員工工作專注力分散的問題,因為社群媒體正是他們爭取顧客、和顧客互動,一個很重要的管道。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跨界超越競賽強力徵件 ─ 創新,決定你是領袖,還是跟隨者 !

Posted: 17 Sep 2015 07:31 PM PDT

主視覺

經濟部工業局聯手和碩、技嘉、宏碁、宏達電、華碩、研華、仁寶7家企業合作,推動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與跨領域人才合作,辦理跨界超越競賽(TRANS-ACTION AWARD),提供參賽團隊為期5個月、20堂課的使用者經驗實作工作坊,還有20位跨領域業師的密集特訓,協助團隊設計開發以智慧城市、友善永續、醫療照護、智慧運動、智慧家居、智慧零售為題的未來產品原型。

得獎團隊的點子與人才將直接前進企業,還有創新研發合作機會、新一代設計展行銷、媒體曝光等多項大獎。

第2屆跨界超越競賽強力徵件,即日起-10/15截止報名。
報名請上:TRANSACTION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