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oogle 向 WhosCall「致敬」?Android 4.4 加入來電辨識功能”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oogle 向 WhosCall「致敬」?Android 4.4 加入來電辨識功能

Posted: 06 Nov 2013 02:11 AM PST

談到開發出智慧型手機來電過濾與號碼管理 app「WhosCall」的新創公司「Gogolook」,媒體常會以類似「曾被 Google(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點名/稱讚說好用」這樣的敘述來做為介紹1,而 Android 版本的 WhosCall app 也是功能最完整、最成功的。不過最近 Android 4.4(代號:KitKat)問世,當中有一項新功能「Caller ID by Google 」,很可能會是 WhosCall 這類來電辨識/過濾 app 商業模式的強力競爭者。

1229894_435785016539314_827202947_n
WhosCall 與黑貓宅急便合作(圖片來源

昨天 Android 在自家 Google+ 官方帳號指出,Android 4.4 內建的新版電話 app 除了會加強搜尋功能,還有另一項受人矚目的功能「Caller ID by Google 」。2

Caller ID by Google

Caller ID by Google 的設計是為了讓使用者更加容易識別出來電者的身分,即便來電的號碼不在您的通訊錄中,Google 也能透過旗下三大服務識別來電者身分:

1. Google 地方商家資訊:Google 的商家資訊擁有世界各地商家的地址、電話等的資料,這些資料會在 Google 的各種服務顯示,例如搜尋結果、Google 地圖等等。因此即便店家的聯絡資訊不在手機通訊錄中,來電還是可以顯示,這對店家與客戶之間的聯繫應該相當有幫助。

2. Google Apps:您有過漏接公司內部同仁電話的經驗嗎?(或是因為某個跨部門的重要來電不在通訊錄裡而沒有接起來)Google Apps 目前全球有超過 500 萬家的企業客戶,這些企業或組織會使用 Google Apps 作為管理內部 E-mail、通訊錄、行事曆等等之用,未來企業員工將可以迅速地知道打電話來的是哪一位同事。(當然,企業內部通訊錄有分享功能,但有時候我們需要知道的只是「這是不是公司同事的來電」而非所有的資訊。)

3. Google 使用者: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項,預計明年初開始,只要使用者認證過自己 Google 個人檔案中的電話號碼,那麼撥號出去後,只要對方是使用 Android 手機,那怕對方沒有您的號碼,來電顯示也會秀出您的 Google ID 與大頭照。

Android kitkat phone app

雙面刃

在詐騙案頻傳的今日,人們不免擔心不明來電者的身分,Google 這次在 Android 4.4 加入的 Caller ID by Google 功能未來或許有機會解決這樣的問題。另外,這樣的設計對於商家的生意可能也有正面的作用,例如快遞打來的電話會直接顯示這是某一家快遞公司,相信送貨的效率也能有所提昇。

然而,雖然 Google 所推廣的 Caller ID 能為我們帶來便利,但緊接而來的很可能就是隱私方面的問題。舉例來說,人們打電話訂餐或是買東西,不一定想讓店家知道這個號碼的主人是誰(或者說,是 Google+ 上面的某個人)。

如果這項計畫能夠成功,很可能會改寫人們對「通訊錄」的認知,也會對 Google 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然而正因為 Google 是目前市場上握有使用者各種資料最多的企業之一,相信沒有人會樂見自己的個人資訊遭到濫用或誤用(或是被政府部門蒐集)。我們認為 Android 4.4 這項功能與 Google 未來關於 Caller ID 的計畫非常值得注意。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傳記唯一的負評⋯⋯妻子給的

Posted: 05 Nov 2013 04:58 PM PST

cf21ebd02bdf33374a90578f1a4a8c8e

Amazon 是首先允許商品負評出現在列表上的零售網站之一,這一做法現在已為全球各地同行效仿。該話題也是 Brad Stone 描寫 Amazon 創辦人與 CEO 貝佐斯(Jeff Bezos)的新書《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焦點之一。

這本書上個月剛剛出版,整體而言寫得不錯,也很有趣,好評居多,迄今為止只有一個人給了它一星的負評(不過隨之又增加了五個),這個人是貝佐斯的妻子,MacKenzie Bezos。

書評中,本身就是小說家的 MacKenzie Bezos 以與貝佐斯 20 年的婚姻擔保,書中所述有很多地方與事實不符:

在第一章裡面,該書為貝佐斯決定辭職建立網路書店做了鋪陳。「當時貝佐斯正在考慮下一步該怎麼做,他最近剛看完了石黑一雄的《長日將盡》,描述的是一位男管家留戀地回憶起戰時英國做服務期間的個人及職業選擇的事情。因此貝佐斯想到用他所謂的『遺憾最小化框架』來決定其職業生涯的下一步時,他記住了要回顧生活裡的重要時刻。」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且與後面所述結合的很好。可這不是真的。《長日將盡》是貝佐斯創立 Amazon 一年後才看的。

MacKenzie 還對該書試圖揣摩貝佐斯動機時偏離事實而「性格刻畫」過多提出異議:

「貝佐斯覺得……」「貝佐斯相信……」「貝佐斯希望……」「貝佐斯盯住……」「貝佐斯擔心……」「貝佐斯很沮喪……」 「貝佐斯很著迷……」「在貝佐斯的大腦迴路裡,某個開關被打開了……」這樣的文字在書中比比皆是,讀者讀到這樣的文字時應該記住,Jeff從未就此書接受過採訪,而且還得注意,這些有關他的感受和動機的猜測很少有腳註來說明有任何其他來源對此加以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Brad Stone 的書一開始就說開始寫書時跟貝佐斯的會談。Brad Stone 找了貝佐斯,想得到後者的首肯去採訪其家人朋友及其他熟人。理論上這可以提高 Brad Stone 讓那些人在不怕引起貝佐斯不滿的情況下講話的機會。所以,MacKenzie Bezos 這麼說的意思應該是指那些問題可能沒被問過,不然就不是由貝佐斯回答的。

此外,MacKenzie Bezos 的書評還談到了該書在進行商業敘述和講述絕好故事之間的緊張關係,指出此書為了在某些場合刻畫出一個有感染力的人物塑像,對主體的思想和動機揣摩用力過度。

不過,當作者打算把一本書當做非小說來推銷時,他就不得不找到一條帶有懸疑性質的故事主線,讓其既不用依靠錯誤描述也無需迴避事實的重要部分。我感到慶幸的是這是​​個網路的時代,非小說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從書裡走出來,像 Jonathan Leblang 和 Rick Dalzell 那樣,替自己說話。從原則上來說,作者都會很小心地確保大家知道自己讀的是歷史傳記還是對人物進行有趣的小說化。這一點好萊塢往往要實誠得多:「基於真實的故事改編。」如果作者不承認自己已經越過了這條底線,裡面的人物會替他們做的。

上面提到的是 Jonathan Leblang 是 Amazon 的 Kindle 總監,Rick Dalzell 則是 Amazon 的前資深副總裁。Jonathan Leblang 在書評中對 Brad Stone 有關貝佐斯生父(雙方已多年未見)的說法提出了一些異議,認為這本書裡面有 20% 的說法與事實不符。而 Rick Dalzell 也指出了書中的一些不實之處,包括一段對貝佐斯的笑的描述:

儘管我發現此書相當有趣,但有很多故事都沒提或根本就是不准確的。Brad 把 Jeff 膚淺地刻畫成了一個無情的資本家。完全沒有提到他的熱情、幽默以及同理心—這些在他身上大量體現的品格。

Jeff 的笑是我喜歡的東西之一。但 Brad Stone 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他是這樣寫的:

「你不要誤會,」Amazon 的前 CIO Rick Dalzell 說,貝佐斯經常在別人沒法達到他的高要求標準時發出這種笑聲:「他想消氣,又是一種折磨。他在懲罰你。」

這太離譜了。事實上,Jeff 的笑是無意識的、真誠的、熱忱的、也是討人喜歡的。它可以緩和緊張的情況。顯然,Brad 曲解了我的意思。

MacKenzie Bezos 等人的回應對於那些已經或打算讀此書的人來說是一個有價值的來源,可以幫助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情況。有趣的是貝佐斯首先向 Brad Stone 發問的問題之一是打算如何處理那些「敘事謬誤」。

「敘述謬誤,貝佐斯解釋說,是 Nassim Taleb 在《黑天鵝效應》中創造的一個術語,說的是人類如何傾向於將復雜的實際情況變成為但撫慰心靈卻過於簡化的故事。」

Nassim Taleb 在書裡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避開講故事的渴求或者不要依賴於回憶,而是盡可能精確和客觀—靠數據去支撐敘述。顯然,MacKenzie Bezos 認為 Brad Stone 的書這一點做得不夠,並用Amazon 首先讓數據壓倒敘述的手段—客戶評價來表達她的不滿。

Amazon 負責全球溝通的副總裁 Craig Berman 對 Brad Stone 的書給出了最新的回應:

在作者的報導過程中,Amazon 幫助他安排了與超過 6 位 Amazon 資深高管的會面,他有充足的機會就前員工所述的東西去詢問或進行事實核查。他沒有這麼做。我本人至少跟他見面了 3 次並交換了 10 幾封電子郵件,可他卻只核對了若干說法。他完全有機會進行徹底的事實核查並為其敘述提供更為平衡的觀點,但他卻對此書守口如瓶,就是不肯做這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