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路業呈現寡佔 五家企業囊括總產業70%收益” 與新的 7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 美國網路業呈現寡佔 五家企業囊括總產業70%收益
- 專訪劉宇— 談《攜程網》體驗設計與商業利益的平衡
- Airbnb、Uber 想落地?先過她這關
- 一切她說了算! Yahoo CEO 瑪莉莎的上任之路
- 開創小而美新聞力量!「聯合報 Focus」APP 下載破萬,即時掌握精練觀點
- Instagram 廣告實測:CPI 只要行情價的 1/10 !
- 爭議不斷的《17 App》重新上架,並獲得 A 輪約 3 億台幣投資
- 宣示發展金融科技卻擋比特幣,讓人匪夷所思的金管會 FinTech 大計!
Posted: 06 Nov 2015 09:05 AM PST
網路世界原先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資訊、商機與社群都應該是平等的,但目前看來,這波浪潮真正的得利者還是集中在少數幾間公司上。 社群巨人 Facebook 近期發布了第三季財報,表現令投資人滿意,事實上,在這波網路服務業浪潮之中,有五間公司佔了整個產業近 70% 的利潤,銷售總額高達 3000 億美元,其中包括亞馬遜、 Google 背後的控股公司 Alphabet 以及 Facebook 。 攤開詳細的數據,光是亞馬遜與 Alphabet 過去一年就佔了網路業總體營收的 57%,這種少數公司佔有巨大市佔比例的情況可能會讓這大者恆大的情況持續下去。 淨利集中的現象比銷售總額還要嚴重, Alphabet 過去一年淨利為 164 億美元,是 Russell 3000 指數中所有網路企業總淨利的三分之二,亞馬遜由於偏向零售業的營運方式,成本較高,淨利只佔網路企業總淨利的 1.3%,臉書的表現較佳,佔總淨利 11% 緊追在 Alphabet 之後。 投資人很快地明白,要跟上這波網路業的熱潮,最佳的策略就是跟著這三巨頭走,這三家企業的總市值高達 1.5 兆美元。 同時,那些比較小的競爭者越來越追不上這幾間巨頭的腳步,Groupon 就是其中一例,曾經的大公司現在銷售總額只排所有網路業的第十一名,股價也直線下滑,今年股價掉了三分之二,現在只剩不到 3 美元。 許多人認為 Yahoo 應該還算是網路巨頭,但其銷售總額佔比僅有 1.6%,線上影音網站 Netflix 也僅佔 2.1%。 當然這樣的分析也是會有誤差的,因為並沒有將尚未上市的網路公司算進去,也有許多已經在網路業發展的非網路公司,像是微軟在定義上並非網路公司,但其雲端業務與亞馬遜是勁敵,搜尋引擎 Bing 在美國也有 20% 的市佔率,另外蘋果同樣也因為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成功而使得他們在網路產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們都沒被計算進來。 當然網路業並不是唯一一個被大企業把持的產業,福特與通用同樣也是在汽車產業裡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市佔,但汽車產業算是已經成熟的產業,這樣的情況並不令人意外。 但網路業並非是已經發展完全的產業,這樣大者恆大的狀況似乎來的早了些。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6 Nov 2015 06:21 AM PST
劉宇為攜程旅行網(下稱攜程網)的高級用研經理。 大學時期就讀華東師大心理學系,畢業前因在市場研究公司實習而踏入行銷研究領域。在這三年多的專業陶冶下,劉宇不僅親身接觸各形各色的消費者,更深入瞭解消費者購買與使用行為的特徵與關聯。到了 2011 年,劉宇觀察到中國網路浪潮興起,便乘著浪頭加入攜程網,負責領導使用者研究團隊至今。 從劉宇的經歷,彷彿可窺見攜程網如何運用商業管理方法,打造現代化的用戶體驗設計(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團隊,將感性的用戶體驗轉化為理性的收益數字,成功維持兩者間的平衡。 現代化的 UED 團隊-學習型組織、數字管理導向首先,攜程網 UED 團隊為了維持使用者體驗的一致性、提升產品設計品質,致力將自身建構為學習型組織。 2013 年起開始制定嚴謹的設計指南,從視覺到交互,從字型乃至 icon 形狀皆一一仔細規範;建立設計模組庫、前端程式庫、用戶行為庫,協助縮短新進成員的適應時間;架設攜程設計委員會論壇,促進各產品線設計同仁間的知識交流;舉辦年度攜程 UED 大會,廣邀國內外知名的設計師與用戶研究專家,藉此讓攜程網 UED 團隊學習新知並擴充視野。 ▲ 規範封面 攜程網 UED 團隊也非常強調客觀的數字管理觀念。 當有營業單位提出研究需求,他們會仔細評估此一需求影響的用戶規模及帶來的業績營收,推算 ROI 後再進行優先排序;完成用戶研究報告後,UED 團隊會持續追蹤專案執行後的問題改善情況與最終收益,確切評鑑成效是否符合預期。 彈性的組織文化-因應商務轉型機動調整人員佈局更引人注目的是,UED 團隊文化不因理性的管理風格而變得僵化遲滯,反可因應商務轉型,靈活地調整組織架構。 攜程網早期服務以『滑鼠加水泥』模式為主,機票、飯店、套裝旅遊為核心事業,業務內容單純;但在「二次創業的」CEO 梁建章先生的帶領下,企業服務轉型成以手機為重心的『大拇指+水泥』模式,營業單位元(Business Unit)數更快速成長至接近 20 個,也使攜程網顧客透過手機端的下單比例,在各項業務皆接近或超過 50%,可謂轉型成功。 但這樣的轉變,也為 UED 團隊帶來管理上的挑戰。 2011 年 UED 團隊僅十多名人員,2014 年後成員數開始破百。在營業單位、UED 團隊飛速擴充的情況下,主管們很難充分掌握各產品線的屬性與指導團隊成員的工作表現。 為讓每位設計師能確實掌握其支援單位的業務重點,維持跨螢幕服務使用體驗上的一致性,UED 團隊決定調整組織架構,將小型戰略營業單位 (SBU,Service Business Unit) 的設計師併於產品線中,並設置設計委員會、採行水準式的管理方式,替產品、服務的設計品質把關。 ▲ 攜程 APP 最新版首頁 O2O趨勢持續發燒,高品質的產品、服務設計體驗成為決勝點關於電商的發展趨勢,劉宇表示中國電商近幾年發展飛快,但是有 2 個趨勢是未來可以關注的。 雖然淘寶在用戶中的影響力仍然很大,但是京東、蘇寧、一號店等綜合性的電商,仍有許多發展機會。早年電商如淘寶進入三、四線縣城時,產品的價格、CP 值會是顧客選擇通路的關鍵因素;但當價格不再成為電商的強力優勢、當顧客轉為追求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體驗。 第二,劉宇預測,線下的實體商店因能提供顧客更具體的通路服務體驗,將具有強烈的不可取代性,正因為如此,美團、餓了麼等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商店打通的 O2O 作法,也會成為電商的重點趨勢之一。 透過數據驅動體驗設計,透過體驗設計滋長企業獲利而在這次 ECX 2015 大會中,劉宇將依三大主軸,分別介紹攜程網 UED 團隊平衡設計與商業利益間的方法。 一是組織管理方法,包含:需求 ROI 與優先順序的評估體系、設計師績效的評鑑方法,以及 UED 部門從單一中心到多點單位元的管理方式變革;二是產品設計歷程,包括:2012 至 2013 年間內部團隊與國際知名設計研究公司合作的PC版網站改版專案,與 2014 年起手機 APP 視覺設計的改版行動;三是競品設計比較,具體說明攜程網與其他競業產品設計趨勢的異同之處以及攜程網的設計思考方式。 劉宇期待透過這次的分享,讓每位與會者從攜程網 UED 團隊蛻變歷程中看見:一家公司如何透過數據驅動體驗設計、透過體驗設計滋長企業獲利。詳請請洽 ECX 2015 官網。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6 Nov 2015 03:55 AM PST
全球新創公司市值估破 10 億美元的前兩大「獨角獸」:房屋出租網 Airbnb 和叫車平台 Uber,能否在台灣正式營運,命運掌握在一個女人手上。 她,是蔡玉玲,行政院主管科技法律和電子商務的政務委員。 用網路直播 Airbnb 溝通現場過去一年,Airbnb 在台灣的房客成長 4 倍,總數達到 32 萬戶;Uber 雖未公布台灣有多少用戶、多少輛車,倒是繳了 3,700 多萬元罰款給國庫。但它們通通沒繳稅,在全球爭議不斷。 不過,最近它們被逼上談判桌了。 9 月底和 10 月初,Uber 台灣總經理顧立楷,及 Airbnb 香港暨台灣區總經理羅漢寧,先後進入由蔡玉玲主導的 vTaiwan 網路直播會議室,當面和各利害團體、網友溝通辯論。 結果羅漢寧當場接受行政院三條件,顧立楷則無法給予承諾,雙方談判破局。 如果上網去看 vTaiwan 的所有政策討論會,會發現蔡玉玲其實很少講話,但她利用這個平台事先蒐集網友正反意見、抓出討論重點,並發掘各項議題的意見領袖,再請他們坐上談判桌,向民間借力使力。 她是極少數受到新創業者歡迎的政府高官,因為光是今年上半年,她就推動 7 項「鐵板法案」修法三讀,其中包括談了十幾年的《公司法》修正,終於納入閉鎖型公司專章,以及 PChome Online 董事長詹宏志奔走 6 年,草案都送不出行政院大門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 蔡玉玲以「讓我推動虛擬世界(網路)法規」為條件,在 2013 年入閣,任務就是得和十幾個部會周旋,一天召開 6 至 7 場政策協調會,吃下她這輩子吃過最多的便當。 在這樣的環境,她,到底如何辦到的? 修法前,先找公部門為何拖關鍵,就在談判力。 入閣前,她是理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專門幫國際客戶解決科技法律問題。更早,她是 IBM 大中華法務長。 現在,公務員成為她每天要交手的談判對象。她說談判真正的關鍵,就是「用最短時間找出對方到底卡在哪裡」。 《公司法》閉鎖型公司專章的立法過程,即是經典案例。公司法裡有諸多不合時宜的限制,造成今日台灣新創業者紛紛跑到開曼群島等境外設立公司。後遺症就是政府管不到,也收不到稅。 主管的經濟部商業司不是不知法令過時,但大修公司法將牽涉 10 萬多家公司重新登記。 找出公部門為何而「拖」,蔡玉玲上任沒多久就主動出擊、縮小打擊範圍。她的對策,就是幫公務員省麻煩,將勞務和信用的鑑價,放寬由公司出具文件和會計師審查報告,公務員據以登記就好,不必為鑑價負責。 於是,《公司法》在今年 6 月立法院修法過關,最大的改變是,開放特別股的複數表決權,不再限於「一股一權」,只要以章程約定即可,有助於保障新創公司經營權。 蔡玉玲的做法在企業裡就是「向上管理」,取得毛治國的支持,增加了她對官僚系統的談判力。 蔡玉玲強調,在政府裡面做事沒有那麼難,希望能吸引多點民間人才進來。但採訪最後,她又忍不住說,「進來政府一圈,我最大的感想還是,小政府比較好。」顯然,要能在公務體系裡周旋、突圍,絕對不簡單。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6 Nov 2015 03:38 AM PST ▲ 《偏執的勇氣》封面(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強迫透明化與責任制,是瑪莉莎改變 Yahoo 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計畫。 在 Google,與其說瑪莉莎迷戀 Google 產品外觀,倒不如說她更重視用戶使用產品時經過的路線,也就是使用者經驗。當她到 Yahoo 時,她決定要用類似的設計師觀點來管理將近一萬五千名員工。她想要重新打造身為 Yahoo 員工的使用者經驗。 最終,瑪莉莎想要讓 Yahoo 人感受 Google 在一九九九年七月那個深夜帶給她的感受,當時喬吉斯.哈里克從運動健身球上跳下來,說不會有比這一刻更棒的時候了。她希望 Yahoo 這個公司,能成為員工好好發揮自己的地方,不僅因為他們能接觸到浩瀚的資訊,也因為他們被充分授權、獨立且渴望成功。 但一開始,她只是想要讓大家覺得身為 Yahoo 人並沒這麼糟糕,創造 Yahoo 「絕對是世上最好的工作環境」。在第一場 FYI 會議上,瑪莉莎宣布從七月三十日開始, Yahoo 人能在公司裡享有免費早餐、午餐和晚餐。 她拆掉史考特.湯普森在 D 棟建築所裝的門禁管制旋轉閘門。「這閘門看起來是要保護我的,」她告訴員工。「但我不需要這些門。我還滿強壯的。」 在二○一二年九月十四日的 FYI 會議裡,瑪莉莎延長會議,仿照史帝夫.賈伯斯的風格,宣布「還有一件事」。 「我剛到公司時,公司上上下下寄來許多電郵都問道:『為什麼我們還在發黑莓機?』我回答:「這是個好問題,因為我認為 Yahoo 的未來絕大部分是依賴行動裝置的世界,而我們也已看到這樣的趨勢了。」 「所以我們想確定公司裡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經驗。因此我們要向黑莓機說再見,我們從此不再發黑莓機。」 她點出下一張投影片,出現在身後的螢幕上。然後,她面前的兩千名員工傳出一陣陣歡呼和掌聲,她繼續說:「我們宣布智慧型手機將帶來的樂趣,也就是說,每位員工都可以根據你的電信業者來挑選一支手機,可以選蘋果的 iPhone 5、三星的 Galaxy S3、HTC 的 One X 或 HTC 的 Evo 4G LTE,或者是 Windows Phone 8 |諾基亞的 Lumia 920。」新的智慧型手機於十一月時發放,十二月時公司進了四千五百臺的 MacBook Air 筆記型電腦。 瑪莉莎設立了一個叫 PB&J 的部門,全名是「流程、官僚、障礙」〈Process, Bureaucracy, and Jams〉,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蒐集 Yahoo 員工的抱怨,並且設法排除問題。瑪莉莎安排前 Google 員工派翠西亞.莫爾.克里斯〈Patricia Moll Kriese〉負責這個部門,並給她二十名部屬來解決問題。 問題真的一一獲得解決。泰瑞.塞莫當權時,Yahoo 搬進森尼維爾的新總部,從那時起,廁所隔間就一直是個問題。廁所隔間的隔板並沒有連到牆壁,坐在馬桶上,你可以看見隔壁間的鄰居也坐在馬桶上。這些年來,大家會掛上衛生紙,把空隙遮住。這實在大傷員工士氣。但瑪莉莎來到 Yahoo,設立了 PB&J 部門,有一天,舊隔板不見了,新隔板就定位。 瑪莉莎上任的前幾個月,公司內部整頓了幾千件諸如此類的小地方,有效提升了 Yahoo 人日常工作的品質。Yahoo 士氣為之一振,公司文化也提升不少。 二○一三年二月底,傑琪.瑞西斯寄了一份通知給公司的全體員工,要求員工不能在家裡工作。內容如下:
不准在家工作的禁令在 Yahoo 反應兩極,不過卻在公司外的媒體引起軒然大波。職業婦女尤其失望。對很多職業婦女來說,在家工作能方便她們在產後繼續工作。為什麼瑪莉莎要站在反對的立場呢? 在 Yahoo 裡,受到這個政策衝擊的人,在一萬五千名員工裡有一百六十四人。其中多數人的家離 Yahoo 辦公室很遠。Yahoo 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選擇搬到離公司近一點的地方,每天進公司上班,或者是另謀他職。Yahoo 說公司願意支付搬家費用,甚至給與加薪,以補助他們從鄉下搬到城市或郊區增加的生活開銷。 除了那一百六十四名員工之外,公司的經理階層也因這項禁令而心煩,因為他們必須在禁令執行前花上好幾個月去審查每位遠端員工的境況,看看是否需要破例處理。對 Yahoo 的媒體部門此事尤其棘手,因為他們的撰稿人散布全國各地。其實許多員工認為這項禁令很精明,即使態度很強硬、傳達方式又差。 不過,二○一三年三月一日,瑪莉莎覺得自己需要 FYI 會議上針對爭議做解釋。她說能容許例外狀況。她表示,Yahoo 正處於需要大家「同心協力的時期」。在會議上,她同意如果員工的孩子生病,或需要等包裹或安裝第四臺的人,可以酌情在家工作一兩天。這禁令的重點在於消除長期以來的不適安排,如整個團隊在辦公室工作,而團隊經理在遠端工作。然後她搬出了史帝夫.賈伯斯的故事,她說賈伯斯當初在改革蘋果時也費盡心力。她說拯救 Yahoo 也一樣難,甚至更難,言下之意就是要員工們不要抱怨,要堅強起來。 「對於我們在此一起努力,我真的很興奮,」她說。「但我們都必須承認這將會是場硬仗。」在當季結束前,Yahoo 員工票選瑪莉莎頒布的禁令,是她必須向董事會呈報的「差強人意之處」。 這多少讓瑪莉莎感到沮喪。她不知道除了說這是當下對 Yahoo 有益的事,而且與公司外的世界無關之外,她還能做什麼。還有,她認為此禁令絕對是必要的。一百六十四名員工中,有一名員工被逮到連續好幾週都沒在工作。他住在太浩湖。當他被約談時,他說:你沒有看到大雪特報嗎?雪下得很大耶! 但瑪莉莎一直努力把 Yahoo 變成更公開透明的地方,她的決定她會負責。她把這筆「差強人意之處」放在給董事會的簡報裡,向董事們解釋。 這是 Yahoo 文化現在的運作方式。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開創小而美新聞力量!「聯合報 Focus」APP 下載破萬,即時掌握精練觀點 Posted: 06 Nov 2015 01:46 AM PST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相信讀者們大多都有在茫茫無邊的資訊海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新聞而被大量情報沖刷,感到無所適從的經驗吧。有時候甚至攝取過多新聞也是一種問題。現在聯合報系推出精摘新聞 APP「聯合報 Focus」,結合精練文字與多媒體互動方式,每日早晚推播兩批各精摘 8 到 10 則的必讀新聞。 「聯合報 Focus」將重點讀者設定為 30-50 歲人士,內容鎖定國際、財經、生活、健康;並且有別於一般新聞內容產製,在「聯合報 Focus」裡將會特別著重發揮記者的個人風格,將原本的新聞內容加進深入的觀點或評論,增加新聞的深度與可讀性。 除了記者的新聞稿件以外,Focus 還提供「Quiz」、「歷史上的今天」、「記者之眼」等專題。「Quiz」以新聞內容設計問答小遊戲,讓讀者測驗新聞知識;「歷史上的今天」活用聯合報累積六十餘年的新聞資料庫,告訴讀者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新聞,連結過往與現今;記者之眼則是讓記者分享除新聞事件以外的見聞,同時突顯記者的個人歷程並豐富讀者閱讀內容。
Focus 將從 11 月 6 日(五)開始,連續四週在週五邀請各領域名人擔任「一日名人總編輯」,在特定議題提供專業觀點給大眾。11 月 6 日由 AppWorks 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帶領讀者探討台灣網路軟體業人才失衡現象,並在當天 17:30 在臉書粉絲專頁開放大眾「你問我答」;11 月 13 日由知名作家謝哲青從「故宮南院」談到台灣進退失據的藝文政策,並於當日在臉書粉絲專頁與網友進行直播交流;11 月 20 日由《Teach For Taiwan》計畫的劉安婷,帶來台灣偏鄉教育的相關議題。 眼尖的讀者可能有人已經發現了,Focus 的 8 到 10 則的晨晚必讀新聞形式是按照 Yahoo 去年推出的 Yahoo News Digest 而來,但差距在於 Yahoo 是用人工演算法挑選新聞,聯合報 Focus 則是編輯倚照多年經驗積累挑選內容,再加上記者深入論述所產製,將能讀者帶給更精闢的閱讀經驗。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Instagram 廣告實測:CPI 只要行情價的 1/10 ! Posted: 06 Nov 2015 12:25 AM PST
「EatMe食我」APP 是 2015/4/28 日上線的美食優惠 APP,雖然這是很棒的一款產品,但這時候早已過了 FACEBOOK 的黃金爆發期。在有限的廣告預算下,我們開始嘗試今年 9 月上線的 Instagram 廣告... CPI 廣告概述APP 與 EC 廣告不同,並非採用 CPC、CPM 或 CPS 在做投遞評估,而是採用 CPI 的方式衡量(計費方式其實仍屬 CPC/CPM,所以在 0 安裝之下仍會有費用產生)。每一個安裝對於APP 來說就是取得一個用戶,在用戶多多益善的情況下 CPI 廣告自然是最直接可以被計算效益的廣告方式。2015 年 APP 的 CPI 廣告行情大約是(新台幣):
「EatMe 食我」APP 表現我從 10 月初開始設定跟選材,前後大約換了八種素材,變更文案寫法、投遞對象年齡、手機系統版本、機型、投遞時間差異,大約花了三週多的時間才獲得一些初步成果。
換算下來利用 IG 來衝 APP 下載數的花費,應該不比當年 FB 的效果差,而且遠勝目前任何一個行動廣告。不過自己刊登廣告就是要時刻緊盯,因為間隔 1、2 小時效果可能就會開始波動,每天的早、中、晚效果也有差,除非真的選對了超棒的素材跟文案,普通素材在不同時間點開啟可能就會相差 1.5 倍的 CPI 價格。 其實在測試初期我們就有穩定跑到 $10~$14 元左右,雖然已經是一般廣告的 40% 費用而已,但我們還是必須在有限的預算下繼續測試,直到這次下降到 $4 元為止(一般廣告代理商費用的 10%),而且在擴大預算後 24HR 依然沒有上升的趨勢,我們才比較確定有抓對方向了。
Instagram 廣告刊登、投放步驟說明1.確認你的 FACEBOOK 開發者頁面有連結到你的 APP 2.到粉絲專頁設定 Instagram 廣告連結 3.開啟 Power Editor 4.建立新的行銷活動
5.建立一個新的廣告組合後進入設定 6.下一步選擇應用程式商店 7.其他跟刊登臉書廣告一致,直接跳到版位選擇,勾選「Instagram」即可
8. 選擇適合自己的受眾,看得出來用 IG 的人還不多,但明顯年輕女性居多 9.都設定好之後就去建廣告吧 10.目標網頁選擇你的 FB 粉絲團,下方則是點選 IG 帳號 11.上傳圖片與文字就完成了
12.刊登心得(早期刊登的截圖)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爭議不斷的《17 App》重新上架,並獲得 A 輪約 3 億台幣投資 Posted: 05 Nov 2015 08:32 PM PST 曾經陷入情色、吸毒等違法內容被迫下架,卻又重新復活的直播平台《17 App》日前完成 A 輪投資,募得金額高達 3 億台幣 。 麻吉大哥黃立成的《17 App》在 10 月 29 號在 App Store 重新上架並訂定新規則,將嚴禁言語攻擊、色情、性暗示、不雅、低俗言論、吸毒等內容,並表示會 24 小時嚴禁監控直播內容。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突破 600 萬次的下載量。 據外媒 siliconANGLE 報導,目前 A 輪加入的新投資者為 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與 Prometheus Capital。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主力著重在日本、中國等亞洲市場的網路科技產業,投資台灣國內比較知名的對象有 Pinkoi 與 MixerBox,團購始祖 Groupon 也是他們的對象之一,其共同創辦人田中慎史曾表示「投資台灣新創公司最划算」,將會積極關注台灣市場。Prometheus Capital 則是來自大陸的國際性創投。 《17 App》以明星光環迅速攻佔華人與亞洲市場,並因不雅內容引起不小風波。不過直播主能收到一定回饋金額的設計,也讓使用者回流率表現亮眼,創辦初期便獲得 AppWorks 以及中國大陸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之子王思聰的投資。《17 App》表示將會利用這輪資金持續發展國際市場。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宣示發展金融科技卻擋比特幣,讓人匪夷所思的金管會 FinTech 大計! Posted: 05 Nov 2015 08:08 PM PST
今年十月初的新聞:
這四大措施,包括「資訊科技業領導人士與專家」、「成立諮詢委員會」,接著「籌資推動」,然後「開辦育成中心」等,是不是耳熟能詳,一成不變的政府模式啊? 十月底浩浩蕩蕩地成立了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找了包括中華電董事長蔡力行、網家董事長詹宏志、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等資訊、科技業界領導人士加入,並於11月2日舉行了首次會議。筆者實在搞不清楚這樣大堆頭的組合,金管會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電信業十幾年前就已經有電信帳單的小額付款機制(手續費%其高無比),根本沒什麼創新可言。Google在FinTech上最沒創意了,模仿Paypal的Google Checkout已死,Google Wallet 被看衰是 Google另一個可能的失敗之作。而網家大家長詹先生,大概是金管會想說過去都被他在體制外盯,乾脆納入體制內好了。 果然詹先生還是不改敢言直言的作風,說了一些應該是讓當天會議有意義的話,即「⋯⋯資策會也許應該現在就解散⋯⋯金融科技辦公室『不應該default(內定)把案子(哪些新創事業可獲得2億金融科技基金補助)交給資策會』。」 對於政府一向的作業流程,把創新專案與資金包給資策會執行的千篇一律,實在不覺得意外! 然後同一天,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比特幣在台灣不是合法的支付工具,將會同中央銀行、電信警察等共同查緝。看樣子金管會主委完全忘記早上才召開第一次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的意義。金管會一邊大聲疾呼要推動金融科技創新,一邊馬上恢復本色,完全不顧數位貨幣是一個擋不住的趨勢,也是現在眾多FinTech新創公司藉以(Bitcoin)提供相關產品與服務的標的的狀況下,封鎖比特幣。 更荒謬的另一件事情,是“立法委員賴士葆2日在立法院財委會上質詢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時說,中國大陸有阿里巴巴、淘寶網,都具有部分金融服務功能,「現在台灣還看不到純粹網路銀行的理由是什麽?」曾銘宗回答,「因為擔心很多銀行員失業。」”。如此保護產業的心態,如何容許破壞式的創新呢? 而更有趣的現象是,因為金管會的一聲令下要協助金融機構推動金融科技創新,有些金融機構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創新,此時管理顧問公司抓到肥羊了,馬上變身成為FinTech顧問專家,開始用一些Big Words來說服金融機構可以雇用他們來FinTech一下,例如「應該從用大數據分析客戶的交易行為,抓出客戶最需要服務項目去發展營業模式,只要是能成功運作並獲利,就是成功的模式」之類的。破壞式(Disruption)的創新從來不是由大數據分析出來的,而客戶/消費者對於金融服務不滿之處,更不會出現在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啊。 舉目前火紅,筆者好友 Taavet 創辦的P2P 國際匯款服務 TransferWise為例,創辦Transferwise的緣由是,他與一位朋友Kristo Kaarmann長期痛恨因為需要頻繁的國際匯款,每次都被銀行收取高達5%的手續費,所以於2010年創辦Transferwise。 TransferWise 利用技術來撮合貨幣的買家和賣家,使用官方 mid-market 的匯率,其手續費是0.3% ~ 0.5%。而筆者兼任Venture Partners的創投公司所投資的C2FO(與TransferWise同樣接受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的投資),創辦人 Sandy自己是銀行家出身,他看到光美國每年就有七兆美金卡在應收帳款中(accounts receivables),創辦了C2Fo供應商(Supplier)與買家(Buyer)之間的動態營運資金(現金流)交易平台,供應商經由平臺給予買家一個提早支付款項才有的優惠折扣,而買家也可以設定一個達成的目標利潤值,透過提早付款給供應商,來獲取更高的優惠。 再舉筆者另一位好友 Bruce Chen 創辦的 Installments,看到個人賣家或小型店家無法使用信用卡或金融簽帳卡的分期付款服務,於是Installments打破傳統分期付款高利率與多重手續費的限制,針對美國市場推出C2C客製化分期付款服務,買家直接與賣家協商交易內容,包括付多少頭期款、分幾期付款,以及每期扣款金額等。 這幾個例子,都不是大數據跑出來的點子(新創公司一開始哪來用戶來產生大數據),都是因為銀行作業的不透明,或者有條件式篩選服務對象等,自身感受到不方便與不滿,產生破壞式的創新啊! 回頭過來看政府推動FinTech,若我們仔細來看推動FinTech最有利的英國政府的作為,則金管會的便宜行事與矛盾更顯得難堪。 先來看最重要的政府態度,英國 2015 年的 Budget (總預算書)中,明定幾項政策,可清楚勾勒出英國政府大力扶持FinTech在英國(或倫敦)的完整邏輯與全面作為。 開宗明義,在Budget中:
英國金融管理局(FCA)對於推動金融創新有三個主要的任務:促進競爭,保護消費者,與維持金融市場(秩序)。促進競爭擺在第一位,因為FCA的高層有一致的態度,他們完全體認以下的事實:
而FCA也了解,現行的法規往往是無法“規範”創新的服務與營運模式,即便能適用,新創公司也常缺乏足夠的資源與知識讓產品與服務完全符合規定。所以,在Budget中揭示了:
FC將會提供FinTech「Sandbox」的測試環境(為期長達五年),讓創新的金融科技與服務可以有一個不受現行法規約束且可實際營運的環境,來觀察可能帶來產業的衝擊與變革,也可因此作為若要制定監理法規時,是可行也不會阻礙發展的法規。 又為了解決新創公司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適法上的資源不足,在Budget中也提到了另一個 Tech -- "RegTech" (Regulation Technology):
這是多棒的配套措施啊,除了可以提供新創公司必要的支援與資源之外,還可以同時扶持RegTech在英國的發展,一舉數得! 對於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ies),英國政府完全理解這不僅是趨勢,是消費者需求,更是FinTech重要的一環。英國央行早已對數位貨幣以及BlockChain(底層的區塊鍊技術)表達了高度的興趣(請參考英國央行新聞稿「Innovations in payment technolog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digital currencies’ and ‘The economics of digital currencies」),甚至出現了為何央行可能會發行數位貨幣的討論「Why might central banks issue digital currencies?」(請參考此文第32頁)。所以在Budget中,呼應了英國政府正視數位貨幣的態度:
因為了解數位貨幣例如比特幣將會帶來的巨大機會,而對於政府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同時兼顧「不阻礙金融創新」及「確保對消費者的保護以及避免將數位貨幣成為犯罪或支援犯罪的工具,例如洗錢與恐怖組織資助等」,承認數位貨幣存在的必要與適法,才會於此規範洗錢防制法等相關法規,是這樣的思考與態度,而不是先定罪數位貨幣支付與應用不合法。因為這樣開放前瞻的政策以及對數位貨幣(特別是比特幣)友善的稅務環境,倫敦已經吸引了例如 CoinJar 這樣的數位貨幣應用新創公司進駐。 而對應到曾主委那荒謬的“怕銀行員失業”的純網銀,來看看英國政府的態度:
德國因為banking API的開放與廣泛應用,已產生例如Number 26這樣的純(行動)網銀,所以英國政府認為這是FinTech中重要的一環,應該要於金融產業中有一個開放的API,讓FinTech公司可以在不侵害個人隱私(意即消費者同意)的有條件情況下,可以創造出更多虛擬銀行的服務。 倫敦作為國際金融重鎮,英國政府更希望在FinTech上,倫敦也保持領先的地位,截至2015年第三季尾,已經吸引了五億五千多萬美金的FinTech投資(London-based FinTech),這已超越2014年整年四億八千萬美金的投資,也創造了例如 TransferWise 這樣的獨角獸。 看看英國政府,再看看金管會,毛揆應該要好好思考的是,為何台灣要發展FinTech?台灣又憑什麼可以發展FinTech?若真要好好扶持台灣的FinTech發展,就請拋開濃厚的保護主義,徹地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台灣已經落後的事實。如果又是勞民傷財之後搞出類似那種需要台幣三億才能提供第三方支付這樣的政策(像Installments這樣的新創公司,有台幣三億,還在這邊跟你扯東扯西嗎?早已去闖世界了),那乾脆不要浪費大家的期待,時間與精神了。 創新與新創不會圍繞這你的新政策,更不會等待你落後的步伐,繼續這樣矛盾與難堪的FinTech政策,不要說台灣產生不了類似TransferWise與C2FO這樣的FinTech 新創公司,連台灣團隊創業的Installments,你都留不住!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