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廠商出奇招,要玩家親自嚐嚐遊戲被盜版的痛”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廠商出奇招,要玩家親自嚐嚐遊戲被盜版的痛

Posted: 30 Apr 2013 03:54 AM PDT

圖片來源:Greenheart Games

遊戲開發商 Greenheart Games 日前推出一款名為「遊戲開發大亨」(Game Dev Tycoon)的新遊戲,顧名思義,就是要玩家當老闆,設計並販賣遊戲。「遊戲開發大亨」一套售價 7.99 美元,不過遊戲開發商同時在熱門 BT 種子網站釋出破解版,他可不是慷慨大方樂善好施,而是要網友親自嚐嚐盜版的痛1

本來 Greenheart Games 想直接採取老套死板的方式,在破解版中安放一個隨時跳出「警告:您正在使用盜版」的訊息視窗,奉勸大家尊重智慧財產權。

priate-message

不過他們發揮創意,在破解版裡動了點小手腳,玩家花費幾個小時,不斷擴張自己的遊戲公司後,會有如下的訊息不斷閃現:

老闆,看來我們的新遊戲很夯,但是大家玩的都是破解版,只有少數人買正版。如果玩家不買他們喜歡的遊戲,我們遲早會破產。

遊戲資金漸漸枯竭,他們開發的新遊戲被非法盜用的機率越來越高,最後公司不得不走向倒閉。

他們搜集了幾個網友意見,有的擺明做賊喊抓賊:

有啥辦法可以救救我的公司嗎?是不是可以出動數位著作權管理之類的法子來止血?

有的好像對自己正在玩盜版遊戲毫無知覺:

為什麼那麼多人玩盜版,他們毀了我的公司!

1day

這些盜版玩家怨盜版的留言,讓遊戲公司看了哭笑不得,一天後他們公布了正版/盜版的數據,既驚人又嚇人:真正掏錢購買的只有 214 人(6.4%),下載非法破解版的共有 3104 人(93.6%)。

Greenhear Games 雖然能預期結果,但正版/盜版比例差距之懸殊還是令人傻眼,大嘆真是太諷刺。花 8 美元買一套遊戲,對許多消費者不痛不癢,卻攸關遊戲開發者的未來。

至於是否採納數位著作權管理(DRM),Greenheart Games 認為,所有遊戲最終都會有盜版流出,DRM 除了擾人,而且除了延緩破解時程,並無法真正遏止非法行徑。

所以還是呼籲大家,體驗過盜版的痛之後,回頭是岸,乖乖購買正版遊戲吧!

你常使用 Google 地圖跟街景嗎?告訴你衣夾人鮮為人知的設計小故事

Posted: 30 Apr 2013 03:07 AM PDT

enhanced-buzz-24965-1365659349-6

Google地圖幾乎已經可以說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了,與Google街景相結合之後,也減少很多路痴症候群的發作機會,當我們在使用這麼方便的服務同時,一定都曾注意到那黃色的小人標誌,它的正式名稱叫衣夾人(Pegman),別看它不起眼的樣子,它也是有故事的呢。

如果你曾經注意過衣夾人的話,會發現除了它全身都是黃色以外(其實是偏橙色),好像完全沒有特色可言,這樣哪裡談得上設計呢?那是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關係,設計可以說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Google地圖是一個平面的東西,而Google街景是則是擁有360環景的立體視野,這中間的問題不僅是如何從平面銜接到立體,更要解決方向性的問題,尤其在陌生的環境裡,這種方向感錯亂的情形其實會更加嚴重,Google街景中雖然已經有黃色指示線的設計,但顯然他們還需要更多東西。

他們的一個想法是:眼球

02

第一個問題是,你分辨不出來眼球是在看哪一個方向。所以他們試圖加入一個箭頭,這的確有一點幫助。不過說真的感覺不太好,原始衣夾人設計團隊成員之一的Andy Szybalsk說,「這真是不可思議,要拿起一個眼球,令人感覺粘糊糊的,一般人應該不會想在地圖上丟出一顆眼球的,如果真的要這樣的話,那是不是該加入一個彈跳的特效呢?」Andy決定打電話給同事Ryan Germick。

然後他們決定直接創造一個人物,於是衣夾女誕生了

03

會什麼是女性?Ryan開玩笑的說,「是因為女權主義啦,而且對媒體來說,為什麼要選女性來當衣夾人是比較有趣的話題」,但事實上,我們從衣夾女的頭髮與身體曲線,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她是朝著哪個方向,把3D人物模型來當成圖標使用,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但是還有其他的問題

04

設計師們發現,如果他們設計的圖像看起來越像真人,就會更容易使人分心,Ryan提到,「其實越多的人物特徵,就會激發人胡思亂想,不但開始揣摩起人物性格,並且還會用過往的人物印象加以代入,然後人們就會問,為什麼非得要這麼用不可?」

朝向另一個設計方向

所以他們將人物的主要特徵剝奪,僅留下擬人化的象徵,四四方方的,但感覺還不錯。

d8b2d24b1253ab8ab1b5357d8573a9519c80d341cb5b4835c2f8f20f772c9090

他們稱它做豆腐人。

07

然後改變了它的顏色。

08

其實他們試過了藍色、紫色、白色、綠色,最後選了橙色。「橙色是一個比較中性的顏色」,Google說,「沒有種族是橙色的,任何人都可以是橙色的。或者反過來說,橙色可以代表任何人。」

除此之外,Google還設計過其他的樣式,像是相機人,具有拍照、找尋對焦跟定位點的隱喻。

09

或是拿著手電筒在找路的感覺。

10

看起來就會像這樣。

11

他們也設計了當滑鼠游標抓起衣夾人時,衣夾人會有什麼樣的動作。

12

Ryan說,「我們認為,假如可以拿起衣夾人,然後讓它晃來晃去,看起來十分危險的樣子,好像也不錯,這讓使用者有一種身為上帝的感覺,可以自由拿起衣夾人並隨意擺放在地圖上。」

同時,他們也持續讓衣夾人的設計越來越簡單

13

「我們削減了所有多餘的裝飾,僅保留必要的傳達元素」

最後,衣夾人就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復活節彩蛋

當然,依照Google長久以來的優良傳統,在Google地圖中藏有復活節彩蛋也是非常合理的,在某些特定地點或節日,衣夾人會化身成其他的角色,由於衣夾人原本的設計元素就相當簡單,所以就像一個模特兒般,可以任意在上面加上不同的裝飾,不過部分的復活節彩蛋是具有時效性的,不會一直都存在Google地圖之中,有些不錯的設計甚至從來沒真正使用過。

在柏克萊的電報街(Berkeley Telegraph Ave),一個嬉皮文化相當盛行的地方,衣夾人曾經是個大鬍子花T恤的嬉皮大叔。

001

這隻頂著青蛙頭套的衣夾人,是Ryan的媽媽在1970年代的萬聖節裝扮。(幸好這個衣夾人從未上線)

002

不過在街景服務開放後的第一個萬聖節,衣夾人真的變成了一個女巫。

003

當她移動的時候,還真的會騎著掃把。

004

他們還設計了母親節的衣夾人親子,不過最後也沒有採用。

005

在2009年的愚人節,衣夾人突然變成了日本電視節目裡的某個古怪角色。

006

聖派翠克節時,衣夾人則是會變成一隻乘著彩虹的妖精。

007

甚至為了慶祝員工的婚禮,還設計出了衣夾人夫妻。

008

不過,還有一些特殊的衣夾人,至今仍生活在Google地圖上的某處喔!

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NASA太空梭基地,會有一隻身穿太空裝的衣夾人在等著你。

009

加州的樂高樂園裡,當然少不了樂高小人囉!

010

在美國網球公開賽、溫布敦網球賽及法國網球公開賽場館附近,衣夾人就會變成網球選手,移動時的救球動作也是相當精采喔。

011

加拿大的滑雪勝地Whistler Blackcomb Mountain,衣夾人正在這裡悠哉的滑雪呢!

012

可是因為南極太冷的關係,所以衣夾人請了企鵝先生來代班。

013

根據Google的說法,在全世界還有更多隱藏版的衣夾人,不過,你找得到他們嗎?

大數據找遺珠,人才不再被埋沒

Posted: 30 Apr 2013 01:48 A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收到那封出其不意的電子郵件時,Jade Dominguez 年方 26,負債累累。取得一張成績平庸的高中畢業證書後,沒上大學,在家自學程式設計。

但是某個人,從雲端的某處,發現了他,他或許是個萬中選一的人才,或者至少是支潛力股,一塊值得雕琢的璞玉。

這位背著沉重卡債的青年,就這樣從一介窮小子一夕變成年領 11.5 萬美元薪水的科技新貴,一切宛如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般,不可思議。

慧眼識英雄的,是 Gild 技術總監 Luca Bonmassar。麻省理工畢業、曾在 Google 任職、朋友或同事的推薦信⋯⋯這些傳統人力招募標準,不是他最注重的,他想瞭解的是更簡單直接的問題:這傢伙表現怎樣?他能做些什麼?他的所作所為能被量化嗎?

矽谷,或全世界對程式人才的需求孔亟,以「發現人才」為賣點的新創公司 Gild 雖然才誕生 18 個月,但已頗受矚目1。eBay 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 Beth Axelrod 就曾稱讚過 Gild 以分析開放原始碼評估人才品質、從而帶給企業最傑出的工程師,「的確重塑了前端徵才的樣貌」2

Gild 運用的是時下最火紅的「巨量資料」(Big Data,又譯「大數據」、「海量資料」)技術,從一片粗礪中,挖掘鑽石。

巨量資料無疑是當今最熱門的科技詞彙之一,已被用在股市分析、廣告投放位置、健康預測等面向,甚至幫助 Netflix 捧紅影集紙牌屋,人力資源也已以巨量資料為基礎,建立「勞動力科學」領域。Gild 的企圖延伸巨量資料的功能,「預測」工程師的適任程度。

他們從網路裡找蛛絲馬跡:他的程式能力是否受到其他工程師好評?他的程式曾被其他人使用嗎?他如何表達自己的點子?他與社群媒體的關係?

Gild 採取的方法頗具實驗性,未經實證,受到質疑是理所當然,但在求才若渴的矽谷,它的概念仍令人興奮。目前 Facebook、Google、亞馬遜、Twitter、沃爾瑪超市都已在測試,甚至利用 Gild 作為招募管道。今年 Gild 預期營收達 200-300 萬美元,並已籌募到 1000 萬美元,當中一大部份來自 LinkedIn 早期投資者 Mark Kvamme。

Gild 的客戶用它來找新人,或評估潛在人選;而無法像大企業般以重金獵才的 Gild,則用以自己的方法,在資料汪洋中撈出了 Jade——在他們演算法中唯一獲得滿分 100 的人選。

談 Jade Dominguez 對公司到底是不是個正確人選之前,先來看看 Gild「首席科學家」Vivienne Ming 的故事,她是位留著一頭金色長髮的女士,但在完成大學學業以前,她,是個他。

從他到她,變性者致力消滅職場偏見

28 歲以前,Vivienne Ming 名叫「Evan Campbell Smith」,高中的他是個好學生也是運動健將,文武雙全堪稱風雲人物,卻面臨嚴重的性別認同危機。他從大學輟學、工作遊蕩、企圖自殺,度過一段陰慘時日後,他選擇重新振作,重返校園最終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計算神經科學博士,並且,在 2008 年完成變性手術,成為百分之百的 Vivienne Ming。

從男到女,除了外表上的變化,Ming 感受到其他人對待她的方式判若兩人,這當中有好有壞,男人開始為她開關車門,然而她的學生向她發問數學問題的頻率不如她還是男人的時期,而男性也不再找她參與社交活動。

歷經雌雄兩種性別的轉換,Ming 除了自己體會甚深,她還舉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研究型大學教學成員篩選同樣的經理人職位時,傾向描述女性申請者的競爭力明顯落後男性3。而不止兩性偏見,另外一份研究指稱,求職者履歷姓名「聽起來像個黑人」者,得到的回覆遠低於「聽起來像個白人」者4

每個人都能冠冕堂皇的說,我們不因性別、種族、或容貌來判定錄取與否。不過從 Ming 自身經驗與研究報告,事實並不如此。而 Gild 就是致力於解決 Ming 口中所稱「太多人才被漠視」的狀況,真正達到用人唯才的目的。當然他們並非全然捨棄傳統,而是採取更精確細緻的方法,泯除偏見。

Ming 正在為 Gild 建立演算法,她說:「就讓數據自己說話。」

數據不說謊

Gild 演算法從約 300 個個人變數處理數千位元的資料:他經常流連哪些網站、他用來描述各種技術的語言種類、他在 LinkedIn 自我描述的技能、他曾參與的計劃與時間長短、以及基本的畢業學校排名和主修課程。

他們就是憑藉這套演算法,找到了 Jade Dominguez。

出身洛杉磯藍領家庭的 Jade Dominguez 一身反骨叛逆,高中本來表現優異全科拿 A,在對學校教學目的起了質疑後,成績一路下滑,他拒絕上大學,寧在車庫啃書自學程式與創業家故事。

既無顯赫背景、也無輝煌學歷、又不住在科技薈萃的矽谷,他本來會是個在狹窄角落默默無聞,搞不好成天怨嘆懷才不遇的「loser」。但 Gild 靠著自家演算法找上了他,關鍵是 Dominguez 於程式協作網站 GitHub 上表現亮眼,以及在 Twitter 上的言談非常堅持個人己見,而這正好跟年輕的 Gild 欲求的初創員工特質不謀而合。

於是 Dominguez 到舊金山面試,得到一份年收入十萬美金的工作,表現也備受讚揚。Gild 另一位創辦人 Sheeroy Desai 這麼形容:「他是聰明且動機強烈的人,只是無論什麼原因,高中不怎麼積極向學,也不甩大學教育。」

跟 Dominguez 相較,麻省理工畢業的 Desai 肯定是一般人資優先考慮的人選,但他自承,與一群精英共同學習,有時不免覺得自己平庸無奇,雖然最後拿到了 CS 學位,「但我是個很遜的開發者」。

Gild 希望挖掘如 Dominguez 這般可能被埋沒的人才,然而一切交給演算法,去除所有人為評估有其危險性,Ming 不建議極端做法,但她的確認為電腦應該擔任要角,建立自動化過濾人才的機制。Gild 資料庫內已累積 700 萬筆人力資料,依照所謂「Gild 分數」評比。未來希望擴大到網站設計師、金融分析師、甚至零售商業務等其他產業。

遺珠不留憾

在美國相當熱門的行動支付服務 Square 是 Gild 的客戶之一。如同其他矽谷新星科技新創公司,Square 搶人自是不落人後,人才總監 Bryan Power 的招募經驗非常豐富,「史丹佛畢業或者曾在 Google 工作的人,當然人人搶著要」,只是這群精英有太多選擇,而他們不一定會挑中 Square。因此 Square 需要更多更寬廣的池子「獵人頭」。

Gild 建造了這樣的池子,但其所設定的通用條件並不完全合乎 Square 的徵才標準,「Gild 對人才的評斷有自己的看法,不過這並不那麼單純。」Bryan Power 表示,Square 和 Gild 正在研商修繕人才過濾模式。

儘管目前 Gild 的實際作用仍有限制,Bryan Power 認為 Gild 的遠景意義非凡。年輕的程式設計師愈來愈常在線上發表作品,共同合作開放原始碼計劃,網路蘊藏愈來愈多值得探勘的金礦,他說,Gild 的任務就是讓遺珠真正閃爍出該有的光芒。

記者們,別亂用數據!

Posted: 30 Apr 2013 12:59 AM PDT

wrong_way

昨天英國衛報以 〈 Facebook loses millions of users as biggest markets peak 〉1為題,引用 SocialBakers 的數據說明 Facebook 正在英、美兩大市場流失數以百萬計的使用者,台灣的媒體也跟著報導2。不過今天 SocialBakers CEO Jan Rezab 卻在自家網站上刊登文章 〈 Clarification to Guardian’s Wrong Article, Again… 〉 指出:衛報搞錯了3

We state, quite clearly, on our site that these figures are rough estimates and cannot be used to determine Facebook traffic. Again, we explained this to The Guardian when they published a similar story some months ago.

我們說得很清楚了,網站上的數字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計,並不能用來衡量 Facebook 流量。再說一次,幾個月前衛報刊出類似報導時我們就曾解釋過了。

所以這並不是衛報第一次被 SocialBakers 指正,早在今年一月衛報刊出 〈 Facebook UK loses 600,000 users in December 〉時4,Jan Rezab 就曾發表文章5,認為記者誤解了他們的數據,並且做了一些解釋。這次他認為這次衛報的記者還是沒有聽進去,依舊一廂情願地自己做了更離譜的結論。

Jan Rezab 在一月的文章指出,他們的統計數據主要是來自 Facebook 的廣告介面,而該介面給出的數字其實是有所延遲的,所以衛報不應該做出「Facebook 12 月使用者入量下降」的結論,當時衛報指出英國是 Facebook 前十大使用國中唯一一個在聖誕季節下跌的國家。此外,Jan Rezab 也指出幾項事實,認為報導所稱的「滲透率」數字有待商榷:

  • 超過 50% 的英國人口都有 Facebook 帳號,非常驚人!
  • 在英國,約有 15% 的人年紀不到 13 歲,這些人是不被允許使用 Facebook 的。
  • 16.5% 的英國人口超過 65 歲,而這些人通常也不上 Facebook(全英國 3300 萬的 Facebook 使用者只有 4% 年紀超過 65 歲)。

Jan Rezab 認為考量到第二點和第三點後,Facebook 的滲透率其實比表面上看起來更高,他說自己無法想像 Facebook 一下子又增加一、兩千萬人的情形,除非 Facebook 一下子解除了 13 歲的年齡限制,並且在行動平台上又取得重大成功。

這位捷克公司的 CEO 還提到了 MAU(每月活躍使用者)這個數據,如同前面所說,SocialBakers 的數據來自 Facebook 的廣告平台,而他們又比別家公司更勤於更新數字,但 MAU 對 Facebook 這種相對來說比較「休閒」的網站來說影響比較大,Jan Rezab 以自己的父親為例,他是 Facebook 使用者,只不過沒有那麼常登入。

最後,Jan Rezab 說:

The bottom line here is that there is no story.

重要的是,這根本沒有什麼新聞好寫。

三星集團向以色列學習,「動用一切熱情和真誠尋找並培養軟體人才」

Posted: 29 Apr 2013 09:24 PM PDT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 三星如此渴慕以色列 ),photo by  uriba@flickr

韓國《朝鮮日報》報導,三星集團從4月24日開始通過內部網路開始了「三星,向以色列問創新」的系列活動。第一天,以「危機創造的軟體競爭力」為主題,介紹了以色列經濟的原動力——青年創業和軟體企業。25日和26日的介紹主題則是「天才可天生,但天才性思維卻要培養」和「以色列述說三星」。

三星問道以色列,符合新任總統的施政與呼籲方向。「創造經濟」是韓國新任總統朴槿惠上任後提出的口號。她對「創造經濟」的定義是:將每位國民的想像力、創新能力與科技、訊息通信技術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推動產業之間以及文化內容與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由此打造新的產業與市場,進而創造就業機會。而以色列就是朴槿惠政府提出的創造經濟模範國家。

以色列人口僅為800萬人,但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卻多達64家,而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韓國企業只有9家。三星集團稱:「在以色列,創新青年每年創立500家以上新的企業。這正是以色列經濟猶如到處綻放的春花一樣充滿活力的原因。」

三星集團特別關注以色列的軟體產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軟體正是三星下一階段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三星集團領頭人李健熙在內部呼籲:要「動用一切熱情和真誠尋找並培養軟體人才」。

三星分析,以色列的軟體產業之所以能夠如此堅實,得益於政府對基礎科學的投資。以色列每1萬人中有140名科技人才,遠超居世界第2位的美國(83名)。以色列的研發費用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比重也居世界首位,達到4.68%。

想想前幾天,聯想楊元慶內部提出要在2020年超越三星,成為PC+領域的領導者,將產品覆蓋到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智慧電視等更廣泛的終端產品……虎嗅深刻覺得聯想跟三星所追尋的東西目前真心不是在一個層面上的。

為何多未必好?Jason Fried 談企業營運指標

Posted: 29 Apr 2013 09:21 PM PDT

medium_3309479190
Jason Fried(照片來源:brunomiranda)

在網路圈備受推崇的公司 37signals,創辦人兼 CEO Jason Fried 對商業營運有一套不同傳統觀念的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最近他在 Inc.com 發表了一篇文章 〈 Why 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 〉 1,談他對企業經營數字的想法。

談到做決定,我並非你們說的所謂「numbers guy(指看重數據分析的人)」。驅動我的通常不是統計數字,而是感覺與直覺。

當然,仔細研究數字對我的決策會有影響,但那只是做決定的要素之一。我知道有一大票創業家一開始都是 numbers guy。他們傾向高度分析,在扣下板機前所有的數字都要搞得清清楚楚。

這樣做一點也沒錯,而且我絕對不建議所有的經營者都像我一樣。有些類型的公司毛利必須看得很緊,像是餐廳、零售商、民生用品製造商等等,如果他們不盯緊數字就是傻瓜。但是每當我要做出重大決策,數字很少成為決定性的關鍵。

我發現當你專注於數字上時,會像個小孩一樣,well… 比較固執。如果你的目標是 27 而不是 26,為什麼要就此打住?為什麼不是 28?或 29?或 29.1?終點在哪?如果推進數字是重於一切的目標,你永不會知道何時才能停下,但我認為知道何時「已經夠了」是很關鍵的。

我這樣的想法,對商業世界而言無疑是種詛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 CEO 要是敢表現出絲毫這樣的信念,大概會被輕視,甚至被炒魷魚。很少創投會壓注在願意退而求其次的創業家身上。身為公司的領導者,我們被教育成必須追求最大化——股東利益最大化、員工生產力最大化、投資報酬率最大化、獲利最大化等等。

但我對最大化沒什麼興趣。我才不要榨乾整間公司去取得每一滴的利潤,我不想,也不需要。這大概是我擔任上市公司 CEO 會很糟糕的原因。

我不在意某個專案最終的投資報酬率是 18% 或 20% 甚至 25%——只要它不是負的。當然,30 一定比 25 好,25 會比 20 好,但我覺得 15 就很好了。只要 37signals 的獲利情形讓我覺得還舒服就行了。我們的毛利還可以更好嗎?也許吧,但是拼老命去追求額外的 2%?不了,我們的時間值得花在更好的事情上。

確實,有些數字會引起我的興趣:客戶數字。不是我們有多少客戶或是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客戶身上賺多少錢。我說的是那些讓客戶「有感」的數字,因為那直接影響了我們的顧客體驗。

當客戶提出疑問的時候,能多快回覆?去年我們投注很多心力在這方面。現在我們回覆客戶的 E-mail 大約只需 15 分鐘,甚至常常只要 5 分鐘。這讓我們的客戶很開心,他們開心,我們也開心。

只要是顧客覺得有差,那我就在乎。我蠻確定沒什麼顧客知道我們的利潤成長率是 15% 還是 30%,但他們絕對感覺得出來自己正在使用的 app 突然比上週慢了一倍,這才是重點。

說到底,或許我終究是個 numbers guy,只是要看你說的「numbers」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