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待辦事項概念的 Mailbox——讓您的電子郵件適得其所”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結合待辦事項概念的 Mailbox——讓您的電子郵件適得其所 Posted: 22 Jan 2013 12:30 PM PST 收、發 E-mail 應該是智慧型手機上最常用的幾個重要功能之一(雖然我們可能不是很喜歡就是了 XD),今日的環境下 E-mail 簡直無所不在。而智慧型手機上另一項與工作息息相關的功能就是待辦事項(to-do)。大家有沒有想過 E-mail app 加入待辦事項的概念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緣起國外有一家公司「Orchestra」,過去在 iOS 平台上推出過一款頗受好評的同名待辦事項軟體「Orchestra」,然而他們發現一個現象:使用者很喜歡透過 E-mail 來傳送代辦事項,於是他們就想,何不將代辦事項的概念也融入 E-mail 軟體呢? Orchestra CEO Gentry Underwood 說:「我們認為這當中有龐大的機會,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上收、發 E-mail,而大家都討厭 E-mail。」再嚐試過幾款 E-mail app 後,他們都不滿意,於是著手開發 Mailbox。 改變 E-mail app 的互動設計Mailbox 的特別之處在於,使用者可以透過手勢決定如何處理每一封 E-mail。 除了回信、轉發等一般 E-mail 程式要有的功能之外,使用者在 Mailbox 上將手指向右滑,可將 E-mail 封存(會出現「打勾」的記號),向右滑動幅度再大一點,可將它刪除(會出現「打叉」的記號)。 那如果向左滑動呢?會出現時鐘的圖示,代表 Mailbox 問你要何時處理這封 E-mail,裡面有「等一下」、「晚上」、「明天」、「週末」或「下週」等選項。 因為 Mailbox 要在左右滑動之間同時兼顧「封存」、「刪除」和「稍後處理」這三大功能,我們對於前兩項「封存」和「刪除」都是向右滑動有疑慮,萬一使用者向右滑得太多而將 E-mail 刪除了怎麼辦?或許向右滑動是「封存」,向右滑到底進入「代辦選項」,向左滑動代表刪除會更好一些。 製作團隊表示 Mailbox 將在新年後釋出,所以我們應該有機會在明年一月或二月在 App Store 上看到這款 app,屆時 Mailbox 能不能憑藉著獨特的「代辦事項」概念設計脫穎而出,值得我們關注。以下是團隊製作的 app 影片。 更新(2013/1/13)邁入 2013 年後,至今我們還是沒有看到 Mailbox 在架上,團隊的 Twitter 帳號告訴大家他們還在努力。 Sparrow 案例殷鑑不遠,E-mail app 前景其實不樂觀自從發生 Google 收購 Sparrow 製作團隊的事件之後,我們對 iOS 上 E-mail 類別的 app 發展就特別有疑慮,首先,iOS 有內建的「郵件」,還有 Google 製作的「Gmail」,Yahoo! 也有自己的 iOS 電子郵件 app…… 相較之下 Mailbox 雖然有特別的設計,卻只支援 Gmail,比 Sparrow 能支援的電子郵件帳號種類更少。 Sparrow 是一款在 OS X 和 iOS 上非常出色的電子郵件程式,他們先在 OS X 上推出,由於設計哲學不同以往的電子郵件程式,相當受到歡迎,接著在今年三月推出 iOS 版本。當大家以為他們正在開發 iPad 本版本的時候,卻在七月的時候傳出設整個團隊被 Google 收購的消息。 為何這個案例值得一提,是因為 Sparrow 的團隊並不是非常大(一共五人),而他們的 app 無論是在 OS X 或 iOS 上都是需要付費的,售價分別是 9.99 美金跟 2.99 美金(OS X 上有免費版,但是裡頭有廣告),由於他們銷售情形不錯,很受歡迎,有國外的開發者估計他們半年的收入即有 35 萬美金,最終還是走上被大公司收購一途。這對使用者(或者是說支持者)而言無疑是個打擊。 (本文經編修後刊載於 一月份 App 情報誌)
|
|||||||||||||||
Posted: 22 Jan 2013 01:12 AM PST
Photo Credit: stillframe 對開發者來說,要讓使用者下載 app 相當不容易,但當使用者下載之後,打開 app 的第一時間會是什麼畫面迎接使用者呢?一個接著一個的步驟指引?還是註冊登入畫面?上述兩者可能都會失去使用者繼續操作的意願與對產品的興趣。事實上,開發者或許可以採用讓使用者逐步參與的方法,原因如下: 行動 app 的現實面在 2011 年,每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平均每個月下載 2.5 個新的 app(註一),其中 iOS 使用者平均每個月下載 5 個 app(註二)。即使這個數字已經比往年還要多,但對開發者來說還是不夠。 當使用者下載一個 app 後,大多數的使用者都不會持續使用。研究報告(註三)指出,在所有已下載 app 中,有 26% 的 app 只會被開啓 1 次然後從此不再使用,另外只有 26% 的app 會被使用 11 次以上。剩下 48% 的 app 呢?有 13% 只被打開 2 次,有 9% 被打開 3 次.... 當然,總有許多理由解釋為什麼使用者不願意繼續使用 app,但你的 app 的登入流程不該成為其中一個。畢竟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讓使用者下載,卻在登入那一刻失去使用者實在是很嚴重的損失。 有多嚴重?只有 25% 使用者會完成登入流程!Everyme 的共同創辦人 Vibhu Norby 曾經寫過他的 app 在整個登入流程完成後是如何只留下 5% 的使用者(註四)。 逐漸參與逐漸參與(註五)是一套讓使用者在使用 app 時能實際參與並瞭解他們能如何從中獲益的程序。在逐漸參與中,註冊登入的流程不會直接展示在使用者眼前,而是著重在讓使用者瞭解他們該如何使用以及為什麼要使用這項服務。 接下來以 Polar app 做示範,Polar 是關於分享與蒐集意見的 app,它們跳脫框架,讓每位使用者在第一次打開 Polar 時能立即進行投票,在所有下載 Polar 的使用者中,約有 87% 使用者會進行投票。 下圖是筆者第一次打開 Polar 時的投票畫面,無論是新使用者或是登入過的使用者在打開 Polar 時都能看到一串投票清單。 在使用者投票完後,評論與建立一個新的投票都需要以註冊帳號進行,假設當你點選評論時,你會看到以下畫面,這時 Polar 才邀請使用者註冊登入: 接著在註冊過程中,Polar 盡可能地簡化程序,減輕使用者的痛苦!如果讀者對如何設計一個更好的登入程序有興趣,可以參考 Massimo Pascotto 最近寫的一篇文章(註六)。 結論透過逐漸參與,使用者直接與 app 互動能讓開發者瞭解使用者的觀感,溝通雙方對 app 的認知。藉由這套作法能解決上述只有 25% 使用者完成登入的問題,也能把握其餘 75% 使用者,不讓他們在登入步驟時就失去耐性而放棄註冊。 在 Polar 超過 350 萬個投票中,有 85% 來自登入使用者,其他 15% 來自沒有帳號的使用者投票。儘管登入註冊是必然的過程,但讓使用者在第一次接觸 app 時先使用服務而不是馬上要求註冊,或許在眾多 app 中更能留住使用者!
本文編譯自 LukeW: Mobile Sign Up Forms Must Die 註一:Users Adding Just 2.5 Apps per Month
|
|||||||||||||||
Posted: 21 Jan 2013 06:50 PM PST (Photo by baldur mcqueen)
天使投資人是怎麼來的錢,創業者是會問你的,這是創業者辨別你是不是真正天使投資人的重要方式之一。真正的天使投資人圈子常不斷告誡創業者,哪一類天使投資人的錢千萬不能拿: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