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 投資愛評網 500 萬美金,雙方共組策略聯盟”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Posted: 23 Jan 2013 02:05 AM PST 左起 NEC 新事業推進本部本部長代理井手伸博、 全台最大美食資訊分享平台「iPeen 愛評網(紅谷資訊)」,今天宣佈獲得日本 NEC(NEC Corporation 日本電氣)投資 500 萬美金(1.5 億台幣),雙方組成策略聯盟,由 NEC 提供資訊系統設計與資料分析的技術與經驗,搭配愛評網豐富的內容,結合實體經驗與網路,在未來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已獲得日本創投 CyberAgent Ventures 兩次投資的愛評網,目前有超過 20 萬筆商家,消費者的經驗分享文章數近 25 萬篇,會員平均瀏覽頁數約 20 頁,單月 PV 超過一億,每月不重複訪客 700 萬。 去年更與 Yahoo!奇摩合作,負責 Yahoo!奇摩生活+ 的頻道。 以下是完整新聞稿:
|
|||||||||||||||
Posted: 23 Jan 2013 12:07 AM PST 去年底 Inside 這篇〈 維京創辦人現身說法,談成功創業的五個祕訣 〉講到維京集團創辦人 Richard Branson 爵士所分享的成功秘訣。然而我們也知道,創業路上能夠一帆風順是絕無僅有的,歌頌成功創業故事的同時,我們也不斷強調創業背後的風險與失敗的機率。 那麼既然這是創業家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大家不妨聽聽同樣來自 Richard Branson 的建議,上週他接受 Entrepreneur.com 採訪,談到自己如何面對創業路上的許多挫折。要知道,雖然他是創業家精神的實踐家,維京集團如今也是年營收數百億美金、在全球擁有 400 家公司的大企業,當中有維京唱片、維京航空等成功的公司,卻也有過一些比較尷尬的公司,例如維京婚紗(Virgin Brides)、維京可樂(Virgin Cola,很久以前也曾在台灣打過一段時間的廣告)等,後者就連 Richard Branson 都承認那或許是他摔過最重的一跤。 不過 16 歲就開始創辦企業的他並沒有讓那些失誤耽誤自己太多時間。以下編譯自 Entrepreneur.com 與 Richard Branson 的訪談內容(E 代表 Entrepreneur.com,R 代表 Richard Branson): E: 你對於犯錯抱持開放的態度,一路走來也做了許多事。 R: 我的綽號就是「Yes 博士」。我難以抗拒挑戰。我對人生中太多事情都說「好」。也因為這樣,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幸運的是,大部分我說「好」的事,都是從一個小小的點子開始,然後就這樣從無到有。所以萬一失敗了,無論在財務或品牌上對我們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E: 那些早期比較令人失望的創業表現,他們如何形塑今日的維京集團? R: 在英國,那些嘗試之後歷經失敗的人其實是備受尊崇的。人們喜歡屈居弱勢的一方。 如果你回顧一些我早期的冒險,其實大多數都是以失敗拉開序幕。例如我們在 1985 年造過一艘船「大西洋挑戰者號」,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直到它在距離英國 300 英哩處沉船為止,最後還是靠香蕉船得救。隔年我們又試了一次,這回成功了。如果我們第一次就成功,會是個很棒的故事,但不會被眾人傳頌。差不多那個時候,我們成立了維京航空,試圖加入航空產業的競爭,我們買了全版廣告、讓維京的形象比我們的強大對手更加吸引人。這讓我們成了富冒險精神的公司與品牌。
E:你說維京可樂是你經商以來最慘的失誤之一,事後來看,你會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嗎?
R:當時維京可樂非常小心地在準備與全世界最大的飲料公司競爭,我們不認為「大」就表示他們「很慢」。我們不曾停止對抗巨人哥力亞(指產業裡的巨人)。在維京,我們不會把時間花在後悔上,也不會害怕失敗。我們不停的嘗試、努力尋找市場上的空白之處。
E:犯錯大多是因為承擔風險,這你非常清楚。你最大的豪賭之一就是成立維京航空,可不可以跟我們說一下是什麼讓唱片業鉅子投身航空產業? R:「去他的,做就對了(Screw it, just do it)」就是我對待事務的一貫原則。我是那種什麼都願意嘗試一下的人。如果你因為某些事情搞砸了而感到挫敗,那就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找一群不可思議的人共分享他們的信念和熱情,然後再接再厲,把事情做得更好。 想像一下,一家唱片公司突然想開始經營航空公司、挑戰英國航空!當我搭了某家美國的航空公司飛機之後,我就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想像我們得面對多少懷疑的眼光。但如果你可以將一個事業經營的有聲有色,沒道理另一個事業就不行——就是這樣讓我不斷地成就維京所有的高風險事業。
|
|||||||||||||||
Posted: 22 Jan 2013 06:55 PM PST
--
這是個老話題了,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平台都在更新,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有必要再拿出來提一提。 三大行動平台:Android、iOS 和 Windows Phone(下文簡稱 WP),我們一個一個說。 Windows Phone先從 WP 開始吧,WP 平台內的彈出提示稱之為「raw notifications」,延續 Windowsdows 桌面平台的設計原則。 如圖 1 所示,dialog(對話框)內操作按鍵稱為「Commit button」,代表「肯定」的操作位於左邊,「否定」位於最右邊。Windows 平台定義了具體的用法與順序:Yes/No、Yes/No/Cancel、[Do it]/Cancel、[Do it]/[Don't do it]、[Do it]/[Don't do it]/Cancel。(可參考這裡,注意 OK 鍵沒有在此間出沒,後面具體說明。 WP 平台及 Windows 8 平台 dialog 內操作按鍵的左右順序也是一致的(圖2)。 iOSiOS 平台,它的出身和歷史註定了與 OS X 在設計上的傳承。與 Windows 相反(或者說 Windows 有意與 OS X 相反,這裡面又要翻出一堆歷史問題了 ^_^)代表「肯定」的操作位於右邊,「否定」位於左邊。(大多數情況下)( iOS 需要注意按鍵反光的狀態。) OS X 使用者預期所有的按鍵位於 dialog 的右側底部,啟動一個操作的按鍵總是位於最右側。該按鍵稱之為「action button」,以確認當前 dialog 最重要的操作。取消按鍵位於「action button」的左側(圖 3 左)。 (OS X Interface Guidelines,請參考 Dialog 章節。) iOS 繼承了 OS X 的設計原則(圖 3 右),只是稍稍有些不一樣,像是對於 Cancel(取消)的理解: 當操作涉及潛在的風險時,兩個按鍵中「Cancel」按鍵應位於右側,並反光提示。 iOS 中「Cancel」可能位於左側,也可能位於右側,這取決於所執行的操作是否具有破壞性。 iOS 平台更看中的是按鍵的反光狀態(iOS反光狀態始終在右側,OS X則不然)。同時在 dialog 彈出的情況下按下 home 鍵,應當是等同於點擊了「Cancel」按鍵,並不執行任何操作。(請參考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中的 alert 部分) AndroidAndroid 平台,這才是最頭痛的家伙,大多數的坑都在這裡。剛出道時,可能是因為當時設計規範執行力道小、Android 系統的碎片化等原因,導致 dialog 內的操作按鍵順序隨著 app 開發者喜好而定,大多數與 Windows 平台保持一致。更新至 Android 4.X 後,官方終於對此有了一個很明確的態度,並在 Android Design 裡有了標準的定義。 Dialog 操作按鈕通常是「取消」/「確定」,確定鍵同時也是首選操作以及最可能執行的操作。但是,如果涉及特殊操作例如關閉或等待,那麼所有的按鈕都應該使用動詞。同是,dialog 中代表「肯定」的操作總是安排在右側,而否定的操作放在左側。與 iOS 理念上統一,但也有所保留!^_^(就算是到現在還是能看到大量的 Android app 與該原則相悖,或許是習慣,或許是遷就舊版系統…… Android Design,請參考這裡的的 Dialog 章節。) 聊完了各平台的設計規範,對各平台 dialog 內操作按鍵的順序有所了解,大家知道怎麼去進行設計了,但是身為設計者需要更進一步的思考,有興趣的請繼續往下看。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者,在完全沒有設計原則指導的情況下,將如何安排 dialog 內操作按鍵的順序呢?思考一下吧。 以下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 我傾向於代表「肯定」的操作位於右邊,否定操作位於左邊,也就是「取消」/「確定」。 「確定」/「取消」,採用這種順序最大的理由是符合自然的閱讀順序,也就是大部分從左起語言的順序。使用者在執行某操作彈出 dialog 後,視線最先接觸的是需要執行的「action」,因為設計者認為「action」重要程度比「cancel」要高,需要著重強調,這裡涉及認知領域的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以後有機會再講吧。(由於是Windows平台所採用的順序,就簡稱為 Windows 順序吧。) 「取消」/「確定」,由於主要是水果平台採用,以下簡稱為 OS X 順序,或者 iOS 順序。說說具體為什麼傾向它的幾個理由:
閱讀視線流,Windows 順序雖然能夠使用者視線更早接觸到「action」,但不可否認一個事實,使用者會閱讀完所有可操作的選項,這意味著使用者的視線不會停留在「action」上,它將繼續向後進行掃描,在查看完所有可選項後,再返回之前的的「action」執行相應操作。採用 iOS 順序,使用者的視線流將會更平滑,視線最終停留的位置也是「action」所處的位置。透過圖 5 對比,可以得知「確定」放置於左側,將導致使用者的視線流發生改變,使用者視線流無意識的回跳,而放於右側將保持視線流在一個方向,減少視線曲折搜尋的過程。 掃視時的閱讀順序,有人可能會問了這與前一個理由有什麼區別?閱讀是由掃視(saccades)和凝視(fixation)兩個動作連續組合、切換的過程。第一個的理由基於凝視(fixation)運動過程。 為什麼在 dialog 彈出時會出現掃視?因為,使用者對於 dialog 裡的內容只是快速的瀏覽,或者說是沒有人會認真閱讀 dialog 裡的內容。由此也引申出 dialog 設計時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要在 dialog 相關的action按鍵裡寫上「好」或「確定」等,應該用實際會發生的動作來命名。這也是為什麼建議使用動詞的原因。如:你需要執行一個「儲存」操作,那你的 dialog 裡出現的相關 action 應該是「取消」和「儲存」。 說回掃視,使用者的在進行掃視時順序往往如圖 6,最終視覺的落點是在視覺界面的右下角(Terminal Area),掃視終點往往就在「action」區域上,該區域能夠獲得更多的視覺關注。這也是為什麼Windows及OS X桌面系統內的dialog按鍵均非居中顯示,而是位於右下角的原因。古老的Gutenberg Diagram(古藤堡圖表)也是用以描述掃視順序的模型(請參考這裡的資料。注意圖 6 所標出的區域 1,iOS 在右側「action」鍵上加了反光效果,這對視覺搜尋有益。 邏輯順序,首先讓我們來對 dialog 內按鍵定義一下,「確定」按鍵是使用者以執行相關操作的按鍵,點擊後將對現有狀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取消」按鍵是使使用者返回到原來狀態,取消當前 dialog。 這意味著,使用者點擊「action」後將進入下一步操作,點擊「cancel」將執行返回操作。想想我們常見的:瀏覽器上的導航按鍵、kindle 上的左右翻頁按鍵、安排軟體過程當中的「上一步」、「下一步」……等等! 如圖 7,使用者在 dialog 內所看到的視覺順序與邏輯順序是一致的。 另外,桌面平台上還考慮到使用者左右手使用習慣,這其實與 dialog 內的邏輯順序也有所關聯。我們知道大部分的人主要是右手使用者,當 dialog 內的「action」位於右側時,使用者在操作時能夠更為順應他們自身的使用習慣。這一點還出現在 Windows 和 OS X 桌面文件排布順序方面,OS X為了大部分的右手使用者將桌面文件分布在螢幕的右側。 最後來個結尾,其實視覺順序在設計時,或系統設計時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可惜並沒有太多設計師重視這條原則,舉例說明(圖 9),從下圖中將 Windows 和 OS X 的窗口控制按鍵抽離出來,並將「關閉」替換成「取消」,如果將這些操作放置在一個 dialog 中,有沒有發現它們還是符合這兩個系統分別堅持的設計原則呢? 休假後的第一篇,略長、略長…… 囧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