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又一購物網站開張,Shark Tank 讓你 24 小時內變身最潮歐美人士”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又一購物網站開張,Shark Tank 讓你 24 小時內變身最潮歐美人士

Posted: 06 May 2015 03:27 AM PDT

又一購物網站開張,Shark Tank 讓你 24 小時內變身最潮歐美人士

Shark Tank 開站,請來藝人 Janet 代言

崇尚歐美商品的讀者注意了,今天名為 Shark Tank 的歐美精品購物網站正式上線,標榜食衣住行玩樂產品應有儘有,免運費、無會員門檻,且台灣本島下單後最快一天、最晚三天到貨,讓你在 24 小時之內立刻煥然一新,渾身上下散發逼人洋氣。

Shark Tank 執行總監 Ken Wen

出身貿易商,又適逢電子商務熱潮,Shark Tank 執行總監 Ken Wen 表示,雖然目前台灣購物網站琳琅滿目,但是針對歐美商品的主題網站卻付之闕如。看準兆元網購商機,半年前他們成立「Shark Tank」,主要販售來自歐美的流行產品,目前站上共有 500 多個品牌、上千種商品,其中 10%-20% 是進口或獨家代理,包括保健食品、服飾、3C 用品等等。

他透露,在還未大規模宣傳之前,每月營業額已達 100 萬之譜。目標在今年底達到 300 萬訪客人數(UV 不重複訪客),月營業額可望達 500 萬,並以至少 20% 的成長率,明年擠入全台十大網站,成為全台唯一最具規模的歐美資訊購物網。 2016  年下半季,也將計劃擴展版圖,前進中國與東南亞,從台灣出發,將服務延伸至所有華人地區。另外下半年將推出鼓勵年輕人創業的創智專案,提供初期網站架構,行銷等諮詢服務與建議,也有機會成為商品合作夥伴。

其實台灣並非真的買不到歐美商品,Yahoo 購物中心即有許多國外精品品牌、AppWorks 旗下 LuxJoy 等新創網站也有服飾與家飾等高單價舶來品,再不濟也有大大小小的商品代購代運(如前年上線的 Spex eshop)服務任人挑選,如果真的不放心,美國精品購物網站 Shopbop 總能滿足你的願望。不過 Ken Wen 表示,Shark Tank 一來打破歐美只有奢侈商品的印象,提供許多中價位的品牌,二來他們也不只販售衣服包包,重點放在特殊的 3C 產品,最後,他們也希望把 Shark Tank 定位為「生活風格」網站,而非只是一個購物網站。

Ken Wen 強調,Shark Tank 以 Select Shop 的概念,精選商品販售,既非一籮筐上架,但也不限定類型,電影、餐廳、SPA、路跑、住宿、娛樂、旅遊一應俱全。紐約最流行的 Kate Spade 皮夾、英國快速時尚品牌 TopShop 洋裝、蘋果平板電腦、GoPro 運動攝影機,但是這些大多都在別的網站可以買到。

Shark Tank 販售 Nest 恆溫器

不過,像是 Nest 恆溫器可就稀奇了,Ken 表示,這是他們與美國經銷商洽談在台販售,同樣享有 24 小時到貨,另外曾在 KickStarter 上募資的 Nomad 免插電咖啡機則是與台灣代理商合作。最特別的是,如果買不過癮、有錢到想直接在美國置產的網友,Shark Tank 還有美國房地產諮詢的服務。

另外,他們也以「生活雜誌」的定位自居,提供諸如 iPhone 開箱文的內容,或者國外最新流行趨勢等資訊,企圖以「策展」戰略,在網購市場中走出不一樣的路。

目前 Shark Tank 的 app 正在開發中,不過由於響應式設計,透過手機也能瀏覽交易。只是,作為一個號稱歐美「生活風格」的購物網站,很多設計細節似乎還不周全,比如照片經常可見遭到扭曲壓縮,商品名稱與說明有時只有英文、有時只有中文,圖片出現標楷體也令人訝異。如果不直接從選單選擇單篇文章,點擊「E-News」只能看到最舊的一篇文章,最下方的「部落格」又只有以英文撰寫的內容。

Ken Wen 表示,Shark Tank 在美國與台灣均設有辦公室,團隊成員共有 20 幾人,半數以上為工程師(包含網站設計師)。他不願透露資金來源,經查詢 Shark Tank 於台灣經濟部商業司登記的名字為「克剛有限公司」,資本額為 200 萬元。

25 個令人大開眼界的大數據現象及有趣事實

Posted: 06 May 2015 03:18 AM PDT

25 個令人大開眼界的大數據現象及有趣事實

本文由 Yahoo 奇摩贊助。

隨著巨量資料時代來臨,大數據一詞已經十分普及,甚至有些被濫用的趨勢。在這個時代,切身體會到「大數據」貨真價實的存在、以及解讀大數據的潛力成為我們的重要課題。

在此整理了 25 個所謂的「大數據現象」(Big Data phenomenon)及「大數據事實」(Big Data fun facts)並附上資料來源供大家參考,看完你將會對大數據有多「大」有更清楚的認知,而且也對大數據的潛力及它帶來的改變有更深一層的解讀。

  1. 我們現在每兩天產生的資料量是相當於過去到 2003 年為止累積的資料量。[Source]

  2. 根據 IDC,現今世界上 90% 的資料量是在過去兩年多裡所產生的。[Source]

  3. 根據 UCSD 的研究調查,2008 年光美國居民就生產了 3.6 ZB 的資料量。[Source]

  4. 2016 年的網路流量將會到達 1.3 ZB(Zettabyte = 10^21 bytes)。[Source]

  5. 根據 IDC 跟 EMC 的研究分析,估計了 2020 年時,數位資料量將會從 3.2 ZB 成長到 40 ZB。[Source]

  6. 企業所獲取且儲存的資料量每 1.2 年就雙倍成長。[Source]

  7. 每分鐘世界上有近 2 億封 E-mail 被寄出,也就是每天 2470 億封 E-mail,不過其中 80% 是垃圾信件。[Source]

  8. 每分鐘 Youtube 影片被上傳超過 100 個小時,而且每天上傳的影片量要花你 15 年的時間來看完。[Source]

  9. 如果我們將一天內產生的資料全部燒錄進 DVD 光碟內,那這些光碟疊起來可以搭成地表到月球的 DVD 高塔,而且還是「雙塔」。[Source]

  10. 每天每分鐘有約 570 個新網站出現。[Source]

  11. 大數據飛快成長,到 2015 年,為了處理大數據,全球多出了 4.4 百萬個 IT 職位,也因此這方面的專業人士缺口,各行各業都在搶奪大數據專家 >> 還沒決定未來方向的學子們不妨考慮這個領域。[Source]

  12. 根據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的資料,到 2018 年時,美國地區將面臨 14 萬到 19 萬的大數據專業人才短缺,以及 1 百 50 萬個擁有洞察大數據的能力、因而做出好的企業決策管理階層人才。[Source]

  13. 目前世界各地的數據中心(超過 50 萬個)加起來相當於 6000 個足球場的大小。[Source]

  14. 從 2012 年到 2014 年,行動裝置上傳輸的資料量成長了 81%,達到 1.5 Exabytes (Exabytes = 10^18 bytes),其中 53% 來自影音資料。[Source]

  15. NSA 每天得分析 1.6 % 的全球網路資料量 —— 約 30 PB (Petabytes = 10^15 bytes)。[Source]

  16. Hadoop 被公認為大數據主流技術(請參考文章:認識大數據的黃色小象幫手 –– Hadoop),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Allied Market Research,Hadoop 市場價值從 2013 年 20 億,估計到了 2020 年時會飆漲到 500 億。[Source]

  17. 根據 IDC 的分析,2008 年時數位資料量就超過了目前已知的宇宙內星星數量,而且以資料成長的速度,2023 年時全球資料量將會超過亞佛加厥常數(Avogadro's number)—— 也就是 6.022 × 10^23。[Source]

  18. 由於物聯網的蓬勃發展,智慧型裝置的數量將會從現在到 2020 年將從 130 億成長到 500 億。[Source]

  19. 在加州及一些其他地區,大數據已經被用來建立模式、預測犯罪,而且比現今的其他預測技術來得準確。(有興趣請參考相關文章:英美城市用大數據,揪出未知的細菌、罪犯與惡棍交易員)[Source]

  20. 根據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imited(TCS)在 2013 年發表的研究,各企業的資料裡 51% 是結構化資料、27% 是非結構化資料、21% 是半結構化資料。[Source]

  21. 有將近 75% 的企業表示將逐漸增加對大數據的投資。[Source]

  22. 根據 CIO 的報告,38% 的機構根本不知道大數據是什麼,27% 的機構對大數據則是一知半解。[Source:]

  23. 根據 EMC2 的報告,25% 的企業已經有聘請資料科學家,24% 的企業正在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57% 的企業則在慎重考慮採用大數據分析工具。 [Source]

  24. 如果大數據能善加利用在醫療領域,以美國地區為例,將會減少 8% 的醫療開銷並省下 3000 億美元。[Source]

  25. 最近幾年來,已經有 5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基金注入大數據科技公司裡。[Source]

用對圖片讓點閱率增加 94%!行銷人和社群編輯不可錯過的六大案例

Posted: 06 May 2015 03:11 AM PDT

用對圖片讓點閱率增加 94%!行銷人和社群編輯不可錯過的六大案例

編按:原文作者 Liz Dennison 是 Buffer Blog 的作者之一,Buffer 是一家幫助使用者更有效率經營社群媒體的新創公司,本篇由 Roxanne Chang 編譯。

經營社群媒體不能總是依靠第六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其他人的經驗中獲得靈感!成功品牌的致勝技巧和關鍵是什麼呢?你又該如何運用這些策略到你的品牌呢?

去年,Kapost精選出2014創造出優質內容的數個品牌,其中許多品牌的社群媒體策略幫助他們的品牌獲得更加成功的曝光。

以下我們從中挑出六個例子來觀摩學習!不論這些品牌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漢他們的粉絲拉近距離—分享品牌故事哲學、和粉絲一起學習成長或分享實用的資訊數據,這些品牌都找到了適合他們的「Social media marketing voice」!

Lesson #1:像 Hubspot 一樣,全力以赴創作最棒的影像!

吸睛的圖片勝過千言萬語,更能提升社群互動率(social engagement),研究指出附上圖片的內容,總點閱率更多出94%,並有40%的比例會被分享在社群媒體上。
Hubspot(編按:inbound marketing 軟體公司,協助企業開發更多網路潛在客戶)對於視覺圖片則相當的用心,於其部落格上致力於提供實用的資訊,例如提升自然觸及人數、社群經營建議,甚至是一步步地實際的操作守則等主題。

Hubspot的團隊們都是一群相信「視覺力量(power of images)」的人們,他們時常分享許多圖庫網站,甚至創造了60個客製化的模板,讓沒有設計經驗的讀者也可以創造繽紛的視覺圖像。

Hubspot本身就親自實踐了他們所傳道的概念:在官方的社群媒體運用繽紛和eye-catching的圖片來發佈文章。

他們妥善運用各個社群媒體管道「cover image的版位」,每當他們推行新的campaign時,就會製作活動相關的圖片並放置在各個社群媒體上進行系列宣傳。

Hubspot也善用「置頂(pin)」的功能,將特定的文章pin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讓他們能夠常時間的highlight特定的文章。

置頂文章的策略,透過Buffer的研究顯示這樣可以增加三倍的互動率

我該如何製作像他們這樣有質感的 Images?

  • 使用Canva簡單的模板輕鬆製作Facebook、Google+和推特等媒體的封面圖片。
  • 多多使用如Picktochart和其他製作infographic的工具來創造吸睛的視覺圖像、圖表、標題。
  • 運用Buffer彙整的製作blog和社群媒體post的53個免費圖庫
  • 到免費的圖庫例如UnsplashDeath to the stock photo
  • 試試看Buffer最新的圖片製作工具Pablo,30秒即可創作客製化的質感美圖
  • 別忘了把反應熱烈的視覺圖片推文置頂,讓你的社群媒體更加分

Lesson #2:像Red Bull一樣,刺激你的觀眾,鼓動你的顧客!

RedBull能量飲料在Instagram的每則發文上都有不錯的互動率,根據Simply Measured的分析指出,相較其他人該公司的發文數較低,平均一天0.6則發文。

Red Bull的Instagram例子告訴了我們,發文的頻率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發佈的文章內容。

究竟是什麼讓Red Bull的Instagram貼文總能獲得這麼多迴響呢?他們的兩個核心概念:Action和Inspiration。Red Bull的發文內容著重的「人們在不平凡的地方作不平凡的事情」,這些內容可能是風險家、運動員或是受到Red Bull 生活態度影響的人們,也就是,社群媒體的內容仍延續著傳達Red Bull的形象與精神。

下面這張圖片,獲得66K的讚數。這張圖之所以能夠提升engagement不只是因為觀賞者可以對圖片內容有共鳴,還有這些圖片精彩、吸引人的程度足以讓觀賞者停下滑動的滑鼠或手機,發出wow的讚嘆!(或是照Red Bull的觀眾所說的:sick!)

Red Bull除了分享運動類型的內容外,也在Instagram上的分享投注其他品牌想要釋放的訊息。在@redbull的帳戶中,你可以體驗到品牌想傳遞的形象—壯麗的、視覺性的圖像、人們的極限挑戰;然而,Red Bull可不止是活躍於運動領域,音樂和藝術也是他們熱衷的,所以社群媒體的推文除了有人們從懸崖上跳下來之外的內容,也可以看到色彩繽紛和充滿創意的圖片。

我可以從這例子中學到什麼?

  • 首先,深度的瞭解你的觀眾運用Facebook的工具找出他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內容,用Google Ad Words瞭解他們最近搜尋的關鍵字是什麼。製作Marketing Personas(編按:顧客圖像,盡可能描繪出客戶的樣貌,例如年齡、性別、工作、教育程度、家庭狀況,對其適用的行銷方式、推銷手法等)藉此瞭解對你的顧客而言,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 社群媒體發文的內容,不要只聚焦在你的產品,而是加入關於你的品牌故事、核心價值等內容,無形中增加顧客對你們的瞭解與認同。
  • 記住:人們買的不是產品,而是一個更好的自己(People don’t buy products; they buy better versions of themselves)

產品的使用經驗和感受也可以是賣點,而不只是聚焦在功能。

Lesson #3:像Mail Chimp一樣, 資訊密集的產業也可以用social media來和顧客搏感情!

當然,有人飛越過天空的照片很吸引人,可是我們知道不是每個產業都適合發佈這種內容。即使你的產業不那麼sexy,也就是你的產業著重在「提供價值」,(如果你的產業連提供價值都沒有,那也許你該好好思考你的business是不是哪裡有問題了!)即便是這樣的產業也是可以經營社群媒體的,瞭解你的顧客他們的需求和想要的資訊,然後向他們提供他們需要的內容!

MailChimp(編按:提供eamil marketing solution的公司)在這方面就很值得學習,他們的發文多半都是資訊量豐富或很有價值的內容,著重在發佈可以即刻運用的email行銷攻略,並關注市場趨勢,而這些訊息都能夠對於他們的讀者提供立即的價值。

MailChimp還有另外一個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他們除了提供給客戶有價值的資訊內容之外,還提供相當完整的客戶服務體驗。看看他們的Tweets和回覆的留言串,即可發現不同於一般公司制式的官方口吻,他們運用相當友善的語調來進行回覆與互動。

看到上圖的回覆有「longreply.com」了嗎?這家公司為了提供深度的客服回覆服務,甚至還創造了一個產品,好讓他們可以快速的提供給顧客完整的客服解決。

我該如何做才能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 愛上Data吧!善用Google Analytics、你的社群平台、你的CRM和行銷平台等,試著去找出「什麼資訊能夠吸引你的目標客群」,然後持續的逐步分享。
  • 在你的文章製作過程中加入Research這一塊!豐富你推文的資訊量。(看看Buffer如何做研究)。
  • 很多的資訊中心,例如Pew Research、鎖定特定產業的資源如Marketing Sherpa都可以提供深度的見解,你也可從中share有用的資訊給你的讀者。
  • Visual.ly 提供不少open data的資源

Lesson #4:像可口可樂一樣, 用行動、形象影片和故事來述說品牌精神!

可口可樂公司很清楚知道他們公司的定位,根據網站寫的公司使命

  • 帶給世界新鮮的感受—心裡、生理和心靈。
  • 透過我們的品牌和行動帶給世界正面能量。
  • 為世界創造價值和帶來改變。

然而,他們的社群管道經營的內容相當成功,讓你不用造訪他們的網站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品牌形象,主打許多溫暖動人、分享和愛的故事。

可口可樂 持續的分享動人的故事和影片,自然的呼應其品牌主打的使命和價值。它的YouTube channel並不是用國家、地區或產品線來作分類的標準,反而是用來自全球世界各地的故事來宣傳。

我可以如何分享來傳達品牌精神?

  • 清楚的掌握品牌價值!如果連你自己對品牌的價值都說不清楚,你就更不可能感動你的顧客了,記錄你的品牌價值,並向顧客宣傳它。
  • 實踐你的品牌精神!如果你的品牌在乎環境,那就展現出你們所做的一些愛護地球的projects、行動和成果,用具體的行動述說品牌精神。

Lesson #5:像Square一樣,描繪顧客使用產品服務的畫面,增加社群媒體的溫度

社群媒體的初衷是讓人們產生「連結(connection)」,如果你的品牌把社群媒體經營的很公式化,讀者很快就會離你而去了,如何在社群媒體上加入人的元素和溫度?用有溫度的方式呈現顧客的產品使用經驗。

Square公司在它的Square Stories的系列中,不只是呈現該公司的手機支付產品,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品如何影響顧客的真實生活和改變他們的生活。

透過傳遞素人顧客的使用畫面和感受,這樣的「其他人也做了這件事」的技巧在social media上是很棒的策略,這會讓你的顧客覺得很有共鳴,很容易就能拉近和你的產品或服務的關係,並且會感受到品牌給予他們的在乎,加深客戶關係。

我可以如何描繪顧客的使用畫面?

  • 和你的客戶服務團隊一起討論,以瞭解「誰是你的客戶」和他們「如何使用你的產品」,HubSpot這裡提供一個很值得學習的例子
  • 突破一般的顧客印象,直接拜訪客戶觀察他們的環境並記錄你們的會議討論內容,真實呈現出不同客戶的環境、他們的挑戰和客服困難後的成果。
  • 開心地迎接不同的客戶使用體驗,你的使用者可能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來使用你的產品,這是個好消息,呈現出這樣的使用體驗,會讓更多不同的顧客感到共鳴。

Lesson #6:像 Intuit一樣,善用社群媒體展現企業文化,拉近與求職者和大眾的距離

Intuit是B2B品牌中少數成功使用Pinterest的公司,他最熱門的profile就是Intuit Career profile:透過36個不同的boards呈現該公司被Fortune票選為「百大最棒的公司」,透過這樣活潑的方式來呈現出公司的職員,在Pinterest上的內容除了給新鮮人求職的建議之外,還有其他lifestyle的生活提議專欄。

不管你的公司規模大小,招募到人才都是一個相當關鍵的事情,你需要的人不只是有能力勝任職位,也需要能夠和公司文化相符,Intuit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使用社群媒體,不僅更有機會吸引到人才,更進一步展示公司文化以招攬磁場相符的員工。

我可以如何呈現我的企業文化?

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從今天起,你可以根據公司的價值、需求和目標客群去執行或調整如何採用這些策略,不論是擇一二使用或是混合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實驗要提早執行並持續進行!社群媒體最棒的一點就是你可以立刻得到feedback,很快的你就可以透過這些實驗中找到最適合你的發文內容和社群行銷策略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