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是這樣學會 Ruby on Rails:12 個星期打造 12 個網頁 APP”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是這樣學會 Ruby on Rails:12 個星期打造 12 個網頁 APP

Posted: 27 Jan 2015 03:00 AM PST

我是這樣學會 Ruby on Rails:12 個星期打造 12 個網頁 APP

Mackenzie Child 是一名設計師、工程師、也是一名 Youtuber 兼 Blogger,白天在 Precision Nutrition 擔任前端工程師,晚上則一邊自修程式設計、一邊螢幕錄影(Screencast),把學到的東西用 Youtube 分享給大家。

同時 Mackenzie 也會在他的部落格 mackenziechild.me 上紀錄一些想法、設計作品、工作點滴。Mackenzie 在 MediumInstagramTwitterDribbbleGithub 等平台上都十分活躍。

身為一名前端工程師,Mackenzie 認為世界上需要更多的「獨角獸(Unicorn)」,Mackenzie 口中所謂的「獨角獸」,是程式開發界傳說中的生物,不但精通 UI / UX 設計,還能同時進行前端和後端開發的厲害角色。「獨角獸」稀有的原因不難明白,畢竟要能成為同時精通前端設計和後端開發的工程師並不簡單,就像找一名文科理科都爆強的學生不容易一樣。

想成為獨角獸,左腦右腦都要可以靈活使用,要擁有敏銳的設計天份,還要有厲害的邏輯思維。Mackenzie 相信,如果進行後台開發的工程師能有一點設計美感,進行前端設計的設計師能會一點程式開發,如果世界上有更多這樣的「獨角獸」,那生活將會更美好1

I believe the world could be a better place if more designers learned how to code and more developers learned how to design. –– Mackenzie Child

於是去年底,Mackenzie Child 在部落格上分享了一個特別的經歷,專精前端設計的他,決定開始學習後端開發的 Ruby on Rails,並且完成一項艱鉅的挑戰:連續 12 個星期,每個星期用 Rails 做出一個不同的網頁應用程式。Mackenzie 將這項挑戰稱作「12 in 12 Challenge」。

在這裡將 Mackenzie Child 完成「12 in 12 Challenge」所記錄下的文章 「How I finally learned to build stuff with Rails」 分享給大家,本文並非逐字翻譯,有興趣請閱讀原文。


How I finally learned to build stuff with Rails

Hint: I built 12 different web apps in 12 weeks

幾個月前我決定開始學 Rails,在這之前我也曾經「玩過」 Rails ,只是總是遇到瓶頸就半途而廢,或是找到更「有趣」的事情而無疾而終。

你知道,我是一名圖像設計師兼前端開發人員,16 歲時開始進行圖像設計(Graphic Design),到了 20 歲時主要致力於網頁前端設計,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有源源不絕的點子想完成,卻沒有多餘的錢聘請專業的網頁開發者(Web Developer),也沒有自己學著開發製作。

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將一個點子,從頭到尾、從前端到後端,全都自己開發完成,成為開發界的「獨角獸」–– 一個精通 UI / UX 設計,還能同時進行前端和後端開發的厲害角色。

所以啦,我決定開始好好學習 Rails!

之前我學 Rails 都是跟著線上的教學,但一牽扯到教學裡沒提到的部分就完蛋了,當然更多時候,光是線上教學的內容我就搞不定了。看教學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的瞭解 Rails,最重要的是「動手打造」!於是我決定挑戰我自已:

挑戰自己用 Rails 連續 12 個星期,每個星期製作一個截然不同的網頁應用程式,我將這項挑戰稱作:「12 in 12 Challenge」。

不只如此,我讀了一篇文章在講「教別人會讓自己學得更好(You learn better by teaching)」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曾聽過這個說法,因為在教別人之前,必須將所學的東西吸收、消化,再整理出來,要解釋得讓別人聽得懂,那又是另一個境界的理解!所以除了動手做 Web 應用程式以外,我還將製作的過程錄成了教學影片,也在部落格裡將步驟一步步記錄下來。

我得非常誠實的告訴你們,這項挑戰...... 還真他x的難啊!

對我而言這麼困難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在進行這項挑戰的過程中,我還得同時兼顧白天的全職工作。這 12 個星期裡,好幾次我都想放棄、想辭職,也氣自己傻!為什麼不選個「4 in 4」就好,偏偏選個「12 in 12」。

每個星期我都在掙扎中度過:動手寫程式、遇上困難、出了找不到原因的 Bug,接著花上好幾個小時 Google 如何解決問題(要能夠打出對的關鍵字去 Google 出答案,這又是另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了...),通常我能在 Stack overflow 上找到我要的答案而順利解決,有時候則無意間在某某不知名開發者的部落格裡抓到一點頭緒,一知半解、硬著頭皮繼續寫下去。

但就在我死撐、硬撐過每個星期的同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這些挑戰變得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簡單!大概在第五個星期時,我對我打造的 應用程式基礎架構已經很有自信,開始接著理解 MVC 模型(Model/View/Controller)概念!寫程式時 Debug 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對於未知錯誤的恐懼也慢慢消失了。

在完成這項挑戰後,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訴你們,每個迸到我腦中的點子我都有把握能寫出 MVP!更重要的是,任何沒寫過的應用程式,我現在都有自信,我絕對能把它們搞懂,想辦法把它們生出來。

不過別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因此變成了「高高手」,在開發 Rails 這個領域裡,這項挑戰只是一個很棒的「開始」,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太多不同的主題需要嘗試,這些都是我未來需要做足功課、計劃周詳的。

廢話不多說,就來看看我 12 個星期裡完成的 12 個應用程式吧!以下是我在「12 in 12 Challenge」裡完成的作品跟教學影片,所有的程式碼都放在 Github 上免費提供給你們。

學習任何程式語言都是一個障礙重重的挑戰,我希望我製作的這些教學步驟、影片,能夠在 Rails 新手們學習的過程中提供一點幫助。

Week 1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 Reddit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2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部落格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3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食譜 APP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4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 Pinterest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5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電影評價 APP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6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 Todo 待辦事項 APP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7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求才職缺版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8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健身紀錄 LOG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9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維基百科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10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論壇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11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記事本 APP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Week 12

如何用 Rails 製作一個類似 Dribbbe 的 APP

部落格步驟詳解、Github Repo

矽谷火紅創投大力擁抱的愛沙尼亞駭客精神

Posted: 27 Jan 2015 01:56 AM PST

矽谷火紅創投大力擁抱的愛沙尼亞駭客精神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照片來源:Arian Zwegers

筆者好友,Skype草創時期團隊中的Taavet Hinrikus的新創公司:P2P國際匯兌服務的Transferwise,繼去年七月吸引超級投資人Co-founder of PayPal Peter Thiel 以及 super-entrepreneur Sir Richard Branson (維京集團創辦者)等人總共投資了美金2500萬之後,上週又上一層樓,獲得矽谷火紅的超級 VC:Andressen Horowitz (@a16z) 領軍美金5800萬的挹注(該VC的投資組合中包括Facebook, Twitter, Airbnb, Github and Pinterest)。 筆者曾於去年七月發表過一篇相關的文章:“維京集團創辦人投資的P2P國際匯兌服務,台灣會不會也擋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一下。但還是於此簡單敘述Transfrewise在做什麼事情:

TransferWise 利用技術來撮合貨幣的買家和賣家,大幅降低銀行於此服務上收取的(隱藏)利潤。TransferWise是使用官方 mid-market 的匯率,其手續費是0.5%。問了Taavet Hinrikus, 這次他想要顛覆的是什麼,他說:「缺乏透明度一向是金融服務體系中一個很大的問題,通常,消費者認為他們所付出與他們所實際支付的,之間的差異是很龐大的,我創辦TransferWise,只是真實地反應這個問題。“」

來說說 Tavvet Hinrikus這個人:愛沙尼亞人,2003年大學沒畢業加入 Skype,從此走上Hacker + Entrepreneur的路。

破壞式創新的洗禮

Tavvet Hinrikus 加入的 Skype,2004年正式推出時,破壞的是長期壟斷,且享受高額利潤的龐大電信產業。 2010年他自己創辦的 Transferwise,一樣是有著破壞長期壟斷,長期享受高額利潤的產業:銀行。除了上述他自己的說法,Sir Richard Branson如是說:

「我很高興能夠投資這樣一家創新公司 : Transferwise。金融服務,例如外匯服務形態, 數十年來未曾改變,早已經是需要有所變革的時候. 我樂見 TransferWise的技術與創新,帶來透明度的市場。」

而Andressen Horowitz的 Ben Horowitz 對於這次投資說到的一個重點是:

When funding new products, a good rule of thumb is that the new product must be at least 10 times better than the old way of doing the same thing or customers will stay with what they have. It’s an easy concept to understand, but sometimes a difficult one to quantify. Not so with TransferWise: A typical FX transaction costs a consumer 5% and TransferWise profitably charges 10 times less for the exact same transaction. Ten times better indeed. In addition,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s amazing, yielding an 80% NPS score, which is unheard of in financial services. 

所以,Skype這樣的產品,絕對不會是長期享受好處的電信業者能想出來的,Transferwise這樣的服務,也絕對不會是享受暴利慣了的銀行能搞的,原因很簡單,這些都是挑戰與動搖自己固守的“本”與“營收”。台灣的銀行業者一股腦地投入第三方支付的服務,好像客戶很需要這個服務!但有沒有想想,客戶可能完全對第三方支付無感,反而像是匯兌麻煩的程序(筆者有朋友換個歐元,要臨櫃花上一小時)與高額手續費才是客戶最有感覺的,這部分能有調整,就會是客戶要的。這也讓筆者想起現在加入的新創公司 Zoom的創辦人 Eric 說過,他創辦 Zoom的原因,是因為他領軍的Cisco-Webex,已經浸潤在長期享受領先市場的優勢與好處(就是賺大錢),無法抽身來看產業可能的大變革是什麼?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只有離開Cisco,以新創公司的角度,來重新打造一個產品。

所以,各位有志創業者若找不到創業題材,從Tavvet的Skype與TransferWiser的經驗來看,就是找長期壟斷或者/與(因管制)享受暴利的產業,來看有無可以改善使用方式以及降低客戶取得成本的機會,筆者可以說,電信跟金融,永遠是不缺機會與題材的兩個產業!

Skype之於愛沙尼亞的真義

至於 Tavvet 是怎麼加入Skype呢?來看看 2004年1月 Fortune 雜誌對 Skype共同創辦人們的一篇專訪(筆者當時也是看到這篇文章,立馬與其中一位創辦人聯絡上,2004年中PChome與Skype合作在台灣推出服務),Skype的共同創辦人:Niklas Zennström是瑞典人,Janus Friis是丹麥人,Geoffrey Prentice是美國人,都是連續創業者,他們把愛沙尼亞的塔林(首都)當作是Skype開發重鎮,是因為在1960年代蘇聯共產計劃經濟的規劃下,愛沙尼亞專心發展電腦資訊科技,如文章中所述:

In the 1960s, as part of the U.S.S.R., Estonia had poured funds and people into its Institute for Cybernetics. While Cybernetics centers in other republics focused on biosciences or math, Estonia's devoted itself to computer programming. ........After the country declared independence, it quickly put its tech savvy and relatively cheap wages to work.

所以,當台灣媒體只是表面看到一直以為Skype在愛沙尼亞創立的,是愛沙尼亞這個國家培育的新創公司時,筆者認為重點是:

連續創業者:Skype的共同創業者,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國家:當時有高科技人才與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的愛沙尼亞

而這樣組合的發展,讓Tavvet在有經驗的創業者帶領嚇得新創公司,培養了創業的精神與能力,因此有了現在的 TransferWise。當我們的政府想辦法拼命要把團隊送到矽谷時,是否也曾思考如何能吸引像Skype共同創業者,進駐台灣,選擇台灣的團隊作為創業的基地?當初Skype選擇愛沙尼亞的原因,現在都可以用在台灣身上!如何引進國際人才,活化台灣未來,Forward Taiwan的共同創辦人朱平老師這樣說(由此引述):

「目前台灣擁有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僅有一萬多人,相比2300萬台灣人,佔比相當低,我們在不干擾台灣文化主體性下,在一定的配額限度下,讓更多外籍白領人士願意久留台灣。讓外籍白領人士自由找尋工作機會,而不是逼迫著教英文、銀行給他們相同的貸款機會,最後甚至給予公民權,讓他們對台灣有強烈的認同感。」

筆者提及Fortune報導Skype的文章,標題是“Catch Us If You Can",是一個雙關語,故事是,當時Niklas Zennström與Janus Friis因為於創辦Skype之前創立的檔案分享軟體 Kazaa,被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告,受到美國政府的通緝,但他們卻在愛沙尼亞找到落地之處。筆者其實很難想像,有一天,台灣能對這樣的創業家伸出友善的雙手,可以不用如此戲劇性,但塑造一個對國際創業者友善的制度與環境,台灣還有一條長路要走,只要有一些改變,就會有深遠的影響!

Apple Pay 大戰 Google Wallet(電子錢包): 他們是如何運作的?

Posted: 27 Jan 2015 12:49 AM PST

Apple Pay 大戰 Google Wallet(電子錢包): 他們是如何運作的?

本文由 Astral Web 歐斯瑞編譯自 〈 Apple Pay vs Google Wallet: How They Work 〉。

Apple以及Google兩大品牌各自擁有一群有狂熱的粉絲,粉絲們的嗜好就是把兩個公司的產品像比較蘋果跟橘子一樣比來比去。我們比較了一下Apple Pay以及Google Wallet(電子錢包)兩樣產品的差別之後,一開始認為他們幾乎是兩個相同的產品:差別在Apple Pay看起來更容易使用,而Google Wallet有較多功能。深入研究後,我們才發現:這兩個產品的差別之大,就像是一顆蘋果跟一個綠色機器人。

基本部分

  • Apple Pay 以及 Google Wallet都是行動支付系統。
  • Google Wallet在三年之前即上市,而在蘋果的產品上市之後,他的使用率跟接受度也隨之上升,這個增幅有可能是空前絕後的。
  • 兩個系統都可以使用NFC(近場通訊)進行非接觸式的付款,但是實作方式稍有不同。由於可以完全制定硬體規格,蘋果只對iPhone 6以及iPhone 6 Plus開放Apple Pay(還有幾款iPad以及即將上市的Apple Watch),並且使用指紋辨識技術做身份認證。
  • 另一方面,Google選擇了傳統的密碼驗證系統。這樣的差別不止讓蘋果的付款方式更容易使用,而且看起來更酷!不過,Google的方案可以在許多舊型的手機上運作,甚至不能使用自家支付系統的iPhone 5也可以使用Google Wallet 呢!
  • 兩種支付方式都可以直接在app或是網站進行線上購物,經由事先輸入的資訊可以自動完成整個結帳流程,消費者需要輸入密碼或是進行指紋驗證以完成交易。
  • 從產業的觀點來看,這兩種行動支付方式最明顯的就是安全性的突破,而蘋果跟Google在這點上都做得相當不錯。

安全性

信用卡詐欺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個主要問題了。隨著銀行跟商店升級他們的支付平台,像蘋果或是Google這樣的行動支付系統有可能讓美國成為支付安全的領導者。

兩個系統看起來同樣可靠,兩間公司採用不同的方式設計產品功能以及侷限性。對消費者來說,最顯著的不同是指紋辨識跟輸入密碼;雖然在技術層面上,有更多複雜的細節,但最重要的是,兩家公司的系統都不會將客戶的信用卡資料(卡號、持卡人姓名、有效日期、檢查碼)傳給商店。

兩個系統的使用者都只需要在初始設定中送出一次信用卡資料。Google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並且把使用者的信用卡資料存在他們的伺服器中。收到並儲存使用者的信用卡資料之後,Google會提供使用者一組行動設備,名為Google Wallet Virtual Card的虛擬信用卡。使用者的設備只會傳送虛擬信用卡來進行交易,因此商店絕不會看到真正的信用卡資料,而這些資料被安全的保存在Google的主機裡。當商店對虛擬信用卡的消費請款時,Google才會對消費者設定的那張卡片請款;換句話說Google是整個交易過程中唯一能看到消費者真正信用卡資料的角色。

蘋果則採用了另一種名為Tokenization的資安方式。當使用者在行動裝置上設好卡片資料之後,這個機制會直接與發卡銀行聯絡、確認信用卡資料的正確性;待卡片確認後,一組綁定裝置跟信用卡,名為DAN(Device Account Number)的專屬令牌會被儲存在裝置上的一塊安全晶片裡。而DAN有結構的重組消費者的信用卡卡號,在之後的所有付款中,實際被發送給商家的卡號就是這組重組的卡號,銀行可用傳統的方式來管理這組卡號。

差別

上述的些微差別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付款方式。由於Google儲存了使用者的卡片資訊,在交易中擔任了中間人的角色,因此不需要與銀行打交道;實際上,任何種類的卡片都可以設定在Google Wallet上。而且,你也可以把商店發行的現金回饋卡、儲值卡、或禮劵卡設定到Google Wallet裡,所有的金錢都可以在不需要銀行的情況下存入或支出。

Google wallet試圖在虛擬世界取代傳統的錢包。因此,google會追蹤你的交易,儲存你的購買紀錄 ─如果你有把所有發票都塞進皮夾裡的習慣,你的皮夾裡也會塞滿你購物的足跡。Google會像其他蒐集來的資料一樣,提供所有和你有關的廣告,這就是Google的商業模式。為了扮演好中間人的角色,Google在他們的詐騙防護政策中,保證100%的安全措施。

相反的,蘋果明確地表明他們絕不追蹤客戶的交易。事實上,蘋果不會在他們的主機或使用者的裝置上儲存信用卡資料。蘋果所做的只是傳送你的卡號到銀行,確認卡號後將從銀行那接收到的DAN存到裝置的安全晶片上。

蘋果不是一個支付中間人,Apple Pay如其名,就是一種支付方式。基本上,一隻啟用Apple Pay的手機就像是一張漂亮昂貴、沒電就不能用的信用卡。雖然指紋辨識跟遙控支付的技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這也代表如果有人用了你的Apple Pay,你得親自跟銀行協商。

這個做法也代表蘋果必須個別跟銀行談合作的事宜,也就是說限制了可搭配Apple Pay使用的卡片種類。不追蹤交易內容也代表蘋果無法將使用者的行為轉換為收入,而蘋果還必須向他們的合作銀行收取交易次數計費的費用,這個費用的計算方式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是個謎。

沒說出來的秘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納悶,為什麼銀行會在Google不收費的情況下,仍選擇與蘋果合作並且支付蘋果手續費。可能是因為蘋果說服這些銀行,Apple Pay使用者的消費量較為龐大;也有可能銀行相信他們跟蘋果會比那些對蘋果說不的同業獲得更多好處。甚至也有可能蘋果就是有本事在極度複雜的賽局中,兼顧各方人馬的利益,讓大家服服貼貼。

然而,儘管蘋果有喊水會結凍的本事,在行動支付這塊領域他們做的還是不夠好。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 (MCX)是一個成員包含沃爾瑪、美國7-11、溫蒂漢堡等知名商店的商店聯盟,已經宣布他們不會使用Apple Pay或者是Google Wallet;反之,他們推出自己的行動支付方案,一個名為CurrentC的產品。這項方案將為他們省下大量的交易處理費用。

蘋果或是Google都沒有提供太多好處給商店來鼓勵使用他們的系統;雖然CurrentC還是使用老式的掃描QR條碼來進行付款,這樣的使用方式看起來更難成功。

底線

Apple Pay宣稱他們是可以完全取代消費者錢包的產品;雖然Google Wallet似乎更有資格這樣說。不過,Google也自稱Google Wallet是「一種更簡便的支付方式」,同樣的,Apple Pay似乎更適合這個稱號。對消費者來說,兩個系統都著重在提升更多安全性,便利性上只有小小的進步。對整個產業來說,要如何衡量這兩個系統的好壞則仍在未定之天。

原文選自Apple Pay vs Google Wallet: How They Work,由 Astral Web 歐斯瑞進行編譯。

資料來源:

Apple Pay vs Google Wallet: How They Work

宏碁雲端完售江蕙加場演唱會門票,施振榮肯定技術團隊

Posted: 26 Jan 2015 07:48 PM PST

宏碁雲端完售江蕙加場演唱會門票,施振榮肯定技術團隊

宏碁 (2353-TW) 此次接下江蕙演唱會售票任務,順利在 26 分鐘完售所有門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發出公開信指出,對宏碁技術團隊 2 周來不眠不休達成任務,深感肯定,也為其表現感到十分驕傲,而部分售票過程的情況、說明未盡詳細,讓歌迷感覺卡卡,對此也感到抱歉,宏碁將累積經驗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務。

施振榮表示,這次宏碁接下江蕙祝福演唱會加場售票的任務,如之前在記者會中所說,此次任務能否圓滿涉及網路的穩定、售票系統、人性化的流程三大關卡,對於宏碁技術團隊這二週來不眠不休努力達成任務,深感肯定,也為其表現感到驕傲。

施振榮強調,宏碁這次接下任務,希望對大眾建立宏碁雲端服務能力的認識,且透過資訊安全管理,在過程中駭客也無門可突破這些防護網;另外,為解決社會大眾買不到票的痛苦,也希望能順暢且在公平機制下,很快將票售完,從結果來看,宏碁也做到。

此次為建立起公平公正購票機制,施振榮認為,宏碁十分用心,雖然事前已做許多貼心叮嚀,但對歌迷朋友而言仍可能不夠貼心,未能事先設想部分歌迷在電腦前可能遇到的狀況,對歌迷上網購票過程畫面說明也不夠詳細,因此讓歌迷感覺卡卡,使用上不夠順暢,對此也感到抱歉。

施振榮強調,社會大眾的反應宏碁會虛心受教,將累積更多經驗改善,日後提供大家更好的服務。

江蕙演唱會購票流程幕後直擊影片

宏達電跨界電競,王雪紅:與 HTC 使用者相關

Posted: 26 Jan 2015 07:10 PM PST

宏達電跨界電競,王雪紅:與 HTC 使用者相關

photo credit: Robert Scoble

宏達電 (2498-TW) 繼與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策略合作後,再宣布將支持北美洲及歐洲的電子競技運動,與 Cloud 9、Team Liquid 及 Team Solomid(TSM)3 支國際知名頂尖電子競技團隊展開跨界合作,董事長王雪紅指出,「我們發現熱衷此運動的人與 HTC 的使用者間互有高度相關,因此展開跨界合作」。

宏達電表示,這 3 支國際知名頂尖電子競技團隊都從 Legends Championship Series(LCS) 中的北美聯盟 (North America League) 季初就參賽至今,這次的跨界合作預計本週末 Cloud 9 與 Team Liquid 將在 X Games Aspen 首場 Counter Strike: Global Offensive 錦標賽中揭開序幕。

董事長王雪紅表示,「電子競技運動在過去數年內有顯著成長;我們發現熱衷於此運動的人們與 HTC 的使用者間互有高度相關,因此毅然展開此次的跨界合作,以實際行動支持這群兼具實力與天份的團隊及選手」。

宏達電表示,Cloud 9、Team Liquid 及 Team Solomid(TSM) 是國際上極具盛名的電子競技團隊,其中 Cloud 9 更是北美地區最成功的電子競技團隊,擁有 Twitter 的訂閱人數近 15 萬人次;Team Solomid(TSM) 每月吸引 600 萬人次在 Twitch 觀看他們的影片;Team Liquid 的 YouTube 頻道也擁有 2500 萬瀏覽次數。

宏達電強調,隨著全球電子競技運動的快速發展,收視率已和傳統運動不相上下;HTC 很榮幸能與這 3 支頂尖電子競技團隊展開跨界合作,相信將是 HTC 和遊戲社群及消費者溝通的絕佳機會,同時落實「追求卓越」的品牌精神。

還在用超慢的 2G 網路?試試看 Facebook 最新推出的 app「Facebook Lite」

Posted: 26 Jan 2015 06:58 PM PST

還在用超慢的 2G 網路?試試看 Facebook 最新推出的 app「Facebook Lite」

雖然高速的固網和 4G LTE 電信網路在全球不少國家已經普及,然而還有許多地區的網路速度還停留在 3G 甚至是更慢的 2G 網路,同時這些地區的使用者所用的手機雖然很可能已經是智慧型手機,但大多不是時下年輕人的首選。

於是,正在努力尋求「下一個十億使用者」的 Facebook 上週推出了「Facebook Lite」,這是一個專為 2G 網路設計的 Facebook app,程式大小也只有 1MB。在 Google Play 的說明頁面上,Facebook 強調這個 app 速度很快、在資料傳輸上很有效率,而且各種基本功能諸如通知、即時通、分享照片等等也都沒少。

這個 app 目前下載量還很少,介於一萬至五萬,只在下列幾個國家上架:孟加拉、尼泊爾、奈及利雅、南非、蘇丹、斯里蘭卡、越南和辛巴威。其中奈及利亞是全球手機第七多的國家,非洲地區的手機使用者在 2012 年就比歐洲或是美國還要來得多了。

上述這些國家雖然網路速度慢,但是受惠於智慧型手機價格下降(可低到只有 30 美元),消費者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接受智慧型手機,也造成行動網路的使用比例快速提高。Mary Meeker 在去年的網路報告就指出,非洲的行動網路佔網路使用的比重達 38%,全球平均則是 25%。

其實 Facebook 一直有在注意如何讓網路速度較慢、裝置較老舊的使用者也能使用 Facebook。他們的總部設有一部限速 256kbps 的電腦讓工程師測試。

當然,Facebook 也不是只有消極地推出適應低速網路的 app,他們與聯發科、Nokia 等科技公司共同成立 Internet.org 也正在設法讓全球更多人可以上網,更不用說其他像 Google 和 SpaceX 等公司也在為了讓更多人(在更多地方,例如火星)可以上網而努力。

台灣市場小嗎?行動平台營收高居亞洲第四、全球第十

Posted: 26 Jan 2015 05:55 AM PST

台灣市場小嗎?行動平台營收高居亞洲第四、全球第十

App Annie 中國區總監戴彬

更新:文末附有App Annie 中國區總監戴彬今日分享之完整簡報檔。

今天松崗科技旗下 app01 舉辦「華人行動應用大賞」,邀請知名 app 分析公司 App Annie 中國區總監戴彬分享去年他們所觀察到的 app 市場數據。我們最關心的當然是台灣,而最亮眼的也是台灣。雖然人口僅止 2300 萬人,時常被形容為「市場小」,的確,從 App Annie 提供的數據來看,下載量前十都排不上,然而談到營收,台灣人可是不落人後,花錢不手軟,站上全球第十名。

現在就讓我們從頭開始,自戴彬的簡報一探全球與區域 app 市場概況:

全球 iOS 平台營收依然略勝一籌

雖然 Google Play 下載量遙遙領先,但是論起營收,iOS 付費狀況還是贏過 Google Play。

行動 app 下載量,新興市場大爆發

整體而言,app 下載量美國高居全球之冠,不過如果把 Android app 第三方商店算入,中國的數字應會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 app 下載第量一大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榜單有許多新興市場,包括巴西、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等等,成長快速,Google Play 下載量遠多於 App Store。而英美等已開發國家,App Store 則比 Google Play 略多。

台灣是小國小民,也是行動世界的好國好民

下載量與營收並不成正比,日本人口雖然遠少於美國、中國,但是總體營收卻居冠,Google Play 賺到的錢多於 App Store。而美國 App Store 營收則大幅超過 Google Play。中國儘管缺乏 Google Play 數據,光靠 App Store 也能排到第三,足見其消費力驚人。韓國排在中國之後,Google Play 搖搖領先,不過戴彬認為,由於新版大支 iPhone 在韓國銷量不錯,今年 App Store 表現應該會追上來。美、日、韓三國佔據 Google Play 70% 營收。

iOS App Store 營收台灣貢獻全球第十(因簡報不清晰故調高對比)

Android Google Play 營收台灣貢獻全球第五(因簡報不清晰故調高對比)

這份行動營收榜單一到九名都毫無意外,皆是世界經濟強權。而台灣營收貢獻竟也躋身前十,在 Google Play 上排名第五、App Store 也較去年成長兩名,擠進第十。我們到底把錢花在哪裡呢?

戴彬分析,台灣最賺錢的 app 是 LINE(包括遊戲與貼圖)與交友類型的 app,與日本的趨勢較為吻合。比較特別的是,台灣人更願意花錢在導航 app 上,例如 maps.me、Garmin 等等,在非遊戲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 Google Play 上,香港營收貢獻也排到第八,App Store 則為第 12。從營收來看,市場小不小,與賺不賺得到錢其實是兩回事。

而新興市場雖在營收上還沒有突出表現,但是龐大的下載規模,已形成巨大的市場張力,只要解決支付管道的問題、提升使用者付費意願與習慣,這裡將是不容小覷的行動金礦。

iPhone、iPad 國情大不同

戴彬也比較了 iPhone 與 iPad 的下載與營收狀況。從 app 下載量來看,美國、中國手機與平板平分秋色,但日本就很懸殊。至於在營收方面,西歐與美加源自 iPad app 的比例都算高,東方國家平板的表現就比較平淡。因此,面對不同市場,在 iPhone、iPad 的投入也應有不同考量。

iOS 與 Android 消費形態差異

無論下載量或營收、無論 iOS 或 Android 平台,遊戲類 app 都是最多的。除了遊戲以外,iOS 使用者最常下載的類別多為娛樂、影音拍攝 app,花最多錢在社群、音樂等等;Android 使用者則青睞工具、溝通類型。

當他們挾帶龐大資本砸向台灣

iOS app 遊戲下載排行榜,國產遊戲屈指可數

「華人行動大賞」活動辦在信義區 HIVE 夜店。從一樓抵達目的地,偌大的電梯裡,中國遊戲 app 天龍八部,佔滿整個空間,信義威秀廣場大型看版與柱子,貼滿遊戲宣傳廣告。每天上下班必經的忠孝復興捷運站與木柵線相連的通道,來自香港的神魔之塔巨型廣告居高臨下,簡直像要吞沒所有搭乘手扶梯的低頭族。根據業界人士預估,中國挾著龐大資本,以每月 8000 萬 -- 1 億行銷預算大舉進攻台灣的遊戲 app 屢見不鮮。宛如電玩裡,天生全副武裝的全知者,輕鬆過關斬將。

他們在這小島砸了龐大資源,從兩大行動平台遊戲排行榜與統計數據來看,也確實奏效。而其他領域如生活消費雖有文化門檻,進入不易,但若資本戰爭真開打,我們能否招架也未可知。AppAnnie 讓我們驚奇的發現原來「台灣市場不小」,但該怎麼把利益也留在國內,該怎麼與錢海戰術抗衡,該怎麼闖蕩全世界,是所有創業者最艱難的考驗。誠如前幾天李開復針對「市場小不小」的問題所言,台灣的處境尷尬:

討厭的就是小,但是又不是很小。在大市場(中、美)出生的創業者,最佔優勢,因為先做本土,再做國際化就可。在超小市場(新加坡、以色列)出生的創業者,優勢其次,因為本土市場太小,只有走向國際。在中小市場(台灣、韓國)出生的創業者最難,因為本土市場可以養活團隊也可以賺錢,但是做不大。要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面向國際,這樣才有希望成就偉大的公司。

完整簡報檔

電商數據平台EagleEye公佈2014Q4台灣購物網站排行榜

Posted: 26 Jan 2015 04:00 AM PST

電商數據平台EagleEye公佈2014Q4台灣購物網站排行榜

2014年第四季網友最常光顧的購物網站排行榜出爐!台灣電商數據分析平台EagleEye鷹眼數據,以「不重複造訪人次佔比」為排行標準,公布第四季購物網站排行榜(延伸閱讀:2014第三季網友最愛逛的 B2C購物網站排行榜)

一、綜合購物網站排行榜

Yahoo!奇摩購物中心、PChome線上購物、Yahoo!奇摩拍賣 佔據前三

以綜合購物網表現來看(如下表一),Yahoo!網購龍頭地位依然強勢,除了Yahoo!奇摩購物中心以53.64%佔比拿下排行榜第一名外,Yahoo!奇摩拍賣Yahoo!奇摩超級商城一併拿下第三及第四名的位置。PChome線上購物則是以2%的差距緊追在後,拿下排行榜第二;而露天拍賣擊敗眾多購物網站來到綜合排行第五名位置。

二、雙11加持,B2C購物網站排行震盪

淘寶強勢爭霸第五位置

單獨將B2C購物網排行榜拉出(如下表二),前三名分別是Yahoo!奇摩購物中心PChome線上購物及momo富邦購物網;而因雙11節慶大舉提升流量的淘寶,以29.57%人次佔據第五名位置。

八家名次提升,雙11衝擊排名

再觀察名次跌幅,與Q3排行榜名次相比,本季共有8家購物網站名次躍昇,13家購物網站名次下跌,1家新進榜單。

名次提升的網站中,天貓受到雙11影響,台灣網友觸及率表現十分亮眼,一口氣成長了五個名次,導致購物網站排名呈現大震盪趨勢;名次漲幅第二多的則是年底推出「台灣特色雙11購物節」的myfone購物,在本季成功吸引消費者目光,成長了四個名次;值得注意的是,才在2014年10月上線,以策展概念經營的friDay購物,首次進榜即進入前30名,但後續經營成績能否持續亮眼,仍有待關注。

三、B2B2C/C2C購物網站排行榜

而商城及拍賣網站排行榜(如下表三),Yahoo!奇摩超級商城雖然商家數非最多的B2B2C網站,但在去年12月中便宣佈商城平台交易額突破百億大關,人次以近50%佔比遙遙領先其他B2B2C購物網站,拿下排行第一。Yahoo奇摩電子商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志仁並宣佈2015年將前進香港經營跨境電商,幫助台灣賣家前進香港,2015年營業額能否突破新高,值得期待。

在拍賣部分,Yahoo!奇摩拍賣以近6%差距勝過露天拍賣

四、B2C購物網站 人次漲幅趨勢

Q4人次佔比漲幅前五名的網站(如下表四),分別是森森購物、淘寶、Lativ、天貓及momo富邦購物網,從漲幅指數分析以下五大重點。

  1. 善用數據,森森購物 B2C漲幅第一

才在今年初宣布2014年業績突破80億元的森森購物,亮眼成績也反應在購物網;森森購物自開始積極應用數據力經營會員,加強首購及回購活動後,業績較2013年成長雙倍,Q4人次也大幅成長5.32%,拿下B2C排行榜漲幅第一的榮耀。

  1. 台灣網友熱瘋淘寶雙11

今年雙11節慶,台灣淘寶成長同樣令人驚豔淘寶天貓除了雙11當日較去年當日人次漲了6-8%之外(延伸閱讀:雙11,台灣電商跟風迎戰,獎落誰家?),Q4整季也比Q3人次成長了4%-5%。顯示台灣消費者對淘寶天貓已不再陌生,也越來越樂意參與各式活動,以往擔心遇到假貨或金流麻煩的問題早已逐漸消逝;淘寶天貓對台灣網購市場將造成不小衝擊。

  1. 專注單一、庫存調控得當Lativ品牌電商的高競爭力

品牌電商Lativ,表現也十分突出,Q4成長幅度大於多數通路電商,顯示品牌專注經營自有電子商務,仍可保有高度競爭力。創業時堅持做基本款,Lativ總經理張偉強認為專注經營單一商品,相對有助於庫存的調控。

  1. momo購物網 前三大網站漲幅最高

而人氣稱霸台灣購物網前三大的Yahoo!購物中心、PChome線上購物及momo富邦購物網,Q4由2014年營業額高達117億元的momo富邦購物網奪得人次漲幅最高榮譽。富邦媒體科技董事長林福星讓momo從電視購物轉型電子商務。林福星強調,momo採取「聚焦經營」策略:捨棄獲利不佳的部門,集中資源全力投入成長快速的網購平台,將多出來的資源以最直接的方式回饋給消費者,讓momo每年維持兩位數的成長,今年1~9月的合併營收成長就高達22.78%,更多網購數據,請參考 EagleEye鷹眼數據紛絲頁

把手機舊零件變成一台「模組化電腦」!

Posted: 26 Jan 2015 02:35 AM PST

把手機舊零件變成一台「模組化電腦」!

Project Ara 開發者大會的舉行,讓一直備受關注的 Google Project Ara 模組化手機再次成為焦點。模組化手機除了能滿足使用者個性化需求,讓他們能 DIY 獨一無二的手機之外,另一大賣點就是減少浪費、回收再利用。想換新手機時,換個模組就好了。

那如果連換掉的模組都不想浪費怎麼辦?—— 可以組裝成電腦!

提出「模組化電腦」的不是 Google ,而是開發 Puzzlephone 模組化手機的芬蘭公司 Circular Devices。根據科技媒體 The Verge 的報導,Circular Devices 最近提出了「模組化電腦」的概念,認為組成 Puzzlephone 模組化手機的模組零件,也能用來打造成 Puzzlecluster —— 模組化電腦。

Puzzlephone 主要有 Brain(包含主要處理器及鏡頭)、Heart(電池和其他電子元件)、 Spine(包括螢幕、喇叭等)這三部分組成。雖然不如 Project Ara 的多模組那樣靈活,但二者的基本原理差不多。

根據 Circular Devices 的介紹,Puzzlecluster 的概念很簡單:當 Puzzlephone 的使用者不得不更換模組化手機「Brain」部分時,他所丟棄的這些舊模組就能用來組裝電腦。

將多個手機的舊 CPU 組合在一起,Puzzlecluster 就擁有足夠的運算能力來處理資料,變成一台可正常運作的電腦。另外,如果連 Puzzlephone 模組化手機裡的電池模組都拿來利用,這些電池零件還能為「模組化電腦」供電。

當然,Puzzlecluster 模組化電腦不是讓你閒著沒事組裝起來玩玩而已,事實上,「模組化電腦」也可以有實際用途。Circular Devices 說,模組化化電腦能完成需要「平行計算」的各種操作,包括搜尋、資料分析、雲端服務等等。

從現在的概念圖來看,Puzzlecluster 很像一個小盒子,似乎一次只能裝幾個模組。但如果有更大的裝置能組裝更多模組的話,那也許組裝出來的電腦還能有更強大的功能。

不過,目前 Puzzlecluster 還只是個概念,Circular Devices 的想法也還真有點超前。模組化手機都還沒玩到,模組「玩舊」後能拿來做什麼 Circular Devices 都幫你想好了。

數位優先、螢幕優先的 Sonos 新 logo 設計

Posted: 26 Jan 2015 02:22 AM PST

數位優先、螢幕優先的 Sonos 新 logo 設計

我們介紹過的 Wi-Fi 喇叭製造商「Sonos」 是一家極為注重品牌的公司。去年底他們更新了 Sonos app 之後,新的進入畫面曾經引起過一陣抱怨。(請見下圖)

但是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原來 Sonos 這樣的設計別有目的。


來源:BMD

相信各位已經發現,將畫面捲到這裡之後,Sonos 的 logo 會出現類似聲波的特效,巧妙地傳達出 Sonos 這個品牌與聲音有關。


▲ Sonos 的產品線是各種 WiFi 無線喇叭。

甚至有人好奇 Sonos 這次的新設計是不是為往後的 logo 設計指出了一個新方向。1

負責這次設計的是 bruce mau design(BMD)公司,2他們與 Sonos 在 2011 年就曾經合作過。這一系列新版的視覺設計除了在 app 起始頁面出現,也會出現在紐約市地鐵、各個零售站點,以及最近一個座落在巴黎新凱旋門旁的展示間等等。

SONOS (1) from Bruce Mau Design on Vimeo.

數位第一、螢幕第一

Sonos 的這個新設計的特點在於,只有在螢幕上顯示、並且搭配捲動畫面的行為才會顯示出聲波特效,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專為數位時代(或是說螢幕)而設計的 logo。

想像一下,原本網頁上出現 Sonos 的廣告時,是靜止不動的,然而一旦使用者開始捲動畫面,產生的變化就會開始攫取使用者的注意力,不僅具有「把玩」的趣味,還可以達到廣告的效果。

其實,除了 logo 之外,不論是字體或是產品的介面都可能需要因應媒材的改變做出相對應的設計,例如 2012 年配備 Retina Display 的第三代 iPad 問世後,曾經在網路上引起一陣關於字體選擇的討論,例如 Marco Arment 就重新為 Instapaper app 挑選了六款新字體。3他於 2013 年將 Instapaper 賣給了 Betaworks) 而開發出 iA Writer 的 iA 公司則是更進一步認為將會有專為高解析度螢幕設計的新字體:  

然而字體設計大師 Erik Spiekermann 卻不這麼認為:

軟體介面的部分也一樣,蘋果曾經在 iOS 6 中做出一個設計,利用 iPhone 陀螺儀搭配 Retina Display 以模擬金屬物件的反光效果:

知名的專業影像軟體大廠 Adobe 也有使用者在論壇上表示軟體介面在高解析度螢幕上「顯得太小了」。4

Sonos 共同創辦人、執行長 John MacFarlane 向來不吝於表達自己對蘋果的敬意。他曾在一場採訪中說過:「我們一直不斷地向蘋果學習,他們把所有的細節都做對了。」

Sonos 在成立之初就已經展現出了企圖心。當時他們找來了品牌高手 David Placek 參與新公司的命名,此人創辦的 Lexicon Branding 曾孕育出 Pentium、BlackBerry 和 PowerBook(對,蘋果也找過他們)等知名的品牌。就在 David Placek 的許多提議一再地被拒絕之後,創辦團隊最終選擇了具備「回文(palindrome)」特性(上下顛倒、左右相反之後也長得一樣),在任何語言下都沒有特殊意義,而且又好讀的「SONOS」作為品牌名稱。

各位讀者有沒有在哪裡也看過巧妙運用媒材特性所做的設計案例呢?歡迎大家分享、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