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十大忽悠名詞第八名:Online to Offline 的 O2O,過度重視這些事情才是讓你企業失敗的主因!”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十大忽悠名詞第八名:Online to Offline 的 O2O,過度重視這些事情才是讓你企業失敗的主因!

Posted: 19 Jan 2015 02:05 AM PST

十大忽悠名詞第八名:Online to Offline 的 O2O,過度重視這些事情才是讓你企業失敗的主因!

原文刊載於 Circle。作者簡介:小黑,本名邱煜庭,不過還是希望大家稱呼他為小黑,臺灣網路行銷操作者,接觸網絡多年,曾任MIS、網站企劃、網路行銷企劃、行銷顧問。 專精於Google、Bing及百度白帽SEO,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行銷)推廣者。 著有《 網路集客力 》一書(臺灣城邦集團PcUser出版),致力於集客式行銷及雙向O2O(Online to Offline, Offline to Online)的推廣。

文章來到第三篇,我估計十篇寫完,大概網路圈的人都得罪完了。但我說真的,談趨勢、追趨勢,是「大師」的工作;做生意,你是商人,追業績、求利潤,才是你的本份。我看到許多做電商以及一些新創團隊或是中小企業主,每天不好好思考怎麼顧好本質,優化產品力,成天就是追一些看似酷炫的新東西。所以我才想好好寫寫這系列文章,文章內永遠都講的是「現象」不是「單一公司」,台灣許多人都不習慣「對事不對人」,但我不是。希望這段引言寫在前面,能夠讓大家了解寫文章的目的。

這些名詞我會說他們是忽悠,有很大的一個主因是:這些名詞都不是新觀念,都是商人為了要銷售他們的產品,不斷重新包裝,換湯不太藥的東西,今天要聊的O2O為什麼我會把它排在第八名,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 O2O 的觀念的確有在進步,它的確有發展性,但本質是什麼呢?

No.8 Online to Offline 的 O2O

首先提出 O2O (Online to Offline) 的人,我想肯定是網路人提出的,用老一點的話語來說就是 Call 客,沒有電話的時代用信件、沒有簡訊的時代用電話及傳真、再來進化到 email 、MMS…..等,如果你只是想要把人導進你的實體店裡面,那其實有很多 “Online" 的工具可以用,這本來就是做生意的基本工作。所以不是從網路上把人群導到線下就叫 O2O ,也不是一些忽悠商人說,只要有個行動版網站或 APP 就能做好 O2O 。

O2O 從第一天起,事實上就是要看重 Online 跟 Offline 之間資訊互通,也就是借助網路資訊的收集以及手機媒介的發展,深化服務及資訊傳遞的效率。一個有效的 O2O 流程,應該會有以下的步驟:

  1. 遊客透過網路或是其他任何渠道(包含實體)看到訊息後,驅動它前往實體店成為顧客
  2. 實體店看到顧客進店後,能夠透過任何方式判別用戶接受訊息的渠道
  3. 顧客在實體店的任何體驗及服務流程,可以透過任何方式反饋給實體店
  4. 實體店可以用任何的方式,取得顧客的聯絡方式,並在後續持續與顧客進行溝通接觸
  5. 當顧客變成忠實顧客之後,它可以透過網路線上的方式,不用到實體店也能享受同等的服務及回應

這五個步驟,其實充分的展現了實體店經營顧客的本質,其實在過去,即使沒有手機或是網路,實體店也常用 POS 機、問卷、印刷品等方式,與客戶進行溝通。只是時代剛好進步了,媒介有了改變,記客戶資料不用再用筆記本。小時候家裡附近的甘仔店,老阿嬤一本記事本記載了許多熟客的資料,除了基本聯絡資訊外,更記載了喜好及購物頻率。所以做 O2O 的本質,其實是維繫顧客,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取得資料及建置成本比過去少了許多。我們不一定要學到像 uniqlo 那樣大規模的策略,但如果你或是忽悠廠商覺得 O2O 只是把人從線上導到線下,那根本不是在做生意。

在未來的世界裡,線上線下的隔閡依舊存在,只是薄弱。只是媒介在進步,我們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溝通成本。

破解方式

如果有廠商要跟你推銷 O2O 解決方案,那你可以問它幾個問題:

  1. 我是否可以取得顧客資料?
    不行?那你做的任何事都只是肥了那個公司。就算是 Facebook 你都可以透過 API 建置一個 APP 去取得了,少找這種爽到別人,瘦了自己的公司。
  2. 我是否可以直接跟客戶聯絡?
    得透過平台?勉強。他們的反應資訊,還需要透過你的客服?賣鬧啊!資訊重不重要是商家決定的。
  3. 我是否有其他再行銷方式
    記住,做任何行銷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取得用戶聯絡資料。O2O 不僅是 Online to Offline,透過精準的網路行銷手段,激化用戶的慾望,讓他們導到線下增加對品牌及產品的信任,並在成為顧客後,不論是線上或線下都能夠持續服務,Online 跟 Offline 是互通的。

你覺得我說的不對嘛?歡迎提出反駁~

十大忽悠名詞第九名:策展,過度重視這些事情才是讓你企業失敗的主因!

Posted: 19 Jan 2015 01:55 AM PST

十大忽悠名詞第九名:策展,過度重視這些事情才是讓你企業失敗的主因!

原文刊載於 Circle。作者簡介:小黑,本名邱煜庭,不過還是希望大家稱呼他為小黑,臺灣網路行銷操作者,接觸網絡多年,曾任MIS、網站企劃、網路行銷企劃、行銷顧問。 專精於Google、Bing及百度白帽SEO,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行銷)推廣者。 著有《 網路集客力 》一書(臺灣城邦集團PcUser出版),致力於集客式行銷及雙向O2O(Online to Offline, Offline to Online)的推廣。

  • 〈 第十名:RTB 〉
  • 〈 第八名:O2O 〉
  • No.9 策展

    相關字詞:策展電商、策展 XX(XX請隨意置換任何字詞)

    話先講在前頭,不是要批評 friDay,不是要批評 friDay,不是要批評 friDay(很重要要講三次) 。策展(curating)是正確的觀念,但也不完全是新觀念。會選它為第九名主要是這東西實在太膚淺了,而且嚴格來說它是一個本來就被混淆的名詞。我引用一段我很喜歡的解釋,該文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他應該比我有資格評論現下『策展 (curation)』的亂象:

    最近出現的一本日文翻譯關於 Curation 的書,在日文原來主標題使用「キュレーションの時代」(1),是使用英文 Curation 的片假名,保有外來語原脈絡意義,但翻譯成中文之後變成「策展的時代」,Curation 對應成「策展」,這個中文翻譯讓在英文系統裡有所區別的兩個字詞 Curating 與 Curation 變成同一件事,造成混淆視聽的事實。在此書的中文版的推薦序裡,各位推薦人更把「策展」被無限制地自由闡述,把 Curation 當作Curating 來陳述。有人將之公式化稱 Curation = Content+3C (Context, Comment, Conclusion),將策展定義為把一個訊息,賦與關係,提出看法,並說出結論,另外甚至有人過度地延伸其意義,把在臉書按「讚」都稱之為策展,或認為策展不需要專業,只要有好奇心。

    同時,也反過來把處理 Curation 的人做為策展人,認為由策展人「提供觀點」的行為,就是策展。這些說法加強策展二字的通俗運用,並大言不慚地將 Curation 誤解使用為 Curating,宣稱「以往,所謂策展,指的是策展人在博物館或美術館中所策畫的展覽;現在,策展指的是從如恆河沙數的資訊洪流中,基於策展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淘選資訊,賦予新意並與眾多的網友共享」。然而,必須被提醒更正的是這兩個「策展」,實際上各自對應不同的英文字,前者為 Curating ,後者為 Curation ,各自指涉不同的意義。(2)

    當然,我並不是說名詞不能有新解釋,但是近代許多忽悠公司都過度簡化對於策展的深度,以為辦個XX專區就叫做策展,如果弄個年節專區、尾牙專區就叫策展,那真的太小看策展 (curating) 的真義。身為一個策展人或是機構 (Curator) 必須要了解策展(curating) 實際上是一多面向、立體化、包含時間、空間、人於其中的展覽製作的事實,當然在社群時代,可以透過網路及社群,增加策展(curating)超越空間與人之間的互動,最後的結果可能不僅是策展人,而是與觀展人之間的互動。聽起來很抽象對不對,沒錯,因為策展本來就沒有那麼現實。

    破解方式

    基本上我個人是認為,遇到有人要跟你說做策展 XX 的直接忽略就好。策展是門藝術,網路時代的策展我個人覺得只能是『加分』的工具,太過看重策展容易忽略產品的本質重視。感性很好,但行銷到最後終究目的是要讓人買單(除非你是靠賺廣告費過活的),一定會牽扯理性判斷。如果當有人跟你說要幫你做策展XX,請它先把過往經歷先交出來吧。

    參考資料:

    台灣樂天市場靠「超級點數經濟學」年成長 50%,今年將主打跨境銷售

    Posted: 19 Jan 2015 01:29 AM PST

    台灣樂天市場靠「超級點數經濟學」年成長 50%,今年將主打跨境銷售


    ▲ 樂天市場購物網營運長羅雅薫(右)、日本親子旅遊部落客作家 Choyce(左)

    去年取得金管會許可、在台成立信用卡公司的樂天市場,上週正式宣布與 VISA、MasterCard 和 JCB合作,推出終身免年費、主打消費回饋樂天超級點數的「樂天信用卡」。今日樂天市場再公布「2014 年樂天超級點數消費大調查」(請見文末)以及 2015 年的營運重點。

    可刺激業績 30 倍的超級點數經濟學

    樂天市場購物網營運長羅雅薫指出,在樂天市場購物網超級點數支撐下,所形成的點數經濟循環,造就了超級網購閃靈刷手。樂天市場購物網最會賺的點數達人,在去年共賺取了 25 萬點,在樂天市場購物以超級點數一點等同一元現金來看,相當於賺到了 25 萬元的現金。根據樂天市場購物網的調查,2014 年,在樂天市場購物網上產生了近 300 個萬點超級點數達人。

    台灣樂天市場透過樂天超級點數及會員分級制,每一點超級點數,可以創造出 30 倍的網購商機。羅雅薰指出,樂天市場購物網在台成立至今,已發出超過九位數的超級點數,若以一元硬幣排列,可繞地球 1.8 圈。

    樂天超級點數無折抵門檻,買高單價商品賺生活用品

    今天樂天市場也請到日本親子旅遊部落客作家 Choyce。身為精打細算家庭主婦,最常在樂天市場購物網購買高單價或不太打折的品牌商品,如日本進口高單價商品,並看準點數加倍的活動,賺取 10-40 倍不等的超級點數,一點等同一元,她最常用賺到點數網購美食或者日用品。

    從日本樂天市場買到台灣樂天市場,已經成為超級點數達人的 Choyce 表示,樂天市場超級點數相較於其他購物網站或信用卡紅利的好處在於,樂天超級點數不僅可以運用的範圍最廣,也不需最低消費門檻就可折抵商品金額、運費和手續費,不像很多網站必須消費滿千才能折抵,或有最低消費或運費自付的門檻,所以常常可以 0 元結帳。而且樂天超級點數折抵現金的當下,還可再賺一次點數。

    沒有自建倉儲、物流的樂天市場以超級點數經營出自己的特色,羅雅薰認為,樂天將超級點數作為品牌來經營,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有做到,並且在經營上有做到一致性與持續性,是與對手偶一為之的點數行銷活動最大的不同。

    2014 年成長 50%

    台灣樂天市場去年業績成長 50%,羅雅薰透露,成長動能除了來自前面提到的超級點數之外,還包括了行動端的成長,目前樂天的行動流量已經佔整體超過 50%,營收 30%。

    深耕特色商品種類,協助台灣店家跨境銷售


    ▲ 樂天市場購物網營運長羅雅薫

    羅雅薫表示,今年台灣樂天市場將主打跨境,協助台灣店家將台灣的特色商品賣往其他也有樂天市場的國家。她指出樂天市場的台灣美食非常有特色,常溫食品的跨境銷售將會是樂天聚焦的重點。

    除了繼續深耕美食類商品,樂天也會將其他只有外國市場才買得到的商品集中起來銷售;台灣消費者熟悉的 3C 產品,樂天將會輔導店家運用超級點數進行靈活的操作,脫離過往的價格戰。

    持續強化「樂天生態圈」

    「樂天生態圈」是日本樂天集團獨有的策略,藉由共通帳號與超級點數,串起電子商務、金融和數位內容服務等各種服務,根據日本經驗,藉由超級點數的機制,日本樂天會員交叉使用兩種以上樂天服務的比例為 59.1%。樂天市場自 2008 進入台灣已邁向第七年,陸續推出樂天旅遊、OSHa’Re 時尚分享網、樂天書城、viki 影音平台、樂天信用卡等服務,透過超級點數串連樂天生態圈的各種服務及超過 300 萬的台灣會員,目前台灣樂天市場正在進行各國帳號整併的準備。至於電子書 Kobo 業務以及大家相當好奇的第三方支付,短時間內大概都還不會見到台灣樂天市場有所動作。

    在超級點數的策略方面,秉持「Empowerment」精神,樂天今年將會升級超級點數功能,計劃推出平台店家自舉辦超級點數活動,靈活運用超級點數做為多元行銷工具,創造網購回購正向循環。此外,樂天超級點數介面也將進行改版,將讓點數使用說明更貼近消費者。

    根據金管會統計,2014 年前 11 個月台灣的簽帳金額超過一兆八千七百億元,流通卡數超過 3,700 萬張。今年台灣樂天計畫力推的樂天信用卡,號稱是在日本顧客滿意度最高的信用卡,在台灣也能藉由電子商務帶動繳出漂亮成績單嗎?

    2104 樂天超級點數消費大調查

    網購瘋點族比一比:

    • 女性網購族使用超級點數購物比例達 55.3%,男性則為 44.7%。
    • 30-39 歲青壯網購族最瘋點,使用超級點數網購比例占 45.61%。其次為 20-29歲,比例 27.08%;第三為 40-49 歲,比例為 17.05%。
    • 青壯網路購物族,以 30-39 歲男性最瘋點,使用點數比例居冠,占 22.96%,較同年齡女性 22.65% 稍高。

    網購閃靈刷手大現形:

    • 2014 年賺最大:25 萬點樂天超級點數。以一點超級點數等同一元現金來購物,相當可換購 10 支 iPhone 6。
    • 2014 年,在樂天市場購物網上產生了近 300 名萬點超級點數達人。

    白金會員最會買:

    • 平均客單金額為銀質會員消費客單的 5.6 倍。最愛買的是:女裝。
    • 平均消費次數為銀質會員次數的 2.2 倍。

    樂天超級點數換什麼?

    • 全會員用超級點數換購商品以女裝居冠(15.5%),其次為食品甜點(13%)和影音家電(11%),顯示一般消費者習慣用點數換購生活常用商品。
    • 白金會員最愛用超級點數換購商品比例依序流行女裝與女鞋(14.52%),影音與家電(12.62%)以及手機與通訊(12.29%)。顯示較少打折促銷的影音家電和手機通訊商品,也成為最精打細算的白金會員傾向以點換點、讓點數生生不息的商品。

    台灣負面投資者的20種特色與話術,你遇過幾種?

    Posted: 18 Jan 2015 10:31 PM PST

    台灣負面投資者的20種特色與話術,你遇過幾種?

    (電影華爾街之狼劇照)

    瀚亘資訊有限公司創辦人葉俊亨總經理、大同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兼任講師,專長為情感計算、語音處理、影像處理,對UX/UI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目前將影像辨識技術應用於寵物協尋服務,並自己開發應體設備,做到軟硬整合,未來可望真正解決愛犬遺失難以尋找的問題,本文編修轉載自他的 Facebook

    因為手上一個服務即將要進到下一階段了,自己也曾當過投資者(review),加上運氣好近來有許多不同的主動商談,以往擅長在niche市場快速使用實體產品進出獲利,但是這樣搞下來深深覺得跟玩房地產或擺攤一樣,獲利快,但用這種方式套利,台灣新創產業以後絕對會垮掉。如果你手上有未盈利的服務或產品正在接觸投資者,一些微薄的感想分享給各位先進。

    不一定是我遇到的情況,幸運的我遇見的大多是好的投資者,部分是我從別的團隊看到的情況,不是全部投資者都來這套,也不是這樣問就不好,再次強調,這些大多是初始階段的服務或產品,其中有些因為小弟見識窄,也許是特例:

    1. 大部份投資者要的是單純的、短期可獲利的商品,因為帳面漂亮容易作帳跟大老闆報告。
    2. 你也可以注意到許多投資者口中喊著邁向國際,品牌才是王道等漂亮口號,但手上玩都是短線產品或EC,甚至平台也極少。
    3. 用買賣物品算單價的計算方式來估價,這種觀念下來,台灣永遠不會有Facebook、Twitter等國際品牌出線,更別講邁向國際這檔事。
    4. 台灣很少A咖投資者,B咖已經是好咖,大多是C, D, E, F, G, ....Z咖。(可以參考 Mr. Jamie 此文
    5. 你呈上去的BP大多要求寫到或可以驗證1(從0到1),如果在服務未成熟前就可確認1,創辦人去借高利貸都划的來(別真的去借啊...)。
    6. 你要跟你的傳產商品對象合作,(近乎全部)不需要看未來,只需要看跟你的服務結合他可不可以馬上收到現金。
    7. 台灣投資者超愛用「台式估價」(一股10元,我投___後,佔___%,估值多少) 來衡量服務或產品價值。
    8. 不懂技術的投資人霧裡看花或僅談論行銷市場我認為還OK,但是別忘了服務的本質初期還是產品,大多要求產品完整度高及驗證完,如果產品已經驗證完了確定短期可獲利,創辦人去借高利貸都划的來(again)。
    9. 投資人最愛問的一句話:「你何時可獲利?」+「你要跟誰收錢?」。
    10. 投資人喜歡跟風,但不敢跟風口的第一頭還沒飛的豬或先行者,因為沒有參考值,他不敢。
    11. 前面跟你拍胸脯保證,約定匯款日最後一天抽手或消失,至少聽過十則。
    12. 投資者如果用短線或做爛了需要有殘餘價值觀念來投資,會問你,失敗了庫存能不能賣 (某服務OS: 我是病毒防治服務的,以後病毒都歸你...)
    13. 99次面談後,最後跟你說他們投100萬佔60%。
    14. pre-A之後就想取回現金,一開始就設計你看不懂的股權分配。
    15. 很常問,你可以給我什麼,但是說不清楚,他可以給你什麼。

     Gogolook 的共同創辦人兼董事長 Jackie 則是補上下面的幾條:

    16. 我們投的都很快 (通常這種最慢...)
    17. 等你服務產品上了後,我們在來看看。之後就不見了
    18. 你先找到人家來投,我們一定跟! (類似10)
    19. 像你們這種鴻海等大企業砸了十幾億複製你們就不見了...。
    20. 你們在雲端、我們在地上,太過虛無飄渺了你們!

    16 歲高中少女毛遂自薦實習,三年後她成了遊戲公司的全職設計師

    Posted: 18 Jan 2015 10:13 PM PST

    16 歲高中少女毛遂自薦實習,三年後她成了遊戲公司的全職設計師

    照片來源:Paulina Raguimov 個人 LinkedIn 頁面

    你愛玩遊戲,但你想開發遊戲嗎?

    三年前美國 16 歲少女 Paulina Raguimov 跟很多人一樣,一有空閒就浸泡在電玩遊戲裡面。但跟很多人不一樣的是,三年後,19 歲的她還沒上大學,已經成為 JumpStart 的全職遊戲設計師。

    那是 Paulina Raguimov 參與高中求職博覽會,向 JumpStart 徵詢實習事宜時,未曾想像過的結果。TechCrunch 報導了這個故事,除了個人的志向與努力激勵人心,實習單位從錄取到交付完整任務,積極栽培人才的態度,也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成績超爛又怎樣?我們收了!

    「我那時連履歷都沒有,我才剛過可以找工作的年紀。」Paulina Raguimov 憑著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膽識,在其他人忙著玩樂或準備上大學的時刻,跑去申請 JumpStart 的實習職位。JumpStart 並未刁難她的經驗匱乏,也沒有酸她的成績不佳,而是注意到這個青少年的興趣與人格。「我很幸運,在我拿到實習位置之前,我是那種糟糕無比的學生。」

    剛開始,好無聊⋯⋯

    Paulina Raguimov 於是展開實習旅程,在遊戲製作團隊裡面拼命玩遊戲的同時拼命找 bug,聽起來好像很爽但其實非常枯燥。不過在這個階段她仍學到了怎麼使用錯誤偵測工具,以及如何更新遊戲工作室的文件。該團隊也騰出時間教她在設計文件中描述遊戲性機制(gameplay mechanics)、使用各種建立在 Unity 遊戲引擎上的工具。

    9 個月後,一鳴驚人

    9 個月邊上學邊工作,Paulina Raguimov 的化學成績直直落,但卻為她的實習生涯展開新的篇章。Paulina Raguimov 觀察化學元素週期表上的組合規律,腦中靈光乍現,把她最過去沉迷的遊戲 Candy Crush 三消法的概念運用到氫氦鋰鈹硼上。Paulina Raguimov 寫了一份 30 頁的設計文件,沒想到接連得到上司與 CEO 的讚賞,突然之間開發這款化學小遊戲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務,而 Paulina Raguimov 也從實習生升級成製作助理。

    上層給了他們 2.5 個月的時間讓遊戲上架,不過是附屬在 JumpStart 與電影「馴龍高手」合作的系列遊戲「School of Dragons」中的其中一個迷你遊戲。名為「School of Dragons: Alchemy Adventure」的遊戲順利上架,馬上攻佔學生們的智慧型手機。一個月後 CEO David Lord 決定投放更多資源,從 School of Dragon 獨立出來,有了真正的關卡挑戰,還有更加複雜的遊戲性機制,那是 Paulina Raguimov 的那 30 頁文件中所規劃卻無法在短期內實踐的內容。

    做一名真正的大人

    在這段期間,Paulina Raguimov 並不只是一個青澀的小助理,只能看著「大人」將她腦海中的想像付諸現實。而是當起整個專案的創意領導人,當她忙著設計關卡,美術設計會拿著畫好的草圖過來請教她「這跟你設想的一樣嗎?」Paulina Raguimov 甚至管理了一支遠距工作的工程團隊,製作 GIF 與影片傳給工程師,清楚明白傳達自己想要的結果。「負起全責的感覺真好!那是我一直渴望的事情。」

    去年秋天「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Alchemy Adventure」遊戲上架,在 App Store 上獲得五星好評。

    19 歲的 Paulina Raguimov,又從助理升級成遊戲設計師,正為 JumpStart 下一款旗艦遊戲努力著。她說,大學仍是她的生涯選項,但是現階段她正快樂的從職場中汲取真實的經驗。Paulina Raguimov 也已為自己的未來勾勒了清楚的藍圖,她要成立自己的遊戲設計工作室,也似乎很明白自己會開發哪種遊戲:「手機是個很棒的平台,能夠接觸到最多人群。但是我也好喜歡 3DS 跟 PS Vita,打打殺殺的 RPG 是我的愛。我真的無法抵抗融入 RPG 元素的手機消除遊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