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2012年蘋果App Store下載量近200億”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2012年蘋果App Store下載量近200億

Posted: 07 Jan 2013 07:23 AM PST

(photo by Oyvind Solstad)

蘋果於稍早宣佈,App Store 應用程式下載量已經突破 400億次(不包含重新下載與更新),其中近一半都是 2012年下載的,而總活躍使用帳號超過5億個。

另外,去年12月單月下載量超過20億次,目前蘋果開發者於架上的App 超過775,000個,其中300,000是針對iPad 原生設計的,也對開發者付出70億美金,在這份新聞稿中,蘋果提到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應用程式,包含:

  • 在2012年,Temple Run在iOS 上的下載量超過7,500萬次
  • Dragon Vale的開發商Backflip Studios與Clash of Clan的開發商SuperCell帶進超過一億美金的營收(關於 SpuerCell,您可以參考前文"兩款遊戲,芬蘭遊戲商每日賺進 50 萬美金")
  • 為Uber、Flipboard、HotelTonight與AirBnB等服務吸引數百萬的iOS使用者
  • 並提到美商藝電、Autodesk、Marvel、美國職棒大聯盟也正在努力開疆闢土
  • 知名導演 JJ Abrams 的 Bad Robot Interactive 所推出的特效應用程式Action Movie FX,更讓好萊塢的特效可以在 iOS 平台上簡單的被製作出來

您用過上面哪幾款應用程式呢?

Vpon年終報告:2012 台灣行動廣告預算成長 200%

Posted: 07 Jan 2013 06:11 AM PST

 編按:此一報告由行動品牌廣告平台 Vpon所提供,資料收集時間2011/01 ~2012/11,完整檔案請參考文末。

台灣行動廣告市場成長趨勢與各產業投入情況

行動廣告預算成長趨勢

圖一:台灣行動廣告市場預算成長趨勢

相較 2011 年,台灣 2012 每季的行動廣告預算成長率皆突破 100% 以上,代表行動廣告行銷規劃已經不容忽視,市場需求迅速成長,而 2012 的年度成長率則至少 200% 以上。

 

行動廣告預算投入量

圖二:行動廣告預算投入 Top 8 產業

台灣整體行動廣告預算投入的前三名產業分別是科技產業、財經產業和遊戲產業。

  • 科技產業再行動廣告預算的投入最高,該產業包括 3C 產品、電信業、軟體/系統服務業,以及 app 開發製作公司等。
  • 財經產業排名第二,該產業包括證券投顧/銀行業、保險業等。
  • 遊戲產業位居第三,行動遊戲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各款遊戲的必爭之地。

 

行動廣告預算成長率

圖三:行動廣告預算成長率 Top 10 產業

以年度行動廣告預算成長率來看,前十名產業中 A&A(服飾精品類)產業的成長率最高,這是因為 2011 年 A&A 產業仍保守的在觀望行動廣告媒體,而在 2012 年才開始投入行動廣告預算嘗試新媒體的活動及宣傳操作。

年度行動廣告預算成長率的前十名產業中,也包含了行動廣告預算投入最多的前八名產業,代表各產業不論在投入金額或是成長率上都有明顯成長。早已投入的產業逐漸加重行動廣告行銷預算,持觀望態度的保守產業也開始進行嘗試。


行動廣告五大目的預算分配

圖四:五大行動廣告目的預算分配比例

圖四為行動廣告最主要的五大行銷目的佔總預算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產品(新品)宣傳 36%、app 下載 29%、品牌宣傳 16%、成效導向 12%、LBS 導店點 7%。


行動廣告五大目的中投入預算的產業排名

圖五:行動廣告五大目的中投入預算的產業排名

  • 在產品(新品)宣傳方面,H&B、科技、娛樂為前三大投入的產業,H&B 產業以美妝保養新品試用索取及產品 O2O 兌換為主要目的。
  • 在 app 下載方面,遊戲產業除了在行銷預算的投入排第三名之外,以目的區分還可以發現遊戲產業在行動廣告上主打遊戲 app 下載,占比例為 38.57%。
  • 在品牌宣傳方面,汽車產業最重視品牌經營。透過行動廣告鎖定目標族群,也透過行動裝置的專屬個人媒體來深度經營品牌形象。
  • 在成效導向方面,財經產業以 72.83% 的比例得到第一名。金融銀行業推出的網路銀行服務、金融產品、信用卡等,皆強調使用者開通率或下單率,所以重視成效表現。保險業者則重視行動廣告留名單的成效,以達成二次行銷或電話行銷的目的。
  • 在 LBS 導店點方面,以科技產業比例最高,將近 50%。因為科技產業投入的預算最高,而且行動廣告的行銷目的較多面向,在產品宣傳、app 下載、品牌宣傳、LBS 導店點方面會綜合性規劃。零售產業則位居第二 31.04%,多為店面或連鎖門市,行動廣告活動以 LBS 導店點為主要大宗。

APP Network 流量成長趨勢與分佈

APP Network 流量成長趨勢

圖六:App Network 流量圖

由於行動廣告市場的大幅成長與發展,APP Network 流量在 2012 年達到 300% 的成長。

 

APP Network 流量分佈─依作業系統

圖七:APP Network 流量分佈─依作業系統

因為台灣市場及法令限制,Google Play 的免費 app  為行動裝置下載的大宗,Android APPs Network 創造了 60% 的流量,而 iOS 系統的iPhone + iPad 共佔 40%。

APP Network 流量分佈─依 app 類別

圖八:APP Network 流量分佈─依 app 類別

影音類、娛樂類、社交類三大類 app 佔全部 APP Network 74% 流量。

行動裝置及使用者觀察與統計

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方式─依電信商

圖九: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方式-依電信商

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的電信商分佈情況,中華電信佔比 39%,台灣大哥大和遠傳分別佔 25% 勢均力敵。

iOS 系統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方式─依電信商

圖十:iOS系統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方式-依電信商

Android 的上網電信商分佈與整體分佈相差不大,但在 iOS 系統上就不同了。iOS 系統上中華電信佔將近 50%,台灣大哥大和遠傳則降至不到 20%,這主要反應出中華電信是 iPhone 最重要的銷售通路。

使用者各時段上網方式比較─依連線方式

圖十一:使用者各時段上網方式比較-依連線方式

使用者上網的高峰時段分別落在 11~13 時和 21~23 時,而其中使用 3G 上網的流量遠高於 WiFi,反應出台灣的行動裝置使用者普遍都使用 3G 吃到飽費率。

圖十二:使用者各時段廣告點選率─依作業系統

使用者各時段廣告點擊率高峰分別在 7~8 時上班時段、18~20 時下班時段、0 時睡覺前。而若比較 iOS 系統和 Android 系統的使用者在各時段的廣告點擊率,會發現 iOS 系統使用者較願意點選行動廣告,平均點選率趨勢高於整體平均。

使用者各時段使用 app 情形─依 app 類型

圖十三:使用者各時段使用 app 情形─依 app 類型

  • 影音類 app 在 21~23 時流量攀升最高,行動裝置使用者多在這時段收看節目或重播。
  • 娛樂類 app 在 19~23 時流量為高峰期,代表行動裝置使用者在這時段除了收看電視,也有跨螢幕及多螢幕的使用行為。
  • 社群類 app 在半夜 22~0 時流量最多,行動裝置使用者在睡前這時段使用社群 app 與朋友聯繫。


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 Top 10
品牌

圖十四: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 Top 10 品牌

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中,流量前五名的行動裝置品牌分別為 iPhone 43%、Samsung 22%、hTC 17%、SonyEricsson 6% 以及 iPad 5%。而在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中流量前十名的品牌中,也可以發現 ZTE(中興)、Huawei(華為)等中國品牌也在排名之中。


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 Top 15
機型

 圖十五: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 Top 15 機型

 行動裝置使用者上網載具中流量前五名的行動裝置品牌機型中,分別是iPhone(不分型號)、iPad(不分型號)、Samsung Galaxy S 和 Note系列。而前十五名行動裝置品牌機型中,hTC 手機佔多數,也反應出 hTC 手機型號不斷推陳出新,使用者使用多款 hTC 手機。
台灣特定地點,每日可觸及的不重複行動裝置使用者人數

圖十六:台灣特定地點,每日可觸及的不重複行動裝置使用者人數

在台灣特定地點,行動廣告平均每日可觸及的不重複行動裝置使用者人數,以全台大學院校最多,其次為百貨公司、高鐵沿線、台北車站。

 

HTC 第四季財報出爐,獲利為 2004 年以來最低,僅 3400 萬美金,較去年減少 91%

Posted: 07 Jan 2013 02:31 AM PST

It was always clear Q4 would be difficult for HTC

HTC 的第四季好像都比較辛苦。

TechCrunch

TechCrunch 指出1,HTC 持續在競爭激烈的 Android 陣營中掙扎,不過程度到底有多嚴重呢?第四季財報的數字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問題。

HTC 表示他們尚未經過審計的第四季獲利為 10 億台幣(約 3400 萬美金),路透社指出這較去年同期減少了 91%2,去年這個數字是 110 億台幣。彭博社更指出這是 HTC 自 2004 年以來的最低的數字。3

2012 年 htc 第四季營收減少 41%,為 600 億台幣(20 億美金),算是符合去年十月時分析師的預期。也有分析師認為這是他們在第四季欠缺夠強的產品有關。

儘管最近 HTC 推出了全新的企業形象廣告,但國外分析師認為 HTC 要在 2013 年扭轉劣勢依舊相當困難,如果即將推出的新手機 M7 表現仍然不佳的話,股價可能再創新低。

為了上網,美國一名少女下藥迷昏父母

Posted: 07 Jan 2013 01:47 AM PST


圖片來源:Dalboz17

相信有些讀者在成長過程中家裡都有「網路宵禁」的規定,例如晚上十點後不准上網之類的,不知道大家當時的反應如何?根據衛報的報導,上週加州有一位 16 歲的女孩,她為了突破爸媽「晚上十點後不准上網」的限制,竟然對父母下了安眠藥。

這個女孩和她另一位 15 歲的朋友合謀,請父母喝了摻有安眠藥的奶昔,結果當然是父母連奶昔都還沒喝完就睡著了。隔天他們醒來後發現自己有類似「宿醉」的症狀,於是去警察局花了五美金做藥物篩檢,於是這對父母大義滅親,回頭將自己的女兒送交警局。

警方還不知道女孩對父母下的要劑量有多重,但警局發言人 Lon Milka 說:「這太超過了。」一名兒童心理輔導師對衛報的記者說:青少年做點什麼是來展示自己的個性,這樣很好,但是對自己的父母下藥實在不是什麼健康的叛逆之道。

這個案例當然是屬於較為偏激的例子。我們建議父母們或許可以參考另一位母親與她 13 歲兒子的合約,好好地與子女溝通數位科技的使用。

蘋果想用5億美元收購李嘉誠投資的新創公司Waze被拒

Posted: 07 Jan 2013 01:28 AM PST

(Photo by  frontiersofinteraction

這幾天以來,蘋果收購新創公司Waze的消息受到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消息緣起一家以色列科技媒體 Newsgeek的報導。這篇希伯來文的報導表示,蘋果試圖收購以色列眾包地圖公司Waze。這條消息迅速被TechCrunch跟進,The Next Web 隨後也持續報導。最後的消息顯示,Waze婉拒蘋果的收購意向書。

首先,這起收購案確有其事,但已經告吹。Waze 的產品是一款眾包的電子地圖軟體,使用者可以跟別人分享類似「路況」這樣的訊息,是一款「車輪上」的社群應用程式。被稱「車輪上的Facebook」的它,功能已經不僅限於導航和社群。去年10月底,颶風桑迪襲擊美國東部地區。紐約市與紐澤西州的眾多加油站因為停電無法聯絡,聯邦應急管理協會(FEMA)與Waze 合作,透過Waze 在相當程度上解決加油站的供需危機。

Waze 與美國政府的合作是這樣的:在政府的要求下,Waze 工程師用一小時緊急為Waze 增加加油站評論的功能。使用者可以評論任何一個加油站是否有油、隊伍長短等等訊息。除此之外,Waze 也在地圖上標出了人不多、油料也充足的加油站。同時,Waze 把眾多使用者的評論傳送至聯邦應急管理協會,後者與Google 合作,將這些訊息同步至Google 的危機地圖(Crisis Maps)上。隨後,美國政府聯絡並派出油罐車到那些油料短缺的加油站及地區。第二天,Waze 把服務範圍擴大到紐約長灘等災區。

對於Waze,大家可能不是非常認識:2008 年3 月,Waze 首輪獲得1200 萬美元融資。2010 年12 月,Waze 獲得第二輪2500 萬美元的融資。本輪融資過後,Waze 計劃將公司總部從特拉維夫搬至矽谷。去年年底,Waze 再次獲得李嘉誠的3000 萬美元投資。目前,Waze 的會員已經達到3000 萬以上。

有消息稱,Waze 去年就已經收到過收購提議書,本次蘋果提出的收購價格為5 億美元,但Waze 提出的價格為7.5 億美元。據稱,經過三輪融資,投資界對Waze 的估價甚至已經超過10 億美元。也有消息稱Waze 內部在加速推動公司發展,擴大規模、增加收入,甚至尋求IPO。

對於蘋果來說,快速改善自家地圖糟糕的體驗迫在眉睫,收購這樣一家地圖公司顯然有助於達到這個目標,5 億美元的價格也充分表示出誠意與需求,——從絕對價格來看,這起收購是蘋果歷史上價格最高的一起,甚至高於當年收購賈伯斯斯的NeXT。

對於Waze 這樣一家新創企業來說,蘋果的高額收購價恰是對其價值的肯定。如果Waze 打算走IPO 之路,這一次的收購風波對它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不過話說回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先達到足夠的會員數量與獲利模式。目前,Waze 推出的Waze ads 廣告業務也被認為擁有相當的獲利空間,可以認為解決獲利模式問題。

inside 曾經在「2011舊金山Web2.0 Expo見聞雜記(上)」裡提到過 Waze 這家公司:

即時對地點的衝擊」,Waze是一個免費的導航應用程式,可以被裝在智慧型手機上進行導航,有趣的是,他除了可以顯示如何走到目的地外,還可以紀錄有誰跟你走過類似的路、以社群的方式告知你路程中可能的變化,比如說,你要從台北往基隆去,但Twitter上15分鐘前有人說中山高速公路很堵,也許你就可以改道二高。下面是他們紀錄使用者在洛杉磯交通紀錄的狀況,就好像人體的神經電流傳導一樣有趣,據演講者表示,他們擁有的資料量相當龐大,但對於這樣的資料分析其實是有點困擾的。

六個讓網站對平板使用者更友善的撇步

Posted: 07 Jan 2013 12:53 AM PST


照片來源:flickingerbrad

使用平板電腦的人越來越多,根據 IDC 的估計,2012 年全球平板電腦的銷售量就超過 1.2 億台1。但是相信常用平板電腦上網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大多數網站似乎沒有專門為平板電腦設計。Well,他們有桌面版、有行動版(針對小螢幕的行動裝置設計)甚至 app,但是專門為 7-10 吋螢幕設計的網站並不多。最近 UX Magazine 在 Mashable 刊登了一篇文章〈 6 Easy Ways to Make Your Website Tablet-Friendly 〉,Inside 編譯如下:

在美國,有將近 7000 萬的平板電腦使用者,是 2011 年的兩倍。這個國家有將近 30% 的網路流量來自平板電腦。2011 年至 2012 年間電子商務網站來自平板電腦的流量甚至成長了 348%,首次超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市場是如此年輕,日後只會更加擴大。

這樣的趨勢傳遞了一個很強烈的訊息:如果你的網站還沒有針對平板電腦設計的話,是時候考慮調整你的優先順序了。忽略這件事有可能會為你的網站帶來負面的影響,從轉換率、回訪率、銷售到其他更多層面都是。

什麼是點擊「Tappiness」?

當一個網站好點擊的時候,用起來就很容易——在手機或平板上使用起來甚至是愉快的。「點擊」的學問裡包含了聰明地運用空間、文字,讓內容好讀。互動邏輯清晰、觸控的目標較大…… 這些都能讓使用者安心瀏覽。


在這個設計中,較大的文字與觸控目標(連結或按鍵)可以讓使用者即便在平板上瀏覽也沒問題。
(圖片來源:Mashable)

相反地,如果像下圖這樣,字太小、連結彼此間又靠得太近,則只會讓使用者的瀏覽體驗變得複雜而充滿挫折,並且很快地嚇跑他們。


字體和觸控目標太小在平板電腦上無論是閱讀或使用上都很困難。(圖片來源:Mashable)

你可以用 Responsive Design 方式重新設計,讓網站排版對應到所有的裝置,這樣成本也會比個別製作來得低

但其實還有別的方法。

以下是幾個改善使用者體驗的小撇步,你一天之內就可以搞定。

改善網站的「點擊」

只要對網站的 CSS 做一點細微的調整就可以大大地增進使用者在平板上更好閱讀、瀏覽更順暢。

1. 加大按鈕的尺寸、margin(邊界),對大部分使用者的食指來說,平均寬度大約是 45-57 像素,所以為何要讓你的「購買」按鍵比這個尺寸還小呢?


(圖片來源:Mashable)

2. 確保連結和 calls-to-action(行動號召)不需要將游標移動至目標上方也能讓使用者知道「那可以點擊」(畢竟平板電腦上是沒有游標的)。為你的文字超連結設計更顯眼的顏色,而且別害怕使用底線作為預設的超連結樣式。

(註:calls-to-action,CTA,可以是橫幅圖片、按鈕、文字等形式,讓使用者點擊以進入活動頁面或是有其他目的的網頁,是 inbound 行銷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Mashable)

3. 為了讓網站內容更好讀,請增加字體大小。將字體稍微調大一點,造成的效果就很可觀。


(圖片來源:Mashable)

4. 如果版面設計上允許的話,為網站導覽選單上的東西增加 padding(留白),增加個 5-10 像素。


(圖片來源:Mashable)

5. 增加頁面與內容區塊的 magin,這可以增進可讀性並降低視覺上的複雜度。畫面上「留白」的空間可以讓使用者有種印象,感覺網站上的內容是比較容易消化的,尤其跟一般內容多到滿出來的網站比起來。


(圖片來源:Mashable)

6. 加大輸入框,讓網站的訪客更容易輸入資訊。改善你的表單後,很有可能會因此讓網站的轉換率提高。


(圖片來源:Mashable)

在我們改善這些 CSS 的同時,除了讓網站對平板使用者更友善之外,桌面版的使用者也能因此受惠。只是要記得,哪怕這些只是小小的修改,還是要仔細地在目標裝置上執行過後再上線。

最後 Mashable 舉了幾個無論是在桌面或平板都設計得很不錯的例子,例如 FitbitApple 自己。台灣的話,微軟台灣的網站也是很不錯的範例。讀者們如果有看到同樣對平板使用者很友善的設計,歡迎您與我們分享。

 

為什麼我們需要網路文化的解毒劑

Posted: 06 Jan 2013 10:24 PM PST

圖片來源:Flickr

編按:本文轉載自虎嗅網。作者 Maria Popova 是 Brain Pickings 的創辦人,Brain Pickings 是一個涵蓋書籍、藝術、科學、影像等諸多奇妙又能觸動人心事物的網站,紐約時報對她進行了採訪。文章來自虎嗅內容合作夥伴譯言,譯者為伊澗。

這位「興趣策展人」在她的網站上放上許多內容,吸引了每個月 120 萬的讀者以及 300 萬的網頁點擊數,照理來說網站會受到廣告商的青睞,藉此建立起一般的廣告商業模式。然而,她卻有自己的理由,堅持不讓廣告進入網站。

妳形容自己是個「興趣策展人」,那麼在這些公開發佈的東西中有哪些共同的特性?

如果我感興趣的事物兼具永久性又合時宜,那我就會寫。

網路上多數的內容被設計成數小時之內就會死掉,所以我找的資料大多數都不在網路上。我越來越被過去的東西所吸引,它們雖有些疏離和晦澀,但在傳遞情感和資訊層面卻仍合時宜。我們真的需要給當前的文化一支解毒劑,這種文化認為「如果什麼東西不能被 Google 搜尋到,它就不存在」。有大量的知識和靈感並不存在於網路上,但是想法和觀念卻也依然非常貼切和有趣。

妳的網站有著每月 120 萬的讀者和 300 萬的網頁點擊數,毫無疑問會受到廣告商的青睞。但是相反地,你卻要讀者自願為網站捐款。妳為什麼反對廣告?

1923年,一位名叫 Bruce Bliven 的報社記者叫他的編輯去寫一封措辭十分優美的信,信中講到發行經理接管報紙後如何決定頭版刊登的內容。今天的搜尋引擎優化技術就相當於網路上的「發行經理」,它並不以讀者最感興趣的議題為主,反而轉向以吸引目光為主──賣廣告。一旦你開始把自己的利益相關者當作談判桌上的籌碼,你就不再對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或改善他們的生活感興趣。我不信任這種模式,這樣就變成對廣告商負責,而非對讀者負責。

為什麼人們會為原本可以免費獲取的東西付費呢?

一部分是源自於人們和網站的情感關係,他們在這裡有一種歸屬感,並且他們以能夠支持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感到自豪,這和人們幾個世紀以來始終會捐贈給公立圖書館是基於相同的原因。但利他主義的問題大概是哲學史上最古老的思辨——是我們這樣做能讓自己感覺良好,還是我們想要由衷的無私的作出貢獻。我想應該是二者的結合吧。

基於貢獻模式的部落格和網站正在變得更加普遍。妳對於如何增加捐款有哪些想法?

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策略:我來自東歐,那裏的人的確都不怎麼談論錢的事情,我也對找人要錢特別反感,靠他人的貢獻謀生的想法至今仍然讓我很不舒服。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建議我應該更強調我現有的定期訂閱,而兩個月前我已經開始做了,結果很令人興奮。我還有一個郵件新聞簡訊服務,這個業務量也增加很多。新聞簡訊訂閱者是迄今為止最為慷慨的捐助者,也許透過郵件做一些事情就意味著一種親密的關係。

有些人以網路為生,就像妳一樣,妳在這些人身上預見了哪些變化?

把預測從期望中分離出來總是很困難。我希望這種微贊助的模式能有所發展,這將會說服更多對某些學科滿懷熱情的人,他們可以傳遞資訊給真正的觀眾,而不必依賴廣告商。現在,如 Radiolab(紐約市的公共廣播電臺 WNYC 的部落格產品)是由聽眾的捐助、最好的免費長篇線上閱讀網站 Longreads,同時也有自己的付費會員。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所發現的價值是免費內容,那是編輯和策劃相互合作的產物,以增加人們支付的意願。我希望看到更多這種形式。

妳的商業模式能給那些飽受網路衝擊的行業哪些啟示,例如音樂產業或報紙業?

今天大多數媒體的模式就是報紙黃金時代的一種複製──出售廣告頁面。媒介工具的根本性差異如果沒有調整,這種方式不可能轉換到網路上。說這種困境只是純粹的商業動機替代了某種社會公益動機,未免有些天真,但這兩種動機需求並不相互排斥。在我們能讓二者之間──產業與公益服務,以及觀眾最感興趣的議題──產生更好的銜接之前,關於提供媒體支援的方式還有許多需要改變。

網路帶給我們的哪些最好?哪些最糟?

我很擔心網路造成的偏見──網路上的一切都是垂直時序,最新的東西浮上來置頂,時間久的沉到底部。這代表僅僅因為是剛更新的,它就更適宜。可是在文化中,最好的觀念是永恆的,沒有失效期,這讓網路成為一個在組織資訊和排序知識時令人棘手的媒介。而最好的事情很明顯──它能夠以驚人的程度獲取到近乎無窮的資訊。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我們找出更好的方式將這些資訊轉化為知識和智慧,我們就更能夠改善前者和後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