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自造新基地誕生! FabLab Taipei 空總揭牌,將成國際 Maker 橋樑”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自造新基地誕生! FabLab Taipei 空總揭牌,將成國際 Maker 橋樑

Posted: 24 Dec 2015 03:32 AM PST

fab

昨日空總創新基地舉辦 FabLab Taipei (TAF) 之啟用典禮,同時與政委蔡玉玲主推,教育部執行的「vMaker」計畫聯合舉辦成果展示,並由行政院長毛治國、教育部長吳思華與蔡政委共同與會為 TAF 揭幕。

新基地誕生

旨在推廣數位製造的國際非營利組織 FabLab,是由麻省理工的實驗工坊計畫演變而來。根據 FabLab Taipei 提供的數據,目前 FabLab 在全世界已經有遍佈 79 國,總數 589 個據點。而 FabLab Taipei 之前就已在台灣自造者協會理事長洪堯泰(Ted)努力推動下,於 2013 於台北重慶南路巷弄內的民宅成立。就連之前紅遍一時的 3D 列印機 ATOM,也是創造者李曜任與 FabLab 的朋友們相互指教切磋下所造出的。這次 FabLab Taipei 可以說是「移駕」到由空總羽球場所改建更新更寬敞之新場地。Ted 也進一步說明,FabLab Taipei 將是全球近六百個 FabLab 中,51 個「super note」重要據點之一。

IMG_8880▲參展團隊兔豚科技社由動力沙打造的「地貌沙箱

另外會場中同時也由政委蔡玉玲力推的 vMaker 計畫,展出今年來創客胖卡(Fab Truck)203 所校園巡迴,以及創客擂台紀錄片拍攝等成果展現。

會中毛治國院長表示,FabLab Taipei 會選在空總啟用過程,是因為蔡玉玲政委發覺 3D 列印在國際間已成趨勢,並推動創客胖卡進入校園巡迴深化創客教育而開始。並期許隨著 FabLab Taipei 啟用,能開放更大的空間給台灣 Maker 自由使用,未來能藉由 FabLab Taipei 而成為台灣連結國際創意最重要的創客旗艦基地。另外也提到在規劃空總時,為了考量世代正義,取消原本國發會類似日本六本木「城中城」的開發計畫,而選擇更具價值的創新基地。

IMG_8906▲創客胖卡校園巡迴的木製作品

會後蔡玉玲政委與 Ted 也進一步說明,這次行政院最主要協助 FabLab Taipei 是在場地部份,未來將由北科大主要負責管理場地,記者會現場也可以看到,場內大部分展示品都是來自於北科大師生團隊作品,以及 vMaker 至各院校巡迴之成果。

Maker 社群與公權力間,尚有磨合之處

不過,在最後毛院長、蔡政委與 Maker 座談會上,Ted 表示自造者運動是由社群自主發起、自主營運,是公民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因此不需外界包括學校在內有所過度涉入,同時其他台灣自造者協會的成員也補充,現在學校的自造教學方式事實上與自主社群有所出入,希望能保有社群的自主性。另外其他 Maker 也提到,現在 Maker 所製造、所實驗的過程或產物常與現實法令有所衝突,像是在桃園航空區附近就有限制無人機,進而不能進行相關實驗的問題;或是在自製老人輔助器材時,也會與醫材法令的相關限制有所碰觸。

IMG_8895▲行政院長毛治國與自製鋼鐵裝、柯博文合影

面對這些問題, 蔡玉玲政委表示在現有的政府結構與法令下,的確對 Maker 存在許多框架。像是過去 FabLab Taipei 的器材都是私人提供;但未來公部門所提供的器材會有保管維護的問題,若是產生損壞,公務員就必須負起相對行政責任。原則上會朝完全開放給 Maker 自由使用的方向研擬,但若產生問題,也必須由 Maker 與社群自行負責。另外在法令方面現在有很多 Maker 會踩線,是因過去社會與法律就沒有 「Maker」的概念,未來將會朝向同時適合社會與 Maker 社群的方向努力。

pcca▲毛治國院長、蔡玉玲政委與 Maker 社群面對面座談

毛治國院長最後則引用自己交通專業背景,對無人車之認識為例。事實上 10 年前就有概念被提出,但就算拉近到 3~5 年前,由於技術尚未成熟,若問他還是不敢開放。未來這方面將以「開放專區試驗」的方向規劃。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內容行銷的原力:一支 Star Wars 預告讓迪士尼市值上升 600 億

Posted: 24 Dec 2015 02:51 AM PST

star wars rey

《Star Wars:原力覺醒》上星期於全球隆重上映,不只各地資深星戰迷引頸期盼,迪士尼在行銷上鋪天蓋地的宣傳,也吸引了許多沒有看過原版星際大戰的新影迷目光,而且這次宣傳的不只電影,周邊商品也是商機重點,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迪士尼這幾個月的行銷吧。

迪士尼帝國的行銷整合

迪士尼旗下除了迪士尼電視頻道、迪士尼遊樂園,還包含了皮克斯、Marvel Studio 及美國 ABC、ESPN 等電視台,當然還有盧卡斯影業等,加上周邊商品、玩具的授權,從創立以來迪士尼娛樂帝國的觸角就不斷延伸,這次《Star Wars:原力覺醒》電影的行銷,搭配廣大的粉絲群,展現了其整合行銷,充分發揮同一家公司體系下不同部門互相合作,產生綜效的威力。

利用旗下媒體,迪士尼搭配皮克斯先前大受歡迎的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剪輯出劇中角色觀賞 Star Wars 預告的反應,星際大戰的行銷便延伸到了兒童族群。

迪士尼旗下 ABC 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也和主角群合唱星際大戰主題曲,甚至在 GMA 音樂頒獎典禮上置入電影相關表演及裝扮成經典角色。

 

談到星際大戰,當然不能放過漫畫,Marvel 漫畫的星際大戰系列和達斯維達系列結合,推出了漫畫 Vader Down。

迪士尼在 Star Wars 電影拍攝和行銷上花了大把預算,除了期待票房收入以外,周邊商品也是深具潛力且更長期的收入來源,包括電視節目、玩具、電玩、書籍、原聲帶和主題遊樂設施等。周邊除了帶來收入,也為電影本身的熱度添加柴火。 迪士尼以媒體內容販售周邊淵源已久,從米老鼠( Micky Mouse )時代便開始利用旗下角色授權販賣服飾、文具、玩具、日用品等,迪士尼更是開創電影原聲帶先河,美國州立匹茲堡大學行銷教授 Linden Dalecki 也曾向  Wired 表示,迪士尼當年推出的白雪公主不僅開創了動畫長片新型態,還發行了當時最內容最豐富的原聲帶。   

星際大戰系列加持內容行銷

什麼是內容行銷?根據 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 的定義,內容行銷是一種聚焦在創造並傳播一致的,有價值的,相關內容的市場策略,用來吸引及留住目標群眾,而策略的目標就是讓顧客產生消費行為。 不論是迪士尼內部媒體置入或是和其他公司合作,Star Wars 大量使用整合度較高,觀眾印象較深的內容行銷,結合各平台本身的內容,讓星際大戰本身化為各媒體平台的賣點,而非只是加上制式廣告或發送贈品。 而搭配上迪士尼的媒體資源,應用起來更是如魚得水。

了解你的觀眾,和觀眾互動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他們配合不同種類的平台,提供了相應的內容,而且形式從展覽、圖片、遊戲到影片無一不包。 再來就是要了解你的觀眾,要針對特定群眾提供內容,尤其星際大戰的粉絲可是相當死忠,一不小心便會弄巧成拙。星際大戰第七集從開拍後相關謠言就滿天飛,而導演 J.J. Abrams 便於 2014 年在 Twitter 上,發表了一張幽默的照片:

請大家不要再洩漏第七集的相關照片了,也別散播電影裡會有千年鷹號的荒唐謠言了。

 

照片中央是一張署名 J.J. Abrams 的紙條,背景就是千年鷹號內的遊戲棋盤,當然這是只有粉絲才能懂的幽默。

除了在官方社群網站時時更新近況以外,Star Wars 團隊也主動滿足粉絲的要求,例如一位 7 歲小粉絲寄信給盧卡斯影業,表達他得知絕地武士不能結婚時相當失望,盧卡斯影業便特地回信,告訴他在某些情況下絕地武士是可以結婚的。

另外他們也透過網路直播平台,創造更直接、即時的互動,而在聖地牙哥漫畫博覽會上,Star Wars 早已是備受矚目的節目,劇組在官方網站上還開了直播,讓無法親臨現場的粉絲也能參與星際大戰的盛大活動場面,再次凝聚粉絲團體,並挑起大家的胃口。

安排情報,鋪陳爆點

依據對影迷的了解,也可以更精緻地按照時程鋪陳內容。去年開始,從陸續洩漏的片段,一直到推出預告,《Star Wars :原力覺醒》都沒有原班人馬的身影,從機器人到真人,都是新角色,引起影迷不安地質疑。

但在今年 4 月推出的第二支預告便突然釋放包含韓索羅、楚巴卡、R2D2 等原班人馬,也加強了與原系列的連結,滿足了資深影迷的心理需求,並讓各討論區陷入瘋狂,其中韓索羅結尾的一句「阿丘,我們到家了。(Chewie, we're home.)」更是成為網路上的流行語。

根據英國獨立報,在第二支預告公布後,迪士尼的市值甚至上升了 20 億美金(約 600 億台幣)。

starwars-meme

而從這個例子看來,Star Wars 還運用了「營造神秘感」的技巧,不一次揭露所有把戲,一點一滴地建立群眾的期待,也加強了日後揭露重點內容的力道。

而隨著最終預告釋出,原本透露會在片中出現的路克天行者,卻遲遲不見蹤影,更是將影迷的期待與好奇心推到最高點,網友紛紛急著猜測他的下落,包括 WiredUSA TodayBBC 等知名媒體,也討論起路克的下落,不過根據 BBC 報導,導演 J.J. Abrams 則表示,路克天行者沒有出現並非巧合,還補充「我等不及你們去發現答案了。」,看來要證實理論,似乎得自己進戲院一探究竟了。

儘管因為美國收視戶大量轉向低資費方案,或者網路電視服務,迪士尼傳統電視業務不如預期,不過看看星際大戰和週邊商品的熱潮及巨大的資源,及隨之而來的行銷優勢,傳統媒體的獨佔與整合力道,還是氣勢萬鈞,就算是正當紅的新興媒體如 NetflixBuzzfeed 等也無法忽視大型傳統媒體的力量。

星戰系列累積的豐富內容,搭配上迪士尼所擁有,取向廣泛的角色,這間公司可以輕易地接觸到各類目標族群,比如漫畫針對忠實粉絲,樂高玩具針對兒童,或者大範圍地在美式足球比賽時段放置預告片。

在地化合作,星戰光環帶來雙贏

 

star_wars_webtoon▲Star Wars 的 LINE WEBTOON 頁面

到了台灣,迪士尼採取在地化策略,在 LINE WEBTOON  推出特製版,韓系畫風的網路漫畫,回顧星際大戰系列劇情。透過不同媒介的內容行銷,幫助沒看過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的觀眾了解劇情,擴大粉絲基礎,而這股潮流愈燒愈旺,Star Wars 成為熱門話題後,也反過來為這些平台提供了人氣和宣傳,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和 Google、Facebook 及憤怒鳥合作

在 11 月時,憤怒鳥推出了星際大戰特別版,官方也透過代理推出相關手機遊戲,也授權包括 EA 在內多家遊戲公司開發星際大戰相關遊戲

▲Star Wars 與 Google Chrome 合作的網頁遊戲

星際大戰同好經年累積成了一個文化圈,迪士尼利用星戰系列的豐富內容,透過受歡迎的網路測驗,考驗影迷對電影的了解,還和 Google 合作,讓使用者選擇光明或黑暗陣營,在多項服務內放入電影彩蛋,並結合 Google Chrome,把手機變成光劍,讓觀眾挑戰小遊戲並分享成績。

《Star Wars:原力覺醒》結合吸睛的 Facebook 更換大頭貼功能,讓網友在頭像上加入光劍特效,營造拿著光劍戰鬥的畫面,趣味性引起一股風潮,帶來了相當有效的,消費者自發分享的有機成長。

在精心安排的圖片影片內容輪番上陣之餘,這次星戰結合網路互動的特性,成功在普羅大眾間引起話題。

Star Wars 貼上了 2015年12月14日

適當搭配實體廣告

star wars mrt light saber ads

關掉螢幕,還是逃不出 Star Wars 的全方位行銷,除了在一般的捷運燈箱廣告用光劍穿透外框,增添小巧思以外,也在許多地點擺設道具,安排拍照場景,讓民眾拍照上傳達成自然宣傳。

star wars mrt photo shooting set ups▲ Star Wars 忠孝復興捷運站的拍攝點

迪士尼還在台北信義區設立免費的周邊商品展覽,要讓影迷看完電影順路逛逛,心甘情願地掏出錢包。

star wars x ▲Star Wars 設立 X 型戰機 1:1 模型,供影迷合照(Photo Credit: Star Wars 粉絲專頁

迪士尼在內容行銷及平台佈局上,從去年開始,每一步都精心策劃,雖然星際大戰系列本身就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似乎不完全是行銷的功勞,不過看看這讓影迷們一步步進入狀況,精準安排的時程,還是一則非常值得觀摩的內容行銷案例,也讓我們看到大型傳統媒體不容小覷的資源統合實力。

《Star Wars:原力覺醒》12 月 18 日已於北美上映,富比士報導,截至 21 日為止,上映第一個週末全球票房已達 5.29 億美金,(約 175 億台幣),首日票房 1.2 億美金(約 40 億台幣),根據聯合新聞網,在美國打破《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Ⅱ》單日最高票房紀錄,另亦在英國、德國、挪威、瑞典、澳洲、巴西等國家,締造上映首日票房紀錄。根據 Yahoo 新聞,主要客群為男性觀眾,佔了 58%。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環球小姐后冠鬧烏龍,一切都是設計惹的禍?

Posted: 24 Dec 2015 01:20 AM PST

日前環球小姐冠軍烏龍事件,想必很多讀者都有耳聞。主持人 Steve Harvey 把本來該屬於菲律賓小姐的后冠,錯頒給哥倫比亞小姐,場面尷尬,他也立刻道歉,但難逃成為眾矢之的。

不過,心思敏銳的設計師 Josiah Tullis,認為那張寫著得獎名單的卡片,大有問題,糟糕的設計才是該被咎責的對象。

card

如果您在 YouTube 上定格那張一閃而逝的卡片,會發現上面的訊息的確可能令人混淆。卡片大致分成兩個區塊,左邊由上而下分別標記「2nd Runner Up - USA」與「1st Runner Up - Columbia」,右下才用較大的字體寫到「MISS UNIVERSE 2015 - Philippines」。

Josiah Tullis 指出兩個設計缺失:

第一,容易讓人誤讀的文案

2nd Runner Up 是季軍的意思,1st Runner Up 則是亞軍,在措辭上把亞軍稱為「1st Runner Up」像在奚落得獎者是「魯蛇中的冠軍」。而在極短暫的時間內,頒獎者通常只能匆匆一瞥就要對著全世界觀眾宣布得獎者,1st 與 2nd 直覺上會聯想到第一名跟第二名(1st place, 2nd place…)。

儘管右方以相對大的字體,突顯真正的冠軍,但這可能就掉進了第二個陷阱,也是設計師最該謹慎思量的部分。

第二,掉入「廣告盲化」的陷阱

eyetracking

首先,根據許多視覺追蹤研究指出,人們的注意力幾乎不會放在右方區域的內容。此外,Reddit 有些眼尖網友也發現 Steve Harvey 可能根本沒看到冠軍標示,因為右撇子的他手掌其實蓋住了整個紙張的右半邊。

其次,「廣告盲化現象(Banner Blindness)」應該是設計師的基本常識。已有數不清的研究顯示,使用者進入一個網站、或閱讀紙本時,會有意識、或下意識忽略像是廣告的資訊,我們可以稱為這種行為是「盲化」或避開「雜訊」。使用者經驗研究機構 The Nielsen Norman Group 曾調查過 2006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僅有 13% 奇低的眾議院投票率,問題就是出在網頁設計不當。他們下了非常精準的註解

華麗的格式、華麗的文字 = 看起來像是促銷廣告 = 直接被無視

Fancy Formatting, Fancy Words = Looks Like a Promotion = Ignored

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研究指出:

以視覺設計的方法刻意突顯某個項目(item),可能會被使用者完全忽略,即使他所需要的資訊就是來自該項目。設計師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事物時應該特別仔細思考,因為一不小心,本來應該被視為重要的事物,使用者可能根本不屑一顧。

所有用來建立「醒目感」的元素,都應該經過審慎的評估測試,避免導致「廣告盲化現象」。

我們不是 Steve Harvey,不會知道鑄下錯誤的真正原因。但是這張得獎清單的設計,確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出色的設計應是不著痕跡、絕對不會令人遲疑甚至造成誤導。設計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您會怎麼重新設計這張得獎清單呢?

我們以前刊登過的〈差勁的使用者體驗,是怎麼害死了小女孩 Jenny?〉,也有類似的道理,醫院陳舊的系統充滿凌亂的表格導致悲劇發生。

Josiah Tullis 引述了 Don Norman 名作《設計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中的一段名言,頗有警世意味:

在我的經驗中,糟糕的設計通常來自人類犯錯的結果。這是系統性的錯誤(system error),因為人類不可能不犯錯,這是人性的必然。系統設計應該將之列入考量。找到一位替罪羔羊來懲罰可以讓大家舒服一點,但是系統不該是被設計來苛責某個人觸發某個造成災難的行為。更糟的是,責備人,而不檢討根源問題,未來還是會有其他人重蹈覆轍。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Paul Graham:新創公司最難的七堂課(上)

Posted: 23 Dec 2015 11:39 PM PST

pg1Photo Credit: TechCrunch

本文原刊於 Paul Graham 部落格,經 TECH2IPO 編譯,Inside 授權刊載。Paul Graham 作為舊金山灣區資深投資人,在接觸了大量新創公司之後,發現了有 7 個創業真相,絕大多數新創公司哪怕到了瀕臨倒閉的那一刻也無法明白。對於新創公司來說這毫無疑問是最難的 7 堂課。以下為第一人稱撰寫:

我們所投資的公司目前看來進度不錯,他們的用戶增長和業績增長都很迅猛,在創業道路上學習速度也比其他同行更快。我認為它們之所以能夠做到出類拔萃,是因為它們掌握了一些看似說不通的道理。

如今投資的公司數目足夠多了,作為投資人的我逐漸掌握了到底哪些是不為人知,看似說不通的道理。正是這些東西我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強調重複。

我將在下面把這個創業公司最需要掌握的道理逐一列出,哪怕是未來我所投資的新創公司,我也會要求它們把這些道理逐一記在心裡。其實內容並不多,只有七點而已。

FjiLBWBtFVUMPO7JpifhURC6gQ-X

1. 盡早發佈

這也許是我給新創公司重複強調最多的一點內容,盡快地將 1 號版本開發出來,然後根據用戶的反饋意見在這個產品基礎上進行迭代更新。

「盡早發佈」並不意味著你發佈出來的產品充滿 Bug,而是你應該打造出來最小可行化產品 。用戶恨透了 Bug,但是他們不介意這個產品是最小可行化的,因為他們知道下面的產品功能會越來越完善齊全。

有好幾條原因來解釋為什麼需要讓產品盡早出爐。其中一點就是你能盡快著手動工,不管是為新創公司還是為某個團隊。我從 1993 年就開始強調這一點, 我看到無數新創公司都是因為行動太慢而死於半途,幾乎沒有看到哪家新創公司因為行動太快而死掉的。

正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客戶是誰,所以你才要盡早的把產品發佈出去,這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兒「反常識」?Reddit 如今已經每個月擁有將近 50 萬的獨立訪客,這些人都是誰?他們其實壓根不知道。 沒有哪個網絡新創公司能夠在一開始就這麼清楚的定位自己的目標客戶 。所以正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客戶都是哪些人, 所以你用猜的方式還不如用做的方式 。盡早把自己的產品放出去讓市場檢驗,讓用戶來告訴你他們都是誰。

Wufoo 將這一條真理放在了心上,他們在最快時間內發佈了自己的表單生成器,在還沒有形成任何資料庫之前就這樣做了。你雖然還沒有讓車子「啓動」,但是有 83,000 人願意坐在司機位上握一握方向盤感受一下操控的感覺。Wufoo 從這些反饋中得到了很多寶貴的意見:Linux 用戶抱怨他們用了太多的 Flash,所以他們重新寫了自己的軟體,盡量避免涉及 Flash。如果他們坐等一切就為之後再行動,菜都涼了,他們更不可能發現真正潛藏的問題。等到他們發現的那一天其實自己的開發已經深入下去,難以抽身出來了。

就算你沒有用戶可言,快速把產品發佈出來也同樣顯得格外重要 。因為對於一家新創公司而言, 成品拿出來了意味著你完整的走完了一個產品開發流程,這意味著所有重要的環節都沒有出現任何差錯 。 外界的用戶、媒體、投資人會因為這個成品而給你投以更多的信任。 這說明想法是可行的、創始人之間並沒有存在任何不合決裂的情況(因為快速將第一個版本的產品開發出來,這個壓力很容易將創始人之間平日中存在的不合放大出來)。如果你在快速開發產品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些問題,這也是一樁好施,即時地做出調整,防患於未然。

盡早發佈的最大的一個好處,其實是它能迫使你更加努力的工作。 如果你給自己的「時間底線」設定的非常寬鬆,那個日子遙遙無期你肯定會在產品開發上懈怠。很多時候在產品發佈當天會出現大量的變數,大量待解決的問題,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創業者願意將產品發佈日一拖再拖的原因,拖延症的背後其實是他們想要逃離當下的心態。

FqxQ_OQXBozmW-gVFqfGlK8WEfx9

2. 不斷地開發功能出來

當然,「盡早發佈」並不意味著故事的全部,如果它沒有下文了單獨存在,那肯定是個糟糕的想法。你需要盡快在這個產品上做更新。

我無數遍地強調「開發大量功能」有多麼重要。這並不是僅僅適用於新創公司早期階段。只要他們想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想要一直刷存在感下去,那麼他們就應該一直不斷地開發功能。 我這裡並不是說你的產品應該越複雜越好。所謂「功能」,我的意思是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的功能,是不斷地提升用戶生活水平的功能。

在改良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改良,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你將更多的想法實踐下去,更多的想法就會從你的腦海中湧現。你應該讓自己的產品每一到兩天就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這並不僅僅是開發上應該採取的方式,而且它也扮演了營銷的途徑。用戶喜歡不斷創新,改頭換面的網站。實際上,用戶每天都在期待網站今天能拿出什麼新鮮東西出來。想象一下如果你登入一個網站,它看起來很不錯,但是過了兩個月之後什麼都沒改變,是不是它看起來就顯得平庸了很多呢?

如果你的升級還是按照他們的意見來執行的,那用戶就更會愛死你了。 因為用戶長期以來都不受公司的重視,而你成為了例外。用戶在此刻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用戶,他們當看到自己的想法已經成為現實體現在產品之上的時候,他們其實已經成為了產品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產品發佈之後他們更是會免費義務為你搖旗吶喊,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介紹這款產品。

這一切道理其實都顯而易見,但是為什麼我還要在這裡反覆強調呢?我想問題就是出在人們都習慣於現狀。一旦產品開發完畢,它固然是有缺陷,但是人們有一天會習慣這一切的,不管是什麼功能開發出來都將成為這個品牌固有的內容。舉個例子,Yahoo 很多人,甚至於 Google 曾經的一些人也許都覺得電子郵件的功能開發已經到頭了,沒什麼好改進的,大家已經習慣於現狀了嘛,但是直到 Paul BuchheitGmail 之父)出現之後他們才意識到簡單的信箱功能都能有這麼大的提升!

我想為瞭解決這個難題,你首先腦海裡面應該有這樣的假設前提:目前所做的一切還遠遠不夠,離它理想的狀態還差很大的距離。這是自我意識方面的提醒和訓練。一旦你反覆這樣的警醒自己,你的產品肯定會從廝殺激烈的市場中走出一條生路的。

如果你的產品看起來已經完工了,沒有什麼地方再做修改了,那麼只能有兩種原因來解釋:(a)它確實完工了(b)你缺乏一定的想像力。 而事實證明(b)的可能性要高於(a)千倍以上。

Fvk3LcsHang_trvRj3laXX9I03tU

3. 取悅用戶

其實不斷地升級改進只是更大的原則下的一部分內容。什麼是更大的原則呢?它就是:取悅用戶。所有新創公司的共同點其實就是它們無法逼迫任何人去做任何事。他們無法逼迫任何人去使用軟體,無法逼迫任何人去跟某家公司打交道。一家公司必須靠實力說話,這也是為什麼成功的公司為什麼製作出來最優秀的產品。它們不得不這樣,不這樣它們就可以去死了。

當你在營運一家新創公司的時候,你的感覺應該是風裡的一塊碎片。這個強有力的風就是用戶。他們可以瞬間把你送入藍天,正如我們所見到的 Google;也可以瞬間把你砸在地板上,正如絕大多數走向失敗的新創公司。用戶是變化無常的風,卻也比任何外部因素更加有力量。如果他們決意將你碰上天,誰都無法把你拽下來。

作為風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碎片,你應該怎麼做呢?最理性的做法應該不能橫躺下來 ,而是要將自己傾斜到一個角度,正好順應風向。

我之所以喜歡風這個比喻,是因為它總能時時刻刻提醒我流量不受主觀意志左右的事實。絕大部分訪問你網站的人都是無意間轉過來的。也正是這些無意瀏覽進來的訪客,才是你網站設計取悅的最終對象。那些真正對你產品感興趣的人肯定能在中間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一個最為普通的訪客其實時刻游標都放在「返回」鍵上的,你自己不也是一樣?大部分你順著超連結點過去的網站如果一旦發現無趣乏味,立刻就會點擊返回。所以你的網站必須確保時刻在說:「等等!別點返回!這裡有更多好玩兒有趣的內容等你來探索發現!」

為了讓人們駐足,你其實可以做下面的兩件事。其中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最簡潔有力的方式告訴訪客你的網站在做什麼。

一些大公司往往能很好地做到這一切,但是絕大多數新創公司都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一家新創公司最好能夠在一兩句話的前提下準確地描述出公司是做什麼的。不僅僅是面向用戶,你需要面對每一個人說,投資人、收購方、記者、潛在的員工、甚至是現在公司內部的同仁。如果你無法用一兩句話把你的公司說清楚,你甚至都不應該來創業,先把創業想法理順再說。

我重複的第二件事是把你所有能夠給予用戶的東西全部給出去,立刻,馬上! 如果你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直接就拿出來放到首頁,因為這是絕大多數訪客唯一會看到的東西。但是這裡確實存在著一些悖論,你越是把好東西放到首頁,那麼訪客也就沒有探索的必要了。

你需要通過網站「展示」給訪客你的公司是幹什麼的,而不是用明明白白的文字寫出來。「展示」,讓用戶在瀏覽使用中潛移默化的感知公司的本質,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科技圈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轉化率」。你的網站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誤打誤撞進來的訪客轉化成為真實用戶。最終一切結果都可以通過用戶增長率來反映出來。要麼你的網站起到作用了,要麼什麼作用都沒有,一目瞭然。如果用戶增長確實有起色,那麼恭喜你;如果沒有,那麼你就必須在網站設計上多動一些腦筋了。

(下篇待續)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2015 世界百大金融科技公司出爐!科技翻轉金融時代將來臨?

Posted: 23 Dec 2015 07:22 PM PST

fintechPhoto Credit: Tech in Asia

澳洲金融科技創投機構 H2 Ventures 與 KPMG 日前公布《世界百大金融科技公司》報告。報告顯示,金融科技正在成為全球性的產業趨勢,其中上榜公司中有 40 間美洲公司,20 間歐非洲公司,18 間英國公司以及 22 間的亞洲公司。過去三年內,全球金融科技的融資總額已上漲六倍,估計在 2015 年將達到 200 億美金,比起去年 2014 的 120 億美元大漲 66%。

這份報告是依照募集資金總額、募資效率、服務範圍的多樣性、對市場與消費者的吸引力與創新性等五項標準,針對全由 50 間已穩定營運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另外 50間「明日之星」所做的排名。而光是在這百大金融科技企業裡,就已募得超過 100 億美金的融資。另外在金融科技產業上還有幾個重要的趨勢:

  • 付款失敗是金融交易最大的風險:在今年的百大金融科技企業中,有關支付與交易的企業比起去年成長了 25%,是個別領域中成長最大的部分。降低交易風險,提升技術將會是金融科技中最重視的領域之一。
  • 保險業逐漸嶄露頭角:今年前兩名分別是中國眾安保險以及美國 Oscar 網路健保公司,並且在百大中有 7 間保險公司上榜。相較於去年沒有任何保險公司入選的狀況,保險業已逐漸在金融科技風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另外其他領域別內,貸款公司也佔了 28 間,財富管理公司 14 間。

以下是前五大公司排名,完整報告可至連結處下載

  1. 眾安保險: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由螞蟻金服、騰訊、中國平安等中國企業聯合設立。截止 11 月底客戶數已達 3.56 億人。
  2. Oscar:美國網路健保公司,利用網路技術和遠程醫療手段,簡化看病及醫療理賠流程。與客戶保持即時聯繫,將預防和治療結合起來,可以敦促顧客主動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管理,及早進行預防治療。
  3. Wealthfront:美國線上理財服務平台,管理費低且進入門檻低,彌補了傳統理財行業的空缺,成立至今管理超過 10 億美金資產。
  4. 趣分期:中國針對大學生及年輕白領提供分期購物和現金消費等服務的金融平台,目前已覆蓋中國全境近 3000 萬大學生用戶。
  5. Funding Circle:英國最大 P2P 平台,通過網路為想要投資的個人提供投資機會,投資目標為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從而為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提供借款管道。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我們為何如此沈迷於手機?

Posted: 23 Dec 2015 05:38 PM PST

phonePhoto Credit: 路透社

原文刊登於 Medium36 氪翻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本文作者是匿名社交網站 Secret 聯合創始人 Chrys Bader。他在文中從個人、開發者、平台等方面分析了我們為什麼如此痴迷手機。

你在早晨醒來,第一件事是在床上四處摸索找到你的手機,然後暗罵自己,因為你忘了充電。值得慶幸的是,手機仍然有 18%的電量。你打開螢幕,連接上充電器,同時開啟你的人體神經系統。在你睡著的時候,你收到了一些新郵件,一條銀行的簡訊,以及數十條 Twitter 訊息。內容太多,你現在處理不過來,所以你先鎖定你的手機,留在稍後再處理。

我們不斷地被各種資訊包圍。平均來說,我們每天會收到大約 65 則訊息。也就是說我們在清醒時每 16 分鐘會收到一則訊息,每個訊息都有可能打斷你並消耗你的意志力。

如果我們正在工作的時候被打斷,一般平均需要 25 分鐘的時間重新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手頭的任務。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分心時,在要求注意力的任務上我們犯錯的機率是平時的 3 倍。如果我們在重新調整之前又收到了一條新訊息,那麼我們就會一直無法集中注意力。

只要看到一個訊息,就會刺激我們的前額葉皮層,以決定是否採取行動。有些資訊可能會更具誘惑力,需要我們利用更多的自制力去抵制。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正在消耗我們的意志力,這些意志力本來可以用在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上。研究表明,意志力被消耗的人更有可能縱情放縱,做出有悖自己理想的行為,在做基本任務的時候精力也會更少。

我們的放縱

你起床開始洗澡,與此同時你的思緒開始活躍起來。你會想到你的煩惱,你的希望,你的前一天,線上約會的對象怎麼還沒回覆。當你關掉蓮蓬頭,走出浴室的時候,你沒有解決任何緊迫的問題,但是你看到了手機就在洗手台旁邊,這似乎是一個比你在洗澡時想那些不開心的事更好的主意。你把手機拿起來,並在你隨意刷牙時開始瀏覽不太重要的訊息。

有趣的是,即使我們可以選擇每一天看到更少的資訊,我們也不會這樣做。Android 智慧簡訊平台 Snowball 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最初發行的版本會完全過濾掉一些訊息,但也意味著用戶將永遠無法看到那些過濾掉的訊息。最終,這導致一些人不再使用 Snowball,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可能錯過了一些東西。

除了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資訊也有讓人上癮的特性。每一個訊息通知鈴聲都會給人一種希望,讓人覺得它可能是一個特別的訊息。我們是如此重視訊息,有時我們甚至會出現手機在我們的口袋裡震動的幻覺。

「如果有人從一個 App 接收到一個有價值的資訊,他們就不太可能禁用該 App 的訊息」,Snowball 創始人兼 CEO Anish Acharya 這樣說道。

我們不太願意關閉訊息,因為我們沈迷於多巴胺的刺激中。在收到每條新的簡訊或 Twitter 時,神經傳遞素會向我們大腦的愉悅中心發送脈衝資訊,從而讓我們獲得短暫的愉悅體驗。這種刺激就像毒品一樣會讓我們逐漸上癮,最終難以割捨。

開發者的利益之爭

隨著新的一天的展開,一些不好的預感在你胸中隱隱作痛。你偶爾會思考為什麼你一直這麼著急。正在這時,你的手機響起並打斷了你的思路——一個朋友發了一條簡訊。你的思緒被帶回了週末你和朋友一起宿醉的場景。你將手機放回去,然後繼續做你正在做的事情,焦慮又滿滿地潛伏回來了。

科技產品通常取決於兩個關鍵指標:使用者花費的時間和日活躍用戶量。這是衡量它們獲得了多少關注的基本因素。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去年向全公司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指出 「真正稀缺的資源越來越會是人的注意力」。公司正在有意識地,甚至惡性地相互競爭以爭取人們的關注,因為如果他們不能獲得足夠的關注,他們就會死掉。對於廣告驅動的產品來說尤其如此。

在《Hooked: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鉤癮效應:創造習慣新商機》) 一書中,作者 Nir Eyal 寫到,「公司利用人類行為的兩個基本槓桿來增加一個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行為易於執行和有這樣做的心理動機」。各個公司都在猛拉這兩個槓桿,並證明瞭它們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管道——宣稱擁有 10-40%(取決於該 app 的類型)的點擊率(給一個參考值,廣告信的點擊率是 3-5%)。

因此,開發者沒有任何理由少發資訊。他們發送越多,就越有可能命中一條對使用者有用的資訊,從而吸引到他們的關注。開發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確保人們打開訊息,而不是阻止他們關閉訊息。這是一種犧牲長期成本以獲取短期利益的做法。

平台視而不見

早上的一杯拿鐵已經開啓了你的消化系統,是時候拜訪一下廁所了。在那裡,你可以在道德上許可自己滿足你對手機的渴望。你滿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但十分鐘後你還在繼續滿足你的精神需要。你的腿已經麻木了,你的屁股越來越涼了,廁所的小插曲又以身體的不適而結束。

2012年,Scott Forstall 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宣佈,蘋果已經發送了 1.5 兆條訊息——每天超過 70 億。那是三年前,還不包括 Android 。今天,如果你只從應用程式商店的 App 增長趨勢推斷,每天的訊息可能會達到 93 億,如果你算上 Facebook Twitter 這種使用者激增的服務,這個數字甚至會更多。

蘋果和 Android 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各種訊息相對來說都很少。現在蘋果和 Android 等平台有了一些進步,用戶有了更多的控制,比如開啓 「勿打擾模式」,但是程式開發者那裡卻沒有什麼進步。

這些平台具備背景、資源和技術來將我們的注意力管理得更好。他們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在開車、開會或睡覺。他們知道我們打開還是沒有打開哪個訊息。有了這些資訊,他們可以幫助開發者提供較少的、高價值的訊息,以減少干擾,增強使用者的關注,並幫助我們提高效率。

但是在蘋果和 Android 等平台還沒開始行動之前,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

關掉手機,洗洗睡吧

當你回家後,你鑽進被窩裡和你的設備依偎在一起。這是你享受今天所存留的多巴胺的最後甜蜜時刻。螢幕照亮你的臉,大有閃瞎你雙眼的趨勢。天色已晚,我還是鎖上螢幕,明天再說吧。

我們都應該為這種上癮負責。平台應該像政府一樣採取更多措施來激勵開發者站在用戶的利益上採取行動。開發商是只想賺錢的商人,並沒有考慮長遠後果。而我們是上癮者,應該使用我們僅有的一點意志力來改變我們與手機的關係。

就個人而言,我已經啓用了一天 24 小時,一星期 7 天的 「勿打擾模式」,我的生活和注意力的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事實上,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收到了 1000 多條訊息,但他們都沒有打斷我。當我需要的時候,我才會看著自己的 iOS 訊息列表,僅此而已。今天,我們的注意力主要由操作著各種自由放任的平台的開發者控制。但是,在這種情況得到改變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收回我們自己的控制權力,去控制資訊什麼時候傳送以及如何傳送給我們。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Twitter 老闆分身有術!工作狂 Jack Dorsey 如何管理兩間 IPO 公司

Posted: 23 Dec 2015 04:01 PM PST

Photo Credit: 路透社

本文原刊於 WSJ,經 TECH2IPO 編譯,Inside 授權刊載。

身為兩家上市公司 Twitter 及行動支付公司 Square CEOJack Dorsey 的一天等於 18 個小時苛刻的行程規劃以及數不清的大大小小即時會議。

例如這天 Twitter 的執行董事長 Omid Kordestani 試圖在 Jack Dorsey 繁忙的行程中擠出他倆每周例會的時間,於是他提議當日由他負責開車接送這位 CEO。所以在某個清晨,你會看見 Kordestani 開著 Tesla Model S 載著 Jack Dorsey 穿梭在矽谷的馬路上,與此同時雙方正在車上馬不停蹄地談論著公司決策。Kordestani 說,「我們只是盡量把工作上的每個小時都最大化,而且利用得還不錯。」

以上片段只是現在 Dorsey 每天工作的一小段剪影。這位大忙人從不久前開啓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同時管理 Twitter 和行動支付公司 Square。他於十月正式回歸 Twitter 重任 CEO,而一月前 Square 完成上市登陸納斯達克。於是 Dorsey 罕見地同時成為了兩家上市公司的 CEO。

他的雙重身份不禁令人回憶起另外兩位科技名人。一是當年的 Jobs ,同時兼顧兩家上市公司:蘋果及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另一位則是 Elon Musk,同為 Tesla SpaceX 的 CEO。

事實上,Musk 並不支持這種行為。「我不建議同時管理兩家公司。」他曾在十月一次會議上談過,「這過大地壓縮了自己的私人空間。」他表示未來的工作重心不會放在Tesla 的日常營運上,但他並沒有更進一步解釋。

Dorsey 今年 39 歲,暫時未婚也沒有孩子。如今 Twitter Square 都處在公司發展的重要節骨眼,很顯然他幾乎不會有多餘的私人時間。Twitter 需要努力向失望的投資者們證明社交網路能夠吸引大眾市場;Square 則試圖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強者如林的支付領域持續擴張。至今兩家公司都尚未盈利。

Twitter 的股價現在處於歷史最低點,自 Dorsey 重返上任以來已經下跌了近 16%Square 的股價自上月 19 日上市以來上漲了近 36%,但依然低於去年私募投資者競買的價格。

FjVCmUrRR4L-kHt-xY9f3NUfV12B

Twitter Square 都拒絕讓 Dorsey 和其執行團隊出面對此發表官方回應。

Dorsey 曾將迪士尼 CEO Robert Iger 作為導師取經。後者同樣兼顧著多方事業,從電影工作室、網路電視 (Hulu) 到主題公園及游輪涉獵極廣。而在 2013 年 Dorsey 就已加入迪士尼董事會。

Iger 表示自己偶爾會在公司業務上指點一下Dorsey。「我與他從事的行業並無利益相關,所以我會是他很好的聽眾。」Iger 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同時管理兩家公司管理者需要有多方資源支持,而 Dorsey 正好具備這些條件。「首先自己要有專注力,懂得分清事情優先級並能將不同事情獨立處理。除此外還需要擁有優秀的人才幫助你。」

雖然無論是 Twitter 還是 Square,Dorsey 都沒有指派直接的 NO.2,但他選拔了一批強有力的高階主管幫助他管理兩家公司每天瑣碎的日常工作。在 Twitter,他會收到來自包括 COO Adam Bain、CFO Anthony Noto 在內的八份直屬報告;Square 則是十份報告,其中包括一位 C 級管理層 CFO Sarah Friar

「一名典型的 CEO 需要插手公司所有事務:財務、營運及人事。」來自洛杉磯加州大學安德森管理學院的榮譽教授 Eric Flamholtz 說到,「但如果要將時間分配給兩間公司,那麼則需要更多地去管理自己身邊的人。」

但還有其他聲音存在。「Dorsey 的挑戰並不是管理兩家公司有多麼困難,這個方向就不對。」Suhail Rizvi 通過發言人表示。「這件事的關鍵在於 Twitter 能否繼續開發新產品、吸引更多的網路頂級人才。而這二者都是 Dorsey 最拿手的。」Rizvi Rizvi Traverse Management 同時持有 Twitter Square 兩家公司的股票。

現在的情況是 Dorsey 每天必須嚴格規劃過長的工作時間。Twitter Square 的代表聲稱 Dorsey 每天工作時長達 18 小時。上午在 Twitter 下午在 Square,兩間公司均位於舊金山市中心,彼此比鄰僅相隔一條大馬路。

Fis1bJYyvPZHAyH29Ssbn926Zlnu

Dorsey 本人非常自律,堅持按照每日的行程表安排及已經規劃好的習慣工作。舉一個無論是現在還是離職的 Twitter 員工都耳熟能詳的例子:開會時無論內容講到哪兒,只要到了既定的會議時間尾聲,Dorsey 就會留下一句「我得走了」然後直接起身走人。

每天,Dorsey 會在位於兩家公司總部中間的藍瓶咖啡 (Blue Bottle Coffee) 買上一杯飲料,開啓一天的工作。據 Twitter Square 透露的消息,週一 Dorsey 會在 Twitter 與他統領的那八位主管開一上午總共五個小時的會議。Kordestani 負責審查公司業務營運及各類項目。然後在中午一點半抵達 Square 重復一遍上述同樣的工作。開會時,Dorsey 會要求與會主管關掉所有手機和電腦。而且,他在兩家公司均未設置辦公室或辦公桌。每週三、週五,他還會與公司主要負責人再開個三十分鐘的碰頭會。哪怕那個時候他本人不能實際到場,會議依然會通過其他方式照常。Kordestani 說,即使在 Square 忙碌期間,他依然堅持在飯店休息時間或者晚上行程結束後,與 Twitter 主管開電話會議。

Dorsey 性格沈穩,熱衷冥想,喜好瑜伽,這與狂熱的社交愛好者 Twitter 前任 CEO Dick Costolo 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後者在任 Twitter CEO 5 年,於今年六月辭職。Kordestani 的描述是,「當 Dorsey 一進入辦公室人們能夠感覺到安心,因為你知道與你共事的是一位非常腳踏實地的領導人。」

FhHX9RXeNwF435M7hkeJ7OoOAwqy

即使是現在,作為技術出身的 Dorsey 仍然會偶爾為某個不必要的細節鑽上一會兒牛角尖。與他工作十分親密的人講到,Dorsey 有時候會放下手頭其他事情專注到例如行動程式 logo 的色調調整或者某個網頁版塊措辭之類的瑣事上。

雖然員工們都說他的回歸提振了 Twitter 的士氣,但依然有不少高層管理人員相繼離開。就在最近幾周,Twitter 走了設計總監、企業戰略主管及一位高級工程經理。

一位 Twitter 發言人表示這幾位高層的離開原因不一。

據相關人士透露,在過去的幾個月中,Dorsey 已經審查完了 Twitter 過去幾年公司相關的所有事宜,收集了有關公司目前優先事項的反饋,瞭解全公司包括高級管理層的報告結構。當 Rizvi 作為 Twitter Square 的雙重投資人被問及對於 Dorsey 重返 Twitter 至今的表現如何時,他回答,「接下來的幾季一切都會明瞭。」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