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前產品總監告訴你,為什麼 Facebook 的秘密武器是「商業搜尋」”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前產品總監告訴你,為什麼 Facebook 的秘密武器是「商業搜尋」

Posted: 25 Dec 2015 03:01 AM PST

facebook HQ(Photo Credit: Marco Paköeningrat)

Facebook 本月發表了兩項產品,媒體及投資人的評價卻天差地遠。Firefox 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前臉書產品總監的 Blake Ross 在他的部落格提出箇中差異,若你也能和投資人一樣看出端倪,那麼你也許有成為優秀創辦人或在股市中大賺一筆的潛力。

Facebook 專業服務上線後,被媒體稱為 Yelp 殺手, CNBC 甚至說,它一夜之間偷走了 Yelp 的 2 億市值。

另一樣藏在 Facebook 搜尋內的變動,相反地則無人聞問,但 Blake Ross 則認為它像潛伏在床底下的怪獸。

Ross 認為,專業服務就像冰塊,有的話不錯,也很實用,能讓你的啤酒冰冰涼涼,但很快就會消融在你的記憶中。而搜尋的改變卻像冰山一樣,雖然見不到全貌,但既關鍵又基礎,還可能很持久。

Facebook professional services

Facebook 專業服務(Facebook Professional Services

Facebook 專業服務一上線測試,同樣主打在地服務推薦的 Yelp,股票瞬間跌了 10%,市值少了 2.2 億(約 66 億台幣),根據彭博社,是 4 個多月來最大跌幅。雖然不一定全歸咎於這條新聞,但 Ross 認為那天市場趨勢普遍上升,這條新聞多少有對 Yelp 造成影響。

Facebook 想經營本地化市場的野心眾人皆知,不意外的話, Yelp 應該早就對此擬定計劃,那麼 Yelp 的長期對策會是什麼呢?這就是 Facebook 的終極武器嗎?

疏離的冰山

Facebook 和 Google+ 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繞著你本人的社交圈轉,比如說當你搜尋阿忠,內部的 API 接口會讓工程師更容易連到你的小學同學,而不是麵線攤。

但是專業服務卻完全沒有社交功能,也沒有 Facebook 特色,雖然還是多少加了社交功能,比如說幾個朋友去過那家餐廳,多少人按了讚,但還是沒什麼特別。

Facebook professional services friends

專業服務還加入了評語功能,當然也有朋友會評論,不過 Facebook 挑出的最有價值評論,也不一定有價值。比如 Ross 搜尋舊金山的 The Tipsy Pig 餐廳,最佳評論竟然來自一個陌生人,內容是在說他有多討厭酒保的馬尾。

tiny pig review

有可能全 Facebook 1.2 萬員工,在開發這項功能的時候,都想著要取代 Yelp ,卻沒人想到應該要加入 Facebook 的元素嗎? Ross 不這麼認為。

冰山會追逐趨勢

如果要抓住一個新市場,你會花時間開發最新的趨勢產品,不會想要妝點過時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 Facebook 不再追逐電子信箱功能,而是全力投入即時通訊。

所以簡單來說,如果這項產品是座冰山,Facebook 在 2015 年發表桌面版本就是相當意外的一步,現在的 Facebook 說不定會先做一個 VR 版,而不是桌面版。

除此之外,Facebook 專業服務一點也不特別,沒有激起大家的想像,沒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也不具實驗性。這整個介面和功能不過是改造沒什麼知名度的 Facebook 地標罷了。

冰山佔了最重要的位置

要判斷一個人以什麼為優先,我們會看他怎麼安排時間,同理,要判斷一項產品多重要,可以看他佔用了多少畫素。Facebook 當初將搜尋定為重點時,就把它從右上的角落移到正上方,取代了他自己的商標,還有比這更明顯的嗎?

要找到這獨立的「服務」頁面很困難,得先找到看起來很像一般文字的分類項目,這有可能是因為 Facebook 在正式向上億人推出這殺手級應用前,想做最後的測試和準備,不過 Ross 依舊對此持否定態度。

Franciscan_Crab_Restaurant

冰山是為了使用者而建

如果專業服務真的是座冰山, Facebook 內的使用者經驗專家,真的會這樣思考嗎?

使用者:我想在路上找間不錯的餐廳,該怎麼做才好?

Facebook:趕回家然後在網址列輸入「http://www.facebook.com/services」,我們就會隨機幫你列出一堆餐廳,而且沒有包含社群內容。

如果 Facebook 成為 Yelp 殺手的絕招只有這種程度,Yelp 的股價應該要上升才對。

Ross 認為,Facebook 專業服務看起來不像為使用者設計的,它比較像是 Google 搜尋,充滿關聯性低的內容連結,大型且分散的商家目錄,沒有和核心產品結合,甚至直接使用 Facebook 地標的版面,變成另一個提升搜尋表現的 SEO 活動。

SEO 當然是很重要的流量來源,但這並不代表它是 Yelp 的新威脅,Ross 提到,它主要的對手現在是 Google。這就好像因為 Facebook 增加人名列表功能就讓 Google 下跌 10% 一樣不合理。

Facebook 搜尋更新

Facebook christmas gift search

這是在美國新增的功能,就是當你點擊 Facebook 搜尋框的時候,會出現一則小小的提示,推薦你搜尋假日禮物。這在網路上幾乎沒人討論,但卻引起了 Ross 的興趣。

  1. 它佔用了很多的畫素,這則提醒就放在 Facebook 正上方搜尋功能選單的正上方。
  2. 在這一年中,Facebook 已經在這個領域不斷加上各項優秀的實驗性功能。Ross 注意到 Facebook 到處放了一些公開貼文、搜尋、趨勢等等資訊。個別來看似乎可看性不高,但合在一起,它們都與核心功能結合成更一致的體驗。
  3. Facebook 的搜尋結果現在把內容排在人物之前。

facebook search result

這可能不比新的獨立頁面精彩,但把商業搜尋放進來,可是條新聞。

如何殺人於無形

在 Blake Ross 的產品職涯中,常碰到外界猜錯產品策略的情形,他認為 Facebook 的產品主管們一定反覆思考過趨勢和搜尋等功能,但完全沒注意到他們做了一個 「Yelp 殺手」,他猜測這兩樣產品在外部吸引到的注意力一定和 Facebook 內部相反。

打造大型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專業的殺手不會先自我介紹。某甲不會因為盛大發表和某乙一樣的功能就贏得勝利,它會潛伏好幾年,嘗試各種想法做出從某乙那邊參考的功能,直到哪天某乙的數據工程師突然發現那個快速超前的某甲。

Facebook 可能真的打算殺掉 Yelp ,但可能不是新開一個網站,而是當它的搜尋也能搜到大賣場的時候,大家的皮就要繃緊了。

wall mart facebook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Paul Graham:新創公司最難的七堂課(下)

Posted: 25 Dec 2015 02:58 AM PST

pg2Photo Credit: TechCrunch

本文原刊於 Paul Graham 部落格,經 TECH2IPO 編譯,Inside 授權刊載。在 《》 中,Paul Graham 已經給我們上了三課,它們分別是要盡早發佈,盡量開發各種功能,以及取悅使用者。本文將揭示其餘的四點內容,並最終闡明清楚身為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心態是什麼。上篇請點這,以下為第一人稱撰寫:

4. 將恐懼用對地方

我發現我自己說的最多的是「別擔心」,但事實上,我這句話沒有說完整,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這樣的:「別擔心這件事,你應該去擔心那件事。」 新創公司肯定會動不動陷入恐慌,但是有些時候他們對錯誤的事情過分擔心。

眼前最明顯的災難其實並不像它們看上去那樣可怕。 新創公司在營運過程中,「災難」屬於正常的天氣現象 ,某個創始人退出啦,忽然發現目前從事的事情跟某個專利有衝突啦;你的伺服器經常陷入崩潰狀態啦;你陷入到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上啦。這些都是創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狀況,你就讓它們自然而然的發生吧,它們不會把新創公司一口氣推下懸崖的。

這些事情不會構成威脅,同處於一個行業裡的競爭者們也不會構成致命威脅。很多新創公司擔心:「如果 Google 把我們想做的事情做了的話那該怎麼辦?」事實上,大公司永不在你擔心的對象之中,就算是 Google 也不值得你操任何心。Google 裡的人確實很聰明,但是並不會比你聰明多少倍,他們身處大公司,大公司再怎麼透明開放也是有層級結構制約的,他們也不是想做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

那麼你應該恐懼什麼呢?

作為一家新創公司,你應該恐懼的不是那些產業內已有的大公司,而是那些你還不知道在哪裡落地生根的,不知名的新創公司。它們所帶來的風險比 Google 要大得多。它們跟你一樣同樣是逼上絕路的困獸。

如果你只是看目前視野裡的競爭者,這會給你一種安全感的錯覺。你應該從視野之外捕捉危機,任何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管背後的想法有多麼新穎,在世界的另外一個角落肯定還有一個人跟你做著類似的事。這些潛藏在未知黑暗角落裡的新創公司才是你最致命的人。

其實有時候,就算是這些潛藏著的新創公司會給你的新創公司帶來危險,但它們也不是最致命的。 新創公司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見到的原因是來自於內部的爭執,懈怠,忽視使用者的想法。 這三點每一點都足以讓你的公司死的透透的。如果在這三點中選擇最糟糕的一點, 我想應該是「無視使用者的想法」了

如果你想要一個新創公司死亡的標準劇本,情節是這樣子的:有幾個創始人頭碰頭聚在一起,忽然覺得這個想法肯定很好,所有人都會喜歡,於是他們動手開發,而不去管這個最終產品是什麼樣子。

幾乎每一個創業者剛開始的計劃都會被推翻。如果公司堅持創業一開始的計劃,那麼微軟現在估計是在出售程式語言,Apple 應該是在賣印刷好的電路板。無論是哪個例子,在現實中他們都是願意俯下身子傾聽客戶的聲音的。

Fi1VI91NKvZJQPo33Ij24Pf9y6V1

5. 成為科技界的預言家,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出足夠的投入度來讓它成真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新創公司創始人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很多人第一時間肯定想到的是「聰明」。其實不是聰明,而是「決心」。

我相信這難免違背人們的想法。我也承認我們之前創辦的 Viaweb 也不僅僅是出於決心,也與我們的聰明頭腦有關。但新創公司界有太多人相信「聰明」這回事了。不僅僅是創始人,還有投資人。他們喜歡生活在一個由聰明才智主宰的世界中,你也能夠很清楚的判斷他們確實是憑此行事的。因為這確實影響到了他們的投資決策。

有無數次,風投們都把錢砸到了由頂尖的教授創辦的新創公司當中。這在生物科技界也許會管用, 因為很多新創公司的成功只需要將已經成型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商業化就好了 。但是在軟體行業,這個你需要投資到學生,而不是教授的行業上這個道理就行不通了。 學生們欠缺經驗,他們唯有靠「鬥志」才能彌補這一空缺

如果你笨一點兒其實沒關係,它不會結束你的新創公司,但是如果你的內心少了一份熊熊燃燒的鬥志,那麼很快你的新創公司就會完蛋。

營運一家新創公司有點兒像你倒立著用手走路,這確實是可行的,但是需要艱苦的付出。如果一個普通員工被要求去做一個創始人應該做的事,估計沒兩天他就要暴跳如雷了。想象一下你是這名員工,你除了寫軟體程式碼的時候要比平時快上 10 倍之外,公司還期望你能夠接客戶服務熱線,管理伺服器,給網站做設計,給公司尋找新的辦公地點,想辦法給每個人找工作午餐。

做這一切的環境還不是大公司那種像蜂巢一樣井然有序的定環境,而是時刻出現各種變數和災難的環境中。這就需要意志力,也就是決心發揮作用了。 在一家新創公司,永有災難級別的突發事件時刻發生。如果你缺乏鬥志,你很容易找到藉口就此逃脫。

其實在你失去鬥志的那一刻,還沒等你決定退出創業舞台,對於新創公司的致命威脅就已經出現。每一個人在跟新創公司創始人打交道的時候都能夠分辨出來哪些人的眼睛永放光,他們走路帶風,說話大聲,彷彿有著使不完的幹勁,而如果你的內心有了絲毫的動搖,從跟人交往的時候就能表露無遺,人們也就不會在意你,視你為空氣了。如果你缺少鬥志,那些在外人看來天降的奇遇,好運,全部都會落在你的競爭對手的頭上。如果你缺乏鬥志,在外部表象上你只是不走運而已。

然而一旦你有了堅絕的鬥志,人們的目光就無法從你的身上挪開。你是在地人,不是路人甲,每一個人都會前來打交道,他們想弄明白是什麼在你背後燃燒著旺盛的精力 。

如果收購方相信,不管發生什麼情況你都能夠在創業的路上堅持下去,他們就很有可能收購你。 因為如果他們不收購,而你還在堅持,很可能你會成長到一個威脅到他們的存在。你的身價將飆升,他們會遺憾為什麼沒有早點把你收購。在投資人以及一些大的風投機構的眼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對回報率的渴求,而是對於某些投資機會的錯過。 所以如果你能夠清楚的表達出自己決絕的,永不放棄的鬥志,你現在所需要的只是讓所有的願景成真的更快一些的話,那麼你很容易就能夠拿到錢。

這個你是裝不來的。真正能夠打動每一個人的方式就是證明你能夠戰鬥到最後一秒,最後一口氣。

但是你應該有著正確的鬥志,我仔細的措辭,只是希望你不要把「固執」當作鬥志。「固執」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是一劑毒藥,你需要的是既能目光堅定,也能靈活自如的調整步伐。他能隨機應變,如果有人擋住了他的路,他就選擇繞開他;如果有人想要從後面抓住他,他會掙脫開束縛,他甚至會錯誤的向其他方向跑去,只是因為在短期看來這是能夠起到作用的。唯一他不會做的事情就是停止在原地坐以待斃。

6. 永有提升改進的空間,永有創新的可能

最近我在跟某家新創公司的創始人聊天,談到是否應該在他們的軟體中加入社交化的功能部件。他覺得不需要,社交的功能已經被人們開發光了。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在接下來的一百年時間裡,最後勝者只能是 Facebook、Myspace、Flickr 以及 Del.icio.us 了嗎?不見得吧?

永遠有新的提升空間,永有新的產品出現。就算是在最黑暗的歷史時期,人們也在談論著一切改變創新的可能,說著「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的感慨。就算是在 2004 年 Facebook 出現的時候,這個想法也在很多人的腦子裡面過了很多遍。

不要給自己封死可能性,覺得哪條路走不通 。之所以很多人沒有把握住機會就是因為習慣於現狀,覺得這已經是某個「盡頭」,某個「極致」,這就是事物應該保持的樣子。 舉個例子,如果讓人們打造一個比 Google 還強的搜索引擎,估計人們都會覺得這個想法瘋掉了吧。當然這個行業已經被 Google 霸佔,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一百年,或者就說是 20 年之後,人們搜索資訊還是在用 Google 嗎?不見得吧?就算是 Google 本身也不能拍胸脯打包票吧?

在這裡。我尤其不認為新創公司的數量應該有什麼上限。

新創公司的數量的限制並不取決於 Google 或者 Yahoo 能夠收購多少家,而是在於創業所能產生的財富上限是多少。按照我的看法,創業的財富應該不存在什麼上限。所以有多少人願意付出創業者所獨有的辛苦,那麼就會有多少家新創公司。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新創公司是創造財富的公司,他們開發出來人們想要的產品,如果人們的慾望是有限的,那麼新創公司就是有限的。我看這是最不可能成真的事情了吧。到現在還沒有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呢。

Fm7W4vep0WspIghhbKQ6iEWmhc4R

7. 不要讓你的期望值升的太高

在還沒有創辦 Y Combinator 之前,我就一直在重複這樣一句話:不要讓你的期望值升的太高,這甚至是在我們在創業 Viaweb 的時候的創業信條。

新創公司創始人都是天生樂觀的人,如果他們不樂觀也不會來創業了。但是你應該謹慎對待你的樂觀精神。你應該將其視為動力的源泉,但同時你應該在它的周圍放置保護罩,因為很有可能它會弄傷你。

這個「保護罩」到底是什麼呢?我想你應該在看待自我和看待外界之間划出明顯的界限。 也就是說你要相信自己能夠辦到的事,這很好,但與此同時,你要對整個系統,對其他人抱有最低的期待值。

這對於創業特別有必要。因為你是在不斷地將自己的能力逼至極限,而事情並不一定以你期待的方式出現,往往它們都會以突兀的方式,以最糟糕的方式出現。

保護你的樂觀精神就是要在外部世界做最壞的打算。假設風投們給你說他們要給你投資,你要心裡做好他們有一天連理你都不理你的打算;那些承諾要收購你的大公司,你也要想好他們有一天棄你於不顧的可能。保持最低的期待,才能讓你能夠應付周遭這個多變、充滿風險的世界。

舉個例子:

如果有人承諾了要投資你,如果你信了,那麼自然而然你也就不去尋找其他投資人了。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人每次都給你非常正面的訊號,他們就是希望你能停止尋找下一家投資人。當然你也就這麼做了,因為尋找投資的過程肯定充滿痛苦。

所以在每一次有人說「我們想要投資你」又或者「我們想要收購你」的時候,我想接下來你的腦海中第一時間跳出來的反應應該是:「不要寄予過高的期待。」你就假裝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繼續該幹嘛就幹嘛。除非交易的那一刻真的來臨,否則所有的工作都是鏡花水月。

創業應該有的心態:追求體驗人生的速度,並非金錢

正如我之前描述的那樣,新創公司的創業歷程確實充滿了壓力。我曾經跟很多我們投資過的新創公司的創始人聊過,他們不約而同的感慨: 我們知道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我沒意識到這有這麼困難!

為什麼要做這一切?在過程中要忍受這麼多的艱辛和折磨,僅僅就是為了賺錢麼?賺錢就真的有這麼重要麼?

為什麼我花這麼多時間來思考新創公司,我來告訴你原因。從經濟角度來分析,新創公司並不是致富的途徑,而是讓事情運作的更加快速的方式。你需要賺錢養家,新創公司能讓這一切來的更加快速,而不是拖著朝九晚五的上班工作拖垮你的一生。

我們曾經把朝九晚五的上班視為理所當然。但是人的一生是如此的奇妙,哪裡有那麼多既定的規矩,那麼多的理所當然。它是如此的短暫,你必須賦予它最燦爛的意義,以及證明意義的某些實打實的證據。時間是如此的寶貴,我們本應該都將它用來鍛造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不是嗎?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Google 開闢人民質詢擂台,累積 4000 多個問題要總統候選人接招!

Posted: 25 Dec 2015 01:30 AM PST

螢幕快照 2015-12-25 下午5.28.54

2016總統大選倒數24天,台灣網友對候選人與公共政策議題也更加關心。截至23日,「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中「選民發聲」專區已在過去兩個月集結全台網友超過4,000個提問,其中更有近70題累積超過千名網友連署、20題已獲總統候選人書面回覆。從台灣網友的主動提問中可發現選民最心繫的是「經濟」與「教育」議題,而Google搜尋趨勢也顯示「薪資」、「房市」、「學貸」和「留學」等相關關鍵字在過去數年中出現搜尋量上的變化。

此外,候選人更將在12/26(六)所舉辦的副總統辯論會及1/2(六)總統辯論會中首度親自回覆網友們透過「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所提出、超過千人連署的部分問題,為台灣大選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模式。「選民發聲」專區與「#總統給問嗎」機制不但讓選民在網路開放平台中討論公共議題,選民更可透過連署讓所關心的議題被候選人看見,打破了過去台灣選民與候選人之間溝通上的藩籬。

零時差!零距離!「選民發聲」平台深獲選民與候選人支持

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自10月底上線至今,與媒體平台夥伴蘋果日報Watchout沃草PTT 批踢踢實業坊共同推出的「#總統給問嗎」已吸引許多選民針對經濟、外交、內政、勞工與教育等15項議題踴躍發問,而超過1,000名網友支持的熱門題目,也陸續轉交總統候選人回應並將其回答公開於「#總統給問嗎」頁面,為選民與候選人打造開放、透明的雙向互動平台。

  • 候選人積極回覆網民提問:目前三位總統候選人已回覆20題達千人門檻的提問。其中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與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均已回答13題,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則回答12題。三位候選人所回答的問題涵蓋不同層面,從科技業人才困境、勞工權益、法院爭議判決等,候選人均提出相關政見與見解。
  • 選民最愛問「經濟」與「教育」:在「#總統給問嗎」超過4,000筆提問與建議中,經濟與財經議題佔比達19%、數量排名第一。在這個議題中,選民提問範圍從民生消費關心到政策層面,如低薪、縮短貧富差距、檢討年金制度、降低國債到自由貿易協定等。其次為教育議題,佔總提問量的10.7%,選民關心的包括十二年國教、課綱微調、校園霸凌與高等教育學費調漲等問題。
  • 70題獲千名以上網友連署:#總統給問嗎」除了提供開放的發表平台,更是選民關注議題的風向球。目前已近70題達到千人支持門檻,以經濟和財經議題獲得最多關注(15.9%),其次為勞工與法務議題(13%)。面對全球經濟趨勢變化,選民聚焦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軍公教人員福利制度與其所衍伸的國債問題。勞工議題方面,勞基法、低薪與失業問題成為選民關注的焦點;熱門的法務議題則包括黑心食品案所引伸的司法爭議、法官素質檢討與開放行使公民權等。

經濟、教育議題夯!Google 搜尋趨勢進一步勾勒核心課題

在最多網友提問的經濟與教育議題中,Google也進一步透過搜尋趨勢工具探討台灣網友透過網路搜尋行為所反映出的關注與社會現象。其中,「薪水」、「打工」、「學貸」等關鍵字的搜尋量明顯逐年上升,而高等教育的相關關鍵字如「留學」、「研究所」的搜尋量卻急速下滑:

  • 經濟不景氣,民眾好擔「薪」:過去幾年來台灣人民非常重視國家經濟政策,尤其是民眾非常有感的「薪資成長停滯」問題。從Google搜尋趨勢可觀察到,台灣民眾對「薪水」關鍵字的搜尋量逐年攀升,「薪水」搜尋量更在今年達到12年來新高,顯示跟每個人切身相關的薪資議題不僅引起社會討論,也讓網友對於薪水的搜尋熱度來到歷史新高點。

01

台灣薪資凍漲,「薪水」成為搜尋量每年攀升的關鍵字

  • 民眾持續熱搜「住房」資訊:台灣民眾長期關注「住房」問題,而這也是2016年台灣總統候選人需正視並提出相關解決政策的公共議題。從Google搜尋趨勢來看,「房屋」關鍵字搜尋量曾在數年前逐漸上升,但在2009年後便開始下跌。即使今年10月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不打房」政策,希望讓房市熱絡起來,也沒有因此讓「房屋」關鍵字的搜尋量顯著上升。而「租屋」關鍵字每年的變化都較為穩定。值得關注的是,2004年以來,以買房意願出發的關鍵字搜尋熱度高於租屋關鍵字,但在2013年後差距逐漸縮小,並出現交叉。

02

2013年後以買房意願出發的「房屋」關鍵字與「租屋+租房」搜尋熱度差距縮小,並出現多次交叉

  • 「學貸」搜尋量創近五年新高:從經濟層面來看台灣網友關注第二名的「教育」議題也可發現,「學貸+就學貸款」關鍵字搜尋量逐年成長,更在今年8月創下2011年以來的搜尋量新高點,顯示台灣網友對於「學貸」的搜尋需求漸增,反映了選民對相關教育政策和經費來源的關心程度。

03

學貸相關搜尋量雖然每年都有搜尋高峰,但在今年創下近五年最高搜尋量

04

國人高等教育進修相關關鍵字搜尋量逐漸下滑,相對「打工」的搜尋量
除了在每年6月暑假有明顯起伏,總搜尋量也逐年上升

網路已成為台灣網友參與或關心政治的重要管道之一,不論從「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中的「選民發聲」專區或Google搜尋趨勢,都能窺知選民關注的2016 總統大選焦點與以及對公共政策上的期待。對關心台灣發展的選民來說,直接向候選人表達心中疑問、甚至提出建言,是最直接、有效的溝通方式。因此「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中「#總統給問嗎」獲千名網友連署的部分提問,將在12/26(六)舉辦的副總統辯論會及1/2(六)總統辯論會中,獲得候選人親自回覆。Google鼓勵全台網友,在會前踴躍至「選民發聲」專區提問或連署最關心的議題,並且透過YouTube直播同步收看總統辯論會。更多最新消息與資訊請鎖定「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摸得到」的虛擬世界即將來臨?從 VR 進行式一窺未來

Posted: 24 Dec 2015 11:58 PM PST

The Oculus Rift headset is tested by attendees at the Eurogamer Expo at Earls Court in London.

本文作者為 1830 採訪團隊/Inside Chris。原文刊載於 1830 網站。

VR 虛擬實境無疑是現今全球科技圈中相當受人矚目的領域之一,並且也有許多科幻作品都預言了「VR」將會是人類的未來主流互動模式之一。那麼,未來的虛擬實境,最終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又怎麼改變人們的生活?讓我們從發展的現在進行式,一窺 VR 虛擬實境的未來。

各位觀眾知道 2001 年,由日本知名動畫人押井守擔任導演的波蘭科幻電影《Avalon》嗎?故事講述在近未來的世界中,有個大型的多人軍事 RPG 遊戲《Avalon》,玩家要固定到特定的遊戲會所(就像網咖一樣)利用整套視覺與神經設備登入遊戲,在虛擬世界戰鬥並從中賺取獎金。女主角 Ash 是遊戲中的天涯一匹狼,但同時也是戰績彪炳的玩家,並不斷為了傳說中的隱藏關卡而奮戰,直到她如願以償真的進入了隱藏關卡.....

整部片大都以暗黃色色調拍攝模糊遊戲與現實世界的界線,並以探討虛擬與現實世界的界線為人廣受好評,曾在 2001-2002 年間包括坎城在內的許多影展獲得不少獎項。不過如果從玩遊戲的角度來,撇開那有點恐怖的「病床式網咖」在內,那個頭盔, 可就是活脫脫現在科技圈與遊戲界正在致力發展的「VR」啊!押井守 15 年前就預言了現今的 VR 遊戲的發展進行式,那麼未來的 VR 遊戲會是什麼模樣呢?

vrf002▲《Avalon》中的全神經式 VR 裝置

VR 帶來的「深度沉浸式體驗」會是主流嗎?

VR 在 2015 的現今被討論得越來越火熱,從 Google、Apple、Facebook 到 HTC、SONY、三星、微軟等大廠一字排開,都能看到無不投入 VR 研發的身影。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就曾表示「Oculus VR 的使命是讓人們體驗不可能,開啓嶄新境界的體驗;行動是現在的平台,Oculus VR 則象徵未來的平台,它可能會改變我們工作、娛樂、交流的方式。」

的確不管是播放或錄影裝置,現在的 VR 裝置都看起來還有些不便,這也代表 VR 在更輕薄、更貼切生活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過目前看起來即使 VR 裝置能發展到多麼輕便,它的主要任務似乎看起來還是提供人們的「深度體驗」。人對娛樂的基本需求事實上是有分不同種類的,等車坐車用手機消化短暫空白時間是一種,好好坐在客廳看電視打電動,或是在電影院裡好好花段時間看完是另一種。很顯然,VR 提供「進入一個 3D 世界」的娛樂,很明顯偏向後者。這意味著 VR 遊戲、影片的娛樂內容與方式,其設計都將會長時間的互動為出發。

VR 遊戲的現在進行式:PlayStation VR

前面有提到,目前科技巨頭們都各自發展自己的 VR 設備或技術,但若是以遊戲應用的話,目前看來動作最快的就是主機三強之一,SONY 的PlayStation 了。今年 12 月初結束的「PlayStation Experience 2015」裡,PlayStation VR 就是這次遊戲展中最亮眼的部分之一。包括競速名作《駕駛俱樂部》在內,這次總共展出 10 餘款 VR 遊戲體驗,而由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 製作,最受歡迎的 3D 射擊名作之一《Ace Combat 7》,也將會在 PS4 推出並對應 PlayStation VR。

vrf003▲PlayStation VR 已有不少遊戲支援對應

跟其他 VR 設備相比,擁有豐富遊戲內容支援是 SONY 發展 VR 最大的優勢之一。目前就已經有 Ubisoft、Crytek、BANDAI NAMCO 與 KONAMI 等遊戲廠商已經發表對應 PlayStation VR。從 2014 上半年初次公開第 1 版試作開發機以來,無論在顯示面板、畫質、穿戴人體工學設計與精確度都已有長足的進步,屆時 2016 年中就會與 10 餘款遊戲同步上市。另外跟其他裝置相比,PlayStation VR 較親民的價格也是另一項有利普及的因素,跟 Oculus Rift 包含可運行的高階電腦全部預估要近 1500 美元相比,PlayStation VR 單體可能落在 300-400 美元之間,就算加上 PS3 主機大概也只有 Oculus Rift 的一半左右。

VR 遊戲會因明年 2016 PlayStation VR 推出就開始迅速普及嗎?可能不一定,包括遊戲軟體支援、影像技術否到位,以及是否真的消費者需求強度已經到位還是問號。不過起碼可以預見的是,PlayStation VR 將會是 VR 遊戲的一條主要軌跡。

更具互動性的系統

不過,即使 PlayStation VR 動作看起來最快,但它基本上還是圍繞在 PS4 主機的一款裝置。換句話說,若要搭配現有的 PS4 玩家市場,我們可以預見它還是會以「客廳娛樂」為主,可以預見的是玩家還是以手上那隻 DUALSHOCK4 手把為主要操作,再以體感或賽車、音樂等專用控制器為輔。不過,有許多其他廠商正在研究更具臨場感,互動性更高的裝置。

例如澳洲的 Cyberith 公司正在開發名為 Virtualizer 的互動系統,它含括腳底可滑動底盤、高精準度的動作偵測器,包括跑、跳、蹲或是射擊,系統都能直接捕捉玩家的真實全身動作反映在 VR 世界中。除了遊戲,顯然也能當成運動或是虛擬旅遊的工具。而他們已經正在開發對應《戰地風雲》與《俠盜獵車手》的模組。另外一組 The VOID 也是想打造「完全沉浸」的環境,不過他們的作法與 Virtualizer 著重「外部感應」的作法略有差異,而是透過震動背心以及體感手套等穿戴式的設備,設計全體驗式的環境。

vrf004▲Virtualizer 全套互動系統

這種「全體驗式」的 VR 概念其實很早就出現了,航空、運動或是軍事訓練都可以看得到這種裝置的蹤跡,就連台灣的中山科學研究院都有研發「沉浸式互動射擊模擬系統」,從中不難看到與 Virtualizer 或是 The VOID 的相似之處。可以預見的是這種提供全體驗的裝置,縱使距離進入消費市場還有一段距離要走,但隨著人們對虛擬實境世界的要求越來越高時,10-15 年內不僅在電玩,很可能就會就廣泛使用在運動訓練、旅遊體驗等需要深度互動的體驗需求上。

視覺、聽覺滿足後,接下來就是「觸覺」了

那麼 VR 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會是什麼呢?如果從人類五感的角度來看,VR 在滿足人類在虛擬世界對視覺與聽覺的需求後,最可能的就是「觸覺」了。有許多人包括 Oculus 的科學主任 Micheal Abrash 在內,都認為由於真實世界的運動學相當難以複製,觸覺科技將會是一大挑戰。不過,這不代表就沒有人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像是 GloveOne 震動手套或是 NullSpace VR 這種穿戴式震動的設備就是努力方向之一。這種設備的原理都很相似,是藉由觸覺感知轉換為震動來重現物體的物理性質,像是 GloveOne 在手掌及指尖處裝載微震動器,每個震動器以獨立的震動頻率來重現觸覺。

而德國的 Hasso Plattner 學院人機互動實驗室研究員 Pedro Lopes 所發明的「Impacto」更進一步,讓戴在手臂或腿部的裝備來模擬撞擊的感覺,比如一個足球撞到腳上,或者一個人拍打你的手臂的碰撞感。這個裝備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提供了虛弱的震動感——與大部分觸覺設備相似,就像你用 Xbox 手把玩賽車時感覺到的震動。但有趣之處是它的第二個部分,它為使用者的肌肉連上電極,並模擬與肌肉疲勞時所做物理治療相同的肌肉電刺激。當這兩個部分結合起來,使用者的大腦就會將由電流導致肌肉反應解讀成碰撞,感覺起來就跟真的被撞沒兩樣。

vrf005▲VR 的下一步將是滿足「觸覺」

徹底改變人類娛樂與互動的 VR?

或許像《Avalon》那種直接連結人類的神經導向虛擬世界,或甚至進一步《攻殼機動隊》人類意識直接與網路串連的未來,因技術與道德的風險還太大,距離還太遙遠;另一方面,Oculus 創辦人 Palmer Luckey 所說的「智慧手機會變成老古董,取而代之的是虛擬實境」也同時稍微大膽了些。的確智慧型手機 15 年後很可能會被取代,或是變成另一種更輕、更小,更方便攜帶的設備出現,而 VR 目前帶來的「全視角體驗」,真的要讓人帶在身上邊走用,對人類的使用習慣將會是個巨大的挑戰。但即使如此,就如同過去電腦科技發展的曲線一樣,當技術越趨成熟,硬體功能越來越強大,但價格也越普遍被消費市場接受的時候,虛擬實境將會徹底改變人類未來的娛樂、訓練、互動甚至消費方式,而且它已經正開始發生。

vrf006▲就連預言人類生活徹底「網路化」的經典動畫《攻殼機動隊》都推出了 VR 版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機器人 Pepper 日本走紅,鴻海要引它進台灣

Posted: 24 Dec 2015 10:15 PM PST

papperPhoto Credit: 路透社

本文原刊於《聯合新聞網

今日宣布在台開台屆滿一週年之際,亞太電信除宣布提前達成原訂 70 萬用戶人數目標外,更進一步表示由日本電信業者軟銀 (Softbank)與法國公司 Aldebaran Robotics 攜手研發,並且由鴻海代工生產的人工智慧機器人 Pepper 將在未來一年進駐亞太電信三創門市展示,同時之後也會在台灣市場上市銷售,但目前實際時程、售價都還無法確定。

根據亞太電信表示,目前 Pepper 仍有不少複雜機制等待改善,諸如透過大量機器學習與雲端運算資源使人工智慧系統持續成長。以目前發展進度來看,雖然 Pepper 已經能做簡單互動、與人對話,但整體表現仍與一般幼兒反應相似,暫時還無法對應如科幻電影般的人工智慧表現。

亞太電信表示,Pepper 未來將透過與各類物聯網、雲端系統服務串接,藉此讓本身人工智慧能夠更貼近預期想像,同時也必須仰賴與更多應用生態鏈結合發展,例如醫療看護、展區導覽等應用。對於實際上市時程部分,除預期計畫在 2016 年內在台灣市場推出外,也透露將由諸多市場通路進行銷售。

雖然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已有相當長久時間,但以目前累積大量機器學習情況下,實際能反應的「智慧」大致僅能接近約 4 歲幼兒程度,因此還無法實現可自然與人溝通討論,甚至思考更具體思想的理想目標。就現行技術發展來看,多數的人工智慧多半還是反應機器學習機制下的巨量數據分析結果,與模擬人腦創造思考模式的形式並非相同。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聖誕老人在哪?Google 與北美防空司令部都在找他!

Posted: 24 Dec 2015 07:48 PM PST

Photo Credit: 路透社

本文原刊於合作媒體虎嗅網,Inside 授權刊載。

聖誕節到了,不管你過不過,看看熱鬧、沾沾喜氣總歸是好的。還有,不要再糾結聖誕老人存不存在的問題了,兩家科技巨頭 Google 和微軟都已經開始追尋聖誕老人的蹤跡了,而且他們已經做了好多年。

然而,追蹤聖誕老人(Santa tracker)這件事還真不是這兩家科技公司提出的,早在半個世紀前的 1955 年,北美防空司令部(當時叫北美大陸防空司令部 CONAD)就開始做這件事了。後來,這個組織先是拉著微軟合作,後來與微軟分道揚鑣,又找來了 Google,而現在又與微軟勾搭在了一起。科技公司之間的競爭真是無處不在啊。

北美防空司令部?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是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組建的北美地區空中聯合防衛組織。這個軍事組織之所以做這件事,還是源於一個美麗的錯誤。1955 年,一家報紙刊出一則廣告,為那些想要與聖誕老人通話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電話號碼,但卻把號碼錯印成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電話。於是,聖誕節他們的電話被打爆了。

然而,這個軍事組織並沒有煞風景,而是調用了手下的雷達,為孩子們檢測起了聖誕老人的蹤跡。後來,這項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每到聖誕節,NORAD 都會組織志願者接聽世界各地的孩子們打進來的電話,回覆他們發來的電子郵件。如今,他們還建了網站來發佈追蹤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去看看。網站有包含中文(但只有簡體)在內的 8 種語言版本。

uss▲聖誕老人正飛過美國上方

怎麼追蹤?用雷達、衛星還有戰鬥機

NORAD 追蹤聖誕老人的根據是什麼?很簡單,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獲取馴鹿魯道夫的紅鼻子發出的紅外信號。作為一家軍事機構,追蹤聖誕老人的技術手段非常猛。有雷達、衛星、高速數位相機、噴射戰鬥機,他們說的很認真,你們自己看。

rd1

rd2

另外,NORAD 還在網站上公佈了聖誕老人雪橇的各種技術參數,看起來絕不是個雪橇,是個飛毯啊。

rd3

北美防空司令部和微軟、Google 的分分合合

2006 年開始,北美防空司令部選擇與微軟合作,用 3D 虛擬地球技術追蹤聖誕老人。但是,一年之後,NORAD 卻又拋棄微軟,選擇了 Google。Google 發揮在地圖方面的優勢,在 NORAD 向人們展示聖誕老人的動態行蹤圖。可是,沒幾年時間,Google 決定自己玩了,NORAD 又重新和微軟勾搭在了一起,微軟幫助 NORAD 優化了網站設計,在網站的聖誕老人村裡,增加了遊戲、電影、音樂、圖書等專區。另外,微軟旗下的 Bing Maps 也加入了追蹤。

NORAD 分開以後,Google 搞的網站叫 GoogleSantaTracker。網站和 NORAD 的類似,有知識、遊戲、音樂與影片等區塊。

rd5

但是不同的是,NORAD 認為聖誕老人是美國東部時間 12 24 日凌晨 點(中原標準時間下午4點)從北極出發,而 Google 認為美國東部時間 12 24 日凌晨 5 點(中原標準時間晚上 6 點)出發。

Google 要把聖誕老人還給孩子?

去年聖誕節,網絡上流傳著一篇文章,《Google 殺死了孩子們的聖誕老人?》。文章寫提到了一項研究:

Ithaca College 的心理學教授 Cynthia Scheibe 20 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對兒童和成人就聖誕老人進行階段性訪談。他發現孩子們就像一些小科學家一樣,不斷在矛盾假說中收集數據:帶給你禮物不是真的聖誕老人,就是你的父母。

而對於這些小科學家來說,Google 等搜索引擎無疑是最好的尋找證據的工具。「聖誕老人是不是真的」在每年 12 月的搜索會出現高峰。而排名前列的搜索結果恰恰是為父母給出建議,如何告訴孩子真相或者在孩子自行發現真相之後如何應對。當然,孩子肯定也能用 Google 搜索到這些。

英國一項調查表明,54% 的受訪者兒童在遇到問題時會使用 Google 等搜索引擎,而 26% 的兒童會選擇先去詢問父母。而這些不會留下絲毫想象空間的客觀、真實的搜索結果會將孩子們的美夢擊碎。

這樣的調查不禁讓人想起了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他認為電子圖像技術拆除了成人和兒童世界的隔離板,而如今網際網路則在扮演著這樣的角色。Google、微軟等公司也或許意識了科技對孩子們帶來的影響,才會花這麼大心思通過參與「追蹤聖誕老人」這種活動,以來維護孩子們對美好的期待。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除了遊戲,4 件 VR 還能帶人們深度體驗的事

Posted: 24 Dec 2015 05:10 PM PST

Foruxa90eSbaZw38CjYAXvG-cBnT

本文原刊於 TECH2IPO,Inside 授權刊載。

提起 VR(虛擬實境)技術,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影片和遊戲等娛樂項目。歸功多層次的立體感應科技,VR 確實可以給用戶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過 Oculus 公司的「Rift」、HTC 的「Vive」以及SONY公司的「PlayStation VR」,這些酷炫的設備都是 VR 技術的現在進行式。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正是 VR 技術的「黑科技」。

1、通過 VR 技術「變性」

你可曾想象過,突然有一天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變成了另一種性別,你會作何反應?

BeAnotherLab」實驗室巧妙地通過 VR 技術進行了這項「變性」實驗。通過結合使用 Oculus Rift 頭盔顯示器和第一人稱攝影機,參與者可以獲得一種「虛擬變性」的體驗。

在實驗中,穿戴著 Oculus Rift 的參與者彷彿置身於一幢舒適的義大利別墅之中。他看見房間內有一面鏡子,神奇的是,他在鏡子中所看見的並不是自己,而是一位女士。參與者往往會對這一幕感到不知所措:鏡中的女士會跟隨參與者作出相應的動作。這種彷彿置身於別人的身體之內的體驗會讓不少參與者感到頭暈目眩。(實驗連結

FiDOelFmAw6lLB5FaETl4vfBxGcx

這個試驗被稱為「Girl Mirror Look」(鏡子中的女生),它可以讓男性獲得「身為女性」的短暫體驗。據悉,一些受該試驗影響的藝術家和工程師正在研究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一個科幻小說當中的場景:讓人們相互「交易」身體。

「我們希望通過該實驗進一步研究關於性的議題,例如性別認同、酷兒理論(Queer Theory)、女性主義科學、性行為以及兩性包容問題等等。」在一則關於「Girl Mirror Look」實驗的聲明中,BeAnotherLab 如此說道。

「在巴西,男性對於女性的歧視問題非常嚴重,巴西的女性通常會受到來自於自身伴侶的歧視。」BeAnotherLab 實驗室的成員菲利普 · 伯特蘭(Philippe Bertrand)在接受 Polygon 的採訪時說道,「如果說我們可以讓男性嘗試通過女性的視覺去看待問題,他們還會對女性如此敵視嗎?」

確實,許多東西僅僅通過口頭表述是遠不足以讓對方感同身受的。如果可以讓男性親身體驗一下(即便是通過虛擬的方式)在照顧 5 個孩子還要同時兼顧各類家務勞動的經歷,想必他們會更加體貼自己辛勞的妻子吧。

FuVjhafsB35iydnC0-AOXz1YOhnS

2、通過 VR 技術「成為他人」

這項實驗的操刀者依然是「BeAnotherLab」實驗室,而且以極低的成本完成:僅需一台二手的「PlayStation Eye」攝影機、一個伺服控制調焦系統、一台手提電腦以及 Oculus Rift 裝置。整套設備僅需花費 500 歐元至 685 歐元的成本。

在「成為他人」的實驗中,參與者由「表演者」和「觀賞者」雙方組成。「表演者」需要跟隨著聲音結合故事的進展作出對應動作,而「觀賞者」則可以通過 VR 設備感受「表演者」視角中的世界。和「變性」實驗的目的一樣,在「成為他人」的實驗之中,實驗者的目的是引起實驗對象相互之間的「同理心」,這是雙方建立聯繫的基礎。

在實驗中,參與者通常需要進行校准:兩位參與者需要同時和對方進行握手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會感覺自己進入到了對方的身體,他們不僅僅會覺得自己佔據了對方的雙眼,還會產生能夠接觸到對方所接觸之物的錯覺。(實驗連結

Unemployed man looking in mirror and seeing the future

「這是整個感知現象的起點,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所看到『對方』的正是自己。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手掌,並和自己進行了一次握手動作。」伯特蘭解釋道,「這可比單純觸碰物品的感覺要強烈得多,因為他們所接觸的是人類,人和人之間接觸的感覺會非常強烈。正是這種聯繫讓人進入到化身為他人的體驗之中。」

這項實驗的用途非常廣泛:人們可以通過這項實驗體會他人的日常生活,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可以通過這項實驗「借用」芭蕾舞者的身體以體驗載歌載舞的感覺,你甚至還可以像電影《阿凡達》一樣「進入到」其他物種的身體之中。

實驗報告指出:「在進行『借用』擁有紫色身軀的虛擬外星人的身體實驗時,我們發現參與者不會自發地對自己所』借用』地虛擬身軀抱有種族歧視。」這樣的結果非常奇妙:參與者無需經過長時間的適應便開始對外來種族抱產生移情作用。

FsMx1XJwIhXc1e0Oe7mPzFkRiRuV

3、通過 VR 技術學習解剖學

波莫納西部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院長羅伯特 · 哈澤爾(Robert Hasel)一直在研究如何通過 VR 技術和「擴增實境」AR 技術創新關於解剖學的教育。

「我認為我們有需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我希望學生可以用盡量切合人類天性的方式進行學習,他們需要和周圍的環境進行互動,並從中學習。」

哈澤爾會通過 Oculus Rifts 讓學生以顯微鏡的視角觀察人類的身體內部結構,他還會為學生配上指導性的敘述聲音訊號。

有電腦科學家甚至還參考人體解剖學創作出了嬰兒分娩的 3D 虛擬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協助醫護人員處理難產等情況。此外,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引入 VR 技術也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更精確、高效地開展醫療活動,進而減輕患者所面臨的風險及痛楚。

Ft0nGBw93pd-hsQBv25Yb-aPnHmU

4、通過 VR 技術顛覆成人產業

VR 技術擁有多重感應、存在感強、溝通性強、自主性強的特點,可以創造出豐富、立體的虛擬環境讓用戶享受「親臨其境」的體驗。看到這裡,相信一些小夥伴已經開始想入非非,陷入了美好的「願景」之中。

Facebook 對此的態度很快便讓這些「蠢蠢欲動」的小夥伴們清醒了過來。眾所周知,VR 技術的集大成者 Oculus 是隸屬於 Facebook 旗下的一所企業。儘管其創辦人帕爾默 · 勒基(Palmer Luckey)一再堅稱 Rift 是一個開放的平台,並表示 Oculus 不會對平台上的軟體進行過度監控,但 Facebook 的發言人卻狠狠地潑出了一盆冷水。在一次採訪中,Facebook 的發言人對 Oculus 的開放性作出了澄清:儘管 Facebook 目前尚沒有公佈關於 Rift 設備的應用限制,但公司必然不會允許和情色相關的軟體出現在應用程式商店之上。

奈何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專為 Oculus Rift 和三星公司的 Gear VR 設備設計的情色產品已經在一些網站上開展銷售。隨著 VR 浪潮的迅速發展,一些企業家在 VR 身上看到了和成人產業相關的商機:他們希望開發出可供 180 度或 360 度觀看的 3D 情趣人形玩具。儘管目前的產品還非常粗糙,但他們堅信自己看到了成人產業的未來。

「技術已經擺在這裡了,成人市場也非常龐大。通過上述兩者的結合,我們可以實現許多共同利益。」成人影片演員艾拉 · 達令(Ela Darling)說道。

意識到 VR 技術對於成人市場具有潛在的顛覆力量後,達令毅然決定投身到相關的項目之中。她通過 Reddit 和幾位開發人員取得了聯繫,並飛到了巴爾的摩(Baltimore)和他們一起開展項目。

說道成人產業這個話題,不得不提日本。據悉,目前流通於市面上的 VR 情色作品絕大部分產自日本。據 BuzzFeed 報道,一個名為「VR Japan」的日本團體曾經在一個週末舉行針對 Oculus Rift 設備的遊戲討論活動。在該活動中,有人甚至打造出了一款專門針對 Oculus Rift 的性愛模擬遊戲。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