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十個步驟,製作讓人驚艷的資訊圖表”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十個步驟,製作讓人驚艷的資訊圖表

Posted: 24 Dec 2013 01:46 AM PST

十個步驟,製作讓人驚艷的資訊圖表

transparency_0

資訊圖表:教育未來的勞動力。圖片來源:Hyperakt

編譯自紐約獨立設計工作室 Hyperakt 設計師 Josh Smith 撰寫的〈10 Steps To Designing An Amazing Infographic〉一文,原刊載於 Co. Design, Fast Company。
再冷冰冰、生硬的資訊,只要呈現的方式對了,實用之外還可兼具美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令人鬆口氣的資訊解方──資訊圖表,運用簡單的方式,解釋複雜的資訊,成為當今資訊界、行銷傳播界最火紅的新星。好的資訊圖表甚至可以觸發病毒式的傳播,為設計師們不可或缺的能力。鑽研資訊圖表近十年的紐約設計工作室 Hyperakt 的圖像設計師 Josh Smith ,將資訊圖表的製作,簡化為十個步驟:

1. 蒐集資料

篩選數據是第一關。蒐集來的資訊通常很雜亂: excel 試算表、PDF 等等,有時還會連結到其他資料來源。設計師們應留意閱讀資料的文字說明,幫助拚湊資訊圖表所要說的故事全貌。切記,搜尋多資訊來源,一個故事,通常會散落在很多文件裡面,而非潛藏在單一的資料圖表中。

2. 資訊要全盤閱讀

跳過大量龐雜資訊,直接閱讀重點的作法儘管很吸引人,但這麼作的後果,可能是要花費更多時間來修正。因為,單單引述完整研究的單項訊息,可能會偏離故事全貌。設計師應要擅於察覺資訊的漏洞,不錯失重要訊息,並及確保揭示支持故事的事實數據。

3. 找到敘事/故事

資訊圖表是否吸引人,最前頭陳列的資訊扮演重要角色,若以乏味的資訊開始,則很可能說出令人乏味的故事。資訊圖表需要以一個獨特的動機作為開頭,可以是澄清一組複雜的數據、解釋一項過程、強調某種趨勢或支持某種論點,勢必要從中找出吸引人的故事。

4. 辨識潛藏的問題

當故事浮現出來後,先暫停一下,回顧資料檢視故事的真實性。許多情況下,資料不能反映客戶所想要說的故事。許多設計師扭曲資料作出客戶想要的樣子,然而,這麼作的結果對每個人來說都徒勞無功。因為數據不會說謊,而良好的客戶也不想公然誤導大眾。若發生前述的狀況,還是最好退回上一步,對照故事與數據,重新發想故事。儘管對主題和數據有通透理解的設計師,可以知道如何最佳地呈現數據,但因為不是設計師本行專業,很容易遭受客戶的拒絕。但仍不可放棄一試,因為設計師極度注重資訊細節的特質,最後通常能夠提出備受讚賞的呈現方式。 資訊背後的真相通常需要時間來一步步揭開,資訊可以解讀成正確抑或錯誤的論點。舉例來說,單單呈現「紅色轎車的事故發生機率較藍色轎車的發生機率高」的數據,很容易誤導大眾以為「顏色」會影響「事故發生率」,然而,真相則是,喜歡紅色的人通常具有侵略性的性格,因此容易造成事故。

5. 創造層次結構

幾乎任何的研究觀點(資訊圖表)中,都有一個「靈魂」貫串故事主線,這條數據會讓你有驚喜的感覺。一旦你找到它,它則化身成為鞏固資訊圖表的層次的組織項目。其餘的輔助元素,則幫忙安排故事的其他部分。當到達這一階段,最終產品的雛形已漸漸浮出水面。 3307873748_44a6e5af53_z

示意圖範例。圖片來源:Mike Rohde

6. 繪製示意圖( Wireframe )

一旦資料經過梳理,最有趣的資料過濾出來,結構層及也都決定好了之後,示意圖就差不多產生了。在這個階段,設計師以容易理解的視覺方式組織重要訊息以及其呈現結構,送給客戶進行審查。示意圖還不是最終的設計,但為一個方便討論的工具,幫助決定最後產品的結構。

7. 選擇資料呈現的圖表類型

表示訊息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與傳統的圖表和圖(長條圖、折線圖、園餅圖)。「一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圖餅或流程圖來解釋。一張地圖可能是講故事的最好方式。或者直接展示數字是最好的呈現方式。如果預算許可,數據也允許的話,呈現動態、互動性也很有意義,開啟視覺化資訊的所有的可能性。無論是哪種情況,圖表類型是由數據資料所驅動和決定,可以使用單一種類或多種類的圖表呈現。。

8. 決定主視覺

有兩個首要的視覺方法來確定資訊圖表的外觀和感覺。在第一個陣營中( David McCandless、Nicholas Felton 等人支持的觀點),這通常是以傳統的圖表為主軸,只透過顏色字型學結構將圖表作得引人入勝,猶如抽象藝術。第二個陣營(Peter Orntoft, Scott Stowell)主張視覺敘事,意指以圖像或是隱喻來說故事,而數據隱含在圖像中。不使用傳統圖表,使用完全將視覺和數據融合的圖像設計。 在 Hyperakt ,我們不偏好於任何一種策略。通常我們創作了一個混合型的資訊圖表:結合傳統圖表和純粹視覺敘事的資訊圖表,但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根據可取得的數據資訊、媒體、客戶品牌及主題來決定。

283-1319036233 採取視覺敘事策略的資訊圖表。

9. 細緻化與測試

當資訊圖表成形為視覺型式時,就要開始細緻化的工作。在細節處理的部分客戶會加入以資料和視覺說故事的工作,來確保最重的產品會與客戶品牌和最初的意圖相符。 測試階段的內部作業,我們會請整個工作室的人一同檢視,確保產品式好讀且易懂的,特別是對那些從來沒看過數據的人來說。我們評價設計,重覆修潤使產品盡可能的清晰和簡單。 客戶和設計師團隊來回反覆的修潤過程,要直到所有人同意「已經竭盡所能將資訊用最好方式呈現」才會停止。這個細緻化的測試過程彌足珍貴。

10. 實際上線

大多數的資訊圖表都是在網路分享的──即使是原本是印刷在紙張上的圖像也會以某種方式在線上呈現,這是設計師工作的試金石。這是因為,對不同的群眾而言,有不同的閱讀資訊的方式。 儘管透過重重的專業檢視,也不代表資訊圖表涵蓋了完整的故事,大眾線上的討論有可能會延伸(或拆解)你原先的故事,這可能代表你的專案作得不夠完美徹底。不過,有新的資訊產出後,也就必然歷經修正。儘管大眾的眼睛對設計師來說是很令人懼怕,但這也同樣是媒體的珍貴價值。

readyornothereiam-4f14937e7dcf1混合傳統圖表和視覺敘事的資訊圖表,以大圖為主體讓人驚艷。

如果您對資訊圖表的製作有興趣,也可以參考 Inside 上的〈製作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的三大要素及相關工具〉、〈視覺化資訊圖表(Infographics)設計教學:字型篇〉。

自助出版也要很精實——Leanpub 初體驗

Posted: 23 Dec 2013 11:19 PM PST

自助出版也要很精實——Leanpub 初體驗

leanpub_logo_0
本文作者 Victor Lin,鍵盤創業家。
近來在和業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其實不少人都認同軟體的業界都有一些普遍落後於國外現行做法的地方,而恰好想找個機會學 Ruby 這款程式語言試試,在網路上尋找資料的過程中看見了 XDite 寫的 Rails 101 - 火速學會 Ruby on Rails 和其它相關的系列電子書籍以及這篇 [電子出版] Rails 101 的兩年來的一些數據部落格文章,覺得電子出版似乎是蠻有趣的一件事情,於是就興起了把軟體產業要如何跟上世界潮流的一些改進方法寫成一本電子書這樣的想法,一方面只是單純想玩玩電子出版,一方面也覺得或許對產業有些幫助,於是花了幾週的時間出版了台灣軟體產業的失落十年這本書,從上架到現在約一個月的時間,共賣出了約兩百份左右,雖然收入遠不及花在這之中的時間和精神成本,但是這個過程卻學到許多東西,其中有一些值得和讀者分享。

傳統出版

01 傳統出版紙本的書籍,從撰寫到印刷、上架到書店可不是一件簡單便宜的事情,花很長的時間做一項產品然後推出到市場上看大家的反應,之中有很大的風險,如果作者一字千金,寫得好、符合大眾味口又有不錯的行銷,最終可以成為熱銷書籍,但相反的,如果內容沒抓到主流的讀者,可能之前的投資都會血本無歸。

Leanpub 電子出版

02 不同於傳統的紙本書籍,電子出版不需要印刷、鋪貨的通路成本,並且將原本需要很長的開發週期縮短,需要的人力和資源從出版社縮減到一兩個人有一台電腦接上網路就可以出版一本電子書籍,Leanpub 這個電子出版平台就讓包辦了電子出版的從撰寫到上架販售的整個過程,除此之外它還有個有趣的特色是,它推薦你寫書寫到一定程度就先推出來試讀者的反應,接著持續更新內容,類似「精實創業」這種且戰且走的做法,這樣做法的好處是可以即早獲得讀者的回應,即早對於書的方向進行調整,避免投資過多資源在一本書上但上市才發現不受歡迎的困境。 身為軟體工程師,為了能跟上時代,花在買書上的費用不少,除此之外,軟體的技術與觀念汰換速度之快,常常一本書過個一兩年就過時了,有時買一本原文的技術書籍,薄薄的一本就50美元,當它過時了或有新的版本出來,想賣掉沒人要買,丟掉覺得可惜,放著又佔位置,久而久之,家裡很快就會堆滿過時的技術書籍,但是如果是電子書就沒有這樣的困擾,筆者自從 Amazon 推出 Kindle 以來就很少再買實體的技術書籍,而正因為軟體是求快求變的產業,Leanpub 這樣的做法除了出版一般的書籍降低風險以外,更適合出技術相關的書籍,沒有實體的印刷成本與庫存壓力,再冷門的技術題材都可以出一本書,從創辦人的演講中就不難理解這樣的模式背後的想法

在Leanpub上架販售抽一成的費用,不同於一般的出版平台,它還有個特點是可以讓讀者付超過訂價的價格購買你的書籍,在網路打破了許多產業的壟斷之後,購買一本書所付出的大部份價錢不再是付給中間的通路商與出版社,而是更直接地對於作者的認同,有了這樣的平台後出版一本書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知識可以用被便宜的價格更有效的傳遞,作者也可以得到更直接的回饋。

玩樂出版,出版玩樂

Leanpub 對於要在國內出版的話,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是在於它只支援 PayPal 付款,有些人沒有 PayPal 帳號或信用卡的話就沒辦法購買,所幸台灣也有電子書的販售平台,像是 Readmoo ,有了出版的平台與通路,電子書的出版就成了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可以嘗試以前實體出版所做不到的事情,筆者的下一本新書 ─ 軟體工程師的葵花寶典,是在講述軟體工程師職涯發展的指南,像是如何用較有效率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接案子等等軟在職業生涯中發展的經驗分享。 03 這樣的一本書筆者就打算採用 Leanpub 所推行的精實出版,寫好一小部份就先上架然後逐步改進,除此之外,在訂價上也打算採較有趣的做法,在書籍剛推出時設定較低的價格,當內容逐漸充實再慢慢將價格往上調整至最終定價,如此一來最先買的人就像是在低價買到股票一樣,知名的沙盒遊戲 Minecraft 就是採這樣的訂價模式,在最初 beta 期間價格較低,當開發越來越完整就將價格慢慢往上調,藉此來憂惠早期的支持者。 以台灣的市場規模來說出這樣的書,花費在之中的時間成本與收入相比其實還是很難打平,不過至少這是個有趣的過程,或許實體的書籍不會消失,但電子出版肯定未來的趨勢,除了筆者之外也有越來越多人寫電子書,像是 Jollen Chen 也有一系列電子書,當分享你自己的想法知識與經驗不再痛苦並且很有趣,你準備好出版了嗎 :)

富人的社群打卡,罪犯的情報蒐集地

Posted: 23 Dec 2013 10:46 PM PST

富人的社群打卡,罪犯的情報蒐集地

header

圖片來源:Please Rob Me

社群網站就像現實中的社會,魚龍混雜,充斥著各色人群。由於網站的虛擬性,人們在網上的警覺性會降低,喜歡暴露自己的隱私。然而,無心之間,就有可能遭致橫禍。 Waldron 財富管理的顧問 Chris Roe 講述了自己客戶的故事,一位客戶全家去夏威夷度假兩週,回家後發現家裡被洗劫一空,大家都很奇怪為什麼竊賊的下手時機會這麼準確?最後事因指向客戶的兒子,他在 Facebook把出門旅行的事情貼了出去,不經意間引狼入室。 張貼一則出門旅行的動態,這再正常不過,對於社群網站重度使用者而言,他們恨不得把旅行的每一步都告訴大家。在社群網站時代,這是極其危險的舉動,不管是盜賊還是綁架犯,都能輕易知道你的動向。 其中,富人更容易成為犯罪集團的目標。一般大眾滿心想窺探富人們的秘密,另一方面,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們在微博上卻不時作出讓家長們頭痛不已的舉動。長輩們往往忙於事業,偶爾教授後輩們理財、投資方面的事情,但對於如何處理在社群網站上的行為舉止,幾乎沒有太多經驗。 這也漸漸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富二代們如何管理好自身的社群網站? 這一重責大任自然落在了財富管理機構上,這也是他們面臨的新課題,需要的不再是自己的經濟頭腦,而是要熟知智慧型裝置和社群網站,這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一門服務。 Waldron 財富管理顧問 Chris Cincera 想了一套法則,適用於客戶的孩子們,告誡他們如何在公眾平台上活躍。他甚至和這些孩子們舉行私人會議,列舉出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包括何時、如何張貼家庭合照,而什麼事情最好不要「在線上同步轉播」,應等待事情結束後再發表訊息。 他鼓勵家庭成員們嫻熟這些法則,並留一份在手機上隨時查看。 有些財富管理專家有更嚴厲的規章制度,比如限定哪些可以上的網站,防止隱私被窺探的風險;或是手機必須關閉定位功能,以防不經意間透露所在位置,甚至有人建議使用相機,而不是手機攝影功能拍照,這樣一來,拍攝時的地理位置才不會夾帶在照片資訊中暴露。 總結而言,為了保護隱私,不論哪種場合─社群網站還是現實聚會上─貫串所有行為舉止的一個終極準則就是:低調。

網路 vs. 物聯網: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Posted: 23 Dec 2013 07:12 PM PST

網路 vs. 物聯網: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48efaa41438723dbef2ae5220a3c0f28

隱形的按鈕

「物聯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還相對陌生,但事實上我們手邊的智慧型手機正在帶我們走向物聯網的時代。每當我們帶著智慧型手機駕車時,它會將我們的位置和車速發送到 Google。與此同時,Google 則將使用者發送過來的訊息匯總生成即時路面交通訊息,以供所有駕駛人查詢。 傳統的網路使用者瀏覽網站時是點擊按鈕或者連結從一個頁面跳轉到另一個頁面,有意識的跟網站發生互動之後留下行為訊息。但是物聯網卻能在使用者還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訊息的蒐集。在物聯網的世界就好像充滿了隱形的按鈕,當使用者進入某一特定場景就會觸發相應的按鈕。小到信用卡刷卡器,大到整個房間,它們都能偵測你的行為做出相應的回應。比如飛利浦的智能電燈 Hue,就能在偵測到主人離開房間以後自動關閉。 當然,這些隱形按鈕的功能並不僅僅是開關這麼簡單。物聯網公司將我們每次觸動按鈕的時間還有觸動按鈕之前的行為以及其它一些相關變量聯繫起來分析,便能對我們的生活軌跡加以描繪。

Apple

蘋果的物聯網

蘋果似乎對物聯網已經虎視眈眈,但是對於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細節卻守口如瓶。他們最近推出了一款名叫 iBeacon 的技術。iPhone 和 Android 手機使用者可以通過它準確定位自己當前的位置,精度可以達到釐米級別。它就像是室內 GPS,但是精度更高。這使得開發者在設計隱形的按鈕時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蘋果通過這個技術能佔領更多使用者入口,而使用者則可借其使自己的裝置發揮更強的功能。(各位讀者可以參考這篇 〈 NFC殺手,蘋果iBeacon正式進駐全美 Apple Store 〉) iBeacon 的訊號不僅能在 iPhone 上接收到,在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上也同樣能夠接收。像 Estimote 這些公司已經在開放自己的硬體使得其能適用 iBeacon 的訊號。蘋果將 iBeacon 開放給像 Estimote 這樣的第三方硬體開發公司顯然是想盡快普及這種技術,好及早取得統治地位。這意味著你只要點一下手機,或者像智慧型手錶這樣的裝置,就能按下一個隱形按鈕。在未來,這種技術還極有可能會被內置到信用卡中,或者嵌入到我們衣服,以及其它可穿戴裝置,比如健身傳感器、腕帶甚至是紋身。(各位讀者可以參考這篇 〈 沒有鋼鐵人的盔甲別失望,我們有智慧型 T 恤 〉)

Hugo Barra

從界面到預先計算(Anticipatory Computing)

我們所有使用的東西在未來都能通過物聯網對我們的行為進行偵測及預測。比如早晨,你的房間能夠通過你的智慧型手環偵測到你醒了,於是自動提升房間的溫度,關閉安全系統,還會貼心的為你煮上一杯咖啡。這靠的就是預先計算(anticipatory computing)。隱形的按鈕以及其它相關的信息可以使得這些智能設備不僅可以滿足的你需求,還能預測你的需求。Google Now 就是展現這個技術潛力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開始使用它時,你的電子郵件、聯絡人、行事曆、社群媒體、瀏覽紀錄、位置訊息都會被 Google 加以利用分析,進而向你推送你身邊發生的新聞,或者是你正在看的電視節目訊息。還有一些公司透過追蹤使用者 的日常生活軌跡從而得到他們在不同時間最容易出現在什麼地方,跟廣告商合作可以讓廣告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的精準推送。

JAWBONE RED BAND

無處不在的連接

物聯網的下一個方向是將不同生活場景蒐集到的使用者訊息,從你的位置到你的關系網成員,整合到一起。這也是大數據的基礎。僅僅知道你在什麼地方並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通過整合的資訊流可以知道還有哪些人也和你出現在相同的地方,計算出你患上流感的概率。找出數據之間的關聯是讓數據發揮作用的關鍵。 英特爾的新裝置研發小組的組長 Mike Bell 認為,在未來無論是可穿戴裝置還是下一代平板電腦,都會有一個真實的使用者界面,但是並不一定的可見的。換句話說,物聯網跟網路的區別並不是給我們提供另一種方式來告訴電腦我們想要什麼,而是通過偵測我們的行為,自動做出回應,並將自己的動作同步到雲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未來跟電腦的互動是告訴它「不要」做什麼,直到它們能夠適應我們的生活軌跡。

86b22241b2f1fb761e0e79b03050ae14

照顧你的一切

如果上面所說的那些聽起來像是讀心術,那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確實就是。Charles River Ventures 的 Munjal Shah 調查了一千個人問他們最希望獲得的超能力是什麼,結果得票最多的答案是精通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但是第二多的答案竟然是讓他人感到舒服。Shah 建立這個調查的初衷是為了了解從賦予他們能力的角度是否蘊含著某些商機。而為他人服務讓人感到舒服正是物聯網所擅長的。首先,我們的裝置需要能探測出我們的狀態,比如我今天不大動,可能就是生病了或者心情不好。也許我最近在社群媒體上更新了有什麼倒黴事發生在我身上。接著裝置就會發送訊息給我的朋友,提示他們跟我接觸,避免我們感到孤單。 一旦我們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偵測和回應,世界就會變得像一個生命體。當我們在自己的裝置創造著自己的虛擬形象時,數位世界和真實世界正在融合。最後的結果是,真實的世界也變為可計算的。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數位狀態時,真實世界也會隨之改變。如果你的目標是將你的心智和軀體都與網路融合,那這對你是一個好消息。但如果你想要跟這一切保持距離的話,只需要關掉你的手機,一切就會和原來一樣簡單。

眨眼就開燈的智慧型眼睫毛,您敢戴嗎?

Posted: 23 Dec 2013 07:03 PM PST

眨眼就開燈的智慧型眼睫毛,您敢戴嗎?

03 在大城市裡面,很多女性戴著假睫毛和華麗的指甲,很多人也見怪不怪了,女博士 Vega 當時看到的第一反應是這些能不能跟高科技結合呢?幾個月後,她的美容高科技產品原型就出來了:把可穿戴理念和指甲、睫毛和化妝類的產品結合在一起。 穿戴著這「美容配件」,在開門或者瀏覽電視的時候只需要眨眼睛或者動動她們的手指就可以操作了。 裝置還在原型階段,但 Vega 表示,自己正在聯繫贊助商,想盡快把裝置推向主流市場。Vega 今年 30 歲,是一名博士生,在里約熱內盧的天主教大學就讀。一開始有這個想法是源於她的畢業論文,裡面要牽涉到一個專案,因此就想到了可穿戴裝置。 01 確定論文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可穿戴運算後,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在思考如何將技術融入日常物品中,思考過後她開始關注指甲和導電化妝兩塊,模型中的指甲上面有 RFID 貼片,表面上看跟其它指甲差不多,貼片內置在上面的塑膠樣式上,這些樣式可以隨使用者的心意自定義。 02 在實際應用上,比方說,你辦公室的大門可以通過指甲的名片掃描啓動打開;化妝的時候,你可以使用導電材料的眼線和假睫毛,把基本的眼睛和臉部動作轉化成可以寫程式的方式,然後讓相應的動作有所反應。她表示,這個跟 Glass 的原理有點類似,只是沒有鏡片而已。 睫毛跟眼線一起發揮效用,當使用者眨動眼睛,微控制器可以啓動電燈、電視頻道甚至無人駕駛飛機。而且在目前的實驗項目中,RFID可以透過水、玻璃、木頭等不同的材質來識別目標標籤,所以可以一起期待化妝品將在穿戴領域將產生什麼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