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為柯文哲化解連營攻勢的 Qsearch,勇奪 Asia Beat 亞洲創業之星”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為柯文哲化解連營攻勢的 Qsearch,勇奪 Asia Beat 亞洲創業之星

Posted: 03 Dec 2014 02:36 AM PST

為柯文哲化解連營攻勢的 Qsearch,勇奪 Asia Beat 亞洲創業之星

台灣團隊 QSearch 真是捷報連連,先是三月在 Echelon 2014 勇奪優勝獎,接著在 SSW 創業競賽得到評審一致青睞將代表台灣前進瑞士競逐 50 萬美金投資,今日由資策會舉辦的「ASIA BEAT」宣布 2014 亞洲創業之星決選結果再下一城,Qsearch 獲得台灣三星提供的 30 萬台幣獎金。

事實上,12月2日登場的「2014 Startup Pitch 競賽」亞洲之星爭霸戰,入選決賽的10個團隊中,包含4家台灣團隊、5家韓國團隊與1隊中國大陸團隊,採6分鐘發表、4分鐘評委問答的形式進行,並邀請到SoftBank Ventures Korea總監 Daniel Kang、K Cube Ventures夥伴 Shina Chung、500 Startups Partner 馬睿、Arch Equilty Holdings Eric Huang、Pinehurst Advisors Partner 許安德與Golden Gate Ventures Founding Partner Vinnie Lauria等組成強大陣容的創投評審團,選出年度亞洲創業之星,最後Top1的團隊將獲得由台灣三星提供的30萬台幣獎金、鴻海三創提供2個人3個月免費進駐Star Rocket、3家媒體報導包含TechNode、Platum與e27、以及Paypal Transaction Fee 5萬美金。

聚焦 Facebook,幫助柯文哲陣營制敵!

最近 Qsearch 最紅的客戶,當屬剛贏得大選的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根據新加坡科技媒體 e27 報導,QSearch 與柯文哲團隊並肩合作,辨識 Facebook 中的潛在支持者,從中研究當前選民最關心的議題。Qsearch 共同創辦人與 CEO Roger Do 接受採訪時表示,柯營的 Facebook 訊息發佈略是:「在 Facebook 上張貼深度內容(thoughtful stuff),並在主流媒體中回應負面傳聞」。Qsearch 並不關注傳統按照年齡、性別等人口統計學劃分的目標族群(target group),而是鎖定社群媒體正被熱炒的特定議題。

選戰期間,藍營輪番以活摘器官等醫療爭議,企圖打擊曾為台大醫院外科醫師的柯文哲。Qsearch 監測發現,這些負面指控大約每 14 天就出現一次,他們提供的數據讓柯文哲與其幕僚能夠選擇最恰當的時機澄清或回擊,並釋出有利自身陣營的正面訊息,迅速回防,反倒屢屢殺得對方措手不及。

Qsearch 分別針對國民黨立委羅淑蕾、蔡正元分析,發現羅淑蕾發出「攻擊」的頻率有跡可循,大約是每兩週一次,因此柯陣營能夠提前準備從容應付,但蔡正元比較反覆無常。(圖表可見 e27

從 Facebook 塗鴉牆搜尋做起,Qsearch 現在已是一家專為媒體及廣告公司設計分析工具的新創公司,其創新工具透過數據分析能夠依據目標消費族群的行為投以有效的廣告,創造廣告最大效益。由於 QSearch 是透過使用者行為而不是人口統計學進行分析,他們的廣告分析比起 Facebook 廣告要精準 16 倍。

「請不要煩我們」,10 封賈伯斯的電子郵件回覆

Posted: 03 Dec 2014 01:28 AM PST

「請不要煩我們」,10 封賈伯斯的電子郵件回覆

Steve Jobs 已經去世三年,他的輝煌成就依然在我們生活中迴響著,許多 Steve Jobs 曾經說過的經典名言也仍被大家討論著,不過這些話雖然充滿著「Steve Jobs 風格」,但有些也為 Apple 帶來了不少麻煩。事實上,Apple 正在面臨一場由 Steve Jobs 以前發出的 E-mail 所引起的集體訴訟。

這起訴訟起因於 Apple 以前發表早期的 iPod 時,曾用壟斷的手法使得 iPod 使用者的音樂只能來自 iTunes 或是 CD,其他來自第三方廠商的音樂都無法在 iPod 上播放。Apple 後來修改了這項限制,開放 iPod 的相容性給第三方廠商。

在此整理了十個 Steve Jobs 的經典 E-mail,其中也包含了這封引起訴訟風波的 E-mail,可以從中感受到 Steve Jobs 的嚴苛強勢、特立獨行,還有他的詼諧機智、獨特魅力:

10)E-mail 給 Apple 高階主管,關於阻止競爭對手公司的音樂與 iPod 相容:

Steve Jobs:「我們要確保當 Music Match 推出他們的音樂下載商店時,從他們那邊下載的音樂無法使用 iPod 來播放,可以搞定這個問題嗎?」

9) E-mail 給一位遲遲得不到 Apple 媒體團隊回信而十分急躁的大學生記者:

Steve Jobs:「請別煩我們。(Please leave us alone.)」

8)E-mail 給新聞集團(NewsCorp)的 James Murdoch,一位在HarperCollins 出版集團(Amazon 最大的競爭對手)操有生殺大權、試圖提高電子書的價格的重要人物:

Steve Jobs:「把資金投給 Apple 然後等著看我們能不能創造出真正的主流電子書市場吧!」

7)Apple 跟 Google 曾簽署不挖角協議,在得知 Google 開除了一名試圖想從 Apple 挖角的人力資源員工後,E-mail 給 Apple 的人力資源主管:

Steve Jobs:「 :-) 」 (笑臉圖案,猜測 Jobs 的意思是:「你知道什麼事情不該做了吧 :-)」)

6)在 Palm 企圖挖角 Apple 員工而且不肯作罷後,E-mail 給 Palm 公司執行長 Ed Colligan:

Steve Jobs:「 我相信你很清楚我們兩家公司的財務資源不能比吧!我的建議是,在你做出最終決定前,先看看我們的專利組合(Patent Porfolio)吧!」

5)E-mail 給一名曾經說 Steve Jobs 根本不懂行動廣告、簡直狗屁不通的廣告商:

Steve Jobs:「順帶一提,你真是個超級推銷員。」

4)E-mail 給 Apple 員工的 2011 年公司主要策略重點:

Steve Jobs:「2011:跟 Google 之間的聖戰。」

3)E-mail 給一名 Macbook Pro 使用者,他的電腦碰到水壞掉,但過了保固期沒辦法免費維修:

Steve Jobs:「當你的電腦進水就會有損壞的情形發生,電腦是精巧的電子裝置,他們不喜歡碰到水。你聽起來只是想找個人亂發飆。」

2)E-mail 給應用程式「iPodRip」的開發商,Apple 當時正準備控告他們:

Steve Jobs:「改掉你們的應用程式名稱,這不是什麼大事。」

1)E-mail 給一名受 iPhone 4 天線問題困擾的使用者:

Steve Jobs:「你就不要那樣拿手機就好了啊。」

資料來源:CNN Money

寫程式該選 Mac 還是 PC?

Posted: 03 Dec 2014 01:00 AM PST

寫程式該選 Mac 還是 PC?

本文刊登於《好麻煩部落格》,作者為 Jimmy Kuo,是一名 Ruby on Rails 工程師,曾擔任過 Rails Girls 教練,很會煎牛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徐克。笑傲江湖。

一個競爭的市場,就會有對立的產生,這世界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領域,領域好比是個江湖的縮影,因此就有許多門派的紛爭,例如說瀏覽器領域有著最大宗的 IE 派,門派成長速度飛快,武功版號跳的跟台灣物價指數一樣快的 Chrome 門,不斷被模仿,一直被超越的 Opera 派;韌性極強,一直對抗幾大勢力的 Firefox 派等等,程式語言也有自己的領域紛爭,社群網站也有社群網站領域的戰爭,這根本就是一個戰火永不停止的戰國時代,但是其中持續最久,衝突最大最激烈,當然以作業系統這塊領域為最,因此,讓我們來談談這個江湖。

首先我想講講這個武林的歷史,不想看的人可以直接跳到最下面我的看法。

作業系統的上古時代

在很久以前,這塊江湖的地位是侷限在於少數被選上的人才可以踏入的,這些人就是工程師,因為要掌握這個領域的武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在這個領域的武功基本心法就是學習一堆複雜的武功招式 (文字介面的程式指令),這些被選上的人必須學習很多很多的招式,然後搭配使用這些招式進而來操作作業系統,因此這門領域的武功學習曲線是很高的,不是隨便阿貓阿狗可以學習的,在這段時間中,掌握了這些招式你就能去使用作業系統中的各式各樣的武器 (軟體),在這段時間內,你可以透過作業系統本身提供的基本招式來控制作業系統,你可以透過武器提供的招式來使用武器,你甚至可以自己發明招式 (自己寫 script) 來控制作業系統和武器,因此當時所有的工程師都有自己打造的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武功,沒有了他們武功會大打折扣,但是在他們使用自己打造的武功時能發揮出他們最強大的威力。

百家爭鳴

但是這世界後來起了變化,當時某人將一個『連猴子也能學會用電腦』的概念帶進了這個領域,讓這個領域不再被少數人寡佔,這個概念就是 GUI (圖形化介面),GUI 的產生讓作業系統看起來更容易理解,大幅降低了這個領域武功的學習曲線,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的有幾個大門派,一個是目前最大的微軟 派,這個門派非常可怕,勢力非常之龐大,他們以作業系統這個領域起家,不單單如此還將觸角伸向非常多不同的領域,幾乎是跟電腦有關的領域都參一腳,不難理解是一個以征服世界為終極目標的門派,掌門人是 Bill Gates,據說他靠著賣出這些武功所賺的錢蟬聯了 13 年的世界首富,是個極為可怕的角色,所有能力值大概都是 ?????,微軟派的武功非常多,但都是以 Windows NT 這個核心心法所延伸出來的,像是大家熟知的 Windows XP,Windows 7 等等。

另外一個是由 Steve Jobs 建立的蘋果教,教主 Steve Jobs 是一代傳奇人物,蘋果教早期曾經發生過一次內亂,這次內亂迫使當時教主 Steve Jobs 遠走他鄉,但是強者天生就是不平凡,在教主離開蘋果教的這段期間,教主看出了當時武功心法的一些通病,為了矯正這些錯誤他窮盡心力費盡苦思的想出一套曠世奇功 — NeXTStep,而反觀在這期間蘋果教在新教主阿貓一號的帶領下反而流失越來越多的教徒,整個蘋果教呈現一個日暮西山的狀況,因此在其他長老的強烈要求下他們將 Steve Jobs 迎回了蘋果教繼續擔任教主,當然教主也帶回了他所創的那套曠世奇功 NeXTStep 作為日後蘋果橫行天下的武功 Mac OS 的基礎,如果你有研究過 Mac 的心法你不難發現在他們的招式中常常會有 NS 的 prefix 像是 NSString,這個 NS 所指的就是繼承於 NeXTStep,在教主回歸蘋果教後,經過了幾年的發展再次將蘋果教推向了新的高峰,推出的許多劃時代的神兵利器像是 iPod、iPhone、iPad,蘋果教利用這些神兵利器打下了一片大大的江山,成為微軟派最大的勁敵,但在作業系統領域上的唯一一套武功就是 Mac OS,也就是這個門派最基本的心法武功。

其他門派像是 Linux 門也是一股勢力,這個門派的武功與蘋果教的 Mac OS 同樣都是由一個上古時代就存在的門派 Unix 演變而來,這個上古時代也就是本文一開始提到在還沒有『連猴子也能學會用電腦』這個概念出現前,那個被少數人所寡佔的世界,這個門派心法的特性就像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工程師可以利用各種由作業系統本身或是應用程式本身所提供的招式,加上自己的想法組合出最適合自己的武器,因此 Linux 及 Mac OS 皆繼承了這個傳統,但是 Linux 門情況比較特殊的是,雖然他是一個門派但是本身有非常多不同的勢力,這些勢力自己每天互相打來打去不亦樂乎,造成無法將槍口一致對外,大家自己閉門造車一直重複打造別人已經有的武功,因此發展始終無法達到一個高峰,但是一直以來他在伺服器領域的令人驚艷,也讓 Linux 在這塊領域有著他不可取代的地位。

回到武功心法

前面說到,這個世界的改變是由於『連猴子也能學會用電腦』這個概念的帶入,但是這個概念在每個門派的實作方式是不一樣的,例如說微軟派為了將這個心法發揮到極致,將自己的心法改造的與上古時代完全不同,拋棄了那些使用指令操縱一切的心法,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許多不同的武器 (軟體) 來應付不同的對象 (檔案),因此基本心法 (作業系統) 不再是重點,而是一個隨時可以替換掉的東西 (隨時可以重灌),你只要保留你的檔案,重灌你的作業系統後再把這些武器裝上去就可以用了,這個過程不知葬送了多少宅男的青春,但也讓他們有當好人幫正妹修電腦的機會,但是因為如此,微軟派的心法失去了原本上古流傳下來的傳統,你無法使用招式 (指令) 來操作各種不同的武器 (軟體、程序),因為這些武器現在開始彼此是不相往來,GUI 上的所有程序無法互相溝通。

你可能會問這有什麼影響?我告訴你影響可大了,人使用電腦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在程式無法互相溝通的情況下,程式必須仰賴人的操作才有辦法工作,因為你無法寫一些綜合巨集來完成複雜大量的工作,以微軟的例子來說,會使用 VBA 腳本的人工作效率會是一般人的 n 倍,因為你可以完全的操控你的作業系統,就像你使用 VBA 可以完全的自動化 Excel 一樣,但是作業系統想要做到這個層次,必須仰賴著一個統一的執行環境來管理這些程式,這個目標也是之前程式語言領域的 Sun 想要在他們的工作站做到的事情,也就是 Java,但是那是另一段故事我們先暫且不談,這樣的影響對工程師來說,就是 “什麼都看不到”,現在微軟派武功心法全部都蒙上了一層馬賽克,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被包裝過的,相對的工程師們無法去真正的了解這套武功心法,你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超出了武器 (軟體) 能應付的範圍,你只能放棄,也是因為包裝的太好,在發生問題想要 Debug 的時候你根本看不到作業系統層面的問題,只能按下那個回報給微軟的按鈕,因此在微軟派以這樣的概念全力發展 GUI 的歷史後,取而代之所捨棄的就是這個 “問題”,我把問題用雙引號包起來的原因是因為,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這並不算是個問題,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我相信這或許也是微軟的成功原因之一。

Linux 門則是把原先上古時代的傳統發揮的淋漓盡致,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Linux 門自己的內戰打的不亦樂乎,當你踏入了 Linux 門之後,你會發現常常當你想使用 Linux 上面所需要的武器 A 的時,他會告訴你你必須先有武器 B 的 1.13 版,然後武器 B 的 1.13 版必須先有裝備 C 的 2.01 版,然後裝備 C 的 2.01 版需要 Linux 心法的 1.03 版,然後結果你發現你在用的是 Linux 心法 2.0 版,因此雖然 Linux 門繼承了上古 Unix 門的良好傳統,讓你可以像高手般的打造自己的武功,也可以完全的掌控整個作業系統,但是常會因為這些武器的相依性給搞瘋,還沒用到武器,就先被武器給弄死了。

再談 GUI

所以你大概可以體會,GUI 開始算是一個作業系統的分水嶺,他讓每個門派的心法看起來變得很不一樣,微軟派的設計讓你看不到作業系統層面的東西,因為東西幾乎都是被包裝好的,但是你可以在微軟派的 windows 系列武功上使用相對良好的 GUI,但是由於微軟派的 GUI 設計是跟底層綁在一起的,因此有時候 GUI 的崩潰也讓系統一起崩潰了,就出現了傳說中的藍白畫面,Linux 門的設計非常開放,你可以隨時取用串接你想用的心法,但是在 GUI 方面就差強人意,大部分是一些看起來就像是山寨微軟派或蘋果教的產物,當然現在來說有些表現較為優異的像是 Ubuntu 之類的,但用過就知道還是有差,而蘋果教正好是取其兩家之長,一個擁有高度 usability 的 GUI 介面加上可以自行設計的武器系統,Mac OS 感覺就像是上古流傳下來的神器再用對武器施法的卷軸衝到 +10 那樣強大,在 Mac OS 上使用繼承於教主所開發的心法 NeXTStep 的進化版本 Cocoa,這套心法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作業系統執行環境,所有基於 Cocoa 心法所研發出來的新武器都有了統一的介面,這個統一的介面讓你可以 100% 的控制所有的程序,而且 Mac OS 本身就已經提供了完整的開發環境給所有的工程師,反觀在 Linux 門缺乏這個在 GUI 上統一的介面,因此他們的 GUI 看起來就挺杯具,而微軟派的 Windows 系列在從 Vista 以後希望打造出一個完全建構於新心法 .NET 框架的環境來達成像是統一介面的環境,但是由於其設計哲學上的差異他們還是有差異,而且 .NET 心法的一個致命傷就是仰賴著使用者必須自行去更新 .NET 版本,如果他沒有更新成適合的版本那你所開發的武器可能他就沒有辦法使用。

後記

其實是簡短的故事整理,對於使用 Mac 或是 PC 的來寫程式比較好,其實兩派各有說法,個人淺見只是文化上的差異,一個最簡單考慮的重點就是你想開發哪個平台上面的軟體,那麼你最好就使用該平台來開發,你想開發 Windows 上面的應用程式,那麼趕快安裝 Visual Studio.NET,你想開發 Mac 上面的程式那就趕快買台 Mac 安裝好你的 XCode,當然,你也可以考慮 Java 來開發跨平台的程式,但是用過都知道在 GUI 的顯示在不同平台上還是會有差異的,那如果是開發 Web 的程式來說,個人淺見如果你是使用 PHP、Ruby、Python 等程式語言,那麼 Unix-base 的環境還是比較適合你,因為你必須常常去追蹤你的 Application 在系統的運行狀況來做效能的調教或是 Debug,而這是在 Windows 平台上的相對弱項。

已經看過太多的戰文在討論 unix 好還是 windows 好,其實就像我說的是文化上的差異,微軟的文化是以一般使用者為出發點而設計的平台,如果是由一個 Unix 的工程師來設計一個軟體,他可能會開始先設計一個文字介面的核心,然後才加上一層 GUI 的皮,這樣這支程式才可以為其他程式設計師來自動化操作,因為 Unix 的哲學是以程式設計師為出發點,反觀 Windows 工程師會傾向於先做出一個使用者操作的畫面,然後才去寫核心部分,對於 99.999999999% 的使用者不寫程式的 Windows 這是很正常的事。另外 Windows 跟 Unix 最大的差異還是在資訊透明度,Windows 上核心底層的東西必須仰賴微軟更新後才會修復,因為你很難去看到底層的原始碼,而 Unix 由於開放的關係你可以隨時進入底層去找出錯誤來修正他,但這也不算是 Unix 就比較好的觀點,因為這單純是設計理念的不同,Windows 傾向於我幫你處理所有底層的問題,你專心寫你的程式就好,而 Unix 則是我讓你看光光,你不開心就改沒關係,因此兩派信徒互相嘲笑對方,其實只是設計理念上的差異罷了。

雖然我用 Mac,但我相信比爾蓋茲在 Windows 上寫程式還是會把我電假的,所以我從不嘲笑 Windows 的工程師,所以請依照你的需求挑選你的平台就好,如果要開發微軟的程式,那麼用微軟的環境還是最無痛的!

有如電影情節的「暗網」,原來就存在你我身邊!

Posted: 02 Dec 2014 11:45 PM PST

有如電影情節的「暗網」,原來就存在你我身邊!

本文原刊於通泰媒體〈有如電影情節的「暗網」,原來就存在你我身邊!〉。(本文有部分《紙牌屋》影集劇透,請各位讀者斟酌閱讀。)

在這個網路盛行並且無遠弗屆的時代裡,我們在互聯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密切的關注,透過 Big data 更能被完整記錄下個人行為。這個時候資安就變得很重要,可保護資訊免受多種威脅的攻擊,保障個人重要資料。

交易市場有分公開市場與黑市,網路當然也分明網 (Surface Web) 與暗網 (Deep Web);不是指觸犯法律的部分,而是其不可追蹤性。

所謂暗網,濃縮維基百科的解釋:「網際網路上隱藏性的部分網路,無法被 Google 等公開搜尋引擎找到,通常必須透過特殊軟體才能進入。」

有收看美劇「紙牌屋」的讀者可能知道,第二季中女記者 Zoe 遭男主角 Frank 殺害,男記者 Lucas 便是透過暗網請駭客追查的;而劇中稱訪問暗網的工具為「Tor」,而「Tor」不只存在於紙牌屋的權力鬥爭中,亦存在於真實世界的你我身邊。

圖 1. 美國劇集紙牌屋,講述政界的權力與金錢遊戲。

所以說看電視長知識,Tor 是洋蔥路由器 (The Onion Router) 的縮寫,也算是對其運作結構的一種描述,要找到最初的使用者,就得要剝開一層一層的洋蔥才能看到核心。我們把每一台電腦都當作一個節點,唐家妮在 A 節點傳出資訊,資料到方韋德的 B 節點前會先經過 2~5 個中繼節點,而這些中繼節點是在全球幾千個節點之中隨機挑取的,節點能夠對唐家妮的資料進行加密防止他人竊取,更重要的是能夠隔離 IP 資訊的傳遞及記錄,因此每個中繼節點只能知道自己前後節點的 IP 資訊;聽起來彷彿還是有跡可循的,唐家妮→1→2→3→4→方韋德,只要從方韋德電腦慢慢一層一層破解就可以啦,但實則不然,因為連結到方韋德電腦的節點可能有成千上萬,或者方韋德的 B 節點其實是海寧的中繼節點,所以在層層保護下成功找尋到唐家妮 IP 資訊的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而 Tor 就是這樣保護使用者的。

圖 2. Tor 的結構運作圖,A 點會隨機選擇數個節點組成路徑傳送資料至 B 點,
綠色線代表路徑會加密資料,紅色線代表路徑不會加密資料。

雖然 Tor 能夠將 IP 資訊及資料傳輸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但因為傳輸路徑曲折使得傳輸速度相對一般路由器緩慢許多,那究竟是甚麼樣的使用者會需要 Tor 呢?通泰媒體整理了三大類型的使用者:

好奇者

像你我一般僅僅是好奇的使用者,通常我們需要的不是匿名的網路瀏覽,而是藏在 Tor 背後、神秘而不欲被人知曉來源的暗網資訊例如維基解密,這些內容隱藏於 Tor 提供的匿名伺服器─頂級網域.onion 背後,使用者也必須要使用 Tor 才能夠瀏覽;但也正因為旺盛的好奇心,才能使 Tor 的節點大幅增加,而這正是 Tor 保護資訊的最重要結構之一。且隨著 Tor Project 推出以 Firefox ESR 為基礎的專屬瀏覽器─Tor Browser Bundle (簡稱 TBB) 後,一系列繁複的設定便簡化為最一般的下載解壓縮動作,大大降低終端使用者的進入門檻。

正面使用者

大致分為三種:a. 非得經由 Proxy 連上網路的使用者如中國、b.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受到國家權力監控者如伊朗、c. 從事高度隱匿性工作者如戰地記者,相信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非中國知名的「長城防火牆 (Great Fire Wall)」莫屬。

由於中國政府官方封鎖 Google、Facebook、YouTube…等國際大型網路,導致中國地區使用者必須「翻牆」瀏覽,而 Tor 就是規避長城防火牆的途徑之一,但可能因為語言及文化的隔閡,及數年前長城防火牆曾大面積封鎖 Tor 公開入口,使得中國訪問量一直不高。2009 年伊朗總統大選前夕,為阻止主要反對派候選人的支持者利用 Facebook 為競選造勢,官方屏蔽了 Facebook,大量的波斯語系流量透過 Tor 才能連上 Facebook,經此一役為雙方今日攜手展開的洋蔥實驗埋下種子。Facebook 由原本為抵制 Tor 所禁止的變換流量路徑的作法 (例如跨國登入驗證程序),轉為今日專為 Tor 開闢匿蹤服務 ,使用者於 Tor 支援的瀏覽器上透過該連結瀏覽,便可直接連結到 Facebook 的資料中心,保障端到端的通訊安全;Tor 認為透過匿名網路連上實名制的 Facebook 其實並不抵觸,使用者本來就沒有理由要讓他的 ISP 或是網路監控機構知道他是否上過 Facebook。

在極權地區許多民主運動人士、洩密者、戰地記者都是暗網的高度需求者,2010 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許多使用者為逃過政府的監控紛紛投入暗網;或是轟動一時的維基解密,及因稜鏡計畫 (PRISM) 一詞震驚世界的知名告密者史諾登,後者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 對廣大範圍的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監聽,但同時亦曾揭露 NSA 在破解 Tor 行動中的種種困難,並表示「我們將永遠無法破解所有 Tor 用戶的真實身分」,大大提升 Tor 使用者信心。

負面使用者

但在提供使用者安全隱密的環境裡,自然也有不肖人士利用此一特性公開又隱密的進行非法行動,包括毒品交易、兒童色情、假幣製造、非法情報交易、軍火走私等等的活動,不勝枚舉。

看完以上三點,你想像的到這個完全私密、匿名的網路空間,承載彷彿電影情節般的洋蔥路由器究竟是由誰創造的嗎?它就是在美國政府溫暖安全的搖籃上成長的!

1995 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啟動了 Tor 開發計畫,目的是為了保護船隻間的通訊網路安全、避免被敵軍跟踪信號、調查非法網站而不打草驚蛇等等,但於 2004 年實驗室陷入財政短缺危機,因此將 Tor 改為對外求資,而知名的自由主義網路組織電子前哨基金會 (EFF) 開始提供資金,推廣 Tor 的易用性及可迴避 NSA 的匿名機制,但弔詭的是 Tor 仍有六成的資金間接來自美國政府且逐年增加,由 2012 年的 120 萬美金提高至 2013 年的 180 萬美金。

現在每年有著近 5000 萬人次下載 Tor,一如電影情節,不論是生父海軍實驗室、養母電子前哨基金會或是 Tor 的發明者都已無力摧毀甚至掌控 Tor 了;高居世界第五位、擁有 21 萬使用者的俄羅斯,甚至於今年底提出獎賞計畫,懸賞 11 萬美金希望能夠找到破解 Tor 的方法。不過不要以為世上存在「絕對安全」這回事,2013 年美國相當膾炙人口的案子之一便是起獲於網路發布炸彈訊息的 Eldo Kim,身為哈佛大學生的 Kim 透過了 Tor 發布訊息希望拖延期末考日期,但高估了 Tor 的匿名能力;也曾破獲兒童色情網站「免費招待」。

圖 3. 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 已將目標瞄準 Tor,並可能已經攻破 Tor。( 圖片來源:安全牛 )

「暗網的存在是因為人們總是徘徊於兩種追求之間:一個是可以匿名的網路空間,這是網路的初始形態;一個是秩序井然的牢籠,這是網路的發展趨勢。」要知道暗網本身並不違法,絕大多數的使用者也非罪犯,但匿名的特質與比特幣的結合十分容易淪為犯罪分子的工具;而要降低暗網的發展趨勢,莫過於各國當局致力於發展令使用者信任的網路安全機制,並提供使用者一個資訊公開公正的網路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