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騰訊秘密武器BeeTalk,正式向 LINE 下戰帖?”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騰訊秘密武器BeeTalk,正式向 LINE 下戰帖?

Posted: 13 May 2014 05:07 AM PDT

騰訊秘密武器BeeTalk,正式向 LINE 下戰帖?

BeeTalk 砸重金請蔡依林代言。左為亞洲區行銷長楊開翔。

「總有一個人讓你喜翻!」 您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嗎?這是來自陌生交友 App 「BeeTalk」的廣告標語。自 4 月登台後,砸重金買下電視、平面、捷運廣告版面,還請蔡依林代言,讓 BeeTalk 的知名度急速竄升。短短一個月時間,BeeTalk 台灣下載量已破 200 萬,比 LINE 崛起的速度更快。

BeeTalk 主打陌生交友體驗,使用者可以運用三大功能「喜翻」、「搖一搖」與「行動定位」找到新朋友。BeeTalk 目前在台灣每日有 40 萬對配對成功,目前總共累積配對 1000 萬對。BeeTalk 功能像是亞洲版的 Tinder,看準亞洲陌生交友市場,準備與稱霸亞洲區即時通訊 LINE、WeChat 廝殺。BeeTalk 亞太區行銷長楊開翔表示:

BeeTalk 與 LINE 本質上雖不一樣,LINE 有的我們也可以做到,但 BeeTalk 有的 LINE 卻沒辦法做到。LINE 強化熟人社交溝通,BeeTalk 則聚焦在前一個階段:幫使用者認識新朋友 ,再輔以傳訊、貼圖、塗鴉、社群等功能,打造交友與維繫關係一條龍的體驗。

BeeTalk 砸錢行銷不手軟,圖為信義華納威秀的廣告。圖片來源:BeeTalk Taiwan Facebook

事實上台灣只是 BeeTalk 進軍亞洲市場的藍圖之一,BeeTalk 先後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推出,官方聲稱有良好的成績,目前全球下載量破 1,000 萬,未來還準備擴展到印尼、日、韓等國家,對統領亞洲市場的App LINE 正式宣戰。這也讓我們好奇,挾著龐大的財力的 BeeTalk 究竟為何方神聖?

BeeTalk 母公司即為代理〈英雄聯盟〉的新加坡線上遊戲集團「Garena 競舞台」,據傳英雄聯盟絕大多數股份為中國公司騰訊持有,且騰訊也是 Garena 最大股東,BeeTalk 的騰訊基因不言而喻。騰訊旗下擁有的即時通訊 App WeChat(微信),儘管擁有 6 億使用者,海外使用者僅有 1 億,絕大多數都為國內使用者。這場即時通訊混戰,儘管 WeChat 會受到競爭,但 BeeTalk 恐怕是騰訊撂倒 LINE 進軍亞洲即時通訊市場的打手。

有鑒於 Tinder 等陌生交友 app 在美國校園的成功,BeeTalk 也主打年輕市場,試圖與 Facebook(15-49 歲)、LINE (20-49 歲)等使用者年齡層較廣的社群區隔。BeeTalk 亞太區行銷長楊開翔表示:

和 Facebook 、LINE 的使用者比起來,BeeTalk 的使用者偏年輕大約落在 18-25 歲,而從台灣首月迅速竄升的使用者也發現年輕人的確有陌生交友的需求。許多人的爸爸媽媽也玩 Facebook,逐漸高齡化的社群逐漸不能滿足年輕人需求,因為年輕人希望擁有一個私自的空間,可以不被真實人際關係限制了自由表達。

以下是 BeeTalk 進軍台灣一個月的成績:

  • 10 萬人搖一搖
  • 56 萬人每天使用找朋友
  • 使用者男女比 4:6
  • 使用者平均年齡 18-25 歲
  • 使用者平均好友數
  • 30 天內 2000 萬人配對成功

BeeTalk 特色功能

喜翻功能讓使用者可以以貌取人,在其他使用者的照片上「右翻」表達喜歡,「左翻」表達不喜歡,而其他使用者不會知道,只有當雙方都喜翻,才會通知彼此配對成功,顧及了自尊的需求,功能等同是亞洲版的 Tinder。

BeeTalk 擁有類似 SnapChat 提供閱後即焚的功能,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訊息停留時間,當另一方輕點訊息閱讀後,即會消失,也利用螢幕截圖拍下後會通知交談對象。

日前網友 mouse 也爆出 BeeTalk 的洩漏個人電話與位置的資安漏洞,但官方聲稱目前此問題已經解決,並採用 TLS 加密技術,使用者不必擔心個資遭外洩。官方不透露 BeeTalk 的商業模式,目前不會發展遊戲、電子商務、官方帳號等服務,楊開翔表示:

 我們目前想專心開發好產品,希望找到不會干擾使用者體驗的商業模式。至於採取何種商業模式我們並不是我們目前思考的重點......也就是說任何商業模式都有可能。

一席話留下很多想像空間,您認為 BeeTalk 會開創出與 LINE 不同的商業模式嗎?歡迎與我們分享。

情境設計:手機怎麼與使用者產生「心電感應」?

Posted: 13 May 2014 02:12 AM PDT

情境設計:手機怎麼與使用者產生「心電感應」?

照片來源:YL Tan

本文譯自〈Context design: How to anticipate users’ needs before they’re needed〉,作者為 EverythingMe 的共同創辦人 Ami Ben David。

突然之間,「情境」(context)成了科技界的熱門字眼。在一場 TED 訪問中,Google 共同創辦人與現任執行長 Larry Page 把情境比擬為運算的未來;謠傳 Yahoo! 執行長 Marissa Mayer 可能開發自家的情境式搜尋引擎;Twitter 剛收購了一家專注情境設計的團隊 Cover;三星不遑多讓將在情境遊戲上投注資源。

情境有很多種定義,但我想談的重點是情境式行動產品設計。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它是將為行動產品的設計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也許現在這股趨勢還不是非常明顯,但相信我,它就是未來。

那麼情境式產品設計中的「情境」之意

一個蘊含情境的產品,應當理解人類體驗的來龍去脈,並將互動降到最低,帶給使用者真正的心之所嚮。

搞懂情境,才能讓裝置真正抓住使用者的心。

使用者敘述:你開會快遲到了,急急奔跑到一棟巨大的建築前面。但是,會議地點在哪裡?跟我開會的人是誰?

標準程序:滑開手機〉〉輸入密碼〉〉找到日曆 app〉〉打開日曆 app〉〉找到記錄開會資訊的地方點開〉〉查找資訊。可惡,居然沒有〉〉退出,從頭開始搜尋電子郵件⋯⋯

情境設計:瞄一眼手機,不必執行任何動作,詳述會議資訊的卡片早已出現在螢幕上。

注意兩者差別,情境式介面知道你開會遲到了,焦急的想趕快找到地點。手機並不是等你問,而是主動給出會議的相關資訊,使用者當下必是相當感恩,手機幫自己省了一堆時間。

這便是情境的魔法,在我們提問之前,它已經先找出答案。

未問先猜:預期讀者需求

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電影《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有個非常美好的場景,門房總管叮嚀新的門房小弟要懂得察言觀色,在住客提出需求之前,就先預測他們的需求。這無疑就是情境之中的消費者價值。

我們或許可以把「情境設計」設想為與 Siri 對話的相反,Siri 就像你的個人助理,如果你想在早上來杯咖啡,可能每個早晨都得提醒助理「給我買杯咖啡,大杯拿鐵加豆漿。」

情境式的途徑則是,當你早上起床,就會發現床邊有一杯咖啡,一如你的要求,但再也不用每天通知助理。

我們已把介面設計預設為由使用者觸發的互動,每個動作都由使用者提出要求(request),電腦這才傳遞請求。但有了情境,我們轉向研究大量電腦的思考過程,因此使用者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跟電腦溝通其實早已講過幾百回的事情。

使用者敘述:現在想打手機給朋友,每個星期你們至少要講一次電話。

標準介面:滑開手機〉〉輸入密碼〉〉打開撥電話的 app 程式〉〉輕觸「聯絡人」〉〉輸入名字首字〉〉在大概 10 個聯絡人中找到你要聯絡的朋友〉〉選擇要撥哪支電話〉〉撥電話

情境式介面:看著手機〉〉搜尋〉〉輸入名字首字〉〉一排朋友照片出現,定時撥打的那位排列在最上面〉〉打電話

情境介面能夠理解,在這個時間與地點、加上鍵入的第一個字,使用者最有可能想撥電話的對象就是那位朋友,因為每個星期你都這麼做。使用者會產生「你真懂我」的感覺,手機才得以擄獲使用者的心。

我用來衡量情境設計是否優異很重要的指標是,使用者得到結果的過程產生的互動愈少愈好。零互動大概就是登峰造極,只要看螢幕就能得到自己所需的資訊;其次則是只需提示裝置,比如一次輕觸、一個字母,如果手機夠「智慧」,而且已跟著你超過一個星期,那麼它就該對你的提示瞭然於胸。

我們應該怎麼設計情境式產品

首先,我們的思考應該與眾不同,介面應當是兩個面向的互動,而且雙方都很聰明,並且彼此熟悉。

就以電視指南 app 的設計為例。

使用者敘述:你在電視機前面坐了整天發慌。

標準介面:滑開手機〉〉輸入密碼〉〉打開電視指南 app 程式〉〉選擇電視選單〉〉在將近 200 個節目表中滑動〉〉找到某個看起來有意思的節目〉〉找到電視遙控器〉〉轉到該頻道

情境介面:看著手機〉〉電視「卡片」顯示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節目〉〉把手機指向電視並且輕觸〉〉電視與手機同步轉到該節目上

你的手機理解到你正坐在電視前面,時間很晚了,你已經在前面亂轉了一整天,一定厭倦無比。這便是顯示電視「卡片」的時機,它知道你通常愛看什麼樣的節目,所以可以跟現在正在播映的節目比較。而且手機能夠無縫連接到電視上,因此一個輕觸就能啟動兩者,宛如一個魔幻時刻。

這是設計體驗全新的方式。

「情境設計」的組成

我認為情境元素可以分成三組:使用者、環境、世界。

使用者情境關乎人們的多種面貌。他們喜歡與討厭的事情、擁有的東西(比如數位手錶)、安裝了什麼 app、在社群網站上按了哪些讚。他們的情緒(無聊、遲到了、很飢餓等等)、他們的興趣、他們移動的狀態(是站著還是坐著、還是正在步行或跑步)。

環境情境則是時間,日期、位置、地點的種類(家中、辦公室、商店、火車站等等)、使用者同時也正連接的網絡或裝置、或者任何與 app 執行有關的實體事物。

世界情境探討的則是其他與使用者有關的事物,比如運動競賽、新聞、天氣、班機延遲、塞車、包裹送達時間、電視節目、Twitter 正夯的話題。

很明顯的,不是所有數據都跟每個有關聯,但我認為,運用情境式思考設計 app,會產出更棒的結果。

現在,身為一名行動裝置設計師,讓我給你一個挑戰:

設想三個基本的使用者場景,如果你能快速進入使用者使用 app 時的整體情境,你會怎麼重新設計它們?你能製造驚喜時刻嗎?你能讓使用者深感窩心嗎?我相信你辦得到。

禁止自動殺人機器?聯合國正在研擬中

Posted: 12 May 2014 07:02 AM PDT

禁止自動殺人機器?聯合國正在研擬中

之前霍金才在探討過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而根據科技網站Gizmodo報導,聯合國本週將討論所謂『殺手機器人』在戰場上的運用。所謂『殺人機器人』是指在無人控制下能夠全自動選擇和瞄準目標的武器。這類武器仍在研究階段,但科技的進步使它越來越有可能成真。

 

 

(圖片:美國國防部2011-2036 無人系統未來規劃封面,2011年出版)

這次會議是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的一部分,這個聯合國下轄的組織致力於選出可怕的武器並限制其使用。自1980年起,這個組織禁止了詭雷、地雷和雷射武器,當然還有產生無法被X光監測碎片的炸彈。殺手機器人或許是下一個。聯合國暫不討論遠端控制的無人機,因為它已經成為美國現代武器的重要部分,因為無人機仍是由人類操縱的。這週他們將討論武器化的自主機器人的未來,以及如何有道德地被使用。人權觀察組織表示,目前投入研發全自主式武器國家,包括美、俄、中、英、以色列與南韓等6國,而且各國目前都在研發機器人技術,少部分國家已朝自主式技術領域前進。

羅納德‧厄金和諾埃爾‧夏基教授是本次討論的主要發起人,他們對是否在戰場上使用殺手機器人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厄金是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機器人專家,他研究了美國國防部使用殺手機器人的道德準則。他並不支持禁止使用無人操作的戰爭機器。夏基教授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感興趣,發起了反對殺手機器人運動,支持禁止殺手機器人。

“自主武器系統無法保證能夠遵守國際法,”夏基說,“國家不會告訴每個人這些,這給人權增加了很大風險。”討論本周開始,但完整報告還需等到11月份出爐。在那之前,就讓我們期待 Skynet 不會先行發動吧!

 

社群媒體、行銷與公關:責任該如何劃分?

Posted: 12 May 2014 03:41 AM PDT

社群媒體、行銷與公關:責任該如何劃分?

圖片來源:mkhmarketing

本文編譯自 Mashable〈 Social Media, Marketing and PR: Who's Responsible for What?〉。

現在請您快速把公關負責人、行銷總監、社群媒體經理這些職務名稱唸一遍,您分得清楚這三個工作的職掌嗎?

不過說正經的,若您正在思考您的公司是否真正需要這三個團隊與團隊管理者,以及到底如何管理這些團隊,那麼您不孤單,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疑惑。 自從社群媒體出現後,使得公共關係的處理產生質變。由於社群媒體歸類在行銷大傘之下,那麼究竟責任歸誰管?什麼時候公關團隊要負責處理社群?您的公司需要額外設置社群媒體部門嗎?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公司應該要採取什麼做法?

為了從這些困惑中釐清,我們已經和幾個專家對談,取得他們的想法與建議。

視個別情況而定

對許多大企業來說,擁有一個完整的行銷團隊是說得通的:即有些人專職處理社群媒體,某些則專職處理公共關係。但對一個小型或正在成長的企業,這答案是否還是如此?似乎就不那麼肯定了。社群研調機構 SumAll 執行長 Dane Atkinson 指出:

這真的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和屬性,對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員工通常都身兼多職;因此小公司不太可能有能力雇用一個全職的社群媒體團隊。

他也補充,通常企業的目標市場,會影響到是否需要專門團隊管理社群:

若您的生意銷售給企業,擴增投入社群媒體的資源可能沒什麼太大意義;但如果您直接銷售給顧客,您就想要在社群媒體直接與顧客互動。

這也是社群對 B2C 企業的最大益處:擁有與顧客直接互動的機會,讓社群媒體成為企業的即時服務台。 社群內容行銷公司 LiveWorld 董事長兼執行長 Peter Friedman 將「行銷組合」與派對劃上等號,用以解釋行銷規劃的每個環節與執行,決定了行銷是否會成功:

把廣告(advertising)想成是「派對邀請函」,公關(PR)是「宣傳海報」,數位媒體(digital)是派對入口處的「遊戲機」。但派對本身──氛圍、DJ、保鏢、賓客;派對上人們互相交談、跳舞、認識彼此、一起享受美好的經驗,就是社群(social)。

圖片來源:Marquee New York

關於這點,和傳統公關或是廣告策略相比,社群媒體通常擁有不同的目的(同時需要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社群媒體基本上應該在公司行銷部門中被視為一個單獨的實體。 Peter Friedman 指出:

今日大多數的社群媒體行銷的本質仍然是傳統廣告:數位與公關透過社群媒體推播訊息給顧客;這是很好的行銷管道,但這不是社群的真義。要建立社群,您必須要專心創造出實際上一來一往的對話,並使這些對話的主題圍繞在顧客身上,而不是聚焦在您的品牌和產品。

對於一個小型企業來說,他們可能會缺乏建立一支完整的社群媒體團隊的預算,個人通常會發現他們在公司中扮演了許多角色,揉合公關技巧、社群媒體策略以及其他行銷相關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為您正在發展中的公司選擇對的專業人才是關鍵:一位擁有多種技巧的人才更適合您的公司規模。 Peter Friedman 指出:

經歷絕對有價值。工作經歷能夠證明一個人是否瞭解社群與傳統行銷/公關的不同,以及如何利用這個差異為公司取得利益,小型企業更喜歡雇用這樣的人。

不過擁有十名員工的新創公司的組織結構,需要隨著公司成長而調整。雲端客戶支援軟體 Freshdesk 執行長 Girish Mathrubootham 指出,根據規模調整團隊成員的責任角色:

儘管專職的社群團隊對新創公司來說不是必要的,但一間正在成長的公司需要從外部取得顧客,就需要建立一個社群團隊專門處理從 Twitter 與 Facebook 來的顧客服務。

整合各種任務角色打造一致品牌訊息

操作社群媒體的負責人與其他行銷團隊的工作是整合在一起的。 內容行銷平台 Uberflip 執行長 Yoav Schwartz 指出:

很重要的是確保社群媒體策略與其他行銷活動的策略目標一致。很容易因為太多行銷活動削弱您在社群媒體所作的努力。最終,您的內容、社群媒體與付費宣傳平台要一同發揮效果。整合的團隊工作意味著更順暢的溝通,使行銷可以用更全觀的角度執行。

在分派社群、行銷與公關團隊的職責時,應該辨識出清晰的目標與組織的方向,其中很重要的是,確保所有團隊都意識到「除了自身業務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專案、目標與活動同時進行」。您公司的社群媒體經理需要隨時跟上最近行銷團隊在做的新事件或者正在舉辦的促銷活動,而行銷團隊也要瞭解社群媒體團隊的近況。公關應該要在對品牌有害的消息出現在社群媒體上時,參與社群經營工作。

此外,建立一個清晰的溝通管道,透過每日或每週開會、視訊會議或至少電子郵件確認,讓不同職掌的公司同仁都可以對現況瞭若指掌,創造鼓勵合作的工作環境,而非讓每個人各自困惑。 確保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透明化,SumAll 執行長 Dane Atkinson 建議,每個團隊至少要派一個代表參與會議與腦力激盪......等:

公司中某個人可能提出很棒的行銷點子,但完全不可能在社群媒體上執行,或者違背品牌印象,這就是社群媒體團隊應該介入重新組織新銷概念的時候。公關、行銷與社群媒體的工作通常是串連在一起:例如,社群媒體團隊發現行銷活動特別成功,就能利用這個內容創造出病毒式行銷。您可以把社群媒體視為同一個身體裡面的三隻手臂。當身體運作良好之時,三隻手臂將完美的處理這三樣事情。

新創公司需要能夠身兼公關、行銷與社群媒體的人才。圖片來源:Gabriel Rojas Hruska

控制對話

社群媒體在本質上顛覆了公關,Friedman 表示:

在過去,公關主要是關於控制訊息。您不可以在社群媒體上控制訊息;您必須要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和顧客的對話,因為真正影響、帶領對話走向的是顧客。

由於這樣的轉變,公關應與社群媒體團隊共同合作來打造一個友善溝通的環境,在那裡企業可以與品牌擁護者(Brand Advocates)建立關係,例如像 SocialRank 這樣的工具。建立顧客對話的環境的一部分來自於監看關於您的品牌即時的線上交談。有好幾種工具可以讓監看更簡單,Atkinson 推薦 HootSuite,Schwartz 則點名 Radian6、Sysomos 與 TrackMavem 適合大品牌使用,這裡面某些工具還能夠根據會話的主題或標籤(#hashtag)指定特定團隊成員處理。此外,所有的團隊成員,包括公關、行銷或社群媒體負責人,應該主動積極地注意與產業相關的關鍵字(可以利用 Google 快訊)。

處理顧客服務

公關與社群媒體經理職掌最大的重疊是「顧客支援服務」。一個執行得很差的社群活動、或某些在 Twitter 上對顧客抱怨看似無害的回覆,很容易就會演變成為公關危機(延伸閱讀:【品牌危機】品牌行銷的危機處理策略)。Schwartz 指出:社群媒體極度的公開與透明,每個人都可以看見其上的對話。因此,對於顧客正、負面的反饋,都要做好準備好好回覆。 有幾個方法規劃如何回應社群媒體上的顧客要求與回饋:SumAll 採取將社群媒體管道僅用於顧客服務(@SumAll Support)的方法。Schwartz 同意這個方法相當適用於大型企業:

某個受過顧客服務訓練的員工(而不是行銷團隊),可以促進品牌與顧客的良性互動。並評估顧客的要求,運用 e-mail 或電話進行詳談。

社群媒體顧客服務的關鍵之一:無時效性。影片行銷平台 Vidyard 執行長 Michael Litt 表示:

當您在動態訊息看到某個顧客評論時,找到過去所撰寫的解答,馬上回覆他們,讓人們知道您關注這個議題,並儘可能馬上處理這個問題。

另外一個線上顧客服務的途徑,行銷與社群媒體可以插一腳的部分是新穎、個性化的回覆方式──Michael Litt 指出 Vine 的極短片為很棒的回覆型態,顯示了您願意付出額外努力提供幫助;當您所提供的資訊很實用,影片還有可能會被轉載分享。可以用以下文字作為開頭:

嗨,謝謝您提出對於_____(主題)的問題,以下是簡單的解決方法,提供給您以及與您遇到相同問題的朋友......

不管如何管理顧客服務,以及社群媒體上的所有互動,都應該讓人感到「真誠」。若有必要,就花大篇幅的文字解說,並在經營社群媒體時加入更多人味,將為品牌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連結,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無論您的職位是在行銷、社群媒體或公關團隊。

【品牌危機】從三星寫手談品牌行銷造假

Posted: 11 May 2014 10:37 PM PDT

【品牌危機】從三星寫手談品牌行銷造假

本文作者為施俊宇,原文刊於 Motive 商業行銷創意 第二期「【品牌危機】從三星寫手談品牌行銷造假」。同系列文章第一篇請參考〈【品牌危機】品牌行銷的危機處理策略〉。

2013 年初,在台灣網路圈、行銷圈最大的風波,應該就是《三星 -- 寫手門事件》了。

從一開始網友揣測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幕後操作網路論壇上的內容,論壇的管理或刪文規則也不斷受到質疑與攻擊,一直到後來有影武者出來爆料,把三星品牌與其下代理商之間的行銷規劃細節一一爆出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網路論壇上一面倒的輿論其來有自。

就《三星 -- 寫手門事件》這個故事來說,三星應該得到了滿大的教訓,因為最後公平會依據了「公平交易法 24 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對三星公司以及協助操作產品行銷的鵬泰顧問以及商多利公司開罰一千三百五十萬。

這應該是台灣網路行銷史上最高的罰鍰金額;而除了金錢的損失以外,之後網路上對於三星品牌的不信任感,應該是品牌賠上更大的價值 ( 維基百科 三星寫手門: 三星寫手門事件)。

網路時代的資訊分享是必要的

在網路時代現實狀況的確是,傳統的廣告已經不再是消費者採購商品的優先依據了。

要買一台冰箱、腳踏車、甚至是去吃甚麼餐廳,我們習慣上網去搜尋專業部落客的評價,看看論壇上的開箱文或試用報告,或者是在社群網路上直接做意見調查。

一個專業的意見領袖形成自然有其因素,很多部落客是長期的專門購買新產品試用 (或是上餐廳試吃),用心的拍照、撰寫試用報告。長期下來,他們的論點自然也有強大的影響力,足以左右許多網友的購買或消費判斷。

反過來,當廠商在推出新產品時,通常就會找相關的網路部落客提供試用品,當然也會期待這些意見領袖在評論時可以儘量多說好話,凸顯產品的優點而不要太強調劣勢。這樣的模式應該已經是公開的事實了,畢竟這就是商業行銷行為的一部分,傳統的媒體也是有類似的廣告與宣傳模式。

不過,三星犯下了最大的錯誤,就是試圖去影響甚至改變網路上輿論的方向,但這樣的做法的確也低估了網友自發性的力量。

公平會認為三星「積極欺瞞或消極隱匿重要訊息的行銷手法」其實就是有系統地聘顧寫手或指定員工,申請多種帳號,在網路上一人分飾多角。
當大量的人為操作被揭露出來,甚至有攻擊或醜化競爭對手的狀況,後續的影響以及效益,往往就不是一開始的行銷計劃可以控制的了。

口碑行銷不是只有一種面向

如果從整體的行銷計劃與策略來看,品牌主應該更進一步去思考網路口碑行銷的多面向性。

開箱文有沒有必要?當然有,如果你從整體的行銷戰略考量來看,開箱文不僅僅是給網友閱讀而已,一篇撰寫清晰明確的開箱文就是最好的 SEO 操作。

如下圖,當消費者搜尋 Asus Zenfone,其實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開箱文提供有興趣購買的網友參考,其中或許會參雜官方的試用報告,但也會有網友真實的開箱體驗文。

清楚的產品名稱以及關鍵字可以讓你的產品在搜尋引擎結果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想要在社群行銷中有比較好的價值,試用報告也是很棒的素材。

對於習慣在社群中爬文的網友來說,一篇可以在社群中廣為分享的報告可能可以影響更多的消費者。

尋找更多口碑行銷的可能性

廣告主以及代理商面對更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消費者真正對品牌或產品產生好感?

開箱文或論壇上的討論有其必要性,但也不是萬靈丹,更不要說,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做開箱文。如果廣告主希望做到讓網友對品牌產生好感,什麼是真正有效果的口碑行銷?與其花大量的人力跟時間成本去試圖操作網路輿論的方向,不如去創造讓對方產生好感的好內容。

甚麼是更有效的口碑廣告?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大家討論它。消費者會討論甚麼?當然是跟生活 (消費者自己) 有關的議題。

參考一下 Oreo 餅乾的「Daily Twist」,慶祝 Oreo 的百年紀念,每天在 Twitter 上面用不同的主題來發表不同的 Oreo,貓王、登陸月球、騎馬舞、甚至特殊暗喻的彩虹 Oreo 引發了兩萬多則的回應討論。

換個角度講,網路行銷的確很複雜,有非常多不同的面向與目標。

廣告主不應該偏執於某個特定的媒體或操作模式,因為你的消費者也不會只從一個方式接觸你。試著把不同的工具或媒體任務定義清楚跟簡單化,其實你會發現消費者真的不難打動。

時代的眼淚:為什麼硬碟會是設為 C 槽?那A槽跟 B槽去哪了?

Posted: 09 May 2014 10:20 PM PDT

時代的眼淚:為什麼硬碟會是設為 C 槽?那A槽跟 B槽去哪了?

有人在知名的問答網站 StackExchange 上發表了這個問題, 『在Windows 中,你有 C 槽,所有的標示字母都是在 C 之後,所以第二個硬碟是 D 槽,DVD是 E 槽,如果你有USB 插入就會是 F 槽,依此類推,那麼, A 槽跟 B槽跑去哪了呢?』   當然也有人在八卦版上問卦.....       或者知識+上發問....           所以....你知道這一題的答案嗎?   答案是軟碟機使用的,確切來講,長得像下面這樣,分別是 5.25吋以及3.5吋的軟碟,也就是傳說中的 A 槽跟 B槽.......

(Photo by dhaun)

通常是被放進到像這樣的磁碟機裡,看到這,是不是發覺很久沒看到他們了呢?

(Photo by  Accretion Disc)

ABC「神盾局特工」獲得新一季續約,同時還加開「漫威:特工卡特」

Posted: 09 May 2014 06:21 PM PDT

ABC「神盾局特工」獲得新一季續約,同時還加開「漫威:特工卡特」

 

【有美國隊長2與神盾局特工的劇透,未看過的人建議不往下看以免破壞觀影樂趣】

經過美國隊長 2 的大事件後,神盾局樹倒猢猻散,沒有神盾局,那麼還會有所謂的「神盾局特工」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儘管神盾局特工的收視率在第一季中段後節節下滑,但因為連動美國隊長2結束後的故事,使得整部劇反而好看了起來,而 ABC 看起來也下定決心抱緊漫威(Marvel)的大腿,不僅續約神盾局特工的第二季,甚至還簽下電影美國隊長第一、二集間的衍生影集 「漫威:特工卡特」(Marvel’s Agent Carter)。

特工卡特是何許人也?她其實就是在美國隊長電影版中,由 Hayley Atwell 飾演的美國隊長女友佩姬卡特(Peggy Carter),美國隊長二中曾提到佩姬同時也是神盾局的創始者之一,「特工卡特」時間序接續在「美國隊長一」後,背景設定在 1946 年左右,卡特將暗中為神盾局前身戰略科學軍團 (SSR, Strategic Scientific Reserve)工作,並與霍華史塔克(鋼鐵人的父親)一起出秘密行動,試圖在失去人生摯愛的美國隊長後,找回自己的人生平衡,預期待將可以看到復古風味的神盾局故事。

而漫威更不止只打算跟 ABC 進行這兩部影集的合作,還與 Netflix 合作五部超級英雄為題材的影集,包含了夜魔俠(Daredevil)、鐵拳(IronFist)、路克凱吉(Luke Cage)等主角。這對於美國科幻迷(?)來講無疑是個超大的好消息。

以下是過去一些跟「特工卡特」有關的短片片段:

片段一

片段二

片段三

直擊 LINE WhosCall 團隊 Gogolook 新辦公室

Posted: 09 May 2014 02:49 AM PDT

直擊 LINE WhosCall 團隊 Gogolook 新辦公室

去年底 Gogolook 被 LINE 母公司 NAVER 以 5 億新台幣收購,振奮台灣創業圈,本來的明星產品 WhosCall 也更名 LINE WhosCall。今天我們走訪 Gogolook 位於古亭捷運站附近的新辦公室,一起來看看他們的週五是怎麼度過的吧!

 

Gogolook 執行長郭建甫坐在左邊桌上,嗨~
右邊的長桌看起來非常忙碌呀。但是為什麼都沒人呢?

原來將近 40 名成員的團隊,此刻正分成幾個小組緊鑼密鼓「Design Thinking」,
後面的白板貼滿各種色彩的便條紙記錄腦力激盪的結果。

可以遠眺台北市景的吧台,心曠神怡~

被馬賽克的部分說不定就是下一代 LINE WhosCall 原型哦。

NAVER 旗下子公司 Camp Mobile 也與 Gogolook 共享同一間辦公室,
當初的併購案主要就是由 Camp Mobile 進行。
原 Gogolook 營運長 Edgar 邱彥錡也轉至 Camp Mobile 任台灣執行長,
目前率領十幾名成員主要負責 LINE Band 的推廣。

Gogolook 預計會在這個月舉辦新辦公室開幕 Party,屆時 Inside 會帶來更豐富的報導,與讀者分享 Gogolook 的未來計劃。

在日本每八秒就有一人申辦,樂天將在台灣發行信用卡

Posted: 09 May 2014 01:42 AM PDT

在日本每八秒就有一人申辦,樂天將在台灣發行信用卡


▲ 日本樂天集團執行副社長穗坂雅之(左二)、樂天亞洲公司執行長島田亨(左三)、
台灣樂天市場董事長江尻裕一(左一)、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吳明機(右二)、
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右一),以日本傳統鏡開儀式慶賀台灣樂天六周年之六大里程碑

今日上午日本電商巨人樂天市場舉行記者會回顧進入台灣市場六年成績,同時正式宣布引進樂天信用卡,日本樂天卡株式會社將在台投資信用卡業務,此案已於 4 月 24 日獲金管會核准,1是台灣 12 年來唯一新獲核准的公司。公司成立後,預計在秋天開始發卡,預計將為樂天的「點數經濟」帶來一大助力。

來台六年,六大里程碑


▲ 日本樂天集團副社長暨日本樂天金融事業執行長穗阪雅之


台灣樂天市場董事長江尻裕一

2008 年,日本樂天選擇以台灣作為集團跨足海外第一站,六年間以其「Empowerment」商業模式協助台灣數千家中小企業進入電子商務領域,樂天官方在新聞稿中整理來台發展六年來的六大里程碑如下:

  1. 中小企業數位化平台首選:專業電子商務顧問成功培育10個月入千萬流行名店,打造超過60間月入百萬巷弄美食店舖!
  2. 透過獨有「Empowerment」模式,輔導全台超過 6,000 間巷弄美食店舖 e 化,掌握雲端商機。
  3. 舉辦超過 1,000 堂樂天大學課程,成為台灣「電子商務人才搖籃」,協助近一萬名素人店長躍升網路一線賣家!
  4. 深耕「樂天點數經濟學」:一年所贈予的樂天超級點數,額外帶動超過 30 倍網購消費商機。
  5. EC 行動化腳步第一:2012 年首推行動網頁,目前行動流量占 50%,營收已超越 30%。
  6. 積極拓展「全球跨境商務」,同時強化在台樂天生態圈,推出樂天市場、樂天旅遊、OSHa’RE 時尚分享網、樂天信用卡,提供多元化服務!

處理交易金額突破 2.5 兆日圓、每 8 秒就有人申辦的樂天信用卡

樂天在日本市場將電子商務、金融服務與數位內容整合,構成強大的生態系。自 2005 年推出以來,樂天信用卡是日本國內成長最快速的信用卡,處理交易金額達 2.5 兆日圓,今年預計將成為日本發卡量第五大的機構(目前排名第六),平均每 8 秒就有人申辦,去年東北樂天金鷹奪下日職冠軍後還曾創下單日七萬人辦卡的紀錄,辦卡後 75% 的使用率也是居同類型信用卡之冠。2

這次樂天在台推出信用卡業務,主打一般卡免年費、點數 1% 回饋,以及利用樂天市場點數加倍等三大特點,使用者可以申請 VISA、MasterCard 與 JCB 三種。樂天市場稱自家信用卡在日本連續五年蟬聯顧客滿意度第一名,因此他們有自信為台灣使用者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台灣樂天市場董事長 江尻裕一表示,「台灣樂天市場是樂天最成功的海外市場之一,透過樂天信用卡的發行,我們能進一步整合網路電子商務服務、會員帳號及超級點數,提供店家和消費者線上及線下無縫的全方位服務。」

其實日本樂天市場的「點數經濟」除了信用卡之外,還搭配了電子錢包「Edy卡」串起線上與線下消費。至於未來會不會也像日本樂天一樣推出電子錢包「Edy卡」,樂天集團副社長暨日本樂天金融事業執行長穗阪雅之則說目前還在研議。可儲值的電子錢包在台灣按「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發行機構最低實收資本額為新臺幣三億元。主管機關得視社會經濟情況及實際需要調整之。第七條規定發行機構除了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外,還必須「專業經營電子票證業務」。3

根據金管會的數據,目前我國計有 36 家信用卡發卡機構,截至今年 3 月底止,總流通卡數約 3,630 萬張,總有效卡數約 2,313 萬張。4樂天信用卡公司設立後,將成為繼台灣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大來國際信用卡股份有限公司及台灣永旺信用卡股份有限公司後,國內第四家外資投資之專營信用卡發卡機構。


  1. 核准日本樂天CARD株式會社在臺設立台灣樂天信用卡(股)公司辦理信用卡發卡業務
  2. 此為 2012 年數據,除樂天的數據為內部資料,其他銀行的資料摘錄自矢野經濟研究所「2013 年輕型信用卡市場實際狀況與展望」報告。
  3. 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
  4. 金管會 103年3月份信用卡、現金卡及電子票證業務相關資訊

台灣博士接受 Google、NASA 合辦的「奇點大學」入學挑戰,百萬學費募資中

Posted: 09 May 2014 12:18 AM PDT

台灣博士接受 Google、NASA 合辦的「奇點大學」入學挑戰,百萬學費募資中

2013 年,Google 與美國太空總署,以及科技界人士,共同創立「奇點大學」。這所大學不以商業為目的,它們有遠大的目標:以先進科技攻克全球最現實的問題,貧困、飢荒、疾病、暖化、能源危機等等。奇點大學每年招收 80 名來自全球的跨界菁英,提供 10 個星期的暑期課程,期望這些不只聰明而且富有理想性的人共處一室,能夠解決這些難題,

今年,台灣人首次入選奇點大學,人稱「寶博士」的葛如鈞拿到奇點大學的入場券。葛如鈞跨足多像領域,大學念傳播、研究所轉設計、博士班跳資工,現在正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学做博士後研究。他也曾創辦 Linkwish 公司,發表多款熱門 app,其中最為人知曉的是摩斯漢堡訂餐 app「Mos Order」;現在他有第二家公司 SBACE.IO,研發藍牙 iBeacon 穿戴式裝置,同時也是 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 Taipei 全球創業家網路台北分部年度執行長。

葛如鈞前進奇點大學取經,特別期待「創業家精神」領域,他將請益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以及矽谷當地的菁英,並且嘗試發展出適合華人創業的理論,初期期盼成立華人創業資訊平台,打破語言障礙,讓華人都能隨時分享、吸收創業資訊1

不過,在他確定「入學」之前,已經先有了一個巨大的挑戰:自行籌措 3 萬美金學費。奇點大學鼓勵學員透過募資平台籌募這筆經費,學員必須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理念,帶著國家與眾人期望,出發尋找改變 10 億人命運的力量。葛如鈞此刻正在 flyingV 上募資,目前目標 100 萬的金額已經達到 7 成。他自奇點大學畢業之後,將回台灣舉辦講座,分享他於奇點的見聞,回饋贊助者。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此贊助葛如鈞前進奇點大學

葛如鈞說明進入奇點大學的簡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