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在蘋果的那些日子——前實習生經驗談”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在蘋果的那些日子——前實習生經驗談

Posted: 29 Dec 2013 10:02 PM PST

我在蘋果的那些日子——前實習生經驗談

521566173_f2519cd571_z蘋果的公司文化,是將公司內幕保留在核心。圖片來源:Dennis Brekke

相對於 Google 對於公司對公司內部的透明公開,蘋果的公司文化一直以來都以「神祕」著稱,神祕到連蘋果的資深工程師都要 iPhone 正式發表當天才拿得到 iPhone ,讓人更是好奇這顆蘋果內部到底長什麼樣子。令人吃驚的是,幾位前蘋果實習生卻在 Quota 侃侃而談過去的實習經驗。Bussiness Insider 將討論串的重點歸納成幾個重點,每個重點底下,條列引述實習生們的肺腑之言。

不意外地,蘋果實習生不端咖啡

在蘋果,實習生會實際加入專案,負擔真正的責任,對產品有具體的影響力;你也會相當頻繁地與公司高層的人物接觸。如果你擔任正職員工的話,你的想法將公司視為珍寶。

除了獲得正統工作經驗、高額薪水,還有額外津貼

實習生時常到舊金山旅行,在公司外頭的 1 Infinite Loop 大道上舉辦夜間排球比賽,到 Cupertino 市的餐廳郊遊等。儘管你被當作正式員工來對待,蘋果公司給予實習生很多工作以外的有趣經驗,例如 Executive Speaker Series ,意即蘋果領導團隊在午餐時間對實習生輪流演講,包括賈伯斯也會到場直接與實習生互動;再來還有 iContest 點子大賽,實習生們各自提出點子,讓管理團隊評定優劣,贏家會獲得很棒的獎品,例如有人就曾經獲得 1Tb Time Capsule 和 500 美元的獎金。

transparency_0在蘋果總部外夜晚派對的景象。圖片來源:Ben Gertzfield

蘋果提供實習生廉價住房

蘋果提供實習生優質的住房機會,以便宜的價格租得在離主校區幾個街區外的房子。這些房子的設備齊全,還包括泳池、網球場、沙灘排球場以及體育館的設施。蘋果甚至在實習期間免費給實習生一輛腳踏車。住房最棒之處就是你不是一個人住,每位實習生要和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實習生共同居住,這是從其他文化學習及交流的機會。

當然,這可是傳奇的蘋果公司

能夠看到公司的內部真的很酷,以我個人而言,我能夠看到當時蘋果電腦新一代的作業系統 Snow Leopard 慢慢成型──從早期它不穩定且破碎的階段直到後來完美的成品。此外,早在在大眾知道產品名稱的好幾個月前,我就已經知道它的名子,我覺得蠻酷的。 當產品還沒發表之前可以很靠近參與觀察,親眼看到過去產品的細節,包括一些市面上根本沒有的產品,是很酷的經驗。但應注意的是,這些知識僅適用於您參與的部門,此部門以外還有很多東西是你需要學習、了解的。

被聰明的人包圍

這裡是各領域世界級專家的家,只是在他們旁邊,我就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特別是伺服器效能團隊。蘋果只是單純負責整個科技生態系統,你可以和建造這個生態系統的人談話以及學習。假設你對 OS X 如何運作感到疑惑,那麼,你可以直接和撰寫動態連結(dynamic linker)的人談話,他將告訴你沒人知道的東西。

雖然蘋果擁有許多不同的部門,但是實習經驗主要會仰賴你在所在的團隊而有所不同

前實習生 Owen Yamuachi 在伺服器效能團隊處理 OS X 伺服器效能以及 OS X 硬體研發,他說:
在我所參與的兩個專案中,一個人並沒有任何的實體結果(我基本上處理一些軟體系統的基準(benchmark),產出一些數字來再次確認團隊已知的事情) ,至於另一個專案,儘管我作到所有人都滿意了,由於外在的因素我的產出還是無法公開亮相。 伺服器效能團隊的組成人員大多是中年人。我不是想要說中年人不好,而這是代表著我沒有機會和團隊成員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社交,他們大多數的人都朝九晚五,一下班就回家陪家人。

Yamuachi 也揭露:並不是每一個在校園的實習生都能夠到蘋果總部工作

我的團隊位在距離主建築幾哩遠的地方,這也就意味著我和大多數的實習生是分開的,在那棟建築裡面也沒有咖啡廳。主建築也不是一個怡人的地方,有許多黑暗、狹窄的走道,還有看來滑稽、超級高的天花板,而且每個人都有私人的辦公室。擁有我自己的辦公室(空間大得沒有必要)也代表我可能整天都不會和其他人講到話。這有好處 (我擁有能夠極度專注的時間區段) 也有壞處(蠻孤單的)。

988117888_b7d8ec48e4_z蘋果總部大樓Apple  Campus  1 Infinite Loop 的標牌。圖片來源:Sonja Böckmann

在好的方面,蘋果大開國際實習生之門

在申請實習的一路上,以你的名義完成許多申請的公文(真的很多),提供你所需要的幫助。蘋果也擔保你通過美國海關。 我的英文理解能力還算不錯,但寫作/口說又是另一回事。無論是在實習工作中或工作之外其他實習生工作的互動,大家一直很耐心相待,對我很好。

用一句話總結蘋果實習的經驗?

總歸來說,我認為大部分的實習生暑假離開蘋果公司後,都對蘋果公司的文化有很高的敏感度,並且也帶回了一兩個難忘的好故事。
實習生眼中的蘋果公司很優質,但事實上它卻在 2013 年富比士所評比的「全球百大全球最佳工作環境」中不見蹤影,其最大競爭對手 Google 卻屢屢奪冠,在其實習生的眼中,Google 的工作環境相當低壓,實習生相互合作而非競爭較勁,與蘋果相似的是,實習生作的是一份真正的工作,也有直接與高層接觸的機會,部門主管會親自打電話給實習生說明工作內容,但 Google 給予實習生的自主空間更大,可以直接拒絕不感興趣可以的工作內容。 在實際福利方面,Google 比蘋果更寵實習生,員工有的實習生決不會少,包括不斷供應的免費食物 、健身房、洗衣、舞蹈課等等,當然也免不了特別為實習生籌辦的活動,如乘坐豪華郵輪遊舊金山灣、漆彈大賽等。事實上,Google 在薪資方面決不吝嗇,實習生月薪 5678 美元(約 16 萬 7 千台幣),蘋果也不遑多讓,實習月薪約 4914 美元(約台幣 14 萬 5 千),這樣的薪資在台灣養活一個家綽綽有餘了(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詳列了美國各大科技公司的實習薪資)。 雖然在百大評比中輸了 Google ,但蘋果那神秘的工作環境還是讓人很難以抵擋啊! 資料來源: 1. Bussiness Insider 〈Former Apple Interns Dish About What It's Like To Work Inside The Mothership〉 2. Bussiness Insider〈Former Google Interns Confess: This Is What It Was Really Like〉 延伸閱讀: 1. 蘋果母艦總部辦公室圖集 2. 老闆請聽我說,我們需要 Google-style 辦公室

在 App Store 三年學到的 13 件事(下)

Posted: 29 Dec 2013 09:26 PM PST

在 App Store 三年學到的 13 件事(下)

〉〉在 App Store 三年學到的 13 件事(上)

Steven Shen,曾經寫過一本書,也翻過一本書,開發 iOS app 有兩年多的時間,最大的成就是參與開發的 App 「」在今年進到 Evernote DevCup 決賽,並且有機會在矽谷參與為期一個月的 Accelerator 。上篇連結於此

不要再作一些廉價的 App 了

就像 Jeremy Olson 在他 Tapity 部落格裡提到的:你應該停止只是作 app 的想法,要開始思考如何獲利 (Stop making apps and start making business)。Macro Arment, Jeremy Olson, Sarah Perez, Christina Warren 以及 David Barnard 最近都寫過有關付費 app 已死的文章,我自己本身是不相信付費 app 已死的說法,不過的確付費 app 已經不像過去那麼賺錢了。如果想要逆轉這個趨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要再作一些廉價的 app 了!並且試著去找其他更有創意且更能持續經營下去的方法讓你的軟體持續獲得收益。如何找到一個好的獲利模式跟設計一個絕佳的使用者體驗是同等重要的一件事。 大多數的人認為 App 是廉價而且可以隨意丟棄的軟體,要避免用戶這樣想,唯一的方法就是提供更多超乎預期的產品價值。Tweebot 3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有著完整功能 Twitter 用戶端軟體,它的用戶是一群特定對象,但是這一小群用戶會願意為 Tweetbot 所帶來的價值付費,況且 2.99 美金對日常生活開銷來說不是一筆很大的金額,所以如果你是作收費 app,在面對一些免費加上 IAP 模式的競爭者如 Lumosity 或者 Evernote 時,不需要因為害怕流失客戶而不敢收取費用。 廉價並不只關乎價錢,也同樣在於產品所提供的價值。要靠一個只賣 0.99 的 app 來獲利是極其困難的,但同樣的,一個要價 199 美金的軟體,如果沒有提供相對應的價值,用戶也不會買單。 同樣的,也不要害怕去作免費的 app,你還是可以從 IAP (In-App Purchase)或者訂閱模式中獲利。在新的健身 app 中,我們正計畫透過付費加上 IAP 機制,或者免費但加上 IAP 與訂閱機制來作為新的獲利模式。如果在接下來幾年,你還想繼續作 app,那麼就要停止只是寫 app 的想法,並開始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好的獲利模式,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 App Store 中生存下去。

創業不求人

App Store 是一個可以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完全不需要任何外部資金就可以開始一個 app 的開發,也不需要先取得別人的允許,更不需要先從創投那邊獲得大筆的資金,才能將你的想法轉變成事實。開發一個 App 並不便宜,也不容易,但是一開始的門檻並沒有高到說需要大筆的資金。所以你可以自己先作投資,找到其他設計師或者工程師作為合作夥伴,或者自己學著去寫程式。當你學到的愈多,獲得的也愈多,且會有更大的機會在 App Store 上存活下去。擁有遠大的夢想,往往先從小小的第一步開始。更棒的是,還可以一邊作你白天的正職,並用額外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想法。 我做的每一款 app 都是用我自己的資金所完成的,這是一直以來我很引以為傲的事情。我不需要為投資人去解釋所作的每一件事情,我的董事會是由全世界成千上萬個願意付費的客戶所組成,而且這些也是我願意去取悅的對象,能夠一直維持一個獨立的開發工作室是我做 app 來最大的成就。

把 50% 的時間花在行銷上

順利開發出一款 app 只是完成一半而已,另外一半就是市場行銷,而且你還必須很在行才行。曾有人說過:「在做完產品的那一刻,客戶自然會蜂湧而至。」說這句話的人絕對是個騙子,或者他不曾作過任何 app。事實上,你必須要有「如果沒有任何行銷,即便推出產品,也將無人聞問」的假設。 所以花一半的時間在行銷與媒體公關上,透過媒體的報導,是將 app 推到全世界最好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即便不花一毛錢,還是有機會接觸到數百萬的客戶,但該如何做到呢?靠的就是建立良好的關係,不過在這之前,你必須先要有個好產品,人們總是喜歡好的產品,也會一直不斷討論它。當你有好的產品的下一步就是去獲得一些知名記者的注意,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建立人脈上,或者硬著頭皮去作推銷,不過要試著用他們的思維去思考,然後像平常交朋友的方式來開始,或許說的容易做的難,但這就是這麼運作的。在 Branch 上有一串討論很值得一看:「如何與記者建立朋友關係」,我建議大家先看一下討論串裡一些記者朋友們的意見,像是 iMore 的 Rene Ritchie,The Verge 的 Ellis Hamburger 以及 MacStories 的 Federico Viticci。做出好的產品,然後試著去獲得這些記者的注意,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去告訴讀者們最新跟最好的產品。

用影片來宣傳你的 app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當 Apple 有新產品上市時總是跟隨著引人注目的廣告影片嗎?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閱讀,他們寧可選擇觀賞一部精彩的短片好過閱讀網頁上的描述,所以下次試著以 Apple 為範例去作一部高品質的影片。 影片可以讓客戶跟媒體更了解你的產品。在 2010 年時,拍攝影片是我們當時開發過程中花費最高的項目,後來我們把影片送到 App Star Awards,讓我們在早期獲得一些注目,也獲得一些媒體的報導。當時的評審包含了 Robert Scoble,Techrunch 的 Mile Butcher,The Next Web 的 Zee Kane,TUAW 的 Mike Rose,以及 Gary Tan,還有當時還在 RedWrite 的 Sarah Perez。因為這部影片的關係,當她開始為 Techcrunch 寫稿時還特別關注我們,即便我們並沒有替第二款 app 拍攝任何影片(該款 app 是我們最不成功的 app),她依舊為我們撰文介紹。所以在開發 Wake 時,我們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資金來拍攝影片,Wake 後來成為我們最成功的 app,影片也有超過 10 萬次的點閱頻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為 Wake 2 以及 Wake Alarm iPad 版額外拍攝新的影片。 Clumsy Ninja 是另外一個以影片成功的絕佳範例,Apple 前陣子史無前例的允許 Natura Motion (Clumsy Ninja 的開發公司) 在 App Store 上用影片來介紹他們的遊戲。Google Play 早在很久以前就允許開發者使用影片來作行銷了,也因此我相信 Apple 在不久的未來也會開放開發者用影片在 App Store 上作行銷。 07

為你自己作產品

08 我早上總是沒辦法準時起床,而且我痛恨那些充斥在 App Store 裡第三方鬧鐘軟體的設計,所以就為自己建立了 Wake Alarm 這套 app。搔自己的癢,做你自己想做的,並且愛你所做的,這一直都是做出成功產品的不二法門,因為往往只有你自己最能夠了解這些問題,而且你比別人更有機會不用出門就能為自己做出最棒的產品。不過一開始你必須對自己的好奇心跟熱情有信心,然後透過瀏覽 App Store 以及網路上的資訊了解是否有其他人有一樣的問題,一當你把問題解決時,他們會跟你感到一樣興奮的。

做出值得被推薦的 App

09 在開發 app 時,確定你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讓你的 app 會被 App Store 推薦,我們一直以來也把被推薦設定為目標之一,甚至在開始每一個 app 的開發之前,會一直問自己這是一個 Apple 會推薦的產品嗎?我們在設計 icon 時,也盡可能去挑戰自己讓設計出來的 icon 是值得被放進 App Icon Gallery 裡的。最近我們在重新改版網頁,努力設計出一個漂亮的網頁,就是為了讓它有機會獲得 Awwwards website design award,最後我們也的確獲得了該獎項的特別提名獎。即便是最不引人注意的網頁頁尾,我們也希望能夠排進 Footerlove.com 的陳列裡。更重要的是,Apple 一直以來對我們很好,我們所作的每一款 app 都曾經被 App Store 放到最顯著的推薦區中,當然我們也希望下個 app 可以持續連莊。 獲得推薦不單單只是被認同而已,也會反應在銷售成績上。一個被推薦的 app 大概可以獲得等價於 10 萬到 30 萬美金的廣告效益,甚至還有其他好處,當你開發出一款值得被推薦的優良 app 時,你不只是幫了自己一個忙,也同樣的在幫助 Apple,有助於 Apple 提升整體平台的價值,所以等於在建立一個雙贏的局面,不只是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也同樣幫助了 Apple 的成長,當 Apple 更加壯盛,也代表著你有更多機會,所以你應該多試著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

做好自己的功課

10 你最好不要太懶惰,你需要在產品開發之前就做好該做的功課,這些功課包含了解要進入的市場、競爭對手、產品的區隔等等,做好充足的準備跟產品開發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很多產品的想法在一開始的研究階段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值得繼續下去了,但我們往往會因為太過喜歡自己的想法而忽略掉那些市場上微小的聲音。你必須要充分了解你自身的目標,了解你是為了什麼而作以及做的是什麼樣的產品,了解消費者為什麼會想用這個產品,以及你產品跟其他競爭者不同的地方。目前市場上相似的競爭者有誰?他們的產品有什麼樣的缺點?消費者會付給你他們辛苦賺來的錢嗎?以及這是否是個夠大且可以持續經營下去的市場?這些問題都是在開發產品的初期你要能夠回答的。 要解答這些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開你 iPhone 的 iTunes 或者 App Store,瀏覽目前排行榜的前幾名,或者利用一些網路服務,像是 App AnnieApp Figures 去了解更多詳細的資訊。你也可以去閱讀競爭對手的使用者回饋,也可以在 Amazon 跟 YouTube 找到一些相關的資訊,讓你更加了解這個市場。Google 也有一些好用的工具,像是 Trends 以及 Adwords Keyword planner 等等,這些工具都是隨手可以取得的,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開始之前做好你的工作!

最後幾個想法

雖然這即將是我在 App Store 的第四年,也正準備要推出第四個 app,但我總認為好像才剛開始,而且對整個 App Store 或者 Mobile 軟體產業來說,目前仍然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在前面等著我們,是各種不同可能的變化。 而我對 TinyHearts 所設定的目標就是持續開發出各種最好的 app,要完成這個目標,我必須一直不斷的學習,從別人的例子來學習,從經驗來學習,從錯誤來學習,也從成功來學習,並學著去喜愛開發 app 的過程及藝術。

在 App Store 三年學到的 13 件事(上)

Posted: 29 Dec 2013 09:24 PM PST

在 App Store 三年學到的 13 件事(上)

作者簡介:Steven Shen,曾經寫過一本書,也翻過一本書,開發 iOS app 有兩年多的時間,最大的成就是參與開發的 App 「」在今年進到 Evernote DevCup 決賽,並且有機會在矽谷參與為期一個月的 Accelerator 。
文章原文在此:13 Lessons from 3 years on App Store。我自己本身開發 iOS app 也有兩年多了,前幾天看到這篇原文時頗有感觸,要在競爭激烈的 App Store 市場中生存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原文所題的 13 個 lesson learn 的的確確都是紮紮實實的經驗談。所以在徵求原作者的同意後,我把他翻譯成中文,希望台灣其他同是 App 開發者能夠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些什麼,有機會在台灣一起做出優秀的 app 來。 01 一切都開始於四年前的 12 月,那時候我決定在家裡成立一間專門作 app 的工作室,從那之後花了大概六個月的時間,第一個 app 才正式上架到 App Store。同時,我的第一個女兒也正要出生,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個 app 是為小朋友而設計的,它的名字叫做「Pocket Zoo」。從那時候開始,發生了很多事情,Tiny Hearts 也逐漸成長為一間真正的軟體公司,有著自己的辦公室,以及一小群聰明的團隊專注在開發人們會喜歡的產品上。目前我們不再僅限於開發給小朋友的 app ,之後也推出了 Wake 這個 app,它是一個直覺又漂亮鬧鐘 app,此外我們也在近期要推出全新的健身 app,稱作 Quick Fit

Wake Alarm Clock for iPhone & iPad from Tiny Hearts on Vimeo.

這三年來,我們共推出了三款成功的 app,有著數百萬的下載,在這競爭激烈的 App Store 戰場中我們成功的存活下來了,這之間可說五味雜陳。我們曾經被 The New Your Times 以及 Wired Magazine 推薦過,也遭受到不少來自競爭對手以及抄襲者的壓力,我們努力求生存,很幸運地我們所開發的每一款 app 都曾被 App Store 所推薦過,也曾經獲得幾個知名媒體跟部落格的報導,像是 TechCrunchTUAWLifehacker 以及 Fast Company 的 Co.Design。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一下這三年來我從 App Store 裡面所學到的幾件事。

第一版只是開始

02 如果一開始你不打算持續奮鬥個一兩年的話,千萬不要貿然推出一個 app,因為我認為把 app 上架只是一整個過程的開始而已。 一開始的概念雛形、設計、開發與市場規劃都只是推動你的 app 來到起跑點,在這之後才是真正的競賽,接續而來的是持續不斷的修臭蟲、更新版本、維護、客戶 Support 、追蹤下載使用情況、以及更多的市場行銷等。如果你想要讓你的 app 一直維持在排行榜前幾名,能夠在 App Store 中存活,就必須要有持久戰的準備,持續不斷的維護你的 app,就像是培育蘋果種子一樣,不斷地給予養分及栽培,適當的維護就跟開發一個完美無缺的 app 同等重要。

MVP 並不適用 App Store

03 在第一版正式上架前,需要確保你的 app 以滿足最好的需求性 (Desirability)、可行性 (Viability) 以及使用性 (Feasibility),我把它稱之為 MDVFP 的概念。它跟 MVP 的概念不一樣,但是這個概念可以幫助你在 App Store 中走的更長久。所以在推出第一個版本的時候,試著挑戰自己,盡可能用最短的時間做出最完善的產品。Quick Fit 的第一版總共只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做一款 app 就要做到有被推薦的價值,這也代表說你必須花一半以上的時間來把使用體驗做到最好。以 Wake Alarm 為例,我們的方法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雛形,然後一直不斷地作改善,直到完美的那一刻才正式推出第一版。所以原本只要一個半月的 Side Project ,卻前後花了 6 個月的時間。在 iOS 系統上作一個鬧鐘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尤其是要作一款市場上最好的鬧鐘軟體 (附註,這應該是你每作一款 app 要設定的目標,如果你要做的 app 不會是各個類別中最好的,為什麼要花時間去作它呢?)我們第一個版本只花了幾個禮拜的時間,但之後卻經歷了 110 多個 alpha 與 beta 版才做出自己都滿意的版本。我們挑剔每個小細節,盡可能的讓產品變得更好,所以成就了最終的產品。而這樣的努力也在 app 上架後沒多久,就收到 Apple 的電話,並告訴我們他們非常喜歡 Wake,也願意在 App Store 首頁上推薦 Wake,甚至直到今日,Wake 都還一直獲得 App Store 的推薦。在這些小細節上的努力讓我們在營收上獲得不小的成功。MDVFP 是新的 MVP!

很多 App 其實都賺不到錢

大家普遍的印象是 App Store 為開發者帶來不少收入,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 app 其實沒有賺到太多錢。Apple 總共付給所有開發者超過 130 億美元,但如果把所有開發者不管從高收入以及其他開發者間畫出一張圖表的話,會得到像這樣的一張圖: 04 App Store 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只有極少數的開發者有機會賺到最大的收益。而媒體也總是用聳動的方式報導那些少數極為成功的獨立開發者,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所有人都想跳進來作 app 的原因。如果賺錢是你開發 app 的唯一理由的話,那我奉勸你最好不要輕易的踏進來。 如果你只是想要找一個可以快速靠 app 賺錢的方法,最好再多想想,要靠 app 成功,最好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如果沒有,這世界上還有其他可以在短時間內賺到錢的方法。 現在要開發一款 app 不便宜也不容易,一個 app 的花費通常是數萬美金,而且更殘酷的現實是,大多數的 app 都無法賺回所花的經費。在 App Store 上一個 app 的平均收入是 4000 塊美金,而且正如 Techcrunch 所報導的,對新進的開發者來說賺錢將會越來越困難:「新的 iPhone app 開發者所能分到的收入,大概只有前 250 名開發者的 0.25% 而已」,這說明了 app 的開發門檻已經相當相當高了,不過對那些已經跨過門檻的人來說則是個好消息。

六個月為限

如果一個 app 需要花超過六個月的開發時間,那就不值得去作。App Store 是一個很難預測的市場,要知道一個 app 在推出時是否能夠成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縮小產品範圍,縮小到可以在幾個月內執行的大小,最好的大小是三個月,但是最多也不要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如此一來才能夠把風險降到最低,千萬不要冒險去花 12 個月的時間去作一個產品。記著,時間是有限的資產,我想不會有人想要花整整一年的時間再加上自己所有的積蓄,最後卻得到一個失望的結局。開發出一個超級巨星般的產品是很難的,但並非不可能,你可以藉由不斷的雛形測試,用比較緊湊的時程逐步把產品帶到市場上作驗證,這麼作可以增加產品成功的機率,也可以有效地淘汰一些微不足道的想法,並且專注在那些有潛力的功能上。 使用好的 App 來培養好的品味 05 你對產品設計的標準會隨著自身使用習慣上的標準提升而升高,你可以靠著多嘗試一些好的產品來提升自己的品味,例如那些有著完美設計的產品 (我自己本身就極度喜愛漂亮的 app、Macs 以及 Moleskins 筆記本)。使用這些設計出眾的 app 有助於提升自己在產品開發上的品味,你自身的標準也會跟著提升。這就像一些有名的美食評論家一樣,會藉由去一些以美食著名的餐廳來提升自己作出一道美味料理的能力。 如果開始不知道該怎麼去培養好的品味,可以透過使用其他產品開始。在每個產業或者類別裡,總是可以找到排行前三名的產品。在 App Store 裡,可以透過熱門排行來找到這些 app,雖然這不盡然是找到高品質 app 的最好方式,但是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式。定期每週上 App Store 去追蹤那些被推薦的 app,或者是在網路上看別人的 Review 文章也都是一些不錯的方法。 但是也不要僅留心那些頂尖的 app,有時候用一下那些設計差勁的 app,你可以從中學到哪些是絕對不要去做的,網路上甚至還有個專門收集垃圾 app 的網站,要特別留心不要被歸類到垃圾 app 裡了。

為自己設定限制

06 外部限制是有幫助的,可以幫助你更快速推出產品。在我們決定要開發 Pocket Zoo 作為第一個 app 時,那時候就決定要參加 Appsfire App Star Awards 競賽,不過當時唯一的問題是,我們連產品都還沒有,所以 App Star Awards 就作為我們團隊在開發上的時間限制,而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開發了 80% 的 app 功能,且來得及拍攝一隻介紹短片,並送審給 App Star Awards,這是我們當年所拍攝的短片:

Pocket Zoo™ with Live Animal Cams from Tiny Hearts on Vimeo.

雖然最終沒有贏得 App Star Award,但還是獲得該類別的亞軍,有機會在正式推出前得到一些媒體的報導如 Techcrunch 跟 Read Write Web。 其他的外部限制像是:新的 iOS 版本即將推出?新的 iPhone 或者 iPad 即將上市?家裡有小朋友即將出生?你可以把這些限制當作是目標去努力,幫助你們更快推出產品!

〉〉在 App Store 三年學到的 13 件事(下)

消費者最鍾情的十大簡單生活新科技

Posted: 29 Dec 2013 06:35 PM PST

消費者最鍾情的十大簡單生活新科技

x
本文轉自〈就讓生活變得更簡單而言,這些創新最受消費者青睞〉。
本文來自美國科技部落格 Thenexweb.com,作者 Margaret Molloy 是品牌戰略公司 Siegel+Gale 的 CMO。她稱,媒體經常會將「新的」和「更好的」概念混淆在一起。所謂的突破性創新 app 和技術比比皆是,但是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裡,有多少人考慮到這些創新技術是否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舒適呢?如果不考慮成本的問題,什麼樣的創新讓使用者覺得是有助於生活變得簡單的? Siegel+Gale 在美國進行了一項關於使用者所關心的創新調查並收回了2000份問卷。結果可能有些令人意外,以下就是美國使用者評選出的讓生活變得簡單的、最中意的十大創新:

1. 可攜式手機充電器

可攜式手機充電器只有一張信用卡那麼大,裝在口袋裡也非常方便。得益於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不用再隨身攜帶手機充電器和充電線了,也不用到處去尋找插座了。如 ChargeCar​​ d那樣的新產品可以隨時為你的手機補充電力,而且還不會增加重量,讓你能夠輕裝出行。

2. 商店使用的價格掃描儀

大多數商店都配備了價格掃描儀,這樣顧客不用去收銀台排隊就能知道商品的價格,而且還能知道相關商品是否有折扣優惠,從而知道最終他們需要付多少錢。

3. 行李中的追蹤器

旅遊現在越來越流行,但是旅遊途中也充滿了各種風險和煩心事。車輛誤點、隱藏收費和行李丟失會完全毀掉你的心情和旅行體驗。然而,有了 TrakDot、ViewTag 或 Airbus Bag2Go 這樣的產品,你就再也不用擔心行李會丟失了。只要查看一下智慧型手機,你就能夠知道你的行李在哪裡。

4. 購物車裡的結算系統

當你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的時候,購物車裡安裝的結算系統就已經對它們進行掃描了。現在自助結算系統在很多商店都已經很常見了。象ScanIT Mobile那樣的產品可以讓你在購物的過程中就對商品進行掃描和包裝,購物完成之後就不用像以前那樣去排隊結賬了。

5. 防水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是很脆弱的,但是人們在生活中又離不開它,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不小心把手機掉到水裡怎麼辦呢?很多廠商都已經註意到這個問題並且開發出了一系列防水甚至三防(防水、防塵、防摔)的智慧型手機,比如三星 GS4 Active、Sony Xperia ZR 和京瓷 Torque 等等。

6. 將所有的密碼都保存在一個地方

在這個數位時代,由於擔心網路的安全問題,消費者們通常會為不同的網站和帳號設定不同的密碼,一般消費者需要記住的密碼通常都會達到 10 多個。像 Last Pass 和 oneSafe 那樣的產品可以幫助消​​費者將所有的密碼都保存在一個地方,從而簡化登陸操作和減少使用「忘記密碼」功能的次數。

7. 智慧型手機比價 app

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購物就是花最少的錢買到最稱心如意的商品的過程。在以前,這個過程可能會很費時間,但是現在,有了Quick Scan、Buy Via和 Price Grabber 那樣的產品,購物比價就變得容易多了。用手機掃描一下商品,那些 app 就可以列出它在不同的商店裡的標價。這種既能節約時間又能節約開支的產品當然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

8. 可以用腳打開的汽車行李箱

當你手上拿滿了日用品、體育器材、食物或是其他東西時,想打開汽車行李箱就非常困難了。但是現在有一種汽車的行李箱是可以用腳打開的,比如福特汽車推出的 Ford Escape,這樣你就不必為了打開行李箱而把手上的東西放在地上了。

9. 智慧型手機中的登記證

各大航空公司都提供了電子登記證,這樣旅客們就不用排隊去打印紙質登記證了,也不用擔心登記證會丟失的問題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認為這項創新很有價值。

10.能夠將商店的優惠券集合在一起的智慧型手機 app

使用優惠券當然可以省錢,但是時間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蒐集優惠券,保存好優惠券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去及時使用它們也是很耗費時間的。像 Cell Fire、Key Ring 或 Card Star 那樣的產品可以將所有的商店優惠券都保存在一個地方,為消費者省下大量的時間。 哪些創新沒有被選入10大創新名單呢? 被 Google 炒得火熱的 Google Glass 被排在了創新名單的末尾,這說明消費者評價創新價值的角度與企業是不同的。 消費者更看重那些能夠改善日常生活的創新技術。無人汽車本身可能確實很有想像力,但是與能夠防水的智慧型手機相比,它似乎離消費者的生活太遠了一點。 顯然,消費者並不總是盯著那些看起來很酷的新產品。研究表明,消費者們更加看重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愜意的技術,能夠給他們一絲寧靜的技術,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技術。 創新者不僅僅是創新的人,他們還應該是簡化生活的人。

新世代年輕人:Facebook 一點都不讚

Posted: 29 Dec 2013 05:25 PM PST

新世代年輕人:Facebook 一點都不讚

fb.jpg 自創辦以來,社群網路帝國 Facebook 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其擴張的步伐。但是近日,來自歐洲研究機構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新時代的年輕人眼裡,Facebook 已經「毫無存在感」(dead and buried)。這一群即將步入黃金時期的人,更願意使用像 Twitter、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 這樣的社交工具。 此次《全球社交媒體影響力調查》由歐盟贊助,調查對象包括來自 8 個國家的人,時間長達 15 個月。 調查指出,大多數16 至18 歲的人對 Facebook 有一種抗拒心理。他們覺得,跟這個老牌社群網絡扯上關係很沒面子(embarrassed),「一點都不酷」。 很多人認為從技術上講,Facebook 確實做得更出色:整合度更高,管理照片、組織聚會都更方便。但熱衷 Snapchat 等工具的他們,並不介意這些更酷的社交工具功能不夠完善。同時,他們也毫不介意自己的個人訊息被監控或者利用。 他們逃離 Facebook 有一個重大推動力——他們的父母,也就是熱衷於 Facebook 的上一代人。負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類學家 Daniel Miller 在報告中寫道:看樣子,讓年輕人萌生離開 Facebook 的念頭,毫無疑問是當他們收到父母好友請求的時刻。 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比如,你是不是加了父母 Facebook,但又到隱私設定中設定不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訊息? 衛報在關於這份調查的報導裡,還提到了另一個有趣的觀點,該觀點由參與此次調查的另一位人類學家 Razvan Nicolescu 提出:
跟其他較為私密的社群工具相比,人們選擇發在 Facebook 上的內容,實際上已經經歷了一個心理篩選的過程。大多數人在網上的行為表現,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符合社會的期望」… 社群網路演變成了一種強化社會關係的保守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