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在亞馬遜商城臥底的日子(上)”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我在亞馬遜商城臥底的日子(上)

Posted: 06 Dec 2013 03:33 AM PST

本文原載於地球圖輯隊網站,Inside 獲授權刊登。

亞馬遜這世界上最大的網路公司,近來卻不斷有質疑他們對待員工方式不合理的聲音傳出,也有員工因為壓力過大傳出精神出問題的消息。到底在這家公司工作的情況是甚麼樣?英國作家凱洛(Carole Cadwallader)就潛入亞馬遜在當地的分公司,一窺這家網購龍頭的真面目。從她的體驗中,我們還看到了人們物慾驅策下要付出的代價。

Unknown-1

#1

開始在亞馬遜史旺西(Swansea)的倉庫工作後,我最先接觸到的第一件商品是狗尿布,第二件貨品則是超大的粉紅塑膠按摩棒。這間倉庫占地有 80 萬平方公尺,或是我用亞馬遜常見的計算單位來講的話,就是有 11 座美式足球場那麼大(亞馬遜在Dunfermline那邊的倉庫是全英國最大,占地有14座美式足球場),要是我想從倉庫頭走到倉庫尾的話,那大概是 400 多公尺的距離,這樣的空間很大,大到可以拿來放一大堆人們訂購的垃圾。

狗食、貓抓柱、超大情趣用品...

在英國亞馬遜的網站中,你可以見到超過 1 億種的商品,也就是說,你想得到的亞馬遜都有賣,你沒想到的,亞馬遜也有賣。

當你每天有 10.5 個小時花在從貨架拿商品時,會讓你不由得去思考人類物慾最黑暗的那一面,或是懷疑人類對各種五花八門商品的慾望到底有多廣;一條掛滿 One Direction(英國男子團體)的手環、狗狗的衣服、仿造成 DJ 檯的貓抓柱、削香蕉器、假髮。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不可轉售」(non-conveyable)商品區工作,舉凡糖尿病狗食、生機蔬果狗食、過胖狗食;或是52吋電視、斐濟來的包裝水、長達 46 公分過大的情趣玩具(標準大小的情趣玩具通常就會放在撿貨區)。

Unknown-2

#2

我的工作進入第二天時,經理告訴我們,在過去 24 小時中,被我們挑好並包裝好的商品達到 15.5 萬件,但隨著隔天 12/2號──亞馬遜年度最忙的「網購星期一」日這天即將到來,前面講到的包裝數字會飆到將近 45 萬件。而這樣的數字,僅僅只是英國 8 座倉庫中其中一間倉庫的數字。

350 萬筆訂單

亞馬遜在去年的「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那天,就創下單日接到350萬筆訂單的數字。更不用說聖誕節了,這根本是挑戰勇氣的戰役,就算是最資深且經驗豐富的物流供應經理都會忍不住在聖誕高峰期崩潰痛哭。

過去兩個星期中,英國的亞馬遜已經臨時增援1.5萬名員工,他們預計這種臨時增加人手的狀況在接下來3年中還會持續翻倍成長。這讓亞馬遜彷彿成了地球上最強大的跨國企業。

21 世紀的聖誕精靈

現在呢,在史旺西倉庫這邊,為了迎戰聖誕節假期,倉儲中心是一天輪值四班人員、每個人每周工作至少 50 個小時的狀態,英國的《每日郵報》就用「21 世紀的聖誕老人小精靈」來形容我們這群亞馬遜員工。

Unknown-3

#3

當然啦,如果真要把聖誕老人與亞馬遜相比的話,那麼聖誕老人就要訂出給工作累得要命的「臨時小精靈」一套最低薪資給付標準、然後對3個月之內請病假3次的精靈說掰掰,若是這些事情真的發生的話,那聖誕老人就可以和亞馬遜公司比較看看了。

但是呢,我相信在聖誕老人事業部中,「避稅」不會是他們會做的事情,因為在《萬貨商店:傑夫‧貝佐斯和亞馬遜時代》(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一書中,就提到亞馬遜有做過這種事情;同樣地,我想聖誕老公公也不會粗暴地對待他的敵手,因為亞馬遜現在就因為侵犯LUSH美妝產品的商標權必須對簿公堂。喔,當然聖誕老人也沒有被國會議員在公開場合上形容成「不道德」的公司這種經驗過。

Unknown-9

#4

臥底記者一堆

這一個星期來,我就是亞馬遜公司中的小矮人精靈,我經由史旺西仲介公司的介紹,成了亞馬遜公司的臨時雇員,當然有這樣想法的記者也不只有我而已,因為BBC的Panorama單元也來到這家倉庫,還播出了他們秘密拍下的亞馬遜秘辛,也因為他們的拍攝計畫,我一度懷疑說不定他們的臥底記者亞當(Adam Littler)曾經偷拍下正在訪問他的我。

當然,這種荒謬的事情沒有發生,但這些針對亞馬遜偷拍採訪的作為並不是偶然,因為這家網路零售龍頭就是人們購物的未來,根據歐威爾先生的說法,人們未來的工作就是在亞馬遜;此外,亞馬遜公司只需付出最低的賦稅這件事情,也將會是未來全球企業的縮影。未來,跨國企業將比國家政府掌握更多的權力。

Unknown

#5

從沒出錯的亞馬遜

想想看,誰沒在上班時、看電視時、或是穿著睡衣時,一臉茫然地看著電腦銀幕按下滑鼠,然後就可以享受現代人才能享受得到的奇蹟發生──一個棕褐色的紙箱在一天之後出現在你家門前。

亞馬遜成功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他們把他們做得到的事情執行得盡善盡美。「亞馬遜他解決了這些大挑戰,他們可以讓人在上萬件商品中挑出消費者想要的,並在時間內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件事情沒有人可以做到」史東說。

在我第一天的亞馬遜工作體驗中,我和其他人不僅是挑出15.5萬件商品、將它們包裝這樣簡單而已,我們是挑出對的商品、用對的方式包裝、再送到對的人手上。我工作那一區的經理曾小驕傲地說「我們一件訂單都沒出錯」。

回想第一次網購

第一天工作下班後,我登入了我的亞馬遜帳戶。我回想這天的工作:在早上 6:45 分離家,然後在晚上7:30回到家中,我腦子裡想的是幫我冒出水泡的腳趾上點藥膏,但我做不到,因為我的手正忙著用滑鼠盤旋在銀幕上的「放入購物車」中,但我沒有買甚麼東西,而是點開了我的購物紀錄。

2000 年 2 月時,那是我第一次在亞馬遜網站購物,當時我為了寫一篇假期文章而買了一本到義大利的旅遊指南,現在看到這些紀錄感覺真妙。因為,在我第一次網路購物的時候,那時還沒有寬頻網路出現(我還挖出我那時候的電話帳單,這筆購物花了我 25.10 英鎊),那時 Google 也只是剛上路罷了。在那個充滿垃圾網站的年代中,網路購物實在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但是,亞馬遜卻準時地把那本旅遊書送到我的手上。

Unknown-4

#6

用人架構出的複雜企業系統

接著,講到內部運作的時候,我的手指一打到「營運中心」(fulfilment centre)幾個字時總會忍不住想抽筋,因為這樣的地方其實就是全球物流機制中的一個小騙術罷了,或是從更廣的層面來看時,這件事情也只是因為科技進步所以才能達到的工業化過程。

所謂的「營運中心」,其實看來比較像是一個喝醉的人在凌晨時把東西塞進櫃子上的感覺:通常,這樣的櫃子中可能會有一組刮鬍刀、一包保險套、還有《我的小馬》DVD在其中,但這些東西都會用系統化的方式擺放,因為不這樣不行。

讓整個物流系統運作成真:從收藏、挑選、到包裝運送,這樣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由一群血肉之軀、偶爾不太可信、還會當機的「人類」所做。

在這樣一個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的公司中,是真實的血肉之軀讓這家企業得以運作,在整個企業系統中,不只包含了那些在架上用系統化分門別類整理的商品,也包含了那些你很難系統化的希望、害怕、未來計畫、孩子們、以及生計等等情緒想法。

吸引失業族

在許多高失業、經濟蕭條的地區中,亞馬遜選擇了這些地方當成他們開設倉儲物流的地點,例如英國威爾斯(Welsh)地區要吸引亞馬遜在該區開設物流中心,就給了他們880萬英鎊補助金。

工作面談時,我和其他人歷經一連串填表、酗酒藥物檢查、閱讀能力測驗之後,我們接著會看到解釋工作流程的影片,影片中還會有人現身說法表示「我跟你們一樣,一開始我只是個聖誕節時期的臨時雇員,但我很快就成了正式員工,兩年後,我成了區域經理」。

漂亮的話術

亞馬遜公司告訴我們,在聖誕節過後,他們會進行評量,看看哪些臨時雇員可以成為他們的正式員工,如果工作勤奮的話,你就有機會轉成正職。在史旺西/尼斯/塔爾伯特港這些深陷在經濟泥淖中的地區裡,「成為正式員工」成了最有效的話術,雖說這些話的魔力在不久之後很快又會被破解。

這邊有 4 家負責提供雇員給亞馬遜的仲介公司,其中有仲介就把代表派駐在倉庫中,我問了其中一位仲介人員,倉庫中有多少人是正式員工,結果這位仲介大概是聽錯問題,回答我說「這很清楚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被選上。你看看這龐大的人數,老實說,仲介會說那些話也只是想趕緊找齊臨時雇員進門罷了。」

Unknown-5

#7

失業年輕伴侶的辛酸

事實上就是如此,跟我同期進來的僱員們最後的下場都如仲介所說,例如和我一起受訓的彼得(Pete)——這不是他的真名——他已經失業 3 年了。之前他曾做過照護中心的員工,他和伴侶蘇珊(這也不是真名)住在朗達谷(Rhondda Valley)那邊,蘇珊也是一位失業的IT技師,他倆一起來到亞馬遜臨時雇員的陣容中。

每天,這對伴侶要開上1個多小時的車到倉儲中心上班,所以他們每天早上要在清晨5點時把孩子叫醒,並交由父母照顧,然後工作了 10.5 個小時後,他們要再去接孩子並再開上1個多小時的車回到家中,等他們到家時已經是晚上 9 點。隔天,這對情侶依然忙碌趕來上班,但蘇珊因為上班時扭到腳踝必須請假,所以她被「記了 1 點」,如果她得到3點,她就會被解僱,這就是現代企業的做法。

Unknown-6

#8

60 歲的臨時員工

我臥底期間碰到的另一個人,雷斯(Les),他的服裝顏色就像是告訴你他是一位亞馬遜「大使」,或是說,他扮演著第一助理的角色,他在這家倉儲中心裡面工作了一年多,在我臨時雇傭的這段期間,我常看到他以我能跑的最快速度再加上兩倍的方式在倉庫中奔跑,這位將近 60 歲的同事,告訴我他剛進亞馬遜的時候,光是頭2個月的走路量就讓他瘦了 12 公斤。

日走24公里

我們在應徵工作的時候,面試人員會告訴我們在每次的輪班中,每個人一天最多大概會累積走上24公里左右的路。雷斯在來到這邊之前,曾在一家公司做了 32 年,但他最後被視為冗員而遭到裁撤。我問他在亞馬遜的倉儲中心做了多久才轉成正職,結果他回說「我沒有」,邊拿起他胸前綠色的員工證給我看。

正式與臨時天差地別

在亞馬遜工作時,正式員工會擁有藍色的員工證、更好的工作時數,經過 2 年的工作後,你還會發現這邊給人種族隔離的感受。曾在亞馬遜營運中心工作的比爾(Bill Woolcock)就說,「那些人在你面前晃著藍色的員工證。如果你有藍色員工證,就表示你有更好的薪水、更好的員工權益。今天你可以和一個人做一樣的工作內容,但你們不同之處是,他們是穩定的正式員工,而你就只是個臨時加派的人罷了。我從2011年9月開始在那邊工作,一直做到 2012 年的 2 月。」

沒有價值的人

「在聖誕夜的時候,會有人力仲介的人站在倉庫的大門旁,他會手拿板子邊對大家說『你,聖誕節過後可以回來上班。你也可以。你不行。你不行』這真得很傷人,這樣的場面讓我想到在經濟大蕭條時才會出現的場景,那時候人們會排排站在工廠大門外,等著被幸運選上擁有幾天工作。當你碰上這種情況時,你會感覺你這個人完全沒有任何價值了。」比爾說

 

Unknown-7

#9

當我問雷斯為什麼他們不給你更好的工作時,做了一年多的他也僅是聳聳肩,但其他人會小聲地說,只有經理的朋友才能得到工作。人資部門看來像是隨機點名。但這就像是沒人知道的黑魔法在運作一樣。

我下班時,穿過成群橘色背心的員工,問了另一位60歲左右的員工,他在這之前曾在尼斯附近的礦區工作,但在一個月前卻遭到解雇,這是他兩年來第二次被解雇。因為他去年聖誕節時也曾到亞馬遜倉儲工作過,「他們直接讓我進來工作,也沒警告提醒,甚麼都沒有。我怎麼可能不努力工作呢!我做到累得半死!」

Unknown-8

#10

任人宰割的臨時雇員

當我把這樣的疑惑(雷斯沒有轉正職)提給亞馬遜時,他們回覆「小部分的臨時雇員已經與我們合作了相當的時間,我們也希望在有職位空缺時,能立刻留住這些人員,並提供他們正式員工的角色。我們在 2013 年時,藉由聖誕節來尋找優秀可轉正職的人員,也因為這樣我們已經創造了 2,300 個正式職缺給臨時雇員,但我們無法保住 15,000 名臨時員工。」

亞馬遜在談到員工病假時的說法:「亞馬遜是一家正在成長的公司我們提供員工高度的安全措施,我們和其他企業一樣,會使用紀錄員工出缺勤的系統。我們會評量檢閱所有人的出席情況,不會因為病假就解雇員工。現行的員工出缺勤系統是公正且可以預期的,在2013年中,我們在 5,000 位正式人員裡面解僱了 11 位人員。」

對臨時雇員來說,他們不是亞馬遜的正式員工,所以更沒有利用價值可言。(續下文)

本文原載於地球圖輯隊網站,Inside 獲授權刊登。

給想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你 10 個建議

Posted: 06 Dec 2013 02:29 AM PST

medium_375779781

我們都想做自己的老闆,但是,自己做主卻也代表必須負起所有責任,再也沒有卸責的空間,再也沒有人幫我們收拾爛攤子,但這也不表示就得犧牲所有私人空間與時間,全然奉獻給工作。設計師 Paul Jarivs 已脫離一般職場、擔任自由工作者 16 年之久,他是怎麼調整心態,不只做好工作,而且樂於工作,並有餘裕發展其它興趣,甚至寫了一本食譜書?他提出了十點心得1,無論是不是自由工作者,只要是希冀「自我實現」的讀者,都很有參考價值:

做就對了

別考慮東考慮西,有時候順著直覺,做就對了。當然,我們的點子有可能很糟,或根本異想天開、不切實際,因此我建議,從「小」做起,最好不需耗費什麼成本。所有宏偉的想法,都能拆解成小的點子,有點像是粗略的原型,就從原型開始,並從現在開始。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食譜,雖然既無寫書的經驗也不知道怎麼煮飯,但當時我只將它視為一個小小的個人計劃,只是單純的煮菜紀錄,後來我這名烹飪新手卻賣出上千本食譜。

實驗

我習慣把我的商業點子當作實驗,因為實驗不會失敗,只是顯示結果而已。有時候結果出來很棒,那表示你正往對的方向前進,並且可以繼續做大、繼續做得更好。即使結果不如人意,那也只是點出你的點子沒那麼值得追求而已。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應過度設想結果,而應專注在手邊的工作。薄伽梵歌有段話說:我們不該把勞動成果歸給自己,而該歌頌「勞動本身」。這段話要花些腦力理解,但是領悟它能夠讓自己免於索求報償(而那會導致惡果)的思緒牢籠裡。

走自己的路

商業場域中,沒有必然的成功。即使複製了一項看似很受歡迎或有前途的模式,也不代表自己終將成功。即使成功了,你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他人的創意,而非屬於自己的想法。既然成功沒有法則,為何不試試自己的主意,我保證,那會有意思多了。

靈感泉湧總在枯竭時

我每天都寫 500 個字,沒有一天例外。我已經這樣做一年了,在靈感枯竭的時候,我尤其不斷地寫。為什麼呢?因為我想提高寫出好東西的機率。有時候我的文字簡直就是垃圾,不過沒關係,這並非重點。如果我不動手工作,就幾乎別奢望會生出什麼靈感。有時候就在我覺得搜索枯腸的時候,卻可能靈光乍現,而產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把握當下

開始為自己工作時,對於未來的夢想、目標、計劃是很棒也很激勵的支撐,不過更重要的是,專注完成手邊的事物,多數時候,那代表著勤勉工作。你愈能腳踏實地做事,愈能事半功倍。就如我之前所說,我們如果專心在勞動本身,而不是勞動的果實,就會帶來更棒的成績。我們得淨空胡思亂想的腦子,好好做事。

別奢求完美

通常工作到一定進度時,會隱約出現兩條岔路,一條通往完美,一條則引導你,就發表吧。

完美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我們愈偏執的要求完美,完美就離我們愈遙遠,宛如地平線上的黑點,無論跋涉多久,都無法感到它曾經靠近一點點過。然而「發表」卻是路上一個清晰可見的點,只要我們確實努力付出,它就唾手可得。

我曾因為完美主義作祟,不做到絕對滿意絕不善罷甘休,卻毀了一項產品。我不斷雕琢反覆修改,因達不到理想而感到挫折沮喪,但在我瞭解根本不可能完美之後我也失去了讓產品上市的動力。

自己創作出的產品能夠發表上市,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的了。產品品質當然得自我要求,但是你也得牢記:過度要求恐怕只會永遠原地踏步。

停止評判與埋怨

我們都是可怕的多工者,是的,我指的就是你和我。我們都太自負,以為一邊開著社群網路任由狀態訊息不斷更新的同時,還能一邊完成任務。

這種「多工任務」糟透了,它帶來的惟有評論與比較,我們死命跟著網路觀看他者生活,對著訊息串指指點點、相互較勁。如果他們的步伐比我們快又遠得多,我們只會浪費時間自暴自棄、畫地自限,而無法真正動手做事。而比較通常也都是無稽之談,因為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每種工作的價值不同,從何比較起?

我們同時也評價自己,而且經常過度嚴苛的檢視自己。不妨抽離內心的自我批判,因為那些負面評價真的很少與真實的自己吻合。

大任務,小事一樁!

如果有人跟我說「寫本書吧!」我大概會嚇得半死,而且永遠不會做到,因為這對一個不是作家的人來說不啻是難如登天的目標,無以想像。不過如果將之拆解成綱要、章節、一個一個點子,那它就變得好處理多了,如果我一次只專心思考一個點子或一篇章節,才不致於先被壓力嚇阻而無法成事。

待辦清單也是一樣的道理,若你把任務拆成一個一個微小的事項,你會感到更輕鬆自在,也更有精力繼續向前。如果「寫書」出現在清單上,我們大概會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每個明日都為始終沒有動筆而挫折自責不已。

忙碌經常只是盲目

再怎麼把自己的生活全然奉獻給工作,也不會得到任何獎賞勳章。如果有的話,我大概獲頒一些,我曾經一個星期工作 80-100 個小時,不過那一點也不值得。

我沒有理由這麼做。我開始盡量以有效率的方式完成任務,因此多出空閒時間可以做其他的事,比如踏青,比如跟我的妻子和寵物鼠玩耍,或者到處旅行。

聰明工作,別做得太超過。而且,當你把握時間而且專心致志,工作就會完成得又快又好。

良善的意圖

無論你的意圖是什麼,對其他人來說都很明顯,因為我們都是技巧拙劣的騙子,而有時我們甚至試圖欺瞞自己。這就是何以業務總是讓人一眼識破,這也是何以廣告被當作廣告,而非電視短劇。

當我的工作令我滿意時,都是因為我幫助了別人或對於協作感到興奮,而不只是等著從他人身上賺錢。這是比較輕鬆而且更好的做事方法,而且最終也會得到公允的回報。

最後,傾聽自己的聲音

經歷自由工作 16 年,我能提供的最佳建議是:傾聽自己的聲音。外在世界再怎麼喧囂,但是踏上這趟旅程的,唯有你自己。

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會說:「我剛完成了這輩子最棒的傑作,哈囉,退休生活我來了。」

這趟旅程沒有終點(也許是死亡,也許是返回職場當員工),永遠有新的事物可以學習,永遠不缺成長的空間。

我每天都在自己專業範疇內學習新事物,而我由衷感激。

華爾街日報:Spotify 行動版也要免費了

Posted: 05 Dec 2013 08:27 PM PST

spotify-6

樂迷們有福了——如果您是 Spotify 的使用者。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1,這家來自瑞典的線上音樂串流服務即將提供使用者免費在行動裝置上收聽音樂——當然,要搭配廣告。目前使用者只能免費在 Spotify 桌面版收聽音樂,中間會穿插廣告,僅付費使用者可以在桌面與行動版 Spotify 使用無廣告的串流音樂服務。(台灣的費用是 NT$149/月)

已與三大音樂公司談妥

華爾街日報稱消息來源告訴他們 Spotify 已經與 Sony、環球音樂與華納音樂等三大音樂公司協商了將近一年。未來行動版 Spotify 將會提供附帶廣告的音樂收聽服務,允許使用者免費收聽一定數量的音樂。Spotify 去年開始提供電台服務給免費與付費使用者。

廣告模式會是 Spotify 獲利的關鍵嗎?

Spotify 目前在全球超過 2400 萬使用者中有 600 萬是付費會員,資料庫中的歌曲也超過 2000 萬首,並以每天兩萬首的速度增加中,使用者建立的播放清單數量更是多達 10 億。

儘管 Spotify 的線上串流音樂服務廣受歡迎,25% 的使用者是付費會員,轉換率約為 20%,但獲利能力一直受到質疑。迄今 Spotify 已經付給著作權人超過 10 億美金——他們的營收有 70% 要交出去。換言之,Spotify 若想要增加收入,除了寄望(付費)使用者的規模以倍數成長,剩下的手段便是廣告。

而我們知道下一波成長會來自行動裝置。

根據 statista 網站觀測到的數據顯示,目前約有 17% 的網路流量來自行動電話2中國大陸天貓 1111 購物狂歡節來自手機的成交金額超過 50 億人民幣,是前一年的 5.6 倍,訂單筆數佔整體 21%,單日活躍使用者達 1.27億;而另一個電子商務的年度盛事 Cyber Monday 有 32% 流量來自行動裝置,較去年成長 45%3

競爭仍舊激烈

線上串流音樂市場競爭激烈,除了老牌的 Pandora,還有其他科技巨人像是蘋果、亞馬遜等公司與大家耳熟能詳的 KKBOX,以及明年要加入的 Beats 與 YouTube 音樂訂閱服務。而另外一家可能進入台灣市場的 Rdio,他們前一陣子宣布免費為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使用者提供行動版的電台收聽服務,不過最近卻傳出裁員的消息

華爾街日報在該篇報導也提到,Spotify 已經邀請記者下週參加他們在紐約的發表會,不過並未透漏將要宣布的內容。

偉大創新的泉源、有別於 Design Thinking 的「藝術思維」

Posted: 05 Dec 2013 07:07 PM PST

7fb65d9b1eb5c7dc1ecdd8515e679f2c

IDEO 創辦人之一David Kelley 用他的作品向我們這些後人詮釋著什麼才是真正的「設計思維」——一種自始至終貫穿於整個設計過程的方法論。當我們在任何一個領域嘗試解決問題時,設計思維作為一種靈活、不斷更新的思維框架,能夠確保我們設計出來的東西真的易於使用。如今,我們都知道這種思維在軟件設計領域的重要性。但是,另一種思維方式卻少有問津——藝術思維。

如果設計思維關注的是「如何做的更好?」,那所謂的「藝術」思維則是深耕於更底層的問題。設計講究的是同理心,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對於一家公司來說,例如波音,就是如何快速地設計出更好更舒適的飛機。而「藝術」思維則出現在這一切之前——在懷特兄弟駕駛著他們自製的飛行器緊急著陸、努力想搞清楚飛行這件事到底靠不靠譜的時候。

Design Thinking vs. Art Thinking

設計的過程都是從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開始的。Tim Brown(IDEO 另外一位創辦人)曾於 2008 年在《哈佛商業周刊》上寫道:「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探索的過程,並且伴隨著不斷的構建、測試和修正。」如果說創辦人關心的是他們的產品解決了哪些使用者的痛點,設計師則是在努力尋找做出產品的方法。

雖然在設計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些產品也真的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但是,和藝術思維相比,設計思維往往缺失了與失敗為伍的精神。在我們做設計時,會潛意識裡認定一個可行的解決方向。但是在藝術的思維裡,你卻是在引領問題的走向——去探尋,試圖去追問那些最大、最復雜但是卻最有價值的問題,哪怕你都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回答它們。接受自己可能會失敗,實際上會將自己從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去摸索,去學習,這種行為有時候甚至看起來像浪費時間。假如你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無法預測的道路前進,你就會面臨一個龐大的機會——真正做出偉大的突破而不僅僅是滿足別人的需求。藝術思維造就了第一款 iPhone,而設計思維則是能讓它被工廠制造出來,並且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設計和藝術經常是如影隨形。但是「藝術思維」所具有的這種引導問題走向的方式卻轉換了我們做東西的角度,從外在的信條變成了內在的驅動。它能夠讓一個人在一件作品中投入全部自我。實際上,藝術思維擁抱了一種令人激動的可能性——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新構建這個世界,而不只是讓它漸進式地前進。對於那些能夠在超大范圍內引發變革的軟件架構者來說,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強大的力量。

軟體也是一種藝術

德國哲學家 Martin Heidegger 於 1947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藝術品的起源)》。在這篇文章裡,Heidegger 想要給藝術品下一個定義,他極力避免最後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個某種形式的目錄。這項工作簡直難到不可想象,實際上,Heidegger 從 1935 開始,直到 1960 年他去世,都在努力做這件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Heidegger 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他在論文裡寫道:

藝術品,是指某種前所未有的事物,能夠讓世界因為它的存在而為之改變。

所以說,藝術,不是在繼承規則,而是在改變規則。

如果我們從外部觀察那些改變游戲規則的人,我們會容易陷入一個這樣的認識誤區:忽略他們當初在采取行動時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我們會把這些改變都當做是想當然的。毫無疑問,懷特兄弟發明了飛機,Beatles 創作了那些偉大的作品,這些都沒什麼可奇怪的。實際上,這麼想就好像那些偉大的東西都是上天注定的一樣。

1967 年,Edward Jones 和 Victor Harris 在《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態度的屬性》(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 的文章。文章裡面很精確地描繪了一種人們普遍具有的他們稱之為「基礎屬性錯誤」的偏見。這種偏見是指,我們傾向於把他人的行為認做是穩定的,而我們自己的則是看情況而定。同樣兩個人遇到倒黴事,我們會覺得別人是個蠢貨,而對自己來說,這只是今天運氣太差而已。但當我們身邊的人展現出了他們的創造力,我們也會很容易斷定那人是個天才。

然而,當我們自己處於創作的過程當中,這感覺就像是面對一片迷幻叢林。一切都是主觀的、不確定的、可變的。但是當我們在觀察別人時,卻感覺他們的創造過程是如此的清晰和堅定。實際上,我們遠遠沒有看到創作的真實一面。忽略創新當中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會導致你自己在創新過程中拒絕接受這些因素。想要克服這一點,請想象其他人和你一樣。

就像美國文學家 Relph Waldo Emerson 所寫的:

今天,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否有意義。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很愚蠢,但是到了後來,卻發現所有的成就都跟之前的經歷有關係。表面上看起來,過去的日子平淡如水,但是這卻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自由、詩歌和美德都來源於此。所有的這些都並非你我計劃所得。

有的時候,真的很容易忘掉有所突破的那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所以我們會假想只有那些在辦公桌前最努力工作的人或者是創造力極度旺盛的家伙才會獲得這些東西。專注工作與享受生活不可分離。而改變世界這種事情也不是有跡可循的。下面這兩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Whitfield Diffie 是一名數學和電腦科學家,1976 年,他發明了著名的公私鑰加密算法。Diffie 腦子裡冒出這個想法時並不是在矽谷的實驗室裡,他當時正住在朋友家裡。那天他恰巧去廚房拿可樂,這個主意就這麼冒了出來。

Diffie 對密碼學的興趣由來已久,在 1970 年前後,他曾駕駛著自己那輛 Datsun 510 橫跨了整個美國去尋覓密碼學相關的書籍,和各地的密碼學專家請教。他還在斯坦福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是,他在取得那些成就之前的實際情況是:他幾乎快放棄了,認為自己肯定搞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Diffie 的老婆,Mary Fischer,為我們描述了他發明公私鑰算法前一天晚上的情形:」他告訴我說自己是個失敗的研究者,應該轉行去干點別的。」就是在這種落魄的情況下,Diffie 想出了對後世影響如此深遠的理論。就像 Steven Levy 寫到的那樣:「那時候,Diffie 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好像他從來都不是那個在數學上有著驚人天賦並且極度專注的黑客一樣。」但在那之後,Diffie 提出的理論成了「文藝復興之後,密碼學領域最具革命性的概念。」

另一個例子是 Thomas Fogarty,被公認為是非創傷外科領域的開創者。在 1963 年,Thomas Fogarty 發明了氣囊導管(Balloon catheter)。這是一個應用於心血管外科手術中的設備。直至今日,它仍每年被使用超過 30 萬次,總計挽救了超過 2000 萬人的生命。實際上,Fogarty 發明這個東西時還在上高中。8 歲喪父的經歷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家裡修補一些工具,就像他後來說的那樣,這種幼時的經歷讓他覺得自己有那種天然的想要做東西的沖動。13 歲那年,他在一家沒有受到童工法律限制的醫院得到一份兼職工作。在幫助醫生清理器械時,他發現,假如一個病人體內有血凝塊,外科醫生就會先切開他的動脈,然後再去除那些血塊。這種治療方法會導致很多病人喪生,還有很多人會因此截肢。他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他回到家開始了他的研究,最後做出了氣囊導管的原型。從後來的結果看來,他發明的不只是一種更好的醫療設備而已,它的使用改變了整個外科醫療的方式。在那之前,人們腦子裡對外科的意識是「切口越大,治療效果越好」。

實際上,為了做這個設備,Fogarty 必須把一根乙烯基導管和手指上的乳膠手套連在一起。但當時沒有任何一種膠水能讓它們黏在一起。所以,他把它們綁在一起然後打了個結。這種打結的方法還是在他蹺課逃學去玩「飛繩釣」時學會的。這種從閒暇時光學會的技巧和那時的經歷讓他在醫學上的突破成為了可能。驅動他的並非專業技能,而是他的好奇心。

所謂的藝術思維,其實就是這種因為生命的豐滿所湧現出來的創造方式,拋開追求效率的壓力或者是心理上認定某件事會成功的渴望。

停止追求「生產力」,解放自己

有的時候,看似浪費時間的行為反而會幫助你獲得藝術思維。Roger Bannister 是第一個在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哩的運動員,這在當時被稱為人類極限。然而,他破紀錄之前的狀態卻是幾乎快要放棄對這個記錄的追求,選擇去和朋友到鄉間徒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追求速度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實際上,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往往都想不出一鳴驚人的創意,它需要持續的專注和不斷地完善。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把自己和外界的那些干擾隔離開來——數不清的合作意向,客戶的要求,等等,他們會讓你的工作完全是基於對外界期望和目標的應付上,而忽略了關鍵——你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如果從壞的角度來看,藝術思維可能會讓你變得平庸或者懶惰,因為你會忽略別人對你的要求。然而,這種穩定且開放的狀態也會讓你保持對真正理想的追求,那種不在計劃之中的突破往往也就會發生。

六種幫你獲得藝術思維的方式

  1. 規劃你的工作時間:假如成果不確定,那麼就將過程確定。你的任務就是嚴格遵守時間規劃。過去 Google 著名的「20% 計劃」就是一個過程目標(最後其帶來了偉大的成果,包括 AdSense 和 Gmail)。
  2. 合作:在一些小公司裡,工程師團隊經常會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聚在一起報告進度,這個過程有助於量化自己的工作。而且,它會幫助人們減少重複工作。另外,團隊的領導者也可以把整個月份的工作計劃訂在牆上。
  3. 利用好批判性思維:如果遵從藝術思維的方式會導致你面對失敗的風險增加,那麼就把這種潛在的失敗當做是完善你方案的方法。對你來說,有什麼問題非常關鍵但你又無法回答的問題?別試圖繞開它。
    別鑽牛角尖: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假設限制住,學會跳出框架,宏觀地審視問題。
  4. 尋找執行者:如果團隊裡面能夠有一人充當戰略和任務執行者的角色,就會大大地減少團隊中剩下的人去探索未知所面臨的風險。
  5. 增加團隊的彈性: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或者企業家都曾經被踢出學校或被公司炒魷魚。盡量讓這些人能夠在團隊中100%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6. 我們總是希望獲得解決問題的工具,希望努力工作並且有所產出。但是我們不能把一切都壓縮的太緊,真正偉大的創意需要空間與時間。

每天 24 小時,這裡都在焚燒廢棄的電子產品

Posted: 05 Dec 2013 06:17 PM PST

3021758-slide-750-ewaste-04

在電影《極樂世界》中,未來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富有的人移民到人造的宇宙都市,貧窮的人則居住在堆滿垃圾的地球上。導演以這樣的設定影射現今社會人類的生存狀況。

Elysium - 3
▲ 電影《極樂世界》中的地球

先進國家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電子產品。雖然各國都有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究,但在許多情況下電子垃圾會出口到國外,特別是流向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非洲加納的 Agbogbloshie 是全球第二大電子垃圾場,也是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澳洲制片人 David Fedele 在 Agbogbloshie 的三個月裡對此感受頗深。

e-wasteland -- Trailer from David Fedele on Vimeo.

「每天 24 小時,每週 7 天,這裡都在焚燒廢舊的電子產品,清除掉塑膠的部份,獲取少量可以回收和銷售的金屬,」他對 Fastcoexist 網站說,「這裡永遠在有毒的黑煙下,味道難以想象,而且永不停歇。」

3021758-slide-750-ewaste-18

加納每年從國外進口 21 萬 5,000 噸電子垃圾,多數來自歐洲,而這些垃圾大多數在 Agbogbloshie 處理。人們把垃圾中的金屬(多是銅和鋁)提取出來後,將剩下的東西拋棄,使這片地區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3021758-slide-750-ewaste-08

Fedele 說,這裡的工作是很有組織的。「主人」們每天帶來新的垃圾,然後讓團隊(每個團隊有四至五個孩子)焚燒。到了下午四點,他們去尋找購買金屬的買家。這些買家多是黎巴嫩人。回收的金屬會再次出口。

3021758-slide-750-ewaste-21

David Fedele 到那裡的主要是拍攝紀錄片。他說,現實情況比較複雜。Agbogbloshie 的確是現代消費主義的犧牲品,也反映出先進國家的不負責任,但是,有些垃圾來自加納(每年產生 12 萬 9,000 噸垃圾)或其他非洲國家,而且,這裡的垃圾場也有助於本地人維持生計。在垃圾場討生活的人,多數來自加納北部,那裡的農業並不發達,而且缺乏其他的工作機會。

3021758-slide-750-ewaste-16

圖片來自 fastcoexi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