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如何幫助新進員工第一天開工就上手”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如何幫助新進員工第一天開工就上手

Posted: 27 Aug 2013 04:10 AM PDT

還記得自己到公司任職的第一天嗎?當時是否對工作感到興奮、期待,覺得公司是支潛力股,員工們個個都充滿幹勁,相信自己有無限潛能即將大展身手一番呢?第一天對新進員工來說總是充滿無限美好期待!然而對許多人來說,這份期待很快就被現實抹滅,一旦對工作不再抱有期待,不願意大膽嘗試與創新,最後只求安身立命。公司雜誌(Inc. )網站的專欄作家 Kevin Daum 在「Help New Employees Succeed from Day One」一文指出,有 20% 的新進員工對工作懷抱的美好嚮往會在 45 個工作天後消失殆盡。

其實情況可以不用那麼糟的,想想招募新人時耗費的精力與成本,當時期望新血的加入能帶給公司新氣象,在新進員工到公司的第一天應該付出同樣的心力,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公司環境,在第一天就上手!以下有 5 個讓新進員工順利上手的建議:

1. 慶祝新進員工的到來

11 拷貝-720Photo Credit: Photo Pin

多數新進員工典型的痛苦第一天會被許多文件、模糊不清的指示塞滿,更慘的是還得自己找尋辦公桌、文具甚至是椅子,種種困境讓新進員工感覺自己就像個沒人要又多餘的存在。要如何迎接新進員工的到來,在他們來之前準備好辦公桌、椅子、電腦、文具等等所需物品,省去人資部門繁雜的紙上作業,不如用些彩色氣球、歡迎卡裝飾辦公室歡迎新進員工的到來,再來可以辦一場午餐歡迎會,來杯歡迎酒或是送上老板署名的小禮物,種種方式都是要確保在新進員工心中對第一天的完美印象,這會帶領新進員工在進入公司的第一天踩下最完美的第一步。

2. 完整的職前訓練

2 拷貝-720Photo Credit: The Internship

職前訓練扮演導航的角色能讓新進員工對公司有基本了解,但多數公司只花了短短幾小時進行職前訓練,接著便放任新進員工獨自探索。更好的做法是投入時間與資源,進行完整的職前訓練,幫助新進員工適應初進公司的過渡期。完整的職前訓練應包含工作訓練、對公司理念與目標的認同教育,並隨時對新進員工進行評估觀察。鼓勵新進員工從任職第一天開始朝最佳員工邁進。利用幾個禮拜抽出一些時間進行完整的職前訓練,或許能幫助日後數年員工快樂地為公司付出並減少離職率。

3. 他們需要一位導師

3 拷貝-720Photo Credit: Mona Lisa Smile

初來乍到的新進員工對公司一切都還不熟悉時,需要一位內部員工的觀點幫助他們瞭解公司大小事。越大型的公司背後往往有越複雜的規定與程序,別讓新進員工獨自摸索,舉辦企業內部的導師計劃,讓公司老鳥們帶領新進員工瞭解企業內部的文化和做事方法。導師能加速新進員工渡過適應期,並幫助他們更快與同事打成一片。

4. 讓新進員工為公司老鳥們上一堂課

4 拷貝-720Photo Credit: 怪獸大學

公司錄取新進員工必有他們存在的原因。然而新進員工在公司老鳥的眼中太過稚嫩毫無經驗,對比新進員工早一點點來到公司的員工來說他們則是競爭對手。種種因素讓新進員工變得像外來者,對企業內部造成無形的壓力與尷尬氣氛。既然公司錄用這些新進員工,他們必定在某個領域有過人之處,不如在新進員工報到的第一天讓他們在擅長的領域為公司老鳥們上一堂課吧!藉此向公司員工展現他們的才能,證明存在的價值並打破對新進員工的成見,有助於員工間互信並增長同事間的情誼。

5. 給新進員工失敗的機會

5 拷貝-720Photo Credit: Shrek

初進公司的日子從來就不容易渡過,但有許多公司卻讓這段日子更難過:在第一天就把不切實際的期待加在新進員工身上。期望新進員工做對所有事,在他們做錯一點小事就表現得萬分失望。公司應該要做的是雇用有資質的員工並幫助他們適應,失敗是學習的最佳管道,給予新進員工「失敗的機會」,確保在初進公司的前幾天讓新進員工有自主權,同時做好防護措施讓事情在一發不可收拾前能得到支援,最後記得,給予新進員工大量及時的回饋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網路電視崛起:帶你從頭了解,選擇適合你的收看方式

Posted: 26 Aug 2013 07:26 PM PDT

本文出處為 Dimension 〈網路電視崛起:帶你從頭了解,選擇適合你的收看方式〉。Inside 獲 Dimension 授權轉載。

隨著美國 Youtube 活躍人數破 10 億,中國優酷、PPS TV 的盛行,電視頻道商的最強競爭對手不再是彼此,而是網路影片!其中有些人還不太擔心的說:「反正只有年輕人會上網,其他族群還是會看電視啊!」但如果這些網路影音內容都可以在電視上播出呢?

這正是現代電視的趨勢之一,提供觀眾電視頻道外的選擇。消費者或許心動了,然而坊間這麼多種收看網路影視的方法與設備,是否搞得眼花瞭亂,不知該從何下手呢?

你有哪些選擇?

youtube

這麼說好了,假如我們想在客廳的電視上看 YouTube 的影劇,究竟是該買一台能上網的「Smart TV」?或者買台內建 YouTube 播放程式的機上盒,接上古老不怎麼 Smart 的電視,讓它立刻智慧升級?抑是利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或是電腦,透過無線網路將視訊映射到電視上呢?好不容易選好設備,接下來還要想看看影片的傳輸方式是要用線上串流的方式?或是先下載之後再播放?再來再來,能不能接受影片付費的觀念?還是一次付費吃到飽?或者各位只需要看免費的影片?

這問題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畢竟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選擇。為了幫助各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設備,底下我們列出一份清單,為各位說明一下每一種方法適用的情境和對象。先向各位說明,這篇主要的訴求對象是不了解太多科技知識的一般大眾,因此這裡不會有深度的評測,也不會有太艱深的技術說明,更不會有非法下載影視的方法和資訊(呃,大家別因此而轉台呀!)。我們選用的設備和方法包羅萬象,不過太過複雜的方案,像是在電視旁邊裝一台電腦這種古早味就不在這次的候選清單之列。

何謂線上串流(Streaming)、無線映射(Beaming)以及下載(Downloading)

首先,讓我們先為各位說明這幾個名詞的意思。下載(Downlading),這是 Apple iTunes 採用的方式。通常是指你所購買或租借的影片,會下載到你個人的設備裡頭存放。

  • 線上串流(Streaming),YouTube、Netflix 所使用的方法。通常這種服務你只能購買影片的觀看權,然後透過網路即時觀看存放在該公司伺服器上的影片。
  • 無線映射(Beaming),簡單來說就是不用接線的外接螢幕,通常會在電視上裝一個轉接器(Adapter),接著我們就能夠將手機、平板甚至電腦上的影片透過無線網路傳輸到這個外接螢幕上。

不過上述的分類也不是這麼絕對,尤其當網路和電視這兩件東西扯在一起時。好比說在 Apple TV 上使用 iTunes 觀看影片時就不會將整個影片下載到 Apple TV 裡,而是藉由 Apple 雲端技術,邊播放影片邊分段下載,播放過的片段並不會一直保存在 Apple TV 內建的儲存空間內,因此整個行為與其說是下載其實更像是線上串流。

另一個例子:透過 iPad 將 Netflix 的影片透過無線映射方式傳給 Apple TV 播放在電視上頭,這是很正常的無線映射的運作情境。然而同樣利用 iPad,一樣走無線映射,但接收的對象換成 Chromecast 之後,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Chromecast 會自動轉用串流的方式,f改由 Chromecast 直接向 Netflix 連線要求串流播放。

至於這幾種方式對一般的觀看者有沒有什麼差別?嗯,其實沒有。除了網路頻寬大小多少會影響播放的品質和速度外,基本上我們可以不必鑽研在這些名詞之中。

免費或收費,這是個問題

有些線上影視服務,像 YouTube 是免費提供服務的,因此大多數常被提及的 Smart TV 都會將它列入內建的附加功能,不過 Roku 全系列是個例外。至於其它的影視服務,如 Netflix、Hulu Plus(跟免費的 Hulu 網站不同喔),則需要收取月費才能收視。目前前面提到的這兩個龍頭廠商每月都是收取 8 美元的月費,不同的是 Netflix 不會在影片中插入工商服務,而 Hulu Plus 還是會有廣告。

另外還有些服務,比方說 HBO 和 WatchESPN,技術上來說是免費收看,但只限付費給特定有線電視公司的用戶才能夠透過網路收看,算起來實際付出的成本比起訂購 Netflix 還要來的昂貴。

Apple 的 iTunes 又是另一種付費方式,它採取每部影片、戲劇單獨計價的方式。至於 Amazon 的 Instant Video 則提供許多免費的串流節目和電影給每年繳交 79 美元年費的會員,同時它也提供和 iTunes 一樣每部影片獨立賣斷的服務。

智慧電視(Smart TVs)

電視領導品牌,像是 Samsung、Sony 和 LG,紛紛為其高階機種加入網路功能,並內建一些網路影視軟體,像是 Netflix 等,這也就是市面上所謂的智慧電視。

001

Smart TV : Samsung 內建 Netflix 等網路影視軟體

  • 優點:買了我傻瓜它聰明的智慧電視,我們就不用再為該買哪一種外接裝置而煩惱,看網路影視時也不需要更換遙控器。其中 LG 採用 Google TV 軟體,因此許多 Android apps 也能在上面運作。
  • 缺點:價格比買外接裝置多上許多。大部份介面設計的並不好用,軟體更新頻率也相對較低。

遊戲主機(Game Consoles)

這個年頭,遊戲主機內建非遊戲功能的娛樂性都快要超過遊戲本身了。不過還是有不少人並不知道,只要成為 Microsoft 的 Xbox 360 或是 Sony 的 PlayStation 的遊戲網路會員,就可以使用許多內建的娛樂影視功能。

002

 

Xbox 360: 微軟遊戲主機內建許多娛樂選項

  • 優點:很多家庭都有遊戲主機,而且也都已經接上電視了。
  • 缺點:遊戲主機的體型通常會比專用的網路影視外接盒大上許多,而 Xbox 的用戶每年還得花上 60 美元才能加入網路會員,且這並不包括網路影視服務所要收取的月費。

你聽過 TiVo 嗎?

大部份的人對 TiVo 的印象就是數位錄影的先驅,有線電視最好的夥伴。其實它也內建許多像是 Netflix、YouTube、Amazon 以及 Hulu Plus 之類的網路電視軟體。

003

TiVo: 許多人並不知道 TiVo 已經內建許多網路影視功能,
像是 Netflix、YouTube、Amazon 和 Hulu Plus。

  • 優點:TiVo 有個精美的介面整合有線電視和網路影視,因此可以在一台機器上同時享受兩種不同的服務。
  • 缺點:價格還是比其它機上盒貴上許多,而且每月還要收取 15 美元的月租費,卻只能使用屈指可數的網路影視服務。

最有名的 Apple TV

這個體型只有曲棍球大小,要價 99 美元的小玩意,是最潮的純網路影視機上盒。

004

Apple TV:和 iTunes 整合良好,並支援 Apple 的雲端服務

  • 優點:和 iTunes 整合良好,並支援 Apple 的雲端影音服務。同時提供下載、串流和從其它 Apple 設備映射至電視上三種機制。
  • 缺點:支援的網路影視服務種類有限,映射只支援 Apple 的設備,而且也缺少 Amazon 服務。

Roku 也是一個選擇

和 Apple TV 的體型相近,但提供更多網路影視來源選擇。

005

Roku:有四種型號選擇,提供 750 種網路影視服務

  • 優點:它擁有 750 種網路影視服務。硬體共有四種不同的型號,價位從 50 – 100 美元不等,可以從遙控器接耳機。
  • 缺點:竟然不支援 YouTube!此外它也沒提供從行動裝置映射影像的功能。

前陣子相當火紅的 Chromecast

006

小小的,幾乎讓你忘了它的存在,由 Google 推出的新玩意。大小約只有一個 USB 隨身碟般,插上電視的 HDMI 埠就可以使用了。

  • 優點:不只體型小,價格也輕薄,只要 35 美元就可以帶它回家。支援 Android、Apple 設備以及 Windows PC。
  • 缺點:目前只提供映射的功能,機器內並未內建其它服務。另目前支援的應用軟體並不多(四個 Android 的軟體、兩個 iOS、以及 Chrome 瀏覽器)。機器並沒有提供遙控器,因此必須透過行動裝置才能使用它。

名氣略低的 WD TV Play

體型比 Apple TV 略大一些,售價卻便宜一點,只要 70 美元就可以買到這個由 Western Digital 出品,但知道的人不多的 WD TV Play。

007

WD TV Play:功能和 Apple TV、Roku 很像,只是較不為人知

  • 優點:遙控器上有專為 Netflix、Hulu Plus 和 Vudu 等網路服務的專屬按鈕。
  • 缺點:可選擇的服務種類太少,而且同樣缺乏 Amazon 服務。

結論

想要收看網路影視,技術或是設備的選擇很多,只是我們自己的收視習慣是否已經準備好要改變了?文章中主要是以北美地區的消費者選擇為主,部份設備與服務在北美之外的地區並不一定適用,不過隨著此技術發展日漸成熟,台灣的消費者很快就能享受到同等級的服務。

想想,當網路電視普及後,就不用再死守在電視機前面等節目開始了,是吧?

(文章來源:AllThingsD

微軟 CEO Steve Ballmer 的退休計畫「另有隱情」?

Posted: 26 Aug 2013 07:03 PM PDT

ballmer

本文作者 Kara Swisher,原文載於 AllThingsD

幾天前 Steve Ballmer 突然宣布將在未來 12 個月內從微軟 CEO 的位置退休。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個重大變化來得突然,與微軟對外描繪「計劃性的平穩過渡」有所出入。

受採訪的數十位公司內外知情人士稱,Steve Ballmer 並沒有打算這麼快就離開微軟,特別是公司才剛按照他的計劃進行了名為「One Microsoft」的重組才沒多久。相反,Steve Ballmer 退休的時間點比預期的急劇提前——首先是 Steve Ballmer 本人,之後包括董事長比爾.蓋茨在內的 9 名董事會成員一致同意,其盡早離職對微軟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之前,種種跡象表明,微軟正面臨著越來越棘手的困境——包括潛在的委托書爭奪戰、經營績效持續下降,也許最重要的是,Steve Ballmer 的領導力正在遭受各方質疑。Steve Ballmer 先前決定對公司管理層進行五年內的第二次重組,以便讓他更好地掌控微軟。但股東想要的是推動微軟進行更大的變革,而不是僅僅按照普通標準對管理階層進行調整。

有趣的是,Steve Ballmer 在離任信中寫道:「永遠沒有完美的時間點來進行這種過渡期,但現在是正確的時刻。我最初以為我的退休會發生在微軟向硬體產品(device)和服務(service)公司轉型的中途,而轉型後的微軟將為消費者帶來價值最大化。」這句話在微軟內部引發了廣大的議論,包括比爾.蓋茨向 Steve Ballmer 下達通牒的傳言。Steve Ballmer 在信中也沒有提及對比爾.蓋茨的感謝,這一姿態的缺席被看作是兩人間嫌隙的表現。

蓋茨在微軟的聲明中也只是不慍不火地表示,「作為繼任規劃委員會的成員,我將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密切合作,確定最合適的下一任 CEO 人選。」「我們很幸運 Steve 會在新的 CEO 就任前與微軟並肩完成平穩的過渡期。」

也有其他消息來源說,這並不代表兩人之間的局勢緊張。這樣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出現的「跛腳鴨」效應。這些來源同時聲稱,身為微軟決策核心,面對華爾街投資人以及公司董事會(包括微軟前任董事會成員,現 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要求 Steve Ballmer 下台的抨擊,比爾.蓋茨曾一直是 Steve Ballmer 的最大支持者。今次,雖然比爾.蓋茨並沒有敦促 Steve Ballmer 盡快卸任,卻也沒有像以往一樣力挺他。

AllThingsD 專欄作者 John Paczkowski 上週五寫道:「以下的驚人數值差是 Steve Ballmer 遭受質疑的原因之一:1999 年最後一天,也就是他在微軟披掛上任的前一天,微軟的市值為 6000 億美元;如今,在他宣布卸任的前一天,微軟的市值是 2700 億美元。」加上近年來, Steve Ballmer 過分主導銷量,忽視創新能力,錯失了不少技術變革的良機。

儘管如此,在 Steve Ballmer 離任的重大消息釋出前夕,業界並沒有感受到來自微軟的風吹草動。相反,一個月前董事會支持 Steve Ballmer 進行了對管理層的改組,計劃重組後 Steve Ballmer 依舊擔任領導核心。在 7 月的重組備忘錄中,Steve Ballmer 留任的意願十分明顯:「世界一直在變,但許多關鍵的東西仍然相同,我們不可思議的員工、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承諾、相信技術革新力量的信念將為數十億人和數百萬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這是我能每天充滿熱情地工作的原因,這是我們過去和今日都還在不斷發展的原因,因為我們還遠遠沒走到盡頭。讓我們繼續前進。」重組在微軟內部引發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第四季度的業績。

正如我 7 月中旬發表的文章:「微軟在第四季銷售業務表現疲弱,一是市場對 PC 的需求受到衝擊,二是其自有品牌平板電腦 Surface RT 銷售業績難看,由於出現了大量庫存,僅此項業務,微軟就出現了 9 億美元的巨額減記費用。」據悉, 為了清理庫存,微軟最近開始了對 Surface RT 的降價促銷。

面對下一季慘淡前景的預期,以及微軟旗艦產品 Windows 8 停滯不前的推廣狀況,Steve Ballmer 和董事會最終決定將離職日提前。來源稱,當中關鍵作用的是擁有微軟大量股份、激進派投資公司 ValueAct。ValueAct 向微軟施壓,要求在董事會中獲得一個席位,該公司持有約 6000 萬股微軟股票,是微軟的二十大股東之一。ValueAct 聯合其他股東敦促微軟在企業軟體和網路雲端服務投入更多資源,減少在消費性產品上的投入。如果微軟不答應 ValueAct 的要求,他們最晚將在 8 月 30 日告知微軟是否會發動委托書爭奪,以爭取在董事會中獲得一個席位。之前 Steve Ballmer 一直強硬回絕 ValueAct 的施壓,因此成為 ValueAct 的眼中釘。但 Steve Ballmer 在上週受 ZDNet 的採訪中表示,退休是他自己的決定。據另一來源稱,Steve Ballmer 明白自己若仍留任,ValueAct 將會對微軟採取一系列行動,這並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Steve Ballmer 的離去已成定局,微軟如今將要面對的是如何在極度壓縮的過渡期內找到合適的 CEO 繼任人選。雖然繼任規劃委員會由 John Thompson(資安軟體巨頭 Symantec 前 CEO, Virtual Instruments 現任 CEO)領寶,人們仍然期待比爾.蓋茨成為這項重大決策的關鍵人物。

微軟發言人對此拒絕發表評論。

傳與德國車商洽談合作,Google 牌汽車成真?

Posted: 26 Aug 2013 06:55 PM PDT

編按:本文轉自〈谷歌的無人車進入新階段——Nexus Car〉,原文報導來自華爾街日報記者 Jessica Lessin 發表於部落格上的文章。

Nexus 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Google 產品線。但近期據外媒爆料,Google 目前正跟幾大汽車製造商接洽打造並推出無人駕駛汽車,但有可能最終自己操刀設計。這是 Nexus Car 要來的節奏嗎?

據知情人士稱, Google 近期同時也在跟承包商接洽來按照 Google 的要求訂製車輛——主要原因是 Google 原意將自己的無人車技術整合在其他製造商的車內,但跟幾大製造商的談判並不順利。

另一方面, Google 對無人車還有一個全新的設想——智慧型計程車(robo taxi ):根據乘客的需求提供接送服務。

與製造商的洽談

Google 的最新動向是在跟主要的汽車配件商如 Continental AG 和 Magna International 洽談,來按照 Google 的方案製造車輛。

這種做法類似於蘋果和富士康的合作, Google 提供設計和方案,而 Continental AG 這樣的公司提供元件並且完成組裝工作。上週三德國報紙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報導了 Google 和 Continental 兩家公司已經接近達成協議。

Google 尋求汽車廠商的合作也意味著網路繼 PC 和行動之後進一步向硬體滲透。這些設備的硬體載體通常由廉價的代工廠商完成,而凌駕於實體上的軟體和 app 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

Google 本身沒有汽車製造的設施和智慧財產權,但在汽車硬體上算是有一些經驗。比如研發安裝在無人汽車頂部一個叫做「lidar」的雷射掃描系統,它會生成車輛周圍障礙物的數據並傳回用於軟體分析。

就目前來說, Google 會不會自己操刀跟代工廠商合作製造無人駕駛汽車還未可知,當然更好的解決方法是跟汽車廠商直接合作。

不過 Google 一向也是秉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良好傳統。近幾年, 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的 Nexus 手機和 Chrome 筆記本,並希望由此推動 Android 和 Chrome OS 的生態。

Google01

向汽車廠商施壓

據內部消息人士稱, Google 此舉也是為了向汽車廠商們施壓,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Google 希望透過自己設計以及和代工商合作製造汽車向底特律和全球的汽車廠商們發起直接競爭。

Daimler AG(Benz 的母公司)的 CEO Dieter Zetsche 在早些時候表示公司希望將車內枯燥的駕駛部分自動化,但絕對不會「砍掉駕駛的樂趣」。

比如在預計今年上市的 2014 Benz S 系上,他們配置了可以跟蹤前車的控制系統——在堵車階段跟牢前車,免去駕駛員的頻繁操作。

Google02

智慧型計程車(Robo Taxi)

Google 在無人駕駛汽車上的另一個新方向是智慧型計程車系統。他們的設想是無人駕駛汽車能按乘客需求完成接送工作。公司認為這樣的系統可能會減少個人購車需求,並且減少事故率。

去年 Google 曾具體考慮過可以部署智慧型計程車系統的城市。這種做法此前 Google 在Google Fiber上也採取過,高速網絡線纜在堪薩斯地區的架設迫使當地的電信企業提升整個網路的傳輸速率。

Moonshots

從經濟上講,無人駕駛汽車直接針對大眾銷售,或者是部署智慧型計程車系統非常複雜,跟 Google 目前的主業(線上廣告)風馬牛不相及。

Google 現有的無人駕駛汽車編隊主要改裝自豐田的車輛,裝備有攝影機、傳感器、雷達以及 Google 專有的軟體,每輛價值15萬美元。 Google 一直在努力研發能夠替代的廉價硬體。

這一因素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個計劃被劃分在 Google X( Google 的研發軍團)。Larry Page 稱 Google X 的專案為「moonshots」,往往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但一旦成功回報也是巨大的。

Via: JL
相關 ​​:

鋼鐵人公司教你第一次發新聞稿就上手

Posted: 26 Aug 2013 05:07 AM PDT

elonmuskTesla 的經營者 Elon Musk

本文根據 Ed Zitron 在 TNW 的文章和美國電動車生產商 Tesla 於 19 日發佈的新聞稿編寫。 Ed Zitron 為網站 EZPR 的創始人, EZPR 是一間美國東海岸的媒體公司,專注於高科技初創。他也即將在 2013 年 9 月 20日出版自己的作品:This Is How You Pitch: How To Kick Ass In Your First Years In PR。

很可能我是個大男孩,但在職場上,新聞稿這檔事變得寫的人痛苦,讀的人也同樣難受。它們成了一種討好客戶或投資夥伴的工具,讓某人非得花 750 美元把它丟上線,或推到實際通路播送。

通常新聞稿架構如下般簡單:

第一段:無聊的介紹,像是:今日我們 X 公司(一間公司做了某事,用最痛苦和愚蠢的方式描述)發佈 Y ,其中還包括 Z 。

第二段:一段引用,然後很可能是一些加工過的句子,可能是某個人欣喜、興奮或者激動的做著某件一點也不欣喜、興奮或者激動的事情。

第三段:再來段引言,還有附帶結論。

新聞稿沒有任何有趣的點,而且大部分,只包含一點點或者根本沒有有用的資訊。您必須透過篩選才能找到一個潛在的實際新聞。

Tesla 最近發了篇很棒的新聞稿,內容大意是它們的產品 Model S 在 NHTSA 的測試中被評為歷年來最安全的汽車,此新聞稿跟任何我看過的都不同,是指好的方面。 830 個字,滿滿的產品資訊,極為豐富,沒兜來彎去,內容紮實,寫的都跟「事實」有關。

Tesla-Model-S-Electric-Sedan

Tesla Model S

配著 Teala 的新聞稿,以下整理出七個能讓新聞稿更好的秘方:

1 .不要為了發稿而寫新聞稿

如果您坐在那邊思考:「可能這不是個好新聞稿。」那這篇稿子可以丟了。除非某人簽了什麼一定得發稿的合約,不然就不要發。

1.5 .如果您發個新聞稿是為了給記者去寫故事,記得寫個 FAQ

說真的,只要陳述事實。

2 .有什麼就寫什麼

您的客戶剛更新了一個新版本,其中有個可以在 Mail 中夾帶小狗圖片的插件嗎?那就寫出來。您的執行長真的對此更新感到高興嗎?談談為什麼,不要只在他理由合理的時候才寫。可能大眾都注意到了那些信件中的狗──執行長必須說明!如果他沒這麼做的話,就叫他別多話。或者叫「她」,我提倡性別平等。

這部分可以看看 Tesla 新聞稿中的兒童座椅部分:

後部碰撞這項試驗,對備用的第三排兒童座椅來說極為重要。對於這一點, Tesla 安裝了雙重保險桿。這是為了保護在公路上高速衝擊下,不會對第三排乘客造成永久傷害。當汽車遭受正面或側面的傷害,第三排是最安全的位置。

清楚說明產品「有」什麼,與增加設備的前因後果。

3 . 盡量不要用格(引)言

沒人需要無用的格言,除非它們對世界有重大影響。對,那就會是例外,但大部分您用的「 two-bit startup  」或「 SaaS-for-whales emporium 」可都沒那種價值。如果有某個人需要引言,他們會詢問。如果稿子裡滿是引言的話,沒人會想幫您的笨公司寫報導。假如他們有這個需要,那他們也一定會問。

4 .開門即見山

如果您的整篇新聞稿可以濃縮成四個重點,那四個重點就是您的新聞稿;如果您可以濃縮到剩三個,那三個就是您的新聞稿,以此類推。試著把所有的贅詞都從您的新聞稿裡擠出來,想像您是個快截稿的記者,然後您必須寫出整個脈絡,且您只想要能寫進報導裡的資訊,那就是您的新聞稿裡該給的。

來看一下 Tesla 的新聞稿開場: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獨立測試, Tesla Model S 被評為 5 星評級車種,不僅在整體評分上,在各細項皆無例外。」

看看這有多棒?我沒看到任何贅言,讀起來甚至像法律綱要。

5 .試著讓它值得一讀

我不會說要把它寫成部曠世鉅作,但回想一下會讓您大笑或是有趣的東西,您該寫的就是那些。
沒有空間讓您想說:「嗯‧‧‧我要怎麼適當推銷我的品牌?」事實上,如果您這麼想,下次帶您的電腦進浴室思考:「我要怎麼讓一個原本討厭我產品的人,不會讀這稿子而覺得無聊,或者讀到快睡著?」

關於新聞稿的幽默, Tesla 是這麼運用的

「 Model S 所配備的鋰離子電池,在之前一次也沒有著火,在 NHTSA 測試期間和之後也都沒有。」

除了描述所開發的電池「事實」以外,還順便幽了近年來常見的「電池過熱著火」一默。

6 .別因為雇了誰而發新聞稿,除非他們真的有那麼重要

有個好法子可以測測他們是不是那麼「重要」,他們之前有沒有在前五百大企業裡當過高階管理者,如果他們沒這經歷,那就不用發新聞稿。如果客戶這麼要求,就盡可能的推託掉,但別丟了工作,我可不想有罪惡感。

7 .樂在其中

閱讀新聞稿向來是件苦差事,也因此困擾著這整個世界。它們讀來痛苦、無聊、自我感覺良好。如果我們可以決定不要「塑造」品牌,轉而重點放在「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撰寫的時候就跟寫自己部落格一樣的樂在其中,有可能我們的人生會過得好一點。

喔,最後一點,如果您覺得寫作無聊,那願神保佑您換個工作。

讓吸引力弄假成真--Paypal 與 Reddit 的成功啟示

Posted: 26 Aug 2013 03:49 AM PDT

medium_2442998312 (1)
照片來源:Flickr

一般而言,平台與雙邊市場(two-side market)很難有個華麗熱鬧的開場,特別是當平台同時需要大量消費者與生產商時,情況變得更加棘手。雖然像美食評價網站 Yelp 這樣的服務,只要很多消費者留評價,商家自然會追隨。但拍賣網站 eBay 和問答社群 Quora,消費端(買家、發問者與讀者)與生產端(賣家、回答者)在網站成立第一天就得彼此互動,才能陸續製造新的使用者。如果生產者不願在平台上放上產品,又何來消費者?網站應該呈現給使用者的應當是買賣交易熱絡的狀態,畢竟有誰敢在空盪的鬼城買東西賣東西呢?但是吸引第一批使用者並不容易,這時可以學學一些網路社群的「造假」招數,只要平台或服務夠好,很快就能「弄假成真」。500 Startups 導師(mentor) Sangeet Paul Choudary 提出幾個要訣教你製造「假人氣」(註一)。

灑種

約會網站會先建立一些假帳號、假個人資料,設定討論議題,營造熱絡環境,創造誘因讓使用者停留。買賣平台也可以發起假活動,吸引買家與賣家。

灑下帶來需求的種子

在《Paypal Wars》這本書中,作者 Eric M. Jackson 揭露 Paypal 建立賣家基礎的秘辛,Paypal 認為 eBay 是他們的關鍵銷售平台,於是想出巧妙的計策冒充需求。他們開發了網路機器人在 eBay 上狂買東西,並且一律堅持使用 Paypal 付款,於是賣家發現了 Paypal 這個新服務,而且急急跟上這個看似很受歡迎的付款機制。而相較當時其它選項,Paypal 的確是非常出色的付款方式,所以真正的使用者快速累積。

灑下帶來供應的種子

如果沒有相應的產品,平台也只是網路蚊子館而已。買賣平台尤其如此,沒人上來張貼產品,無異於廢墟。為了解決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有些買賣平台建立假性供應來吸引買家。澳洲最大的物品租賃網站 Rentoid 創辦人 Steve Sammartino 招徠使用者的方式很簡單:自己購買一些產品,並把它們租出去。

灑下優良種子

當你「造假」,何不造得完美一點呢?MegaUpload 深諳流行樂團歌曲 MV 必然能比以小狗當主角的家庭影片引來更多流量。同樣的,約會服務也很清楚男人要的是甚麼,所以把網站填滿拉丁美洲模特兒的照片就對了。

灑下營造良好氛圍的種子

Reddit 共同創辦人 Steve Huffman 曾經坦言,最初 Reddit 上頭滿滿的內容連結其實都是由假帳號張貼的,為的就是要營造熱絡環境。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內容全是 Reddit 創辦人真正的喜好,因此不僅帶來源源不絕的人氣,吸引到的也是擁有類似興趣的網友,從而創造出良好的社群文化。

創造誘因

創造供需也不用完全自己動手做,你可以提供一些誘因激勵使用者主動加入,以刺激更活躍的參與。如果你找群眾發起活動,亞馬遜的 Mechanical Turk 是個不錯的選擇,YouTube 舉辦的影片競賽,同樣是以人工誘因催生最初的使用者基礎,後來也真的引起熱烈迴響。

一開始別強求規模化

可規模化(Scalability)超讚的!網路產業的重點不就是這個?不過網路社群在早期病毒流傳、高互動之前,或許無須一味追求快速規模化。Quora 剛成立時,管理員會自己回答一堆問題,Brian Chesky 透露 Airbnb 的第一批使用者,是他帶著相機挨家挨戶拜訪得來的。

有時候,動手做後再自動化,比起直接自動化並測試幾百遍,來得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剛開始親自播種,有助於你以使用者的角度來體驗產品,這堂課程,無價!

(註一)How Paypal and Reddit faked their way to traction

小調查:青少年眼中的手機世界

Posted: 26 Aug 2013 12:37 AM PDT

mean-girls-cast

照片來源:Mean Girls

Mobile-ent 的 編輯 Tim Green 在威爾士的某邊遠地區度假。遠離熟悉的網路環境後,他無法時刻關注科技界的重大新聞了。於是,他決定採訪幾個年輕人,看看他們的手機習慣是怎樣的。這些談話不具備太大的代表性,不過整體看來還是蠻有趣的。接受採訪的三個人是:Lois(16歲),Marnie(14歲)和 Lucy(12歲)

我非常討厭黑莓

iPhone 是多數年輕人的選擇。Marnie 和朋友們都用 iPhone,而 Lois 說他的70 多個朋友裡,只有 4 個人用黑莓,其它的都用 iPhone。Lucy 用的是黑莓,但是她說自己非常討厭它。當問她為何討厭黑莓的時候,她說,「它老是死機,攝影機很糟糕。它甚至並沒有那麼老——還不到一年」。

其實,他們以前也是用黑莓的,但是從去年聖誕節開始,所有人都開始換手機了,現在的情況是,所有合約到期的人都想要 iPhone。黑莓的新手機完全被年輕人忽略了。Lois 說,「我從未見任何人使用它。有趣的是,兩年前,所有人都知道黑莓新手機發表了,而且他們都想要一部。現在,沒有人感興趣。」

Lois 仍然懷念全鍵盤和 BBM(BlackBerry Messenger)。他說,iPhone 上仍然沒有替代 BBM 的東西。當聽說 BBM 要登陸iPhone 的時候,他表示非常高興,說自己一定要試試,不過,他不明白為什麼黑莓要那麼做,「那是人們喜歡黑莓的一個原因」。

女孩不用 Android

Android 系統或許征服了世界,但是這幾個年輕人表示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Lucy 說,「是說 HTC 和 Sony?又大又胖的手機?」於是Tim Green 解釋了一下,然後Lois 表示,有些男孩子有Android 手機,但是女孩子都沒有。女孩子 Marnie 說,她不知道有誰用 Android 手機。

Nokia 手機只是備用

Lucy 說,她認識一個用 Nokia Lumia 的男孩,不過「他是沒有其它選擇」。Lois 說許多男孩用便宜的 Nokia 手機,因為他們並不在意自己的手機,而女孩就不同了,「如果你看到一個女孩拿著舊 Nokia 手機,那是因為她的主力手機壞了,或者被沒收了啥的。」

玩手機是浪費時間

智慧型手機上的信息永遠看不完。總是有新的消息要回覆,或者Youtube 上有新東西可看。Lois 說他有時候也會受不了,然後把它扔到一邊去幹些別的事情。Marnie 則表示,那至少是一種社交,「與 Minecraft 上浪費時間不同,那簡直是沒有目而且悲哀。」

Lucy 說她對手機不上癮,但是對 iPad 上癮。「學校給了我們 iPad,而我們只是用它上 Instagram、SnapChat 和 YouTube。每個人都隨時連接網路。他們一定覺得iPad 能幫助我們學習,但結果完全是適得其反」。

沒人買無廣告的付費版本

Lucy 說她母親根本不知道怎麼設置 iTunes 帳號,她都是用禮品卡買的。Lois 有自己的帳戶,但是他幾乎不買什麼東西,他也沒有買過音樂,「我以前用 Limewire,現在我錄製 YouTube」。Marnie 說,自從 Music Tube app 出現之後,沒有人去 iTunes 上買音樂了。至於付費 app,她說,「有時候付費版本是阻擋廣告的。我不知道誰會為這個付錢。你只要忽略廣告就好了。」

從口袋裡建造運輸帝國,Uber 何以價值連城

Posted: 25 Aug 2013 09:28 PM PDT

uber照片來源:Uber

對一般大眾來說,Uber 是一個便利的叫車服務,而在投資者眼裡,Uber是一項價值34億美金,充滿發展潛力的業務。2011 年 11 月,當 Uber 從包括 Menlo Ventures、Benchmark Capital 和高盛在內的投資時,這一估值還只有 3.3億 美元。不到兩年時間,Uber 的估值已經翻了 10 倍。下面這篇來自 BusinessInsider 的文章將會解釋,為什麼 Uber 這麼值錢。本文由虎嗅網編譯:

不只是叫車服務

如果你曾使用過Uber,或者你住在一個叫車極難的城市,那麼你會知道 Travis Kalanick 和他的團隊所做的事情簡直堪稱壯舉——因為誰也不想遲到或者被晾在路邊。

不過 Uber 究竟憑什麼值幾十億美金?除了讓我們及時到達目的地外,它還能做些什麼?

截至目前,你還只能透過 Uber 叫車。2009 年成立時,Uber 走的是豪華叫車服務路線。不過現在 Uber 也提供一些便宜的服務,比如普通代步車或者計程車的叫車服務。Uber 的叫車 app 不能預約時間,只接受即時請求。

在 CEO Travis Kalanick 看來,Uber可以提供的服務,應該會遠遠超過單純的交通工具。接受財富記者的訪談時,Travis Kalanick 指出,他將 Uber 看成是「生活方式與運輸方式的交會點」。

Travis Kalanick 希望 Uber 能在使用者需要的時候即刻滿足他們的願望,不管是叫車還是其他。打個比方,假如你想送個包裹給住在另一區的朋友,就可以選擇招個 Uber 司機過來取包裹之後幫你快遞。

Uber 團隊已經試驗過了用冰淇淋車給預定的人送冰淇淋;也嘗試過在情人節遞送玫瑰花,提供租賃直升飛機服務或是在德州提供燒烤服務。雖然其中有行銷炒作的成分,不過這些也的確是 Uber 測試新運送服務,實踐自己奇思妙想的方式。

雖然現在 Uber 提供的全天候服務裡還只有叫車服務,但是 Uber 正在努力開拓世界範圍的運輸網,以求最終實踐其他即時運送的服務,比如送包裹、送家具、送食物,等等。

Travis Kalanick 的好友,也是Uber的投資人Shervin Pishevar 構想了未來 Uber 的業務宏圖:

Uber 正在建立一個覆蓋各個城市坐標的數位網路。一旦坐標網路建立起來並在所有人口袋裡順利運行,作為一個站台,Uber 的想像空間非常巨大。但是 Uber 現在還處在帝國建造階段。

不過這不代表你可以在Uber上實時要求任何服務。

「有些事情 Uber 也不做」,Travis Kalanick 告訴記者。比如曾有人透過 Uber 呼叫門房服務或是預訂旅館,但是對此類服務的要求其實非常稀少,所以Uber不會為這類請求提供實時服務。「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Travis Kalanick 說。

Uber並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會在物流運輸行業的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其他的實時物流服務公司,比如 Seamless 或者PostMates,都可能抑制 Uber 的擴張計劃;多城市的發展道路也給了 Uber 帶來了法律上的麻煩——政府會保護當地的出租公司;而 Uber 的競爭者 Hailo、SideCar 和 Lyft 也逐漸開始展現實力,衝擊 Uber 的市場。

為什麼值 34 億?

以 1 億 2500 萬美金的年收入來看,Uber 34億美金的估值偏高。不過如果考慮到 Uber 未來遠超出網路叫車服務的業務計劃來看,這個數字或許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一位並沒有投資 Uber 的投資人認為這個估值並不算瘋狂,Uber 未來定能取得與估值匹配的發展:「在市場上你甚至找不到很多可堪比擬的對象」,他解釋到,「如果你想尋找一個和 Uber 一樣能提供多種服務的公司,現在並沒有太多替換選項。」此外,他還提到 10 到 12.5 億美金的估值可能會更加適合 Uber 現在的規模。「Uber 未來的業務有多向發展的可能,我認為這是投資者將 Uber 估值定位 34 億美元的原因。」

Uber 的成長讓投資者們倍感興奮,該公司營收的每月環比增長率達到 18%,並在涉足的所有早期市場都取得獲利; Uber 從去年 75 名員工到現在,已經成長為 300 人以上規模;而它在世界範圍內業務開展城市也已經超過 35 座,高於一年前的 12 個。可以說,Uber 已經是當前的產業領袖。

另外,Google 對 Uber 的投資也為 Uber 增值不少。Google 地圖和 LBS(適地性服務)將會和 Uber 的快遞業務產生很強的化學反應。

超正常!25 件在 1999 年會做的事

Posted: 25 Aug 2013 07:09 PM PDT

本文出處為 T 客邦 〈 超正常!25 件在 1999 年會做的事 〉。Inside 獲 T 客邦授權轉載。

轉眼一過,現在已經是 2013 年,人人拿著智慧型手機跑來跑去的時代。把時間調回到 1999 年,其實當時有好多現在看起來低科技的事物,而且還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看看面整理的 25 件在 1999 年會做的事就覺得好懷念,你又中了幾個呢?

1.在 Nokia 玩著綠色螢幕的貪食蛇

這根本就是手機唯一好玩的遊戲,不過話說回來,Nokia 的貪食蛇實在是太經典,就算沒用過 Nokia 手機都很可能有玩過。

01

圖片來源:BuzzFeed

2.還錄影帶的時候要先用迴帶機轉到開頭

要是還認得出來這東西應該都是老人了吧......捲錄影帶實在是很好玩,有的還有車子的造型。

02

圖片來源:BuzzFeed

3.用投影機上課

現在多半是用電腦接投影機來上課,這種用透明板的投影機已經很少見了,但應該還是找的到。

03

圖片來源:BuzzFeed

4.用家裡的電話打給朋友

現在人人有手機,家裡就算沒電話好像也不會有什麼困擾。以前打電話都會覺得線來是不夠長,看到電影中老外家的電話都可以拉好長就很羨慕。

04

圖片來源:BuzzFeed

5.放入 CD 到你的電腦裡

雖然現在還是有 CD,但用的機會相對少了很多,而在那個年代,不管裝什麼或是聽音樂都還是要靠著 CD 才行,光碟機根本就是組電腦的標配,沒光碟機就好像現在電腦沒網路一樣廢。

05

圖片來源:BuzzFeed

6.用 3.5 吋磁片來存檔案

好多作業都還是用這個小東西交的,備份資料也好好用,現在看起來容量還真是小到不知道怎麼用。

06

圖片來源:BuzzFeed

7.上網要等數據機撥接

數據機慢就算了,還吵死了,但現在聽到那音樂還是會很懷念。

07

 

圖片來源:BuzzFeed

8.使用 Encarta 百科全書來做作業

也許這在國外比較常被用到,我到是完全沒有用過這套百科。

08

圖片來源:BuzzFeed

9.用 Sony 隨身聽來聽音樂

CD 隨身聽當時好流行,還要有防震功能走路才不會中斷音樂。

09

圖片來源:BuzzFeed

10.使用實體地圖,或是列印地圖

現在手機都有地圖,連車上都不會準備地圖了,以前出門都要準備好紙本地圖,有的還重死了。

10

圖片來源:BuzzFeed

11.轉到 MTV 頻道看電影音樂的資訊

現在都是用 YouTube 來看音樂 MV,以前每天都是盯著 MTV 頻道來追星。

11

圖片來源:BuzzFeed

12.看雜誌來做時尚參考

其實現在看雜誌還是很日常,不過更多人會直接上網來看時尚,雜誌越來越難做。

12

圖片來源:BuzzFeed

13.用傳統郵件來繳帳單

電子帳單、自動扣款好方便,根本就回不去以前收信再跑去繳費的時代,以前便利商店還不能繳帳單,繳個錢要跑好多地方。

13

圖片來源:BuzzFeed

14. 燒錄光碟並確認不會超過空間

640MB 確實還是很不夠用,儘管當時的檔案也沒有很大。燒光碟還會特別去買高速光碟機和高速光碟片,速度快燒起來就很爽快,還有那光碟快速旋轉的聲音,不是現在 ThunderBolt 裝置能比的。

14

圖片來源:BuzzFeed

15.使用一次性相機來拍照

現在人人有手機,這東西也不太容易買到了,老實說這相機我也只用過一次。

15

圖片來源:BuzzFeed

16.用床頭音響來放音樂

而且還要放錄音帶,放完還要自己換面。

16

圖片來源:BuzzFeed

17.透過電話或是旅行社來買機票

現在網頁點一點就買好機票實在是好方便,以前還要帶一大疊的機票到機埸,不像現在帶護照就好了。

17

圖片來源:BuzzFeed

18.擔心千禧蟲的問題

以前的電腦到 2000 年(維基百科)就會當機,現在的小孩應該很難想像吧。

18

圖片來源:BuzzFeed

19.用小畫家來工作

其實小畫家超級好用的,到現在還是很好用。(無誤)

19

圖片來源:BuzzFeed

20.看報紙

雖然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看報紙,但更多人是上網看新聞,路上也不太容易看到有人在看報紙,多半是在滑手機。

20

圖片來源:BuzzFeed

21.用電話答錄機來聽留言

通訊軟體實在太多,現在已經很難找不到一個人了,答錄機什麼的也顯得有點多餘。

21

圖片來源:BuzzFeed

22.用文字藝術師來讓你的報告變更酷

其實一點也不酷,現在回想起來。

22

圖片來源:BuzzFeed

23.用電話簿來找電話號碼

以前家裡都會有一本,但從來也沒翻過。現在要什麼電話,上網查就有了。

23

圖片來源:BuzzFeed

24.去百事達租電影

百事達也退出台灣了,雖然現在還是可以找到租片的,但上網看電影還是方便多了。

24

圖片來源:BuzzFeed

25.用嘴吹你的任天堂卡帶

卡帶吹氣會生鏽,任天堂 過了25年才說。仔細想想,這行為根本就是一種病毒。

25

圖片來源:BuzzFeed

2025 年可能會出現的 8 種新職業

Posted: 25 Aug 2013 06:53 PM PDT

隨著新興科技的發明與誕生,人們的職業類別也起了變化。別驚訝,有天您可能會得到體內微生物平衡家、企業搗蛋員或是科技園丁的工作!

新科技可能會取代某些職業,並改變其他職業的形態,甚至創造全新的職業類別。創新會對整個就業市場起變化,造成影響的範圍之大,從感應器到 3D 成型技術都有可能創造新職業。

在紐約一間趨勢觀察公司 Spark & Honey 的辦公室裡有一大面牆讓員工發揮想像力,貼滿對未來職業的幻想,以下精選出 8 個很可能在未來出現的新職業

1. 數位「送行者」 Digital Death Manger

constantine-4 拷貝-720Photo Credit: 康斯坦丁 電影劇照

對於許多經營個人品牌的人來說,紀錄生活中的大小事是很重要的事,這可能成為人們定義並記得他的重要來源。「生活記錄」對活著的人來說重要甚至是有相當價值的,同樣地,對往生者說也是。在許多哀悼亡者的場合,我們會播放他的照片、音樂、文字來紀念,種種元素構成我們對一個人的定義也成為懷念對方的方式。就像安迪・沃荷有基金會管理他留下的作品,也許未來會有「數位送行者」的職位,替人們管理往生後所留下的數位遺產。

2. 非學校教育輔導員 Un-schooling Counselor

no school 拷貝-720Photo Credit: Photo Pin

現在一成不變被考試、報告填滿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在未來被淘汰,未來的教育形式會更多元,人們可能申請一年的課程,一下子在台灣上課一會兒又飛到別的國家。受教育的地點與時間不再像以往一樣受到規範限制。這時「非學校教育輔導員」會扮演重要角色指引人們如何進行學習規劃。

3. 「扶手椅」探險家 Armchair Explorer

Arcade game 拷貝-720Photo Credit: Photo Pin

在過去,溝通技術的成本是昂貴的(例如衛星),未來隨著科技進步,溝通將會變得無遠弗屆,這時會誕生的新職業是「扶手椅探險家」,應驗「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句話,扶手椅探險家的工作內容是在家動動搖桿,讓探測器上山下海檢查通訊系統、設備是否完善,或許這份工作適合許多熟悉操作搖桿的遊戲玩家呢!

4. 3D 成型工人 3-D Printing Handyman

鋼之鍊金術師 拷貝-720Photo Credit: 鋼之鍊金術師

假設今天家裡水龍頭的某個零件壞了,工人可能要回店裡拿備用零件,零件或許還是中國製的,來來回回確認的過程可能會耗費不少時間。未來,工人可能直接在您的家中使用 3D 成型機做出需要的零件!隨著未來 3D 成型機逐漸普及,能在現場馬上製成的東西還需要繞大半個地球取得嗎?

5. 微生物平衡家 Microbial Balancer

balancer 拷貝-720Photo Credit: 行運超人 電影劇照

從您的腸道到嘴巴,裡頭的微生物環境一直是許多學者研究的焦點。未來可能會出現「微生物平衡家」他們懂得解讀您的基因,監控體內從腸道到嘴巴的微生物環境,讓您不管在家或學校都能讓體內微生物取得最佳平衡,概念類似命理學家幫家裡擺風水陣一樣!

6. 企業搗蛋鬼 Corporate Disorganizer

boo 拷貝-720Photo Credit: 怪獸電力公司 電影劇照

大型企業經常面臨制度僵化、了無新意的困境,也許這些大型企業也想像個新創公司一樣充滿活力與創新氛圍。這時他們需要「企業搗蛋鬼」來製造一些「組織過的小小混亂」,企業搗蛋者為原本穩定的環境帶來的小小混亂,打破僵化制度、避免資源分配不均,為老舊體系注入創新活力!要是真的能領薪水當個搗蛋鬼大概會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不過所謂「組織過的混亂」要如何執行又不至於釀成大災難呢?

7. 數位排毒專家 Digital Detox Specialist

phone addict 拷貝-720Photo Credit: Pixel Addict

現代幾乎人人手機不離身,甚至患有手機成癮,沒了網路好像世界要崩塌一般的就像是中毒一樣,這時我們需要「數位排毒專家」帶領我們遠離科技網路、走進大自然,或者至少在科技與生活中取得平衡。其實現在已經有類似的數位排毒活動,我們曾經寫過的文章「您累了媽?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法則」 WPBeginner、List25 創辦人 Syed Balkhi 就曾經花了大筆錢參加「數位排毒」呢!

8. 科技園丁 The Urban Shepherd

Urban BeekeepingPhoto Credit: Micha Theiner

隨著科技更趨進步,在追求科技與綠色環境共存之時,家裡可能會有城市蜂巢、植生牆、科技堆肥的出現,這時候我們會需要一個科技園丁或是科技管家幫我們打理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