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mail 大改版,Google 試圖重新定義收件匣”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mail 大改版,Google 試圖重新定義收件匣

Posted: 30 May 2013 03:50 AM PDT

gmail.001

Gmail 的官方部落格指出,Gmail 將進行重大改版,主要會針對收件匣進行改造,將信件自動分類,並用分頁的方式呈現(註一)。

desktop

如上圖的網頁版 Gmail 所示,收件匣會以分頁的形式將信件再歸類,預設有四個基本分頁─Primary、Social、Promotions、Updates。Primary 列出來自朋友和重要人士的信件;Social 列出來自 Facebook 等社群網站的信件;Promotions 列出的可能是些店家折扣或垃圾信件;Updates 則列出帳單類的待確認信件。當然,這些分頁是可以客製化的,就像目前的篩選器(Filter)功能一樣,你可以自己決定哪類信件該被自動歸進哪些分頁。

根據 Google 官方部落格的說法,新的收件匣功能會在未來幾週內推出,Android 和 iOS 版的 app 也會陸續更新。

iphoneandroid

新版 Gmail 的介紹影片:

然而,國外科技媒體 Venture Beat 卻認為 Google 的舉動堪稱瘋狂(註二),他們在報導中表示:

為了完成這個簡化信箱的任務,Google 所做的卻不是減少功能,而是增加。
In its quest to simplify email, Google isn’t removing features — it’s adding them.

這已經不是 Google 第一次插手信件分類,在 2010 年的時候就已經推出優先收件匣的自動分類信件功能,依「Google 的認知」來替你判斷那些信件比較重要。雖然這項功能被神化為脫離信件苦海的武器,但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達成預期。

與在 Facebook 上看到朋友的貼文不同,Email 具有指向式的特性。如果是一封來自朋友的信件,你不能夠像對待 Facebook 好友的貼文那樣置之不理。Email 就是對話。

而對 Gmail 開發團隊來說,很不幸的,信件不像網路上流傳的文章或影片,並沒有太多的社群信號可以用來運算。因此,當然也很難依「Google 的認知」來挑出真正重要的信件。

正因為如此,簡化信箱的任務才會一直以來讓開發團隊感到頭痛,也不外乎目前依然有許多的信箱服務不斷地推出,如 Mailbox。這些更新和服務的推陳出新似乎都顯示,目前我們所使用的信箱依然有改善空間。讀者不妨向 Google 提出自己的使用心得,或許可以幫助 Google 改善 Gmail,畢竟 Google Desktop 就是從使用者意見中誕生的。歡迎讀者留言討論。

(註一)A new inbox that puts you back in control
(註二)Gmail’s new inbox sorting proves that e-mail is still very much broken

社群行銷案例學習:連推銷自己都不會的行銷公司——「愛台灣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Posted: 30 May 2013 02:21 AM PDT

m1

第二次寫 Case Study,還真不習慣。主要原因是我上一篇「用心經營的『桂格燕麥』臉書粉絲頁寫得太歡樂,這一篇卻直接邁向暗黑地獄世界,落差好大。謎之音:妳又要做得罪人的事了喲?(我得罪過的人還少嗎?光是抄襲事件系列文就得罪了一拖拉庫人,多一個不多)。這次要介紹的對象厲害了,是一家台灣行銷公司。說是公司吧,其實也稱不上。因為不但沒有官網,連個像樣的公司信箱都沒有。你有見過哪家行銷公司用 gmail 當信箱的?連我這個小小咖部落客都有自己的專屬 domain 信箱了呢(挺胸)。

到底是哪家行銷公司這麼神奇呢?它就是「愛台灣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這名字真的是...)。由於「愛台灣資訊」沒有官網,於是所有公司簡介、聯絡方式、公司行銷都經由臉書粉絲頁「愛台灣媒體行銷資訊站」完成(這絕對是錯誤示範,乖孩子請不要學)。

「愛台灣資訊」的主要服務內容是臉書行銷。可我怎麼觀看了他們的臉書粉絲頁老半天,得出的感想只有一個:「到底是哪幾位客戶膽子這麼大,居然敢把案子交給這樣的行銷公司?」,真是勇氣可嘉。

以下是我總結的「會把公司名聲搞臭」的幾個粉絲頁經營方式。

1 小編不產生內容,直接抓別人的圖文來用

m2

你沒有看錯,最後那段是我直接上場嗆聲(看不下去了,粉絲頁比較有內容的文章都是抓別人的)。此圖截取自這篇原文由 cacaFly 撰寫。先不去討論究竟有沒有經過授權,身為一家專攻臉書行銷的行銷公司,如果連「產生優質內容」的能力都沒有,如何取得客戶的信任?

2 藉由觀念不正確文章散佈錯誤行銷理念,達到推銷自己的目的

m3

關於傳統廣告公司被臉書機器人所取代的文章,是科技報橘翻譯 Business Insider 文章而來。文章內容本身就是有誤(Business Insider 原文也被網友噓到爆),臉書機器人根本不可能取代傳統廣告公司。為何?因為優秀的廣告公司打造的不是「廣告」,是「品牌」。「愛台灣資訊」為了在內文中推銷自家公司服務,不惜散佈錯誤資訊。還有這一句很妙:

廣告內容完全不需要專業人士來製作就可以達到有效的宣傳與轉單。

所以說,「愛台灣資訊」的工作人員沒有一位是專業人士嗎?那客戶選擇你們的服務是幹嘛的?嫌錢太多?(冏)。

3 拉不到新客戶,不如來賣舞台劇票

m4

一切盡在不言中...

4 盜用別人 infographics,故意不保留圖片 credits footer 部分

m5

大哥,您 screenshot 別人作品也做得太明顯了點。右上角的 Pinterest 分享按鈕都還在(請移開滑鼠,就會消失了喔!啾咪~)。雖然此次你有進步,知道要在內文提到原作者「Socially Stacked」。但是我很想請教一件事,直接提供原文 link 到底是有多困難啊!

文章寫到這,我累了(有種血壓飈高的 fu)。從我的角度來看,「愛台灣資訊」對於網絡行銷幾乎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大多數客戶在把案子交予行銷公司之前,都會參考該公司對包裝自家品牌的能力。這點 cacaFly 就是一個好榜樣。我真心希望此類不合格的行銷公司能少出現,有損整個行銷產業在客戶心中的形象。

12 個你該跟開發者約會的原因

Posted: 30 May 2013 01:39 AM PDT

本文譯自〈12 Reasons Why You Should Date a Developer〉。

開發者絕頂聰明,他們對自己的專長滾瓜爛熟,而且不斷在學習新事物。

001

他們對親密關係心存感激,並且很清楚不是天天都是生日、情人節或聖誕節。

002

開發者擅長解決問題,吵架他們會全力以赴彌補裂痕。

003

開發者經常得跟一行行無止盡的程式碼搏鬥,只為了找出一個該死的分號,所以他擁有異於常人的耐性。

004

幽默感是每個開發者必備特質,畢竟他們的生活處處充滿可怕的驚奇,與其此恨綿綿無絕期,不如自娛娛人笑嘻嘻。

005
你很想被服侍得妥妥貼貼嗎?優秀的開發者總是專注細節,近乎苛求。

006
開發者通常樂在工作,回家不會擺臉色給你看。

008

鬼打牆的心理遊戲,開發者是不會有興趣和你玩的。呃,除非你說的是電動遊戲。

009

開發者是思想家也是學習者,樂於和你進行深度討論,他們也懂得欣賞你的觀點。

100
他們無所不在,網路上隨便都可以撿到一個開發者。

11

跟開發者談戀愛永遠不會無聊!他們都是好人。

12

至少,他會修電腦。

007

台灣網路流量報告:Yahoo! 到達率最高、Facebook 使用時間最長

Posted: 29 May 2013 11:35 PM PDT

tumblr圖片來源:Tumblr

原文 〈 ARO/MMX 公佈 2013 年 4 月 Media Metrix 網路流量報告 〉 刊載於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網站

根據 comScore Media Metrix 報告,台灣 2013 年 4 月不重複使用網友人數為 1,187 萬位,平均每位使用者當月份上網 1,411 分鐘或 23.5 小時、瀏覽 2,416 個網頁。與 2012 年同月份相比,上網網友人數與平均上網次數微幅提升,但使用時間與瀏覽網頁數則觀察到小幅降低。

2013 年 4 月與 2012 年 4 月台灣網友整體使用狀況
130530-03-01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發佈單位:創市際 ARO
研究期間:2012 年 4 月、2013 年 4 月

台灣網域主排名

2013 年 4 月台灣網友到達率最高的網域主為 Yahoo!奇摩,共有 1,149.9 萬位不重複使用者,到達率 96.8%,平均每位使用者花費 354 分鐘在這網域主旗下網站、瀏覽 489 個網頁;其次是 Google Sites,共有 1,030.7 萬位使用者,到達率 86.8%,平均每位使用者花費 183 分鐘、瀏覽 212 個網頁;到達率第三的網域主則是 Facebook,共有 927.4 萬位使用者,到達率 78.1%,平均每位使用者在此花費 379 分鐘、瀏覽 544 個網頁。

2013 年 4 月台灣網域主到達率前 10 名
130530-03-02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發佈單位:創市際 ARO
研究期間:2013 年 4 月

使用者輪廓

2013 年 4 月台灣網友男性與女性比例為 51.5:48.5,細分年齡族群,25-34 歲族群佔大宗,其次是 15-24 歲族群與 35-44 歲族群。觀察使用者家庭年收入分佈,年收入在 24 萬 -- 48 萬的使用者佔大宗,為全體網友的 27.4%、其次是 48 萬 -- 72 萬區間(23.7%)、120 萬以上的則佔 16.7%。

2013 年 4 月台灣網友使用者分佈
130530-03-03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發佈單位: 創市際 ARO
研究期間: 2013 年 4 月

台灣網友使用微網誌概況

台灣網友仍有使用微網誌的習慣,4 月 MMX 數據顯示,微博是最多台灣網友使用的微網誌,有 108.3 萬不重複使用者造訪,因有眾多中港台公眾人物在微博發言,吸引民眾使用關注,其次是噗浪、Google Plus 與 Twitter。另外近日被 Yahoo!以 11 億美元收購的 Tumblr,也有 47 萬台灣網友造訪。而在使用狀況方面,平均每位網友在噗浪花費 148 分鐘、瀏覽 184 個網頁,使用狀況較其它微網誌顯著,微博平均使用狀況排名第二,而 Tumblr 使用者數較低,但平均下來使用狀況也算不錯。

2013 年 4 月主要微網誌台灣網友使用狀況130530-03-04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發佈單位:創市際 ARO
研究期間:2013 年 4 月

觀察各微網誌使用者性別分佈發現,除了 Twitter 使用者男女比例較為平均,Google Plus 男性使用者較高外,其它微網誌使用者多以女性比例稍微較高,其中噗浪則是女性使用者佔 59.1%,顯著較高。年齡方面,各微網誌使用者皆是逾 6 成使用者為 15-34 歲族群,唯有 Google Plus 的使用者集中在 25-44 歲區間。

2013 年 4 月主要微網誌使用者性別、年齡分佈130530-03-05資料來源:comScore Media Metrix;發佈單位:創市際 ARO
研究期間:2013 年 4 月

(註一)應城邦媒體控股集團請求,自 2012 年 9 月數據起,PIXNET 痞客邦由 Cite Media Holding Group 區隔出。
(註二)網域主若參與 comScore 流量稽核(UDM),以大寫 U 或小寫 u 標註,其差異在為 U 為全站參與 UDM,u 則是部分參與 UDM。
*上述流量含網站/網路應用程式(非瀏覽器)之網路流量;如 PPStream, Inc. 含 PPStream P2P 影音收視軟體;Microsoft Sites、Yahoo! Site & Google Sites 含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流量。

讓文字發光,第三代部落格平台——Medium

Posted: 29 May 2013 08:46 PM PDT

螢幕快照 2013-05-30 上午11.56.55

圖片來源:Medium 螢幕截圖

編按:Medium 是 Twitter 共同創辦人 Evan Williams 創建的內容網站,Inside 先前曾報導過他打造 Medium 的過程中獲得的啓發。另外,昨天我們寫到的女性情慾網站「臉紅紅」,網站版面遭人指涉抄襲自 Medium,不過兩者性質大不相同,本文介紹 Medium 的宗旨——成為下一代 Blog 平台。最近中國也推出號稱「作者專注在寫作、讀者專注在閱讀」,概念形似 Medium 的網站「簡書」。

如果說第一代個人出版(self-publishing)平台適合嚴肅寫作的話,那麼以 Twitter、Tumblr、Instagram 等為代表的第二代個人出版平台的特色就是言簡意賅,訊息不超過140個字,通常以聲明、圖像和 GIF 的形式出現。

去年 10 月,又誕生了一個新的個人出版平台「Medium」,這個簡單的平台號稱是為下一代的 Blog 準備的。用 Medium 創辦人、同時也是 Blogger 和 Twitter 的共同創辦人 Evan Williams 的話來說,「Medium 無他,就是一個可以進行閱讀和寫作的美好場所。這裡的一切都以文字為中心。當然你也可以用圖像來輔助說明觀點。但是不會有側邊欄、套件或者小工具(widget)。網站沒有任何可以自由設置的地方。」

至於 Medium 的定位是否「反 Tumblr」,Williams 的回答是:

圖片也是很棒的。不過我們建立的是一個能讓文字發光的平台,因為這似乎是現在正需要的東西。顯然,我們知道 Tumblr 實現了某些事情,但是 Medium 的靈感來自很多地方—包括我自己10 年前做 Blogger 的時候曾經想要實現的東西。

medium01

目前 Medium 仍在 beta 測試,採取邀請註冊模式,僅對少量記者、創業者以及其他一些意見領袖開放,他們的寫作者名單正在迅速拉長。Medium 首頁陳列的是獲得 Medium 編輯和使用者推薦最多的文章,文章內容包括給畢業生的建議、新聞評論、軟體工程以及創業等。當然,有時候也會有徵兵、城市規劃等稍微冷門的題材。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文章,但是評論則是對人人開放的,Medium 的會員還可以邀請讀者為自己的文章草稿提供意見。

Medium 的不同之處

儘管 Medium 的目標是成為寫作者的去處,但是除此以外它還有其他一些與以前的 Blog 不同的地方。首先,它是網路化的:如果說第一代 Blog 彷彿一座座孤島,只能透過各自的 URL 之橋連接到網路上的話,Medium 就像是由收藏(見下圖)和使用者推薦連接起來的郊區蔓延:

medium02

其次,Medium 是協作性的:它提供了若干工具讓作者協作並在文章發表前後尋求回覆。如前所述,Medium 會員可以在文章發表前邀請其他人預覽草稿並對其提供意見。讀者還可以對文章進行眉批。而作者則有權決定是否讓評論、註釋公開,像這樣:

medium03

Medium 第三個不同之處是,它的目標不僅僅是向受眾提供粉絲最多或多產作家的文章,而且是最優質的文章。

Williams 寫道,

我們認為,好的想法可以來自任何地方,且應該靠各自的優勢進行競爭。在 Medium,你可以隨時提出意見而不需要發表評論……在演算法和編輯管理的結合下,Medium上的文章會根據興趣和互動得到傳播。有些文章就算不是名人寫的,也有成千上萬的讀者閱讀。Medium 關心的不是你是誰或你認得誰,而是你說了什麼。

到目前為止,那些努力似乎僅限於突出放在首頁的文章,不過我們期待今後這一特點能有所拓展。

專業人士的樂土

除了邀請一般人免費撰稿以外,Medium還有專業作家駐場。上個月,該公司收購了新銳新聞網站 Matter,後者是由 Kickstarter 資助、專門出品深度的科技故事的新聞網站。這些故事的衍生和擴展現在已經在 Medium 上面發布;而全文則仍然在 Matter 網站上以按件或訂閱的方式出售。

Williams 曾多次說過,他希望 Medium 不僅能成為業餘寫手的去處,同時也應該是寫手的樂土。儘管 Medium 會對部分專利內容付費,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或如何讓其他的撰稿人對自己的作品商業化。

Medium 現在能夠吸引到知名度高且往往是專業的撰稿人,其原因部分是由於它被認為是一個撰稿的新的獨特去處(僅限邀請)。隨著它對更多的會員開放,要想維持其誘惑力,尤其是如果不能進一步提供金錢激勵的話,Medium 也許將會遭遇到麻煩。不過 Williams 本人並不擔心 Medium 會失去吸引力,稱該平台從來都不是排他的,好的想法和故事可以來自任何地方,相對於現在公開做的事情,Medium 將來會促使並激勵多得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VIA: mashable.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