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用爛點子打破沉默的「麥當勞理論」”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用爛點子打破沉默的「麥當勞理論」

Posted: 02 May 2013 08:33 AM PDT

Black McDonald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翻譯自「McDonald's Theory」。

當我與同事們無法決定今天中午要吃什麼的時候,我玩了一個小把戲:我推薦了麥當勞。這時候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所有人一致認為我們根本不該把麥當勞納入午餐的選項之一,於是更好的選項就陸續出現了,Magic!

這就像是用最爛的主意破冰之後,討論才真正開始,人們突然之間就會變得非常有創造力,我把這稱作為麥當勞理論──「人們會為了要否決爛主意而受到激勵,產生好的靈感。」

我在工作上很常使用這種「技巧」。專案總是有許多不同的開始方式,有時是因為你得到了一份正式的提案,有時是因為你聽到一些傳言而決定早點開始進行計畫,或是有一個點子在心中縈繞了數個月或數年後你決定告訴你的團隊。無論如何,創意性的工作是沒有固定流程的,但是我相信所有致力於創意工作的人們都同意一件事:「跨出第二步永遠都比第一步來的容易」。

美國小說家 Anne Lamott 提倡「shitty first drafts」,Nike 告訴我們「Just Do It」,而我則推薦了麥當勞以讓人們產生更好的點子,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都在說跨出第一步並不如我們所認為的那麼困難。有次我收到一封賈伯斯的信,信中就只有一個字:「Go!」。全身心的投入,去做就對了,別想太多。

下次當你有一個想法在腦中徘徊不去時,鼓起勇氣叫你內心批評的聲音閉嘴,然後找一枝筆和一張紙,把想法給寫下來或畫出來。你也許會認為「但我沒有時間去做這個!」、「這想法聽起來有點蠢」或是「也許我該先上網找一下有沒有──

停!閉嘴就是了!別再繼續摧毀自己。

相同的道理也能用在團隊工作上,下次當你進入一個專案早期階段的討論時,找個白板來,然後就直接在上面丟出一些想法。雖然這些想法可能會很蠢沒錯,但這是一件好事!麥當勞理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將能讓團隊進入狀況。

其實這需要近乎瘋狂的勇氣、瘋狂的專注、瘋狂蠻幹的毅力,努力一段時間後才能消除心中那些無法控制的懷疑聲音,然後真正的「前進」。但這的確是可能的,你所需要的就是開始做、打破第一個障礙然後讓事情上軌道。這並不是那種可以在腦中就完成的事情,你必須寫下來、畫下來、做出來,然後修改它。

如果你還是不確定要怎麼開始,那就畫出幾個想法的雛形,並用一些標籤來註記,例如「這可能很瘋狂,但如果我們能……」,然後試著讓這些草圖朝著你想解決的問題更近一步。這就像魔法一樣,當你把一些想法呈現在白板上,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發生了。房間內的其他人會看見你的想法,然後也跟著提供他們的想法,或修飾你的想法。過了 15 分鐘、30 分鐘、一個小時後,整個計畫就有進展了。

事情就是這樣完成的。

與臉書朋友炒飯(Bang With Friends)應用程式是社群革命還是隱私災難?

Posted: 02 May 2013 08:03 AM PDT

FWB

電影《好友萬萬睡》截圖

Bang With Friends 的確是史上最簡單粗暴的約會(炮)應用程式了。

網站連結:http://www.bangwithfriends.com/

自從2013 年1 月推出以來,這個讓人從Facebook 好友中尋找一夜情的應用程式一直是國外媒體話題的爭議焦點。支持者認為,這個應用程式直奔需求,爽快不虛偽,是引領創新的網路約會類應用;反對者則認為該應用程式存在著各種隱私數據的隱憂,而且網站上語言表述過於直白露骨,是網路上“最邪惡”、“最噁心”的應用程式。

而由於理念開放直接在南南西大會(SXSW)上爆紅),Bang With Friends目前已經有20萬次成功『配對』,幾天才獲得了100萬美元的首輪投資。神秘的創辦人(其實是三位自稱來自常春藤聯盟大學的學生,至今從未露面)今天接受Mashable的採訪稱,這些錢將會用來提供更好的行動體驗,暫時不知是否只是開發行動版本,或者程式。

如果你尚未清楚這個應用程式是怎麼運作的,那麼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

一,授權該應用程式,與Facebook 帳號相連;

二,在你好友裡面選擇你想要約會的對象,在他們的頭像上點Bang;

三,如果你的朋友也在使用這個應用程式,而恰好他們也Bang了你,恭喜,系統就會將你們互相愛慕的訊息發送給對方。

也就是由於這樣的簡單粗暴,而且有一定的私密性(如果沒有配對成功,系統不會告知對方你的“心意”),Bang With Friends 吸引了大批的使用者關注,在應用程式上線1 週內,就撮合1 萬對來嚐鮮體驗的使用者。而由於在南南西大會上的爆紅,他們目前已經累計配對超過20 萬人次了,註冊使用這項服務的人數還有更多,年齡基本都在18-34 歲之間。

而國外媒體對此的爭論也​​相當激烈。正方認為,這個應用是一種無害的“'創新”。他們很贊同應用程式開發者的“初心”,認為這個​​應用程式的本質極端“誠實”:

我們在網站上面使用Bang 和Fuck 這種字眼,那是因為我們在真實的生活中也這麼說。

TechCrunch的記者Greg Kmparak認為,Bang With Friends恰恰是“最不邪惡”的應用程式,“如果你準備去和任何一個人調情,那麼有什麼會比你已經認識和喜歡的人更適合?”

還有觀點認為 Bang With Friends連接了有需求是雙方,而且與本人的Facebook帳號相連,降低的安全的風險,也讓每個人能夠放下心理負擔直接表達自己。FastCompany也認為這個應用有可能會改革約會應用的市場和生態。因為沒有人比Bang With Friends更加簡單直接了。

另一邊廂,Bang With Friends 惹來的爭議之多不在話下:

ZeeNews在報導Bang With Friends時用到的字眼是“最邪惡”的應應用程式。而Collegiate Times則稱,Bang With Friends讓人感到“噁心”,因為用語之直白,會“冒犯”了Facebook上的朋友圈子。

我看到的列表裡都是我的好朋友們,女朋友的朋友,我父母的朋友……這不是毀掉我的圈子嗎?

《福布斯》雜誌 ​​的記者Kashmir Hill則坦言這是個『非常糟糕的點子』,因為個人的隱私資料其實隨時會被曝光或者使用。

資料隱私的確是一大問題。

我們由Bang With Friends的隱私條款看到:網站的隱私條款中聲明,應用程式開發方將可以獲得Facebook用戶的個人身份訊息數據,且有潛在的用於“個性化使用者體驗”的風險。也就是說,難以保證在使用此服務後,使用者會不會收到相對應的“系列商品”。另外,該應用程式還會進行“合適”的數據收集、保存和保護。所以個人的“交往記錄”等隱私訊息的安全性也存疑。因此,錫拉庫扎大學的資訊學院認為這個應用就是潛在的“隱私災難 ​​”,只是還沒有爆發而已。

讓人不放心的是,這些隱私條款的細則可能會在未來“沒有通知使用者”的情況下有所更改。而創始人團隊中的Mr. C,也坦然會禁止家裡未成年的妹妹使用自己開發的產品。

至於未來的發展,相信Bang With Friends的團隊不會滿足於維持這個工具型的應用程式。在Daily Beast對其的一個專訪當中,他們透露了未來的可能方向——社群。

我們正想將這個應用發展為一個約會社群類應用程式,讓有趣的人加入,他們可以一起做任何想做的活動。我們的長遠的願景,是希望通過誠實的交際,增強人們的線下關係。

不過老實講,根據現在網站上奔放的logo,使用指引和頗受爭議的髒字URL,不知道Bang With Friends能夠洗白的機率有多高了。

byf

對於你來講Bang With Friends 是一場革命,還是隱私災難?歡迎在評論中告訴我們。

猶太人骨子裡就是企業家,造就中東的矽谷——以色列

Posted: 02 May 2013 01:40 AM PDT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 〈 親訪:以色列何以成為矽谷火種最好的承接者? 〉,作者為李岷

作者註:昨天(4月28日),虎嗅發表了一篇很簡單的文章《三星如此渴慕以色列》。沒想到,小文一篇竟然贏得了超越它篇幅與訊息量相應的關注與評論。很多人都在評論中提及以色列這個小國體現出濃厚的創新精神與高科技特點。這讓我想起我在2007年年底對以色列的那次難得的採訪。當時整個採訪為時不到一周,安排得極其緊湊,從政府部門到私營企業家到創投人士到高等教育代表。儘管時間匆促、走馬看花,但對於以色列的創新概貌也算有一個結構性的認識。後來我曾寫一篇文章刊登在我當時任職的《中國企業家》雜誌 ​​上。受到昨天那篇文章的啟發,今天又翻出來,做了一些刪節,發表在此。希望這篇五年前的文章對一些讀者來說仍有點參考價值。

12月的金黃陽光下,中東之國以色列彷彿一個完全與戰火、紛爭脫離了關係的正常國度。典型的地中海氣候給以色列的冬天帶來了相對的濕潤與溫暖,忽晴忽雨。飄忽不定而總體宜人的感覺和遠在 8000 英里之外的美國加州有幾分神似。

這裡正是矽谷火種在全球最好的傳承者與複製者之一。以色列,這個面積僅 2.2 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將近 700 萬的沙漠中小國,人均 GDP 在 2007 年已逾 2 萬美元,最近十多年來其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尤為引人矚目,在電信、 IT、生命科學等多產業領域湧現出一批具有擁有領先技術與產品的新興公司。現在,以色列是美國之外在納斯達克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國家,出口的產品超過一半都是高科技產品。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常年追蹤高科技創新與創業的 AnnaLee Saxenian 教授在接受我採訪時曾說,猶太移民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他們頻繁在兩個國家之間的穿梭,矽谷、波士頓 128 號高速公路科技園區的經驗模式與文化也隨之在以移植、落地,以色列從而形成和矽谷互補的產業集群。

「技術移民」、「商業移民」的迴遊效應只是以色列高科技產業崛起的原因之一。到訪以色列的人們很容易發現,是以色列國的政策支持、社會資源、人民天賦等多層面的要素,綜合發酵出了這個國家的創新勢能。

政府的角色

Oded Distel 是以色列產業貿易與創投勞動部下負責國際投資的政府官員,也是以色列政府於 2006 年 6 月為促進水產業發展而啟動的「NEWTech」項目的負責人。他日常工作 50% 的時間周旋於以色列院校、本地企業、創投和跨國公司之間,加強水產業的相關信息在院校、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交流;另一半時間則做一件事— —幫助以色列的水技術尋找與開拓全球市場。

「我們主要是為新興的水技術提供一個創新平台,比如說某項技術可能因為有市場風險,創投不願投,我們就想辦法促使院校和企業共同投入 R&D,然後支持它率先在本地市場展開應用,有了相關經驗後再推往全球。」Oded解釋說。

NEWTech 項目只是以色列政府積極介入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小小例子。

以色列政府早於 1973 年就在產業貿易與勞動部下成立了「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簡稱「OCS」)以鼓勵與促進企業研發,並且於 1984 年通過鼓勵產業研發的法律。以色列高科技界最知名的傳奇人物、曾經的創業者、現在的風險投資家 Yossi Vardi 在接受我採訪時說,1970 年代起,以色列開始意識到高科技立國的意義,「這是從國防領域開始的。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下令對以色列實行軍事產品禁運,這使我們意識到,必須發展與擁有自己的技術與產業。這是像我們這樣國土有限、資源缺乏的小國的求生必需。」

但在 1970、1980 年代長達 20 多年的時間裡,政府促進科技發展的意圖並沒有對以色列社會與人民產生普遍的激勵作用,只停留在國防軍工等少數領域。當時整個社會體系與文化並不支持個人創業與創新。

RAD 數據通信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Zohar Zisapel 於 1981年離開軍隊裡的高級職位與其兄弟開始創業時,「我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我瘋了,他們不明白我在做什麼。當時以色列人既不會給小公司打工,創業者也拿不到錢——沒有創投,銀行也不會借錢給我們。」Zisapel 對我說,80年代的以色列經濟被控制在幾個大的控股集團裡,它們有的屬於銀行,有的直屬於政府,有的屬於工會,「那時的以色列社會不是像現在這樣開放的經濟體,而是中央集權。在一個中央集權的社會體制下,經濟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所幸那樣一個體系隨著以色列國有企業私有化、銀行不再被允許持有企業股權等一系列進程逐漸瓦解。

1990 年代初,各種要素風雲際會推動以色列真正進入一個創業創新的社會。其中一大變量便是前蘇聯解體後,從前蘇聯湧進來的一批猶太技術移民。這批移民以及以色列國內原來大量的技術人才往往極具技術天份,卻缺乏創業資金與商業技能,對此,「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下很快成立了非盈利目的的「技術孵化器」項目,專門為技術創業者提供從資金到商業建議、管理團隊、辦公地點與設施,以及尋求私募的一系列服務。現在該項目在全國各地擁有24個孵化器,運行著 200 多個項目,每年總投入 3500 萬美金。每個項目 85% 的預算資金由政府出,其餘資金與資源則來源於個人捐贈、院校、地方政府與知名企業家。一般來講,孵化器與創業者、項目管理團隊依據 20%、70%、10% 的比例在項目中持股,此外,孵化器會根據最終的銷售額來提取 3% 的佣金,再返回用於孵化器的運營中。

所有到訪以色列、特別是受政府部門邀請到訪以色列的人,都對以色列政府在該國高科技產業發展進程中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印象深刻,甚至會產生一個感覺:以色列高科技 2、30 年的發展,是在政府的一手規劃、推動下促成的。難道就像島國新加坡,這個中東小國的經濟發展方向、模式與進程也同樣由強勢政府一手主導?

如果方向選擇對、政府夠清廉與效率,「小國 + 強政府」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是這樣的嗎?

一切創新歸功於人民

「哈,政府也許是想把這筆功勞記到自己頭上吧!」已屆58歲、但身上仍帶年輕創業者一般的活力、身著牛仔褲的 Zohar Zisapel 這樣說,他可不同意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成功是源於政府的遠見與推動。

「政府是做了些好事,比如建立 OCS 和 Yozma,但是它們並不是(高科技產業)這事的發​​起人和創立者。OCS 現在的支持重心是小公司,但這在 80 年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當時 OCS 大部分錢主要投向大公司,小公司很難從 OCS 那兒爭取到錢。事實上,是一些創投先到以色列來,逐漸推動了一些公司上市,然後政府才有了 Yozma 計劃,加速引進創投進入以色列。政府永遠是這樣的,它們不會是『創業者』、『企業家』,『打第一槍的人』。」Zisapel 不忘幽默一句,「也許在中國,它們是。」

Zisapel 說,「以色列人骨子裡就是企業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比他人做得更好。」

和 Zisapel 一樣,Yossi Vardi 也更願意將以色列今天的高科技繁榮歸功於以色列人民自身。Vardi 是比 Zisapel 更早白手起家的人。早在 1969 年、他 26 歲時,Vardi 便創建了以色列最早的軟體公司,後來又陸續創辦過一些能源公司、高科技公司,直到 1996 年,他投資創建了後來研發 ICQ 的 Mirabilis 公司,這成為他創業和投資史上的一大亮點。

Yossi Vardi

「是文化與精神而不是知識與技術決定了以色列與其他國家的不同。技術對於高科技產業是很重要,但是你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技術也不差,但那兒的企業家精神跟這兒相比則完全是兩回事。猶太文化本質裡有對卓越、成功、冒險的渴望,以及對獨立的嚮往,這就是企業家精神,而它跟網路精神特別契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能看到上千家網路公司而在其它國家不一定看得到。」Vardi 對我說。

Zisapel 說,美國人也很富有企業家精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相當一部分創業者其實是移民或者移民後代,大部分美國本地人還是在為大公司打工。他笑著說,「如果你去美國,你會發現美國人開車還是比較守規則、速度穩定,交通狀況也不錯,而以色列人開車……」哈,Zisapel 說得沒錯。在以色列採訪期間,藉著一個偶然機會記者搭上了一個普通以色列人的私家車。那個以色列小伙子對限速與紅燈的毫不在意、與同路車輛相互搶道甚至彼此咒罵,其狀之「瘋狂」令人不免瞠目。

在特拉維夫,其國際化氛圍也許會令你一時覺得以色列不過是歐美西方社會的一部分。但是錯了,猶太人雖跟一般西方人一樣擁有理性、冷靜、重契約的氣質,但又有後者不具備的靈活性與應變能力,以及他們基因中那種永遠在挑戰極限、追求完美的衝動。後兩者的疊加使得猶太人在各個領域都時時成為規則的重訂者、先鋒前沿的探索者。(一句題外話是,率先對破壞性創新的「企業家精神」進行研究與表述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正是個猶太人。)

創投公司 JVP 的執行合夥人 Erel N.Margalit 認為,猶太人從某種程度上是「文化變色龍」,不像歐洲人那樣保守而頑固,而是應時而變。他說,上世紀 80 年代一批美國公司選擇到以色列來開設研發機構,也帶來了美國的公司管理文化。這對以色列社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啟蒙和感染,為以色列社會在90年代的創業潮鋪墊了某種基礎。

在說到以色列的高科技創業浪潮是如何形成時,Zisapel 和 Vardi 都當仁不讓地指出,其中一大關鍵點是他們這些標誌性創業家的成功,這極大鼓舞了其他以色列人緊隨而來。比如 1991 年 RAD 數據通信集團第一家公司的上市、1998 年 Vardi 把 Mirabilis 在創建僅 19 個月後以 4 億美元價格賣給 AOL——這些都是當時以色列高科技界令人矚目的大事件。

Vardi 這個老頭看上去隨和隨便,而稍加交談便知其個性同樣突出而堅硬。迄今為止他已投了 60 多家公司,數家在納斯達克上市。這是一個自稱厭惡 PPT 與商業計劃書的投資家,「那些對我來說都沒什麼意義,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他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只在以色列投資的原因之一,這裡像一個小村莊,有人會向我推薦人才,而我也方便求證。這是我作投資時惟一會做的事情。」

今年已 65 歲的 Vardi 喜歡跟各種來源的、有專長與創意的年輕人混在一起。在記者剛剛落座開始採訪時,他便提出,「嘿,明天晚上我跟一群 Geeks 在一個車庫有聚會,你們感興趣嗎?」

一個開放式社會的創新

次日晚上八點半,在 Vardi 的安排下,一輛出租車如約等候在記者所住的飯店門口。司機在 GPS 的指引下,足足開了四五十分鐘,才開到 Vardi 給他的地址。這裡已是特拉維夫的市郊。偏僻而寂靜。而當 GPS 指示目的地已到時,出租車司機還是搞不清是幾樓幾號。不怪司機,聚會地點是道路邊小路上一個毫不起眼的破舊倉庫。

Yuval Tal 是這個名叫 GarargeGeeks(「車庫怪人」)的組織的主要發起人之一。這個年輕的軟件工程師對我說,為了營造聚會氛圍,發起人專門尋找到這個廢棄倉庫,並弄來輛二手車放裡面,以供那些有各種稀奇古怪想法的人們聚會、社交、展現他們的想法創意與作品。在這個 100 多平方公尺的破地方,除了半輛已破爛得看不出形狀的車,還四處胡亂擺放著各種奇形怪狀的裝置,有的似乎是電子小玩意,有的則純粹只是玩一個造型。

準確地說,以色列大名鼎鼎的 IT 投資家 Yossi Vardi 加入的這個組織並不是一個商界創業者組織,而是一個匯聚了在電子、軟件、機械、藝術、設計、音樂、遊戲和黑客等多個領域創意與精力均很旺盛的青年人的社區。他們不但尋求網上交流,而且通過每月聚會,玩電子音樂、製造機器人、做裝置藝術,總之,快樂地擺弄一切有創意的東西,分享創造的樂趣。

全社會有創意的人應該聯合起來。JVP 的執行合夥人 Erel N.Margalit 在我採訪時也說,「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創新絕不僅僅跟商業有關。一個開放的社會需要在每個領域都有創造力,需要給有創造力的年輕人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不管你是記者、還是公務員,或者醫生、商人。這最終對商業是有利的。」他說,「你知道奧斯汀(注:美國德州首府)市長是怎麼讓他的城市成為一個高科技中心的嗎?他把音樂帶到奧斯汀!音樂讓奧斯汀變得時尚、性感,然後高科技就跟著來了。如果你讓國家圖書館變得令每個年輕人著迷,如果你把大學帶到城市中心,激盪學生們的頭腦,給藝術家和那些有創意的人們某種方向感,在兩三年的時間裡,你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城市。」

為以色列輸送高端科技人才的魏茨曼學院是一個不設本科、只有研究生與博士生院的科學研究院,從邏輯上來說,很難與社會、普通公眾對話。不過 2001 年魏茨曼學院卻成立了 Davidson 科學教育學會,意在消除純科學與普通大眾的鴻溝,讓魏茨曼學院裡精良的教育資源被以色列社會更多分享到。在 Davidson 學會舉辦的那些課程與活動中,有大教授來談「音樂的物理與物理的音樂」,從心理、歷史、哲學與技術各種角度來講物理原則與音樂世界的關係;還有一個活動是「通過科學教育讓年輕人去冒險」,專門針對那些中途脫離了正規教育的高中生,開設諸如「科學與音樂」、「科學與玩具」、「測量的藝術」等課程……——好玩吧?

基布茲同樣是這個開放式社會的一部分——開放式社會可以容許各種生活方式、價值觀的獨立存在。

奉行各盡所能、平均分配原則的「基布茲」(Kibbutz)集體農莊當年曾作為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的產物在以色列風靡一時,現在在以色列社​​會卻已邊緣化,生活在全國 200 多個基布茲的人口僅佔以色列總人口 2%。事實上,基布茲在今天的以色列還能維持運轉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它並非完全封閉,不管怎樣它仍然給人以選擇權,你可以進入,你也可以退出。人民因為有了選擇權、流動權而使這個社會變得多元,從而富有創造生機。

此外,Margalit 和 Vardi 都強調:對「失敗」的允許與寬容是一個開放商業社會必備的要素。「在日本,失敗是不被允許的,失敗者甚至不得不自殺,」Margalit 對我說,「在歐洲也是,一切都被機構化好幾百年了,如果你失敗了,那是非常糟糕的事,可是不允許失敗同時意味著對冒險與創新說「不」。「而 Vardi 則曾在 Techcrunch.com 於 2007 年 9 月舉辦的論壇上充滿激情地引用了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1910 年在巴黎演講的兩段話,他對記者說,那正代表了他的「失敗」哲學:

強者不是批評家,也不是對那些有才幹的人如何失足、對創造功績的人如何做得更好品頭論足的人。

光榮歸於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幹家;他臉上沾滿塵土、汗水和血跡;他奮勇前進;他也犯錯誤,並有種種缺點,因為任何努力都包含著錯誤和缺點… …

「淺談行銷」Candy Crush Saga 的糖果賺錢術

Posted: 02 May 2013 01:05 AM PDT

candy_crush_saga

廣告小妹,來自中國上海,目前旅居紐約,深深著迷於廣告、設計、logo 和字型,專業是廣告設計(Advertising Design),退休後希望能夠幫助殘障人士。本文出自她所經營的同名部落格「廣告小妹」,原文為「『淺談行銷』Candy Crush Saga的糖果賺錢術」

最近一直因為某個遊戲和班長起口角。我說「我只剩下一條命,玩完就好!很快的。」,他說「妳每次都這麼說!玩完電腦再玩 iPad,總有一天我要刪了這個鬼遊戲。浪費生命!」(他很在乎浪費生命這件事,我還想說他怎麼不覺得一直思考新零食該買哪一款也是浪費生命?*怒*)。 看到這裡,你是否很好奇究竟是什麼遊戲如此有魅力?它就是:Candy Crush Saga

你問我為何我這麼愛玩這個「三點一線,消糖果」的遊戲?因為一、它是免費的(歐巴桑個性顯露無疑,免錢的我最愛 XD)。二、我可以和臉書朋友比賽,看誰跑得快(該死的乾哥,我玩了這麼久都趕不上他的進度)。三、遊戲規則簡單易懂,太傷腦細胞的遊戲我玩不了。

朋友說 Candy Crush Saga 就像是男女談戀愛,一開始在一起過關好順利,久了之後才發現上當受騙,之前的通通只是假象,越來越難過關(難相處),但還是會繼續玩下去... 嗯哼,我就是卡在那個該死的第 135 關,卡了好幾個星期,壓力大到頭髮都掉了不少。當越來越難過關時,Candy Crush Saga 會「好心地」提示我們,可以購買生命和外掛喔!(呸!俺才不要付錢買生命呢,就算是每小時疲勞轟炸我的朋友,都不要花那個冤枉錢 *堅定不移*)。

要是每位玩家都像我這麼視錢如命,Candy Crush Saga 到底靠什麼維生?孩子,別擔心,它賺得很呢!

psy_candy_crush_2看到沒?最賺錢和最熱門的 mobile 遊戲就是 Candy Crush Saga(Android & iOS 皆是)。

根據 Candy Crush Saga 的英國製作公司 King.com(後改名為 King)的數據,雖然有 70% 玩家不花一毛錢闖關,但仍然有 30% 玩家願意花錢。驚!這個比例好高。要是所言屬實,那麼據 AppData 的預估,Candy Crush Saga 每個月的固定玩家有四千五百萬人。除去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只玩一次就下線的玩家),保守估計,Candy Crush Saga 每個月能為 King 帶來至少一千三百萬美元的收入(謎之音:小妹,妳入錯行了!)。

King 與另一位遊戲大王 Zynga 相比,起步比較晚,遊戲數量也少,但是賺錢模式卻是一流的好手。King 每個季度會推出數款遊戲,他們不相信製作團隊人數越多越好這個迷思。King 採用的戰略是把三人分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創作一款遊戲。初步設計完成後,會把這些遊戲在官網上 推出,供玩家試玩。觀察一段時間後,再根據玩家的反應與活躍度,挑選較成功的幾款遊戲在 facebook 上推出。最後再把最賺錢、玩家最多的那一款遊戲,製作 mobile 版本,形成多方位搶錢。King 不但會賺錢,省錢功夫也是一絕。Zynga 有近 3000 位員工,但是 King 的「三人一組」模式,幫助他們省下了不少人力物力。King 目前只有 450 位員工。

有了高收入,當然也要砸大錢做廣告宣傳。King 沒有選擇傳統媒介,反而希望藉由 Psy 大叔的高人氣,在亞洲國家擴展知名度(尤其是中國)。Candy Crush Saga 在 Psy 大叔的新歌「Gentlemen」MV 中出現了短短三秒的時間(0:33 秒處)

psy_candy_crush大叔玩地高興的咧!根據韓國媒體的報導,King 為了讓 Candy Crush Saga 在大叔的 MV 出現,支付了一百萬美元。你是否很好奇效益如何?大叔的新歌 MV 瀏覽量多到驚人,不少網友表示能見到 Candy Crush Saga 的出現很新奇,還有人 google:

大叔玩的是第幾關??

小妹解答~ 第 46 關(謎之音:妳會不會玩得太多了點?)

親愛的 Candy Crush Saga,雖然我身為一位重度玩家,但沒有讓你賺錢,實在感到內疚(小女子我窮窮,還請 King 諒解 XD)。故此寫文讚揚你一番,順便催問一下 Farm Heroes Saga 何時有 mobile 版本?

小妹貼心提醒:適當玩糖果有益身心健康,過度吃糖會導致男友沒收 iPad(怨念)。

只要作者不詳,英國政府就讓企業自由使用網路內容

Posted: 01 May 2013 11:23 PM PDT

lego pirate圖片來源:Flickr

編按:本文轉載自虎嗅網

在網路世界中,規則正在發生變化。Theregister 報導了英國政府推動的一項顛覆性變革:允許企業使用找不到出處的網路作品(註一)。它會成為法律並在整個網路世界被推廣嗎?這讓照片權利活動家 Paul Ellis 評論說:「人們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被搶劫了」。

在矽谷、激進的官僚和學者的遊說下,上週獲准的《企業和管制改革法案》推動了一項規則的大改變:允許企業使用所謂的「無人作品」——即找不到創作者身份的數位作品,使得權力從插畫家、攝影師等個人創作者移向美國大公司。目前這個法案只是授權立法,細節問題會以法律文書的形式在今年稍晚提交。

在這之前,你擁有自己作品的所有權是預設的,法律上它們也被認定是個人財產。這意味著在現實裡,如果你的作品未經許可被使用,你可以追訴——就算追訴起來很麻煩、成本很高。

英聯邦政府的新法律改變了這一項權利。新法案允許對沒有作者資訊的「無人作品」進行商業開發。而這恰恰是今天大多數網路作品的現狀,這個法案等於允許企業廣泛的剝削那些身份不明的工作者們。

雖然你知道哪些作品是你的,但事實上,網路上大部分的數位影像都屬於「無人作品」——中繼資料缺失或被剝去。英國的這項新法案意味著它們自動被送進了公有領域,可被企業自由使用。

第一次,法案允許企業廣泛的剝削身份不明的工作者。使用者們可以把作品當成自己的來用,只要政府同意。

去年 Instagram 在使用者條款中也嘗試推出過類似條款:「如果使用者在網路上找不到一張照片的所有者,就可以免費使用它」。但後來因為使用者抗議的聲音太大,這個條款被取消了。

立法完成後,對個人使用者來說可以做的主動防範有兩個:徹底在網路上刪除你的作品,或是一件件的去標註它們。

 

(註一)UK.Gov passes Instagram Act: All your pics belong to everyone now

軟體工程師的時間都花在哪裡?

Posted: 01 May 2013 09:17 PM PDT

2010_the_social_network_004

如果你認為軟體工程師將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構思巧妙的演算法,然後將這些轉化為優雅緊湊的程式碼上,那你就錯了。

據 Electric Cloud 的一份數據報告顯示,開發者近 20% 的時間可能花在了…… 「等待」上——等待程式碼編譯完成;等待測試流程跑完;等待同事幫他們買可樂和零食……

當然,最後一個是搞笑的。不過,來自 Electric Cloud 的調查報告的確表明了:軟體工程師花在「等待」上的時間,與「腦力激盪與協作」差不多 (如下圖)。

69816f8034fbf6682c5ff5f7c41fa6d4

等待的形式有很多種,有些工程師會利用等待的時間規劃下一個專案或者修正 bug,具體的情況因人而異。但無論如何,真正花在純等待上的時間,一定比調查的結果要少。

「這個結果讓我頗感意外」 Electric Cloud 行銷總監 Ashish Kuthiala 表示,「在我做軟體工程師時,有很多開會的時間,我寧願拿去寫程式。開會浪費了我不少時間。但我並未意識到,工程師其實在等待測試和 build 完成上,也浪費了不少時間。」

d10edc74a283e7172f3466f09050b02b

Electric Cloud 是在受理 Intuit、三星及 GE 等客戶時,才於上個月開始做這項調查的。這些公司總會抱怨其工程師的開發進度並不符合預期。

「軟體工程師可以說是這些客戶最寶貴的資源,因此他們非常在乎工程師是否盡了全力,而且以高效率在工作。」Kuthiala 說。

Electric Cloud 經常會在 LinkedIn 工程師小組和論壇裡舉辦填調查問卷,參與 Kindle 抽獎的活動。截至目前,他們共收到了近 1200 份工程師回覆,參與調查的人員可以選擇不公開姓名和所屬公司。

「調查不僅能夠表明大多數軟體工程師的時間去向,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基準,用於衡量工程師是否達到了平均水準。」

1e333cd1f283ea9068191d21a8646181

是否有方法可以縮短甚至避免等待的情況呢?不出所料,Electric Cloud 也推出了一項服務,將測試、部署程式碼等過程自動化,盡可能縮短工程師等待的時間。目前也有些開放原始碼軟體提供類似的功能。

身為工程師的您,是在等待中讀到這篇文章的嗎?

阿信卡關求援!Candy Crush Saga 熱潮未退,奪 iOS 遊戲類 app 下載冠軍

Posted: 01 May 2013 09:09 PM PDT

圖片來源:五月天 阿信

Candy Crush Saga 在台灣約莫從今年初開始爆紅,許多人在捷運、在床頭、連跟朋友聚會都捨不得暫時抬頭,人人玩得廢寢忘食,吃得下的唯有螢幕上的糖果。現在的你是已經成功征服,還是仍卡在某一關急著上網找攻略?如果是後者,除了有千千萬萬人跟你一樣懊惱,還有五月天主唱阿信作伴!

阿信玩 Candy Crush Saga 玩上癮,幾乎成了糖果代言人,幾個禮拜前 po 了一篇「Candy Crush 人生哲學」,無論是不是五月天粉絲,只要是糖果迷都看了心有戚戚焉;而玩到現在阿信卡在 285 關動彈不得,昨日在 Facebook 個人粉絲團上發文求援,立刻引來眾多粉絲相救,鉅細靡遺解釋破關技巧,可見糖果威力實在無窮。

 圖表來源:App Annie

這款遊戲的魔力還未有歇止的跡象,畢竟可能很多人還在卡關誓死拼搏。根據 app 數據分析公司 App Annie 公佈的資料,Candy Crush Saga 去年 2012 年 9 月首發 iOS 版,起初幾個月 app 下載量都在前五名徘徊,終於在今年 3 月橫掃全球,坐上 iOS 平台遊戲類 app 單月冠軍寶座,同時,光靠糖果一款遊戲,就讓英國公司 King 在整體下載與營收表現排行榜上一舉爬到第三名。

相較 iPhone 瘋糖果的程度,Android 使用者對糖果的反應似乎稍稍冷靜,單月下載量第三,King 在 Google Play 上的整體下載與營收也僅排在第九。

你糖果了嗎?還沒開始吃糖的人,想了解到底為什麼朋友都在玩,或者正在考慮一頭栽進之前,可以先參考這篇分析為何 Candy Crush Saga 要人沉迷的原因

推薦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