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感謝 Steve Jobs,源源不絕的 4 千份拿鐵訂單湧進星巴克”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感謝 Steve Jobs,源源不絕的 4 千份拿鐵訂單湧進星巴克

Posted: 07 Mar 2013 07:39 AM PST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原文 〈就因為喬布斯演示了一次iPhone,打給星巴克訂4000份拿鐵的電話就沒停過 〉,編譯自《Fast Company》。

首支 iPhone 誕生六年來,陸續已有五部新型號問世。《Fast Company》找到了接聽 Steve Jobs 電話的那位星巴克服務生,那也是蘋果第一代 iPhone 首次撥打公司之外的號碼。

2007年1月9日,Jobs 拿出了他的iPhone,撥打了舊金山一家星巴克咖啡廳的電話。「早安!」對面是服務員張航瑩(音譯)禮貌的聲音,「請問需要什麼服務?」

「我想要訂 4000 份外帶拿鐵,謝謝。」Jobs 一邊笑著一邊說,「不不,我只是開玩笑。我打錯了。再見!」

Jobs 剛掛斷電話,站在他前面的一大群人立刻爆發出笑聲。因為這不是一個私下的惡作劇電話。Jobs 當時站在莫斯科尼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的舞台,才剛向全世界展示了新產品 iPhone。他打給星巴克的那通電話是 iPhone 歷史上的首次正式撥號。

當然,Jobs 在之前的示範裡,和蘋果高階主管 Jony Ive、Phil Schiller 演示了三方電話會議——但那都是預先編排好的,和排練時所撥叫的上百次電話沒有區別,和設備測試時接通的上千次也沒有差異。(Jony 和 Phil 那一天甚至就在會場上,用手摀住麥克風,以防 Jobs 的聲音影響通話效果。)

對 iPhone 威力的真正考驗是 Jobs 打開 Google Maps 的那一刻——會場的觀眾無不感到震懾——搜尋星巴克,並打給鄰近的一家,看起來彷彿只是心血來潮一樣。這一幕諭示了一場行動世界的變革,不僅是對消費者而言,對企業商家來說也是如此。

但是對星巴克的員工張女士來說,怎麼可能知道一場智慧型手機的變革即將到來呢?六年前的那一天,對她來說只不過是有人打了一通惡作劇電話而已。她甚至都不知道電話那邊是 Steve Jobs。

在星巴克的協助下,《Fast Company》找到了張女士,她是一位語氣輕柔的咖啡師,英文名叫「Hannah」。待人誠懇親切的她已經在同一家星巴克咖啡廳工作了快六年的時間。「說實話,當時我有點震驚,」她回憶說,「我從沒聽說過有人要訂 4000 份外帶拿鐵。我當時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我被嚇呆了。但我的第一反應是對方在開玩笑。他聽上去像一位紳士。」

我們在同一家星巴克咖啡廳找到 Hannah 時她滿面笑容,只是後來才知道訂那4000 份外帶拿鐵是 Jobs。第一次獲悉是因為有顧客來店裡參觀,現在感覺有一點自豪了,因為蘋果的創始人選擇了她的這家店。「顧客有時會過來問我,『你知道這家店是誰和 Jobs 通過電話嗎?』有機會和 Jobs 說兩句,我覺得幸福又幸運。他的選擇對我來說意義非凡。」Hannah 解釋說,「我的朋友都很驚訝,也很嫉妒,他們問我『哇哦,你曾經和 Steve Jobs 通電話嗎?』,『你只說了早安和有什麼可以幫您這兩句,你當時應該多說幾句!』」

有趣的是,如今這家星巴克接到預訂 4000 份拿鐵的來電,已經變成稀鬆平常,這都要感謝那些源源不斷的蘋果粉絲們,想要模仿 Jobs 的傳奇經歷。「在他之前,沒人(這麼做過)。」Hannah 說,「他撥打電話之後,每個人都開始效仿,打惡作劇電話,訂上千份外帶拿鐵咖啡——直到今天仍舊如此!」

這家星巴克的經理直到獲悉《Fast Company》的採訪請求時才知道這些惡作劇電話的真正原因。「原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訂 4000 份拿鐵的原因!」

來回顧一下六年前 Steve Jobs 用 iPhone 打給星巴克的歷史性一刻吧!


沒玩過也一定看過,七個為何 Candy Crush Saga 這麼夯的原因?

Posted: 07 Mar 2013 06:56 AM PST

圖片來源:King.com

就算沒玩過,你的 Facebook 最近可能也已被朋友玩 Candy Crush Saga 的積分訊息洗板,或者在捷運上瞄到旁人埋頭猛對手機螢幕上一顆顆糖果猛滑。

上一款颳起旋風的遊戲是 LINE POP,但它可能早已被你刪除或歸檔在手機的陰暗角落。Candy Crush Saga 做為繼起者,它有什麼魔力吸引眾多網友為之傾狂?

Candy Crush 其實並不是個多有新意的遊戲,與其相像的寶石方塊(Bejeweled)也曾風光一陣子,不過 Candy Crush Saga 的成功更加耀眼。《Medium》撰稿人 Tami Baribeau 剖析了 Candy Crush Saga 何以襲捲社群網站的幾大原因(註一):

首先,它長得美又好上手

Candy Crush 的外貌就佔了先天優勢,明亮鮮豔宛如糖果的繽紛色彩秀色可餐,使用者介面信手拈來,教學步驟簡潔流暢,遊戲本身又容易上手,所有人無須多費心思就游刃有餘。

這款遊戲每個細節都精心打造,沒有任何粗劣感,玩家的每個動作都伴隨驚喜與刺激,看一顆顆糖果被消除,不時還有「sugar rush!」、「tasty!」等鼓勵聲音,令人身心暢快,充滿成就感。背景音樂輕盈愉悅,而且與多數遊戲不同,它彷彿並非意圖挑戰玩家,它不是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在這種安全感的氛圍下,玩家自然輕鬆前進。寶石方塊固然也是賞心悅目,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趣味主軸,難以帶給玩家新鮮感與現代感。

其次,仍然具有挑戰性

如果玩家順利晉升到第 15 級,可能就會開始咬牙切齒,咒罵一顆顆糖果、恨不得掐死遊戲的開發者。已經吃糖上癮的玩家,至少得到了第 10 級才會突然清醒,這遊戲實實在在不能小覷。Candy Crush 是真正有可能闖關失敗的,但它又不讓人完全放棄希望。玩家或許困在某個關卡動彈不得,但又沒有困難到要人就此割捨。它不若寶石方塊須與朋友一較高下,而且沒有時間壓力,復活機制更讓人甘願耐心等候繼續挑戰的機會。光看網路上關於 Candy Crush Saga 的攻略教學何其豐富,就知道一關關消滅糖果多麼讓人樂此不疲。假如遊戲界也有奧斯卡獎,那麼「最佳關卡設計」非由 Candy Crush Saga 莫屬。

其三,關卡設計撩起玩欲

Candy Crush 的「生命」限制系統(闖關失敗就得奉送一條命)以及明確的目標(譬如把所有水果放到最下方,或清掉全部的果凍),這種模式使得玩家玩欲無窮,且在每次重新開啟遊戲 App 時都有清晰的作戰計畫。Candy Crush 可說是線性破關模式社群遊戲的翹楚,玩家一步步被帶到通往最終關卡的道路。

其四,變化多端但不會令人捉摸不定

雖然也算是種「三消型」(match-3)益智遊戲,但 Candy Crush 的玩法一點也不單調。消除三顆得到基本分,一次剷除四、五顆可以得到消滅整排或整個區域範圍的特殊糖果。這些糖果混合運用產生驚人的效果,且每一關都必須完成特定的目標才能繼續往下一關邁進,儘管如此,Candy Crush 每關任務一脈相承,玩家只需思考如何破解,不需學習其它新的指令或技巧。因此遊戲既有難度,但又不致讓人望而卻步,反而在豐富的任務目標中無法自拔。

其五,245 道關卡待征服

Candy Crush 共有 245 道關卡蜿蜒橫亙在地圖延展開來,玩家容易因此升起征服的雄心壯志,且也產生一種涉身某種壯闊情節的感受。

(註:有玩家表示,245關是在手機上,如果在Facebook上的版本有大約335關)

其六,渾然天成的社群遊戲

Candy Crush 可謂真正的社群遊戲,它是一款須與朋友緊密互動的遊戲,彼此禮尚往來,既競爭又合作。隨著關卡前進,開始需要一些小道具如 boosters 幫助破關,這時就得靠朋友相贈了,或者在你「氣數將盡」時,請求朋友送來即時愛心,助你復活,而每個關卡的得分常常也是朋友相助。許多社群遊戲中朋友之間僅有競爭關係,Candy Crush 顛覆了這條規則,真正將社群二字發揮得淋漓盡致。

最後,它無所不在

網路上任何社群遊戲欣欣向榮的地方,都可以找到 Candy Crush Saga 的蹤影:寄身 Facebook 的成績斐然,目前已擊敗所有 Zynga 出產的遊戲;在 iPhone 與 Android 的暢銷 app 排行榜上也列名前 20 強。Candy Crush 在所有裝置上完美整合,工作時登入 Facebook 偷偷玩,上廁所帶著手機再破一關,回家睡覺前再用平板電腦繼續玩,一整天無論何時何地 Candy Crush Saga 總能無縫接軌。

不過,Candy Crush 有點小氣

Candy Crush 有點吝嗇,許多小道具都得花錢購買,甚至前進下一章節(chapter)關卡的任務也得靠朋友解鎖,不然─一樣請玩家乖乖掏出幾美元才能打開關卡的大門,這是不少玩家開始擱置 Candy Crush Saga 的關鍵。

註一:Why Candy Crush Saga Saga is taking over the world

南非政府架個 WordPress 網站竟然要一億元?

Posted: 07 Mar 2013 02:30 AM PST

free state圖片來源:Free State Online

政府是否浪費公帑的爭議並不算少見,不過這個例子就有點誇張了。南非自由州政府在 2011 年簽下一份三年期的合約重新設計政府網站,共投入了 1 億 4 千萬蘭特(Rand;ZAR),合台幣約 4 億 5 千萬元,但得到的網站卻只用了 WordPress 和一個 40 美元的付費主題了事。(註一)

但南非自由州首都布隆方丹政府(Bloemfontein)對這一點提出反駁,表示成本只有 4 千萬蘭特(約 1 億 3,000 萬台幣),且承包的網站一共有 38 個。(註二)

網站開發公司 Jam Factory 的負責人 Etionee Bruwer 認為這價格簡直太荒謬了:

「這家公司光是經營這個網站,每個月的利潤就接近 350 萬蘭特(約 1,100 萬台幣)。」
"The company that is working on that site is probably making R3.5m profit a month."

另外,Bruwer 還提到投入最多金錢的是有關財政機構的部分,約 1 千 2 百萬蘭特,為了保護某些較敏感的資訊。而目前雖然政府與媒體各執一詞,不過有三件事實是可以確定的:

  1. Free State Online(註三)是用 WordPress 架起來的網站,加上人力、硬體...... 等成本,和一個約 1,200 元台幣的付費佈景主題 London Live。
  2. 這是個網站設計含三年維護的合約。
  3. 設計和維護這 38 個網站起碼耗費了 1 億 1 千萬台幣。

另外,根據南非當地媒體 Sowetan 指出,與政府簽約的 Tumi Ntsele 當初給的標價其實並不是最低的,另外兩家公司提出的標價明顯更低,卻沒有得標。Tumi Ntsele 手上甚至還握有其他州的招標案。

其實這類情形也不只發生在南非,像中國鐵路客服網 12306 就花了五億人民幣(註四),卻被業內人士抨擊成本最高只需兩億。還有中國公會網站改版 670 萬人民幣、孔子學院網站 3,520 萬人民幣等(註五)。

而台灣在 2010 年時花了 700 萬在總統府網站上,還有去年的實價登錄網站,也都引起了不少爭議。就算政府經費再怎麼充裕,在外包時還是得審慎評估,並將成本結構公開解釋清楚,才能讓政府不被貼上浪費公帑的標籤。各位讀者還有聽過那些政府網站成本的爭議呢?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

 

(註一)Government spends R140million to redesign website
(註二)Free State government defends website project
(註三)Free State Online
(註四)成本调查:业内称1亿可建却花5亿
(註五)南非政府:4000万投入换个WordPress网站

數據會說話,誰說年輕人覺得 iPhone 不酷了?

Posted: 07 Mar 2013 02:00 AM PST

螢幕快照 2013-03-07 下午5.50.32

目前 Android 在智慧型手機的市佔率已經領先其他競爭者,然而如果資源有限的開發者僅以此作為平台選擇的根據是很危險的。數據分析公司 comScore 公布了一份資訊圖表1,,比較美國市場的 Android 與 iOS 兩大陣營使用者特性,其中有幾個值得我們注意。

根據 comScore 的「MobiLens」去年 12 月的資料顯示,Android 在美國無疑是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領先者,市佔率為 53%,第二名的 iPhone 市佔率約 36%,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口擁有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以 app 數量來看,iOS 陣營 77.5 萬,Android 則超過 70 萬。

iPhone 的使用者更年輕、更富有

就像「年輕人覺得 Facebook 不酷了」,一直以來我們也很常聽到一種說法:「年輕人早就覺得父母也在用的 iPhone 不酷了」。Well,這要看我們怎麼定義。在美國,iOS 使用者中,年紀在 18-24 歲的,佔了 19%,Android 為 16%。(我們用市佔率簡單算一下可以發現 Android 的「年輕使用者」實際數量較多,但這不足以支撐「年輕人覺得父母也在用的 iPhone 不酷了」這樣的說法。)

iPhone 使用者花更多時間、也花更多錢

家庭年所得超過 10 萬美金的 iPhone 使用者佔了 41%,5 萬到 10 萬的佔 36%;而 Android 使用者家庭年所得超過 10 萬美金的佔了 24%,5 萬到 10 萬的佔 37%。家庭年所得不到五萬美金的是 Android 陣營中的最多數(39%),iPhone 則是 23%。考量到每次新款 iPhone 的售價,這應該不是太意外的結果。

iPhone 的使用者更常透過手機購物,有 23% 的使用者曾經用 iPhone 完成購物,要比 Android 的 17% 高。而 comScore 更進一步指出 iPhone 使用者更習慣透過手機消費,不論是購買付費 app 或是 in-app purchase 都較 Android 使用者更為顯著。

iPhone 使用者滿意度高

由於 Apple 將硬體設計、製造一把抓,因此 iPhone 獲得使用者較高的滿意度和品牌忠誠度也沒什麼好意外,有 62% 的使用者對自己的 iPhone「高度滿意」,80% 以上 iPhone 使用者他們上一支智慧型手機也是 iPhone。對 Android 手機「高度滿意」的使用者佔了 48%,也是很不錯的數字,但顯然跟 Apple 不是同等級。

Google 或許不是那麼在乎 Android 使用者對手機品牌的忠誠度,但是對手機製造商來說可不是這麼一回事,目前幾乎只有三星能夠真正從銷售 Android 手機獲利,甚至從去年起,無論國內外都開始出現與三星「獨家」合作的 app 開發者。

Android 使用者接觸的內容類型更加廣泛

相較於 Android 手機使用者,iPhone 使用者更像「power user」,在使用上的投入程度方面,iPhone 在 comScore 所調查的行動金融、地圖、搜尋和天氣等,都高過 Android。iPhone 使用者更喜歡投入主流類型的內容消費:10% 每天最常用社群網站 app,7% 最常看新聞,最常用來瀏覽購物網站的甚至高達 15%。雖然 Android 使用者「投入」程度不如 iPhone 使用者,但是他們接觸的內容類型要廣泛得多。開發者或許可將一些著眼於利基市場或是特殊工具的 app 納入開發的選擇。

Android 在美國的成長趨緩?

剛好今天分析師之王 Horace Dediu 也根據 comScore 的數據在 Twitter 上發表了一系列圖表(大家可以去他的 Twitter 看更多資訊),顯示出 Android 最近在美國似乎遇到了一點麻煩:

7etl.png
圖片來源:Horace Dediu

首先是 iPhone 與 Android 成長的比較,Asymco 將 iPhone 的成長數字減去 Android 所得到的結果會製成曲線圖,結果顯示去年購物旺季以來一直到今年一月,iPhone 的表現是超過 Android 的。

i4au.png
圖片來源:Horace Dediu

而另外一張圖則是各大主要智慧型手機陣營的使用者變動情形,Asymco 發現在今年一月,Windows Phone(圖表的黃色部分)成長情形幾乎要等同於 Android,而 iPhone 則是遙遙領先,至於黑莓則是唯一負成長的。

開發者投入資源前應仔細思考兩大陣營的使用者特性

除了技術與成本考量之外,使用者也是 app 開發者應關注的重點。今天 Android 手機的市佔率無疑已經超越 iPhone,不過長期觀察下來,仍舊可以發現許多特性是沒有什麼太大變化的,例如花費的意願、使用時間的長短、產生的網路流量等。開發者選擇 Android 或許有機會獲得更多使用者支持,但若談到獲利,說不定 iPhone 又會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兩大平台上開發者們共同的金雞母依舊是遊戲 app,以日本市場為例,iOS 上最賺錢的 app 發行商前 20 名只有兩家不是做遊戲的,一家是擁有 LINE 的 NHN,另一家就是 Apple。

下圖是 comScore 的完整資訊圖表:

Android_vs_iOS_Infographic_1000x4000
圖片來源:comScore

用 Kinect 打造的未來辦公室

Posted: 06 Mar 2013 09:01 PM PST

white board圖片來源:Flickr

最近一次在辦公室裡開會的情形是什麼樣子?放著投影機、拿著原子筆、戳著投影幕?別告訴我你只記得主管那條沒品味的領帶。如果開會能變得有趣點就好了,至少,在形式上。

在本週的 Tech Fest 上,微軟圍繞的重點正是辦公。從 Kinect 到大螢幕,再到具體的辦公系統,微軟都展現了完整概念和初步的實踐。

Kinect 很關鍵

說到 Kinect,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 Xbox、是遊戲、是站著狂揮雙臂切水果。然而,感應器在微軟的未來辦公系統中佔據重要的地位。據 The Verge 報導,微軟的下一步正是手勢識別。

這個功能聽起來也許很基礎,但對於 Kinect 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將允許開發者加進如手指縮放等功能。微軟更表示,更新的 SDK 將在未來幾週內公佈,以後新的功能將取代滑鼠點擊。

目前,Windows 8 平台上的休閒遊戲 Jetpack Joyride 已經可以用手勢控制。不過目前手勢識別僅用於 Windows,公司發言人表示暫時未有 Xbox 平台上的計畫。

而微軟 CEO 高階顧問 Craig Mundie 透露了 Kinect 的新方向:小型化,「可以內建於如 Surface 平板的面板中」。儘管這在技術上還存在著障礙,但內見到螢幕之中是微軟對 Kinect 未來的計畫。

辦公系統的跟進

在 Tech Fest 上,微軟還展示了 SketchInsight 互動白板系統,系統能夠從資料庫挖掘資料,替表格、圖表和其他視覺化資訊提供建議選項。利用其中交互的草圖,你可以輕鬆地利用白板進行演講。

The Verge 介紹到,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並加強設備和螢幕之間的互動效果,微軟正嘗試研究不同螢幕之間的資料分享功能。在微軟展示的影片中,可以看到為了大螢幕之間的互動,微軟採用了更多的功能表選單,使用者不必接觸螢幕邊緣或頂部以彈出功能表。當你在使用大螢幕時,想必你也不希望一直走來走去。

另外,微軟正打算將行動裝置跟大螢幕以及 Kinect 連接起來。手機將成為遠端互動的控制器,也可能是內容中心。例如,你可以在手機上更換畫筆顏色,而螢幕上的顏色可以跟著改變。微軟也展示了將平板上的資訊透過接觸大螢幕來進行快速傳輸。

對於未來,我們總有無盡的想像,但真正投入其中勇敢去嘗試的又有幾人。Google 早期員工 Douglas Edwards 在《I am feeling lucky》中 Larry Page 是個很強勢的人,他最討厭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拖慢他的腳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