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網路上的文章太長了?” 與新的 2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網路上的文章太長了?

Posted: 04 Dec 2012 02:10 AM PST

瀏覽英文新聞的時候,偶爾會發現文章中會出現「TL;DR」的字符,一開始並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後來查字典才明白,原來是「Too Long; Don't Read」的縮寫,也就是「太長了,別讀」的意思。

根據字典解釋,「TL;DR」源自於網路。一般用於回覆別人文章寫得太長,反而讓人抓不住重點,現在有的人把它放在一段話的開頭,代表「長話短說」的意思——如今不少服務都在處理「TL;DR」的問題,把網路上一篇很長的報導,縮短成簡單的三兩句話,讓人快速抓住文章的精華。

比如最近在 Hacker News 上引起大討論的「TL;DR——Faster News」,無論一篇新聞報道有多長,都會被變成短短的一段話,大致陳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不過,如果你對某則新聞感興趣的話,直接點擊標題,便可打開原文,讀取更多訊息。

其他類似的服務像是 tldr.io、概念新穎的新聞 app「Circa」由英國高中生 Nick D'Aloisio 開發的 Summly 和瀏覽器延伸套件「TL;DR」等等,讓人眼花繚亂。

這種「新聞濃縮」類服務的目標近乎一致。「TL;DR——Faster News」的就屬於典型,它聲新聞濃縮厚,能夠幫助使用者解決「訊息過載」的問題,讓人能夠隨時隨地瀏覽新聞,不會因為新聞太長,無從得知其中的重要內容。

但不是所有「新聞濃縮」的服務性質都一樣。比如 tldr.io 和 Stremor 所開發的瀏覽器套件,屬於「新聞濃縮工具」,它們不對新聞價值做判斷,使用者透過它們可以「縮寫」網路上的任何一篇文章。但由於它們大多經由演算法進行濃縮,因此有時候會碰到無法處理的情況。

而「TL;DR——Faster News」、Circa 則更接近報紙,他們是以人工篩選新聞,並以人工進行改寫的工作,依賴人的經驗來判斷、保留新聞價值。而 Summly 的感覺雖然也像是一份報紙,只不過是一份完全由機器來編輯而成的報紙,17 歲的 Nick D'Aloisio 甚至不打算聘請編輯團隊。

「新聞濃縮」服務看似新穎,其實不然。風行國際多年的《讀者文摘》,它最初的內容生產方式,就是不斷將各大報刊雜誌的文章進行分類、提煉、濃縮,然後編成一本雜誌。如此有分量的雜誌在 1921 第一次出版前,宣傳自己「每篇文章都是以摘要、永久形式來呈現其不朽的價值。」可見網路時代的前後,人們其實都面臨著「訊息選擇困擾」、「訊息過載」的問題。

未來,也許「新聞濃縮」的服務會越來越多,但新聞的價值,不僅在於快速,還在於深度。紀錄片《7 Days In September》導演 Steven Rosenbaum 曾說,在資料豐富的年代,我們所缺乏的是「品味」。

網路女王:全球網路人口 24 億人、智慧型手機使用人數超過 11 億,一切幾乎需要重新想像

Posted: 04 Dec 2012 12:40 AM PST


照片來源:dfarber

There is no president of the Internet. But there is a queen.

網路沒有總統,但是有位女王。

分析師、創投公司 KPCB 合夥人——人稱「網路女王」1的 Mary Meeker 最近在史丹佛大學發表了一份報告《2012 KPCB Internet Trends Year-End Update》2,算是她五月份《KPCB Internet Trends 2012》3報告的更新版本。

Mary Meeker 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以下幾點:

  • 全球網路使用者約有 24 億人,年成長率 8%。但若只看成長速度最快的前 15 大的國家,成長率為 15%。Mary Meeker 指出這股成長主要是由新興市場所帶動。
  • Apple 最近三項革命性裝置 iPod、iPhone 和 iPad 的成長情形一次比一次猛烈:

iPod 推出後四年內的出貨量都還遠不及 2000 萬部,iPhone 則是花了大約兩年達到這個數字,而 iPad 更是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超過 2000 萬部。

  • Android 與 iOS 前 16 季(四年)成長速度比較:

Android 裝置的成長速度是 iOS 裝置的六倍快,半年前這個數字還「只是」四倍而已。

  • 全球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年成長率 42%,超過 11 億人,佔全球手機使用者 17%,顯見還有許多成長空間。
  • 全美有 29% 以上的成年人擁有電子閱讀裝置或平板電腦,三年前這個數字還不到 2%
  • 全球行動裝置帶來的網路流量如今佔了 13%,2009 年 12 月時這個數字只有 1%。
  • 在印度,行動上網流量在今年下半年正式超越傳統電腦的流量。
  • 全球行動 app 產生的收益(付費 app 加上廣告收入)從 2008 年的 7 億美金成長為 190 億美金。
  • 美國「黑色星期五」網路購物有 24% 來自行動裝置(手機和平板電腦),其中 iOS 裝置產生的流量約是 Android 的四倍。
  • 全球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 + 平板電腦)的數量將在 2013 年第二季超越傳統電腦(桌上型電腦 + 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的部份前者在去年就已超越後者。
  • 「美國製造」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從 2005 年的 5% 成長到如今的 88%。(主力當然是 Android、iOS 和 Windows Phone)。2005 年擁有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近七成市佔率的是 Nokia 的 Symbian 系統。

重新想像一切事物

Mary Meeker 在她的報告中指出,人們幾乎需要「重新想像」一切事物:人與人的連結、知識、使用者介面(UI)、攝影、導航、新聞/資訊流、筆記、檔案管理、閱讀、金流、集資、人力招募、設計、數位商品販售、健康管理、教育和資料(data)等等。

以資料量為例,目前全球創造、分享出來的數位資料已超過 2000 ZB(zettabytes,1 ZB 等於 10 的 12 次方 GB),而這個數字預估在 2015 年就會超過 8000 ZB。

Mary Meeker 認為我們對於未來即將發生的變化,還只是在「春訓」階段,以下幾個關鍵她特地用粗體標記:

  • 已開發國家近乎無所不在的高速無線網路。
  • 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技術創新。
  • 大膽(且互相連結)的創業家精神。
  • 資本(而且是「有經驗」的資本)。
  • 大膽(且互相連結)的消費者。
  • 不昂貴(inexpensive,Mary Meeker 並未用「cheap」這樣的字眼)的裝置/連線/服務。
  • 有能力快速接觸數以百萬計的大量使用者。

未來是輕資產世代

Mary Meeker 提出一個詞「Asset-Light Generation」(姑且譯做「輕資產世代」),對比則是「Asset-Heavy lifestyle」。她指出這兩種生活類型最大的對比就是過去人們處理資產和生活所耗費的時間、金錢和所需的空間到了今日和未來都大大的「輕量化」。

儘管如此,Mary Meeker 還是提醒大家世界上還有許多事務等待我們「重新想像」,同時這也是消費型網路服務等待填補的「空白」:更好的裝置和配套軟體、交通、電視、錢包、教育和醫療保健等等。

雖說這是一份更新版的報告,不過 Mary Meeker 的結論可沒變:

This cycle of tech disruption is materially faster & broader than prior cycles.

這股「破壞性科技」的循環會比過去進行得更快、更廣泛。

以下是這份報告的內容:
2012 KPCB Internet Trends Year-End Update

今年五月時 Mary Meeker 的報告:
KPCB Internet Trends 2012

 


  1. 引用自 WIRED 這篇 〈The Indomitable Mary Meeker
  2. [Mary Meeker releases stunning data on the state of the Internet
  3. KPCB Internet Trends 2012

三星王國的統治者,李健熙創造的繁榮與腐敗

Posted: 03 Dec 2012 09:01 PM PST

本文是 ifanr 編譯自 The Verge  〈 King of Samsung: a chairman's reign of cunning and corruption 〉 一文。

1987 年 12 月 1 日,在父親李秉哲逝世兩週後,李健熙接任三星董事長。如今三星營收已是當年的 39 倍。歷時 25 年,從一個韓國企業成為一家巨型跨國公司,為韓國貢獻 20% 的 GDP,但這是用什麼換來的?

The Verge 撰文《King of Samsung: a chairman's reign of cunning and corruption(三星的國王:一個董事長狡猾和腐敗的統治)》,指出儘管李健熙對公司做過一定程度的改革,促進公司發展,但並未改變三星本身的財閥體質,這導致三星在產品創新上難以突破,也使得公司腐敗醜聞不斷,卻往往狡猾地逃過法律制裁。

李健熙上任時,三星處於平穩發展的狀態,國內市場基礎穩固。為了尋求國際發展,李健熙第一步是改變三星的 logo,使它從漢語字義的「三顆星」轉為現在的 「SAMSUNG」。

 

80 年代末期、90 年代初期,製造業巨頭非日本莫屬。然而李健熙發現日本企業開始涉足電子科技產業,這為韓國公司在原有領域中提供了喘息的機會和改良的時間。

如何平衡原有儒家文化和日本影響,以及西方新模式,李健熙進行一系列調整。他逐步建立績效評估標準,同時又保留年資制度。1993 年,李健熙第一次告訴員工:「改變一切,除了老婆和孩子。」言行一致,他開始改良三星中阻礙發展的韓國文化,比如引進大批外國員工,而本土員工被派往海外拓展視野。90 年代的三星看起來具有日本公司風格,更有著日本式的成功和質量。

同時,財閥制度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了。

財閥內部通常交叉持股嚴重,財務不透明,而其經常通過政治獻金、參選等方式維護與政府的關係以求獲得更多特權。

1997 年,記者爆出三星賄賂韓國總統候選人的消息,李健熙被判處緩刑兩年。2010 年三星前首席法律顧問金勇哲出書,揭露李健熙本人的貪污行徑:透過三星子公司貪污約 100 億美元,毀滅證據,賄賂政府官員,確保權力順利過渡給他的兒子。2008 年由於被起訴並發現挪用公款和逃稅,李健熙辭職,僅管懲罰應為監禁七年並罰款 3.5 億美元,最終僅獲刑三年,罰款一億美元。

外部鬥爭下是財閥內部爭斗。李健熙的兒子李在鎔目前已是三星的總裁兼 COO,然而李健熙的哥哥和姐姐則質疑其所繼承遺產。而年輕的李在鎔又如何能順利掌權,不受李健熙的影響呢?

在繼承制度的隱患背後,財閥的重點在於其社會延伸性。這已不單單是三星的財閥,而是整個社會的財閥。韓國人一生不可避免的三樣東西:死亡、稅收、三星。這絕不僅僅講的是三星的產品,而是三星的文化,以及其成功所帶來的民族象徵。

金勇哲的書出版後,令人驚訝的是人們並非質疑、譴責三星,而是反過來認為金勇哲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甚至連媒體都不願意進行報道。三星在韓國已不止是單純的企業,由於其成功和宣傳,它已然成為國家文化的標桿。可以說,質疑三星,就像質疑民眾自己。

1938 年三星以貨運生意生意起家,在日本佔領和朝鮮戰爭中保留下來,在 60 年代踏足電子產業前,三星已是韓國成功的企業。而這得益於李承晚獨裁政府的輔助。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後,希望韓國能轉變為製造業強國,與朝鮮和日本競爭,因而選擇了一些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三星與前任政府的關系被原諒,再次得到政府扶持。

2008 年李健熙因罪辭職後,李明博給予其個人赦免,以確保李健熙能繼續留在國際奧組委,隨後他帶領韓國獲得 2018 年冬奧會的主辦權。罪行再次被忽略,李健熙安然回到董事長的位子上。

在三星發展中,李健熙的改革是肯定的,公司一站上世界舞台,其發展就絕不是一個家族或者一個政府所能決定的,管理層的決策才是關鍵。財閥制度除了製造出本身企業內部管理的缺陷,也會對社會價值觀帶來衝擊。我認為,正是政府的參與使它擴大化,最終滲透到民眾的集體意識中。

對三星企業內部來說,財閥制度就是病毒;對整個韓國社會,面對三星是反抗還是妥協?如果三星自己不動手,那麼主動權就落到社會手中,特別是政府。在即將到來的韓國總統選舉中,計算機病毒專家安哲秀呼聲很高,他曾多次呼籲韓國社會進行變革,也曾抗議大財閥對中小企業的不公平競爭以及政府的政策不公,並主張進行財閥改革。

如果三星真的想要成為令人尊敬、喜愛的品牌,那麼他們必須設法尋求改革,讓設計與創新凌駕於蠻橫的競爭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海哥的生活筆記,日本代購、韓國代購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