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Google AI「AlphaGo」大戰李世石 Youtube 現場直播!”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 就在今天!Google AI「AlphaGo」大戰李世石 Youtube 現場直播!
- Intel® Edison物聯網(IoT) / Retail Project 在耶魯大學所舉辦的 YHack 活動中贏得大獎
-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短片平台 Waffles 要成為手機界的 YouTube!
- 李開復:創業者一定要去矽谷看看!
- 在 Snapchat 當職業網路紅人是什麼體驗?
- iPhone 與 Mac 將一統 ?蘋果可能進一步整合 iOS、OS X
- Facebook 推新 WordPress 插件,部落客能在 FB 上發高品質即時文章!
- 微軟敞開大門! SQL Server 明年將支援 Linux
- 流量用不完可退費!Google 網路服務「Project Fi」將全美開放
- 還是不放棄 Google+,Google 請來匿名論壇 4chan 創辦人拯救社群
就在今天!Google AI「AlphaGo」大戰李世石 Youtube 現場直播! Posted: 08 Mar 2016 08:02 AM PST Google AI「AlphaGo」大戰李世石將於今天中午登場!今天中午台灣時間 12 點,Youtube 將直播這場全世界摒息以待的圍棋「人機大戰」。由於 AlphaGo 先前已有戰勝歐洲圍棋冠軍樊麾的輝煌成績,這次位於人類棋力尖峰的李世石表示,「將要誓死捍衛人類的智力」,設定五場皆贏的目標面對這場戰爭。 這五場將於 3 月 9 日(三)至 3 月 15 日(二)期間分五場次於首爾舉行,並採用貼 7.5 目的中國規則,每位棋手各有兩個小時布局時間,3 次 60 秒的讀秒,每場比賽預計需要大約 4-5 個小時。 INSIDE 先前也曾刊出 9 位圍棋世界冠軍如何預測這場勝負,職業棋手大多李世石抱有信心,而華人圈知名科技教父李開復也認為,本次對決應是李世石贏面較大。若用兩者的圍棋等級分(Elo),去年年底的 AlphaGo 打敗李世的概率相當低,約只有 11% 的獲勝機率。不過「深度學習」總監 DavidSilver 表示,這幾個月內 AlphaGo 已進步良多,AlphaGo 在今年一月執行過 100 萬局的自我對局,並且至目前為止已學習相當於人類 1000 年的學習量。 而今年擊敗李世石的新世界冠軍柯潔也表示,觀察過 AlphaGo 的棋譜完全看不出誰是 AI。 若您是極關注這五場勝負的朋友,可以注意下面的行程:
直播連結:https://goo.gl/LHSGFq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Intel® Edison物聯網(IoT) / Retail Project 在耶魯大學所舉辦的 YHack 活動中贏得大獎 Posted: 08 Mar 2016 03:19 AM PST 本文來自於 Intel《Intel® Edison IoT/Retail Project Wins Grand Prize at Yale University YHack Event》 於2015年11月16日由 Stewart C 提交 在耶魯大學所舉辦的 YHack 活動, Intel IoT 開發程式團隊正著手佈署 50 套 Intel® Edison 主機板與 Grove Sensor Kits 。這些工具套件能讓開發人員接受與應用,且有許多開發團隊,利用 IoT 工具套件來開發其他裝置。 經過 36 小時的持續開發,有 5 個以 Edison 為基礎的專案提交給審評。他們具有動態感應、 twitter 通知功能、創新感應器設計、零售應用,其中包括付款方式、即時與隨機旅遊登錄應用。其中最讓我感到有興趣的項目是「Get The Flight Out」。 它是按鈕與蜂鳴器所組成,經由 LCD 建立的裝置跟 Amazon Dash 按鍵很像,能透過一個按鍵來訂購雜貨物品。而且此裝置能預定第一班的班機,或是預定 Uber 讓您能準時到機場。 黑客松活動的審評與獎項主要分為贊助商獎項與黑客松全體競賽獎項。作為 Intel 審評的我們選擇兩個認為會獲獎的項目時,一個是 「CheckMeOut」另外一個是 「 iTactile Sensor」 項目。 來自印第安納的 Eric Lees 在這此次活動中贏得了 Atom Tablet Prize ,因為他開發出一款能與 Intel Edison 主機板結合的新型感應器。 這款新奇的感應器與觸覺感應裝置被用在霍爾效應感應器與磁性啟動器。他將其比喻為跳躍移動感應器或是 3D 滑鼠座標定位。 此設計是個全新概念,所以需要透過現有的裝置來做說明。這是在舉辦黑客松活動第二年當中第一次看到如此新型的感應器,所以在審評過程會以「新奇」為基礎,所以 Eric 在參與這活動當中,真的是贏得實至名歸。 CheckMeOut 團隊建立零售系統概念驗證,能讓使用者透過手機選擇要購買的東西,或是使用 QR 編碼與 NFC 標籤在實體店面的商品購買上面。 使用者能透過手機的 Paypal 或 Venmo 來支付所購買的東西,而不用排隊結帳。 這樣的購物概念能引導出全新的店內售銷售系統,利用 Edison 來控制雲端伺服器並突破限制,將所需要購買的東西清單直接傳送到結帳人員的面前。這讓人印象深刻的示範深受評審人員喜愛與認同,進而讓 CheckMeOut 團隊贏得 $3000 美元為實至名歸。 這是第二年在耶魯大學舉辦 Yhacks ,也是一個具有良好組織的活動,所以有許多贊助商與獎項,好讓超過 180 種項目能提交作審評。在此,還是要再度恭賀 CheckMeOut 團隊,希望在未來,當我跟一大群購物者一起在週末大排長龍時,有機會用你們的產品來購買一件襯衫。 在以下的照片由左至右所示是位於 Yale Commons 作為審評的地方, iTactile開發人員 Eric Lees 與 CheckMeOut 團隊。我也有在這照片當中,您一定會好奇的問,「那位穿著 Intel 夾克是誰?」幸虧有 Vaghesh Patel 整個周末的支援還有來自 Intel 招募學院團隊的 Catherine Jensen 與 Kevin Foster 協助。 關於編譯器程序優化的完整訊息,可以參照 Optimization Notice。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短片平台 Waffles 要成為手機界的 YouTube! Posted: 08 Mar 2016 02:44 AM PST Waffles 是針對學生族群的一分鐘行動短片社群,特別的是,拍攝者可依喜愛數獲得廣告分潤,今年一月才剛上架 Android 及 iOS 商店,現在已進入台灣及東南亞共 130 多所大學,首月活躍使用者便達數 10 萬人,近期更打算與 20 多家品牌合作,前進各項校園活動,望能在今年內全面攻佔台灣大學生的心。 初次創業就惹上官司Waffles 背後的團隊為沃博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沈容賡 James 本身為台大機械學士,曾在矽谷醫療網路公司服務,和台大電機碩士林奕廷、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專攻資訊的博士溫詠筌,共同創辦了沃博股份有限公司。在此之前三人曾一起應用 James 在學期間個人的網頁爬蟲專案,製作了一款針對華文圈金融人士的財經資訊彙整軟體 Epit。產品推出後大受好評,團隊遂改變策略推出收費方案,儘管用戶付款意願相當高,卻在此時引起內容商不滿,質疑其侵犯智慧財產權。不料此番風波之下,Epit 反因知名度暴漲而獲得收購,受訪時 James 提到,雖然後收購方及金額不便透露,但團隊也因此獲得資金,為日後的產品開發鋪路。
開發 Trigger 閱讀器,打進美國校園2015 年,三人便運用這筆資金成立了沃博,加上 Epit 的閱讀器經驗,針對美國學生市場開發了 Trigger 閱讀軟體。James 解釋道,現代每個人在網路上都有社交泡泡,難以接觸到朋友圈以外的消息,而 Trigger 便以短時間內的人氣上升率判定熱門消息,再推薦尚未傳到使用者圈子裡的熱門消息,達到預測趨勢的效果,目前在主要市場美國有約 100 萬的月活躍用戶。 Waffles:短片是新一代的話題媒介Waffles 誕生於當時 Trigger 的美國大學生使用者訪談,在一系列的訪談過程中,發現 8 年級世代最偏好的表達形式,不再是文字也非照片,而是一段段自拍短片,而且這個現象不分國籍,在台灣大學生族群也觀察得到,再加上台灣人對新事物接收速度快、對國際文化心態開放,且對網路服務要求高,便選定台灣作為 Waffles 策略上的第一站。 用影像取代文字標籤,用濾鏡精準置入廣告Waffles 不僅是針對行動打造的影片平台而已,除了軟體和介面優化,James 認為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社群凝聚力,而他們也會透過功能來加強使用者的向心力,比如 Waffles 的濾鏡功能,會在拍攝畫面上加入一些貼紙主題,像是「遲到了」、「不要再睡了」等等。而 Waffles 的商業模式就是在這些濾鏡中,配合主題加入廣告訊息,例如「不要再睡了」的濾鏡上就可以置入咖啡產品的圖案,而團隊也可以利用熱門話題的資訊更精準地投放廣告。 另外, Waffles 內也有依大學分類的群組,用濾鏡取代了標籤(hashtag)功能,將文字的思維轉換為影像,使用者可依據這些濾鏡針對同一個主題拍攝短片,也能依此瀏覽相關短片。遇到喜歡的使用者也可以追蹤,所有的內容都是公開的,目前沒有私人影片的設定。
重點在社群:17 直播、Vine、Instagram 缺乏生活的氣味看到分潤、素人、短片等關鍵字,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由藝人黃立成共同創辦的 17 直播,而一分鐘短片則讓人想到了 6 秒超短片平台 Vine,以及前陣子在台灣也相當風行的對嘴 app Dubsmash,就連 Instagram、Facebook 都鼓勵用戶上傳自製影片或直播,行動原生的影片平台不勝枚舉,網頁原生的老牌 YouTube 現在也能跨平台使用,力道依舊強勁。 不過 James 認為,Waffles 特別之處不只是影片,而在於社群。瞄準特定族群,再利用行銷、流程機制營造出用戶黏性非常高的利基市場,而大學生族群普遍具有凝聚性、排他性,有自己的生活圈和話題,而且其中許多話題不分國界,在台灣會紅的主題,大多也能套用到其他國家。行銷的部分,今年將會與廣告主合作,進入校園社團各式活動、舞會等,鼓勵學生拍攝短片。 消除門檻:直播易冷場,YouTube 眾星雲集而使用機制上,James 強調一分鐘的短片,是為了讓使用者能好好和觀眾對話,聚焦使用者本身的生活故事並引起討論,而非在短時間內刻意營造笑點或編輯誇張的背景配樂來吸引目光。 另外,James 沒有加入方興未艾的直播戰場,而選擇短片,是因為他認為直播相當考驗使用者的臨場主持功力,要做出有意思的直播,難度不低,最後大多平台只得聚焦於電玩、體育、美色等「不會出錯」的主題,否則就會陷入內容不足的窘境。 James 對於 Waffles 的定位,是行動平台的 YouTube,就像當初 YouTube 讓大家透過網路分享生活點滴、追蹤喜歡的頻道一樣,但回歸到使用族群面,現在 YouTube 已經成為許多職業「YouTuber」發光發熱的地方,專業剪輯、配樂、演出門檻愈來愈高,一般年輕人也不太會使用這個平台隨手拍下影片。「網路從 1990 年代才向大眾開放,2005 年就出現了 YouTube,智慧手機從第一支 iPhone (2007 年)算起,也是時候有自己的影音平台了。」James 說到。 綜觀各大影音平台的優缺點, Waffle 想要營造的,是自然又有話題,能和大學生產生共鳴的社群,與其說是影片平台,更像是影片形式的討論區。 Waffles 才上線一個多月,對於未來,James 表示今年將舉辦線上線下的推廣活動,先努力找出能引領大學生話題趨勢的方法,以及開拓其他同樣具高度凝聚力且不分國界的利基族群,一旦在台灣成功建立模式,便能推廣至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英、美等市場。 現在沃博的團隊成員共有 15 人,其中工程人員有 10 名。隨著 Waffles 業務的擴展,未來也考慮招募 iOS 工程師及設計、行銷人員,團隊預計增加到 20 人。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8 Mar 2016 01:21 AM PST
創業者缺什麼我們這次矽谷之行,屬於創新工場投後服務。我們帶著兄弟會成員和工場近 100 人的團隊,幾乎把矽谷的老朋友們又訪問了一遍。除了正好有事不在的 Elon Musk,還有剛當父親的Zuckerberg,其他的都帶著創業者訪了個遍。
講一下背景,從創新工場的發展來說,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斷基於自己對於產業和市場的判斷進行佈局投資,然後通過各方面的投後服務來幫創業者提供價值。再後來,我們發現隨著行業各方面的發展,看到了做一個創業者互助社區的重要性,而且如果能夠得到一些資深導師的幫助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做了兄弟會和群英會。 在兄弟會和群英會裡面,我們也時常在討論,而最近討論最多的是:我們這些創業者身上到底最缺什麼?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創業者在有些方面能力很強:知識面、產品能力、管理能力、戰略和競爭戰術等,也經過兄弟會拓展了人際關係,有彼此之間上下游的合作等。但目前好像在格局觀、世界觀等方面有欠缺,這種欠缺其實就是十億美金公司和百億美金公司的差別所在。 具體來說,一個創業者可以整體琢磨怎麼把產品功能多做一點、用戶多弄一點,但是如果格局不夠大,眼光不夠長遠,比如怎麼用一句話描述「我的公司在如何改變世界」,那我覺得應該去最好的學習聖地矽谷增長見識。 坦白來說,在大家也能通過看馬雲、馬化騰的演講。但在國際視野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面,以及美國人在突破創新的膽識方面,還是很值得學習的,這是一個理由。 其次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我覺得中美的產品跟技術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越有商機。 反過來也一樣。所以我們就覺得對這些創業者來說可以學習,去向矽谷創業者學點什麼,然後有什麼技術可以引入,哪些產品和技術可以打到美國去,未來還有什麼機會等。 此外,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創業者也能建立彼此間的兄弟情誼。因為在一起旅遊、參觀那麼長時間,回來就變成好哥們兒。 還有一個相伴隨的,就是去矽谷挖人。因為技術人才方面,美國還是有很獨特的地方,Google 這些公司訓練出來的工程師,在大數據、大計算、團隊合作、協作、管理、作戰等方面還是有一些優勢的。所以我們也找了一些很棒的技術人才,也幫我們的公司挖人。 這大概就是此次矽谷之行的目的和理由。 百億美金公司這次矽谷之行中,也和 DST 創始合伙人 Yuri 有了深入交流,他請我們到他家去參觀,在他家用早餐,也跟我們分享了他對趨勢的一些認知。 Yuri 主要分享了兩點,第一是他堅信網際網路的革命還遠遠沒有結束,第二是分享了他認為一個「百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該有的特質。 網際網路的革命還遠未結束。Yuri的主要依據是人均 GDP 和網際網路的 GDP 的比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另外他還認為網際網路在一些國家的成長會有更好的發展,他堅信中國是這些國家之一,因為現在普及率之類的還有很大的空間。 另一個是 Yuri 如何去識別值得投資的創業者。DST 的風格,過去我在知乎上回答過,Yuri 本人只投 10 億美金以上的公司。但是現在,他說自己要識別 100 億美金甚至更大的公司。原因是他認為其實 10 億美金的公司,做起來挺容易的,而且他自己就創業做過,最後成了 10 億美金的公司,他說:「我自己做過,我就看創始人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基本素質和經驗就行。」 但識別 100 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卻不容易。他跟我們分享了一些獨特的看法。Yuri 說他投資了 Facebook、京東和小米等公司,從 Zuckerberg、劉強東和雷軍身上,他也能不斷學習得出一些結論。「你要說這些人到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其實每個人各有特色,但是有一點,這些人都有種怪怪的特點,都有種偏執狂的特點。如果你找一個創始人,四平八穩、什麼都懂、有高深的技術、管理和市場經驗,這個人是做不成 100 億美金的公司的。」 所以 Yuri Milner 的結論就是說:100 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一定在某些方面相當偏執。 ▲Yuri Milner 在自家的花園與李開復交流 接下來,一旦你找到這樣的人,投資模式也就很簡單了。人識別對了,領域識別對了,投資人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創業者背後把錢給他,他要什麼你就幫他做什麼。 董事會席位不要了,控制權不要了,對賭也不要了,因為找了這麼棒一個人,好不容易找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的老大,而且是有偏執特質的超級創業者。你接著要做的就是把錢給他,他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條件支持他。這是 Yuri 的一個理論,這些理論以前都說過,只是這個偏執的部分,我覺得由他親口說出來還是蠻有意思的。 那天在 Yuri 家裡,大家問他說:你做過最艱難的決定是什麼? 他說, 我有一次融了 2 億美金,然後我轉手全部投進了 Facebook。因為他覺得 Facebook 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公司,自己投進去以後不但能賺錢,而且能夠彼此學習,對公司有很多戰略的意義。後來確實也一一驗證了——他投進去雖然很貴,2 億美金只買了2%,因為 Facebook 當時估值是一百億美金。 至今你還可能會搜到很多文章,在當時批評這個俄羅斯土豪,說這麼貴的估值還投,但後來驗證了 Yuri 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他就是因為這一件事情做成了,使得他在 Facebook 大漲之後,被很多人奉為創投神話。 現在的話,Yuri 除了投資,還特別熱衷於基礎科學,也在做一些對整個人類認知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他和 Zuckerberg,以及馬雲等發起成立了一個「突破獎」的新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因為他們認為諾貝爾獎有些過時了,沒有涵蓋所有的重要的領域。 另外,Yuri 還發起了一個找外星人的計畫,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是孤單的。當然他不是支持找 UFO 那種想法,他覺得我們就應該對外太空發出訊號,說人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找各種外星人存在的訊號。實際上這一類的現象,他覺得如果數據能夠結合一下很值得一做,因為這是人類很自然的下一步。 所以我覺得看了這些以後,我們帶去的創業者都覺得格局很大。在告別 Yuri 的時候,很多創業者都意識到之前想的問題太小了,而且他們也開始希望有一天能夠想到人類的未來,人工智慧的責任問題解決沒有,人類是否孤單,怎樣有一個「大腦」去進入各個領域。 總之就是腦洞大開。這次矽谷之行,也希望他們能夠看到:永遠有更偉大的事情可以做,唯一限制你的只是你的雄心壯志和想像力。當然,這不會對你現在所處產業的競爭和業態有改變,不會對你怎麼去迭代產品、獲取用戶有改變,也不會影響到你的融資上市的思考等等,但如前面所說,有大格局的創業者是會不一樣的。 公司文化還有一個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訪問 Airbnb,有種「跌破眼鏡」的感覺。因為我們去之前並沒有預料到這個公司是此行的一個大亮點。我們去 Google、去特斯拉,這些企業都是大家的心中的英雄,都對它們有一定的瞭解。但 Airbnb 就是一個網站而已,普遍的看法是:他只是在正確的時候啓動了這個計畫,然後就拉 了一堆用戶慢慢地滾動起來一個平台。
但是我們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公司的文化非常不同。很多創業者過去會認為矽谷公司文化類似,這些公司都是科技型的。文化無非是:共享技術改變世界,顛覆模式之類的。但是這次去了以後就發現這些公司原來那麼不一樣,其實矽谷當然有他的文化,但是每一個矽谷成功的公司都有非常獨特的、自己的文化。 那麼在 Airbnb,這是看得最清楚的,因為他不是一個偉大的技術公司。創始人也不是梟雄,或者商業天才。當然他商業是不錯的,他就是一個很執著的人,堅持做一件事情,然後他公司的使命和文化非常清楚:我們要做一個好主人。 其實我們經常在大公司裡聽到類似的口號,有點說教性的公司文化理念,比如誠信、重視用戶和用戶第一等等,但員工心裡覺得就是說說而已嘛。 真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去 Airbnb 後發現,這個公司真的在實踐他的文化,一下子讓我們感覺好像真的回到家了。他們對我們這些來訪者非常好,安排參觀,並且每十個人就會安排一個導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導遊都是 Airbnb 長期的員工,會介紹 Airbnb 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有趣的是 Airbnb 會把他們平台上一些很好的家庭,還原式實現在他們的辦公室裡,比如某個會議室,他們會告訴你這是波多黎各誰誰誰的家,歡迎你去住。 所以他們其實也在不斷地為屋主做廣告,可以看出他們的文化真的很成功,屋主和員工都特別想做一個好客的主人,我覺得 Airbnb 的成功其實是基於這個心態。 之前有很多人說 Airbnb 上拍的照片特別漂亮,是因為這個才成功的。其實真正的是 Airbnb 上的每一個人都想如何成為一個好主 人——我要把家整理得最美,做得有特色,讓別人能夠留下好的評語,因此我要拍很美的照片,再經過 Airbnb 平台來傳播。所以屋主的整個傳播流程上傳、審批、留言、上訴和批評等,都在圍繞一個核心:賓至如歸。通過去 Airbnb 拜訪,受到這樣的歡迎,印象還是蠻深的,也值得華人創業者思考借鑒。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Posted: 07 Mar 2016 11:46 PM PST
很多人都愛發 Snapchat,然而 Cyrene Quiamo 卻是一位職業網路紅人。 這位來自於阿肯色州小岩城的女孩有著成千上萬個粉絲。不少大公司願意花 3 萬美金的高價買她 100 秒的影片內容。但她的 Snapchat 內容究竟是如何讓大牌公司花如此高價買 24 小時裡就會消失的內容的呢? 讓我們從頭說起。 第一步Quiamco 是 Verizon Wireless 的網頁設計師。她第一次接觸 Snapchat 是在 2014 年 1 月,起初她只是畫一些同事簡單的頭像打發時間。很快她就開始更認真地對待 Snapchat,畫一些更精細的圖片和影片。她還開始畫 Brunomars,Ryan Seacrest,Ellen Degenerers 等公眾名人的頭像。 Quiamco 的畫作很受朋友們的歡迎,迅速地在社群上散佈開來。Quiamco 的 Snap 插圖人氣火爆,Ashton Kuther 的媒體公司 A Plus 甚至寫了篇文章介紹她。這篇文章成為了 Quiamco 的轉折點。 化熱情為事業Quiamco 幸運在於她無需給大牌們發 Cold E-mail(冷郵件),因為 Groupon 立刻找上門來問她想不想合作。很快各大牌都陸陸續續地向 Quiamco 發送邀請;其中甚至有 Quiamco 最愛的 Disney,問她是否想就迪士尼樂園新開的《冰雪奇緣》主題區在 Snap 上發表她自己的體驗。Quiamco 一口答應:「沒問題!」 自那以來 Quiamco 與不少重量大牌都合作過,包括《驚奇 4 超人》、《冰原歷險記》、《飢餓遊戲》等等眾所周知的熱門電影。她甚至還受邀為 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Video Music Awards)製作影片。 在初期,Quiamco 稱她每發一篇 Snap 大約能收穫 500 美金。一年之後,她平均每一篇 Snapchat 小故事的收益高達 1 千甚至 1 萬美金。Quiamco 告訴我們,最近有一位客戶甚至出價 3 萬美金。 如果我是那個出 3 萬美金的公司的 CEO,我肯定當機立斷炒了行銷經理。哪個傻瓜會批准花 3 萬美金買不到兩分鐘而且第二天就會消失的影片這樣的方案?這違反了我所知的任何一條市場行銷原則。 所以我繼續調查下去。Snapchat 究竟是何方神聖,到底是什麼讓 MTV 和 Disney 等無數大牌爭先恐後地和 Quiamco 合作? Snapchat 價值在何處?廣告商已經失去了吸引年輕人的管道和方案。Bloomberg 曾經報導,CBS、NBC 和 ABC 等觀眾平均年齡是在 50 歲左右,像 CNN、Fox News 等則比這還要慘淡。 網路廣告也是一場惡戰。如今有了廣告遮蔽軟體和 Netflix 這種付費串流媒體服務,年輕一代已經在躲廣告方面已經達到了專業抖級。但是在 Snapchat 上,人們會點擊你的帳戶,因為他們想看你發的內容。 就像看網路文章一樣,只要不想看不點開,讀者就看不見。人們會點擊 Quiamco 的帳號是因為他們信任她。雖然比起其他平台,Quiamco 的粉絲簡直寥寥無幾(大約只有 5 萬人),但 Snapchat 上的一則內容比起其他平台價值要高出好幾倍。 舉個例子,Facebook 上每當使用者看一個影片超過三秒鐘,這就會算作一次瀏覽。知名品牌在 Twitter 和 Instagram 上或許有成千上萬個粉絲,但互動性極低。有了 Snapchat,人們不僅僅渴望聽到你的聲音看到你的狀態,用 Quiamco 的話來說,這是一種「積極瀏覽」。 人們可以直接地與 Quiamco 交流;他們甚至還能替 Quiamco 完成 Snapchat 接下來的故事,等著被她轉發。Quiamco 當年曾發過一條狀態,是她的吉祥物 Ele 淹沒在水裡。觀眾們積極地轉發回覆並上傳了他們企圖救 Ele 的圖片。Quiamco 把這些蒐集起來組成了一個新的故事,這成為了她最熱門的影片之一。 Snapchat 的使用者量雖小,但公眾帳號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更多。這些粉絲在 Snapchat 上就會急切地尋找 Quiamco 的名字,看她的故事,而不是匆匆撇過一眼就忘記。 許多品牌立刻跳上了 Snapchat 這輛大敞篷車,Quiamco 則是恰巧遇上了天時地利人和。 Quiamco 的新生活2016 年 1 月,Quiamco 正式離開了 Verizon,成為了 Snapchat 的全職「網路紅人」。她告訴我們:「我還年輕;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都沒有機會了。」 Quiamco 還特意強調,她的 Snapchat 小故事是如何「更加來自生活」的。起初,她只是畫畫那些名人的頭像;而如今,她真的會遇見他們,和他們一起自拍,一起出門遊玩。 從前,她會在 Snapchat 上畫迪士尼的人物;如今,她被迪士尼邀請成為那個虛擬樂園的一部分。 她告訴我們:「Snapchat 對我來說是一種機遇,一個讓我探索之前從未見過,也從未敢想過的可能性和新生活的機會。」 這個故事聽起來或許像碗俗氣的雞湯,但是我們又怎麼能不為她高興呢? 個人感想如今的社會上,藝術家已經不會像昔日那樣窮困潦倒了。他們有無數種方法創作、散佈他們的作品,每個人都有機會吸引眾人目光。例如我們今天說的 Snapchat,只需下載這個程式就可以開始分享你的作品。你也可以有機會像 Quiamco 那樣吸引導大批的粉絲,說不定大牌們下一個找上的就是你。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iPhone 與 Mac 將一統 ?蘋果可能進一步整合 iOS、OS X Posted: 07 Mar 2016 10:04 PM PST
在去年推出的 iOS 9、OS X 10.11 中,兩者在操作介面上已經開始有些相似,同時更進一步強化兩者之間的資料互通性與連動性,因此不少市場看法認為未來蘋果這兩款作業系統將有可能進一步做整合,預期在今年的蘋果開發者大會 WWDC 2016 期間就會有更具體說明。此外,在近期資安隱私問題持續被各類議題關注之下,意味蘋果也將格外著重系統安全與加密技術。 市場不少看法均指出,蘋果在今年 WWDC 2016 期間將進一步整合新版 iOS 與 OS X 作業系統,同時版本編號預期將分別推出 iOS 10 與 OS X 10.12 (但目前還無法確定具體代號名稱)。相關看法認為,蘋果從去年開始讓 iOS 與 OS X 部分操作介面越來越相近,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性與資料互通性越來越高情況下,預期將有更明顯的統合化,其中可能包含 Xcode 開發工具、API,甚至兩款作業系統所使用軟體市集服務也有可能整合。 在此之前,微軟在去年宣布推出 Windows 10 的時候,便大力提倡 Universal Windows 10 的設計概念,而包含 Google 方面也曾經在 2014 年的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提出使 Android 作業系統與 Chrome 瀏覽器,以及 Chrome OS 作業系統能以更直覺方式彼此互通,例如藉由使用 Chrome OS 的 Chromebook 即可接聽登入相同 Google 帳號的鄰近 Android 手機,或是將 Android 手機開啟網頁直接推送到鄰近的 Chromebook 觀看。 除此之外,不少市場看法也認為蘋果應該將部分 OS X 使用模式對應至 iOS 作業系統,例如文件內容管理或是磁碟資料管理等應用孤能,讓 iOS 裝置使用者能更容易觀禮個人儲存文件或使用儲存容量等。 而針對近期有不少討論的隱私安全問題,或許也將使蘋果更加重視資料保護需求,因此下一版的 iOS、OS X 作業系統或許將導入更難以破解的安全防護機制,同時在加密技術部分也可能採用更高規格,藉此避免用戶隱私安全遭受危害。但從蘋果讓使用者能直覺使用各類服務與功能情況下,預期將以更簡單方式設計操作介面。 蘋果目前尚未公布 WWDC 2016 預計將在何時舉辦,但相關看法認為蘋果可能選在今年 6 月 17-18 日作為此次開發者大會活動時間,而地點預期仍會選在舊金山市區 Moscone Center West。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Facebook 推新 WordPress 插件,部落客能在 FB 上發高品質即時文章! Posted: 07 Mar 2016 08:07 PM PST
根據 Facebook 官方部落格「Facebook Media」表示,Facebook 即將針對 WordPress 發佈新的插件,未來 WordPress 上的部落客將可以即時同步發佈文章在 Facebook 與 WordPress 平台上,並且這些文章能在 Facebook 平台上享受「Instant Articles」所帶來的優化閱讀體驗。 ▲藉由新 WordPress 插件所發佈的「Instant Articles」文章,Photo Credit:Facebook Media 之前 Facebook 就已與《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大型媒體合作,針對其新聞報導提供「Instant Articles」功能,讓使用者不用跳出 Facebook 另開瀏覽器,而是用更直覺且優化過的文章頁面閱讀這些新聞。而現在他們將進一步與全球網站四分之一來源的 WordPress 合作,讓全球的部落客或出版商也享有「Instant Articles」功能。根據 WordPress 官方表示,該插件透過開源的特殊 RSS 所制定,並且「Instant Articles」文章的讀取速度會比普通瀏覽器讀取速度快上十倍,並支援影片自動播放、圖片智慧型縮放等功能。 ▲使用該插件文章的閱讀體驗,比起一般瀏覽器有明顯提升,Photo Credit:Facebook Media 另外 Facebook 也表示將會制定官方的審查過程,確保從 WordPress 轉來的文章符合 Instant Articles 的表現形式。這項功能也將於今年 4 月 12 日 Facebook 年度 F8 開發者大會召開時同步發佈。 在「即時文章」的領域中,Facebook 與 Google 的競賽可說是越演越烈,日前 Google 自己也發佈透過 AMP 技術推出的 Instant Articles 功能,並也與紐約時報、BBC、經濟學人等 70 多家媒體進行合作提供優化過的新聞頁面。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微軟敞開大門! SQL Server 明年將支援 Linux Posted: 07 Mar 2016 07:57 PM PST 微軟宣布 SQL Server 將在明年初登陸 Linux,今天微軟發表了Linux 版的 SQL Server 預覽,具備 SQL Server 2016 的核心功能關聯式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主要目標是要讓資料庫能同時在 Windows 及 Linux 上運作。 根據 The Next Web 報導,微軟預計在星期四在紐約的 Data Driven 大會後,便會陸續發表更多功能,像是支援內存記憶體資料庫(in-memory database),讓效能最高可增加 100 倍,並支援加密存放中(data at rest)、內存記憶體中、網線上(data on the wire)的資料等,也將支援 R 的分析。 微軟執行副總裁 Scott Guthrie 則表示,將 SQL Sever 帶進 Linux 是企圖將微軟的創新推廣給更廣大的用戶,這次許多新的分析技術以及微軟 R Server 都來自於最近收購的 Revolution Analytics。 國際數據資訊(IDC)系統軟體部副總裁 Al Gillen 表示,「此舉代表為微軟將成為跨平台的服務提供者,讓客戶有更多選擇,而不必擔心被綁在一套系統上,我們期待將來 SQL Sever 整體功能都會加速轉移。」 Ars Technica 報導則評論,微軟此舉代表著,儘管已經有諸如 PostgreSQL、MySQL、MaxDB、IBM 的DB2 Oracle 的 Oracle 這些選擇,仍有許多使用 Linux 的企業極需 SQL Server 的功能;或者,有一群使用者不願付 Window 授權費,卻願意付 SQL Server 的授權費,但這兩種情形聽起來都不太合理。 雖然不知道微軟決定在 Linux 上提供 SQL Sever 運行的策略會不會奏效,不過自從 Facebook 宣布關閉 Parse之後,關聯式資料庫便成了熱門話題,微軟此舉對使用者稱得上是好消息。 Windows 版 SQL Server 2016 預計今年底前完整公佈。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流量用不完可退費!Google 網路服務「Project Fi」將全美開放 Posted: 07 Mar 2016 06:49 PM PST
根據國外媒體 TheVerge 報導,經過 10 個月個邀請制試行後,Google 即將在美國全面開放其新網路服務「Project Fi」。 「Project Fi」是一組讓使用者在 WiFi 和蜂巢網路之間進行切換,以控製流量使用和費用的「智慧型網路」。目前 Google 在美國是與 Sprint 和 T-Mobile 兩間電信商合作,使用者將可以在這兩間電信商所覆蓋的服務與 100 多萬個開放式免費 WiFi 熱點之間進行切換。Project Fi 產品經理 Simon Arscott 在部落格表示,Project Fi 能帶來靈活而快速的無線服務,讓消費者能在其想要的地方隨時使用。 而 Project Fi 另一項特色是其計價方式,該服務的基本費用為每月 20 美元,每使用 1 GB 收費 10 美元,但用不完還能退費,這也讓 Google 成了一間行動虛擬網路業者(MVNO)。 該網路目前只支援 Nexus 6X、Nexus 5X 和 Nexus 6 等特定機型,不過未來一個月內 Google 為了推廣 Project Fi 將推出優惠專案,消費者將能用 199 美元的優惠價格就能同時購得 Nexus 5X 並享有 Project Fi 服務。另外根據報導,目前現有超過 50% 的服務使用者,是透過 Project Fi 的「Wi-Fi Assistant」來連結公共 Wi-Fi 熱點;而 Project Fi 蜂巢網路的平均流量則是每月 1.6 GB。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還是不放棄 Google+,Google 請來匿名論壇 4chan 創辦人拯救社群 Posted: 07 Mar 2016 06:47 PM PST
Google 在許多方面都是前瞻科技的代表,唯獨需要凝聚人心的社群始終難以突破瓶頸,上線 5 年來被戲謔為「鬼城」的 Google+,全然不敵 Facebook 或 Twitter。不過 Google 並不打算放棄治療,今天 Google 副總裁 Bradley Horowitz(在 Twitter 上)宣布請來美國論壇 4chan 創辦人 Chris Poole,加入 Google Photos and Streams 團隊,期望他能擔綱起整建 Google 社群的重責大任。 Chris Poole 年僅 15 歲時,就一手創建了 4chan,十幾年來一直都是獨立營運。但 4chan 爭議性十足,本是日本動漫文化愛好者聚集地,然因規範十分寬鬆,逐漸演變成兒童色情圖片、名人裸照集散地,2014 年因 iCloud 系統安全問題 100 位好萊塢明星隱私影像遭洩露的地方,就是發生在 4chan。 一年前 Chris Poole 自 4chan 下台,約莫就是裸照事件之後。「失業」後他接受 Mashable 採訪時表示:
他曾批評 Google 與 Facebook 實名制的政策,傾向創造匿名環境的他,會怎麼整頓 Google+ 呢?畢竟,Google 的終極願望應該仍是,打造一個易於追蹤使用者、以便精準推送廣告的社群,兩者看似相互抵觸。未來「鬼城」是否重現生機,一雪前恥,就看 Chris Poole 的能耐了。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