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新創盼外籍白領非降低成本,而是必須走入國際!”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新創盼外籍白領非降低成本,而是必須走入國際!

Posted: 02 Mar 2016 05:31 AM PST

jas

昨日(3/1)余宛如委員在立法院舉辦「新創產業邁向國際的因應與挑戰」座談會,並邀請民進黨顧立雄、吳焜裕、陳曼麗等立委,國發會、勞動部等相關行政單位與會。希望廣集新創事業的直接意見,並直接與行政部門溝通交換意見。會議一開始就邀請到 ProSiebenSat.1 楊致偉、台灣新創競技場韓荷麗,以及蓬勃運動執行長徐正賢三位,用國際企業、外籍工作者與台灣雇主等三個不同角度,分享新創與外籍人士工作經驗。

與會者:台灣新創走進國際,需要外籍人才推我們一把!

楊致偉認為台灣雖然技術優秀,但國際接軌能力不足,所以需要有混血新創能力來進入國際。在他觀察,有許多台灣的優秀新創團隊,正是因為台灣本土缺乏國際性人才,最終選擇直接出走美國或中國。若要讓台灣的新創公司能別的區域競爭者公平競爭,鬆綁國外白領是相當有效的作法。他並舉矽谷三分之一都是移民子弟創辦為例,新創公司第一天就必須以全球市場為目標。

他進一步表示鬆綁並不是引進低薪白領,而是為新創公司尋找一起探索未來的早期員工,薪資結構可以交給市場機制自行決定,但也希望仿照國外新創能以股份替代現金,降低新創早期資金吃緊,增加優秀早期員工的的參與意願。但他也建議必須搭配總量管制,表列外國人士參與的核心職能,針對的特定行業限制。

目前在台灣新創競技場工作的韓荷麗(Holly Harrington)則分享自己身為美國在台的工作經驗,她 2005 到台灣後立即感受到台灣人對於換工作不甚友善,一開始只能教英文,而後也遇到要連續工作五年才能拿到永久居留證的問題。並且她從自己在台灣新創競技場工作的立場表示,台灣新創有極大的外籍人士需求,但往往雇用外國人的法規問題就是一大難關。她認為新創事業引進外籍員工有以下特點:1.外籍員工跟本國在職缺上有明顯分工,不會佔用原台灣人的工作機會。2.台灣需要對外的擴展人才。3.外籍工作找會對台灣認同感增加。4.能進一步增加台灣的商業國際化程度。

aks▲余宛如、顧立雄與陳曼麗三位與會立委

而蓬勃運動執行長徐正賢則更是以林書豪為例,表示若依照現行就業服務法,林書豪「只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學士資格,是無法來從事「經濟」相關工作的。而徐正賢所聘用許多在法國、美國都有教練證的員工,但因國內行政機關怠惰不受理,無法證明「其專長」,只能憑藉其「碩士」學歷證書。「政府根本沒搞清楚,台灣新興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徐正賢說。

bdk▲本次座談會吸引不少創業者與外籍人士參加

在三位原定人士發言完畢以後的問答時間中,在場同為新創企業的 Sudo 執行長林宛靜表示,正是因為台灣產業無法升級,無法帶動薪資結構成長,不僅無法聘請台灣的專業人才導致出走,產業國際化程度也甚至輸後來崛起的新加坡。而產業升級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國際化的程度不足,因此現在反而更需要國際人才來突破惡性循環。

官方回應:推動「雙軌制」、並討論總量管制以及特定適用產業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劉佳鈞隨後表示,目前的修法方向已於去年就在行政院報告過了,但由於修法困難,想先以行政命令作調整。目前針對外籍人士導入點數評點制度的雙軌制。但他也表示,政府在專業性、技術性的認定會是一大瓶頸。

第二則是表達會對總量管制,跟限定產業作為接下來的修法方向,不過也希望凝聚更多的社會共識,討論出最後施行總量與產業別。他另外表示,也將對現有的 36 萬產業移工研擬鬆綁,對在台工作超過九年,每年大概 3000 名的資深移工以留 2000 人的總量概念,轉成不受限制的技術人員。

問題與爭議:是否惡化台灣低薪現況,排擠本國勞工權益?

其實,開放外籍白領議題已在與論中討論一段時間,許多對勞動議題關心的政黨也紛紛表達立場。例如時代力量日前就在官網發布對鬆綁白領外勞門檻限制之聲明,認為鬆綁很可能會拉低薪資水準,並有大肆對中國開放的疑慮。而社會民主黨也在官方臉書上表示,目前的放寬政策,其實是企圖以低薪壓低成本的舊發展模式。

不僅如此,在會後余宛如的官方臉書上也湧入不少對該議題關心的網友,並表達是否會有壓縮到台灣勞工權益的疑慮。不過余宛如委員也親自回文,這次的鬆綁外籍白領完全與中國是切開的,「中國白領開放需要循兩岸關係條例,送立法院審查」。

今日的這場座談會不只是讓創業者講自己的故事,更是從每個案例中發現問題,讓新創業者的聲音直接被相關部會聽見,政策制定時才不會有隔靴搔癢的感覺,甚至是造成各方爭議,讓開放的美意被拖延。台灣需要更明確的人才、人口政策,針對有疑慮的修正法案先暫停,但對於急迫的需求應該迅速討論並解決。     很高興今天這麼多人與會討論,並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道出台灣新創所面臨的挑戰,未來我們也將持續努力。

余宛如(社會創新 透明國會) 貼上了 2016年3月1日

▲余宛如事後親自回覆網友疑慮

但時代力量與社會民主黨的疑慮並非沒緣由,與會的顧立雄委員也有立場相近的意見,認為應該對產業進行更詳細的田野調查,確認真正有所需求的產業別;此外,對新創企業的資格與定義也必須重新釐清。

不過盤點一下這次的問題與爭議,新創圈普遍認為在總量管制、限定產業別的前提下,開放像韓荷麗一樣的國際橋樑職缺,並不會真正壓縮國內本土的就業機會;而且如果只將視角限定在新創的話,包括矽谷的新創企業都有普遍在初期以股票代替現金的做法來吸引人才,目前的外國白領就業政策其實並不能真正符合新創的需求。換言之,其實並非以低薪壓低成本的製造業思維(當然,新創的風險極高,獲得股票代替現金不一定能真正保證外籍白領收入的穩定性)。

另一個可以接下去關心的議題是:不管現在的高階也好,或鬆綁後的較低薪白領,他們所適用的勞動法規為何?在台灣外籍工作者,其實都是一律適用過去以製造業思維設計的我國勞動基準法。若沒有正視國內、外籍人士一同應有的勞動權益,很可能即使鬆綁外籍白領後,也因勞動條件不佳造成人才不願進入的窘境。修改勞動基準法本身,甚至專為白領工作設計「電傳勞動」專法,都會是下個階段國內與外籍人士一同該面對的重要議題。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人們其實不愛創新的產品,他們要的是「熟悉產品的變形」!

Posted: 02 Mar 2016 03:12 AM PST

Sushi1Photo Credit: tomek strabski

本文原刊於 Start Up Taiwan,原文編譯自尼爾艾歐(Nir Eyal)的個人部落格《Nir and Far》,為一名教育家兼企業家,曾著《Hooked》一書並翻譯為中文版《鉤癮效應》。編譯者為 Jason Huang。「加州捲」這種壽司原本並不存在,直到1970年代壽司師傅將原本不被美國人接受的壽司改造為西洋口味的「加州捲」,有別於一般的日式壽司捲,加州捲會加入小黃瓜、蟹肉棒、酪梨、美乃滋和海苔等餡料而一炮而紅。背後的道理也能讓我們運用在商場開發新產品,了解如何運用熟悉的力量。

1.加州捲的故事

在一般公司開發新產品時,通常都曾面臨過客戶不買單的狀況。這個問題,在 1970 年代時,打算在美國開立日式料理餐廳的老闆們也都心有戚戚。畢竟在以往,美國人並沒有吃生魚片的習慣,要他們接受外來全新食物並不容易。

這個風氣也就造成了加州捲的誕生,加州捲明確的歷史眾說紛紜,其中一個說法是由一名加州的壽司師傅 Ichiro Mashita 所改良,將其中的餡料,以美國人較為熟悉的小黃瓜、酪梨等材料取代傳統壽司的內餡。最後,加州捲當中唯一讓美國人較為陌生的材料,便只剩海苔了。這樣的改良,也讓壽司文化成功在美國漸漸普及。

至今,壽司店從原本局限於沿海城市、及服務日籍顧客,變成了全美主流食物之一,在大小城市、機場、超市等隨處可見,每年產值更高達 22.5 億美金(約 745 億台幣)。

2.加州捲背後的道理

這個外來食物融入美國文化的故事訴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們其實不想要全新的東西,而是「以新方法處理熟悉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也印證在食物領域外的許多事物。例如在 1980 年代電腦所使用的圖形使用者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就是用了一般大眾都熟悉的圖像顯示,像是資料夾、筆記本、垃圾桶等等的圖像介面,讓使用者免於直接接觸繁複的指令介面。雖然電腦在表面下的運作方式依然相同,但這些令人熟悉的介面讓電腦更親民了。

56c344588d5d51e70912bdcb_20160216235632-1▲例如早期的麥金塔電腦,桌面上便有資料夾、垃圾桶等熟悉的圖件,Photo Credit: raneko

回到吃上頭,全球化的在地化也是類似的例子,麥當勞雖然已經是全球知名的連鎖店了,但當他們在進入各國市場的時候,依然時常試圖將原本的餐點改成「當地消費者較為熟悉的飲食文化」滿足在地化的需求。例如台灣及一些亞洲國家曾經推出米漢堡;墨西哥的麥當勞也有烤餅版本的 McTurco 特有餐點;日本麥當勞更是推出過許多和風洋食系列的口味。

原文作者尼爾艾歐也表示,「自動駕駛車」其實也稱得上是一種加州捲。自動駕駛車乍聽之下貌似是個完全創新的新產品,但其中有許多的功能其實也已經慢慢在這幾年內滲透入現有的產品中,例如汽車防撞系統、自動停車系統等。等到自動駕駛車真正問世後,使用者可能也早已熟悉、願意接受這個創新產品了。

3.連蘋果也秉持加州捲精神

蘋果電腦曾經也秉持著這樣的仿真風格,例如行事曆使用皮革的質地、書架亦有木板的質地等等。透過這些仿真的設計,使用者在使用原本不熟悉的智慧型產品時,變多了分親切感。而當使用者已經熟悉「加州捲」後,下一步,也就正如蘋果首席設計官強納生·艾夫曾說的:「在人們越熟悉觸碰式螢幕後,他們便不需要實體按鈕了。」蘋果便成功以加州捲改變了使用者原本的習慣。

蘋果也會在每次要讓使用者適應一種新行為時、使用相同的手法。例如 Apple Wallet 電子錢包之前在改版後,蘋果也將介面設計為一張張實體的迷你信用卡。雖然以技術層面而言,這並沒有什麼意義,但蘋果總是了解「以新方法處理熟悉的東西」的力量。

applepay

於是,當強納生·艾夫於 2015 年介紹 Apple Watch(蘋果手錶)的時候,他便表示他的目標是要建立「很奇怪的熟悉」的產品,要在全新的智慧型手錶上,還是讓使用者享有一定的熟悉度。例如在創新的智慧型手錶介面之下,蘋果還是設計了類似傳統機械錶的控制轉軸 Digital Crown,讓使用者還是有攜帶傳統手錶的熟悉感。因此,分析專家也大膽估計,蘋果有機會能在該年銷售出 1900 萬支 Apple Watch。

4.我的加州捲在哪?

從上述的案例中,我們知道:讓人不熟悉的產品或是介面會造成使用上的困難或是不適應。在心理學上,習慣以外的事情對人們來說並不簡單,人們通常都會堅守自己的習慣,就像是即便花較多的錢或是時間,我們還是習慣去同一間加油站加油。

我們當然喜歡更新、更好的事物,但這些事物基本上都要是我們已經熟悉的東西,而非一個毫無經驗的全新事物。所以,若是有個需要用戶去學習新東西的產品,通常終會失敗。

在新產品快速誕生的年代中,人們的行為模式將會決定新產品將被接受或是淘汰,「以新方法處理熟悉的東西」則會是深植人心的方法。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這才是成長駭客!想走入大眾市場,就要壓抑追求大眾市場的衝動

Posted: 02 Mar 2016 02:46 AM PST

14553265585_30e3e43d4b_bphoto via Flickr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成長駭客行銷》第二章節,作者 Ryan Holiday。Inside 獲得授權轉載。

舊心態主張走出去,盡可能接觸每個人。這種壓力來自客戶,許多行銷人員也內化了這種會導致自我毀滅的雄心壯志。我懂這種感覺:想要無所不在、想要數百萬點閱率、想要成為流行發燒的推特議題。但四處出擊的結果卻是毫無進展。

何苦來哉?大部分人絕不可能變成你的顧客。

成長駭客拒絕這種誘惑,正確來說,應該是拒絕這種假象。他們會盡可能壓低成本,刻意僅只爭取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因為這些人可以成就、也可以斷送新的科技服務企業。這本書裡的一些新創企業、服務和應用程式,知名度不高、不會出現在日常談話之中,部分原因就是創辦人專注於產品開發和成長;即使會員人數已逾百萬,卻沒有引發討論熱潮。他們走入大眾市場的方法,就是壓抑追求大眾市場的衝動,至少一開始是如此。

也就是說,外部行銷和公關宣傳之所以必要,只是為了在初期接觸並掌握忠實又熱情的用戶,然後靠他們逐漸成長。

如果是科技宅男,他們通常會上科技網站TechCrunch、駭客新聞(Hacker News)、Reddit,或者每年參加幾場科技大會。如果是時尚達人,他們會固定看一些時尚部落格,如 Lookbook.nu 或 Hypebeast。

如果他們是,就和你或你公司創辦人一樣,那麼,他們也會每天和你們看同樣的東西、做同樣的事。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拉攏過來,就這麼簡單。

崔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和蓋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創辦的預約叫車服務 Uber,多年來一直在奧斯汀 SXSW 互動媒體大會期間,提供免費載送服務。在這一週裡,成千上萬的潛在 Uber 顧客,也就是熱衷科技但叫不到計程車的高收入年輕人,都會積極嘗試 Uber 的服務。Uber 曾提供免費接送,也提供過烤肉外送。Uber 沒有花數百萬美元打廣告,沒有投入大量資源在各個城市找尋這些潛在顧客,而是年年靜待這一週到來,等待這些人齊聚一堂。Uber 會這樣做,是因為它在前幾年觀察到,推特以類似的合作方案成功席捲SXSW。

這就是成長駭客的思維:讓每分錢都能找到正確對象、發揮最大的效果。

很多人會問:哪裡才能找到對的人?如果你沒辦法立刻想出答案,代表你對自己的產業還不夠了解,根本不該思考推出新產品。就是這樣。

要開始接觸首批用戶,方法很多:

寄封電子郵件給潛在客戶會瀏覽的網站:「以下是我們的公司介紹,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你該報導我們的理由如下。」

  1. 自行上傳貼文至駭客新聞、知識網站 Quora或 Reddit。
  2. 開始在部落格寫文章,選擇能吸引流量的高人氣主題,間接置入性行銷產品。
  3. 利用群眾募資網站 Kickstarter 曝光,用酷炫獎品討好首批用戶,並引發網路討論。
  4. 利用電子媒體 HARO(Help a Reporter Out,www.helpareporter.com),聯絡正要提筆撰寫相關新聞報導的記者。
  5. 一一尋找潛在客戶,邀請他們免費使用你的服務,或是用特殊誘因吸引他們,真的只要一點誘因就夠了。

在上述管道中揀選一、兩個下手,就像寄封簡短電子郵件一樣簡單。如果你的產品是特別為這些人設計的,他們當然願意宣傳。重點是:想盡辦法先從你的地盤拉攏一小群初期用戶。

有時候,「花招」(stunts)是達成此目標的好方法,這個行銷策略通常運用在別人還不完全理解或熟悉的新系統或平台上。

派崔克. 沃拉斯科維茨(PatrickVlaskovits)參與了催生「成長駭客」一詞的討論,他說得很對:「愈是創新的產品,愈是需要以新奇手法吸引顧客。」例如:

  1. 用僅限邀請創造獨賣氛圍,就和 Mailbox 一樣。
  2. 虛設人頭帳號,讓你的服務看起來人氣更旺。沒什麼比人群更能吸引人群了,看看早期的 Reddit 就知道。
  3. 針對單一服務和平台,提供量身打造的產品,搭順風車、甚至是竊取別人的成長,例如 PayPal 搭 eBay 的順風車。
  4. 只為一小群人推出服務,獨霸那個市場,然後攻城略地、直至你的產品像病毒般大幅散播。一如臉書,由哈佛大學起步,在大專院校立足,接著橫掃全球。
  5. 主辦超酷的活動吸引首批用戶, 如同Myspace、評價服務Yelp 和線上課程平台Udemy。
  6. 產品只要擁有人人渴求的全新功能,絕對能獨霸應用程式商店, 例如上架首日就有2 萬5,000 人次下載的 Instagram,稍後的Snapchat 也是盛況非凡。
  7. 找有份量的顧問和投資人加入,不過,他們的人氣和名氣比財力更重要。個人名片服務about.me 和旅遊資訊網站 Trippy 就是如此,許多新創事業也已經群起仿效。
  8. 在電子商務網站增設子網域,將一定比例的購物金額捐給用戶指定的慈善機構。亞馬遜正是使用此法,靠 Smile.Amazon.com 大獲成功,這證明大公司也能找到成為成長駭客的著力點。
  9. 嘗試將提供墮胎醫療服務的計劃生育診所冠上客戶大名,或是付錢給小咖明星出言咒罵自己,以獲得媒體關注,幫忙宣傳你的書。好吧,這只是我的爛點子。

這些做法以特定心態為本,瞄準了特定目標。我們不要「散播訊息」,也不想在時代廣場設立廣告看板,期待半年後有人會在超市注意到我們的產品,然後決定把它買下來。我們現在就要吸引首批新用戶和顧客。

有多少人認識你,或是他們如何得知你的消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登記成為會員。如果在街角發傳單可以達成目標,這個做法就算成長駭客。

先前提到的每一項成長駭客行銷策略,都有點像木馬屠城記裡的特洛伊木馬。公司藉由不太像行銷的活動,和使用者搭上線,再把他們轉變為顧客或是登錄資料的會員。那麼,你的特洛伊木馬長什樣子呢?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成長駭客行銷》第二章節。Inside 獲得授權轉載。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用手機就能自製全息投影!漂浮幻象背後的原理

Posted: 02 Mar 2016 02:36 AM PST

Screenshot 2016-03-02 18.05.24(Photo Credit: Mrwhosetheboss 全息影片截圖)

日前網路上流傳用手機自製全息投影 (Hologram),使用手邊資源,便能讓立體物件躍然眼前,只要四片透明塑膠片,組合成投影幕,再到 YouTube 搜尋 「hologram」影片來播放,便可產生懸浮在手機上的簡易立體投影。準備好廢棄透明 CD 盒、切割刀、膠帶、方格紙和筆,就能夠自製小型全息投影機:

  1. 用筆在方格紙上畫出上底 1 公分,下底 6 公分,邊長 3.5 公分的梯形。
  2. 將 CD 和透明的部分照這畫出來的梯形切割出四片梯形。
  3. 用膠帶將 4 片塑膠黏成一圈類似倒金字塔的形狀。

然後上 YouTube 搜尋 hologram 並播放,在手機放上剛剛特製的投影幕,就能得到一段看似立體的全息影片了。

 

全息投影演唱會:實現更多不可能

而韓國團體 JYJ 服役中的成員金在中,上個月也在日本舉辦了一場全息投影演唱會,雖然本人正在當兵而無法現身現場,一樣利用全息投影表演了 17 首歌,加上安排的寒暄互動,讓觀眾就像見到本尊一樣。全息投影在演唱會的運用已經有相當多的結合,最知名的一場當屬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遜在巡迴演唱會前夕過世,而後卻藉著 Pulse Evolution 的人像全息投影技術,在全美告示牌頒獎典禮再度現身表演,引起現場觀眾一陣驚嘆。

 

演唱會應用全息投影,除了代替因種種因素無法到場的真人,也能讓虛擬偶像更加逼真。日本知名虛擬偶像歌手初音未來,也曾利用德國 VisionOptics  的 3D SAX 投影技術,用不同角度的雷射光穿透夾在玻璃中的光柵膜片,讓玻璃對面的觀眾看到躍然空中的初音影像。

 

全息影像是什麼?

可以記錄立體影像的全息影像技術,最早可追溯至 1947 年,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在增強電子顯微鏡性能的時候意外發現的技術,使用光波干涉和繞射的現象,紀錄並還原立體的影像。後來經過改良,用雷射光照射全息影像底片,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立體的圖像,現在則是在鋁片上加一層透明浮雕,讓圖像在白色光下也能看到,常見於防偽雷射標籤上。

bill note laser(Photo Credit: Dave Gough)

當你從不同角度觀看這三維的影像,就能看到物件的不同角度,就像看到實物一樣,甚至把全息影像的記錄膠片切一半,還可以用某個角度,從其中一片看到另一片中的物體。

除了雷射標籤,在 CD、DVD 也能看到類似的技術應用,不過現在用於演唱會,規模較大的全息投影,在低光源的室內,搭配雷射光和效果光,透過二維表面展現出三維的影像,就有些不同,看起來的效果也遠比防偽標籤驚人。

全息投影

上面提到演唱會和影片使用的技術雖然稱為全息投影,但是卻和紀錄全息影像的技術不盡相同,是利用鏡子般的虛像原理在透明隔板上同時反射投影,同時又讓人能看透到後方的背景。

▲饒舌歌手 2Pac 全息投影表演原理

在手機上圍繞四片透明塑膠片的簡易投影,也是類似的原理,利用塑膠片透光和反射四面 2D 影像,造成有物品實體的錯覺,不過由於以上兩種投影方式實際上是 2D 影像反射,在某些角度會產生影像變形的情形。

另外也可以透過透鏡反射鏡組,產生實像,就可以產生看似浮出鏡面的成像,如此會更加寫實,也更易於互動。不過透鏡組所佔體積較大,能投影的區塊卻較小,相較之下較難設置,而且依舊是用 2D 影像模仿立體的投影。

日本科學家去年底也公布了「摸得到」的全息投影技術,創造出一種他們稱為「觸覺傳送」的體驗。在現有的立體投影基礎上,用超音波加入了觸覺回饋,你可以把手伸進其中一個箱子,就會在另一個箱子裡投影出來,除此之外還能讓別人在另一個箱子裡摸到你的手。雖然目前在安全考量下只能感受到力道較輕的觸碰,但也讓投影物體的擬真度更上一層樓。

至於完全 3D 的投影技術,目前也陸續開發當中,如美國 Actuality System 製作的高速旋轉投影幕就能達到 360 度的懸浮投影,不過設備噪音大且投影範圍非常有限。另外還有不少「光場顯示」的技術研究,目前主要開發團隊有日本國家資通訊技術研究所、HolyMine 公司、美國南加大等,其透過光線的交會來組成物體的影像,而非單純反射投影,較上述的技術更為複雜。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Google:將以 Cardboard 為核心,持續擴大 VR 生態系!

Posted: 02 Mar 2016 02:22 AM PST

cardnPhoto Credit: Google

Google 今天邀請到 VR 產品管理總監 Mike Jazayeri 以即時視訊方式,為台灣媒體帶來第一手介紹 Google 發展 VR 技術的現況。目前 Google 在 VR 領域上較為人知的部分,就是能輕易自行組裝,富含 Maker 精神的 Cardboard 作為 VR 技術的推廣型入門裝置。

靠提升服務、軟體、內容與平台,擴大 VR 生態系

mike▲ VR 產品管理總監 Mike Jazayeri 與台灣媒體即時視訊

本次視訊中,Mike Jazayeri 也明確表示目前 Google 在發展 VR 技術,會延續過去「讓每個人都能體驗 VR」的理念。他提到,回憶起 2014 年 Google 剛推出 Cardboard 時,曾被受到不少質疑甚至是笑聲;但 Cardboard 看似簡單,卻能讓人透過手機就能輕鬆且充分體驗 VR 內容,成為不少人的 VR 「初體驗」。因此繼續以 Cardboard 作為發展的中心,讓 VR 體驗更加普及於大眾;而這將會靠以服務、軟體、內容與平台等角度,將 VR 生態系的範圍擴大。

maxresdefault▲Expeditions 讓學生們用 Cardboard 身歷其境,Photo Credit: Google

例如在教育用途上, Google 目前以實際與美國小學合作推出「Expeditions」 專案,透過幾十個 Cardboard,帶領學生在虛擬實境中觀察自然環境或人文建築,在教室裡能讓學生有身歷其境的體驗,再搭配教師指引,獲得獨特且自然的學習效果。

Mike Jazayeri 第二個特別介紹的是「JUMP」專案。嚴格說來,「JUMP」是 Google 協助拍攝者,從拍攝硬體,到編輯 VR 影片軟體的一整個過程。裡面除了包括專為 16 個攝影機模組所提供的環形陣列支撐架以外,Google 也提供「JUMP 組合器」技術,將 16 部攝影機拍攝的影片組合成立體的虛擬實境影片,並直接在 YouTube 平台公開。另外 GoPro 以直接推出了自己的 JUMP 攝影組合 ODYSSEY,透過 16 台 HERO4 為製作者提供專業級的 VR 拍攝裝置,讓拍攝 VR 影片也能同時迅速普及化。而除了為專業拍攝者設計的「JUMP」以外,Google 另外推出「Cardboard Camera」,讓手機使用者也能迅速照出簡易的 VR 內容。

jump

▲GoPro 用 16 台 HERO4 組合的 VR 攝影組合 ODYSSEY,Photo Credit: Google

而第三項則是提到利用內建 3D 感應器的手機或平板,繪製出該環境 3D 構造的「Project Tango」專案。 Mike Jazayeri 表示 Tango 除了可以幫助使用者更好理解室內環境的 3D 構造以外,並且十分具有運用在 VR 與 AR 的潛力。除了在 2014 釋出第一批原形機種給開發者體驗以外,也正在與硬體廠商合作,推出使用 Tango 3D 技術,讓使用者體驗 AR 的手機,並期待今年或明天將會有更多使用相同技術的手機面世。

不僅如此,Mike Jazayeri 也認為 Cardboard 與 VR 的結合,也能為消費者帶來生動有趣的品牌行銷體驗。例如VOLVO 就用全黑色調,量產出印有該公司 logo 的 Cardboard,並搭配專屬的 VR app 帶給消費者宛如實駕的虛擬體驗;另外美國電信商 AT&T 也推出印有「It Can Wait」標語的 Cardboard,搭配專屬的 360 影片用以宣導駕車安全。

volvo▲VOLVO 全黑 Cardboard 與專屬 VR 內容作為品牌行銷,Photo Credit: VOLVO 官網

VR 還在早期階段,但具有無窮的發展潛力

綜觀整場視訊會議來看,Mike Jazayeri 不斷強調 VR 現在還處於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縱使 YouTube 目前有將近 30 萬小時的 VR 與 360 度影片,已是世人最方便獲得 VR 內容的管道之一,他仍然希望除了遊戲、影片等熱門娛樂領域以外,R 將能更被廣泛在社會上各層面所運用,例如教育、醫療,或是藝術創作等部分。並且與 Facebook Oculus、HTC Vive 專注在高端硬體裝置為主的發展路線不同,Google 選的是更關心 VR 普及化、教導創作者如何帶給觀眾更佳 VR 使用體驗等大眾路線。

最後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在視訊後表示,VR 是人機互動的新經驗型態,人類由文字、圖像發展到影像,而下個階段就會是 VR。Google 會推出 Cardboard ,其實就是看到手機已經大量普及化後才推出的裝置,但的確未來 VR 產業若要有更深的發展,光靠手機是不夠的。另外在應用部分,除了遊戲、影片與教育以外,他也認為早期像是房地產、裝潢等有 Demo Room 的需求,或是醫療照顧也可能會是 VR 早期快速增長的應用領域之一。

IMG_883201v▲HTC Vive 初期預購成績不錯,但其價格也顯示離真正普及化還有很長的距離

而談到 VR 會帶給台灣產業的契機部份,簡立峰也認為縱使比較屬於利基市場屬性,但台灣的相機與拍攝端是有良好基礎的產業之一,在接下來 VR 攝影需求即將增長的部分具有不錯的發展潛力。不過對於台灣所擅長的半導體硬體主力,他則是先強調 Google 並不是將 Cardboard 視為一種「產品」,而是一個推廣用的「終端體驗」,而真正需要運算能力的 VR 裝置目前成本還是很高。像 HTC 目前 Vive 預購成績不錯,可以估計是尚未普及化的發展早期,以高端產品高利潤為主的商業模式;不過,這就必須注意幾年後製造成本降低所面臨的挑戰,但也到那時發展至每個消費者都負擔得起的價格,VR 才算真正普及。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iPhone 解鎖爭議國會聽證,FBI 局長坦承犯了一個錯

Posted: 02 Mar 2016 01:07 AM PST

FBI Director James Comey testifies during a House Judiciary hearing on "The Encryption Tightrope: Balancing Americans' Security and Privacy" on Capitol Hill in Washington March 1, 2016. REUTERS/Joshua Roberts - RTS8TCC(路透社)

暨蘋果公司(Apple)拒絕替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解密手機以調查槍擊案嫌犯的官司,美國聯邦法官昨天宣判,蘋果公司無需提供辦案協助,在捍衛個人隱私上取得一大勝利後,美國 FBI 局長 James Comey 今天更首次坦承犯了一個錯

美國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在 3 月 1 日因應此案舉辦聽證會,邀請FBI、蘋果公司和檢方代表共同出席作證,討論「如何平衡美國的安全與隱私」。

儘管這場會議雙方各執一詞,但針對 James Comey 所坦承的錯誤,起因於蘋果公司在上週所透露的,就在兇嫌的 iPhone 交到政府手上「不到 24 個小時內」,iPhone 上的 iCloud 密碼已經被更改。蘋果認為,如果這台裝置的 Apple ID 密碼沒有被更改,那麼他們還是有可能獲取政府需要在這台裝置上獲得的備份訊息。對於 FBI 的做法,他們認為,政府的失誤很可能導致獲取兇嫌 iPhone 數據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Comey 在今天由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辦的聽證會上,回答有關紐約民主黨議員 Jerrold Nadler 對於 San Bernardino 一案,兇嫌 iPhone 上的 iCloud 密碼是否因為 FBI 的要求而被更改的質問時,Comey 有別於之前的否認,首度稱呼其為一個「錯誤」(mistake)。

但 Comey 也迅速補充,據專家表示 iPhone 5C 的備份並無法取得所有的訊息,調查人員因此希望能透過裝置本身獲取訊息。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網路賣酒草案 3 月底送審:買賣雙方皆需登記、限超商取貨

Posted: 01 Mar 2016 08:13 PM PST

white wine(Photo Credit: henry fournier)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去年底行政院長毛治國同意開放網路買賣酒類一事,配套方案預計在今年 3 月底前出爐,並擬定修法草案送審。

政院每次提到促進電子商務,業者要求開放販售酒類的要求便沒停過,去年 4 月行政院才就此問題與業者進行討論。目前,在德國、英國,和亞洲的中國及日本多國開放已久的酒類網路販賣,台灣政府卻始終以難以判斷購買者年齡為理由,遲遲不願開放,民間兒少福利團體也因未成年買酒問題多有反對。

然而在去年底,蔡玉玲政委等人的努力之下,行政院長毛治國在 12 月的電子商務推動專案會議達成決議,將開放網路販售酒類。今年財政部國庫署與相關部會討論過後,在 3/1 公布了初步的規範方向,並計劃於 3 月底前完成修法草案的送審。

修法方向秉持未滿 18 歲不得買酒網路買賣酒類的原則,購買時將採登記制,申購者須填身分識別資訊,如姓名、生日、身分證號碼等,因信用卡須滿 20 歲才能申請,也擬限信用卡付款或第三方支付,包裝必須標示酒品與購買者姓名。

交貨限制超商取貨,於取貨時要求主動出示身分證明供店員查驗,並於店內張貼相關標語。若販售酒類給未成年者,對超商罰則將提高到 5 萬元至 25 萬元,並鼓勵檢舉,未成年購買者則不會受罰。

網路酒類販售業者及超商通路方面,預計網購酒類將採先試辦再逐步開放,網購業者須登記並於販售頁面加註警語,而根據蘋果日報,通路初步規劃僅開放 4大超商取貨。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徐安旋對此表示樂觀其成,只要能夠落實把關,可望促成消費者與業者的雙贏,而未來也許可用身份認證會員制,取代超商實體取貨的限制。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iPhone 用戶,老闆很快就能主導你工作手機上的 app 生殺權了!

Posted: 01 Mar 2016 07:08 PM PST

15415264281_f99cd63d21_cphoto credit:Omar Jordan Fawahl

在即將推出的 iOS 9.3 版本中,有一個很小但卻很重要的細節,夾藏在 Apple 開發者文件中,但你很有可能沒發現——就是雇主能夠將 App 鎖定在你的手機主螢幕上,且使其永遠不能被移動刪除。

這項功能意味著由雇主所提供的 iPhone 可以被強制安裝像是 Slack 或者公司的 email App,而員工是無法對其重新做任何安排的。想要鎖定圖標,手機擁有者的手機上必須擁有連同 Profile Manager 以及監控配備的 UNIX 伺服器操作工具 OS X Server,如此一來,雇主就可以針對 apps 的配置進行規劃。

另一個類似的功能同樣在 iOS 9.3 推出後能使用的是,雇主可以隱藏手機上的 apps,另外它還能讓雇主阻擋員工在公司手機上下載某些特定 apps。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畢竟過去在 iOS 從沒辦法這樣做,而一旦 iOS 9.3 推出,你手上由雇主所提供的 iPhone 將可能會多出某些限制。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不靠煙火式爆紅提案,「群募貝果」以公益與文創實踐原始精神

Posted: 01 Mar 2016 06:12 PM PST

IMG_1829群募貝果執行長陳威光

這幾年群眾募資已然成為「夢想者們」實踐願望的管道,從路跑、學運到去年金萱字體,從飄浮滑板到衛生棉條,各式各樣過去可能難以成真的點子在群募平台百花齊放,募資金額動輒千萬,屢屢飆破紀錄,愈來愈多元豐富的專案,也讓群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台灣遊戲產業龍頭之一遊戲橘子,也在儲備轉型能量的過程中,瞄準群眾募資的潛力,2014 年九月成立群募貝果,希望能夠藉由這個嶄新平台,與新興創作者建立關係。我們有機會與執行長陳威光談談至今一年多的成績。

小人物的夢想平台

sv

截至目前,群募貝果累積上架 81 個案子,33 件達成集資目標,總募集資金大約 900 萬,成功率約一半左右,與全球整體成功案例約為 4 成比較,他認為以新平台而言,這個成績算是不錯。

與嘖嘖、flyingV 台灣兩大最知名的群募平台相較,群募貝果匯集較多公益類型、充滿溫馨感的提案,至今最成功的是台北市立野鳥學會拯救受傷野鳥的專案,總計募得將近 100 萬元。

其他諸如為偏鄉小孩製作畢業紀念冊、搶救台灣無毒白蝦、到英國一探「合作社」的緣起與現況等等,都具有強烈的環境或人文關懷特質。群募貝果並不刻意追求「爆紅爆量」的專案,而且也會視可行性進行審核,曾有欲募 2000 萬的跑車因太「異想天開」而被擋下。

群募貝果每件提案的募資金額都不高,90% 集資目標都是 5 萬 -- 10 萬,但在陳威光心中,那是群募終於真正對大多數資源匱乏的創作者產生助益的指標,「要有這樣的基礎,才能看到原生的社群跟創作力。」

這一年來,群募貝果成員經常前進校園推廣群募概念,舉辦工作坊,希望能在學生心中栽下夢想真能藉助眾人力量萌芽的種子,未來能夠勇敢將自己的想法推上群募平台。

 群募 +,夢想成真的靠山

陳威光也強調群募貝果別具特色的「群募 +」概念。母集團遊戲橘子的豐沛資源,加上對外龐大的網絡聯繫,讓他們不必囿限於平台角色,得以串聯其他單位,相互介接資源;深具潛力的團隊,甚至可能獲得遊戲橘子資金挹注,陳威光透露,已有團隊「被相中」。

另外,先前有外國人來台欲單車環島,本來想上群眾募資,但經評估不適合以募資形式推動,而轉介給橘子旗下影音平台酷瞧,製作一系列老外在台灣的生活體驗節目。

c623ce

去年台灣插畫家洋蔥 Onion Man 以鄧紫棋粵語歌「喜歡妳」為靈感,製作了一支趣味影片「黑鳳梨」,音同粵語發音喜歡妳,獲得不錯的迴響。Onion Man 希望能把「黑鳳梨」實體化,具備文創意涵的概念與群募貝果一拍即合。群募貝果橋接橘子旗下電商公司「樂利」的「吉室商行」,生產了獨具風格的黑色鳳梨酥,加上可愛的插圖包裝,在群募貝果上募得 29 萬。

黑鳳梨也成了群募貝果跨海前進中國的第一例。他們與對岸群募平台「點名時間」合作,將特殊的黑色鳳梨酥搬到對岸,實驗性的小額募資 1 萬人民幣,同樣達陣。

陳威光說,未來一年群募貝果有兩個主要計畫,第一是改良 app,讓瀏覽提案甚至「贊助」變得更便利可親,第二則是擴大跨國合作,不僅限中國。「黑鳳梨」首開先例,他相信台灣的「文創」與影視作品有足夠的吸引力,同時也將引入外國的優質專案。

近年股權式募資相當興盛,不過陳威光表示,群募貝果仍將以回饋式與捐贈式募資為主,若有適合股權式的案件,將會轉介給第一金證券旗下股權群募平台第 e 金 FUN 發起股權群募。

而群募貝果也將秉持初衷,他們不希望政治議題或意識形態涉入,仍著重「三創」(創新、創意、創業)。

公益提案,效果加乘

他也非常看好公益性質的案件持續在募資平台引發大眾迴響。過去公益團體被動的樂捐形式效率不彰,但透過新型態的包裝與社群連結,製造話題,鼓動人心的效果會更強大。不過去年底 Facebook 宣布將開放非營利組織直接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上進行募款,倘若擴大到所有陳威光表示他們也在密切觀望,但仍相信平台長期建立的公信力以及完善的金流機制,仍能獲取人們的信賴感。

群募貝果受惠集團資源,工程、設計可以共享,目前共有 10 位專職員工負責營運、行銷、社群經營。

陳威光表示,現階段台灣群募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一年約有 3-5 億規模,但如股權、P2P 借貸等廣義群眾募資形式,一旦正式上路,會產生更大的爆發力。

群募貝果去年成立時設下「3 年募資 5 億」的目標,儘管距此門檻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陳威光仍把這個目標放在心底,相信長期耕耘,終有收穫。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老牌橘子,用這把鑰匙轉開新世界,發現新機會。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向 Skype 、Google Hangouts 宣戰!Slack 將很快測試語音和影片聊天功能

Posted: 01 Mar 2016 05:11 PM PST

11796242_1007794255927502_3648852155731798908_n

Slack 今日宣佈,2016 年將讓產品從文字訊息的溝通,轉變成語音或影片方式的溝通。他們並預計,這項重大的轉變很快就會展開測試!而這項功能之所以能夠推出,主要多虧於 Slack 去年在一月所收購的桌面共享應用 Screenhero。

Slack 產品副總裁 April Underwood 表示,桌上型電腦的語音訊息功能將會率先推出,接著是各裝置和 App,至於影片則會在晚一些時間。Underwood 也提到,其實現在用戶已能使用 Skype 和 Slack 整合後的通話功能,但如果 Slack 有了自己的通話功能,當用戶在和他人私訊,想快速切換到語音溝通,就會更加容易方便。

不僅如此,Slack 還會改善搜尋功能,讓非高級用戶能更便利得搜尋檔案和文件;溝通頻道也會是這次 Slack 提升用戶體驗的重點之一;另外,為了讓開發者能更方便得在其平台上完善用戶的體驗,Slack 更建立了專屬的 SLI(Search, Learning & Intelligence)部門。

儘管語音和影片功能的推出,未來將會使辦公室的氣氛變得更加喧鬧,但它能讓 Slack 提供更綜合性且全面的溝通解決方案,而非只是在產品當中額外插入一個單一性的功能,而這將使得 Slack 對企業來說,是更具說服力且更值得使用的產品。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