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要玩資料?先重視資料的可取得性——KKBOX 資料科學團隊經驗分享”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要玩資料?先重視資料的可取得性——KKBOX 資料科學團隊經驗分享

Posted: 01 Sep 2015 04:07 AM PDT

DSC01873

上個月舉行的「2015 台灣科學愛好者年會」,KKBOX 資料科學團隊以「資料科學在數位音樂的實踐與分析」為題,向與會人士分享了這家以家跨出台灣的本土串流音樂服務,建立資料科學團隊的相關經驗與成果,本文將著重於 KKBOX 研究中心經理林佑璟建立資料科學團隊的經驗。

來自國內業界的研究不多

林佑璟表示,過去在學習音樂檢索時,曾讀過許多論文,但國內外的研究有一項很大的差異:業界論文產出,來自亞洲業界的研究明顯比較少。因此,三年前他加入 KKBOX 成為第一位研究員,立志打造強大的資料團隊。

兩週後,資料呢?

不過,現實總是沒有想像中的美妙,林佑璟向資深工程師要資料,對方叫他開票(ticket),結果過了兩個禮拜後還是沒拿到任何資料。後來,他發現:

  1. 資料在哪個部門?得先找到對的人。
  2. 資料散落在各個機器裡,要先找出資料。
  3. 資料的格式和欄位,有些都是十年前的產物,現在可能沒人知道那些欄位代表什麼意思了。
  4. 經常需要向其他部門解釋為何他需要資料。

運用資料科學做研究,卻遭遇跨部門的問題,KKBOX 並不是一個,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曾在七月的一次談話中指出:

跨部會問題也是在做大數據分析時的障礙。以前面提過的民間企業薪資分析為例,他建議財政部整合勞動部的勞保資料,得到的回應竟然是「不想,因為很麻煩。」然而光是依靠所得稅資料來看的結果,就是怎麼做都做不出來。「做大數據分析,要勇於跨出部會間的藩籬。」

相關文章:〈張善政:大數據應立專法,但不是現在

面對部門之間對於資料運用理解上的差異,林佑璟表示:只能靠溝通。

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林佑璟提到,向其他部門索取資料遭遇阻礙時,不要覺得對方是要刻意刁難,而是要透過溝通,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讓對方明白取得資料進行分析後,可以為該部門、為公司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除了用講的之外,製作原型讓其他部門的人知道資料的效用也是好方法。在索取資料的同時,一定要讓對方明白研究團隊會好好地保管、使用資料。

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林佑璟與團隊取得了如下的成果:

  • 統一儲存位置:AWS S3
  • 統一為可延展的資料格式:JSON
  • 建立文件避免做重複的事:Wiki
  • 開放沒煩惱:避開個人隱私資料

資料有點太多

然而,往下坐之後,林佑璟發現一件事,讓他自己也覺得有趣:

資料有點太多。

龐大資料帶來的主要影響是跑一支程式需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萬一中間發現有 bug,又要花好幾天修改、等結果。因此團隊開始探索更合適的技術如 Hadoop。但林佑璟也直言,追新技術很花時間。例如 Hadoop 某些特性會造成跑一次會很久,使用當時還不穩定的 Spark,又常常會遇到 OOM(Out of Memory)。

然而,林佑璟指出,團隊內的資料科學家會抗拒使用 Hadoop 相關的技術,因為他們可能習慣使用 R 和 Python。他指出,要知道資料科學家不是神,問題要交給合適的人用合適的工具去解決。他引用了 Adam Drake 寫的文章,1表示有時候用 command-line tools 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未必需要動用到 Hadoop。

於是 KKBOX 發展出了一套資料科學團隊架構。

KKBOX 的資料科學團隊架構

林佑璟所屬的 KKBOX 研究中心發展出以下的團隊架構:

Data Engineering

把 raw data 吃進來之後,使用 Hadoop 或 Spark 等技術製作儀表板和報告給管理團隊或相關團隊看,同時會將相關資料整理到比較好存取的資料庫,供未來其他團隊使用。

Data Science

資料科學團隊則是拿資料工程團隊整理好的儀表板和報告資料進行分析,偶爾也會看一下資料工程團隊整理好的原始資料,由於此時資料量已經沒那麼大,資料科學團隊的成員可以使用他們習慣的 Python 或是 R。

Machine Learning

林佑璟解釋,KKBOX 是音樂串流服務,因此推薦引擎和分類機制相當重要。推薦引擎這個「引擎」會需要好的「機油」,而資料科學家產生的 data insight 就是推薦引擎的「機油」。

進一步舉例,KKBOX 的想法是,如果要解決一個推薦引擎的問題,團隊會將問題細分成三塊,各自交給適合的小組來負責,這樣處理起問題會更加有效率。

林佑璟呼籲,團隊要重視資料的可取得性,沒人碰的資料等於沒有價值。選擇適當的工具,一味追求新技術並沒有那麼重要,能解決問題,舊工具也是好工具。不同的問題要交給不同的人處理。


  1. Command-line tools can be 235x faster than your Hadoop cluster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做一個連接英特爾 Edison 的滑板

Posted: 01 Sep 2015 04:05 AM PDT

8768610761_dc82cbbac8_k(photo by Tyler Bolken)

 

在這個連接著英特爾 Edison 的滑板專案中,將讓你了解使用英特爾物聯網開發軟體時你的設計概念如何快速成形。在這個專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滑板特技在 X , Y 和 Z 三維空間上的加速度圖表。

 

查看步驟教學

作者Daniel推特

更多關於物聯網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專做深度調查報導,何榮幸、張鐵志宣佈網路新媒體「報導者」成立

Posted: 01 Sep 2015 02:19 AM PDT

111圖為《報導者》團隊。圖片來源:《報導者》提供

以公益基金會方式,由前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前彭博商業周刊總主筆張鐵志,兩位資深媒體人共同創辦的網路新媒體「報導者」,選在9月1日記者節上午,正式宣佈成立,網站預計年底上線!未來團隊將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做出區隔,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何榮幸同時間也宣布,從今天起至15日止,將進行「海選記者」活動。

何榮幸表示,25年前的記者,相較於現在,社會地位高,是許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工作;25年後的今天,媒體業成為爸媽口中說的,「小時不念書,長大當記者」,而他身為5年級生的既得利益者,因此決定站出來,和年輕世代合作,讓他們有更多發光發亮的機會。

設公益基金會,確保新聞獨立自主

而「報導者」為了確保能夠新聞獨立自主,所特別成立的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則邀請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翁秀琪擔任董事長。

翁秀琪表示,幾個禮拜前,她在國外看到何榮幸、張鐵志要辦新媒體,和碩公司董事長童子賢率先捐款支持,雖然她與童沒有私交,但卻感到興奮,心想怎麼有這樣的人,不計營收,只為了台灣、鼓勵台灣好事而出面支持,結果後來她自己受邀成為董事長,竟也就毫不猶豫得答應了。她期許,「報導者」能為台灣新媒體帶來轉型的新契機。

編制25人,提升資訊圖表、互動新聞

張鐵志則表示,透過新舊世代的交流,他們期許探索出新媒體的更多可能,未來包括新聞上的互動、視覺資訊圖表的應用等,都會是「報導者」努力的方向。

「報導者」目前團隊成員陣容堅強,包括總編輯何榮幸、總主筆張鐵志、顧問黃哲斌、知名作家房慧真、曾任中國時報的資深文化記者汪宜儒、以獨立記者身份,透過集資踏上車諾比核災災區白俄羅斯採訪,並架設《遙遠人聲Distant Echoes》網站的廖芸婕、曾為風傳媒記者的王立柔等人,接下來的海選計劃,預計還會招募10人,另外未來也會有已在業界10餘年的資深工程師加入,協助網站運作。

未來採會員制,盼讀者小額捐款

至於營運模式,「報導者」初期將仰賴社會捐助的支持,不做廣告。未來,則將全力發展會員制,期望透過累積會員的小額捐助,長期支持團隊挖掘出更多社會上值得探討的公共議題。

捐助者代表童子賢,今天也特別在現場公開宣示,捐助者的「不擁有」媒體、「不干預」新聞方向、投入資金不考量商業報酬的「不回收」,三不原則。

他說,也許大家都認為資金很重要,但其實資金永遠不及熱情的重要,網路新媒體尤其需要有志氣、理想和創意。他以電影《黃昏三鑣客》為例,這個社會,由好的、壞的、醜陋的構成,所以請讓我們一起鼓勵好的。

IMG_7388 (1)左為張鐵志,右為何榮幸 。

何榮幸簡歷:
1966年生,台大社會系畢,記者資歷25年。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天下雜誌總主筆、「獨立評論@天下」網站主編。

張鐵志簡歷:
1972年生,台大政治系畢,美國哥倫比亞政治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陽光時務》台灣總監、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現為《數位時代》雜誌顧問。

更多訊息,可上「報導者」粉絲團關注。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創業圈經常聽到的 Y Combinator 到底是什麼?

Posted: 01 Sep 2015 12:03 AM PDT

85

矽谷創業界的盛事 -- Y Combinator’s Demo Day 

每一年,Y Combinator 都會舉辦兩輪的選秀,在這之前,上千家的新創公司會遞出他們的申請書,希望能拿到為期三個月培訓過程的門票,Y Combinator 會小額提供新創公司在創立初期維持營運所需的資金,一旦進駐團隊可以得到 120k 美金、佔 7% 股權,而在這為期三個月的孵化過程中,Y Combinator 將會輔導創業團隊做出受到市場喜愛的產品,一系列培訓內容更包含了如何與投資人協商、產品的行銷設計⋯⋯等等。

三個月過後,透過 Demo Day 提升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媒合成功機率,每年的 Demo Day 都會吸引很多國際級的創投到場,可以說是創業界的一大盛事,而 Y Combinator 為人稱道的成功商業模式正是源自於這種扮演創業者與投資人的中介潤滑劑。

矽谷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2429731244_b249b461ab_z創業教父、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在創辦 Y Combinator 之前,Paul Graham 並不是一個創業投資人,他是貨真價實的網路創業者先鋒。1995 年,他與夥伴們一起創辦了 Viaweb — 全球最早的「網路商城」。3 年之後,積累了上千家虛擬店鋪的 Viaweb,以 4,900 萬美金的高價賣給了如日中天的 Yahoo。又過了數年,併購時附帶的續任條款到期,Paul 也就離開了 Yahoo。當時,除了創辦 Viaweb 過程中的幾次募資經驗外,他對於天使投資幾乎一無所知,Paul 想了一想,最快的學習方式,就是開始投資,而且是大數量的投資。因此,Paul 創辦了 Y Combinator。

而他在 2014 年宣布將 Y Combinator 交棒給 Sam Altman,退居二線,讓年輕人創造未來。

Y Combinator 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

14Airbnb 是 Y Combinator 的「得意門生」,但他們也是歷經過「賣麥片」才能籌資的苦日子

1. 新創公司加速器?

至今,多數人都認為 Y Combinator 扮演著「加速器」(accelerator)的角色,但是其實在十年前的創始之初,Y Combinator 是希望成為所有新創公司的誕生的泉源。

「我們想提供資金給最好的新創團隊,我們想協助新創團隊步向成功的道路。」Jessica Livingston(Y Combinator 的共同創辦人)說,「當我們想要創立一間公司,我們不再需要透過很多人, Y Combinator 就是推動這間公司運轉的第一個齒輪。」

剛開始 Y Combinator 只是想要培育新創公司在商業運作方面所需要的技能,誰都沒有想到 Y Combinator 有一天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也最成功的新創公司育成中心。

不過,Y Combinator 的創辦人們其實不太喜歡加速器這個說法,對於 Sam Altman (Y Combinator 的現任掌門人)來說,Y Combinator 和創業家們的關係大概像是這樣:「假如我們創造出更好的網路,我們就可以得到更棒的公司,透過建立更好的支援系統去幫助這些擁有創新想法的創業家們,我們就會一起變得更好。」

95靠近鏡頭者為 Paypal 共同創辦人 Peter Thiel,另外一位是 YC 現任掌門人 Sam Altman

最酷的是,有很多很棒的公司若不是經過我們的投資,現在就不會存在,Y Combinator 就像是一個訓練營,你可以在十二週之內學會任何你想知道關於創業所必須知道的事,你也有全球最好的導師(包括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或是 PalPay 創辦人 Peter Thiel)給你實質的建議。

2. 提供成功創業家的標準模板?

接下來哪一間新創公司會成為繼 Dropbox、Airbnb 後下一個當紅炸子雞是幾乎無法預測的,畢竟一家公司的潛力是無法經由短短幾十分鐘的面試中歸納出來的。

再來,Y Combinator 沒辦法建構出一套標準的模式來告訴大家什麼是成功的創業家需要具備的條件,因為成功者的誕生從來都需要實力加上機運。

1O2O 清潔公司 Homejoy 也是 Y Combinator 的畢業生,卻在今年殞落關門大吉

也沒有一種東西叫做「完美的新創公司」,創業家們必需明白的是,整個創業的過程就好比坐雲霄飛車,你的公司永遠都有可能在下一秒遇到陡升或者陡降。

Livingston 也表示很多人對 Y Combinator 都存有一個誤解,它並不是以獲利為主要目的,它是由一群致力於幫助新創公司的人在推行,所以更直白的來說它其實還比較像是一個為了慈善目的而做的實驗。

3. 投資人的前導車?

從 2007 年開始有超過 37000 間新創公司申請加入 Y Combinator 的計畫,「我相信那些有熱情、智慧以及雄心壯志的人在做的事情,就是未來。」Altman 說,因此,Y Combinator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預見了未來的市場趨勢及走向,或多或少可以說是提供給投資人一些未來投資的方向。舉例來說,多年前早在硬體公司還未誠為潮流之前 Y Combinator 就先行做了投資。

但是 Altman 也強調雖然思考未來是有價值的,但在過去的十年內,Y Combinator 絕對沒有試圖在社會企業、生物科技、比特幣及硬體領域做特別多的著墨,因為 Y Combinator 最初以及最終的目的都還是在「打造人們喜愛的東西」。

雖然我們很容易將投資人投資的公司與 Y Combinator 挑選的公司做連結,但是我們忘了,創投跟天使投資人並不能造就市場,真正造就市場的是那些創造出世人喜愛的產品和服務的創業家。

下一步往哪走?實驗精神就是他們的DNA

77YC 女性創業者大會

沒有一家公司會只想專注於做一件事情,Y Combinator 近十年來也不斷嘗試許多新的實驗,包括創立新創學校、舉辦女性創業家大會、甚至將目標轉移進入校園,欲培育還未出社會的新血,當然還有最近宣布針對概念期或原形期公司的「會員計劃」,而且 Y Combinator 每輪孵化的新創公司數量也在增加,2015 年甚至可以說是最活躍的一年,共有 222 家新創公司加入這個計畫。

大家很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推展新的計畫,資助更多新創公司全面擴張發展,是否會稀釋 Y Combinator 的本質?或是讓它變得太過龐大?

但 Altman 可不這麼認為認為,很顯然得,只要創業家認為值得,這個計畫就會一直推行下去,「這些活動都沒有改變 Y Combinator 的前進方向,我們一直盡可能試圖讓更多的創新化為可能。我們只是在不斷嘗試著達成 Y Combinator 的成長目標。」

正如同 Don Dodge 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提到的一樣, Combinator 扮演一個不斷遞迴的迴圈,它吸引了最好的創業家,因而吸引了最好的投資人,創造最高的價值,同時也吸引了最好的導師,然後再度吸引最好的創業家,一切都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想成功創業,靠自己最重要

雖然不是個普遍的現象,但是還是有人拒絕了 Y Combinator 這張價值連城的入場卷,社交網站 Snip.ly 成功的申請進入了這個計畫,不過隨即放棄了這個機會,為什麼?

這家公司的 CEO Michael Cheng 表示他不認為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對的時機,同時他也建議所有的創業家們都應該要好好的思考以下這個問題:「一家新創公司會歷經很多階段,有些階段會比較需要達成 PMF (能夠讓每一週期顧客或用戶的成長率逐年上升或是達到一個平衡點),有些會需要專注於擴張用戶的版圖,更有些階段籌措資金是比較大的重點,像 Y Combinator 這樣的公司或許可以在每個階段都提供給新創公司們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但是創業家們必須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公司目前到底位於哪一個階段。」

很多人將 Y Combinator 是為登上創業路上的光明頂,但是一家新創公司的成功與失敗並不僅僅取決於 Jessica Livingston、Paul Graham、Sam Altman 這些創辦人們,得到 Y Combinator 的投資也不能保證公司未來會一片光明,成功的關鍵因素最重要還是取決於創業家以及團隊的本身。

本文參考:

文內所有照片皆來自 Y Combinator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讓照片完美中帶著不完美!」 Instagram行銷吸睛術

Posted: 31 Aug 2015 04:34 PM PDT

Friday fiesta.

Taco Bell(@tacobell)張貼的相片 於 張貼

自從Instagram推出以來,人們逐漸習慣於借助各種像是陰影、銳利化、明亮、褪色等各式鏡頭,觀看世界、呈現自我,並刻畫他人,然而不僅如此,具有Instagram效果的圖像,更對於品牌產生一定的影響性。

「透過Instagram處理過後的圖像,是完美中的不完美!」Deutsch LA廣告公司執行副總裁暨設計總監Nathan Iverson表示,當品牌的商品看起來太過完美,便很容易被顧客看穿。 而透過Instagram,品牌將可以呈現出最自然、適切的樣貌。

Screen Shot 2015-09-01 at 9.18.57 AM

Nathan Iverson解釋,Instagram所提供的圖像修飾效果並非首創,但它卻帶起一股復古美學的興起。

「Instagram並沒有發明任何新的事物!」他表示,Instagram僅是運用舊的攝影技巧,賦予照片新生命。與過往較不同的是,現代技術可以即時分析出哪些視覺風格較容易吸引用戶眼球,從中將藝術和市場行銷學進行結合。

Instagram效果經常在Deutsch辦公室被討論,而裡頭的設計師多誕生於千禧世代,擁有Instagram多年使用經驗,與過往攝影師以手工沖洗照片、學習攝影技能,可說是截然不同的時代。

在眾多運用Instagram的品牌中,Nathan Iverson也舉了自家客戶Taco Bell的例子。 他表示,Taco Bell在社群媒體運用照片的例子,就相當成功。因為他們懂得記錄每位顧客享用墨西哥捲餅的瞬間,並利用照片,傳遞顧客最真實、享受美食的情緒,進一步將Instagram,拓展成自家的菜單平台。

Poolside vibes. Taco Bell(@tacobell)張貼的相片 於 張貼


麥金尼藝術總監Alex Nassour則表示,Instagram不僅啟發了品牌的設計和攝影技術,還能加速帶動趨勢的流行。因為所有的設計師都可以追蹤掌握,其他各地設計師、插畫師、攝影師的最新多動態和作品。

對廣告主來說,Instagram更是不可多得的廣告平台,數位行銷廣告公司VML創意群總監Chris Corley就表示,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代理商都不約而同,聘請能夠同時兼顧平面,以及數位攝影的攝影師。

VML更在幾週以前,找來名攝影師Nathan Michael協助速食連鎖品牌Wendy's 漢堡重新拍攝圖像,拋開過往以薯條排字,或者以BBQ醬汁寫字的簡陋照片;改以精心安排、設計過的商品靜物、情境照片,呈現濃厚夏日風情,帶出主力推出的水果茶飲類商品。

Every child deserves a family. For 23 years we've worked with @dtfa to help make this a reality. #share4adoption

Wendy's 🍔(@wendys)張貼的相片 於 張貼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發現,Instagram的出現,對於廣告主和設計師,無論是在數位,亦或傳統的平面廣告作品,勢必都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性。

不過,也有設計師認為,人們本來就喜愛不過份雕琢、修飾過的照片,這樣的審美觀並非由Instagram所造成。

資料來源:

How Instagram Is Changing the Way Brands Look at Photography, Online and Beyond Embracing the ‘perfectly imperfect'
Why Wendy's went upscale on Instagram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的頭像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海哥的生活筆記,日本代購、韓國代購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