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別被"行銷公關"的光鮮亮麗名稱所迷惑,所有都是從『雜事』做起!” 與新的 1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別被"行銷公關"的光鮮亮麗名稱所迷惑,所有都是從『雜事』做起!

Posted: 21 May 2015 07:46 AM PDT

別被"行銷公關"的光鮮亮麗名稱所迷惑,所有都是從『雜事』做起!

(穿著Prada的惡魔劇照)

作者織田紀香,目前擔任Paganini Plus總經理。從事數位行銷超過十年,認為數位行銷將會是未來行銷應用一大主流,經常透過授課與顧問分享數位行銷相關作法與經驗。對於創業有莫名狂熱,目前進入第四次創業,深耕研發數位廣告技術相關領域。

好久沒有跟新報到同事講話,昨天下午特別花了點時間跟新來實習生聊一下。或許是因為特助推薦以及這位實習生的積極,讓我一時又情不自禁想跟實習生聊一聊他的未來計劃。

我問了他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未來想要做什麼?」第二個問題則是:「你有什麼樣的計畫往那個未來前進?」第三個問題則是:「你願意付出多少的代價,實現那個不一定可能被實現的未來?」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你眾多的想像之中,要實現未來應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

他回答我:「行銷,我想從事行銷。」我反問他:「你對於行銷的想像又是什麼?可以舉例嗎?」他回我:「像是未來可以到大的Agency去做,又或者是在數位行銷工作。」我聽他講了之後,跟他分享一個小故事,是一個剛出社會實際做行銷的故事。

以前我有個同事,他同樣對行銷有相當熱情,希望畢業後可以到數位行銷公司上班。而他也順利進到數位行銷公司。只不過,從他進入那瞬間開始,他似乎發現這種行銷工作不大像是他所期望或期盼的那樣。他被分配到關鍵字廣告的行銷單位,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整理大量關鍵字,靠著一張滿滿都是字詞組的Excel檔,每天在上面記錄下各種可以用的關鍵字,以及描述。

他的日子就這樣一天過著一天,每天重複十小時。十小時工作內容全部都是去找關鍵字、發想關鍵字、整理關鍵字,然後針對不同關鍵字,去細修、調整關鍵字的形容,甚至還得花很多時間去研究指向到達頁的內容,是不是可以跟關鍵字的形容有關,併入到關鍵字的列表之中。日復一日,沒有一天停過,還有很重的工作是整理數字報表,將每個關鍵字的數字報表整理清楚。

他以為行銷是一份很閃亮、鮮明,充滿著各式各樣光鮮亮麗色彩的工作。是的,他的想像沒有錯,當行銷領域做到某個高度或程度,會有很多的機會處理到知名品牌的國際案子,又或者是將公司的企業形象帶往國際發展,此時,行銷人員會站在第一線,接觸媒體、接觸客戶、接觸合作夥伴,出席各種不同的重要場合,談論著重要的發展策略。但是這一切,不過就是在工作累積五年、十年、十五年之後,才有機會慢慢體會的東西。

 

在這之前,行銷所有工作不外乎就是做著一大部份人眼中的「雜事」。到底有多雜?像是每天上網搜尋資料,搜尋一整天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然後跑圖書館或書店,去翻翻看書、當期與過期雜誌裡面,有沒有自己想要的資訊。如果很不幸的沒有,那就得要重頭開始,重新企劃自己發想的方向,找出一個知道以及理解怎麼投入的領域之中。這種工作,相當枯燥乏味,無聊到會讓很多人受不了,原因無他,因為:「你就是在做著看似一點產值都沒有的事情」。

接下來,一年又一年過去,你會開始懷疑在行銷的領域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份工作是不是又如自己過去所想像那樣,充滿著你期盼的未來。我那位同事,他只聽我講一句話,我也只告訴他一個觀念:「做,就是一直做,做到你覺得膩了、煩了、累了、痛了、疲了,然後告訴自己,休息一下再做就是。回頭,再繼續去做,反覆如此下去。」我告訴他:「你不要想,現在的你不論想什麼,都不會有答案,但你要是真的想追求答案,做著做著,你自然會看到答案」。

我跟他分享過去我剛進入企劃領域的日子。在我進入企劃工作的第一個月,公司裡的人看我不起,沒有人把我當作一回事。理由無他,不外乎就是我的經驗跟專業不足。當時,甚至我還被一位很信賴的朋友嫌棄,他當時已經貴為一間創意執行製作公司的執行長,他對我說:「做企劃是產業鏈裡面最沒有價值的,沒有人知道你能產出價值,客戶也看不到,你充其量就是能當個文案,你做企劃百害而無一利,何必投入這領域浪費你的天份或是天賦?」

 

我同意他的說法,畢竟十多年前社會氛圍,企劃這工作在大多公司裡面沒有配置,通常都是設計或業務兼著做,沒有專職企劃在做,更遑論哪有什麼編輯,公司裡的設計要負責企劃、文字、編輯與提案,能做就做,怎麼會有多餘的職缺可以分配給所謂的企劃來做。因此,那一年,我卡了一個很怪異的位置,公司同事不支持我,老闆搞不懂我,客戶弄不了我,大家對我的存在就是一個問號。

那天之後,我的人生就是埋頭在大量的文字裡。我上網找資料,網路上什麼都沒有。我跑圖書館翻書,書裡又長又臭的資訊,多到讓人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是好。就在這種沒有概念也沒有支持的情況下,我硬著頭皮幹了好幾年。那些年的日子就是什麼都做,也什麼都不奇怪。公司沒有人會畫流程圖,那就我來畫。公司沒有人會設計系統架構,那就我來畫。公司沒有人會設計行政表單,那就我來做。公司沒有人會做標案書,那就我來寫。

反正做就是了。從一份企劃案,變成十份企劃案,到後來幾百份、幾千份。電腦裡的檔案從數十個檔案,長到數百個,後來數千個、數萬個。涵蓋領域從一般文件、合約、報價單、提案、規格表、採購清單、作業流程、績效評核表、財務入出帳表、需求訪談表、客戶管理表等,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文件,滿佈在電腦之中,我一直以為,我幹的是一個莫名其妙狗屁倒灶的企劃工作,惡搞自己那麼多年,結果好像把自己搞成一個純粹的文書作業處理人員。

但我卻沒有想到,那些年的「做就是」以及「什麼都做」,帶給我充足、豐富的跨部門溝通經驗,透過文字與文件這些工具,我了解到不同部門之間的狀況,並且將他們之間的問題,透過各式各樣的溝通記錄在文件裡,再將文件變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這包含了公司與客戶,同事與主管,老闆與股東。做的當下,我從沒有想過這些事情能發揮如此大的功效。甚至在撰寫公司介紹時,我也沒有想到累積出後來替品牌寫文案的經驗。

 

我跟實習生說:「你現在做的事情看起來會很無聊,很枯燥乏味,也很讓你不不好受。你肯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感,但我想要告訴你,成就感是自己去找,不是別人給你,你想要什麼,全靠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你要的沒拿到手,那就是你用的力還不夠,你得再更加的用力,一直用到你脫力、無力後,你開始質疑自己要不要再繼續下去。這時,你的人生才是真正開始轉動,你的職場生涯從那刻起才算是正式開始。」

以前那位作關鍵字廣告的社會新鮮人,他當時不過才24歲。現在,他已經成為某間公司的數位行銷經理。專門負責廣告成效的監督,他現在快27歲,帶領著部門向前進,每天管理各種不同數位廣告的狀況。在他過去抱怨人生當下的不滿時,他完全無法想像現在會有如此成績。我向實習生說:「你要的,你會擁有,你很想要的,我會幫你取得,但我要的,你又能為我做到多少,又能幫我要的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你覺得這社會的每一分付出都會有回報,那我願意給予你所有你想要的回報,可是,你又願意付出到什麼程度來證明你值得那個回報?」

你要的,自然會向你靠近,只要你持續付出,你必然能看到那些曾期盼過的美好。關鍵在於,你能夠為了你的目標與理想,堅持奮鬥到什麼時候,在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跟失敗之後,你是不是能夠理解這才剛開始,而非結束的終點。可以的話,歡迎你加入我們,歡迎你進入這所謂大人們嘴巴裡常常在講的:「現實世界」。

5 種高效率的軟體工程師角色

Posted: 21 May 2015 02:38 AM PDT

5 種高效率的軟體工程師角色

本文轉自伯樂在線,英文出處:exceptionnotfound

我認為一名高效率軟體工程師可以扮演五種基本角色,以便很有效率地完成他/她的工作,這些角色以某種方式組合後更符合開發團隊中的某些「人物」。你是其中的哪個(或哪些)角色?

編碼者

當我們在低層次積極參與寫程式並解決問題時,我們所擔任的就是這樣一種角色。編碼者在寫程式同時致力於其他小問題,但通常專注於某一項特定任務而非整體架構。如果一個非IT人員詢問你工作,你告訴他們你是一名軟體工程師,這就是他們想象中你整天所做的事。

調查者

我們想要理解一個系統需要如何運作時,我們就會擔負起這種角色。調查者不會讓事情有任何不明不白之處;她/他對事物的運作原理以及事物固定的行為方式的理解有著與生俱來的渴望。這種對程式碼運作原理理解的內在意願使得調研者成為優秀的 debugger。

理論家

在思考並解決抽象問題時,我們扮演這種角色。理論家善於將抽象問題分解成具體方案,並且善於構建系統架構,即使她/他不是非常善於實際用程式碼來實現這些方案和架構。

邏輯者

該角色允許我們有批判性和邏輯性地思考問題。邏輯者是這些角色中最善於分析的,他們會思考這段程式碼為何以某種方式運行,而不僅僅是程式碼如何運行。她/他能夠以同等權重來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並做出無偏見的決定,而不允許他/她的未經證實的觀點來影響他們的判斷。

溝通者

該角色允許我們與其他人交流並解釋複雜問題。溝通者能夠理解深奧的技術思想和策略,並向技術和非技術人員解釋清楚。她/他善於以多種方式溝通,無論是書寫(例如評論或文件),還是口頭表達(例如他/她的經理提出「這個按鈕是做什麼的?」)。

在任何特定時間,所有的軟體工程師都擔任過這五種角色,並且能夠按照意願在這些角色之間轉換。然而,在我看來能夠最大程度利用這五種角色的人非常少,實際上我們中大多數人會發現只有一種或兩種固有角色最適合我們。

例 如,你可能是一位優秀的邏輯者但卻不善溝通,正因為如此你也許能夠確定一段程式碼如何進行最佳化卻可能無法向你的老板解釋為何這樣做很重要。同樣地,你也許是一位一流的編碼者但是一位糟糕的理論家,因此你在開始寫程式解決問題前需要獲取該問題的詳細解釋。這裡有許多可能的組合,其中一些更為高效。

角色組合

何時可將這些基本角色組和成更加複雜的角色。也許你在職業生涯中已經遇到一個或多個扮演這些角色的人。在你的團隊中,有沒有一些這樣的人?你是這些人中的一員嗎?

編碼者 + 邏輯者 + 理論家 = 最佳化者

最佳化者是能夠快速有效提高程式碼質量的人,無論她/他是否編寫了最初的程式碼。他們是查找哪裡存在或可能引起性能問題的專家,因為他們是一流編碼者,可能已經在一個框架或者另一個框架中實現過類似解決方案。當出現性能問題時,我們可以讓最佳化者來幫我們修復問題。

編碼者 + 調查者 + 溝通者 = 問題解決者

問題解決者是你在特定問題上需要幫助時可以求助的人。她擅長選擇既有的問題並將其細分成許多組成部分使它們更易於獨立研究。問題解決者是專門幫助你修復bug和重構程式碼的人。

理論家 + 邏輯者 + 溝通者 = 架構師

架構師負責系統設計以滿足規定的要求。為完成系統設計,她能夠抽象思考並對比許多彼此不同的方案以尋得最優方案。她還要能夠向實際實現設計的軟體工程師解釋她的架構。

上述角色源於一些角色的組合。我們可能還會發現一些效率低下的組合,通常是由於一個人忘記擔任一種或多種角色而導致。

理論家 + 編碼者 + 溝通者 – 邏輯者 = 空想架構師

空想架構師為解決方案設計了架構,但卻忽視了他的團隊要用程式碼來實際實現描述方案。他不能從長遠角度考慮或公正分析他的設計,他所謂的「完美」設計,一旦編寫後,往往最終陷入不可維護的混亂。

編碼者 + 邏輯者 – 溝通者 = 象牙塔開發者

象牙塔開發者善於依據自己的理解寫程式。他得到一個問題後將自己鎖在象牙塔內,直到他「完善」了自己的方案時才出現,並且從為他的程式碼編寫文件。他也許很聰明,但他不能(或不願)將自己的才華與任何人分享,所以他的程式碼艱澀難懂,難以維護。

編碼者 + 理論家 – 調查者 – 邏輯者 = 「我永遠沒錯」的開發者

「我永遠沒錯」的開發者不能或不願批判性地分析她自己的程式碼,因為他堅信程式碼是完美的,不需進行測試或研究。他的程式碼永遠不會出現bug,因此總是其他人的錯誤。

這些僅僅是一些我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組合。我見過各種不同水準的五種角色,這些角色組合深深吸引了我。你遇到哪些角色的組合?除這些外,是不是還有其他角色我遺漏了,可以加入到列表中?請在評論中告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