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加入初創公司前問問你自己,現在是想賺還是想學呢?”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加入初創公司前問問你自己,現在是想賺還是想學呢?

Posted: 10 Mar 2015 03:55 AM PDT

加入初創公司前問問你自己,現在是想賺還是想學呢?

本文作者 Mark Suster 曾經經營過兩家公司,在2007年將自己的公司賣給 Salesforce 後加入 Upfront Ventures 成為合夥人。在本文中他針對否要加入初創公司進行了分析,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想要在工作中得到什麽,以及現實地考慮自身的條件。

原文出自 BOTHSID.ES,由 TECH2IPO 編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


Is it Time for You to Earn or to Learn?

不論是職場新人還是浸潤多年的老鳥,都經常向我諮詢同一個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我到底應不應該加入初創公司呢?」我通常會用一個問題來做為回答:

「Is it time for you to earn or to learn?」(現在你是想賺還是想學呢?)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如果你想要擔任市場部總監、產品總監、高級架構師、國際商業部主管等高級管理職位,那麽在一家僅僅融資了 500 萬美元的創業公司中你想要一直幹到領退休金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這沒什麽,不是每一份工作都會成為你終生的事業,能夠在一份工作中學習到一些事情也是不錯的。

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當人們面臨一個加入創業公司的機會時,他們經常來追問我是否看好這家公司能夠擁有遠大前程。讓這些人的困惑的往往都是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將「賺錢」與「自我提升」弄混。當我為他們答疑解惑時,通常都會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你獲得了創業公司 0.25% 的股份,這家公司在 B 輪融資中獲得了 500 萬美元。在一個正常的風險投資估值中,這就意味著公司放棄了約 33% 的股份換來了 500 萬美元融資,因此這家創業公司的市場估值應該為 1500 萬美元。如果這家公司以後都不再融資(或者是沒有更大的一輪融資),或者是以現行價格(平均價格約 5000 萬美元)被賣出了,那麽你手中的股票會如何呢?

答案就是它們值 125000 美元。如此簡單的數學計算就可以解決人們心中的困惑,但是卻少有人去算一算或者按照這個思路想一想。

如果你在該公司工作了四年,那麽也就是說你每年獲得了 31250 美元。因為你持有的是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所以你的這筆收入可能會以短期資本所得來繳稅。我所在的加州短期資本所得稅高達 42.5%,所以你這筆收入在繳稅之後一年也就只剩下 18000 美元了,這還是比較樂觀的分析。順便說一句,以上分析還忽略了優先清算權(liquidation preferences),這可能會讓你的實際收入更少。

讓我們設想的更為瘋狂一些吧,你獲得了 1% 的股份,在工作的第三年這間公司以 1 億 5 千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碰到這種情況你簡直就是中了樂透)。這等於你工作兩年稅後收入 287500 美元,看上去還不賴嘛。等等,別高興的太早了,你拿到的是四年期的限制性股票,你要不然就選擇僅僅得到 143750 美元,要不然就得為收購了你的公司的大公司再幹兩年。

不要領會錯了我的意思,這並不是說這些錢不值得去賺,但是考慮到位於 Palo Alto 或者 Santa Monica 的房產已經高到 200 萬美元了,只賺這點錢是很難在此生存的。

我說這些不是要打擊你,我只想讓你認清現實。如果你一心一意想要有所「斬獲」(此處的斬獲是指賺大錢買大房的機會),你就必須自己創業或者是以高級主管的身份加入創業公司。要不然你只能靠買樂透等中獎,或者是成為 Google 、Facebook、Twitter 這類型公司在創建初期就加入其中的中層管理者。說句老實話,每年美國能有多少像這樣的創業公司脫穎而出?1 個?或者最多 2 個吧。我最近和一位投資人聊過,他表示在美國每年大概有 1500 家創業公司可以拿到融資,其中 80 家(僅占總數 5.3%)能夠以 5000 萬美元賣出,僅僅有 8 家(占總數 0.5%)能夠賣出 1 億 5 千萬美元或者更高的價格。

所以,當有史丹佛大學的 MBA、某公司的前高級技術開發人員或者是某公司的前首席財務長這樣的人來向我諮詢是否要加入初創公司時,我都會問他們:

「are you ready to earn or to learn? 」(你準備要賺還是要學呢?)

不要被股權給迷惑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進入初創公司是為了學習(Learn)。我之所以會反覆強調這個問題,是因為如果你能夠對於所獲得的東西抱有非常現實的期待,這對你來說會大有助益。當人們要加入初創公司時,我的忠告通常都是:「確保你能夠從這家公司出來時會具備以下的一種或多種收穫:打進更優秀人才與投資人的圈子、比你的上一份工作承擔更多責任、獲得能夠對你未來有所幫助的行業技術跟經驗、或是成為該公司合夥人並提升你的行業人脈等」,選擇加入初創公司,就得

「Learn now to earn later.」(先學習成長,然後再有所獲得。)

當我還在自己的第一間公司當 CEO 的時候,我們一開始就計算了下大家手中的股權將來能值多少錢。當時還是 1999 年,在網路圈裡充斥著一夜致富的故事,你很容易就大撈一筆。回頭看那段時光,我明白那種迅速發達致富的方式留下了很糟糕的公司文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告訴公司裡的員工:「你們加入我們公司(BuildOnline)是因為你想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你加入是因為你喜歡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出色的完成工作,我們會讓你得到升遷、爬到更高的職位。如果你認為自己在工作的這幾年中自我價值沒有獲得提升,也沒有從工作中得到樂趣,那麼你加入的原因應該是我們會提供一份不錯但不驚艷的薪水。股權不過是蛋糕上的一層糖霜,它們不會讓你發財,不要因為股權而加入創業公司。」

毋庸置疑,你應該選擇一份你能樂在其中的工作,這會讓你每天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中。不要盲目地加入一家你並不理解自己為什麽要選擇它的公司。

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

最近有一個充滿才華的年輕人和我聊過,他同時拿到了好幾個 Offer,還在 6 個月前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甚至還不到 21 歲。他想要聽取我的建議,我告訴他如何選擇取決於他想要累積經驗還是開始賺錢。他是如此年輕,做出什麽選擇都不足為奇,因為有的是時間試錯,不過在做決定之前還是應該要明白選擇的理由是什麽。

我建議他不要選擇一個非常成熟的大公司,因為他在其中的角色不過是坐在辦公桌前處理些文件。如果你是懷抱著學習經驗的目的,那就應該選擇一個令人興奮的、能夠真正做些什麼的創業公司。如果公司有發展,你可以待在裡面好好幹個幾年,提升自我。如果公司沒前景,你至少也在 26 歲之前就經歷了幾次創業,到了那個時候,你就已經做好了為自己掙錢的準備。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不到 21 歲的時候你完全能夠擺脫世俗的局限,多多嘗試,去做一些能夠提升技能、鍛煉思維的工作。當你年屆 40,有了三個孩子和房貸壓力,再想要隨心所欲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現在我們再談談「賺錢」的部分,我有一位擔任公司高級主管的朋友,他非常優秀,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後曾經在三家出色的創業公司和兩家眾所周知的大企業中任職,現在也已經快 40 歲了。當他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再次換工作的時候,我對他說:「老兄,你現在應該要想著賺錢了。不要再去別的公司當「老二」了,現在是時候你自己當老大。你要不就自己成立一間公司,要不就去一個正在招 CEO 的公司。」

如果你真的想要賺錢,那麽就應該成為一家公司的前 4 號大人物,當然最好自己就是創始人,當然這並不容易,只有具備某些特質的人能夠走到這步,所以請對你自己的能力、背景、以及想法有著非常現實的認知。

Be realistic about your skills, background and ideas.

當然,我希望這篇文章沒有太過苛刻,我不是只在乎賺大錢。在初創公司工作是非常有益的經驗,我從來沒有勸別人不要去初創公司工作。但是當你在做出職業選擇時,應該要結合自身的才華、年齡、技能、企圖心、以及當前的經濟形勢來考慮,對你的決定所造成的影響看的更現實一些。在做出選擇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am I here to earn or to learn?」(我來這裡工作是為了賺?還是為了學?)

「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適線上諮詢會議」將於本週四舉辦!

Posted: 10 Mar 2015 03:49 AM PDT

「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適線上諮詢會議」將於本週四舉辦!

虛擬世界線上諮詢會議 PART1

時間:104 年 3 月 12 日 19:00–21:10

主題:網路社群協助推動虛擬世界法規調適,打造臺灣成為網路公司的樞紐––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及網路交易課稅

「g0v零時政府」建置的「vTaiwan.tw線上法規討論平台」(vtaiwan.tw),是行政院首次使用網路社群平台,廣泛蒐集公民對於虛擬世界政策制定及法規修正的意見,以因應世界潮流變化快速,政策形成時間縮短,快速整合不同意見,理性討論、形成共識的重大挑戰,而這也是政府與網路社群共同努力的目標。

「vTaiwan.tw」將於104年3月12日 19:00–21:10舉辦實體會議,邀集主管部會、學者專家與社群代表,主題為「打造臺灣成為網路公司的樞紐-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及網路交易課稅」。歡迎各界至「vTaiwan.tw」留言表達意見,您的意見將會在會議上被充份討論,同時也歡迎到「LIVEhouse.in」 直播平台收看討論會議。 (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管理會廣告)

相關連結

告別奇摩微笑娃娃頭,全新個人化 Yahoo 首頁登場

Posted: 10 Mar 2015 02:19 AM PDT

告別奇摩微笑娃娃頭,全新個人化 Yahoo 首頁登場


▲ Yahoo 奇摩傳播媒體事業群副總經理邱瀅憓(右)、Yahoo 奇摩媒體產品總監楊千慧

將瀏覽器首頁設成 Yahoo 奇摩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今天它似乎變得不一樣了。今天台灣 Yahoo 奇摩奇摩宣布,運用巨量數據,洞悉網友生活軌跡,進行近 8 年來最大規模改版,並結合原有的豐富內容優勢,打造全新個人化首頁,致力成為網友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入口。

從一個首頁大家看,到全新個人化首頁


▲ 新版 Yahoo 奇摩首頁

▲ 舊版 Yahoo 奇摩首頁

以往除了早已透過精準行銷等技術植入的廣告版位之外,你我他所有人看到的 Yahoo 奇摩首頁資訊大多都是一模一樣的,我們閱讀相同的新聞標題,看到相同的推薦商品。不過這次的改版在頁面下方增加「資訊流」的版位,將舊版首頁原有的「熱門」、「上班族」、「新奇」、「吃喝玩樂」、「流行」與「購物」以「資訊流」的方式,源源不絕地提供使用者各式內容——類似 Facebook 透過追蹤興趣與愛好,分析上億種網路使用行為,以演算法推播個別使用者可能喜愛、近乎無止盡的內容區塊。比如使用者 A 經常點擊時尚與科技相關的新聞而使用者 B 則特別喜歡寵物或財經主題,兩個人所看到的資訊流就會相當不同。

但是點進首頁上方處最明顯的仍是由編輯以「工人智慧」精選的新聞選輯,共分「焦點」、「運動」、「娛樂」、「FUN(趣味)」、「生活」以及「看片」六種類型,每個小時輪播不同的重要新聞,並且增加懶人包、圖表、互動測驗等形式,讓網友輕鬆完食今日最重要的天下事。

這次的改版,除了著重個人化體驗的資訊流之外,影音元素也是值得注意的焦點,近年線上影音服務百花齊放,身為網路巨頭的 Yahoo 奇摩自不會置身事外。事實上,在還未大改版之前,Yahoo 奇摩首頁不但在左方側邊欄以顯眼紅字標示「影音」,還在左方側邊欄上方,logo 下方加入了「Yahoo 影音區塊」。而這次改版,還在中央區塊加入了「看片」的分頁。

Yahoo 奇摩傳播媒體事業群副總經理邱瀅憓表示,焦點新聞區與資訊流相輔相成,既能讓讀者真正接收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同時也能避免讀者偏食。在影音方面,除了原有的 Yahoo 奇摩自製與外部媒體的短片,今年他們也開始與 LiTV 合作,提供長片觀賞,不過使用者必須另以手機號碼註冊。

另外一個比較細節的變化是,使用者能夠直接在首頁上預覽收信夾內容與氣象,以及使用字典工具,另外也會開闢部落客與素人曝光的版面。此外,Yahoo 奇摩電子商務至今孕育出 5,000 多家年收破百萬的商家1,未來也會透過首頁推薦,整合商品購物資訊,讓網友更容易失心瘋。

台美使用者大不同

承襲 CEO Marissa Mayer 以數據定生死的策略,邱瀅憓說,為了這次改版,他們在 4 個月內推出 10 個版本的測試,本來希望朝著美國的方向前進,包括焦點新聞區都以大數據與演算法推送。但是受測的網友「非常不能適應」,尤其是 40 歲以上的使用者,沒了選項頁籤,而且全部自動化,彷彿就不知所措了,點擊率立刻狂掉。因此他們採取折衷「人工智慧」與「工人智慧」兼具的方式,滿足不同網友的喜好。

此外,邱瀅憓也說,台灣人的資訊焦慮特別嚴重,總是怕自己錯過訊息。於是 Yahoo 奇摩給出幾乎無窮盡的內容,以前光憑編輯手動調整,一天至多在首頁出現 200 多則上下的資訊,但是靠著機器學習,從 500 多個合作內容夥伴中天天推送 4,000 多則新聞,讓使用者看個過癮。在資訊流中,讀者還會看到穿插其中的原生廣告,亦即標記「sponsored」的內容,伴隨著資訊流的捲動,每四則訊息就會穿插一則廣告。不過原本的多媒體廣告版位依然存在,邱瀅憓解釋,需要留下印象與大量曝光的廣告主可以選擇後者,而原生廣告則是期待讀者真正有所行動(點擊並消費),端視其目的。

因此最終,台灣 Yahoo 奇摩也以數據說服美國總部,讓全球 Yahoo 家族最後一個改版的我們,有著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首頁。

首頁改版,禍福難料

各大網站每次的大改版,都是對現有狀態的一次衝擊。雖說現今技術帶來的數據可提供團隊大量關於使用者偏好的資訊,但仍不乏失敗的案例。2013 年,Facebook 曾經發表過一次首頁改版,宣稱「雜亂不見了」,可惜效果似乎不佳,一年後即以另一個版本取代

奇摩娃娃頭,再見。

新的 Yahoo 奇摩 logo 不僅拿掉原本奇摩的「娃娃頭」(就是那個黃色笑臉),「奇摩」二字的風格也更接近「Yahoo」的風格。不過似乎這次的改版還不夠「徹底」,因為其實有些頻道的 logo 似乎沒有更換完全,首頁、新聞、氣象與購物中心都換上了全新的「Yahoo 奇摩」,但使用頻率同樣很高的信箱、股市與購物中心等似乎都還見得到舊 logo 的身影。

但無論如何,這次的改版,存在超過 18 年、台灣使用者熟悉的娃娃頭終要伴隨舊首頁下台一鞠躬,至於將在今日下午完成換新的 Yahoo 首頁表現如何,就讓未來幾個月的數據說話吧。我們也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討論,與大家分享您對 Yahoo 奇摩新首頁的看法。


  1. Yahoo 奇摩表示,至今已孕育出 39 個年營業額破億元、633 家年營收千萬級、4,728 家營收百萬及商家。

產品想紅,找這位鬍子哥就對了

Posted: 10 Mar 2015 01:26 AM PDT

產品想紅,找這位鬍子哥就對了

每家成功的新創公司背後,都有一支精彩的影片。

這句話也許稍微誇大,但優質的產品加上好看的影片,肯定如虎添翼。不怎麼樣的產品,靠著影片行銷,也可能帶來出乎預料的成效。

對於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以及尋求募資的無名小卒,尤其如此。沒有經過適當的宣傳,產品再好也可能淪為 App Store 裡靜默的遺珠,但若拍出一支在社群上造成轟動的影片,勢必一鳴驚人。

影片對於新創公司的重要性,也孕育出專門設法運用影像「解釋」新服務或新 app 的公司。來自洛杉磯的 Sandwich Video,就是乘著這股科技創新浪潮而起。如果你很關心美國矽谷創新事業發展,又或者單純熱愛試驗新 app,一定都曾看過 Sandwich Video 的傑作。

新產品的最佳代言人

Sandwich Video 最知名的作品,大概就屬 2013 年最夯的群眾募資專案:多合一信用卡「Coin」,一釋出 40 分鐘內募資目標達陣。創辦人 Kanishk Parashar 說,他們委託 Sandwich Video 製作的宣傳影片功不可沒。

在這支已經創下近千萬觀看次數的影片裡,既沒有身價幾億的好萊塢大帥哥,也沒有香車美人。從頭到尾只有一個看起來有點宅、頂著稀疏的頭髮、不修邊幅的鬍渣、小腹還微凸的中年男子,面無表情、平鋪直敘的念出產品的文案,用著粗粗短短的手指展示黑色的 Coin 信用卡,但是竟然一點也不無聊,反而有種惡搞的趣味,一方面卻又很實在,彷彿隔壁鄰居阿伯誠懇的跟你推薦什麼新奇好康一樣。

那位男主角,便是 Sandwich Video 的創辦人 Adam Lisagor。

當不成 Geek 創業家,那就變成幫助 Geek 創業的創業家

在成立 Sandwich Video 之前,從知名導演搖籃紐約大學畢業的 Adam Lisagor,本來在電視與電影產業擔任後製角色,曾經擔任明天過後、倩影刺客等好萊塢大片的視覺特效。不過,他覺得工作愈來愈乏味。2009 年,隔壁城市舊金山蓬勃的新創科技氛圍網羅了他的注意力,他辭掉工作也想「創業」,跟朋友一同開發了 Twitter 第三方 app「Birdhouse」。但終究不是那塊料,他沒能像藍色小鳥一般靠著程式與設計飛上枝頭,美國底特律創投 Ludlow 合夥人 Jonathon Triest 毫不客氣地說,「那個 app 爛透了。」

不過,Jonathon Triest 話還沒說完:「但是影片超好笑的。」沒錯,Adam Lisagor 沒忘了發揮所長,為自己的產品拍片。結果 1.99 美金的 app 沒什麼人下載,反倒風格特異的影片大紅大紫。大企業小公司紛紛找上門,先是 Genetech 要他幫忙為「冷門 app」重新以影片包裝,接下來 Lyft、Jawbone 通通跑來排隊,甚至以品味挑剔聞名的 Twitter、Square 共同創辦人 Jack Dorsey,都請他用影片「說明」當時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的新形態支付服務。

就這樣峰迴路轉,Adam Losagor 當不成網路創業家,卻在幕後幫助他們光芒萬丈的站上舞台。

他成立了 Sandwich Video,專接網路公司的案子。本來影片全部都是 Adam Losagor 一人自編自導自演,偶爾找個 freelancer 配合,但是生意多到實在應接不暇,他陸續透過 Twitter 等管道招募新夥伴,現在 Sandwich Video 也算是有 30 個人的新創公司,幾乎每個人都能編又能導。當然,扮演最佳男主角的,大多仍是天生富有喜感的 Adam Losagor 本人。

於是,你能看到他一下子用 Coin 刷卡、一下子在車裡操作智慧型導航 Navdy、一下子西裝筆挺、一下子又當起真正的老闆,描述 Slack 到底有多好用,然後又戴起假髮,在家裡收 Warby Parker 的眼鏡包裹。彭博商業周刊形容,Adam Losagor 活脫脫就是「矽谷 Geek 及科技產品忠實信徒的樣子」,他對廣告人捧為榮耀的創意獎項毫無興趣,新創文化的大鳴大放才使他深深著迷。

Adam Losagor 深諳那些對外界宛如屏障的技術術語,是個可以溝通的傢伙,是創業家非常喜愛找他拍片的原因之一。加上「他的風格看起來不像廣告,而擅長用很酷的方式表述產品」,生意源源不絕。創業家負責改變世界,剩下的,就交給他了。

靠著拍攝這些 app 或服務的短片,已為 Adam Losagor 賺了一輛 Audi,以及一幢在洛杉磯的公寓。

新創界的星探,改用股權當報酬

不過,錢也不是這麼好賺。新創公司或必須上募資平台尋求大眾幫忙圓夢的技術小子,剛開始通常都沒什麼資金。儘管幫別人拍廣告是一種很舊的商業形式,但作為一家懷有 Geek 基因的公司,Sandwich Video 採取了創新的方式:不求全部以現金支付,而同意客戶以一定比例給予現金與股權(equity)(比如 75%、25%)。這個對影片製作產業來說有些反常的做法,出自 Flipboard CEO Mike McCue。他們 2010 年剛創立時請 Sandwich Video 拍了影片,Sandwich Video 首次接受以股權為部分酬勞,而今,Flipboard 估值已達 8 億美金。類似的例子還有,Google 收購讓使用者以手勢控制各種 app 的新創公司 Flutter 時,他也從中獲得豐厚收益。

Adam Losagor 促狹的笑說,他最後悔的莫過於沒及早在幫 Square 拍片時,就要求以現金加股權的方式作為報酬。雖然目前 Sandwich Video 一支影片索價 10 萬美金,但畢竟那時兩家公司都只是初生之犢,他也不敢跟 Square 獅子大開口,但現在 Square 身價可是有 60 億美金之多。

Sandwich Video 客戶

不得不說,Adam Losagor 眼光的確非常銳利,「我只幫我覺得有趣的產品拍片,而不是把拍片當成一種工作」。而他中意的公司,居然恰恰好最後大多都能通過市場考驗,在失敗率極高的新創世界大放異彩。前面提到的 Lyft、Jawbone、Square、Flipboard,無一不是矽谷寵兒,集媒體光環於一身。不止如此,Uber、1Password、Salck、Summly、Airbnb、Dayone 這些現在金光閃閃的新創公司一字排開,最初可都是靠著 Sandwich Video 打開知名度。

最舊的廣告產業,最新的商業模式

因此,他不會讓 Square 這種令人扼腕的生意重演。現在,憑著過人的命中率,以及在新創圈打滾多年的經驗,Sandwich Video 要跨入一個截然不同的場域:投資。他們與前面提到的底特律創投 Ludlow 合作成立天使基金, 以 10 萬美金與 30 人團隊拍攝的影片,換取 10 萬美金的股權。

Ludlow 合夥人 Jonathon Triest 鼓吹 Adam Losagor,「你比任何創投都更早接觸到那些公司,也比大眾快了幾百步,這就是我身為一個對創業家極飢渴的創投,最需要的明燈了。」

「錢多得要命。創投還得說服創業家,拿我們的支票,別拿其他人的。」Jonathon Triest 說,Adam Losagor 能給的是真實的價值。以影片換股權,聽來有點古怪,也不是所有新創公司都想以此為代價,但是對於準備進行群眾募資、極需在短時間內大量曝光的公司,未嘗不願一試。Adam Losagor 說,他仍只會為自己感興趣的公司拍片,與投資。

除了小公司之外,其實 Sandwich Video 也很受大企業如 ebay 的青睞,他們甚至也已涉足電視廣告。不過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情,縱然 Coin 的點子技驚四座,影片神乎其技,但是至今仍然只聞樓梯響,出貨一再延遲。這種案子萬一一多,恐怕也有損 Sandwich Video 的形象,畢竟 Adam Losagor 等於 Coin 的「代言人」。他憂心,網友會把他的臉跟對產品的失望聯繫在一起,當鄰居阿伯不再可靠,我們還有誰能相信?

不過,Adam Losagor 對 Sandwich Video 的未來仍充滿信心:「影片勝過千言萬語,前一個鐘頭對人們來說還很陌生的玩意兒,經過影片的闡釋,很可能就會成為他們這輩子再也離不開的東西。」

從對好萊塢心灰意冷的導演,到企圖以 app 創業失敗,Adam Losagor 最終仍舊靠著自己最擅長的影片敘事能力,以及開放的心態,搭上新創公司的火箭。下次再看到他出現在鏡頭前,可得好好記住他手中正在使用的產品,也許就是下一個明日之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