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oogle 加碼投入台灣雲端之戰,發表「Google 雲端平台」”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Google 加碼投入台灣雲端之戰,發表「Google 雲端平台」

Posted: 15 Apr 2014 03:44 AM PDT

Google 加碼投入台灣雲端之戰,發表「Google 雲端平台」

圖三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左)、Google 雲端平台營運總監 Daniel Powers(右)

Google 今日正式宣布在亞洲正式推出「Google 雲端平台(Google Cloud Platform)」,並將台灣設為該平台登陸亞洲的第一站,不僅全面升級 Google 的在地企業服務,更讓台灣企業客戶和開發人員享有世界級雲端基礎架構與技術,透過在地化的管理工具及技術網頁獲得完整的支援。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隨著網路蓬勃發展和相關應用日趨成熟,全球企業對雲端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同時也將之視為提升競爭力的必備利器。自 2012 年在台灣推出 Google 企業服務以來,我們已成功將消費者喜愛且熟悉的 Google 產品帶入企業級應用,並添增企業客戶所需的功能。Google 雲端平台在台灣的推出是針對企業服務的進一步重大投資,讓台灣的企業客戶和開發人員也可從 Google 的雲端基礎架構受惠。」

圖一

Google 在台正式推出的 Google 雲端平台,首波服務包括:Google Compute Engine、Google Cloud Storage、Google Cloud SQL,可讓台灣的企業客戶和開發者使用和 Google 全球消費者服務相同的雲端基礎架構,同時獲得更高的運算效能和低延遲率等優勢。此外,Google 雲端平台也提供一系列的工具與 API,讓客戶能在全球最具規模和最快速的雲端環境中設計應用程式。其他 Google 雲端平台服務如:Google App Engine、Google BigQuery 和 Google Datastore 也將陸續在亞洲上線。

亞洲市場是機會所在

Google 雲端平台營運總監 Daniel Powers 表示:「亞洲不但擁有高速成長的市場,更是全球創新的根據地。因此,我們特別針對該區域的企業客戶和開發人員,引入 Google 引以為傲的雲端平台,協助他們獲得開發和管理應用程式的最佳雲端環境。無論是企業客戶或開發人員,今後都可享有 Google 投入 15 年所建立的全球雲端基礎架構帶來的高速、擴充彈性和規模,以及本地化的工具與技術支援。我們希望能為亞太區客戶提供全球最佳的雲端基礎架構,協助他們邁向更成功的企業營運。」Daniel Powers 稍後也補充道:除了台灣,其他亞洲市場如日本跟韓國 Google 也非常重視,當地的遊戲、行動 app 需求龐大。

圖二

Google 雲端服務在全球已累積了不少的成績,例如 Google Apps 企業版已獲超過 500 萬家企業採用;目前有超過 475 萬個應用程式在 Google 雲端平台上執行;App Engine 每天可處理多達 280 億次請求(維基百科一天約 26 億次);Cloud Datastore 每月進行 6.3 兆次存取。 Google 雲端服務不乏知名的客戶,例如曾經拒絕 Facebook 30 億美元收購的「訊息自動銷燬 app」、月活躍使用者 7,000 萬、每天分享照片四億張的 Snapchat[^1],以及 Angry Birds 開發商 Rovio,亞洲的早期採用者則是日本遊戲開發商 Applibot,他們用 Google 雲端平台設計和部署各種社群和行動遊戲,可在每款遊戲的使用者數量暴增時,靈活地擴充流量,該公司的遊戲在日本 Google Play 有數百萬次的下載。

支援完整

隨著 Google 雲端平台在亞洲正式推出,Google 致力為本地企業和開發人員提供一個可靠、開放、高效能且具成本效益的平台,協助他們輕鬆打造雲端環境,並透過在地化的管理工具及技術網頁獲得完整的支援。Google 雲端平台網站和開發者平台網站設有繁體中文版和日文版。此外,Google 也將在台北、東京、首爾和香港等亞洲市場舉辦一系列的雲端講座活動,與開發人員分享 Google 雲端平台將如何協助他們提升應用開發效率。

競爭激烈的雲端平台市場

近年雲端平台服務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亞馬遜、微軟、Google 和 IBM 等皆想要爭食這塊大餅,但是在搶奪開發者或是大型企業客戶方面,除了比較性能和服務之外,就 Inside 的了解,「能否開立發票」說不定會是客戶的考量之一,以亞馬遜 AWS 為例,他們是由代理商開立發票,而微軟可以直接開立發票。Google 今天上午並沒有就這個問題立即做出回應。

第一次登入就有 1700 人追蹤!發現 Instagram 的註冊漏洞

Posted: 15 Apr 2014 03:11 AM PDT

第一次登入就有 1700 人追蹤!發現  Instagram 的註冊漏洞

sandy-patterson-and-diana-identity-thief-18144-1366x768 拷貝-720電影《身份竊賊》海報。Photo Credit: Superb Wallpapers

近日在批踢踢(PTT)上有位網友 taeyeon309 在笨版發表文章,因為他第一次用 Instagram 就有 560 則貼文、1700 人追蹤!

事件主角最近下載了 Instagram,在使用 Facebook 帳號(同 Hotmail 帳號)準備註冊時,發現自己的帳號早已註冊,這才發現原來有人使用自己的 Hotmail 帳號去註冊 Instagram 帳號,還非常用心地經營成某韓國偶像團體的粉絲頁,經營到有 560 則貼文、1700 多位粉絲追蹤!

PX68@ 拷貝-720事件主角發現帳號被盜用後的截圖,可以看見滿滿的韓國偶像貼文,圖片經事件主角本人授權。

於是事件主角馬上使用忘記密碼,到 Hotmail 信箱更換密碼,這才正式取得 Instagram 帳號。但事情還沒結束,接著事件主角開始上傳自己的寵物照,卻引來原本打算追蹤韓國偶像團體的粉絲們反彈,紛紛留言要求事件主角把帳號還給原本的使用者(盜用帳號者)。最後,事件主角只好向喜愛韓國偶像團體的粉絲們解釋帳號盜用事件始末,請他們停止追蹤,才讓這個 Instagram 帳號真正物歸原主。

Instagram 的帳號啟用機制

為什麼事件主角的帳號能輕易被盜用呢?起因於 Instagram 的帳號啟用機制,接著讓我們走一次 Instagram 帳號註冊的流程,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吧! 首先,打開剛下載好的 Instagram 會出現以下畫面,事件主角是使用 Facebook 註冊時發現帳號被盜用,那麼到底是如何被盜用的呢?推測盜用者是隨機挑選可用的電子郵件,並使用該電子郵件註冊。 照片 1 拷貝-720 點選使用電子郵件註冊後的畫面如下,需填寫電子郵件、用戶名稱與密碼。 照片 2 拷貝-720 輸入完畢後,系統會與使用者確認電子郵件,但此項確認只需要使用者勾選是否正確,無需使用者登入信箱驗證。因此,盜用帳號者只需要填寫任何一個可用且尚未註冊 Instagram 的信箱,便輕鬆完成註冊。 照片 3 拷貝-720 事後盜用帳號經營韓國偶像團體粉絲頁的使用者有向事件主角道歉,而事件主角也希望原本的追蹤者能去追蹤其他韓國偶像團體帳號。文章一出有許多鄉民紛紛前往主角的 Instagram 帳號朝聖留言,不過主角耗費將近兩小時刪除原本的偶像貼文,目前只剩下事件主角的寵物蜥蜴照,事件主角表示歡迎大家繼續追蹤他的寵物蜥蜴照! 10250899_835015949848948_1419401657_n 拷貝-720 最後,在底下鄉民推文中,有鄉民建議事件主角可以把帳號賣給盜用者大賺一筆,也有人表示看完文章後想說試裝看看,才赫然發現自己的帳號也在 Instagram 被盜用了!尚未使用過 Instagram 的讀者不妨登入看看,檢查帳號有沒有被盜用吧! 令人好氣又好笑的事件不止這一樁,還記得 inside 過去分享過神奇的「賓妹傳奇 Lost in Boracay」嗎?讀者在閱讀之餘別忘了記取網友的經驗教訓,避免往後帳號被盜用或手機遺失的憾事發生。

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6)整合型的影音串流平台

Posted: 15 Apr 2014 03:08 AM PDT

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6)整合型的影音串流平台

〉〉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1)聯合報轉型發展新媒體的契機 〉〉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2)攝影棚建置工程(上)(中)(下) 〉〉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5)聯合報攝影棚運作實況

原文 〈 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 (6 完結篇) 整合型的影音串流平台 〉 於 2012 年 6 月刊登在 Phimedia 通泰媒體部落格。按此閱讀〈聯合報邁向新媒體之路(1)聯合報轉型發展新媒體的契機〉。
我們這次為聯合報建立新聞攝影棚時,為了因應未來新媒體的需求,我們的技術團隊推薦聯合報使用整合型的影音串流平台。推薦理由說來話長,得從歷年串流媒體發展情況開始說起。 udn01 2000 年,當時的串流媒體還沒有完整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只能用現成的零組件自行組合。常見的 DIY 解決方案是一台 DIY 的 PC + Video IO 卡 + 微軟的 WMV encoder。 當時即便是整合型產品 (Envivio、Digital Rapid、OptiBase),價錢和性能表現都不如自己 DIY。技術部門曾經也試著購買大廠的產品,拆開來卻發現系統零件跟 DIY 的差不多。以 Pinnacle 為例, Pinnacle 可同步輸出 real media 和 wmv 兩種格式,2000 年左右要價 80 萬一台。 早期 Encoder 的 buffer 太久,平均需要 20-30 秒,遠比傳統電視台實況轉播還要慢,無法即時互動。後來經過調整,縮短到 11 秒,依舊無法即時互動。(編按:上個月轉播「泛科學,看見驚奇」活動時,曾經測試利用筆電上安裝的 Adobe flash media live encoder 轉檔,轉播畫面與現場約有 5 秒左右的秒差。) 台灣微軟當時亦曾找上門,一同研究 encoder 的 buffer 問題,可惜的是台灣微軟工程師也相當訝異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秒差。 可見當時即使是國際大企業,對於串流影音即時轉檔如何接近零秒差依舊是無能為力。當然,這很大的原因是受限於當時的硬體性能,以及網路影音串流才剛剛起步的緣故。 將時間拉回現代: DIY 解決方案很便宜,十來萬就能搞得定整套串流轉播系統,但是軟體、硬體、維護遇到問題只能上網找答案,可是網路解答卻又似是而非,系統管理員幾乎要花費 50% 的時間解決系統的錯誤。 在品質方面,新款 live encoder 品質比 DIY 的離線轉檔品質還要好。而且新型設備能做到 N+1 或 N+N 自動備援,如果需要切換轉檔設備,觀眾只會看到一閃而過的畫面跳動,就完成自動切換了。 作法是將數台 Encoder 接上 video router & IP switch,由 switch 自動偵測切換訊號。 如圖,電視台訊號眾多,加上備援機制的訊號,所以才有成堆的訊號線,這張照片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udn02 udn03 udn04 寫在最後 Phimedia 很幸運能與聯合報攜手合作,讓新媒體的概念落實在這次的數位攝影棚建置和整體服務經營規劃。 本篇介紹文試圖用許多現場照片,呈現聯合報數位攝影棚如何轉型為新媒體指標,但是在照片上看不到的,文字難以形容的,卻是 Phimedia 身為專業顧問所提倡的新媒體核心概念,以及許多看不見的事前規劃勞心勞力。 事前規劃,藍圖不可少。 udn05 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udn06 數位攝影棚雖然已經竣工,但媒體經營與內容產製才是接下來的重頭戲。聯合報的新媒體之路才剛剛開始,前方還有許多媒體通路等著開拓,還有更多精彩的節目內容等著實現。

你應該知道的產品設計 14 招

Posted: 14 Apr 2014 11:35 PM PDT

你應該知道的產品設計 14 招

本文轉載自優設網 uisdc.com,原文來自 UI/UX 設計師 Jan Losert 在 Medium 上向大家分享從事產品設計多年來的經驗與思維。
我在 Dribbble 上發表作品之後,收到了許多積極的回應和提問,促使我動筆寫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我做產品設計兩年多來經歷和思考。 說來慚愧,在產品設計上我始終沿用同樣的設計流程,不過在我看來,這套流程確實接近理想狀態。我將這些技巧劃分為四個部分:事前準備、工作過程、後置作業、效率技巧,接著讓我來一一解釋。 1-D0KtQ2mVzcKNXXbXMjBkuQ-720

事前準備

1.繪製草圖

繪製草圖其實不用太講究,用一張紙、一本筆記本都無所謂,哪怕是手邊的傳單都可以,最重要的是要將腦海中的想法訴諸文字、圖像,確實記錄下來。唯有畫出來,才能真正記住它們,不被遺忘。因此,我們可能需要保存一堆記錄著點滴靈感的報紙、賬單、雜誌封面甚至餐巾紙。 1-720 不過對我來說,最理想的記錄工具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例如 Moleskine 筆記本。我喜歡不時翻看我記錄其中的想法和靈感,如此我便能回顧過去的想法,並藉此調整甚至重塑當下手邊產品的設計思維,或者延伸出更多的想法。

2.搜集圖片

藝術家是收藏者,而非囤積者。要知道,這兩者有個區別:囤積者會無選擇地收納,而藝術家則選擇性地收藏。藝術家只會搜集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Austin Kleon 《像藝術家一樣偷竊》
2-720 事前準備的第二階段是搜集圖片,這也是我每天都做的事情。數以百計的風格、成千上萬的圖片充斥網路,但是我特別喜歡的還是老派的風格。我會在 Dropbox 中為這些圖片分門別類(Dashboard、iOS、插畫...等等)。當我開始執行專案的時候,會透過這些圖片來尋找靈感。Dropbox 會預先同步好所有圖片內容,因此不需要網路你也能隨時隨地查看這些圖片。

3.Moonboard 與準備工作

我們可以透過很多網站獲取靈感-----Dribble、Behance、Pttrns、Pinterest 等等,我們常常可以從中找到別人做的類似產品。此外,也許別人正試圖解決與你同樣的問題,因此,你也可能從中受益。 做好 Moodboard 很重要。 什麼是 Moodboard?Moodboard 是指經由對使用者與產品認知的色彩、影像、數為資產或其他材料的蒐集,可以引起某些情緒反應,作為設計方向與形式的參考。 當我開始一個新專案的時候,我會準備一個文件夾來收納相關資料:PSD、截圖、靈感以及各種資源各有一個文件夾。其中「靈感」文件夾就收著我從網路搜尋來的、與專案相關的所有文件,用來激發我的靈感,這就是我的 Moodboard。 3-720 這個文件夾裡應該包含從基礎色版,到 Behance 上完整的案例研究等各種類型的訊息。如果這是一個涉及使用者訊息的 APP,那麼你應該得要有吸引人的人物照片。

工作過程

4.我不在意線框圖的品質

我不是那種花費大半年來繪製線框圖原型的人,如果客戶能預先準備線框圖就再好不過了。 好的客戶會準備好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甚至畫在紙上。用線框圖原型舉例,並不代表它是最好的方法,我想強調的是深入了解產品本身非常重要。設計師的 UI/UX 技能、想要表達的想法與設計師本身才是決定最終產品的重要因素。藉由線框圖,你可以了解客戶的想法,也更清楚產品本身。 有種情況絕對是設計師的噩夢:客戶希望將線框圖一比一等比例地輸出成最終產品,絲毫不改。當你碰到這樣的要求,儘快完成交付,然後遠離這個產品,趕緊劃清界限。

5.大尺寸 PSD 背景

七個月前我剛開始在 Badoo 工作時,看到同事的工作過程就在想,他恐怕完全不懂 Photoshop 是怎麼操作的吧?不過我現在正準備用他的方式來繪圖,因為這種模式更適合我:當你正在做一個 APP 或訊息量較大的 Dashboard 的時候,使用大尺寸背景對設計界面更有幫助。 在建立新的 PSD 文件時,基本上我會將背景設置成 8000x5000像素的大小。要知道,我不只是建立一套 UI kit,在大尺寸背景下工作時我能看到每個元素相互之間的搭配,體會每個界面狀態的差別。此外,用這種方式來設計,還能輕易地截取小圖或某一狀態/階段下的產品圖片給開發者。

6.用一個 PSD 收納所有界面

當我做一個普通的 APP 界面的時候,我也會用到其他 APP 的 UI 界面。這個時候,我更喜歡其他所有的界面都存在於一個 PSD 中,即使它們不是統一個產品的。 6-720 我很清楚,這種情況下先用 Sketch 會很有幫助,但我更喜歡使用 Photoshop,並將大量不同 UI 文件放置於同一個 PSD 當中,而非幾十個單獨文件,如此一來,我可以直接快速地從一個 UI 中選擇塗層拖放到當下製作的界面中,而不需要在幾十個不同 PSD 文件中搜尋某個圖層。

7.文件夾與規範

我的桌面上只有圖示,每個專案每個客戶都有單獨的文件夾。每個文件夾都是照著相同推責整理内容,就像我的 PSD 圖層結構一樣。我的每個 PSD 结構都非常有條理,整理它們的時候,一旦發現一個文件夾的圖層超過 8 個,就會新增文件夾,將不同屬性的圖層區分、歸納。我會將 PSD 圖層整理得井然有序,彷彿隨時歡迎別人檢閱一樣。我不用為每個圖層單獨命名,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透過我的文件夾名稱和架構来了解每個圖層的功用。

8.與朋友交流

朋友們對產品設計的反饋,對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訊息。我可以輕易地建立一组小型的使用者測試,并且傾聽朋友們反應它們碰到的問题,以及修改意見。這些想法常常能為解决問題開拓思路並打開一扇全新的們,我會在產品開發的各個階段進行這樣的測試,獲取反應。此外,這種測試大家都可以參與,不過我通常會將受測者分為两個類別:UX 設計師以及一般使用者。主要是因為產品使用者通常是一般使用者,而非設計師。

9.介面設計

當我或客戶準備好線框圖原型之後,我更傾向將它們合併到一個 PSD 文件夾。接下来,我會確認介面中的細節,點擊不同的地方會產生什麼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能發現缺失的環節和需要補充的介面,以及其他的錯誤,這些都是客戶和我們最初考慮不周的地方。如此一來,我便可以將所有的介面和元素放在一起,综合起来看。當我面對一個有 15 種畫面的 APP 介面設計圖的時候,就會發現讓他們保持一致風格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最初的設計準則也因此需要調整。 三種不同的標示線,第一種是帶數字標示指下一畫面的,第二種是畫面內指引線,第三種是指向外部程式和鏈結的線。 9-720 包含關係人的預覽圖 9-2-720 完整預覽圖 9-3-720 關於樣式——我所使用的原型設計樣式和很多設計師差不多,但是比起耗費大量的時間去繪製複雜的指引線展示互動過程,我更願意使用代表下一畫面的數字標示和簡單直觀的指引線来展示我的設計。這種方式有點像過去的遊戲說明書,但是它比起印刷電路板般的的指引線地圖好多了。如此一來,你便可以在整張圖上看到更多有效的訊息。 為此我附上PSD,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的想法。

後置作業(設計規格)

終於接近尾聲,最後一個部分是建立設計規格,檢查並確保視覺一致性。事實證明,這個環節是過程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無論產品專案是大是小。在大型專案中,如果要改變某些元件的屬性,通常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不是把所有相關元件都改正了。有了設計規格之後,我們就能確保 UI 中不會出現 50 種不同濃淡的灰色和 14 種不同尺寸的字體。

10.色彩規格

建立色彩規格是設計師該謹記的首要任務。在扁平化設計盛行的今日,我們終於可以盡可能減少為按鈕和文字設定色彩規格。你可以在 PSD 中建立類色 Photoshop 調色板一樣的色彩規格圖。 10-720

11.版面規格

另一個重要規格就是版面樣式和字體的規格。將每個應用到的字體、大小、粗細、字距、行距等規格明確地標示在 PSD 中,這將大大地減輕設計師和開發者在規格化上的負擔。 11-720

12.UI Kit

當討論 APP 與網站一致性的時候,UI Kit 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同時,如果你身處設計師團隊中或者與前端工程師協作的時候,UI Kit 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有了這份標準化的文件,設計師可以隨時隨地抓取 UI 元素建立新的介面,而前端工程師也能清晰地了解每個 UI 元素的樣式,不用每遇到問題就跑來問設計師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公司依然未曾注意產品的 UI 元素一致性的問題,CSS 樣式一次又一次地重寫,你會發現同一個按鈕在三個不同程式中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說明,設置截然不同的樣式。因此,千萬不要忘記保持一致性。

效率技巧

13.todo

我保持一切井然有序的祕訣在於使用 todo list。使用什麼樣的 APP 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執行。我喜歡 Cultured Code 開發的效率工具 Things,偶爾也喜歡用紙張記錄各種待辦事項。完成所有待辦事項的感覺很棒。我曾經沈迷於接手所有寄送到我信箱的專案,但是現在我才發現,最暢快的還是一次專注於 1-2 個專案,並且 100% 地完成它們之後,再開始新的專案,這比起同時與 5 個不同專案奮鬥來得更有效率。
如果你同時追兩隻兔子,你將空手而回。----Russian Proverb

14.目標

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好是,但是千萬不要因而受到束縛。我會為自己訂定兩週計劃,並且定下季度目標。同時,我會讓自己嘗試新的事物,並設定可達成的目標(例如使用 AE 製作自己的第一個動畫),同時不斷精進手邊的專案直到完成。

What else?

我不使用滑鼠,只用觸控板,並且學會所有快捷鍵。我使用 Skala Preview 將 Photoshop 上的顯示内容輸出到 iPhone 上。目前我還在學習 AE 和 Sketch。建立原型的时候,我使用 InVision 來處理網頁設計的項目,而 iOS 程式則使用最新的 MarvelAPP 來應對。對我而言,使用紙筆設計 UI 比在 iPhone 上拖曳来的更快。有時候我依然會用 POP 来建立早期原型。

最後幾句話

按照上面的流程來處理每個專案的確有難度,因為當有些產品一開始就有想法和思路,我會跳過上面的某些流程直接開工。 在我過去工作的公司裡,我從未體驗過真正的訊息回饋。設計師能從使用者測試和訊息回饋中了解更多並從中受益,這些訊息能促使他們思考新產品,完善舊有產品。尤其是在使用者測試的環節,設計師收到的回饋會改變他們對於產品本身的認知,因為設計師終將發現,許多一般使用者根本不會照著設計師的設計來使用 AP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