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Echelon 2014 台灣站,QSearch 奪下優勝獎”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 活動報導:Echelon 2014 台灣站,QSearch 奪下優勝獎
-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下)
-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上)
- 創投看服貿,林之晨:中國網路業入台已是進行式
- iFit 愛瘦身獲心元資本 2500 萬種子投資
- (更新)反服貿廣告登上募資平台,靠群眾力量在蘋果、紐時說出真相
- 【經濟部座談後紀】行動商務是否真能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大的餅?
- TV app發展怎麼看:一場台灣可能卡到位的趨勢變革(下)
- TV app發展怎麼看:一場台灣可能卡到位的趨勢變革(上)
- 前戲谷執行長洪岳農:服貿對台灣遊戲業沒什麼明顯好處
活動報導:Echelon 2014 台灣站,QSearch 奪下優勝獎 Posted: 25 Mar 2014 05:22 AM PDT ![]() 把握黃金 30 秒,隨時隨地來場精彩的 PitchPOP 是 Echelon 2013 Taiwan Satellite 的發表團隊之一,今天共同創辦人 Ben 來到 Echelon 2014 分享創業過程一路走來的心得。 Ben 認為 Echelon 像一把鑰匙,為新創團隊打開通往全球市場的大門。在參加 Echelon 的過程中,可能會遇見志同道合的夥伴、國際媒體曝光甚至是投資機會。在參加 Echelon 之前該確認的事:隨時隨地都是 Pitch 的最佳舞台,無論是在舞台上、展覽攤位前或是 after party,事前做好萬全準備,隨時都能來場精彩的 Pitch。正因為在每個地方都可能是向投資人 Pitch 的大好機會,因此 Ben 建議新創團隊要準備 30 秒、3 分鐘、30 分鐘等不同版本。在每一場 Pitch 中,記得把握開場的黃金 10 秒,吸引聽眾注意力,然後,就說個好故事吧! Inside 曾經專訪過 POP 的團隊,請見 〈讓你的 App 原型躍然紙上——POP 開發團隊專訪〉;創辦人之一的 Ben 也曾將他們到海外闖蕩的經歷與 Inside 讀者分享:〈美國夢〉 打破傳統印象,日本創業團隊更國際化了WritePath 共同創辦人 Charles 來到 Echelon 2014 與參賽的新創團隊分享與日本公司、創投合作的心得。WritePath 提供使用者線上文件快速英文修改及多國語言翻譯的服務,曾在 Echelon 2013 Tokyo Satellite 獲得冠軍。 談到日本的創業環境,Charles 認為近年來日本的創投風氣有成長趨勢並且跨足海外,台灣的愛料理 iCook、FashionGuide、愛評網、Pinkoi、Cubie 都有獲得日本創投的投資青睞。另外日本的創業團隊也更加國際化,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的團隊成員,有了國際化的團隊成員,更看重全球市場的拓展,因此日本的投資環境、規模與整個創業生態系統都更趨完善。 Charles 鼓勵台灣團隊也應該放眼海外,專注在能走向全球的點子開發,最後 Charles 以「No Pain, No Gain」勉勵台下的新創團隊,遇到挫折不要放棄,繼續努力就對了! 接下來就是 9 組台灣新創團隊上場的時刻:AdlocusAdLocus 是一個行動廣告服務平台,使用者不需要開啟任何 App 就能收到 LBS(地理位置相關服務)廣告。其中主動通知的 Push 廣告能透過行動廣告位置點的設立,讓手機使用者在進入特定範圍的地區後即可收到特定地區限定的廣告。elbumelbum 是一個專門提供給球隊使用的數據分析工具。還記得電影「魔球」裡的 Brad Pitt 是如何帶領球隊屢創佳績的嗎?elbum 提供球隊紙本記錄以外的更佳選擇:方便的記錄方式與簡易操作的分析工具,讓每個球隊透過輸入球員、比賽數據分析球隊表現,找出球隊的最佳策略。iCallMeiCallMe 讓使用者能設定時間讓手機自動「打給自己」,可錄製語音提醒,以虛擬來電的方式提醒自己該做什麼事,有別於現有的日曆程式是以容易被忽略的通知形式提醒。另外,iCallMe 團隊在前幾天剛上架了全新的通訊軟體 iCallYou,使用者可以預約時間,在設定的時間將預錄好的語音訊息以虛擬電話的形式通知多位朋友。iWant AppiWant App 能依照使用者特定需求拓展社群網絡,例如使用者搜尋「慢跑」便能透過 iWant App 找到同樣喜愛慢跑的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位置資訊,讓使用者能以最簡單的方式與附近的陌生使用者產生交流,也可根據使用者的喜好與地理位置投放相對應的廣告。QSearchQSearch 讓使用者能快速找尋自己在 Facebook 塗鴉牆的資料與回憶,並即時提供搜尋內容,使用者可以勾選想要搜尋的內容類型(文字、圖片、影片、地點等),而且範圍不僅僅是自己的塗鴉牆,朋友和粉絲團的塗鴉牆內容也可以搜尋。另外 QSearch Powerlist 針對 Facebook 廣告普遍不精準的特點為粉絲專頁提供有效提升廣告點擊率的服務。 Inside 曾經專訪過 QSearch 的團隊,請見 〈 讓你快速搜尋 Facebook 塗鴉牆內容——QSearch 團隊專訪 〉。RE.MURE.MU 是由 Plurk 創辦人雲惟彬成立的時尚社群平台,面對大量的商品資訊,消費者想要了解適合自己的搭配造型與搭配技巧,RE.MU 以「衣櫃」的概念提供使用者橫跨時尚穿搭、居家、美妝等達 50 多樣的分類項目,使用者可以追蹤喜愛的時尚型人,另外 RE.MU 也與不同時尚媒體合作,成為媒體挖掘時尚素人的人才庫。 Inside 曾經報導 RE.MU 獲得 KAMIA 投資的文章,歡迎讀者參考「時尚社群平台 RE.MU 宣布獲 KAMIA 投資」Shepherd Kit現代的新手父母多半是重度使用網路的使用者,也常常看見父母讓孩子使用平板、智慧手機玩遊戲、學習的景象,面對新一代的親子互動關係,Shepherd Kit 「綿羊犬百寶箱」提供 3-7 歲的幼童一套結合創作、遊戲、學習三大要素的幼兒學習教材,涵蓋多種學習面向,讓孩子在家也能動手做出自己的玩具。VoiceTubeVoiceTube 平台提供超過 10,000 部經過挑選的免費英文學習影片,包括 TED、CNN Student News、電影片段等等,並提供影片中英文對照字幕。此外 VoiceTube 與台灣大學合作,開發出一套藉由語音辨識系統對使用者口說表現評分,當使用者講完一句話後,系統會標記出講得好或講得不好的段落。 VoiceTube 最新的合作對象為康軒文教集團,由於最新的「國中教育會考」將會加考英文聽力,預計可接觸數十萬名學生使用者。 活動最後由 e27 共同創辦人許志雄(Jit Siong Thaddeus Koh)、TMI 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許安德(Mark Hsu)、 日本創投機構 Global Brain CEO Yasuhiko Yurimoto、日本創投機構 Gree Ventures 負責人 Kuanhua Hsu、等四位評審共同選出 Qsearch 為本次 Echelon 2014 Taiwan Satellite 的優勝團隊;另外由現場觀眾投票選出的最受觀眾歡迎獎是 Adlocus 團隊。 |
Posted: 24 Mar 2014 08:59 PM PDT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上)本文轉自極客公園 GeekPark〈HTC 十七年興衰史裡的起承轉〉系列文章,作者名為既然。閱讀HTC 十七年興衰史(上)。三、成也 New One 敗也 New One![]() 最開始,它們只是從黑莓手中客戶,HTC 還沒有察覺到危險。 接著,它們搶走了塞班的客戶,HTC 還在感嘆,我大 Android 威武。直到有一天……2011 年 4 月,世界各地的媒體都在報導 HTC 市值超越諾基亞的新聞,那時候,沒有人將焦點注目在縮水的諾基亞,而是思考這個十六年來都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寵兒,下一步會將它的鐵蹄掃到哪裡?然後誰也沒想到的是,不到幾個月之後,HTC 的財報竟然出現了不那麼愉快的信息。 這一次,HTC 沒能找到新的貴人。 隕落一直到 2013 年,HTC 財報上的利潤還在下滑,並且首次出現虧損。在過去兩年,它的股價縮水了五分之四,曾經的輝煌雖然近在咫尺,回想起來卻已經如夢幻一般飄渺。 吳軍在《浪潮之巔)》在引言中所描述到:處於浪潮之尖的公司,即使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也能夠被浪潮推向更高的巔峰。然而,作者沒有寫出的是:一旦這股浪潮發揮完了最後一點餘力,如果這個弄潮沒有轉嫁另一波浪潮的能力,將會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HTC 的跌落速度在重力加速的影響下與它的高度成正比。 2011 年以後,智慧型手機市場更加成熟,一大批新手的湧入讓這個戰場悄悄發生了變化,在外力的介入下,HTC 崛起時所埋下的隱患開始包裹不住……這兩年發生了什麼?只有利益是永遠的朋友HTC 的一貫作風是提高價格獲取更高的利潤,這一招在以前行得通,因為有電信商的開路,HTC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電信商不喜歡你了? 2010 年底,中國的中興公司生產出了一款品相不錯,而且價格控制在千元人民幣左右,這標誌著大螢幕、多點觸控、左右撥動螢幕便能滑動選單的手機再也不是「高富帥」們的專屬。 與 HTC 一樣,中興也喜歡從運營商入手,因為這款價格低廉的手機開闢了低端市場,所以電信商開始像之前鍾愛 HTC 一樣寵愛著中興這種能夠生產極低價格手機的廠商,同樣的,還有華為、酷派等一大堆類似的新興勢力嗷嗷待哺。 因為那時候 Android 手機還有巨大的藍海市場,而且它們相比,HTC 確實有不少優勢,並未立刻失寵。不過這個時候電信商的本質已經露出,誰能給其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選擇誰。 如果這個 HTC 的優勢進一步減少呢?後來的事實證明,作為 HTC 出貨量最大的美國,也是 HTC 最快失守的戰場。中端機的崛起 2011 年底,小米發布了一款性能彪悍,同時價格不超過 2000 元(人民幣)的手機。 接著僅僅在中國華為、中興、聯想、酷派以同樣的路數開始出招。 起初,它們只是從黑莓手中客戶,HTC 還沒有察覺到危險。 接著,它們搶走了 Symbian 的客戶,HTC 還在感嘆,我大 Android 威武。 直到有一天,它們把目標對向了這個披著高檔大衣的中檔貨,這一次,再沒有人為 HTC 站出來了。高端市場的雙雄 2012 年,擅長討好使用者的 Tim Cook 推出了全新工藝的 iPhone 5。三星的設計師 Wang Ji-yeon 在環遊世界之後從鵝卵石中得到靈感設計出了具有飛躍改變的 Galaxy S3,得益於此款手機,三星第一次在風頭上蓋過了蘋果。 對比價格沒有差別太大的 HTC 的 One X,市場更喜歡上面兩者。 2012 年 6 月,HTC 關閉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發辦公室。 2013 年 6 月,HTC 退出巴西市場。 2013 年 7 月,HTC 退出韓國市場 而大陸市場因為介入太晚已經無力回天。 至此,才短短兩年,HTC 全盤失守。最後一戰:成也 New One,敗也 New One 2013 年 2 月,New one 這款凝聚著 HTC 十幾年功力和三年研發心血的秘密武器亮相 MWC,除了囊括一大批重量級獎項外,還獲得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好評。 已經持續 6 季利潤下滑的 HTC 本以為 New One 能像一匹黑馬一樣將自己重新拉回智慧型手機的巔峰,不料最後卻被三星這個手機界的壞孩子同期上市的 S4 一拳打下了山崖,澆滅的 HTC 重回第一梯隊的最後一絲妄想。 一沙一世界,我們就從細節處一窺是哪些因素拖累了機皇 New One 的救主之路。藝術品?商品? 一家奇怪的公司生產了一個奇怪的手機。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沒有一個這樣配置機器之上搭載一款 400 萬的照相鏡頭——不管 HTC 的研發團隊怎麼解釋此款鏡頭用了什麼「超像素」攝影機,使用者不懂,使用者只知道 400 萬的攝影鏡頭所拍攝的圖片放大之後會模糊。 就像極客公園的主編在下片時,無論簡介裡如何標榜 A-CUP 的形狀多麼精妙,他寧願去右鍵那些擁有 D-CUP 的女優——哪怕是做過手術隆起的。因為人們總喜歡「看起來還好」的那個去避免「也許」會出現的失望。 使用者是膚淺的。 就算 S4 的 1300 萬攝影鏡頭品質再怎麼名不符實,至少給了使用者第一印象上的安全感。 敢於在一款決定自己命運的手機上做這麼大膽的一個嘗試,HTC 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個。 為什麼像素不能再高一點?對此負責 NewOne 成像的 Whitehorn 曾經解釋:「如果要容納更大的像素,就必須讓感光元件更大,那麼,你就得讓整個相機模組變大」。 在有技術劣勢的情況下,HTC 依然堅持採用新式成像技術,這種創新讓人欣慰。不過 Whitehorn 還表示:「我們所做的必然存在風險。」 看來這風險應驗了,沒有將創新用在刀刃之,是有代價的。 所以 HTC 是一家奇怪的公司,這種奇怪還表現在為什麼偏偏執著於金屬機身?商品不是藝術品,在急於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之前,HTC 有沒有想過: 喜歡新潮手機的女孩子會不會不喜歡厚重且容易滑手的機身? 這樣的工藝難度會不會拖累供應鏈? 散熱技術有瓶頸的情況下比熱容較低的金屬是否會更容易讓使用者燙手? 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殘次品會不會損失過大? …… New One 的設計師一定曾考慮到這些問題,不過最後還是跨出了這一步,這種工匠精神感動了評論人和 Geek 們,卻感動不了「傻傻分不清」的使用者。行銷 當世界各地市中心的大銀幕上放映著 S4 花俏的功能的時候,只有少數人注意到了——「咦,王力宏什麼時候代言了一款火腿腸(htc)手機?還是牛丸做的(New One) 」 相對與每年在廣告上就花費上百億美元的三星來說,HTC 放在行銷上的資金簡直就是毛毛雨。而後來忍痛斥巨資請來鋼鐵人代言,拍了幾個短片傳達 Here to chagne 理念的短片,只不過這幾個短片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HTC 的高層曾經不止一次表明對手過於強大而且足智多謀,在行銷上吃了大虧。綜上所述,HTC 在行銷上是有不足的一面,但之所以將這個元素放在此章是因為它還不是 HTC 衰落的核心因素。而 HTC 再而三將敗給三星的原因歸咎於行銷則是——不敢正視事實的表現。 四、一個時代的倒塌![]() 當戰場中出現了在某個層面高一截的對手時,他們會硬生生重塑這個世界的玩法與規則,而看不懂這一切的選手只能被擠出局。這不但是 HTC 的倒塌,還是一個時代的倒塌。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已經以 New One 為切入點淺顯得對 HTC 做了分析,這些毛病雖然拖累了 HTC 的銷量,卻好在如果即時問診還有藥可醫。 當我們想探究原因的時候,總是思考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不過就像一個大樓的倒塌除了外力的影響之外,自身的根基與大樓的結構也是重要的一環。 而 HTC 身上真正可怕的則是那些不被重視的腠理之疾,結合時代改變刮來的陣陣惡風,最後深入骨髓讓它「司命之所屬」。 供應鏈New One 是一款全金屬外殼的手機,其工藝難度比蘋果的 iPhone 5 還要高,這一特點大大拖慢了外殼的生產時間,尤其是鏡頭和後殼模組。最後導致了 HTC One 上市時間的拖延,正好與三星 S4 撞了個滿懷。 另外,如此高的加工難度與代工廠的水準形成了矛盾,New One 的工藝品質根本不能得到保證,就算已經毀掉了大量殘次品,可是市面上依然存在縫隙處能夠塞進紙片的 New One。![]() 通路如果你恰好看到了 New One 的廣告,恰好喜歡金屬機身,當你存好錢去購買價格相較中國版更為優惠的水貨時,卻突然發現沒貨。 當你咬牙準備加錢購買中國版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這款 New One 竟然有著非一體化機身——能夠掀開的後殼,還有縫隙和更厚的厚度。 那麼你會選擇? 從 WM 時代開始,HTC 就過分依賴電信商這個通路,網路商店、零售並非 HTC 的強項。雖然 HTC 曾經欲建立直營的分銷體系通路,但又在資金上有些捉襟見肘。對於 HTC 而言,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多元化的通路。核心技術2013 年 4 月,剛剛上市的 New One 因為侵犯諾基亞麥克風相關專利而在荷蘭遭到禁售。 2013 年 10 月,倫敦高等法院裁決 HTC 侵犯諾基亞芯片相關專利致使一大批機型在英國禁售。 2014 年初,諾基亞與 HTC 在德國的專利之戰連勝三局,HTC 除了部分產品遭到禁售之後,還要向諾基亞支付權利金以交換專利授權。 ……![]() 內亂想像一下,如果蘋果突然發現自己的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 是內奸,那麼這會給蘋果帶來多大的影響。 2013 年,HTC 的首席工業設計師簡志霖——也就是 New One 的作者,這個 2001 年就進入 HTC,後來平步青雲直至副總級別的核心人物竟然因為洩露商業機密罪被司法機構逮捕,這對 HTC 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彼時蜜糖此時砒霜有沒有發現許多曾經讓 HTC 茁壯成長的元素,後來卻成了 HTC 前進的絆腳石。 比如著名的「機海戰術」,曾經網羅大眾的策略卻在後來讓 HTC 深陷複雜產品線的泥沼。 比如曾經幫助 HTC 直衝雲霄的電信商,在後來卻轉投能為自己帶來更大利潤的合作商。 比如迎來眾多好評的 New One,卻將 HTC 自己搞的傷痕累累。 一路走來都順風順水的特質讓 HTC 變成了一家喜歡吃老本的公司,碰上一個貴人就一路跟隨它走到底,即使風向球發生了改變,它仍在那傻傻的等著有人來拯救。封喉之劍如果說小米是在誕生之初就為自己未來的十年規劃好行程的機靈鬼,那麼 HTC 則只能算是一個走一步算一步的老實人。 在 2006 年轉型成功之後,HTC 一心作業於手機行業,從沒有動過從其它行業增加營收的念頭,可以將這一個特點稱之為「專注」,或許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無能為力」 。 而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缺陷確是將 HTC 封喉的最後一劍。![]() 一個時代的倒塌前段時間,網上報導了 Sony 賣掉自家東京總部的新聞。 再往前一段時間,第一台手機的發明者摩托羅拉被 Google 一腳踢給了聯想。 再往前一段時間,市值已經萎縮到擰不出水的諾基亞賣給了微軟。 這些昔日的霸主到底怎麼了? 仔細想一下,他們一直都沒變。 HTC 雖然通過好運在 2006 年成功轉型,但基因裡一直沒有擺脫掉曾經的代工廠思維。 只是時代變了,當戰場中出現了在某個層面高出一截的對手時,他們會硬生生重塑這個世界的玩法與規則,而看不懂這一切的選手只能被擠出局。 這不但是 HTC 的倒塌,還是一個時代的倒塌。 |
Posted: 24 Mar 2014 08:52 PM PDT 本文轉自極客公園 GeekPark〈HTC 十七年興衰史裡的起承轉〉系列文章,作者名為既然。 一、三個貴人![]()
楔子2014 年的 2 月份,當 HTC 的董事長王雪紅和 CEO 周永明帶著兩款塑膠外殼的「渴望」再次來到巴塞隆納參展的時候,一定會回想起 2 年前,上千名記者和評論人蜂擁在 HTC 發表會展台前的光景。 那時儘管 HTC 已經有兩個季度的利潤率下滑,不過在 MWC 記者聚光燈和輿論包圍下,很容易將這種銷售上的疲憊當做下一波浪潮的蓄力,然而這個浪潮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持續走低,再也沒有翻騰起來的機會。 像股票上下震盪,反覆起伏的股價一樣,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可以將其銷售額、收入或者經營狀況具化成一條坐標軸上的曲線。 如果在 1997 年扎一個點,沿著 HTC 一路走來的里程拉到現在,呈現在面前的是一條在後半段坡度突然爬高,達到一個讓人震驚的高度後便極速下滑的拋物線。 這條用十七年的時光堆積起來的興衰史所包含的故事,具體細節無法探知。不過,我們可以將終結此線的針頭釘在當下 HTC 發表 M8 的前夕,回溯去挖一下這條拋物線上使其走向轉折的三個點。 上個世紀 90 年代,跨入「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得益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建立,其電子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為歐美國家代加工電子設備的廠商遍地開花。 1997 年,以同樣的路數,王雪紅、周永明以及卓火土這個後來成稱之為「鐵三角的組合」共同創辦了 HTC。 像大多數競爭對手一樣,HTC 在創辦之初,老老實實的做著代工廠,不過為什麼偏偏 HTC 能夠在千篇一律的廠商中脫穎而出?第一個貴人HTC 成立之初,主要是代工製造搭載 Windows CE 系統的掌上電腦,但當時由於這個系統作業複雜,名氣小眾,並未能打開局面。 直到 2000 年與康柏(已併入惠普)合作生產的 iPAQ 橫空出世——這款掌上電腦在 2000 年被列為金氏世界紀錄裡功能最強之 PDA。![]() 第二個貴人在與康柏的合作中,因為所生產的 iPAQ 所搭載的是微軟的 Windows CE 系統,上文提到,這個系統並不是那麼完善,而 HTC 在生產的過程中為微軟反應了大量 BUG,表現出了良好的軟硬體優化能力,並為 Windows CE 的升級做出巨大貢獻,從而引起到了微軟的重視,與後來的合作打下基礎。 2002 年,微軟將重心轉移,聯合 HTC 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搭載 Windows mobile 的 Pocket PC,此作業系統就是當下 WP 8 的前身。![]() 第三個貴人在歐美,電信商是手機非常重要的通路,但在 2002 年單單通過話費的業務已經讓各大電信商的營收遇到了瓶頸。這時候,HTC 非常應勢在推出了兼具通話和訊息傳輸功能的 XDA,隨之便於英國電信電信商 O2 和法國電信電信商 Orange 開展了合作。 由於智慧型手機還包含無線上網、郵件、多媒體等服務,使得每戶每月平均話費提升了 300%,這讓世界各地的電信商突然發現了新大陸。![]() 二、自我革命與王者之路![]() 憶往昔崢嶸,那時候追在蘋果屁股後面跑的不是還在打瞌睡的三星,而是騎著 Android 策馬狂奔的 HTC。就算合作夥伴為其傾注再多的資源,HTC 也不過是一家 OEM 代工廠而已,吃著這個閉環裡巨頭所啃剩下的殘渣,如果想在這個價值鏈獲爬的更高,HTC 需要新的突破。 自我革命在幫助電信商代工手機的過程中,HTC 逐漸有了雄厚的技術積累。 2004 年以後,市場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代工廠的利潤卻漸漸被壓榨的愈發走低,這種模式已經無法禁錮住 HTC 血液內欲求創新的渴望。 然而,作為台灣最為發達的電子業,代工文化已經在人們腦中根深蒂固,轉型的阻力比想像中大的多,加上前有明基折戟的教訓,讓 HTC 轉型之路如履薄冰。最後董事會在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認為自廢其臂,如果能夠大難不死,那麼 HTC 就能夠更上一層樓。 2006 年,HTC 開始自我革命,走向了自主品牌的建設之路。 在這期間,第一個問題就是曾經的合作夥伴突然間變成了競爭對手,他們紛紛轉向別的代工廠,致使 HTC 股價一路狂跌,此期間 HTC 咬牙堅持,相繼在 2007 年、2008 年推出了試水的 HTC Touch 和外型驚艷、名噪一時的 HTC Diamond。![]() 第四個貴人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那麼所謂「iPhone 最強對手」的稱號,就憑著 WM 手機,HTC 想都別想。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HTC 的王雪紅也休想超越代工廠富士康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躋身進手機市場第一梯隊大放異彩,也是 HTC 的白日做夢。![]() 王者之路2007 年至 2012 年,蘋果只發表了 5 部 iPhone。 2008 年至 2012 年,連同為數不多的 WM 系統手機,HTC 一共發表了超過 50 部手機。 因為沒有 iPhone 那樣的精品,所以 HTC 只能以數量取勝。不管承不承認這是否是「機海戰術」,這樣一個月出一部機器策略確實讓 HTC 壓中不少彩蛋。在機海的轟炸下,即使有部分型號失敗也是 HTC 能夠承受的損失。![]() 〉〉HTC 十七年興衰史(下) |
Posted: 24 Mar 2014 01:42 AM PDT
服貿爭議暫時不會歇止,雖然網路上已有許多正反論述,不過對於 Inside 讀者所關心的網路業分析卻不是很多,也許原因之一是大家對於網路是不是一種產業仍有不同看法,而現在幾乎所有產業其實又都跟網路有關,真要論證起來,是非常龐大又複雜的課題。但我們仍希望透過產業內人士,請他們就自己的角度,評析服貿對自身產業可能產生的利弊影響,期盼帶給讀者更明晰的視野,也非常歡迎網路圈朋友或對此議題有興趣者投稿或與我們聯繫。今天我們訪問台灣知名創投林之晨,請他從創投的角度談服貿對台灣網路新創公司與投資策略的影響。林之晨認為,服貿對於網路服務的影響不大,也許可能因為不必繞徑香港、新加坡,可以直接入台設點,會有愈來愈多中國公司參與台灣的市場競爭,有望提高網路從業人員薪資,以賣廣告為商業模式的公司獲益尤其明顯。不過整體而言,無論簽不簽服貿,這樣的發展方向都是現在進行式。(本文為林之晨的個人意見,不代表其創辦之創投暨育成中心 AppWorks 的立場。) 1. 就您的了解,服貿對於台灣網路新創公司會造成哪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是否有特定類型的服務可能從中受益或受害? 服貿對於絕大多數台灣網路公司的影響其實是小的,因為即時在服貿簽約之前,像是愛情公寓、FashionGuide、PayEasy、Vpon、活動通等從台灣開始創業的網路公司,早已可以去中國設立可控制的經營據點。 當然,目前為止設立這樣的經營據點必須依賴所謂的「VIE 架構」,也就是俗稱的「新浪架構」,原因是中國大體上規定網路公司必須要是 100% 由中國人全資成立,因此必須要透過某種合約結構,去綁定這個名義上 100% 中國人全資的網路公司,其背後實際的外資受益者。 VIE 架構當然有其缺點與風險,但任何公司體制都有缺點與風險。但總的來說除了之前的支付寶爭議之外,VIE 架構目前為止並沒有產生過其他重大的爭議,也仍是除了台灣之外,所有外資進中國投資網路公司所共同依賴的架構。事實上,所有赴美上市的中國網路公司為了讓國際投資人持股,也都必須改為新浪架構。 假設服貿通過了,則台資企業將可以捨棄 VIE 架構,改用所謂 55% / 45% 的合資比例與中方投資人共同成立網路公司。這樣的合資結構的確較 VIE 架構省了許多層合約的設計,但我得說事實上不一定是比較好的結構。透過 VIE 架構,外資可以實質控制一家中國網路公司 100% 的投票權與受益權,但如果是透過 55-45 的合資方式,最多只能控制到 55%,因此很難保證就是絕對比 VIE 好的結構。 另一方面,即使在服貿尚未簽訂之前,中國網路公司也都早已可以透過香港子公司來台設立合法全資子公司,與台灣的網路公司競爭。服貿簽訂過後,他們將可以省略遶境香港,直接從中國合法持有台灣子公司。這的確會讓中國網路公司來台設點稍微方便一些,但說實話對於台灣網路市場競爭程度的增加影響也應該相當有限。意思是時候到了,該來設立子公司拓展業務的中國網路公司終究都會來,無論是需不需要遶境香江。 2. 以創投的角度而言,您認為台灣與中國簽訂服貿協議會讓網路投資資金更加活絡嗎? 我認為影響還是非常有限。由於本土的面額制、技術股、選擇權發放等諸多限制,現今台灣的新創網路公司多半境外控股結構向創投募資。因此如果有好的投資標的,透過境外控股結構,中國的創投本來就有能力投資。事實上,即使在服貿尚未簽約的現在,台灣創業的網路公司像是 Vpon、好玩家、淘米等就早已接受過中國創投的注資。 因此,即使透過服貿開放中國創投可以直接持股台灣本地註冊的股份有限公司,對整個局勢的影響其實相當有限。其實只要是有利可圖的好案子,創投一定會積極協助團隊設立讓他可以投資的結構,因此我認為直接持股這段的開放影響實在不大。要讓台灣網路投資的資金更活絡,需要的是更好的退場機制,以及更多的好案子。 3. 倘若服貿定案,您的投資策略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四年前從美國搬回來的目的,就是要推動台灣成為世界一流的網路產業聚落,既然要成為世界一流,當然要勇敢面對包括中國在內全世界對手的競爭,並且想辦法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因此無論服貿有沒有簽約,我的任務都是一樣的,就是全心全意輔導、投資台灣的創業者,幫助他們創造全球性的成功。 4. 倘若服貿定案,可以為我們分析台灣網路創業生態可能會有怎樣的改變嗎? 我推測是會有更多中國網路公司趕熱潮來台灣設置據點,因此市場的競爭程度會稍微激烈一些,網路從業人員的薪資可能會加速上升,廣告單價也可能會被抬高,因此對賣廣告為商業模式的網路公司會有助益。此外,台灣網路業的大家將能夠向越來越厲害的中國網路公司取經,學好之後再考慮要不要自行創業。不過總的來說,我認為不管服貿有沒有簽約,這樣的發展方向本來就是一個現在進行式。 產業人士看服貿相關文章: |
Posted: 24 Mar 2014 12:22 AM PDT ![]()
|
(更新)反服貿廣告登上募資平台,靠群眾力量在蘋果、紐時說出真相 Posted: 23 Mar 2014 08:07 PM PDT 今天凌晨,台灣度過非常不安寧的一夜,員警受命對著在行政院手無寸鐵的抗爭學子棍棒齊飛,一些流血暴力的影片或照片迅速在社群網站中傳散開來。雖然學潮自 3/18 晚上就已開始,但直到今天,還是有不少人並不清楚這場反黑箱服貿的來龍去脈,而這當中,有很多人是只靠電視、報紙主流媒體吸收新聞資訊,只能得到經過挑選的片面訊息,難以觀之全貌,因此可能產生誤解。 網路與實體呈現的樣貌宛若兩個世界,數位原住民依然會翻報紙、看電視,或者瀏覽主流媒體網站,他們可以輕易發現兩者落差,但是仍有一票人只堅守電視螢幕或讀報,無力或無法上網補足可能遭截斷的事實。 因此前者乾脆主動出擊,花錢買下報紙廣告,告知大眾另外一面真相,洗刷「暴民」假象,回歸訴求。有熱心的網友今晨於 FlyingV 募資平台上發起「買下蘋果日報、紐約時報頭版廣告」的專案,企求透過全國最大報,完整傳達反服貿的訴求,而不再任由媒體以立場宰割他們的初衷。 這個名為「台灣,這次妳一定要撐下去」的專案是由一群自稱「PTT 結識的鄉民、沒有任何政黨背景」的人發起,今天九點上線,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蘋果日報登廣告,徵求 150 萬台幣,大約半個小時就已超越,也許一下子人潮湧進太多,甚至一度當機無法進入頁面,倘若發起人作業順利,明天(3/25)應該就可以在蘋果日報頭版看到反服貿的廣告。 除了扭轉台灣人對這場行動的印象,也要爭取國外的注意力。專案的終極目標是募到 633 萬台幣,登上紐約時報國際版全版廣告(要價 462 萬台幣),希望外界關注台灣島國的處境。目前整體集資金額已經達到 443 萬台幣左右,逾預設目標 70%。 ![]() |
Posted: 23 Mar 2014 01:47 AM PDT ![]() Photo by Jason A. Howie 作者洪大倫為 Hands Up 創業育成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會計與財務金融背景,喜歡投資和企業經營,著迷於巴菲特的投資與處世哲學。樂於交朋友、閱讀,有許多創意商業構想與行銷點 子,目前專職於協助創業團隊尋求資金,並提供相關育成服務,也是一名小小天使投資人。昨天去經濟部中企處開會,座談議題是行動商務,很多朋友誤以為我去談服貿,噢,承蒙大家不嫌棄,但這議題我是肯定不夠格談的,還是讓長輩、先進、專家們去探討即可。關於行動商務,昨日許多專家學者、業界先進提出許多鞭辟入裏、擲地有聲的看法,小弟不是行動商務的專家,只能提出一些淺見,與大家分享。 基本上,我是從反思的角度發表我個人的意見,因此第一個提出來的疑問是:「行動商務是否能創造更大的餅?」 若單就行動商務本身的產值來說,當然是逐年增加毫無疑問,然而如果行動商務只是停留在「用手機買賣東西」的角度看,那麼行動商務這幾年創造出來的產值其實只是一種「挖東牆、補西牆」的餅。比方說,過去我們從實體店面買東西,後來你從網路買東西,於是實體通路的消費受到影響,原先的餅移轉到網路上去,概念上是這樣。 因此,我提出的反思意義在於,我們從實體消費移轉到電子商務,現在又談行動商務,就「消費、購物」的市場行為來看,大致上就是在描述從「店面買-->上網用電腦買-->上網用手機買」的過程,因此,這是一種「渠道」的改變,而不是消費性市場整體的餅增加。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過去10年對許多店家來說,政府鼓勵他們做網站,甚至用補助、用獎勵讓外圍的廠商去輔導店家的「數位落差」,店家難道就因此賺到錢嗎?從事後來看,許多店家不僅沒有因此「多賺」,反而還留了一個他們根本無法維護、無法營運的「電子商務」,甚至還要叫他們趕緊去下關鍵字,持續在網路投入廣告才能帶來收益。 對店家來說,這是一種深刻的困擾:我明明就沒看到官網有人來看,買一次廣告沒什麼效,你就說還要再多砸錢,這樣是對的嗎? 不要懷疑,各位網創圈朋友,大多數的店家不像你們擁有充足的技能、知識,他們只知道「投入」某些資金,就是要能帶來收入,不然就是無效的,到底就是這麼簡單。他做了網站原本滿心期待能帶來「新氣象」,結果不僅沒有,反而增加困擾,他做店面生意都來不及了,你要他做電子商務,結果成了災難一場。 當然,這裡我完全不否認,如果我們用10~15年前的觀點來看,現在幾乎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店家都有自己的網站,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些所謂的「官網」不過就只是一個「網路名片」概念,如果一個店家想靠「電子商務」增加收入,通常靠到大平台去,會是比較理想的做法。自己下去搞,絕對不是傳統店家能辦到的事。正因如此,近年所謂線上線下的O2O整合概念,直到現在還是非常少數的店家能做得到,並不在於錢的問題,而在於人的問題、技術問題、相關知識問題。 好,回頭來看「行動商務」,昨日有業界前輩提出「一店一app」的概念,長官聽了相當認同,也覺得是很好的政策slogan,但我當場的意見表示,如果「一店一app」還是只停留在「買賣東西」,這只會再次把「電子商務」的困擾重新演過一次,並不會真正帶來更大的餅,這同樣只是把其他渠道可能產生的餅換到行動商務上,甚至可能沒什麼效果又徒增維護費用與成本,甚至可能店家的負責員工離開,老闆大概又開始一籌莫展。 另一個我認為「一店一app」最大的困難在於,人們不可能為了買一樣東西,就去下載一個app,會讓你下載可能與購物有關的app,我想大概只有兩類:一個是大平台,一個是大品牌。 大平台類似樂天、PChome、Yahoo,大品牌類似Nike、摩斯漢堡、肯德基。前者是因為你只要下載一次,上面東西琳琅滿目,不需要為了找另一個商品就開另一個app;後者是因為個別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對某品牌有特殊喜好,所以會刻意去下載。 但如果你說「一店一app」,我家巷口麵包店的app我就沒興趣下載,即使你說這個app可以讓店家跟客戶維繫關係,可以推播促銷訊息,可以提醒顧客下次上門時間等...,老實說,那都是對店家的好處,而不是消費者的好處。縱然我知道app當然不會只是用來做「購物」,還有更多可能性的應用,不過真正的反思就是在這裡:消費者真的想要這麼多app去跟他維繫關係嗎? 根據昨日與談的資策會某組長說,他們調查、分析過數據,目前台灣人智慧型手機上平均會安裝22.5個app,其中最常用的只有7個,如果扣除掉Facebook、Line、Gamil、Google Map、瀏覽器、Youtube,大概就只剩1~2個app會是使用者常用的。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多數的app都不會經常性地進入消費者眼簾,而全世界所有開發app的團隊都在競爭那1~2個剩餘的app空間,足以想見app競爭會有多激烈。這同時也告訴我們,使用者只會去下載或經常性使用「好用的、重要的、經常會用的」,既然這樣,巷口的麵包店、隔幾條巷子的衛浴用品店、後街的瓦斯行,都不會是你會經常去看,甚至連下載興趣都沒有的app。從這角度看,「一店一app」是否能為這些店家帶來「額外的餅」?還是又只是徒增這些店家維護的困難、障礙、門檻? 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一個app不是可以讓店家產生新的營運模式,或者帶來既有營運模式中的重大改變,創造真正的市場價值,那麼,這個app就沒有被製作的必要。也就是說,我不認同「行動商務」就是要用app去賣東西,但我認同可以做app去創造既有模式的創新。這創新甚至是那種可能顛覆原本產業既有規則的,那就會是一個好的app。 另一方面,app若要能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其實針對店家的打擊面還太小,政府應該要花錢鼓勵、獎勵app的新創事業,能做出對多數店家都有利的服務。像昨日與會的愛評網創辦人Erica,他們就一直努力朝這方向前進,以及我們的好夥伴微程式公司Tony吳總,也是利用軟硬整合、金流機制的拓展,希望能對大多數店家產生正向的價值提升,我認為這就是政府應該鼓勵、補助的方向。 當然,「行動商務」也不等於app,甚至會牽涉到許多基礎性的建設,包括網路金流在支付上面的方便性,或者台灣無線環境的速度更新,又或者是關於其他各式各樣的新應用,目的是帶來O2O的全新變革,並不單純只是讓消費者停留在網路上,我想這方向就會是正確的。總之,我認同「可以帶來模式創新」的行動商務應用,可以為企業、為店家創造新價值、模式改變上的應用,但政府千萬不要花錢補助所有店家都去做app,然後讓店家錯誤期待app可以為他們賺錢,這可能會是雙輸的局面。 最後,與會業者提到一個概念,正好也我最近寫過的文章(http://ppt.cc/3yMG),就是希望政府可以減少申請補助的那些繁文縟節,或能做一些比較符合新創事業模式的補助計劃,不然通常只肥了顧問公司,而減低了真正能帶來創新但不太有時間去寫計劃的新創公司,這應該是大家都不樂見的現象。 以上,就是我對昨日座談會的意見與記錄,歡迎各位朋友討論。 延伸閱讀: |
Posted: 21 Mar 2014 04:14 AM PDT 在《上》篇裡面,我們介紹了兩類 apps ( 網站 apps、行動 apps),都是目前很主流、甚至是很紅海的 app 類型。本篇繼續為大家介紹,比較藍海的、剛興起的另外兩類 ( 聯網電視 apps、多螢互動 apps)。希望讀者們從中一起來找尋、定義未來「聯網電視」的使用情境與功能標準! ![]() 趨勢觀察: 從網頁到多螢互動 以下主要就 x 軸 (趨勢) 這個面向,來繼續介紹。 3. 聯網電視環境的應用 (OTT TV apps),針對電視影音服務而設計當影音 apps 跟聯網電視服務有更深的融合,可能出現在各種聯網電視裝置的使用環境中。像是稍早提到的 udn News app,屬於電視台 / 品牌媒體 (內容提供者),在智慧電視機中也有分身,屬於內建 (built-in) 的型態。![]() 圖源:哲楓小站 而像是 iTunes Movies & TV shows,屬於內容匯聚者,內建於 Apple TV 電視盒,電視盒另接電視機。![]() 有看到小盒嗎 另外像是之前提到的 YouTube app,屬於內容匯聚者,支援 Google Chromecast 電視棒,電視棒另接電視機。與前兩者相比,Chromecast 頗具價格優勢,將有助市場推展力道。![]() 買來試試? 關於硬體裝置的型態,由於聯網電視的萌芽,各廠家紛紛推出相關產品,但還未見壓倒性的統合或標準,這方面有機會再為大家進一步介紹。4. 多螢互動環境的應用 (Screen-to-Screen apps),針對多螢交互使用的整體體驗而設計聯網電視 apps 走到將來,我們預期會出現一特殊分支「多螢互動 apps」。這種多螢互動 (Screen-to-Screen, S2S) 會發生於兩個螢幕以上。我們定義,至少要達到三指標,才能稱作「多螢互動 app」:
![]() ![]() ![]() 圖源: B2C 至於「遙控」(remote control),以 Chromecast 而言,它讓行動端的 app 能自動呼叫大螢幕開機 (免選 sources),有助降低開機門檻。同時,app 的介面 / 體驗如果設計妥善,使用上就會很直觀,容易享受。在欣賞大螢幕的同時,可以不用在 app 上找按鈕、敲ㄅㄆㄇ。![]() 設計示意 圖源:Rohit Vairamohan 岔題一下,FLIPr 正從事這方面 app 的開發,希望帶給「聯網電視」一個好的使用情境與體驗。歡迎讀者提出您認為理想的使用情境、功能標準,與我們作一討論,一起定義未來! 以上大致界定了「電視影音」apps 的發展趨勢,而我們也將於網誌開設【關鍵 app】系列文,希望發掘相關 apps,增加讀者對它們的關注。就請大家期待。 |
Posted: 21 Mar 2014 03:51 AM PDT 本文原刊於 FLIPr.tv。FLIPr 是一種具備多螢互動 (screen-to-screen) 特點的 APP,是聯網電視產業中,串聯內容、硬體、廣告等產業的關鍵軟體和規格標準,FLIPr 做為平台,同時也是多螢互動 APP 的催生者,將合作夥伴內容以最有效、方便的方式傳遞給觀眾,並與之互動溝通。隨著「聯網電視」環境逐漸成熟,影音相關 apps 不能停留在目前的階段。怎麼做,才有未來? 我們為您初探「電視影音」apps 的發展趨勢。希望讀者們從中一起來找尋、定義未來「聯網電視」的使用情境與功能標準。 ![]()
1. 網站應用 (Web apps),較適合於桌面滑鼠操作影音服務像是:fun698.com,匯聚 (aggregate) 各類節目劇集,讓觀眾接觸龐大的目錄、並進行隨選 (video on demand, VOD)。內容多半為較長的商業影片 (long form)。 另外還有主打 live 直播的隨選服務 ( 如:YY.com)。根據小編的私下觀察與資料蒐集,YY 使用的黏度頗高 (每天使用時間),似乎暗示著 live 有它的市場與獨特的吸引力! 關於 YY,我們也有專文為大家進一步介紹。 以 YouTube 而言,雖然也是匯聚 (aggregate)、隨選 (VOD),但內容性質較屬於創作短片 (short form)。而 YouTube 最近也開始開放,個人用戶的 live 直播功能。2. 行動裝置上的應用 (mobile apps),適合手機、平板等觸控操作近日有一篇由 Jim Edwards 所寫的文章「電視已死」,談到使用者的媒體消費重心,逐漸轉移到行動裝置端的趨勢。相對應地,行動裝置端的影音流量,也迅速成長。隨著 4G (LTE) 開通,行動裝置端成為個人媒體消費 / 分享的關鍵起始點 (personal media center)。在此情況下,一個好的行動端 app,似乎更形重要。 在行動 apps 中,有內容匯聚者 ( 如:PPStream app);也有主打 live 直播的隨選服務 ( 如:Twitch app)。 不過,當有不少人只是撿零碎時間,想看點甚麼,卻又不確定想看甚麼時,隨選模式 (VOD experience) 就不一定合用。因為光是「開 app > 瀏覽 menu > 找到某個可能想看的 > 拿不定主意 (覺得也許有更好的) > 繼續瀏覽 menu」,就把那時間花完了。 因應上述情況,出現了 concierge/curation/editorial (導覽 / 策展者),利用自動化的機制,推薦給使用者他們可能會喜歡的影音內容。這方面的介面 / 體驗如果設計妥善,使用上就會很直觀,容易享受,不用花時間在搜尋上。關於這種「沙發模式」(lean back experience),以及這類服務,如:5by app、Vodio app。( 大家另可參考我們的 5by 專文介紹 ) 說到這裡,再回到剛剛的 x 與 y 軸,我們可以看到在 y 軸的較上方,還有一區塊,是電視台 / 品牌媒體 (內容提供者) 的行動 apps。由於推出 app 的目的不同,app 的內容型態也不一樣。以 udn News app 而言,以圖、文新聞為主 (發行聯合電子報內容),而以影音為輔 (發行單則新聞,來自 udn 電視頻道)。關於電視台 apps 總覽,我們也有專文為大家進一步介紹。 以上介紹的兩類 ( 網站 apps、行動 apps),都已經是目前很主流、甚至是很紅海的 app 類型,在《下》篇裡面,我們將繼續為大家介紹,比較藍海的、剛興起的另外兩類 ( 聯網電視 apps、多螢互動 apps)。 TV app發展怎麼看:一場台灣可能卡到位的趨勢變革(下) |
Posted: 20 Mar 2014 11:05 PM PDT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