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結行動行銷五大迷思” 與新的 6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 終結行動行銷五大迷思
- 中國將砸五兆台幣,準備一舉超越台灣半導體產業?
- 你知道你們公司的社群管理員,是人還是猴子嗎?
- 不畏 PChome,ASAP 閃電購物網正式營運推北市 5 小時到貨
- 工程師,您也患有「冒牌者症候群」嗎?
- 為何韓國的行動通訊技術總是快人一步?
- 藍色巨人的未來五大預測
Posted: 18 Dec 2013 03:28 AM PST
本篇編譯自 Ad Age 之〈 Mobile Myth-Busters: 5 Common Myths About Marketing on Mobile Devices 〉,作者 Chad Gallagher 為 AOL 的網路行銷部門 Advertising.com 的行動行銷的總監。行銷行銷無庸置疑是當今最熱門的趨勢,根據近期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 調查美國 300 個機構的品牌行銷部門,發現企業投注行動行銷的預算從 2011 至 2013 年竄升了 142 % 。 在市場快速成長的同時,許多錯誤認知也不斷流行著;某些看似必要的策略,卻成為阻礙行銷成功的迷思。 迷思一:顧客主要是在行進之間使用裝置LBS 適地性廣告、in-store app(店內應用程式)以及現在 Apple 的 iBeacon 推波助燃之下,造就了行動行銷的最大迷思,僅關注如何觸及行進間的人們。 然而, AOL Networks 與維吉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院所共同研究消費者如何運用多重裝置取得內容。他們發現大多數的行動廣告曝光不是在出門在外,或者準備出門的時候,反倒高達 75% 的行動廣告曝光,都是使用者在家的時候。 所以,如果想要大規模地觸達行動裝置的顧客,設計一個針對百貨公司走道民眾的行動行銷活動,可能(還)不是您的最佳選擇。迷思二:需要輸入越簡單的資訊,顧客才有可能行動購物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行銷人員認為在行動裝置上只能期待使用者作簡單的回應,例如「點擊撥打電話」、「點擊下載」。表面上,這很合理:試想人們需要在智慧型手機上搜索、瀏覽層層頁面,最後還要並輸入信用卡資訊來買一件毛衣,而這些在 PC 上是如此簡單,想當然爾會讓顧客覺得行動購物很麻煩。 前述所提的 AOL 與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也發現,接近三分之一的互動發生在行動裝置上,包括旅行、零售、汽車、電信等企業。IBM 也剛剛公佈一項報告,指出感恩節假期的總線上銷售,行動交易就佔了約 26%, 而在黑色星期五行動交易也佔了接近22%。迷思三:如果有數以萬計的瀏覽/下載/點擊,代表我的行銷活動很成功很多商家喜歡大聲嚷嚷創造了多少的曝光率。但在行動裝置上,多不見得是好。大規模的觸達率雖然很重要,但若缺乏了能夠得知觸及的人到底是誰的資料,很有可能會誤導你,以及後續事件的判讀。對一個投放在 Angry Birds 的廣告來說,數以百萬計的曝光率,背後觸達的可能是使用父母手機的小孩子們。 App下載量也是相同的道理。假設你擁有一個銷售商品的app,花費每人 10 美金來投資 1 萬個目標客戶的下載,比花費每人 1 美金投資從來不會使用這類 app 的人來得好。行銷人員需要清楚掌握想到達到的目標,並且著重在實際成效(當然,表面的曝光率不算是實際成效)。迷思四:停留的時間越長,代表更活躍的參與另外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 session depth (一段時間內顧客開啟了多少手機網頁)。 分析一系列零售商家的行銷活動後,我們發現,當消費者已經在行動裝置上瀏覽了一陣子,且已經點擊了多個頁面時,對廣告的涉入度會急遽下降。但是,顧客在一個時間區段裡頭最先瀏覽的前幾頁的廣告,創造出更高的涉入度和轉換率。 這也影響了廣告投放的策略,需要在時間和投放點取得平衡。假設一家電影公司正在宣傳新片,瞄準剛剛造訪過娛樂網站的人們投放廣告,會比在顧客剛打開手機查看頭條新聞和郵件時,投放來得有效。若消費者已經在網路搜尋一段時間後,即使是將廣告投放至優質內容旁邊,所帶來的曝光率也會因為涉入度降低而無用武之地。迷思五:你需要一個專為行動裝置設計的行銷策略身處在人們取得、觀看、參與內容的時空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時代,為行動裝置打造單一的行銷策略,或是過度仰賴行動專家(只反映數位世界的一部分)的幫助,是說不通的。儘管轉換率通常透過曝光率的累積來得知。但現在,顧客可能會在早晨時使用手機看到廣告,在工作時用 PC 看到廣告,而最終在晚上時才用 iPad 購買。複雜的購買行為可不是單一的行動廣告曝光率可以了解的。 隨著行動行銷持續演進,成長的煩惱是無法避免的。倘若行銷專家能夠分辨迷思和現實的差距,就能夠將行銷預算花在刀口上,製作出兼顧效率及效益的行動行銷活動。 |
Posted: 18 Dec 2013 03:11 AM PST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 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鉅亨網上個月曾刊登一篇文章〈 中國半導體行業或迎來整體性的機會 〉3所根據的便是前述的內容,該文指出,中國去年進口的晶片總值約 1,600 億美金,已經超過石油的 1,200 億美金,而且目前半導體代工、DRAM 等都已集中在全球數家廠商手上,這些產業的任何變動,都會牽連到中國目前的 PC 與手機產業,因此完全可稱之為「戰略性」產業,也會是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 儘管「中國將投入一兆人民幣扶植半導體產業」只是中國媒體引用陳大同演講詞,是否屬實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預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將面臨的競爭嚴峻程度不會比過去台灣科技業被稱為(倒下的)「兩兆雙星」的面板與 DRAM 產業輕鬆到哪裡去。 |
Posted: 18 Dec 2013 12:03 AM PST 這個時代,所有的老闆都會告訴你:社群很重要。還會跟你侃侃而談一些大道理,不時地拋出一些數字,例如公司的臉書粉絲團討論率是多少,觸擊人數是多少,以證明自己真的跟得上時代。但是,到底有多少老闆真的在乎社群?很簡單,看看他們到底是請人還是請猴子管理自家的臉書就知道。 舉個例子。 某個週五晚上八點,同事都走光了,只剩下你加班正天昏地暗,可能在打一份明天要給客戶的報告,可能是在準備一份研討會的簡報。這個時候,空盪的辦公室傳來一陣「達達」的腳步聲,聲音穩定而清晰,你聽出這是老闆走路的聲音。 聲音在你的身後停止,溫暖的手掌搭在你的肩上。 「辛苦了。」老闆誠懇的聲音從背後傳來。 你昏沈不清的腦中開始想著,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人生轉戾點?自己多年以來的認真終於有了回報,老闆關愛的目光終於放到你身上...... 正當你感激得痛哭流涕的時候,老闆話鋒一轉,跟你說他今天去參加一個企業社群講座,主講的裝圓趨勢大師說企業的未來在社群,講得長袖善舞如沐春風,頓時講座中所有的大老闆都醍醐灌頂,深深覺得社群真是太重要了!這麼重要的工作,我們這麼有前瞻性的公司當然必須要趕快進行。而且,社群是如此的重要,一定要交給公司最重要棟樑、明日之星來管理! 「我說的就是你。」老闆誠懇的說。「明天就幫公司開個臉書帳號,一個月後我希望能看到一萬個粉絲。」 「那...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呢?」你小心翼翼的問。 「沒有,開粉絲團要什麼資源?動動滑鼠點兩下就好啦!傻孩子。」 老闆突然從手底下舉起一串香蕉,拔起一根扔到你桌上:「喔,這是我剛剛在巷口買的香蕉,你拿去吃吧,很甜,辛苦了。」 腳步聲噠噠的離開。只留下你電腦鍵盤的聲音批哩啪啦地作響,以及空洞的眼神在瀏覽器上輸入了「www.facebook.com」,滑鼠移動到「建立粉絲專頁」上面,按了下去。 鍵盤的聲音停止,辦公室一片寂靜,你望著剛成立好的粉絲團,以及桌上的那根香蕉,嘆了一口氣。 「看。」 -- 這就是很多企業粉絲團成立的真實狀況。老闆覺得公司的粉絲團(或是推特)很重要,但是他不想另外找個專人來負責推動,不肯付出多一個人的薪水,於是就很聰明地在某個周五晚上八點看看哪個倒楣鬼還在加班,因為這表示這個人最不懂得怎麼推辭工作。叫他負責粉絲團的推動,塞給他一根香蕉堵住他的嘴,就搞定了公司的「社群」。 於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很多人為了生計選擇了把自己當成猴子。每天乖乖的在準備簡報、聯絡客戶之餘,再硬抽出時間來發幾篇社群文章。幫公司歌功頌德,或是政令宣導,打打廣告一下。一個月之後,當績效檢討的時候,老闆責備他為什麼這個月的程式碼錯誤百出、客戶業績掉了兩趴,並絕口不提粉絲團的事情時,這隻猴子才會發現原來老闆早就忘了他這個「上個月某個周五晚上八點的公司棟樑」。 但是這個時候,這隻猴子也不敢提醒老闆他指派自己擔任社群管理員這件事。因為老闆叫他一個月後公司粉絲團要有一萬個粉絲,現在的公司粉絲人數才兩百零九人,剛好是這隻猴子個人臉書的朋友人數。
我的社群管理員正在爆走中誰來當「社群管理員」這件事可大可小。但大多數管理者都覺得,粉絲團人數再多也不會給公司帶來一毛錢的收益,最後多半都是讓企業的公關或是行銷人員兼著做,而某些公司連公關或行銷人員也沒有,可能就交給 MIS 或是程式工程師,再退而求其次,就是櫃檯小妹或是業務助理。這些人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了,現在又天上飛下來一個任務,心中難免有氣。 於是,就有了案例一的現象。 -- 【案例一: Nokia VS. Samsung 】2013/12/06 上禮拜 Nokia 負責管理 Twitter 的管理員 A ,可能剛剛被老闆褒獎過,心情挺好,就在他們的 Twitter 上面跟 Samsung 調侃了一下:「 Hey @SamsungMobileUS! Smart gear is so 2013. Bring on shoes in 2014 ! 」最後還附上了類似電影回到未來裡的跑鞋,鞋子上還可以插入光碟。 其實在美國的科技業之間本來就互相調侃,像是微軟、 Google 、蘋果彼此之間酸的更凶, Nokia 的這個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 Samsung 負責管理 Twitter 的管理員 B ,八成是剛剛被老闆罵完,心情很差,失去了幽默感,就順手回了一句 F 開頭的粗話。 事發後幾小時官方已經將這則 Twitte r刪除,但已經帶給公司相當負面的印象。 當然,Samsung USA 管理 Twitter 的負責人員到底是專職、工讀生或是兼職我們無法求證,因此我們還是暫時將這個案例視為一個社群管理員擦槍走火的意外事件。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們把鏡頭拉到12月15號這一天的英國牛津郡,來看案例二。 -- 【案例二: Plough 的主廚】2013/12/15 牛津郡有一間 Pub 叫做北斗星(Plough),他們的主廚叫 Jim Knight 。最近他跟老闆說他想要休假好好陪他剛出生的女兒,結果卻被開除了。他在憤恨不平的情緒中,就想起了其實自己的真實身份是個猴子──在很久以前老闆指派他當 Twitter 的管理員,事後老闆自己也忘了這件事。因此,他不但是餐廳的 Twitter 管理員,而且是唯一的一個管理員。 於是他就Po了這四則訊息:
誰該負責社群管理員?儘管社群管理員爆走的案例時有耳聞,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企業寧可將社群交給猴子來管理。然後等著不定時炸彈哪一天突然炸開來,再花更多的力氣去整理炸開來的爛攤子。原因就在於不管公司的管理者再怎麼宣稱他們重視社群,他們還是把社群看得太簡單。 而且,這些企業往往都想錯了「社群」這件事。大多數他們宣稱自己重視「社群」,其實只是想表達一種他們親民愛民、與消費者站在一起的形象。或是想的是一個新的行銷手法,用來可以多賣一些產品的手段。從這種角度出發,最後得到的結論自然是他們把社群歸納為企業現有的某個職位的人分內的職責。 沒錯,社群的確與行銷有關,也的確與公關有關。從這個邏輯往下去看,老闆當然也可以說,因為社群要用到電腦,所以跟MIS有關,跟寫程式的工程師有關。但是這些觀點都對,也都不對,因為這些看法都是把社群的影響力看小了。 在 2013 年 3 月的時候,英國最大的唱片零售業 HMV 宣布破產,並且進行裁員。結果在裁員的時候,他們 Twitter 的社群經理 Poppy Rose 也在被裁員之列,在那個週末,她全程在公司的 Twitter 上面轉播裁員的過程。 這一系列的推文用 #hmvXFactorFiring 當作標籤,不但痛批公司把那些熱心為公司服務的員工棄之如屣,而且還爆料說其實 HMV 網站的 Twitter 帳號在兩年前的一開始,其實是由不支薪的實習生開通的。 事後Poppy Rose承認這些推文是她發的,也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但是她這麼做是因為她覺得那些主管從來都沒有理解過社群與客戶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她覺得有人該為這些第一線的社群人員挺身而出,提醒大家注意社群管理者的重要性。 那麼,社群管理員到底重不重要?其實社群管理員也只是公司的一員,就跟業務人員、工程師、行銷人員一樣,並不特別重要。但是今天如果是業務離職,老闆會記得要業務交出客戶名單;如果是工程師離職,老闆會記得要他把手邊的程式碼做個交接;而換成社群管理員離職,老闆連管理員帳號問都不問,那不是證明了「社群」在老闆的眼中,只有一根香蕉的價值? 社群管理員並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站在社群管理員背後,隱藏著的那些看不到的兩百零九個、一千個、一萬個的粉絲。如果公司高層有意識到這群人的存在,就不該隨便指派一個人去跟這些人溝通之後就不聞不問。然後等到這個人爆走後才攤開手,說一切都是猴子的錯。這種作法,只是賠上公司的信用資產而已。 如果你有本事用猴子管理社群,那你最好就要比猴子還有本事。今年十月初我們報導過「壹動畫美國女員工錄跳舞影片離職,主管也用跳舞影片反擊」,雖然女主角不是社群管理師,但她成功的利用Youtube社群表達了自己的訴求,而主管也在Youtube平台進行了幽默的回應,就是一個平和收場的例子。 當然,最健康的方式還是企業要有正確的社群觀念,知道代表粉絲的那些眼睛藏在哪裡。或是,如果老闆你真的太忙,不想知道社群是什麼,至少也多給猴子幾根香蕉,讓他有一種自己是人的錯覺吧。 |
不畏 PChome,ASAP 閃電購物網正式營運推北市 5 小時到貨 Posted: 17 Dec 2013 11:19 PM PST
![]() |
Posted: 17 Dec 2013 09:56 PM PST
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挺身而進》中曾經提到「冒牌者症候群」一詞,這個「病症」在書中的解釋是「明明有能力、卻自我懷疑折磨自己」的現象。這種心理男女皆可能有之,但女性尤為嚴重。本文作者 Alicia Liu 為生活習慣養成 app Lift 的工程師,身為科技產業的少數女性之一,她誠實地剖白自己如何「停止憂慮並愛上寫程式」的心路。本文譯自 Medium〈Overcoming Impostor Syndrome〉。在外人眼中,我自求學時期就是走寫程式的路子。我從 15 歲開始就自己架設網站,高中選修程式和網頁設計課程,大學錄取第一志願,主修電腦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我在大型科技公司獲得實習機會,編纂數十萬人使用的程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然後,一同創辦了家軟體新創公司。 從林林總總的經驗看來,表面上我過得一帆風順,但是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個出色的工程師。 當我自我剖析,呈現的是一齣完全不同的劇本。我進入大學是因積極的作為,我得到優異的 GPA 是因沒選什麼艱難的課程,我應徵上不錯的工作是因面試的時候只被問到我了解的問題。我的工作表現很好,是因我被交付的任務都在我能力範圍內。我在學校和職場上一路順遂,是因有朋友們與傑出的工程師大力相助。 我能走到這一步,純粹只是好運,現在我得想方設法瞞過所有人我其實只是個平庸的工程師的事實。我一直感到恐懼——萬一上級交代我執行我的能力難以企及的工作,該怎麼辦?儘管我一向保持良好紀錄,成功使用新的語言與架構完成專案,並總在期限之前完成任務。 即使學術和職業成就都堪稱亮眼,患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phenomenon)」的女性,堅信自己其實並沒那麼優秀,稱讚自己的人只不過是被蒙蔽了。成就無數對一般人而言,或許能夠作為能力強悍的客觀證據,然而冒牌者症候群患者可能一丁點用也沒有。有些研究顯示,女人比較容易罹患「冒牌者症候群」。對此我不予置評,不過在女性極其稀有的電腦運算領域,作為少數族群,女性的確經常更存有僥倖之心,且缺乏歸屬感。 我在心中為優秀工程師下了定義,但我並未達到自己的標準。我的鍵盤快捷鍵指令含混不清,我不理解各種程式語言的申奧細節,也未探索它的源頭。我沒有宗教般的狂熱,非要捍衛自己慣用、愛用的程式語言不可,也不能明晰闡述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我從沒試過只為好玩而在學術論文裡植入演算法。我未曾沉浸在寫程式的情境裡而廢寢忘食。最脫節的,當屬我從沒看過任何一集星際爭霸戰。 優秀工程師對於程式瞭若指掌,相比起來我的知識淺薄至極。我無法想像自己的程度何時能夠追上他們,所以總是抱著我無法成為一名優秀工程師的心態,自我設限工程師並不是我的天賦所在。因此創辦第一間公司時我為自己選擇了不同的職位:行銷。偶爾我還是寫程式,但只不過是一些簡單的前後端語言,而非真正的程式。 某天,一名同事(我心目中所謂的優秀工程師,他對 ANSI C 標準倒背如流)跟我說,他對我寫的 JaveScript 感到非常驚豔。這件事使我發覺,也許我過去的認知徹頭徹尾錯了。 重塑世界觀![]()
|
Posted: 17 Dec 2013 07:02 PM PST
|
Posted: 17 Dec 2013 05:37 PM PST ![]()
1、更智慧的教室![]() 2、更智慧的商店![]() 3、更智慧的醫療![]() 4、更智慧的安全![]() 5、更智慧的城市![]()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