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個網站設計容易遺漏的小細節”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 9 個網站設計容易遺漏的小細節
- 不怕資訊爆炸,寫作刺激創新思維
- Word 預設中英搭配有什麼問題?
- 智慧型手機正在改變攝影的藝術形式
- 2013 年十種走入歷史的科技產品
- 改寫部落格定義,Medium 美到令人一讀上癮
- 比爾.蓋茲 2013 年讀過的好書與閱讀筆記
- 世界不是平的!
- 賴床前先闖關,五款讓你不再貪睡的鬧鐘 app
- 我在亞馬遜商城臥底的日子(下)
Posted: 17 Dec 2013 03:28 AM PST
要設計出一個使用者體驗絕佳的網站,除了視覺美觀、功能完整之外,細節也是不可少的,甚至我們可以說,兩個功能相近的網站,決定使用者體驗差異的關鍵,正式細節。〈 9 Small User Experience Details Most Websites Miss 〉 這篇文章提供了九個網站設計者可以思考的細節。1 1. 訪客點過的超連結不論是新聞、Google 搜尋結果、部落格文章或是 Facebook 上的內容,一般來說都會有很多連結。以 Google 搜尋為例,如果我們點過的搜尋結果其連結沒有「上色」,那我們很可能會忘記哪些搜尋結果是已經點開來查看過的。如果點過的連結顏色會與沒點過的不同,便能讓使用者一眼分出哪些是已經點過的。 我們熟悉的 Google、CNN、BBC、紐約時報等都有這樣的設計,不過像是華爾街日報、聯合新聞網等則沒有。其中 Google、Yahoo 與紐約時報都是用紫色做為區隔。2. 點擊網頁 Modal Window 以外的地方應該要能關閉
3. 網頁載入後,讓游標出現在第一個輸入框當使用者看見網頁上出現待填的表單(例如常見的網站登入介面或報名表),這個時候如果游標可以直接出現在第一個待填的欄位,不必勞駕使用者移動滑鼠,那麼體驗自然會比較好。 另外一個例子是 Yahoo 字典,他們的游標會自動出現在查找單字的欄位,而不是上方的網頁搜尋——畢竟使用者都點進來字典了,要找的當然是單字而非網頁。4. 按下 Enter/Return 就可以送出表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填完表單(或是登入網站時要填帳號密碼)按下 Enter 鍵之後卻什麼也沒發生?原來是要移動游標點擊「送出」按鈕。在台灣,登入露天拍賣網站時輸入完帳號密碼後,一定要以點擊「登入」按鈕的方式登入,要是輸入完畢直接按 Enter,系統會堅持:請用滑鼠點選登入按鈕 XD 這樣的設計有好有壞,例如可以避免因為誤觸而送出未完成的表單,但相對而言麻煩許多,畢竟有很多情況只是我要登入一個網站,而不是要轉帳或是送出大學聯考的志願序。當然,最好的情況是針對表單的特性設計避免使用者意外送出表單,例如在送出重要表單前再跳出一個確認對話框避免誤觸情形。(需要選字的輸入法有時候會遇到不小心多按了一次 Enter 的情形)5. 當游標移到圖示的時候,給點功能提示吧我們知道在網站上使用圖示代替文字描述是個優雅的方式,例如垃圾桶代表刪除、購物車代表,呃,購物車。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這麼熟悉這些你我覺得很常見的圖示背後所代表的含意,例如比較少接觸電腦或網路的使用者,此時文字上的描述就顯得很重要。6. 記得在部落格放上連回網站的連結現在絕大多數的網路服務都會放上部落格連結,但是別忘了要在部落格上加入連回網站的連結。這只是個小細節,也許使用者可以按一次(或是很多次)「上一頁」回去部落格,或是簡單移往旁邊的分頁即可,但是別忘了,我們常說好的介面設計是讓使用者無法察覺的設計,萬一使用者「發現」自己找不到回去網站的路,豈不就糗了? 例如「Castro」這個最近剛推出的 podcast app,網站跟 app 本身都設計得不錯,可是點了部落格連結,讀完他們發表的宣言或是產品更新資訊後卻會發現:回不去產品頁面了。7. 單獨展示圖片或照片時,尺寸要比縮圖還大相信大家都看過部落格文章或是購物網站的商品介紹,這些頁面上往往會有「燈箱」設計,目的是放大文章裡的縮圖,單獨展示圖片或照片,可是有時候會遇到一種很瞎的狀況——展示出來的尺寸根本沒有比較大,甚至還會有變小的情形。請記得使用者單獨點擊照片的時候,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大尺寸的圖片,而不是欣賞燈箱本身的效果。8. 讓使用者可以編輯已發送的訊息或貼文一般而言,像是部落格或網路相簿等等,都會讓使用者編輯已經發送出去的內容(文章或是照片的文字描述),然而有些情況並不適合讓使用者「反悔」,例如 ID、留言等等,因為那容易造成混淆或是誤會。 不過近年一些大型的網站例如 Facebook,已經開放讓使用者編輯已發出的狀態或是留言,只是依舊會留下編輯前的版本供他人檢視。最近 Twitter 也傳出在實驗讓使用者「編輯」已發出的 tweet。29. 不要同時使用「Sign In」與「Sign up」如果網站的語言是英文,那麼「Sign In(登入)」與「Sign Up(註冊)」儘量不要同時使用,假如選擇「Sign In」,那麼代表註冊的詞最好改用「create account」,假如註冊要用「Sign Up」,那登入就可以用「Log In」。當然,中文網站大概比較不需要擔心這種情形。關於網站英文介面用字,可以參考這篇 〈 10 種常搞錯的英文介面用字 〉以上九點都是網站設計上的小細節,但若不注意,卻有可能導致乏善可陳的使用者經驗,反之,如果想要做到讓使用者完全沒有察覺,順暢而愉快地使用網站,那麼這些細節便是不可忽視的。 |
Posted: 17 Dec 2013 02:44 AM PST
本文編譯自 Medium〈Don’t die of consumption, Learn by Writing〉內容是網路世界的貨幣,帶來數不盡的價值,因此也造就網路上充斥著大量各種形式的內容。每個人的資訊負載情況不同,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某些人總是有 10~15 個部落格是列為必讀的,Twitter 有200~400個人是必須追蹤的,加上某些公司定期舉辦的網路研討會資料及報告投影片,以及數不清的類似資訊... 這些資訊不是不好,可能有六、七成都是很棒的內容,但人們不會直接閱讀到它們,還需經過重重的排除和篩選。網媒對於熱門議題的追逐、搶快,也讓所有您訂閱的消息來源──成為訊息重覆率很高,資訊轟炸的管道。若您從頭到尾全部閱讀完,可能會發現「一點進展都沒有」。 閱讀,到一定階段時,會轉移大腦的創造性追求。任何人閱讀太多,但是實際應用太少,就會淪落為懶惰思考。──愛因斯坦 訂閱過多資訊的弊病
![]() 圖片來源:Chapendra 藉由寫作學習新知從你的腦海中思考而冒出的主題,然後尋求答案,是確保主動思考的好方法,可以分成以下步驟。
吸收有用的、丟棄沒用的,加上你自己獨特的觀點。──李小龍如果對寫作學習新知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延伸閱讀:矽谷大人物的高效能祕訣:勤寫筆記 |
Posted: 16 Dec 2013 11:25 PM PST 本文轉載自 Justfont 〈Word 預設中英搭配有什麼問題?〉,作者為 justfont blog 作者 POEN。電腦字型與文書處理軟體的發明是劃時代的。因為這賦予所有具基本使用電腦能力的人出版自己的印刷文件。然而,這也造成許多人過度依賴預設値,但預設値並不總是好的,例如中英搭配。 自從 Word 2007 以來,Word 的英文預設字型從 Times New Roman 改成了 Calibri,但中文的預設字型依然維持新細明體。在一般使用者不會刻意調整字體的情況下,Calibri 與新細明體的搭配成為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組合,如下例:
搭配的權變或許你會感到疑惑,因為不論是 Google 或是 Yahoo,各大網站幾乎都是用無襯線體搭配新細明體啊!難道網頁設計師連一點字體搭配的常識都沒有嗎?其實這背後是有歷史緣由的,主要是因為是早期在解析度較低的 PC 螢幕上,常用於內文的 12pt 新細明體是點陣字,明體的筆畫粗細變化特徵其實並不顯著,跟 Arial 等無襯線體反而比較接近, 若搭配襯線體反而會突兀;但反過來,PC 使用微軟正黑體的渲染效果仍然相當不佳,所以兩相權衡下,選擇了新細明體+無襯線體的組合。也就是說在情境限制下,一般網頁設計師會選擇閱讀效果優先,而非風格優先。
螢幕顯示是一回事,當文字是要列印出來時又是另一回事了。或許你心想:「不就打個報告還囉嗦這麼多,這麼講究中英要搭配,我就全選改新細明體/微軟正黑體。這樣夠搭了吧?」 這種作法可說是弊大於利。原因在於一般中文字型內附的英數字,品質實在是慘不忍睹。 以 Windows 內建的三種字型為例,表現最好的是微軟正黑體,英文部分採用了微軟的 Segoe UI,粗細與中文較一致;新細明體的英文部分則完全是仿自 Times New Roman,但莫名地將字寬縮減,不倫不類;標楷體的英文部分最為慘烈,以等寬字型來設計的結果相當難看。怪不得所有論文規則中,都會規定使用標楷體時英文字型必須另外設定了。
Mac OS X 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繁體中文系統預設的黑體-繁內附的英文,竟然是修改自 Century Gothic 這種 Geometric Sans Serif。
這種字型的特色是幾何性質強烈,但視認性(legibility)不佳,僅適合用於 Logo 或標題上,而且與黑體-繁這種帶喇叭口的傳統風格黑體調性顯然不合。此外,黑體-繁設為粗體時,內附的英文字重不夠重,看起來和中文不搭配。即使重視美感的 Mac 內提供了極為眾多的英文字型,遇到使用者將中英文同時設為黑體-繁時依舊沒輒。
在內文使用情境下,中英文字型的搭配要領以下簡單介紹內文情境下中英搭配的要領:![]() 明體——Serif,黑體——Sans Serif (陰影處顯示出了中英文在筆畫細節上的對應關係)圖片來源:JUSTFONT BLOG 編按:而就內文而言,搭配漢字的拉丁字,基線(baseline)宜稍高,字號也要調整稍大,以接近漢字的高度,不宜落差過大,影響閱讀。但本文使用的信黑體內文其內附拉丁字在設計時經過匹配漢字的特別調整,因此顯得協調。
![]() ![]() 此動態圖片引用自 type is beautiful Adjustable Font 的出現,使得困擾設計師多時的中英文字型搭配問題得到了解決;但該計畫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尚未大規模商用化。在這之前,大家還是勤勞點,動手選個與中文字型搭配的英文字型吧! |
Posted: 16 Dec 2013 05:32 PM PST
|
Posted: 15 Dec 2013 11:30 PM PST 一年將過,雖然科技產品汰舊換新是常態,雖然新的產品令我們目不暇給,不過 Google Reader 的死亡還是讓許多人悼念不已。2013 年有哪些東西走入歷史塵埃呢?美國科技新聞網站 Mashable 選出十個從此消失的服務或產品,一起來為它們送上祝福吧,一路好走。 HTC First![]() 蘋果 iPhone 5今年 9 月蘋果打破以往一年一支新機的傳統,發表了兩種新的手機產品:iPhone 5c、iPhone 5s。除了豐富的粉色系色彩,iPhone 5c 可以說就是配置更棒前置鏡頭的 iPhone 5。因此蘋果把 iPhone 5 從產品線上刪除,不過有趣的是,iPhone 4S 被保留了下來。WinampiTunes 大行其道之前,第一款攻佔電腦的音樂播放軟體當屬 Winamp。Winamp 既能播放 CD、數位 MP3 也難不倒它,而且還可以更換成漂亮的介面。1999 年 AOL 買下 Winamp 和其母公司 Nullsoft,宣布 12 月將關閉 Winamp 的網站、app 以及桌電播放器。 Winamp,我們向你致敬。Google Checkout![]() 百視達百視達出現在這裡可能有些突兀,它不是傳統定義上的「裝置」,也不是科技服務。不過百視達剛宣布明年一月關閉全美剩下的 300 間 DVD 出租店並終止寄送 DVD 的服務,與科技網路的進步脫不了關係。 曾在百視達店內走道間來回徘徊、手上捧著四、五片 DVD 準備度過美妙的電影之夜的讀者們,讓我們跟百視達敬一杯吧。Google Reader2013 年 3 月,Google 突然宣布即將終止全世界最受歡迎的 RSS 服務 Google Reader,全球各地哀鴻遍野。不過 Google Reader 之死倒讓許多小型服務爭先恐後搶奪流離失所的 Google Reader 難民,Feedly、Digg Reader、AOL Reader 等等為 RSS 使用者找到下一個容身之處。不過 Google 砍掉 Reader 仍在我們心中留下陰影——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的服務,請隨時備份,自求多福。 除了上述五種為人熟知的產品之外,今年跟我們道別的,還有音樂分享服務 Turntable.fm、音樂社群 MySpace 舊版,Yahoo! 也在今年七月宣布關閉 AltaVista。而揭發美國 PRISM 的 Edward Snowden 與衛報記者 Glenn Greenwald 透過信件交換加密情報時,據稱雙方是以 Lavabit and Silent Circle 解密。不過,儘管並未有遭到美國當局脅迫的跡象, Lavabit 創辦人今年八月終止了這項服務。 在這十種消逝的產品中,您最不捨的是什麼呢? |
Posted: 15 Dec 2013 10:49 PM PST Medium首頁的極簡設計。圖片來源: Medium 本文編譯自 Medium 的〈What Medium Is〉,作者為即時工作階段公司 Expert Labs 的主管,同時身兼資深部落客的他,詳細闡述了他眼中的 Medium 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內容管理系統,以及這個神秘的內容平台為何如此吸引人。我之所以會寫這樣一篇文章,是因為我就在 Medium 紐約辦公室的旁邊(在寫的時候我甚至過去諮詢了他們),並且 Medium 的創始人 Evan Williams 算是我的一個老朋友了,從他創立 Blogger 起我就是他的一個忠實粉絲。Evan 在他起手創立 Medium 之前就曾問過我關於 Medium 的思路和到底應該取什麼名字。所以,以這樣一個算是有點自誇的方式,我來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下 Medium。我其實非常喜歡寫部落格,並且非常希望 Medium 能夠成功。 最近關於 Medium 到底是什麼的疑問越來越多,其實讓人迷惑的並不是 Medium 的本質,而是它的設計。 Medium 是形式上是部落格,但在結構上並不是Evan 一直都非常贊同部落教父 Dave Winer 關於部落格的定義:「部落格是個人未經編輯過的心聲」。對於這兩位實踐部落格定義的人來說,我覺得這個概念已經算是很恰當,看看現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動態訊息( News Feed )吧,在內容本質上和 Medium 大同小異。 但 Medium 卻避開了這些主流內容生產平台的形式,而是以「Collection」的方式來管理它的內容,Collection 可以由作者或者是讀者創建,類似文章分類的意思。圖片來源:Medium 另一個重要元素則是「反時間流」。眾所周知,部落格從一開始就有了時間戳記(time stamps)這個元素,並且幾乎所有的內容平台的規則都是最新的內容必定顯示在內容流的最上方,這就形成了一種潛意識的約定,讀者總會認為部落客會在未來寫出更多的內容,但這其實並不符合閲讀的本質。 時間戳記也有正面的影響,它為讀者和作者及其內容創造了一種持續的關係,不過對於部落客來說,這無形中就變成了壓力和負擔。為了不停地更新內容,寫作漸漸地變成了一個負擔很大的義務,而內容流頂端總是最新內容的規則讓數不清的部落客們不爽,這也是為何在 Medium 上看不到文章的發佈日期的原因。 雖然有像 Williams、Winer、Denton 等人極力反對反時間流的內容呈現形式,但 Medium 以 Collection 來呈現管理內容、不強調部落客的身份、讓內容之間的聯結更加簡單的呈現形式,到底像什麼呢?答案是:YouTube。就像 YouTube 使用者把影片進行分類一樣,大多數時候我們會點進去看影片是因為別人發了一個連結過來,並不是因為我們會去在意這個影片是誰上傳的。Medium 正在朝著類似方向發展,我們收到一篇別人傳過來的文章連結,這個內容可能是他想讓我去看、去喜歡的,但重點是,在我們看完之後,我們還會在 Medium 上四處看看,說不定點擊一些其他文章。 Medium 並不能像 YouTube 一樣將內容嵌入到其他網站,但從「內容生成」與「內容挖掘」的核心使用體驗來說,Medium 的概念與 YouTube 更加接近,更別提 YouTube 正是靠這種形式才讓自己在網路上幾乎無所不在。Medium 是一種更好的雜誌當 Facebook 聯合創始人 Chris Hughes 買下了 The New Repubilc 雜誌時,我覺得時代又很有意思的倒退了,企業大亨又開始將自己的錢往出版業傾注,還有買下華盛頓郵報的亞馬遜 CEO Jeff Bezos。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核心原因始終並沒變,這些商業大亨們買下良好聲望的出版商是為了建造一個傳遞自身想法的大型平台。 但是,儘管我喜歡 Hughes 所要呈現的,以及他對於經營 The New Republic 的周到想法,但我很肯定地是,自從他買下雜誌後我完全忘記這家媒體的存在。我贊同 The New Republic 還有一小部分的忠實用戶,雜誌品牌對他們仍有影響力,但是內容的「文化信譽」已經不再完全仰賴一個聲望良好老字號就可以辦得到的。 相反的是,Medium 作為一個免費的內容平台,就算是有一些垃圾文章發佈在上面,無可爭議地引來各種批判,但是目前 Medium 上的許多付費邀稿的文章品質,早就趕上甚至超過了 The New Republic。 不過我更加覺得 Hughes 與 Williams 之所以在打造新媒體內容平台上的差異鮮明,是源自於他們的個人背景的差異。Hughes 屬於那種老派的學術風,以優等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而 Williams 則是中途就輟了學。 所以從 Medium 的本質上來看,它主張的是一種開放和平等的立場。以一種粗魯的比喻來說,就是 Medium 覺得 1 萬隻猴子都打造出的雜誌都比常常春藤名校的編輯都要好,以更加文雅的比喻則是,大眾文化可以強化那些被傳統機構排除的個人聲音,儘管可能會夾雜著輕率負面的內容。 無論 Hughes 和 Williams 誰的戰略比較成功,Medium 至少是對那些一直以來靠收購就成功的企業大亨故事的反面教材,比起將傳統媒體收入囊中作為自己的內部刊物,Medium 不僅打造了一個圖書館,並且把出版權也給了大眾。細細品味 Medium展望未來,Medium 必須在成長路上想清楚未來的路。由於它的註冊必須使用 Twitter 帳號,它就省去了去驗證使用者的麻煩,但現在Medium 並無法很好地將付費邀稿的內容與普通內容區分開來。不是要強調「付費」的內容有多重要,而是突顯這些高品質的文章,便可以傳達出「這類文章是 Medium 所大力推廣作者創作的」。 每一個社群媒體都非常注重在早期的名聲爆發,Medium 也成功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嚴肅的」或是人們心中理想的線上寫作平台,但現在 Medium 所面臨的風險就是它逐漸在變為一個那些高收入技術人員的玩物。誠然,Williams 在打造 Blogger 和 Twitter 的早期時解決過這樣的問題,但現在這些擔憂又回來了。 同樣地,我感到很興奮能夠看到 Medium 在技術方面的優化,它並沒有一個很明顯的社交模式,不能追蹤其他人(可能是想要免除部落格主發文的壓力),此外,追蹤內容分類主題,一篇文章整體上較不易被讀者發掘。 往更深層次看,Medium 的創作環境是與眾不同的。而 Williams 團隊在 Github 上不停地分享 Medium 的代碼,讓我覺得或許像 Medium 這樣美好的使用體驗在未來會大大普及。 Medium 還有很多細緻的功能,比如為部落客提供文章的數據,不止是流量,以及有多少讀者是「真正看過」你的文章等。這些其實都算是 Williams 計劃中的一部分,而他對於付費內容也相當有興趣,他認為付費內容說不定會是 Medium 未來的一個收益來源,畢竟它可以完全改變現在內容呈現和廣告的關係。
|
Posted: 15 Dec 2013 06:39 PM PST 我是個愛讀書的人,但一向不怎麼讀暢銷書,反而傾向於選擇長銷書。因此本文標題不是「2013 年最好的書」。 相比之下,我讀的非小說類作品要多於小說類,因為我想知道世界是怎麼運作的,而閱讀恰是最好的方式。每本書都能夠教會我一些東西,比如集裝箱運輸如何使亞洲和北美之間的運輸費用降低一半;蒸汽引掣是怎麼發明的;為什麼我們過度漁獵鱈魚、金槍魚等其它物種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總之呢,這些書告訴我人類發揮創造力的故事,正是基於這股創造力世界才越來越好,這也是為什麼每每在新年之際我都能懷著吉祥的願望展望新的一年。 以下是我寫的簡短筆記,每本書都連結至我所寫的詳細書評: 《The Box》,Marc Levinson 著也許你沒興趣讀一本全部都在講集裝箱運輸的書。Levinson 自己也知道這個話題有多麼冷門。但他有力地證明了,集裝箱運輸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它改變了整個世界做生意的方式。而且,他的處理讓此書頗具可讀性。他改變了我對貨物運輸的看法。《The Most Powerful Idea in the World》,William Rosen 著性質跟《The Box》有點像,這本書是講蒸汽引擎的。Rosen 將這項發明背後聰明的技客(geek)、創新和歷史背景十分巧妙地組織在了一起。我早就想知道蒸汽引掣方面的知識了,2009 年時,我兒子和我花了許多時間在倫敦科學博物館研究這個東西。《Harvesting the Biosphere》,Vaclav Smil 著Vaclav Smil 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了。這本書盡可能清晰地闡釋了人類是如何改變生物圈的。這本書比較硬,我不得不去查一些不熟悉的術語。如果你想了解人類對地球的影響的話,這本書的內容很重要。《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Jared Diamond 著這本沒有作者另一本《槍砲、病菌與鋼鐵》那麼好,不過話說回來,那麼好的書也沒幾本。Diamond 為我們講了漁獵群體的一些事,並提出「哪個群體更適合現代生活方式?」這樣的問題。他並沒有刻意將部落生活浪漫化,他只想找到最好的案例出來分享。《Poor Numbers》,Morten Jerven 著經濟學家 Jerven 花了 4 年的時間來挖掘非洲國家是怎麼取得數據的,以及他們如何利用這種數據估算 GDP。他以豐富、有說服力的論據論述了我們自以為正確的 GDP 計算方法有多麼不可靠。《Why Does College Cost So Much?》,Robert B. Archibald 與 David H. Feldman 著這個話題每年都能引起關注。這些作者並不是對這個問題指指點點,而是聚焦在美國勞動力市場是如何影響大學教育成本的。我的觀點是只要大學生還很稀有,大學文憑就很有價值。人們自然而然願為此付出代價,除非學生數量過於飽和,才可能出現價格戰的局面。 兩位作者列舉了不少利多的政策。我認為,科技可以透過改進遠距離學習來控制教育成本。解決低效率和重複的問題,大學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有關物理的好幾門課程是不是可以整合在一起?),這本書對這個複雜的問題作了詳細介紹。《The Bet》,Paul Sabin 著Sabin 記錄了關於世界是否正在走向一個充滿環境災難的地方這樣的公共議題。全書圍繞 Paul Ehrlich 和 Julian Simon 籌碼 1000 美元的賭注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幸福指數倒底是在上升還是下降。Sabin 並沒有嘲笑兩位持不同意見的人,而是呈現了這二人極端的見解是如何促進關於氣候變化等問題的討論。 來源:thegatesnotes.com |
Posted: 15 Dec 2013 05:50 PM PST 本文出處為 TEDxTaipei 〈 如何辨別網路訊息的真偽? 〉。Inside 獲 TEDxTaipei 授權轉載。二十一世紀被稱為全球化的時代,資深記者暨作家 Thomas Friedman 甚至以「世界是平的」為名,撰寫了一部探討全球化過程的暢銷之作。全球化這個概念看似滲透世界各個角落,但你是否曾認真思考過,自己的生活有多全球化呢? 我們有多全球化?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我們感受到何謂「天涯若比鄰」;科技的進步,更削弱了空間的阻礙,使人員、貨物得以快速流通,我們儼然是地球村當中的一份子。然而,經濟學家 Pankaj Ghemawat 可不這麼認為,在他眼裡,這個世界根本還沒被剷平!全球化不過才剛開始。 Pankaj Ghemawat 幾年來持續收集各種跨國要素的相關數據資料,試圖從較為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全球化的進展。比如說,你知道 2011 年國際通話秒數,佔所有通話秒數的比例是多少呢?僅有百分之二!如果加上網路通話的部分,也不過佔百分之七,這個數字大概遠低於一般大眾的預測,顯示人們主要的通訊對象還是侷限在本國範圍之內。![]() 現實的落差也許讀者們看到這裡,會對這些「過低」的數據感到驚訝不已,不過這也是正常反應,哈佛商業評論曾經透過雜誌讀者,針對這些數據做了一項預測。調查發現,人們所預測的結果,大多比實際數據高上三、四倍!Pankaj Ghemawat在世界各地所做的幾次調查,也大致呈現出相同的結果,可見我們對全球化的感知有多大的誤差與扭曲。![]() 世界 3.0既然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全然無國界的全球化環境,那又該如何定義眼前的趨勢呢?Pankaj Ghemawat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世界3.0」。 有別於世界 1.0 以地方為核心,也不同於世界2.0強調世界大同的地球村概念,世界 3.0 介於兩者之間,承認國與國之間有所區別的前提下,相信彼此之間能夠互通有無,溝通無礙。 世界 3.0 最好的例子,就是區域化經濟成為一種主流現象,無論是雙邊貿易協定,還是形成自由貿易區,跨國貿易有很高的比例是介於周邊國家間的商業互動,距離全球市場的形成,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也許,我們從來都不是生活在一個平坦的世界 Pankaj Ghemawat認為,對全球化程度的高估,不僅可能為人們帶來過度的恐懼,同時也會阻礙世界朝更開放的方向發展,無助於增進人類福祉。 他對全球化的想法或許有些積極,缺乏對負面影響的檢討,卻也提醒人們應該重新檢視對世界的認知。畢竟,當我們更了解當前全球化的進程時,或可緩解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陣營的對立,從客觀的角度衡量開放所帶來的成果與負擔,並為此做好更全面的準備,確實為社會帶來更美好的願景! |
Posted: 15 Dec 2013 01:46 AM PST 起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令人痛苦萬分的事情,特別是在冬天,要將手腳伸出溫暖的被窩要有多強大的意志。不過身為學生或上班族,無論再怎麼百般不願,週間還是非起床不可。相信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當鬧鐘,不過內建鬧鐘太單調,而且萬惡的「貪睡」鈕按總令我們一再賴床,而且不斷歷經甦醒—小睡—甦醒—小睡的過程可是有害健康,有沒有什麼 app 能夠讓我們一次就起床呢? 韓國一款名為「AlarmMon(怪物鬧鐘)」的 app 頗有新意,將遊戲導入鬧鐘裡,誘導使用者與可愛的小羊、小雞或烤吐司玩遊戲,過關才能關閉鬧鐘。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大概也醒了大半,乖乖起身刷牙洗臉上班去。 AlarmMon 基本功能都有,可以設定好幾個鬧鐘,也能固定時間響鈴。 而最特別的莫過於小遊戲,AlarmMon 提供好幾種角色可以選擇,可以為每個時鐘設定不一樣的角色。每種角色都有不同的玩法、振動與鈴聲,給予使用者豐富的情境。 鬧鐘一旦響鈴,介面就會顯示為使用者先前選定的遊戲場景。其實這些任務都不難,比如烤吐司只要將烤箱拉桿向下滑、選擇小羊則只要把食物送進它的嘴邊。簡單歸簡單,在睡眼惺忪、腦子混沌的時候,這些遊戲應該還是有一定醒腦的作用。 除此之外,這款鬧鐘還設定了隱藏人物,使用者得通過某些挑戰才能解鎖。比如其中一隻就是要求使用者立志當個晨型人「鬧鐘設定在 7 點並於 20 秒內起床」。 AlarmMon 把我們熟悉的遊戲元素與鬧鐘巧妙融合,以有趣的方式喚醒使用者,漸漸改善賴床的惡習。2012 年推出,在韓國已取得超過百萬下載量。目前 app 都還是完全免費,也無任何內置購買商品。 ![]() ![]()
![]()
|
Posted: 12 Dec 2013 11:23 PM PST 〉〉我在亞馬遜商城臥底的日子(上) 本文原載於地球圖輯隊網站,Inside 獲授權刊登。在上篇,我們隨著英國作家凱洛(Carole Cadwalladr)的描述看到亞馬遜工作的情景,裡面充滿勞累還有不合理的休假規定,更別說正職和臨時雇員的福利有顯著差異,但為了餬口討生活的人們仍緊抓這這份工作不放。 接下來,再繼續隨她的觀察深入亞馬遜公司,她不只揭露大企業惹人爭議的營運方式,更質疑了人們旺盛物欲背後,理性還剩下幾分。 ![]() #1(續前文) 無庸置疑的是,亞馬遜倉儲的工作就是一份要動用體力的困難工作,BBC 臥底記者亞當拍下的影片中,就記錄下他走了多少的路、長了多少水泡、荒謬的業績目標、還有每次上班活像是無時不刻被監控的感受。 身為一位臨時雇傭的人員,你每次輪班的工作時間是十個半小時,至於每個小時的薪水,就是比最低薪資 6.5 英鎊(折台幣約 315 元)的門檻多出 19 便士(編註:1 英鎊 = 100 便士)。![]() #2人人堅忍不拔在這的工作需要用到許多體能,但這對大家似乎完全不成問題,每個人都是堅忍自持地面對身體上的不舒服或疲累,喔,附帶一提的是,他們充滿威爾斯人(Welsh)的特色,這邊工作的每個人都是友善又溫暖,我的團隊主管完全沒有大公司的架子,他自己是從基層打拼做起,這聽來跟英國知名演員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很像,而且還激勵人心。不公平讓人淪落至此我問到一位開堆高機的人,他說「我在很多地方工作過,這邊的工作是最糟的。他們給得薪水少得可憐,這是因為他們可以。因為這邊的人沒辦法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相信我所說的,我知道是因為我早都試過了。我上份工作是每小時12英鎊,然後我在這邊是每小時8英鎊,我以前還在Sony工作過,他們雖然很嚴格但起碼很公正。你會淪落到這邊就是因為公司文化的不公正造成。」![]() #3甚麼都有人買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也沒有可以宣洩的地方,自從BBC公布了他們的臥底影片之後,英國亞伯拉昂(Aberavon)的議員法蘭西斯(Hywel Francis)終於可以跟亞馬遜的公關部門首長碰面,這場會面已經讓他約了好幾年。法蘭西斯不太想談選民們有多少不滿,但又同時說「這邊的廠房是例外,因為這邊沒有工會代表。為了進到裡面了解發生甚麼事情,過去已經拖延很多時間。」 這裡就像是一個黑洞,任何看似沒人買的東西都找得到買主;從便宜到不行、看起來就像是長期任職亞馬遜的員工會穿的塑膠靴、你敢請病假我就敢解雇你的政策,還有不管你在哪裡一但開始就開始的 15 分鐘休息時間。走來走去只休息3分鐘在我上工的第三天,我真得非常低潮,當時我全身沒力、心情低落,所以我花了 6 分鐘走去那活像是機場才會出現的掃瞄門,再花 1 分鐘讓自己雀躍一點。之後我又花了 1 分鐘排隊上廁所、從置物櫃拿根香蕉、坐下 30 秒、然後再起身花上 6 分鐘走回工作崗位。![]() #4食譜、食譜、還是食譜在亞馬遜工作,你會看到人們消費物慾的最原始的一面,你會看到人類對物品的欲求。 今年的商品中,包含了堆成山的 Xbox 主機、Kindle 閱讀器、還有奧利佛主廚本季食譜、和奧利佛一起省錢(你真的想跟他一起省錢?那你就別買他討人厭的書了吧),還有烘焙師好萊塢的做派食譜、或是史坦恩主廚的美味印度。 那些名廚的食譜快把我搞瘋,人們根本不在乎還要特地把這些書從箱子裡拿出來,這些書就跟那些英國奶油成堆放在走道最後。在電視上煮個蛋就好像得到一張可以永久出版削錢的許可證一樣 這邊工作的大部分員工,多半是白人、來自威爾士地區、勞工階級,但跟我一起受訓的一位同期生,我沒說他叫沙米、也沒說他是從蘇丹來找政治庇護喔,而是另個國家。我花了一個下午跟他解釋掃描器顯示要他去找有 Good Boy Luxury Dog 的襪子、或是催眠減肥法 CD 是甚麼意思。讓人崩潰的芭比月曆真正最讓我崩潰的,其實是芭比娃娃的聖誕冒險月曆,我拖著腳步來來回回在 F 區移動,我撕開紙箱、拿出芭比冒險月曆,把紙箱折疊放到回收區,接著拿著這個遠從中國、繞過港口,再從第三方經銷商來到亞馬遜倉儲中心、堆到我推車上的芭比月曆傳到負責包裝的人的手中,包裝區的人會把這月曆用另個不同的紙箱重新包裝,然後最後這個裝著芭比月曆的紙箱就會抵達它最終目的地:一個孩子他那充滿歡笑的心中。 因為沒有甚麼東西可以比一幅活靈活現的金髮人偶提滿購物袋的畫面更能抓住聖誕節的精髓,喔你還不能把價格標籤(9.23英鎊免運費)貼上去。![]() #5人就是愛便宜亞馬遜的流行和附近的名貴商店街沒落有關,因為人們是想要便宜的東西的,人們想要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完成購物的動作,而亞馬遜就是辦到這件事情的公司。 有段時間,我就跟犯了重度毒癮的人一樣,我的亞馬遜購物慾越來越旺,2002 年時,我網購了第一件不是書的商品,一件標有這就是生活第一季的光碟片;2005 年時,我第一次在不是亞馬遜商城的地方網購了商品,那是一個二手的 Patricia Highsmith 自傳;2008年時,我活像是不斷吸毒成癮的人一樣,那時我買了電視機。遲到扣半點在員工訓練時,我們會聽到亞馬遜說「我們是地球上最以客為尊的公司」,這句話是出現在我們要是遲到就會扣半點、得到3點就會解雇的話之前;我當時還問說「遲到的單位是甚麼?」他們回說「1 分鐘」。![]() #6思考這一切我在南威爾士地區長大,也經歷過 198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我看過那樣的情況會如何重創所有的事情,包括我的親戚,我一直認為分隔好運或壞運的差異薄得跟紙一樣,當時我的祖父就同樣曾在史旺西的工廠中工作過;現在,則是我在這的亞馬遜倉庫工作。而我與亞馬遜人生之間的差異也薄得跟紙一樣,我在這邊工作時有 10 個半小時可以好好思考這一切。我們曾有份好工作在尼斯一家俱樂部中,那裏的人告訴我亞馬遜就像是「老闆的最後一個度假村」,這裡是當你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就會來到這找到工作,也因為這件事時讓人倍感心酸。 我會問這邊的同事們,他們之前在哪裡工作,我得到的答案從建築師、接待員、行銷系學生、IT 工程師、木匠、水電工都有;他們都曾有自己一番事業,但卻因為被認定是多餘的、或是生意失敗、或是中風、或是合約期滿而結束。他們是一群曾有份能展現技能、能施展專業的工作的人們,或是,他們有過薪水比現在好的工作過。 而現在,他們替亞馬遜工作,薪水只比最低薪資多一些,但他們還是滿懷喜悅,感謝這一切。![]() #7其他商店的命運亞馬遜不用替廣大的經濟環境負責任,而是人類的整體經濟造就了亞馬遜讓人想到就發抖的企業體,現在不只是好工作快消失,像是休葛蘭那樣在電影《新娘百分百》裡當個書店店員的工作,或是像《失戀排行榜》裡面在唱片行的工作都不見了,書商博德斯、超市 Woolworths、還有租片的 Jessops 與 HMV…還有其他類似的工作都一樣消失的命運。 其他工作內容現在也都排排坐著等,例如在 John Lewis 鞋子部門工作、在Tesco當收銀員或是人資、或是管理客戶、或是替他們架網站、或是替他們寫一下企業專刊。 史旺西這的購物中心就是場災難,就像是所有慈善的折扣商店全進到了這邊,作家 Sarah Rees 就曾形容說史旺西這邊的購物中心像是「次等的購物中心 Debenhams 以及一個三等的瑪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實現便利願望的精靈「每個人都清楚這些工作內容,這邊每個運貨的人都恨死這些內容了,但大家在點下滑鼠的時候還會想到這些嗎?我想不太可能吧。我們都保持仁慈的心想減少這些事情發生,但你很難把許了願後的精靈放回瓶中的 現在,我們也沒有甚麼辦法去扼殺這隻精靈了,它更便宜、還能讓 Sarah Rees 自己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書。「我們的價格再怎麼公正透明化,也不可能打得過亞馬遜的價格。」![]() #8觸角四面八方亞馬遜的欲望是無窮盡的,著有《萬貨商店:傑夫‧貝佐斯和亞馬遜時代》的史東就說「他們把觸角伸向任何你想得到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叫我的書為『萬貨商店』,他們的願景就是賣所有的東西,他們已經有了網路服務還有企業服務了,它們現在還有賣藝術品。 服飾商品的販賣還相當年輕亟待拓展,雜貨品則是下一個它們要發展的大項目,它們會這麼積極的發展這一條商品線是因為他們在其他地方可以省下成本。如果他們在主要的鐵路區開始有自己的物流車隊,他們就可以省下第三方物流運送的成本」。 就英國當地來說,每一家公司像是 Tesco、Asda、Waitrose、 Sainsbury's 都已經在自行送貨了,史東說「我猜測他們可以全面開始自行運送」。人類工作漸不保亞馬遜的物流行動每到一處就會殺死一堆工作機會。根據ILSR公司的調查,一家店要賺到1000萬英鎊要用47個人才能達到,但亞馬遜每1000萬的營收中只用了14個員工,就英國當地來說,去年亞馬遜的營收是42億英鎊,這也等於是23,000個工作的流失。 現在亞馬遜倉庫剩下的工作中,現在就算是最難、薪水最低的工作機會都不一定會是可以做很久的工作。因為亞馬遜才花下7.75億英鎊買了自動分類系統Kiva,試想一下,10年後還會有多少你想得到的零售業可以存活。 我們對便宜、打折、可以及時送達商品的物欲是有代價的,我們現在只是還沒有搞清楚是甚麼罷了。![]() #9想辦法避稅是稅金,要說亞馬遜要付出甚麼代價的話,一定有稅金,這些錢就是用來付物流壓過的馬路、員工教育訓練、員工們生孩子、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醫療費,然後,某天這些稅金也會用來支付員工們的喪葬費。原本屬於員工薪資一部份的稅金,但從2012年開始,亞馬遜開始傾向不付稅了。 2012年的亞馬遜營收42億英鎊,他們付了320萬英鎊在企業稅上。2006年時,亞馬遜把英國的事業部移到盧森堡,並重新定義他們在英國的經營只有「物流運送」。這邊給你參考,他們在盧森堡的員工數是380人,然而英國有21000人,你覺得呢。![]() #10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內建避稅DNA史東說,避稅這件事情根本就是內建在亞馬遜公司的 DNA 裡,他們從剛成立時就「不斷想盡辦法留住每一分營收給他的客戶,設定最低價,找出稅制上任何可能的漏洞,要不然就乾脆自己創新的方法。」 這就是 LUSH 美妝品牌創辦人康士坦丁(Mark Constantine)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拒絕經由亞馬遜來販售他的商品,但他卻沒能阻止亞馬遜用他的品牌當作吸引顧客到站內其他商品的手段,在亞馬遜的站內鍵入 LUSH 時,你會發現許多同質商品出現。老舊醜陋的資本主義康士坦丁說「這就像是用自己的服務來侵犯別人的商業營運一樣,所以我拒絕,我們這周都在最高法院控告亞馬遜侵犯我們商標權,為了保護我們的事業,這已經花掉了我們數百萬英鎊,大部分的公司是無法做到這種程度的。但我們做是因為這是原則問題,亞馬遜不斷逼迫你放手,但他們自己卻沒有明確的獲利模式出現,他們唯一可以維持公司運作是依靠避稅。如果他們用傳統的經營方式,那麼他們就很難繼續下去。 這就是一種盜版資本主義,他們跑到大家的國家中,然後把錢賺走,再把這些錢花在其他圖方便的港口上,這完全不是傳統經商的方式,這是種剝削他人、醜陋的資本主義,這種事情在一世紀以前就已經被決定往前行的我們放棄。」![]() 11誰是誠實納稅人在史旺西我和某位叫做馬丁的人交談了一下,那天是星期六,陽光大放,倉庫中很安靜,我們被告知停下手邊的工作。所有的訂單就像是突然被關緊的水龍頭一樣停住,馬丁說「因為天氣的關係,如果下雨的話,很有可能會讓大家心情變差」 接著,我們邊把紙箱清到一旁,邊開始談到稅金的話題,馬丁說「這邊有很多人都相當生氣,人們都在抨擊這件事情,但我就會跟那些生氣的人說『如果有人跟你說你可以付少點稅,你真的覺得你會願意誠實地照實付嗎?』」比政府還強的品牌馬丁說的沒錯,那些生氣的人也沒錯。這就是你無法忽視的現實世界,在曼徹斯特念商業學院的史都華告訴我「有些大品牌比政府還強大,他們更富有。如果這些品牌是國家的話,那麼他們一定有很深厚的經濟。這些大品牌是跨國的,而且全球經濟允許他們把金錢運往全世界。而那些苦於失業率的政府們為了增加就業機會,就對部分的政府機制放手。」 發生在亞馬遜倉儲的事情,現在就像是鏡射一樣不斷重複上演。當亞馬遜不斷利用仲介還有大量疲累的員工,並侵蝕著200年來的「員工價值」時,他們也同時在企業責任上玩著同樣的把戲。議員們很想把避稅的亞馬遜、星巴克、Google 這些大公司狠狠懲罰,但他們實質上卻沒有用任何法源去逼迫這些大公司。用稅率優惠交換工作機會貿易組織 GMB 聯盟的史密斯(Martin Smith)就談到「亞馬遜利用國家給他的補助金,但卻沒有回饋回去,他們最受爭議的一點是他們根本沒有創造工作機會,而是取代了其他的工作機會,更好的工作機會。此外,高檔商店街願意付稅金,現在政府有 1200 億英鎊的稅金短缺,會這樣是因為政府想用稅金讓人們活下去:當公司付最低薪資雇用人們時,政府就會把納稅人的稅金補貼到這些公司上。」![]() #12強制加班再回到史旺西來吧,在我臥底工作的最後一天的最後一次休息時間,我和彼得、蘇珊,以及同期的沙米和朗達坐在一塊聊天,蘇珊說她還是期待可以找到一份正職的工作,但她現在對這件事情的可能性也越來越懷疑。害她被扣點的腳踝還是腫著,這讓她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 上面告訴我們,下禮拜開始,工作時間會再增加一小時,然後會有一天是強制加班。這對彼得和蘇珊來說,就等於要他們在凌晨4:30叫醒孩子,彼得就擔心他無法在3天內找到保母帶小孩。當我問沙米這邊的工作跟他在蘇丹的相比,哪個比較好時,之前是工廠員工的他就停了一分鐘,然後又聳聳肩說「沒甚麼差別。」延續下去的陋習這世界上處處有爛工作,工作基金會的布林克理(Ian Brinkley)就曾形容亞馬遜的員工管理就像是「新瓶裝舊酒」,因為在過去,其他像是餐飲業、小吃攤都做過一樣的事情,但亞馬遜不是小吃攤,他是未來。 不過,這件事情在你下次點選「放到購物車」時,大概也不太會去想到。編註: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My week as an Amazon insider” 本文原載於地球圖輯隊網站,Inside 獲授權刊登。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