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平板手機風靡亞洲的 4 個理由”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平板手機風靡亞洲的 4 個理由

Posted: 16 Oct 2013 04:37 AM PDT

本文轉載自雷鋒網 〈 為啥Phablet在亞洲如此火爆? 〉 。

曾經有段時間 4 吋手機被認為是手機的正常尺寸,然後到今天 4.5 吋的旗艦機被認為是標準,再然後 5 吋的 Phablet 越來越多了。目前 Note 3、Xperia Z Ultra、HTC One Max 在東亞正是因龐大的需求才適時推出,是為什麼讓它如此紅?

最近的市場增長顯示 Note 3、Xperia Z Ultra、HTC One Max 這些尺寸的設備仍然有其市場。 Flurry 報告中顯示 10 萬台裝置的抽樣調查中,有 7 % 的設備擁有 5— 6.9 吋的螢幕。

根據 IDC 9 月報告已有 25.2 M phablet 設備已經被運往亞太地區,包括日本。這個數字實際上是高於筆電和平板出貨量的。所以衛報表示在印度大螢幕手機的比例是印度所有智慧型手機中的 30 % 。

10-28-54-92

HTC One Max

在亞洲市場有著同樣的增長情況,包括中國、韓國,後者更是 phablet 的誕生地,開啟了 Note 3 Phablet 時代。

以三星為例,它占了韓國智慧機市場的 60 % ,而 Flurry 分析師最近更預測 41 % 的智慧型手機是 5 吋以上或者更大。 GS4 和 Note 3 都達到了這個尺寸標準。

那為什麼大螢幕手機會在亞洲各地特別流行呢?

1. 三星和 LG 這樣的企業一直在推動 phablet 革命

是亞洲三星和 LG 這樣的企業一直在推動 phablet 革命,就像蘋果基於美國,所以在北美的銷售異常強勁。其它的還有品牌效應、行銷的力度、廠商一直在製造極具吸引力的 phablet 。

2. Phablet 是極佳的遊戲工具

在東亞遊戲產業極其發達,就韓國最流行的 App 商店 SK Planet s T Store 為例,它 68 % 的 App 營收來自遊戲。 5 吋以下的螢幕可能適合查看Facebook 、 web 內容以及一些輕遊戲,但並不適用於大型的手機遊戲。

3. 手機遊戲更好控制

手機遊戲相對於 PC 遊戲,亞洲市場製造商覺得前者更好控制,所以消費者們會選擇大螢幕手機就不足為奇了。

10-27-53-62

4. 是一個理想的一體化平台

有了 phablet 你就可以拋開平板、遊戲機、 PC ,對於很多亞洲用戶來說買了這個他們就不用買別的了,是個非常划算的生意。特別是在交通堵塞嚴重的地區,沒事就拿出 phablet 看一下是很常見的。

而且這個東西能打電話、商務處理、玩遊戲、多媒體應用,買個像 Note 3 這樣的裝置是足夠應付以上需求的。

小結:

Phablet 在亞洲、東亞特別流行,但不會在世界其它地方特別流行。因為製造商生產這個裝置的動力,來自於他們可以讓消費者用一個裝置搞定所有東西。現在主要是 Android 製造商在推動螢幕尺寸,但是說不定在不遠的將來造成巨大的改變。這要全球化,還得要更多加盟,比如現在的謠言表示蘋果也在準備生產一款大螢幕手機。

UX 設計心法:初次見面就說實話才是上策

Posted: 16 Oct 2013 03:40 AM PDT

0-QXYtrME1qjPTtTLJ

本文作者為擔任過 P&G 產品經理、分析師, 現於 Organimi 負責行銷兼多項職務的 Kamil Rextin ,譯自原文 User Experience + First Moment of Truth 。

我忙了 Organimi 這產品近一年 ,接著開始進行 BringList V-1.0 約一個多月,當手邊有這兩項產品時,為了在這領域中多學一些,我開始選讀和設計有關的書和部落格,很快的我發現強而有力的 UX 設計和產品設計,這兩者皆很重要。

對我來說這意味著幾件事情:

  • 功能 / 優勢── 在產品介面上給使用者的訊息要清楚又簡潔。
  • 產品內的副本制定行動 / 反應──儲存按鈕透過文字或視覺效果明確表示「儲存檔案」。
  • 功能明確──我可以瀏覽產品而又不會手忙腳亂,我們需要幫使用者維持運作的順暢度。
  • 在關鍵的步驟則要透過回饋循環( Feedback Loop )與使用者交流 。

一旦使用者第一次下載或註冊一款 app ── 之前的付出就都值得了,以上事項也同時適用於 B2B 和消費性 app( 網路/手機/桌面版)。這是你必須展現產品魅力的時刻,以說服使用者讓他們得以繼續旅程。沒有人喜歡太困難的入門方式,人們沒有太多時間搞清楚你的東西是怎麼運作的,我們被分散太多注意力了。

BringList 是一款非典型的 app ,因為它能從一個簡訊產生一個購物清單或待辦事項。我原本的假設是,必須在使用者第一次使用時,清楚傳達我們 app 的潛在價值,就能得到很多的下載量。

換句話說,我必須在初次真心話時刻( First Moment of Truth  ) 或者說 FMOT ( 我在 P&G 用的行話 )抓住用戶,如果這點沒做到的話,他們會毫無考慮的馬上刪掉 BringList 。

所以這是什麼意思呢?要在 First Moment of Truth 抓住他們?看一看 Dropbox 的例子,當你第一次打開 Dropbox 的 app,有一個啟動畫面跟你解釋 Dropbox 能做些什麼,以及為什麼你應該關心。

drop

Dropbox 的 Android 版 app ,額外加分:有注意到 Pebble 的 icon 嗎?

如果我過去幾年都沒留意(有意識到網路和 USB 儲存設備的概念,但錯過了雲端革命),我還是能很快的掌握到 Dropbox 的概念。

0-rGCdNgKo6v5GyF-U

Box的啟動畫面,把重點放在開支報告( expense reports )。

Box 是另一個例子──開發公司把重點放對了。

我舉 Dropbox 和 box 為例,因為這兩者皆很容易讓人想起,但也有其他相同做法的例子── Bump 正是其一。Bump 有段短片,兩個拳頭碰在一起,然後檔案就能在兩個裝置上「跳」換。

Bump 教學影片

針對 BringList 的狀況──我的猜測是正確的,在我們發表第一版之後,我發覺有些「未安裝」的狀況出現在 Google Play 的開發者面板上,很容易就可以猜想到那些「未安裝」,是因為我沒在 Google Play 上放包含 app 相關訊息的啟動畫面,當有人第一次打開這 app 被帶領進空白頁面(因為還沒有新增列表),就會導致疑惑甚至是怒火,最後這 app 會被當成垃圾。

設計一款產品應當要傳達價值,加上引導使用者到他們的目標功能。

0-A8cUPCP02-L0gipL

太多話加上視覺傳達不夠清楚,我在 BringList 啟動畫面的初次嘗試。

以上是我做的第一個啟動畫面,沒有設計得很好,所以我會再重新設計一次整個介面(視覺以及內容)。

在 Organimi 要做 FMOT 遇到的困難又更多了。

一款專注在人力資源的企業網頁 app ,我做了教學影片、寫了 FAQ 、簡短的使用指南,還有長篇教學和基本教學來幫助使用者,但是核心問題在於一旦使用者登入,他們會被引導到一塊空白畫面上,這種隱藏在進階使用中的潛障礙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我們為他們設了一個空白結構圖( Org Chart )模板,但這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所以下一步是設一個附有樣本資料的結構圖給使用者,讓他們可以探索功能。現在我做的是提供他們資料樣本和鼓勵他們上傳,接著跟隨步驟創一個結構圖。為什麼?因為這會花上使用者幾分鐘在 Organimi 去設立他 / 她的組織圖,然後從她從 app 的簡單易上手中,發現衍生的價值。我們必須加速這個「恍然大悟」的過程,讓他們在第一次登入這個 app 後,就了解到這 app 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產品、使用者經驗和使用者介面,理應要促進使用者的使用意願和行動,然後完成他們的預期成果。這點可以在教學、啟動畫面或是展示影片中辦到。

今天是愛達.勒芙蕾絲日,歡迎讚美你身邊屬於理工領域的女性

Posted: 16 Oct 2013 03:17 AM PDT

今天是愛達.勒芙蕾絲日,不,並不是我們稱之為第一位程式設計師的誕辰紀念日。

一般認為世界第一位程式設計師是奧古斯塔.愛達.金,勒芙蕾絲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Countess of Lovelace,1815 年 12 月 10 日-1852 年 11 月 27 日),也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之女,她為巴貝奇發明的電腦分析機撰寫了一個計算白努利數的程式。1

460730_10151162315166566_259077746_o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除了 google 與維基百科,對這位傳奇女性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讀讀《資訊》這本書,裡面有一章 〈 讓齒輪思考 〉 就是在講巴貝奇與他的分析機,以及愛達的故事。

設立愛達.勒芙蕾絲日2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紀念愛達.勒芙蕾絲本人,而是為了鼓勵人們發表文章談論、讚美在 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女性,以提昇女性在這些領域的地位,對象當然不只限於居禮夫人這種等級的人物,而是你我身邊的女性,也許是你的同事、朋友等等。比較特別的是,這個「一日活動」的時間長達 50 小時。

為什麼不選在愛達.勒芙蕾絲的生日或去世那天呢?官方網站 Findingada.com 的 FAQ 寫道:由於愛達.勒芙蕾絲的生日是在繁忙的 12 月,而她過世時又只有 36 歲,似乎不適合選在 11 月 27 日來做紀念,所以選在 10 月 15 日。而且,不用 Inside  說,相信讀者也知道,並不是只有這個日子才能讚美理工領域的女性,對吧?: )

Inside 已經發表了 〈 Rails Girls 為高科技冷感女孩注入熱血 〉,你呢?

2014 年十大科技趨勢,您準備好了嗎?

Posted: 16 Oct 2013 12:43 AM PDT

medium_5592994934

圖片來源: Flickr

本文轉自虎嗅網〈 Gartner 整理出 2014 年這十大戰略性技術趨勢。你是否在這個趨勢線上?〉,原文來自 Gartner.com,由 CCIDNET 翻譯。

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 Gartner 資訊發展國際研討會日前已結束,與會的高階主管們分享了各自對下一年度 IT 趨勢的看法。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Gartner 總結出以下 2014 年十大科技趨勢:

1. 行動裝置的多樣化和管理

Gartner 暗示從現在起直到 2018 年,由於「帶你自己的行動裝置」來上班( BYOD )會變得很普遍,導致企業員工使用的行動裝置變得多樣化,不同的使用者情境和互動模式將導致「任何裝置、任何地點(Everything everywher)」的戰略無法實踐。據 Gartner 估算,讓員工「攜帶自有裝置」這個計劃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屆時,資訊技術與金融機構的移動員工數量可能會是現在的兩至三倍,從而引發的新問題便是企業如何針對自帶裝置制訂新政策,以便平衡好靈活性、保密和隱私需求。

2. 行動版 app 和應用程式

根據 Gartner 預測,到 2014 年, JavaScript 的性能提升,將會推動 HTML5 的普及,並且其瀏覽器將成為主流的企業應用開發環境。因此開發人員需要更加關注使用者介面模組的擴展,具體包括以全新且不同的方式,來連結使用者更豐富的語音和影片開發。目前趨勢是應用服務正在擴張、而應用程式萎縮,市場上開發 app 的廠商非常分散。據 Gartner 估計,潛在的工具供應商超過 100 家,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整合。用戶體驗的下一步將演變成研究使用者意圖,從終端使用者的情感和活動推測其行為轉變的誘因。

3. 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

網路已拓展到企業資產、汽車、電視等消費品領域。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企業和技術供應商對於網路的延伸服務,仍舊在探索中,而實際營運和組織架構方面都尚未做好準備。目前對網路的四個基本應用模式分別為管理、貨幣化、操作和擴展,可以應用於任何人、物、資訊和場所,因此,網路的功能已經不僅只是互相聯繫而已了。

4. 混合雲和 IT 成為服務經紀人

Gartner 暗示個人雲和外部私有雲兩者的服務整合勢在必行,企業在設計私有雲服務時需要考量到未來的混合雲趨勢,並確保未來整合 / 互通性的可行性。早期的混合雲服務可能更傾向於靜態、工程組合方面的發展。Gartner 暗示隨著雲端服務代理的發展,會有更多雲端服務的組合出現。

5. 雲 / 用戶端架構

移動裝置在功率和性能的日益發展提升了對網路的需求,網路成本增加,還需管理頻寬,要「在某些情況下,建立激勵機制以使得雲應用程式計算和儲存空間最小化,並好好利用使用者端的資訊和儲存功能。」 Gartner 還指出,行動客戶對移動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複雜,此舉也將帶動伺服器計算和儲存能力的不斷提升。

6. 個人雲時代

個人雲技術的發展將導致裝置往服務方向轉移。在此情況下,個人裝置的特性將不再重要,因為個人雲資料可以在多種裝置上瀏覽,並將會取代傳統裝置所具有的部分功能。

7. 軟體定義一切

軟體定義一切( Software Defined Anything )是指在基礎裝置、程式設計標準提升的情況下,由其自身自動驅動的資料中心,將互通功能轉向雲端計算、 DevOps 和快速的基礎裝置反應。帶頭的供應商或許可以選擇跳出競爭,轉向加強功能但讓利潤降低,可是終端使者者必將受益於簡單化、降低成本的機會,以及整合的可能性。

8. Web-scale IT

一些諸如亞馬遜、Google 和 Facebook 等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正在用 IT 服務的交付方式重塑 IT 之路。Gartner 指出,這些企業的能力已不可單純用規模來界定,還涉及到交付速度和敏捷性。 IT 企業如想與之保持同步,需要效仿這些領先雲端供應商的流程、框架和實踐方式。而 Garnter 將這三項要素的集合定義為「 Web-scale IT 」。

9. 智慧型機器

Gartner 認為「智慧型機器時代將成為 IT 史上最具顛覆性的時代」。智慧型機器涵蓋範圍極廣,不僅包括環境感知的各種裝置、智慧個人助理、智慧顧問(例如 IBM 最新電腦系統 Watson ),而且先進的全球工業系統和無人駕駛汽車,這兩個領域也將迅速發展。預計在企業著手投資這類領域後,智慧型機器消費化的力量會更加強勁。

10. 3D 列印

預計 2014 年 3D 印表機的出貨量將成長 75 % ,而到 2015 年這一數字將翻倍。 Gartner 指出,消費性市場的炒作使得企業意識到 3D 列印實際上是一個真正可行、非常划算的節約成本方式,透過改進設計、最佳化原型和縮短生產週期皆能節省成本。

談遠距離辦公的個人效率

Posted: 15 Oct 2013 07:48 PM PDT

remote working

本文作者是何斌,團隊協作工具「Pragmatic.ly」共同創辦人,是一名網站設計師兼 app 開發者,他喜歡簡單優美的設計。

目前何斌和太太及可愛的女兒居住在一個寧靜的小山村,所以在他的設計裡有許多清新自然的元素。除了設計之外,他同時對技術保持著熱情,了解如何在開發上和設計上取得一個平衡。

本文轉載自何斌的部落格「~/Bin」,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沒有寫部落格有好多年了,之所以再提起來寫,是因為公司同事都在寫,特別是最近幾篇關於 SOHO/遠距離辦公的部落格,在微博和幾家科技媒體上都反響熱烈。

而我最近開始執行村上春樹工作作息方法,幾週下來頗有心得,發過幾條 tweet,大家的好奇、興趣、疑問還蠻多的,用一篇文章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是最恰當不過的。這個題材正好是我們 Pragmatic.ly 團隊成員最近在寫的 〈遠距離辦公 〉、〈團隊協作 〉、〈 工作效率 〉 系列。

那麼這篇文章就來講講,我是如何借鑑「村上春樹」的作息方式來降低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的。

遠距離辦公的問題

大家讀過 Dingding 的 〈 遠距離辦公經驗談 — 如何適應及如何管理 〉 都應該知道,我們團隊幾個人很早就開始了遠距離辦公的方式。我本人是07年自學了Rails 然後做了個練手專案後,開始和朋友接美國的專案做。也在 Intridea 做過一年的consultancy,去年開始和 Dingding、Terry 一起創業做產品,到現在算起來應該有五年的遠距離辦公經驗。這五年下來,遠距離辦公帶來的好處就不多說了,我能總結出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效率」問題。

和大多數剛開始 Soho/Freelance 的遠距離辦公者一樣,我從全職離開,開始自己搞專案接專案那段轉型期,碰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全面解放」的時間。你想,這一下子,24 小時全部化被動為主動,讓你隨性安排,感覺特別的「奢侈」。這種過度「富足」、「自由」讓自己沒了章法,比如工作作息很亂,熬夜到三更昏睡到午後;比如經常一不留神就從一個工作任務,跑去看影片教學或維基百科了,然後一整天就猶如貪食蛇一樣拖下一串待讀、待學⋯⋯ 等等不再多舉。

克服這些問題,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適應期,期間透過學習 GTD/番茄時間/RescueTime 等一些時間管理方法,配合相應輔助軟體,假以「意志力」的能量,大致上克服了這些問題。

然而不料,問題在去年「升級」了。

2012 年春,我和老婆搬進了老家的小山村居住。女兒 5 月時呱呱落地,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也打破了我駕馭時間的本領。有孩子的朋友應該不用我說,大概明白什麼情況了。對的,一旦你的寶貝蛋降臨,原先主宰你行動的綱領,衡量事情重要性的天平,一下子傾斜了。所有的一切都歸小祖宗主宰了,當然這是美好的變遷 :)

你可能經常會睡夢中被哭聲吵醒,還得起身換個尿片;你可能睡下沒多久,就又被睡醒的小家伙各種襲擊;你可能正專注著工作,小家伙突然過來和你搶鍵盤;最害怕的是,小家伙一生病,你就連工作的心思都沒有了。

遠距離辦公者大多都 24 小時和家人待一塊兒,這個升級的問題確實很頭痛,也困擾了我很久。基本上,只能靠延長工作時間來彌補,比如白天打斷多,晚上趁家人睡著了多做一會兒,或者週末時間安排出來一部分來趕下進度。

這個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副作用都蠻大的,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解法。讓人歡欣鼓舞的是,月初看的一本書啟發了我——John Perry 的《拖拉一點也無妨(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他在為拖延症解構/開脫/利用的同時,提到了很多作家/劇作家為了排除干擾,保持高度專注,都選擇凌晨起床工作。這讓我想起來以前有所聽聞的村上春樹的作息方式,腦子激靈了一下,就開始實踐這種工作作息方式。

村上春樹的作息法

村上春樹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學生時代就讀他的作品,後來開始跑步也是受他影響。人們印象裡,從事藝術創作的人,為了捕捉靈感,生活毫無規律,經常晝夜顛倒。其實並不是,不只村上君很多作家也有凌晨起床工作的習慣,每天生活地非常規律,像海明威也是如此。他們為了排除干擾,保證工作時間的專注,一般都選擇早睡早起,凌晨 4、5 點就起來開始工作,利用家人及普通人都還沒有起床的這段安靜時間,精神集中,想象力如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一樣,清晰而閃耀,創作思路猶如泉湧一般。

村上君,一般工作 5、6 個小時後就去跑步,他每天堅持跑步或游泳,每年還參加馬拉松,甚至超級馬拉松(100 公里)和鐵人三項。他利用跑步的機會放空自己,讓腦子空白,在創作的時候好讓新鮮的靈感進來。同時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長期創作投入。

我們這類從事程式、設計的網路產業工作者與作家這類職業是非常相似的,都需要保證專注,不停的腦力運轉創作,同時長時間的伏案,也是要靠體力。我自己幾年下來,頸椎、腰椎、肩胛、手腕、手肘都有一定程度損傷,現在得靠跑步游泳健身去緩解職業傷害。我覺得村上春樹的這種作息方式非常適合注意力和體力雙重要求的工作。

更少的工作時間更大的產出

下午/晚上的時間安排就非常自由了,可以刷 Twitter、看書、玩實況、跑步、陪女兒玩,不再有壓力。

這次無意書中看到,覺得這種作息方式非常適合我現在的生活工作狀態。首先這個作息跟我女兒的非常合拍,我女兒 9、10 點睡,5、6 點起床,這樣就能保證自己充足的睡眠。然後透過清晨和上午充沛的精力,以高效率完成當天的工作任務,剩下下午/晚上的時間安排就非常自由了,可以刷 Twitter、看書、玩實況、跑步、陪女兒玩,不再有壓力。

而且我發現,清晨的涼爽和靜謐非常舒服,能讓我更快的進入工作狀態,6 點到 12 點的工作時間段,能讓我完成 8 到 10 個番茄時間,產出比之前一整天的都高。因為面對電腦的時間下降,身體的壓力也明顯下降了。

Tim Ferriss 的「每週工作 4 小時」,太讓人可望不可及了。但從原先的每天工作 10 多小時,減到現在 5、6 小時,我覺得已經非常滿足和自信了。理想的,更少的工作時間投入,更大的產出結果。從這三週堅持村上君的工作作息方式的實際體會來看,我覺得已經在朝這個方向靠近了。

約定及工具

我現在每天的安排大概是這樣:

  • 早上 6 點起床,開始工作一直到午飯,大約 6 個小時,總共 8-10 個有效番茄時間。
  • 午飯後 1-2 點午休一小時。
  • 下午 2-4 點清電子郵件,看些新聞,去一下常去的網站,刷 Twitter、微博,掃 RSS。
  • 傍晚 4-6 點,是運動和活動時間,去跑跑步或游個泳,帶女兒散散步。
  • 晚飯後 7-10 點,會再做點工作,或和團隊討論事情。
  • 晚上 10 點後看看書,11 點左右睡覺。

這個是我寫在便籤上,貼到顯示器上的工作日約定。除了這個約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和老婆約定好,上午盡量別和小家伙來干擾我,讓我專心工作一上午。下午和晚上我會有時間陪她們。(這也是遠距離辦公的最大好處,能有更多時間陪著家人)

另外,我用到了一些工具來輔助我執行每天的計劃安排。這些工具不一定最好的,也不一定最適合你,只是自己長久用下來比較順手的,簡單介紹一下:

  • Wunderlist 個人 TODO 程式。它免費、跨平台,Mac App 和 iOS App 可以即時同步資料。Wunderlist 經歷了幾個版本,最新的原生版本,漂亮易用性能好。我主要用它作 GTD 工具,工作和生活的都會記到裡面。它的分享列表可以和家人或同事來協作任務。
  • Pragmatic.ly 團隊協作工具。這是我們團隊開發的產品,也是每天工作用的最多的工具。我們每天會在上面溝通討論,追蹤任務。每個成員都清楚知道自己現在要做什麼,接下去要做什麼。同時也對同事的工作情況了如指掌,不需要太多會議和面對面的溝通,我們就像一群蜜蜂,分工明確,各自努力產出。作為遠距離、異地團隊,這樣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 FocusTime 番茄時間 iPhone app。番茄時間工作法,我覺得非常好用,它讓你有節奏的專注和中斷,專注工作 25 分鐘後中斷 5 分鐘來休息。因為人沒法持續保持注意力,能保持一小時的人非常之少,最厲害的可能就是賽車手了,一場極速比賽可能需要專注兩個多小時。所以讓自己合理的一緊一鬆,才能保持生產力,不會過快產生腦力疲勞。另外,FocusTime 可以記錄你每天「生產」的番茄數量,這種節奏感和滿足感可以激勵你每天規律的執行。
  • RescueTime 你先安裝一個客戶端程式,然後就可以跟蹤你每天在電腦上都做了什麼,是用 Photoshop 畫圖了,還是用 Vim 在寫程式,還是刷微博看新聞了。它主要讓你自己清楚知道時間都花在哪裡,衡量自己是否以高效率在工作,有了數據後自己可以更好的管理時間。如果你買了 Pro 帳號,它還可以幫助你在工作時間遮蔽那些會對你產生干擾的程式和網站。
  • Vitamin-R Mac 程式,這是最近剛買的一個程式,還沒有運用熟練。它像番茄時間和 TODO 程式結合。它主要有 4 個核心功能:一,定義你現在工作任務/目標,相關素材或前因後果最好也能加上,讓自己更容易上手做起來;二,排除干擾,像RescueTime Pro版一樣,設置免干擾的黑/白名單;三,定義為這個任務要花的時間,為了有緊迫感,它還會不時用聲音和圖像來提示你剩餘時間;四,完成這個時間段後,提交效率評估,這個記錄下來是方便認知自己什麼時間工作效率比較高。這個應用和番茄時間的主要區別是,設置的專注時間段很自由,你可以根據具體劃分的任務來設置不同的時間段。另外,增加的任務內容和免干擾模式也讓這個應用更為強大。
  • aTimelogger 2 iPhone app。如其名字,這是一個記錄時間的應用,如果你想了解自己一天 24 小時花了多少時間在睡覺、工作、交通、吃飯、運動、閱讀 …? 那麼你可以用它來記錄,然後回頭祭奠自己失去的青春 :) 如果你是柳比歇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的時間記錄法的執行者,那麼這個 app 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電子記錄方式,同步和永久保存,是它最大的優勢。
  • 紙筆。最近在養的一個習慣,睡前把第二天起床就要做的工作,用筆大大的記在的便簽本上。第二天一起就知道該做什麼,然後做完後,用大大的勾和橫線劃掉,很爽。

我想這些約定和工具不會一成不變,隨著時間推移他們應該會增加或進一步最佳化。最重要的是,它們在不斷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提升我的生活質量。

結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因為年輕,就過早的透支時間和身體。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身體和精力,工作和家庭的閾值,透過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作息方式,去翻山越嶺的同時不再失去沿途的風景。

關於效率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些 Tips,歡迎大家留言或 E-mail 來探討:beenhero@gmai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