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落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台灣落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Posted: 03 Jun 2013 06:45 AM PDT

medium_8062679490

圖片來源:Flickr

陳鍾誠老師,任教於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電子郵件:ccc@nqu.edu.tw,網站:http://ccckmit.wikidot.com。Inside 取得陳鍾誠老師授權轉載。

本文簡報檔雖然很多,但是很快就能讀完。

我感覺到,台灣人在思考政策時,總是有一種文化造成的盲點,記得之前有個台灣與猶太人做生意方式的對比。

猶太人到了一個地方,有人開雜貨店賺了錢、然後就有人去開水電行、有人開加油站賺錢,⋯⋯

但是台灣人如果有人到那個地方開雜貨店賺了錢,其他人就會不斷的再開雜貨店,⋯⋯最後大家都賺不到錢!

在政策上,我們往往也會制定那種「鼓勵單一項目」的法令,而非「鼓勵多元發展的政策」,於是我們看到教育部採用的「鼓勵寫論文」結果,成了一場災難,結果摧毀了台灣的大學教育,如我在以下投影片中所談到的。

於是、政策鼓勵的單一化與人們追求目標的一元化導致了整個社會產生了成了單一目標追求的文化,這兩個單一化的力量對社會多元程度有很大的傷害。

最後、我們看的結果是:「個人天賦、興趣、專長、能力通稱都被壓抑了,只剩下大家瘋狂的在已經很狹小的空間裡追逐著越來越少的資源」,於是反而摧毀了台灣的競爭力。

對於個人而言,我想、只有透過放手,從這種單一化的環境中解脫出來,才能夠跳出這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COSCUP 2013 開源人年會門票一分鐘內售罄,搶到票的網友直呼要買樂透!

Posted: 03 Jun 2013 06:08 AM PDT

螢幕快照-2013-04-29-下午2.41.59

即將於 8 月 3 -- 4 日登場的 COSCUP 2013 開源人年會(Inside 為媒體協辦單位),於今晚 8:00 開始售票,給一般觀眾的 800 張門票在一分鐘內即銷售一空(最後報名時間是 20:00:47)。

螢幕快照 2013-06-03 下午8.19.08螢幕快照 2013-06-03 下午8.24.32
來源:Twitter

過去舉辦大型活動,主辦單位與購票觀眾最害怕的大概就是賣票網站掛點,不過這次負責 COSCUP 報名系統的 Registrano 撐住了,讓網友們順利完成報名。呃,也不一定,畢竟票賣完了就是賣完了,買不到的網友只能向隅。

967136_10151484895353207_1686459804_o
螢幕快照 2013-06-03 下午9.04.33
▲ 報名序號第一號的網友直呼:「是不是該去買樂透了?」(來源:Twitter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台灣開發者一直都是很有熱情的,今年初舉辦的 WebConf,四百張門票也是在開賣後四分鐘內即銷售一空(一張新台幣 1300 元),用的系統同樣是 Registrano。

對於網友們好奇 Registrano 有何妙方,能撐住瞬間湧入的網友,創辦人薛良斌(@hlb)的回答倒是很簡單明瞭:「花錢。」

螢幕快照 2013-06-03 下午8.35.17
來源:Twitter

不過台灣另外一家知名的報名系統 Accupass 處理駭客年會報名就沒這麼順利,上週六(6 月 1 日)中午 12 點是第二階段報名開始的時間,但 Accupass 的網站於 11 點 59 分起陸續出現無法連線的狀況,直至 12 點 21 分才恢復正常1

最後,搶到本次門票的幸運得主,好好享受這次的八軌議程吧!

如果您沒有搶到票的話,也可以考慮個人贊助的方案,方案如下:

  • 只要您個人贊助金額:NT $5,000,即可獲得 COSCUP 2013 入場券一張 + COSCUP 限量獨家紀念品 + COSCUP 專屬紀念衣服一件,並名列 COSCUP  2013 特別感謝頁面。
  • 若您願意多贊助,我們十分感謝您的心意!同樣給予您,COSCUP 2013 入場券一張 + COSCUP 限量獨家紀念品 + COSCUP 專屬紀念衣服一件,並名列 COSCUP  2013 特別感謝頁面,請點選您欲捐款的金額選項。
  • COSCUP  2013 特別感謝頁面將依贊助款金額與姓名筆劃順序排列贊助者。

 

2013 COSCUP 開源人年會相關連結

AAMA 台北搖籃計劃公布第二期 19 位創業家名單

Posted: 03 Jun 2013 03:14 AM PDT

491209636503889

「AAMA 台北搖籃計劃」今日公布第二期創業家,Inside 曾經報導過的Womany 創辦人張瑋軒立方行動資訊坊(Gogolook)負責人鄭勝丰,以及身兼 Inside 總編輯的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都受到青睞。

第二期創業家總計 84 位報名,經初選後,有 42 位進入決選,後經導師分組面談,最終在導師群共同決議下,共有 19 位創業家入選第二期搖籃計劃,其中以網路類居多,文創、生活服務類次之。入選創業家將在 7 月 31 日前進行與導師的一對一意向配對,正式展開為期 2 年的輔導交流。

本次入選完整名單如下:

  • 孔嘉業/煥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王照允/台灣健康宅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林宏儒/勝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林昌隆/林三益股份有限公司
  • 林昱丞/京盛宇現代食茶股份有限公司
  • 金超群/Topadmit.com
  • 張瑋軒/五渥米股份有限公司
  • 游智維/風尚旅行社有限公司
  • 黃俊傑/創意引晴股份有限公司
  • 黃韻如/糖話股份有限公司
  • 楊立偉/意藍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雍成書/紳太有限公司
  • 鄭勝丰/立方行動 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
  • 鄭智超/三艾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蕭上農/寶利拾股份有限公司
  • 謝銘元/艾絲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魏玉萍/弋果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譚景文/台灣鄰鄉良食永續農產有限公司
  • 蘇 浩/史畢派司有限公司

AAMA 台北搖籃計劃由詹宏志先生領軍,今年邁入第二屆,第一屆的創業家入選名單可點此觀看完整資訊可參考 AAMA 官方網站

不知道要吃什麼?打開 Foodie 讓網友幫你決定(更新)

Posted: 03 Jun 2013 01:23 AM PDT

558898_126755407516250_12659790_n

圖片來源:Foodie 餐廳美食特色

台灣人愛吃,只是,儘管街頭巷尾各式餐廳林立,但不知是多得令人手足無措,無從選擇起,還是地雷太多,讓人失去隨機踏進某家店裡冒險的勇氣,我們老是不知道要吃什麼。Facebook 上「朋友老是問我台北有什麼好吃的餐廳」粉絲專頁 7 萬多個人按讚,可見許多人都有同樣的困擾,因此查詢餐廳的 app 族繁不及備載。不過,好不容易靠著這些 app,千辛萬苦敲定餐廳,坐定位置,翻閱眼前菜單,我們往往再次迷失於琳琅滿目的選項裡。

前幾天一款美食 app——Foodie 在 app store 上架,企圖拯救在菜單前茫然無措的我們。設計跟上時下最夯的扁平化潮流,功能更是簡單到極致,開啓 app 不囉唆,沒有任何其他按鈕也無搜尋功能,一整排全是使用者所處位置附近的餐飲店,既有平民小吃也有大飯店。

2013-06-03 12.59.00

大概是為了製造話題,Foodie 設置了一家特別的「餐廳」——「總統府」,堂而皇之出現在首個選項,點進去後長這樣:

2013-06-03 15.25.17

毒澱粉、媒體在拍你打瞌睡、被菲律賓耍、毒水母友善多了⋯⋯是的,從這串一看就知道是中肯惡搞的敘述中,您應該已經瞭解這款 app 的特色——使用者可為「餐廳」設定菜色「標籤」,並且開放全民公投,好吃就請投下神聖一票,累積愈多排得愈前,成就集眾人智慧的美食指南。

回過頭來看看貨真價實的餐廳,以手串本舖串燒為例,上側為店家地圖位址,Foodie 也收錄電家電話方便使用者直接詢問。下排就是重點了,青椒起司肉捲、嫩雞腿肉等等都是蠻受歡迎的菜色,使用者可點選右上角的黃色標籤新增滿意的餐點,也可以按下已存菜色旁的愛心,表示自己推薦這道菜。

2013-06-03 15.21.07

Foodie 5 月 30 日正式推出,才沒幾天便登上 iOS 「美食佳飲」排行榜冠軍,不過盜取資料的爭議馬上隨之而來:美其名以網友自發性推薦餐廳菜色,但旋即遭已富盛名的愛評網工作人員指控餐廳資訊完整複製自愛評網,並且有圖為證:

圖片來源:Daphne Lu Facebook

上圖可見 Foodie 的餐廳列表中出現生活資訊網站「愛評網」的選項,推薦「菜色」令人摸不著頭緒,「回饋金」、「消費憑證」、「享回饋」⋯⋯,與愛評網自家 app「愛評生活通」的「推薦菜」欄位內容不謀而合。愛評網工作人員 Daphne Lu 批評1

年輕團隊,有理想很好、有創意更好!我們不擔心市場上有同類型的APP冒出頭角,但是有理想、創意的前提,是要尊重別人,資料不夠想要有別人已經累積現成好的資料,可以,來談授權、談合作。但為什麼要偷爬別人網站的資料?卻又未事先通知、獲取授權呢?這樣靠著愛評網以及網友們辛辛苦苦累積來的資料來爬上第一名?光榮嗎?

目前愛評網創辦人 Erica Yeh 在 Facebook 上表示已與 Foodie 團隊聯繫2,若有後續發展,Inside 將隨時更新。

更新:Foodie 共同創辦人 Bruce Lee 已於本文留言處針對擅自抓取愛評網資料做出回應並致歉。截圖如下:

123

相關 app 下載資訊

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創造它

Posted: 02 Jun 2013 09:13 PM PDT

thor_paramount_pics10

If you have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Abraham Maslow

「如果你擁有一支鐵垂,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像是釘子。」

鄭鎧尹(Keynes Cheng)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畢業,現職為  iKala 的產品設計總監,其部落格為 MMDays 以及 UIUI。在人機介面互動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 HCI )的研究領域深耕五年的  Keynes,近期在  SlideShare 上分享了他在 Robin's Lab 的研究成果,透過兩個長達五年的研究案例,說明如何透過設計的一連串設計過程,將新的技術(Cool Technology )轉化為新的應用(Cool Aplication) 。

本文整理自 Keynes 在 SlideShare 分享的簡報,以及 5/29 於台大管院一號館 101 教室的演講內容。

設計未來介面的過程

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以為設計一個很酷的科技應用,其過程應該是長成這樣:

slide-9-638圖片來源:Keynes

 

但事實上,過程往往是長成這樣的:

slide-10-638圖片來源:Keynes

Keynes 用了兩個他們開發應用的實例,來說明這段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MemoICON 的故事...

Keynes 舉了自己過去的例子:他於 2008 年開始打造一個多點觸控的面板(multi-touch table),並且覺得這個技術很酷,但面臨了一個問題:該怎麼使用這個技術於生活之中?

因此 Keynes 所在的團隊將此技術先應用於朋友所舉辦的互動展場上,並且看到了這麼多人對這項新技術的熱情。這讓他們覺得,這項技術的潛力,應該有比做展場互動還更棒的生活應用才是!於是他們開始腦力激盪,並試著想出新的點子來做新的應用,經過一連串的過程,最後他們終於構思出結合日常生活用品和多點觸控的技術,這個點子又瘋狂又酷。接著,他們又花了幾個月來打造這個技術,並取名叫 MemoICON ,並在 2009 年的 SIGGRAPH Aisa E-Tech 上展示。不過將很酷的應用化為研究成果,仍是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因此,透過好幾次的辯駁和討論,他們才能真正地萃取出對於全人類而言最俱有貢獻地創新之處。循環大致如下:

slide-34-638

任何研究都是一個循環的過程(Iterative Design),需要不斷的腦力激盪、打造原型,並修正方向。在研究的領域中,這是相當競爭的,有些點子在十年前就已經被提出,因此,需要找出真正還未被解決的問題,並證明自己的解決辦法是有意義的。

最後他們想到,讓日常生活物品在使用者非常熟悉的工作環境中,成為隨手可得的臨時輸入操作器(Alternative Controllers),於是真正的創新點就這樣誕生了。

互動的研究是要落實於人類的生活之中,因此雖然是探索未來的互動技術,但是為了瞭解怎麼應用於生活之中,因此仍然是要做使用者環境的現場調查(field study)以及實際觀察使用者的實際工作狀況。他們觀察的對象包括 33 位受試者(17 位男性和 16 位女性),背景從設計師、商業、到工程師都有,調查結果如下。這些實際的調查結果都有助於讓他們設計可以真正融入使用者生活中的原型(prototype),並得以做適當的調整,來發揮此科技最大的優點。

他們打造了可以互動的原型,並用來激發使用者對未來的想像,但他們發現,其中最重要的過程還是要和使用者接觸。打造完原型後,通常會透過使用者測試來做驗證,這方面的細節講者先在此演講中跳過,讓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下載他們的 Paper 來深入瞭解。

slide-49-638上圖是將多點觸控桌的技術從技術端一路透過原型打造、修正的完整研發過程,您可以觀察到,創造一個真正有意義以及創新的應用,是需要透過不斷的設計循環過程的(iterative design)。

NailDisplay 的故事

另外一個故事從 Kinect 開始。

2010 年,Keynes 覺得這個裝置很酷,於是他從朋友那裡借了幾台來玩,又同樣的在朋友的展示會上測試。他所在的團隊甚至參加了一個比賽來展示他們有趣的點子:用身體當做樂器。做完測試之後,他們發現到 Kinect 的一些缺點。其中最重要的是Kinect本身不具備可攜性,並且Kinect是透過電腦視覺來實現此一技術,因此很大一部分限制了使用者可以操作的姿勢跟維度。因此,他們腦力激盪想出了一些點子來取代這項技術。他們想出了更瘋狂的點子:何不讓身體的皮膚直接當作輸入資訊(input)的介面,聽起來更棒吧!

於是他們發明了一個新的穿戴式裝置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並獲選進入 UIST(HCI 領域中的兩個頂尖國際會議,於每年秋天舉辦),並強化這個裝置,在 SIGGRAPH Asia E-Tech 中展示。在蒐集完回饋後,他們將裝置升級,並參加了龍騰微笑創業競賽,獲得評審們一致高度的認可,而抱回了當年的最大獎。由於這個原因,因此他們對穿戴式的互動裝置開始有高度的興趣,這感覺起來甚至比 Kinect 還好。隨後延著此思考方向,Keynes 所在的團隊發明了 NailDisplay 並獲得 CHI 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之外,也獲得了 New Scientist 以及路透社的報導,並被台大列為重大突破的研究而列於校刊之上。

slide-68-638 (1)

未來一直在那裡

The future is already there,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William Gibson

「未來一直在那裡,它只是並非均勻分布的。」

最後來總結一下,該如何設計未來的應用?

首先,你必須有瘋狂的想像力(think big and wild),多讀、多探索、多討論能夠幫助你很多,像 Keynes 提到,自己每週會閱讀上千篇科技、設計相關的文章。接下來,你必須能夠並喜歡打造出各個階段的原型,測試你手上所握有的技術的特性,並不斷地根據技術的特性以及使用者的回饋修正原型。最佳的解答往往不是源自於最初的想像,而是誕生在循環的設計過程中(Iterative Process)。第三,你必須及早和你的使用者接觸。使用者介面就像一個活塞,科技的力量可以多大,取決於技術被了解和使用的程度。你永遠可以透過創造新的介面,來創造新的技術。

The best way the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Alan Kay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它。」

Keynes 強調,萬丈高樓平地起,未來不能只是存在於幻想中,而是要從打造原型開始逐步修正。期待每個人都能想像,並且參與打造未來的過程。

P.S. 最後,Keynes 想要感謝他的指導教授陳炳宇(Robin)老師,感謝他這些年的指導;並且感謝他的最好的研究夥伴 Howie,他們一同探索了這未知的領域。其他他想要感謝的人,也附註於此

 

新創團隊,請用故事來說服我

Posted: 02 Jun 2013 08:32 PM PDT

圖片來源:Flickr

做創業公司,你需要四個作用截然不同的故事。

  • 故事一:致投資人;
  • 故事二:致團隊;
  • 故事三:致媒體;
  • 故事四:致大眾。

故事一:向投資人推銷

以創投和天使投資人們的行事風格,他們通常不是要投資某個特定的科技產業,而是會投給某個散發創新潛力,並能使用創新方法來解決迫切難題的團隊。所以,你的故事需要證明你有這兩種能力。

向潛在投資人推銷,一定要使用精簡、可信、優雅的解決方案,可以把你的創新概念濃縮到四個詞以下,朗朗上口,並且與眾不同。

舉個例子,一家試圖進入綠色能源微拍賣產業的企業可能會把自己設想成多個模型的混合體。那麼,為了吸引投資人注意,與其說自己是「綠色能源行業裡的 Napster 公司(該公司最後慘淡收場)」,不如簡化為「P2P 綠色能源拍賣」。

在好萊塢,這種小短句被稱為「故事梗概」。故事梗概貫穿編劇、製作人和工作室負責人的生產線工作,是所有人決定閱讀劇本的第一步。這條「故事梗概」必須體現你的創新理念,而一條爛句子會「毀了整齣戲」。只有努力通過「故事梗概」的初審,才能有機會展示你整個 idea。

因而,請反覆閱讀和琢磨你的「四字故事」,直到寫出適合你創業公司的那個故事。

好,現在你設計好了一個不錯的投資人故事,不過,你的工作還沒完。接下來,你需要把這個故事變換一下,來幫助你跟團隊、媒體和大眾解釋你創新努力的價值。

故事二:管理你的團隊

這個故事可以作為你的團隊檢測商業決策的重要支點。比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Google 的這句「匯整全球資訊」(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就在這點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Google 的工程師們因而能夠掌握「在公司應如何獲得成功」的整體原則。

請試著將你上述的「四字故事」轉換成適合公司、部門、團隊和個人不同層面的「四字故事」。

回到「P2P 綠色能源公司」的例子。

  • 公司層面:大家的綠色能源。
  • 設計團隊:及時的(能源)訊息,更好的(能源)決策。
  • 團隊成員 Eunice Ives:設計更好的需求檢測警示。

這樣,員工 Eunice Ives 就可以透過回溯這條故事鏈,說清楚她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何要這樣做,明白她在團隊和公司中的角色以及該公司在市場上的角色。

把這些結合在一起,Eunice Ives 就可以把整個故事講給同事、朋友、經理以及她自己聽了:「我在設計新的需求檢測警示,來幫助使用者獲取及時的訊息,從而做出更好的能源決策。我們做這些,是希望將來有一天,無論何地何人都能用上綠色能源。」

故事三:與媒體溝通

面對媒體,你需要用一組小故事(比如關於個人、公司成長的故事)來解決當下某些焦點。有時候,這些故事可以關注使用者需求,以及解釋你的產品是如何融入更廣泛的文化層面。有時候,這些故事也可以由當下焦點引申到公司的核心價值和目標。

部分的媒體故事將出現在公司的官方 Blog,剩下的部分存在於與媒體的非正式對話、公開的評論、決策層簡報、演講、產品描述、App 商店描述,甚至使用者支持團隊的回應中。

故事四:引起大眾注意

最後,你需要一個故事來告訴大眾為什麼要關注你的產品,這就是你的大眾故事。請忘掉那些功能描述、統計數據、App 更新和功能改進吧,你需要的只是一個「解決人的基本需求的故事」。

請講個有趣的、悲切的、恐懼的或愚蠢的故事吧——不過,首先是個基於人需求的故事。暫時擺脫技術細節,專注在展示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的證據吧!

講給媒體、團隊和投資人的故事都很難激發大眾愛上你的產品。這樣的故事中有一些​​可能看起來像大眾故事,尤其是記者撰寫的著眼於使用者利益的的故事,或是關注人性需求的投資人故事。但是,它們中沒有一個可以直接用在潛在使用者上。你需要寫一個特別的故事,來顯示你的產品可以為大眾帶來更好的生活。

最後,如果你發現你的產品無法確實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那麼,就請改進產品功能,改變公司模式;如果這都行不通,那麼,您還是轉行吧!

VIA: medium.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