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程式開發者們最常說的10大謊話” 與新的 4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程式開發者們最常說的10大謊話

Posted: 31 Jan 2013 07:58 AM PST

programmer

 

(Photo by CEThompson

國外知名的問答網站Quora上最近有人提出一個問題:程式開發者們最常說的謊話是什麼?發問者先把自己認為的寫出來:

  • 這是hack,我晚點會修好(This is hacky, but I'll fix it soon.)
  • 這很簡單呀(This task will be easy.)
  • 我快做好了(I'm almost done.)
  • 如果有Bug,不可能是我寫的(If there's a bug, it can't possibly be in my code.)
  • 我會在下次版本釋出時再加測試(I'll add the Unit Test case in the next release.)
  • 我會晚點再做註解與文件(I'll comment and document my code later.)
  • 這不是Bug,這是功能(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
  • 我會在下午前完成(I will finish it by evening.)

以下則是在網友們所提出的:

  1. 我以後再給程式碼加註解。
  2. 只是臨時的做法,正式版本裡我當然不會這樣寫。
  3. 這已經開發完了。只剩下幾個小問題需要處理。
  4. 這很簡單,我幾天就能完成。
  5. 開發者:這需要10天。老闆:5天能完成嗎?開發者:可以!
  6. 待辦事項(TODO)
  7. 在我機器上是好的…
  8. 這不需要測試,這肯定是好的!
  9. 以前就有這個問題。
  10. 只需要改一行程式,不會影響其它程式的
  11. 這是硬體問題,跟軟件沒關係。

而還有其他經典的程式設計師們會講的話:

  1. 見鬼了….
  2. 以前從來沒出過問題過
  3. 昨天還好好的。
  4. 這怎麼可能?
  5. 一定是機器出了問題。
  6. 應該是資料有問題。
  7. 我好幾個星期都沒碰這塊程式了耶!
  8. 你一定弄錯了版本。
  9. 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測到。
  10. 這不可能是因為它引起的。
  11. 本來好好的,只是沒測試過。
  12. 為什麼你會覺得應該出那個結果才是正確的?
  13. 你做了什麼才讓程式出錯的?
  14. 這問題我改了呀!

這些你聽過哪些呢?還是有想要補充的呢 ^^

部份參考翻譯參考自:程序员的十大谎言

籃球版「魔球」:Kobe 持球越久越容易輸球

Posted: 31 Jan 2013 01:11 AM PST

kobe-bryant-debuts-lakers-nike-kobe-8-system-01圖片來源:Flickr

數據分析在一直是網路上熱門的議題,除了金融交易、電子商務、廣告行銷、醫療用藥以外,也有運用在運動界的例子,例如電影「魔球」。那若是運用在籃球上呢?Simply Statistics 就在自家部落格中,運用數據,做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分析。

湖人隊先前吞下了四連敗,終於在最近的一場比賽終止。比賽中,Kobe Bryant 全場只出手 10 次,只拿 14 分,追平本季最低得分,但卻是本季單場最高共 14 次助攻,讓湖人以 102 比 84 取勝爵士,終止 4 連敗。從比賽結果來看,比起靠 Kobe 投球追分,湖人更需要 Kobe 傳球。這似乎意味著湖人若要獲勝, Kobe Bryant 的控球率相對必須下降。

Simply Statistics 的編輯 Rafael Irizarry (註一)認為這很有意思,近日在自家部落格中,試圖用數據證明「如果 Kobe 持球率越低,湖人贏球率越高」。

kobelakers1-300x300圖片來源:Simply Statistics

該圖顯示了 Kobe 的投籃率(百分比)變動,和湖人隊總得分之間的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示,每當 Kobe 多了 1% 的投籃率,湖人隊的得分差就會下跌 1.16 分(誤差值範圍 + / -- 0.22)。這也表示,當 Kobe 有 15% 的投籃率,湖人隊比其平均得分高了 10 分左右;而當他有 30% 的投籃率(這在比賽中並不罕見),湖人對比其平均得分少了 5 分。

當然,這樣的數據分析結果,反應的也不只是針對  Kobe 和湖人隊之間而已。 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在一般情況下,一個球隊的攻擊若能更平衡的分布在球員身上、發揮團隊合作的優勢,球隊也能有更高的機率獲勝。

數據分析請參考這裡

註一:Rafael Irizarry 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他和其他兩位教授共同經營部落格 Simply Statistics 。

在台突破 1200 萬使用者,LINE 將深耕在地服務,成為智慧生活平台

Posted: 30 Jan 2013 11:43 PM PST

LINE 2
NHN Japan CEO 森川亮(左二)、LINE 事業部總經理姜玄玭(右二)、
LINE 台灣辦事處副總經理陶韻智(右一)、LINE 台灣辦事處資深經理陳佳聰(左一)
(照片來源:LINE 提供)

不久前全球使用者剛突破一億的社群通訊服務 LINE 於昨晚在台北舉辦了「LINE 2013 New Year party」,並宣布了今年在台灣的發展計畫。NHN Japan CEO 森川亮先生也來到台灣,他表示台灣因為使用者很多,今年很可能成立辦公室,但更切確的時間、細節都還不確定。

line-2013-taiwan-720

2013 年 LINE 除了持續發展遊戲、行銷、在地生活等面向的服務之外,LINE 台灣副總經理陶韻智在受訪也指出,「行動支付」也是 LINE 一定會做的發展方向(當然,要怎麼做是秘密)。

照片LINE 事業部總經理姜玄玭(右)與 LINE 台灣辦事處副總經理陶韻智(左)。

登台一年半使用者突破 1200 萬

line-2013-taiwan-1

過去一年 LINE 可說是交出了一張相當漂亮的成績單,除了接觸全球 231 國的使用者、在 41 國 App Store 取得排行榜第一之外,目前日本使用者已經超過 4000 萬,在台灣的使用者也超過了 1200 萬,每月活躍使用者達 85%,在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的滲透率超過 90% 以上,與泰國同為日本以外最大的海外市場。

LINE POP 兩個月內全球下載數突破 2000 萬

除了本身的通訊服務之外,LINE 在遊戲和行銷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去年 11 月推出後引發風潮的遊戲 app「LINE POP」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取得亮眼成績的遊戲,兩個月內即達到 2000 萬次的下載成績。我們經常可以看見 App Store 排行榜經常被「LINE 系列」app/遊戲攻佔的情形。

陶韻智表示,目前 LINE 已經與台灣的遊戲公司和獨立開發者接洽,希望台灣行動遊戲能透過 LINE 平台走向國際。

發展在地化的深度服務

LINE 台灣資深經理陳佳聰表示,目前 LINE 的 24 個藝人官方帳號已經累積了超過 360 萬的粉絲;除了藝人官方帳號之外,台南市政府也在 LINE 開設帳號(目前訂閱人數已超過 26 萬人)推廣市政,他們是除了日本首相府之外最早與 LINE 合作的政府單位。

陳佳聰也提到與 LINE 合作的企業表現,例如富邦與樂天,兩家公司的官方帳號都在兩個月內就突破 200 萬訂閱數。由企業與 LINE 合作共同推出的四組貼圖,目前在台灣下載數已經超過 900 萬,累積使用次數為 6700 萬次。

LINE 今年在台灣的目標就是要加深與企業的合作,例如他們會與空中英語教室合作,推出每日一句學英語的服務。而繼 Ettoday 與 Nownews 之後,Yahoo!奇摩也在今天上午宣佈在 LINE 推出 Yahoo!奇摩官方帳號,三小時內訂閱數就超過十萬。

陶韻智也表示,LINE 的目標是要成為「智慧手機生活平台」,未來會在台灣推出更多音樂、購物、叫車、語言學習等生活類服務。

將推出「企業贊助貼圖序號」,強化線上、線下互動

LINE 台灣副總經理陶韻智透露,今年 LINE 將推出全新服務「企業贊助貼圖序號」。以後消費者購買實體商品時,將可掃描包裝上的 QR Code 到 LINE 兌換貼圖。「以往官方帳號是將線上使用者帶到線下消費,貼圖序號則是將線下使用者再帶回線上進行互動。」

國際市場發展計畫

LINE 事業部總經理姜玄玭先生指出,發展中國市場是 LINE 2013 年的目標,而相較於亞洲市場的佳績,姜玄玭認為雖然他們在歐美市場起步較晚,但未來的發展他們則是抱以樂觀的態度看待。

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

會後記者採訪的時候有人提問,好奇 LINE 如何看待 Facebook、WeChat 等「對手」,然而姜先生還是回應道:比起競爭對手,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LINE 的目標是持續推出受到使用者喜愛的服務。至於有人問到是不是要繼續代言人的計畫,他則是很幽默的回應:「謝謝你提醒我們要做這件事。」

LINE 在台灣的角色

LINE 可以說是繼 2009 年 Facebook 之後,另一個在台灣迅速受到廣大歡迎的外國社群服務。而我們知道 LINE 過去是 NHN Japan 團隊受到日本 311 地震的啟發而開發出來的 app,在台灣除了有地震,也經常在夏季遭受風災襲擊,我們不禁好奇,有了與台南市政府合作的經驗,是不是未來 LINE 在急難救助上也能有所發揮呢?

黑莓機聘請Alicia Keys擔任全球創意總監

Posted: 30 Jan 2013 11:12 PM PST

2670031591_69ef759157

 

(Photo by Infosjoerd

昨晚,當黑莓(RIM已正式更名為BlackBerry)CEO Heins 請出其全球創意總監Alicia Keys 時,ifanr 編輯們正在直播發表會,有人直呼:

「黑莓這下玩大了。」

一位14歲開始進行創作的歌手,Keys在音樂領域的優秀表現有目共睹,只是,科技領域,合適嗎?The Verge則認為聘請名人當「創意總監」可不是什麼好兆頭,至少,這個選擇曝露出黑莓所處的位置。

聘請名人,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虛」的方法,名人光環從某種程度上讓消費者覺得更物有所值。不過,選擇名人創意總監,這通常是被踩在腳下的牌子才採取的策略,比如聘請Lady Gaga 的拍立得、僱用Swizz Beats 的Reebok。而黑莓早在2010 年就將Will.i.am 請上舞台。

而這些名人又能真正地為公司帶來什麼呢?Lady Gaga 可曾幫助拍立得創造更好的產品嗎?她用過公司產品嗎?……這種方法多空洞,大家心知肚明。但黑莓此舉卻曝露出自己對公司真正的創意團隊是多麼沒信心。擁有一個歌手創意總監,這聽起來很酷,但大部分科技公司都不酷,它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酷。

最棒的那些公司確實做出了很酷的產品,但這也不是黑莓的強項。黑莓最成功的產品始於商務需求,而非流行。問題的關鍵在於,產品並不真正需要是酷,需要的是能正常運作。你越是努力想讓人們相信它是酷的,人們則更加質疑它能否正常運行。

黑莓真正應該做什麼?The Verge 認為當背水一戰,外人也許希望黑莓重新樹立品牌或者拋棄硬體以減少虧損,專注作業系統,但這個主意在公司內部看來則像是有條件投降。即便這是個明智的主意,公司也不想退讓。

試想一下你是Heins,當公司力圖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存活,當你選擇破釜沉舟,你如何讓消費者相信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說實話,昨晚的發表會上,我更希望Heins 介紹更多Q 10 的訊息。如果它是這麼一部手機:全鍵盤高效率、觸控螢幕、可以使用基本應用程式、電池能撐上一天不讓人擔心,再加上還蠻讓人驚豔的「BlackBerry Hub」,我對黑莓的未來將有更多期待。

編按:關於「創意總監」之類的職務,蘋果執行長 Tim Cook 在去年 12 月接受彭博商業週刊採訪時曾經指出

A lot of companies have innovation departments, and this is always a sign that something is wrong when you have a VP of innovation or something. You know, put a for-sale sign on the door. (Laughs.)

很多公司都有創新部門,只是當一間公司裡有創新副總或是類似的職位時,通常都是已經出問題的徵兆。你知道,通常都是在門板掛上「拍賣」的時候(笑)。」

你還信任 Google 和蘋果嗎?美國人說:不!

Posted: 30 Jan 2013 08:53 PM PST

medium_14401063圖片來源:flickr

Ponemon Institute 今天發表了「最受信賴的公司 20 強報告」。科技公司當中,HP,亞馬遜和 IBM 成績較好,分列二、三、名,同時上榜的還有 eBay,微軟還有 Mozilla。網路巨頭 Google、蘋果,還有 Facebook 紛紛落榜。

同樣的調查,排名結果和 2011 有所不同。2011 年, Google 的排名是 19,蘋果則是第 14。而 2012 年,這兩家公司都落榜了。另外唯一連年落榜的是「社交巨人」Facebook,它已經有好幾年沒有上榜了。

至於落榜原因?想必各位讀者已經心裡有數——隱私、隱私還是隱私。

這份調查的樣本容量為 7000 名美國人,其中半數人有過如下想法:認為某些公司運作中有不誠實的做法,將他們的個人資訊資料外泄了。這種不信任感來源於哪裡?來自於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舉個例子,在過去一年,涉及 Google 的隱私條款以及問題的報導和討論有 19 萬條,從對隱私條款的質疑,到針對各種新產品,例如 Google Drive、Google Glass 隱私保護的擔憂層出不窮。

蘋果也不例外,由於 Path 被曝出私自上傳用戶的通訊錄,蘋果被指責為沒有做好監管的責任。蘋果的 CEO Tim Cook 在 2012 年曾 2 度被要求指派代表到華盛頓,向國會解釋手機的隱私保護問題。

至於 Facebook,大家就更心裡有數了。Facebook 擁有使用者個人所有的資料——名字、地理位置、日常活動、圖片,和社交活動。加上他們含糊其辭的隱私政策,VentureBeat 更是認為,使用者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成見,相信自己的資料早已經被 Facebook 出賣了。

這項調查還發現了一點,美國人民最大的隱私擔憂,還來對自政府不信任。而最不受美國人民信任的兩大機構,分別是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以及美國國土安全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