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開源框架 A-Frame:只要增加一行代碼就可以製作 VR 網頁” 與新的 9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開源框架 A-Frame:只要增加一行代碼就可以製作 VR 網頁

Posted: 20 Dec 2015 03:54 PM PST

5676946359663

本文原載於雷鋒網,Inside 授權刊登。

近日,Mozilla 旗下的 VR 研究團隊 MozVR 推出開源框架 A-Frame,幫助開發者更容易完成 VR 網頁的製作,而無需花時間學習複雜的 3D 繪圖標準 WebGL。

具體來說,開發者只要增加以下這行代碼,然後通過使用熟悉的 HTML 代碼,便可以組成 VR 網頁的基本組件。如下:

<script src="https://aframe.io/releases/latest/aframe.min.js"></script>

根據 MozVR 團隊的介紹,A-Frame 框架在 WebGL 協議下運行。這將意味著,通過 A-Frame 打造的網頁能夠跨平台使用,包括電腦與手機。目前,A-Frame 支持 Oculus Rift DK2 和 Cardboard 類的手機 VR 設備。MozVR 團隊表示,日後 A-Frame 將會對更多的設備提供支持,比如 HTC Vive。

對此,MozVR 團隊的管理階層 Joshua Carpenter 表示,A-Frame 的價值在於降低 VR 網頁的開發難度。

「大多數網頁開發者會因為複雜的 WebGL 而無法開展 VR 網頁的開發工作。但現在只要使用 A-Frame,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只要在他們原本的代碼上加上一行就可以進行 VR 網頁的開發了」,Carpenter 說。

除此之外,Carpenter 還說了一句頗為感人的話。他說,「如果我們關心 web 而且認為 web 技術非常酷炫,我們不應該等待 VR 產業成熟之後再研究 VR 網頁,因為這一過程可能會長達 5 年之久,我們必須籌劃未來。」

目前,關於 A-Frame 的更多資料,比如使用指南、案例模型等已經發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A-Frame 的官網詳細瞭解或者下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Gogoro 大利多?桃園市政府宣佈開放電動二輪補助名額無上限

Posted: 20 Dec 2015 04:29 AM PST

gogoceo

Gogoro 第一家桃園門市在 12/19 正式開幕,而桃園市政府更發出新聞稿表示,『桃園市政府將全力支持 GoStation電池交換站的佈建,並率先於桃園市政府充電專區、GoStation電池交換站,提供市民使用低碳交通工具的便利性。』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在新聞稿裡指出:「空氣污染與環保減碳在城市管理上是一項重要議題,綠色城市一直是桃園發展為國際化都市的重要指標之一。本市府也將持續開放市民購買電動二輪車無上限的補助名額,及全國最高額的補助政策,期盼市民可以一同響應,大幅降低車輛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並帶動桃園城市轉型、進步,成為綠色模範城市。」

桃園市政府在新聞稿裡提到,「為了提供電動二輪車更友善的停車環境,市府交通局將在桃園市各公有處停車場及路邊機車停車格,規劃增設電動機車專用停車格,並在車站、捷運站、公有停車場等交通樞紐地區,及區公所、圖書館、工業區等公家機關合適場域,開放增設充電與電池交換站,更將積極的鼓勵公務機車增(汰)購電動二輪車;以及推展桃園在地觀光、低碳、創新產業的互聯發展,以提供桃園全體市民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加速桃園實現綠能智慧城市的願景。」

Gogoro 於北臺灣目前共有 10 個實體門市以及 105 GoStation 電池交換站,以目前經濟部工業局的網站資料顯示,過去一年銷售的電動機車裡,Gogoro 以 30.78% 的銷售市占率遙遙領先其他單一機車市占率。

gogoro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新創團隊及部落客應該要注意的旅遊法規

Posted: 20 Dec 2015 03:56 AM PST

police

(Photo Credit : 路透社)

作者介紹:Kevin Tsai,英國MBA畢,曾任旅行社業務、領隊、產品等超過15年及網路媒體、行銷、企劃、社群等13年。帶團去過35個國家,擁有領隊證、旅行社經理人執照及教育部高教司講師證,專研網路旅遊模式及創新社群行銷。

今日參與了RTM泛旅遊的新創PITCH活動,上台發表的團隊都非常的有熱情及具創意,整個活動很棒很成功,但是我聽到有許多的經營模式都處於旅遊法規的危險地帶,昨晚在Facebook看到一則友人分享的貼文 “個人分享旅遊活動被開罰9萬!有關單位沒有勸導 罰單限十天內繳清”,沒多久時間這則也在旅遊新創圈引起熱烈的討論,這邊我就來整理一些該注意的旅遊法規。
其實這篇文章所提到的也不是現在才發生,幾年前也有某些部落客被檢舉過,另外早期有一些入口網站及團購網站也是一樣非法販售旅遊商品而遭到檢舉並下架,底下是我常在一些新創的場合或是私底下被問到一些相關問題…

Q : 所有的旅遊商品都只有旅行社才能賣嗎?

A : 簡單來說就是國內外機票、套裝旅遊行程及自由行等有包含交通及行程安排,需要有一些旅遊專業知識操作才能處理的,且依規定是一定要簽訂旅遊契約書,這些類別的產品非旅行社是不得販售的,而販賣訂房住宿或門票來看,並沒有所謂的專業度,觀光局也不會要求要簽訂旅遊契約書,這類商品在一般的購物網站或團購網站上賣就沒問題了。

相關法規 : 發展觀光條例第 27 條
相關新聞 : 知名團購網 違賣遊輪行


Q : 租車或包車的的司機可以進行導覽做景點觀光解說嗎?

A : 以現行法規是不行的,只有旅行社才能安排行程及導遊解說。在台灣最大的出租車業者應該就是台灣大車隊,他們除了成立旅行社外,也鼓勵司機去考導遊執照,如果公司有接到觀光客就會請這些有導遊執照的司機去接待。

相關法規 : 發展觀光條例第 27 條
相關新聞 : 小黃包車環台 殺價搶市亂象多

Q : 有旅遊網站在招募在地達人帶觀光客導覽,我想加入賺錢可以嗎?

A : 在台灣以現行法規是不行的,但觀光局要查也不太容易,萬一真的被抓到的話,就說只是帶朋友玩就很難被舉發,當然如果你有導遊執照當然就沒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你領的導遊執照是哪種語言的? 像華語導遊可帶領華語地區的觀光客在台灣旅遊,如大陸地區,香港,澳門等華語地區之觀光客,還有外語導遊是依照考試時所選擇的語系,帶領這個語系國家的人在台灣旅遊,例如:日語組的導遊可以帶日本地區的觀光客,也可以帶華語地區的觀光客在台灣旅遊,再提醒的是就算你有導遊執照,你還是不能自己私下接待觀光客,因為你必須是受旅行社所僱用才行。如果你是在別的國家要當在地達人,這就要看當地國家的法令,而現在很多國家都開始在抓所謂的無照黑牌導遊了。

相關法規 : 發展觀光條例第 59 條
相關新聞 : 導遊抗議自由行 觀光局:全力維護導遊權益

Q : 我可以在我的部落格揪團並收取團費嗎?

A : 有些旅遊達人或是旅遊部落客,直接在他們自己部落格上發表揪團的文章,並且直接收取團費,這個很明顯的就是違反法規,根據《旅行業管理規則》,合法旅行社用網路招攬生意時,要留下旅行社名稱、地址、電話、註冊編號及代表人姓名等資訊",所以如果有跟旅行社合作的話,只是在網路上號召及分享行程,並註明合作旅行社的相關聯絡資訊,讓消費者直接繳費給旅行社,這樣就沒問題了。

相關法規 : 旅行業管理規則第 32 條
相關新聞 : 旅遊達人網路招團收費觸法

Q : 旅行社靠行合法嗎? 牛頭揪團合法嗎?

A : 什麼是靠行? 如果你到一家旅行社的辦公室去看,如果有的人穿著很隨便、坐位擺設凌亂不規則、同一家公司拿出來的名片印法不一致等,這家就有可能是靠行旅行社,另外靠行的只需要付給旅行社一張桌子約6000元左右的靠行費,影印傳真費用另收,其他的招團攬客自己來,且財務獨立。旅行社靠行是長久以來處於法規的灰色地帶,按照《旅行業管理規則》來看是不合法的,但誰會自己承認是靠行的,而且萬一出問題的話,提供靠行的旅行社還是要負全責,不可以只推給靠行者身上,所以這樣的業界生態就一直到現在都還很普遍。那什麼是牛頭呢? 就是有的人很熱心、人緣好、有些旅遊經驗,號召親朋好友共同出國旅遊,會幫忙收錢收證件,或許賺個免費名額或些許的佣金,但通常還是會找旅行社代辦,只要牛頭不捲款跑掉外,應該也沒什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牛頭自己找遊覽車,自己安排行程並招團收費在國內旅遊,這個就不行了,那遊覽車業者自行招團可以嗎? 答案也是不行的,因為遊覽車業者不能承攬出團業務。

相關法規 : 發展觀光條例第 55 條
相關新聞 : 靠行旅遊牛頭買行程 小心防騙

Q : 我可以自己組團不透過旅行社帶粉絲一起出遊可以嗎?
A : 只要是自己安排規劃行程,接受網友報名且收款就是違法,另外如果未持有領隊執照的人也不能帶團出國旅遊,除非你把安排行程的部份交由旅行社辦理,而自己本身也有領隊證就可以帶團出國 (華語領隊只能帶大陸及港澳地區,外語領隊就不限國家都可以帶)。

相關法規 : 領隊人員管理規則第 15 條
相關新聞 : 「美女導遊」范美拉 遭踢爆竟「沒領隊執照」

Q : 在網路分享或宣傳旅行社廣告違法嗎?

A : 只是分享旅行社的官方廣告當然就沒有違法的問題,但問題在於有的人可能會在幫忙宣傳的時後加油添醋,不小心可能會與原行程產品的規格不一樣,這樣就會遭到檢舉,連旅行業從業人員都會自行在網站、部落格、臉書等網路傳播媒體上製作旅遊商品的廣告文宣招攬民眾參與旅遊行程,但此類宣傳並沒有管理規範,如果文宣內容誇大不實,對消費者權益將無任何保障,所以交通部在今年初修訂了修旅行業管理規則第50條第6款,明定旅行業僱用人員禁止擅自透過網際網路從事旅遊商品的招攬廣告或文宣,藉此確保消費者不會受到不實廣告的影響,保障消費者旅遊品質權益。

相關法規 : 旅行業管理規則第 50 條
相關新聞 : 部落客違法攬客 觀光局開罰9萬元

以上就我在旅遊業及網路營運上的一些經驗提供常見問題的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釐清一些疑惑,如果有其他的相關問題也歡迎來一起討論!! 或許改天也可再來討論有關旅館業日租套房或民宿合法性的問題。

法規參考 :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預算規劃大盲點」,工程師創業者必看

Posted: 19 Dec 2015 04:22 AM PST

8535124582_f9b88c4a62_k(photo by Raul Lieberwirth)

本文來自於 Medium《How to Ruin Your Company with One Bad Process》,TECH2IPO 翻譯

我一直強烈支持技術型的創業人,應該親自去管理公司。但是,我也察覺到工程師出身的創業人,在經營企業過程會犯一個相同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他們根本不會做預算。

你可能覺得我說的很荒唐。什麼?預算?經濟學名詞?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工程師創始人不會做預算?

我可以告訴你,我是怎麼犯下這個錯誤而差點把自己的公司搞砸。

Loudcloud 主要提供網路基礎架構服務。並非吹噓,我們當時發展前景甚佳,面臨最大問題就是供不應求,有太多的顧客想要註冊我們的網站。團隊和我本人每日都在勤懇地工作,不僅為了滿足顧客強勁的需要,也為了搶在競爭對手來臨前開拓更大的市場。

為了讓公司完成這些目標,我仔細設定了工作目標、也設定了完成目標所必須要做的細節工作。而在和公司核心團隊討論後,我很確定自己的這些計劃符合實際,也確定了如果計劃遭受措施後的補救和後援團隊。

接著,我親自向執行團隊去闡述這些計劃。並在得到他們的回饋後(比如需擴張團隊的人數和預算),又對計劃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調整。

(現在,一切看上起來完美無缺對不對?)

來再細分下我的步驟:

  1. 設定企業成長的所必須要達到的目標
  2. 細分目標,然後指派給具體的團隊。讓團隊了解分派到自己具體的目標。
  3. 目標的評估,把目標轉變為各種可衡量的指標,因為數字可以用來作為評估團隊執行結果的指標。
  4. 做一個團隊內的效率評估:確定擴編多少人可以達成目標
  5. 估計執行過程中的所有必要花費
  6. 再重新對收到的回饋,以及行業裡的基準水平做個了解
  7. 針對了解,優化全局
  8. 執行

除非你是一個經驗老道的管理者,否則你都看不出來我這裡的步驟哪裡做錯了。但是,就是這些精準的做法差點讓我公司直接倒閉。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顛倒了不少次序和做法。

我再提醒一次,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公司破產,內部人員混亂,才應該按照剛才的那八步驟去做!

實際上,當我在最初問團隊經理:你們要達成這個目標,都需要什麼資源。就這一句話,已經把整個公司拉到一場噩夢裡。因為每個經理都會以自己團隊的利益出發,去要求整個公司的其他部門為他的利益作出最大讓步。而每個部門經理,在潛意識裡都想在公司內部擴大自己的職權範圍,都想讓自己部門在公司擁有更高的影響力。

你可能會說:「這不可能發生在我們公司!我的員工絕對沒這麼惡劣。」

這不是人性惡劣不惡劣的​​問題,每個人都有眼界和高度上的局限性。僅此而已。而因為這個存在,管理才是難中之難。

FpdCi-BqEz9deYEhlwqokxm2Gvdi

繼續按照剛才的說法,我問了每個部門經理他們需要什麼,部門經理沒有提出非分要求。他們隨後回覆了如何完成目標,那些戰略和戰術顯得非常可靠。但是,另一個噩夢又出現了,那就是部門經理會盲目擴張。

公司為部門製定的目標,本質上都是在現有業務基礎上實現成長。但是,部門經理會無序的開發新市場。比如說,當我說希望部門「增加市場佔有率達到成長」,部門經理就會自然地認為,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完成市場佔有率」,而不是說「在某個重點城市範圍內成長市場佔有率」。

部門經理會對新市場野心勃勃。為了讓 CEO 對他們的擴張計劃動心,他們還會訴說目前嚴峻的形式:「如果我們銷售成長沒有達到 500% 的成長,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卻做到了——那公司就會落後於人。如果我們落後,我們將不再是第一位。如果我們不是第一位,那麼我們將再也無法招到最優秀的人才,提供最合適的價格,或打造最好的新產品。我們將旋入死亡的深淵……」

所有這些可怕的事實,都建立在他們假設競爭對手今年內銷售量成長了 500% 。

FtuteEYAVpRXIjJmOE2cHbdiUTBm

除了團隊經理,當我主動去問團隊:你們要達成這個目標,都需要什麼資源,也會產生微妙的問題。當 CEO 向員工主動提出是否需要幫助,他們就會默認自己肯定能從我這裡得到所有援助。當部門經理從我這裡成功拿到資金和人手,士氣當然會受到鼓舞。但我一旦作出削減預算和人力的決定,部門內部也會立刻人心惶惶。

而比起自力更生,團隊會逐漸發現「內部花費兩週討論一個成本更低的計劃」,遠遠不如去求 CEO 多要點資金,來得更有效率。而我如果想鼓舞這個部門的士氣,不得不掏出更多的錢。但如此一來,現金流和士氣流失都會相同得快。

以上麻煩出現的原因,是整個管理過程中我們沒有設置一個特定的獲利目標,也沒有在全過程裡設置階段和門檻,每個人都以個體的身份運作。其中的花費非常武斷和輕率,可以說每​​個人都能無限量的燃燒現金。

這就是我開頭提出的問題,預算!你在管理中,做足夠的預算和限制了嗎?

與人們普遍的認知相反,嚴格的預算(對資金和人力約束)反而能凝聚公司士氣並形成公司文化。公司文化的首要殺手,其實是過快的僱員人數成長。即使你的新員工無比優秀,或者入職後經過嚴格的培訓——沒有用,公司的文化依舊會顯得疲軟。

有的時候,某些部門在短期內進行大量的人員擴張是必要的。比如銷售部門。但在一些需要內部緊密溝通的部門,比如技術部和市場部,你需要格外謹慎。

舉個例子。如果把技術部在一年內擴大 4 倍,肯定比一年內擴大 2 倍工作效率更好。但與此同時,你不僅需要耗費更多的現金,更重要的是公司文化的凝聚性非常不堅固。新人在最初進入團隊,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做事,而適應公司和團隊的文化需要時間和老員工的指導。如果團隊裡一半人數,甚至是三分之二都是新僱員,整個團隊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文化。

請注意,這一點大公司要特別注意,而人數很少的新創公司也要注意。你可以從一個工程師慢慢變到四個工程師,從兩個工程師慢慢變為八個人。這很好。但是你原本 50 個工程師,突然變為 200 個——請小心!這是危險的信號!

反言之,如果你想建立一個公司文化,也不妨從預算開始入手。這裡有幾個有用的建議,幫助你更好地在設定企業目標,並在隨後的管理和執行中理解「預算」這個概念。

1、設置上漲率

我這裡所說的「上漲率」,並不是「上漲速率」。

如果你想達成某目標,其中涉及到必要花費。那你應該在上個月或者去年的此花費基礎上,設置一個成長速率。比如:我希望今年的宣傳幅度更加猛烈,我願意在去年的廣告費上多花 10% 的預算,去達到這個效果。這個 10% 就是上漲率。

所有的擴張的調整,最好都設定一個限額。

2、設置收益 ​​/ 損失區間

一般收益不需要設置上限,但必須要設置下限。而損失更要設置,最好有個目標年收益和目標可承受年損失。

3、部門工程師成長速度

除非你正在進行專案收購,或者單獨經營一個專案,再或者你正在嘗試讓工程師團隊獨立於公司之外工作——除了這三種情況,否則你就不應該在十二個月內把現有工程師的人數翻倍。

4、工程師部門以外的部門成長速度

首先你要確認好工程師部門和其他部門人數的比例。這樣,你就可以根據工程師部門的人數,設置其他部門的人數。

以上是針對公司全局的「預算設置」,以下是更多細節建議。

  1. 設定了數字指標,就要嚴格執行。必要情況下,再縮減 10%-25%。
  2. 在以上的人數基礎上,去設置每個團隊預算。
  3. 就預算和團隊進行謹慎的溝通。
  4. 向你最初設定的目標進攻!並鼓勵你的部門經理們在預算範圍內完成任務。
  5. 設置備用金。當你確認為某件事投入更多的錢,確實會受到更多的成效時。可以在最終撥給項目經理的金額裡,增加10-25% 的預算。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讀者認為我根本不是一個純樸的工程師,而是一個老奸巨猾的商人。但沒有人比我懂得,假如一個工程師在項目最初就要開始考慮資金,簡直就是噩夢。這會扼殺我的創造力,甚至還會阻礙我創造出一個真正的好東西。

因此,我幾乎是耗費了全部的精力才寫下了此篇文章,把我了解到的東西一覽無餘分享你。簡而言之就是: 一個人的行為處事,是被他的思想和個人因素而影響。而放眼到公司,局部效應會刺激整體,如果對人的管理不妥善,會危害到整個公司。而對人管理的遲鈍,也會把你從一個小而敏捷的公司變成一個臃腫而遲鈍的公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最新的 UX 挑戰:如何讓你的網站有個性化的感覺?

Posted: 19 Dec 2015 03:00 AM PST

2015-12-19 17.27.31(圖片來自於 Netflix)

本文來自 webdesignerdepot《THE LATEST UX CHALLENGE: DESIGNING FOR PERSONALIZATION》,MUX 翻譯,雷鋒網刊載

當使用設備時,用戶希望有獨特的個人體驗。從地理位置工具,到回應某個聲音或者叫別人名字的語音啟動系統,用戶希望擁有一個了解他們喜好的工具。

但是面對可能截然不同的每個用戶,如何設計一個系統或入口?這是今天網頁和行動設計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什麼是個性化?

在數位產品設計中,個性化以多種形式出現。它可以融入廣告、行銷以及網站、遊戲、應用程序的體驗中。

簡單來講,個性化是基於用戶特定偏好來搭配內容,無論他們是否輸入內容。個性化由一些事情觸發,比如調整一個網站或應用程式的設定或允許追踪用戶的行為。

這兩種類型所引發的個性化日益普及,賦予整個網路體驗更多的自定義。這幾乎是一個 Amazon-style 效應,每個註冊用戶的主頁內容來源於自己的慾望、需求和以往的購物歷史記錄。這就是個性化。

個性化無處不在

不知不覺間,個性化已經無處不在,而且會繼續覆蓋更廣的網路領域。

雖然個性化最常見的用途是行銷,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似乎所有的廣告都是針對你能購買的實際物品。越來越多的網站也會對你的個人訊息進行配對。不久前,個性化僅存在於遊戲中,但現在它幾乎涉及到你所有的線上活動。

567029a500078

Facebook 是一個為你訂制個性化線上廣告的典型例子,你甚至不需要去線下購物,你也可以瀏覽我個人帳號上的圖片。螢幕上有兩個廣告,都是關於我連接的服務,因為我有一個 iStock 帳戶,同時我車上有 SiriusXM 電台(可以即時更新的)。這兩個廣告都是根據我的瀏覽歷史,專門為我訂制的。這種有針對性的行銷內容,讓我的社群媒體體驗更為個人化。

56702a77d7567

從個性化到科學, Spotify 都有。對我而言,它不僅僅是網路應用商店、播放我喜歡的音樂,同時它也幫助我找到新的歌曲或我可能錯過的與我目前聽的歌相關的藝術家。更甚者,個性化甚至能把你的圖像嵌入到這些推薦中,這樣你就享受一個無比契合你的音樂列表。

個性化設置變量

存在很多影響個性化的變量。 (如果對探究用戶真的感興趣,大部分影響變量你可以通過 Google 分析獲取。)

這些影響因素包括:

  • 搜索和關鍵字;
  • 設備類型(電腦、iOS 手機、Android手機);
  • 廣告點擊;
  • 數據來源(你怎麼來到這個網站?);
  • 購買歷史與特定零售商;
  • 位置(尤其是行動和映射);
  • 網站訪問頻率;
  • 日期和時間;
  • 點擊模式和導航歷史;
  • 顯示用戶偏好;
  • 人口統計學(年齡、性別等)。

當用戶上線時,所有這些因素可以衡量個性化是否產生,以及產生了什麼個性化內容(只需要記住,每一次網上點擊都會留下訊息軌跡)

其中一些因素是你已經知道的,並且當你建立一個網站或應用程式時會訪問這些因素變量。這是登錄操作的巨大好處之一(特別是通過社群媒體管道連結登錄),因為建立了數據挖掘途徑。每一個元素被互相關聯,從而幫助創建一個完美獨特的用戶體驗,而用戶甚至可能不會注意到。

56710c8ac084b

Intercom 的 Paul Adams 也許給出了最好的解釋:“未來設計包含2點:個性化和新產品藍圖”。他通過一系列的圖表,展示了用戶和服務如何連接,從而建立特定內容。

許多人低估了目前個性化在網上發展的程度......如果您現在登錄到 Google ,根據你過去的搜尋和訪問的網站,你會看到不同於他人的搜索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你沒有登錄,這種情況仍然存在- Paul Adams

個性化真的重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個性化真的很重要。

你也許會發現一些不喜歡個性化的人,他們會清除自己訪問過的網站記錄而且拒絕登錄自己的帳號,但這只是一小部分用戶。個性化設計受歡迎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希望一個網站能夠為我們量身訂制,知道我的需求。

5671106b82b9d

個性化會讓用戶感受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同時都是相互關聯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尤其是你沒有感覺到這個網站是為你量身定制時,你會覺得你看到的東西只是與其他人類似而已。這會給用戶營造一種全球化社區的感覺。而且即使用戶意識到這個網站是為他量身定制的,這個社區仍然會存在,原因類似於「為什麼一個東西很多人不喜歡,它卻仍然存在?」

個性化設計

所以,如何為你的網站增加一些個性化的感覺?這可能比你想像要容易一些。

用緩存去記錄用戶在網站上想要和喜歡的東西。電商網站很普遍的一個做法就是記錄你購物車裡的商品,當你過段時間重新登錄這個網站,你​​會發現這些商品仍然存儲在你的購物車裡,並等待你去付款。

而到了行動時代,可以基於用戶所在地理位置來為用戶創建個性化體驗。基於用戶的當前地理位置,應用程序為用戶推薦他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會給用戶營造更加愉悅怡人的體驗。

56702aefc0221

允許用戶建立個人資料,從而帶給用戶更強烈的個性化感受。像 Netflix 和 Amazon 這樣的網站會讓用戶提供優化個性化的建議。把優化控制權交給用戶,尤其是當你正在嘗試提升用戶購買轉換率。像 Netflix 那樣,允許用戶在一個帳戶中建立多個用戶資料,這樣訂制內容可以傳達給帳戶中的每一個用戶。

基於用戶屬性和個人資料,為用戶推薦他感興趣的內容,並排除他不關心的信息、通知或推薦。沒有比經常收到一些自己毫不關心的通知提醒更讓人心煩的了,這會嚴重損害個性化體驗。 ESPN 在這方面做的就很不錯,它會引導用戶快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球隊和運動,然後用戶只會收到自己感興趣的比賽的通知提醒,而不會收他不關心的比賽通知訊息的干擾。

可以在網站中加入郵件等工具,進而與用戶更好地聯繫,並給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體驗。也許你做不到在你的網站裡直接稱呼你用戶的名字,而在郵件裡這是可以做到的。用這種方式可以給用戶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個人體驗。

5671116498746

看一下眼鏡電商網站 Zenni ,它讓用戶可以線上試戴眼鏡。用戶可以挑選和比較各種不同的眼鏡,並保存自己喜歡的,它甚至會替用戶記住之前多次瀏覽和試戴的眼鏡,這個網站整體的用戶體驗是相當個性化的。

結論:

儘管個性化的設計策略也許會讓一些用戶感到不自在,但它對於給用戶創造量身訂制的用戶體驗是大有助益的。也許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這卻是他們真正期待的設計。

規劃網站或 App 時,可以使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並考慮如何盡可能為用戶創造更個性化的用戶體驗。也許你沒有像 Amazon 或者 ESPN 這樣的大公司的一些技術資源,但仍然可以從一些細節點出發,例如對地理位置。這對於任何網站而言,在無論多低的預算下,幾乎都是可以做到的。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關於 Google 的新演算法 —— Rankbrain

Posted: 18 Dec 2015 04:17 AM PST

An employee answers phone calls at the switchboard of the Google office in Zurich(路透社)

原文刊登於 Search Engine Landawoo SEO 關鍵字行銷誌編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

Google 正使用一個叫做 Rankbrain 的機器學習科技來協助傳遞搜尋結果。以下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了解關於 Rankbrain 的事情。

就在昨天,Google 使用叫做「Rankbrain」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系統來協助分類搜尋結果的消息曝光了。想知道他是怎麼運作及適應 Google 的整個系統嗎?以下是我們對於 Rankbrain 的了解。

下列被隱匿的消息有三個來源。第一,彭博故事昨天透露了關於 Rankbrain 的消息(也可以看我們的報導)。第二,Google 直接提供給 Search Engine Land 的額外資訊。第三,我們的知識以及對於 Google 未提供解答的部份給予最合適的假設。我們會講清楚這些來源被用在哪裡,有必要時會與一般背景資料分開。

什麼是 Rankbrain?

Rankbrain 是 Google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系統的名字,被用來幫助處理搜尋結果,就像彭博所報導的以及 Google 向我們證實的一樣。

什麼是機器學習?

機器學期就是機器能夠自我學習,而不用人類來教他或是遵循複雜的程式。

什麼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就是指電腦也可以變的像人類一樣聰明,至少從意義上來說可以從被教導以及建立於他已知的事情上獲取知識並建立新的連繫。

當然,真的 AI 只存在科幻小說裡。實際上,AI 通常是指被設計用來學習及建立聯繫的電腦系統。

AI 跟電腦學習有什麼不一樣呢?從 Rankbrain 這個字來看,對我們來說好像是同義字。你可能聽過他們可以交換用,或是可能聽過機器學習可以用來形容人工智慧可以用在勞務上。

所以 Rankbrain 是 Google 用來排序搜尋結果的新方法?

不是的。Rankbrain 只是 Google 整個搜尋演算法的一部分,是用來排序數十億已知頁面的電腦程式,以及用來找到最符合查詢的結果。

這個 Google 的搜尋演算法叫什麼名字?

google-hummingbird


他叫做「蜂鳥」,就是我們過去所報導過的。在過去幾年裡,整體演算法都沒有正式的名字。不過在 2013 年中,徹底翻修了演算法並給了他名字 —— 蜂鳥。

所以 Rankbrain 是 Google 蜂鳥演算法的一部分嗎?

這是我們的理解。蜂鳥是整個搜尋引算法,就像一台車有一整個引擎一樣。而引擎又由許多部分所組成,例如:濾油器、燃料幫浦、冷卻系統等。同樣地,蜂鳥包含了許多部分,而 Rankbrain 則是最新的一部分。

我們了解到 Rankbrain 是整個蜂鳥演算法的一部分,因為彭博的文章已經說明了 Rankbrain 並不負責處理全部的搜尋,因為只有整個演算法才有辦法處理。

蜂鳥也包含了其他在 SEO 界耳熟能詳的演算法名字,像是:熊貓、企鵝、Payday 要來對抗 spam,Pigeon 要來改善本地搜尋,Top Heavy 要來降等過多廣告的頁面,搜尋引擎友善則要來提升對行動裝置友善的頁面,Pirate 則是要來對抗侵害版權的問題。

我認為 Google 的演算法應該被稱為「PageRank」

PageRank 是整個蜂鳥演算法的一部份,他對於根據來自其他頁面的連結給予權重有一套特殊的方法。

PageRank 是很特別的,因為在 1998 年搜尋引擎剛開始時,PageRank 是 Google 第一次給予其中一部分演算法命名。

Google 用來排名的這些「訊號」是什麼?

訊號是 Google 用來幫助決定網頁排名。舉例來說,他會讀取網頁裡的文字,所以文字就是一個訊號。如果有些字是粗體,那可能就是另一種訊號。這些計算法通常是 PageRank 的一部分,被用來給予頁面 PageRank 分數,那就會被用來當作訊號。如果有一個頁面被標記是行動裝置友善的,那就是另一個被註冊的訊號。

所有訊號都會經由蜂鳥演算法的各部分來處理分析,以判斷最終要顯示在各種不同搜尋的頁面為何。

那有多少訊號呢?

Google 談到主要的排名訊號有超過 200 個,而可能有超過 10000 個變數或次訊號。他通常會說有「數百個」因素,就像昨天彭博的文章一樣。

如果你想要更多直觀的排名訊號指南,可以看看我們的「SEO 成功要素周期表」這篇文章

periodic-table-of-seo

我們認為他真的是個很好的指南,可以用來幫助網頁在像 Google 這樣的搜尋引擎取得排名。

而 Rankbrain 是第三重要的訊號嗎?

沒錯。很出人意料的,這新系統已經成為 Google 所說的排序網頁第三重要的因素。彭博文章裡說到:

Corrado 說:Rankbrain 是演算法中「數百個」排名訊號中的其中一個,決定了在 Google 搜尋結果頁的呈現以及排名。他說:在過去幾個月早已經展開,Rankbrain 已經成為第三種要排名因素並對搜尋有所貢獻。

那第一跟第二重要的訊號是什麼呢?

Google 不會告訴我們第一跟第二重要的訊號是什麼。我們已經問過。而且問了兩次…

Google 不告訴我們前兩個訊號,這真的很討厭而且又會讓人迷網。Google 想利用 PR 來突破機器學習的發展。

但若真的要評估突破性以及之後 Rankbrain 的衝擊,了解 Google 現在所使用的其他重要因素會有所幫助。這就是為什麼 Google 應該要解釋的原因。

順帶一提,我個人的猜測是連結仍會是最重要的訊號,Google 會把那些連結給加總起來。這也是一個非常老的系統,如同我過去所寫的文章:Links: The Broken 「Ballot Box」 Used By Google & Bing

至於這第二重要的訊號,我猜測會是「文字」,文字要包含頁面上的文字及 Google 在 Rankbrain 分析中如何理解人們在搜尋框中輸入的文字。

Rankbrain 確切來說能做什麼呢?

從 Google 的來信中,我推測 Rankbrain 主要是被用來解析人們所提交可能不含有精確的文字的搜尋。

沒有精確的查詢 Google 就沒辦法找到頁面嗎?

不,Google 沒有精確字也可以找到頁面已經很久囉。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很多年前,如果你輸入了像是「一隻鞋子」這樣的字,Google 可能就沒辦法找到關於「一雙鞋子」的頁面,因為技術上來說那是兩個不同的字。但「stemming」可以讓 Google 聰明一點,為了要了解一雙鞋子是一隻鞋子的變形,就像「跑步」是「跑」的變形。

Google 也有同義字的智慧,所已如果你搜尋「sneakers」,Google 也許會了解到你要找的是「慢跑鞋」。為了要了解科技公司「蘋果」vs 水果「蘋果」,甚至得到了概念上的智慧。

什麼是知識圖譜?

知識圖譜是從 2012 開始發展,是 Google 用來讓字詞之間的連結變的更聰明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搜尋「事物而非字串」,Google 曾這麼描述。

字串意思是字母字串的搜尋,像是拼字符合「歐巴馬」的頁面。相反地是物是指,Google 能了解當有人搜尋「歐巴馬」,他們可能是指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其他人、地點與事物有所連結的現實中的人。

知識圖譜是關於世界上的事物已及這些事物間的關聯性的資料庫。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搜尋「歐巴馬的太太什麼時候出生」而不是用他的名字來搜尋時,你會得到像下面米歇爾‧歐巴馬這個答案:

Google_Search_konwledge

Rankbrain 如何幫助優化搜尋?

Google 用來重新定義搜尋的方法一般要回到在某處工作的人們那,已經創建的 stemming 清單貨是同義字清單或建立事物之間聯繫的資料庫也是。當然,還是有一些是自動化的。不過大部分都是要依靠人力。

這個問題是 Google 一天處理 30 億個搜尋。2007 年,Google 說百分之 20 到 25 的查詢都是以前曾經看過的。2013 年,這數字下降到百分之 15,這又被拿來當作彭博的文章,Google 也再次確認。但這些尚未被人們搜尋過的為 30 億的百分之 15 ,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 1 天有 4 億 5 千萬。

那些還可以更複雜,多組字詞的查詢,也可以做「長尾字」查詢。Rankbrain 被設計來幫助那些查詢請求以及更有效率的轉譯,在這方法的背後是要為搜尋者找到最佳的頁面。

就如同 Google 所說的,他可以了解表面上看起來毫無關係的複合查詢,他們彼此間的相似性。而這個學習可以更了解復合查詢,已及是否跟其他主題相關。最重要的是,Google 告訴我們他可以把查詢字組及搜尋者會喜歡的搜尋結果聯在一起。

Google 沒有提供查詢詞組的例子也沒提供 Rankbrain 如何猜測最佳頁面的細節。後者可能是因為如果他可以把不明確的查詢轉譯成明確的查詢,那他就可以帶來更好的結果。

來個例子如何?

雖然 Google 沒有給查詢詞組的範例,而彭博文章有個搜尋的單一範例,Rankbrain 可能有所幫助。如下:

食物鏈中最高級的消費者是誰

對於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消費者」聽起來就像是某個買東西的人。然而,他也是某種消耗食物的物種在科學上的專有名詞。食物鏈中有多種等級的消費者。最頂層的消費者呢?他叫做「食肉動物」。

把這詞與輸入到 Google,Google 提供了不錯的答案,雖然這個查詢詞與本身還是很奇怪:

Google_Search_food-chain

現在來細想查詢像「食物鏈頂端」的結果相似性,如下方:

Google_Search_food-chain-2

想像一下,Rankbrain 把那原本很長又複雜的搜尋連結到了比較短的這個,這可能是比較一般的做法。他能夠了解他們是非常相似的。結果是,從比較常見的查詢中得到的答案來改善比較少見的查詢,Google 可以讓他知道的所有事情發揮功效。

我要強調,我不知道 Google 聯結了這兩個查詢。我只知道 Google 給了第一個範例。這是 Rankbrain 可能如何被用來連結不常見跟常見查詢來改善搜尋結果的簡單描述。

Bing 用 RankNet 也可以做到這些嗎?

回到 2005 年,微軟開始使用他們自己的機器學習系統,叫做 RankNet,是今天 Bing 搜尋引擎的一部分。實際上,RankNet 的首席研究員及創造者最近才被表揚。不過在這些年,微軟很少談論到 RankNet。

你可以打賭這將可能會有所改變。有趣的是,當我在 Bing 輸入跟上面 Google Rankbrain 一樣的例子時,Bing 給我不錯的搜尋結果,其中一條還跟 Google 的一樣。

Bing_Search_food-chain


一個搜尋不表示 Bing 的 RankNet 跟 Google 的 Rankbrain 一樣好,反之亦然。不幸的是,很難題出一份清單來做比較。

有更多例子嗎?

Google 的確有給我們新的範例:「杯子裡有幾枝湯匙?」Google 表示 Rankbrain 對澳洲或美國會提供不同的搜尋結果,因為每個國家的衡量標準不同,儘管名稱很相似。

我試著在 google.com 跟 Google 澳洲上搜尋來做測試。我發現沒有太大的不同。即使沒有 Rankbrain,結果也常常不同,只因為提供頁面的「過時的」方法是為那些使用澳洲 Google 的搜尋者提供已知的澳洲網站。

Rankbrain 真的有幫助嗎?

儘管上面的兩個例子無法當作讓人信服 Rankbrain 強大的證據,但我真的相信他可能正產生巨大的影響,就如同 Google 所說的那樣。Google 對於排名演算法是相當保守的。他總是在做些小測試。但當他有足夠的信心時,就會展開很大的改變。

到了一般相信是第三重要訊號的地步,整合 Rankbrain 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我認為是因為他真的有幫助 Google 才會這麼做。

Rankbrain 什麼時候開始呢?

Google 告訴我們 Rankbrain 在 2015 年初會逐步的展開,而現在已經在全球展開數月了。

什麼搜尋字詞會被影響?

Google 告訴彭博有一「大部分」的查詢交由 Rankbrain 處理。我們問了 Google 想要一個精確的數字,但我們還是得到一大部分這個答案。

Rankbrian 會一直學習嗎?

Google 告訴我們,Rankbrain 的所有學習都是離線的。他被給予批次的歷史搜尋紀錄並從中學習做出預測。

那些預測都會被測試,如果預測被驗證是對的,最新版的 Rankbrian 就會開始使用。而離線學習及測試的循環會不斷的重複。

Rankbrain 能做查詢優化之外的事嗎?

通常查詢如何優化,透過 stemming 、同義字或是現在的 Rankbrain 都被認為不是排名因素或是訊號。

訊號通常跟內容有關,像是一個頁面上的字、連結指向到一個頁面、頁面是否在安全的伺服器上等等。他也可能是跟使用者有關,像是使用者的地點或是他們搜尋及瀏覽的歷史紀錄。

所以,當 Google 談論到有關 Rankbrain 做為第三重要的訊號時,他真的被當作一個排名訊號嗎?是的。Google 重新向我們確認有個元件,Rankbrain 會以某種方式直接影響到網頁排名。

究竟如何呢?是否有一些「Rankbrain 分數」類型可以用來評估品質呢?或許有,但他似乎更像是這樣,Rankbrain 以某種方式幫助 Google 根據網頁內容來分類的更好。Rankbrain 或許比 Google 目前的系統更能夠總結歸納網頁。

或者根本不是這樣。Google 除了關於排名元件之外,其他什麼也沒說。

我要如何更了解 Rankbrain?

Google 告訴我們,想了解關於「向量」這個字的人 —— 字和片語在數學上是有所連結的 —— 應該要來看看我們部落格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這系統(文章中還沒被命名為 Ranlbrain)如何藉由掃描新聞學到都市的概念:

PCA

有一篇很長的搜尋論文是依據所寫的。你甚至可以用 Google 的 word2vec 工具來建立你自己的機器學習計畫。除此之外,Google 有一整區關於他的 AI 跟機器學習的論文,微軟也有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挑戰特斯拉,破解 iPhone、PS3 的天才自己做了一輛無人車!

Posted: 18 Dec 2015 03:46 AM PST

George Hotz(Photo Credit: SHARE Conference)

原文刊登於 Bloomberg36 氪翻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

想體驗無人車不是誰都有機會,本文作者 Ashlee Vance 見證並親身體驗了 George Hotz 製造的無人駕駛汽車,體驗如何,一睹為快吧!

2007 8 21 日,17 歲的 George Hotz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解鎖 iPhone 手機的人,讓手機不再限於 AT&T 電信網路,同時可以支援其他 GSM 網路。2010 1 月,他正式宣佈破解了索尼 PS3 的核心防禦系統,這在世界上也是首例。如今他選擇了無人駕駛汽車,這可能是他最大膽的一次 「攻擊」了。

感恩節前幾天,George Hotz 邀請我去他家看他的新專案。他說他在一個月之內做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起初我以為不可能,當我那天早上到他家時,他的車庫裡有一輛白色的 2016 款 Acura ILX,車頂上安裝著紅外線雷達系統,後視鏡旁邊有一個攝影鏡頭,置物箱的位置上放了一塊木板,上面有很多電子設備,排擋桿的位置是一個控制桿,儀錶版中間有一塊 21.5 英吋的螢幕。Hotz 告訴我說:「特斯拉的螢幕只有 17 英吋。」

他這個專案一直都是保密的,想到時候炫耀一下。我們圍著這輛車看它用了什麼科技。Hotz 打開汽車的電腦,這台電腦安裝的是 Linux 系統,電腦上出現了很多字符和數字。當他轉動方向盤或者打開閃光燈時,這些數字會不斷變化,這表示他連接到了 Acura 的內部控制系統。

George Hotz self driving car(Photo Credit: Bloomberg)

第一次試駕

我們觀察了大約 20 分鐘,Hotz 察覺到了我的疑惑,現在只有一個方法可以證明這輛車的能耐,他發動引擎說:「上車!」

在倒車出庫之前,他扔給我一個無線鍵盤,說:「拿著,但是不要碰任何按鈕,否則我們就死定了。」 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類似,Hotz 說他的無人駕駛汽車是為高速公路設計的,而不是針對混亂的城市道路設計的。他開車經過了舊金山的波特雷羅山附近,然後開到了 280 州際公路上。

Hotz 現在還握著方向盤,Acura 的儀表螢幕上顯示了紅外線雷達對我們周圍事物畫的像素圖像,包括高速公路隔音牆和其他車輛。藍色線表示車輛的路線,綠色線表示自動駕駛軟體推薦的路線。這兩條線相當符合,也代表這項技術成功了。走了一段路程之後,Hotz 放開了方向盤,按下了控制桿,將汽車設定為自動駕駛模式。他切換模式的時候,汽車前面是個 S 型彎道,汽車速度為 65 m/h。我默默禱告,Hotz 喊道:「你可以的,你可以成功的。」

汽車基本上算成功了。在第一個彎時,它很正常,但是在第二個彎結束的時候,Acura 突然轉向右側的一輛 SUV,我覺得我快要死掉了。但是汽車自己調整了過來。我問 Hotz 第一次看到汽車成功上路是什麼感覺?

他說:「老兄,今天早上是第一次測試。」

挑戰自動駕駛產業

Hotz 說:「人工智慧軟體和消費級相機已經足夠強大,有想法的人可以在任何汽車上創造出成本較低的無人駕駛汽車。」 他正在研發的科技可以終結 GoogleUberApple 和其他主要製造商設計的昂貴系統。不用多久,他認為自己可以挑戰 Mobileye 公司了,Mobileye 為特斯拉、BMW、福特、通用等其他公司提供駕駛輔助技術。談及 MobileyeHotz 說:「這家公司已經落後時代了,他們還沒有跟上來。」

Mobileye 的發言人 Yonah Lloyd 否認公司的技術已經落伍了。「我們的程式碼是根據最新的 AI 技術,感應和控制都使用端對端深層網路演算法。」 上個季度,Mobileye 稱收入為 7100 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104% 。特斯拉在推廣 Mobileye 的科技方面發揮了無可取代的作用。

Hotz 打算使用現成的電子產品充分發揮 Mobileye 的技術。他正在研發一款工具箱,包括 6 個攝影機,將其放在汽車周圍,其中兩個攝影機放在後視鏡裡面,一個放在後面,兩個放在側面覆蓋盲點,一個魚眼攝影機放在頂部。然後使用神經網路(一種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的機制,抓取司機的數據並學會他們的選擇方式)訓練攝影機的控制軟體,其目的是向汽車製造商或消費者銷售攝影機和軟體包。Hotz 說現在已經有 10 個朋友想購買了。

該產品的發表日期還沒有確定。Hotz 說他幾個月之後會在 YouTube 上發表一個影片,影片中在拉斯維加斯的 405 州際公路上,他的 Acura會打敗特斯拉 Model S。他這樣做是為了證明兩點:第一,他希望證明他的技術是成功的,並且準備對外發售了。第二,他與特斯拉 CEO Elon Musk 打的賭,他贏了。

機器學習結合自動駕駛

在我們首次試駕之前,Hotz 花了大量的時間裝設汽車的感應器、電腦設備和電子設備。所有這些系統安裝好之後,他開著汽車跑了兩個半小時,讓電腦觀察他是如何開車的。回到車庫以後,他下載數據,運行演算法分析他在不同的情況下是如何處理的。汽車學習到他喜歡在兩條車道分隔線之間行駛,並且與前面的車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一旦分析完畢,軟體就可以預測汽車的安全路徑了。

兩週之後,我們進行了第二次駕駛。他曾經開車出去實驗了幾個小時,第二次和第一次的變化非常讓人震驚。現在它可以自己駕駛很長時間,並且車身都在車道內。儀表螢幕上的藍色線和綠色線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完美重合。Hotz 並沒有將這些行為程式化,他沒法完全解釋所有的原因,汽車慢慢自己就會做決定了。

12 月初,Hotz 帶我第三次開車上路。這時候,他不僅將方向盤自動化了。同時還將油門和剎車自動化了。引人注意的是,汽車現在可以在很長距離內都完美地行駛在車道中間。如果我們前面的車輛放慢速度, Acura 也會放慢速度,我自己開了一會,感覺非常激動 —— 並不是因為路上車很多,而是因為 Acura 可以處理得很好。

Hotz 的方法不僅降低了現有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費用。他說他有了一項新發現,可以改善 AI 軟體解讀來自攝影機的數據的方式。Hotz 說:「我們弄明白了使用深度學習的方式解決駕駛問題的方法。」 一般的無人駕駛汽車有成千上萬行程式碼,Hotz 的軟體只有 2000 行程式碼。

他想討論的主要進步,是在自動駕駛技術基礎上使用深度學習技術。他說平時的做法一般是使用手動編寫程式碼規則來處理特殊情況。很多是讓汽車跟著前面的車走,也有很多程式碼可以處理路上突然跳出一隻鹿的特殊情況。Hotz 的車沒有設定這樣的規則。汽車可以學習到駕駛者在很多種情況下的處理方法,然後嘗試進行模仿,然後使自己的行為完美。如果它的 Acura 旁邊有一輛腳踏車,它會為腳踏車留一定的空間,因為 Hotz 之前這樣做過。它的系統比一系列的程式碼規則更加智慧。教會電腦像人類一樣會更好,讓它不斷地處理各種視覺線索,並用於現實中處理始料未及的事情,而不是只教它呆板地按照規則處理情況。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Hotz 成為了一名 Uber 司機,這樣他就可以對這輛車進行長距離的測試。他想在 5 個月之內,擁有一款世界級的無人駕駛汽車,這樣他就可以向 Musk 炫耀了。他聽說特斯拉在穿越金門大橋時出現了困難,因為金門大橋的車道標誌線不太清晰。於是 Hotz 準備給 Acura 拍個穿越金門大橋的影片,證明他的 Acura 比特斯拉好,然後在 Musk 居住的舊金山 I-405 進行最終測試。Hotz YouTube 影片有百萬以上的粉絲,他特別希望 Musk 可以收到這個訊息。「我是 Elon Musk 的粉絲,但是我希望他不要食言,他會出雙倍的價格購買這項技術。」

我們很難說 Hotz 的軟體和自我學習技術最後有多麼有效。他自籌資金的實驗可能最後讓他回到 Google 上班。他說 ,「是的,我們當然不能排除這種可能,這是一次大型的冒險,我只能說 『等著瞧!』」

Hotz 認為我們現在正處在另一次工業革命的邊緣,他之所以開始無人駕駛汽車專案主要是因為它將此作為革命的第一步。交通行業是 AI 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領域。他希望這項技術能夠最終走向零售,創造一個完美自動化的系統。他渴望讓 AI 替代很多工作崗位。他說:「科技並不是非黑即白,核電廠就是正面的影響,而核彈就是負面的影響。科技是好是壞還要看我們使用的方式。AI 曾經可能將我們置於死地,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不正視科技,我們就會失敗。」

所有這些討論都代表 Hotz 駭客精神的發展。他曾經破解 Apple 和索尼公司的產品,因為他享受解決難題的感覺,同時他也有讓賺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蒙羞的念頭。但是透過無人駕駛汽車、零售軟體和改變整個經濟結構來看,Hotz 想成為世界一流產品的締造者,製造出可以真正改變人們生活的產品。他說:「我並不關心金錢,我想擁有權利,不是凌駕於別人之上的權利,而是凌駕於自然和科技命運之上的權利。我只想知道事物的運作規律。」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VR 投資熱浪來臨?兩大虛擬實境 VC 本週成立,募集總額達 18 億台幣

Posted: 18 Dec 2015 02:33 AM PST

Photo Credit: 路透社

雖然包括本站文章在內,市場有許多人認為 VR 軟硬體之市場與技術成熟度,尚須一兩年發展才有普及市場的機會。但從資金流動的角度來看,VR 正逐漸成為科技投資市場的主角之一。最近就在一週內 (2015/12/10-17) ,美國與日本都不約而同有針對 VR 虛擬實境且規模不小的 VC 宣布成立。

有 hTC Vive 創始人撐腰的 Presence Capital

來自矽谷的 Presence Capital 目前已募集好 1000 萬美元,將特別針對 VR 和 AR 的早期階段進行投資。根據報導,目前已經對音樂遊戲《搖滾樂團》系列開發商 Harmonix Music Systems、VR 動畫工作室 Baobab 與 即時翻譯 Waygo 展開首波投資。

而 hTC 的數位內容長,也是一手催生 Vive 的 Phil Chen 正是 Presence Capital 創辦人之一。就如同其他科技業 VC 的標準作法,Phil Chen 表示 「Presence Capital 就是鎖定 VR 和 AR 早期階段並具戰略性意義的部分投資開發」;另一位創辦人前 Uber 和 Unity 的顧問Paul Bragiel 也進一步說明,Presence Capital 就是要在 Oculus,Vive 和 Play Station VR 上市之前開始行動,並在未來兩年內積極挑選 20 餘間公司投資,且保留部分資金用作後續融資。

此外,《My Mini Life 的創始人兼 CTO,同時也是知名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工程師 Amitt Mahajan 也是 Presence Capital 的創辦團隊之一,擁有深厚技術背景的他表示,在考量遊戲內容投資時,會特別評估遊戲開發團隊的技術能力。

行動遊戲商 COLOPL 的 VR 佈局

無獨有偶,就在短短一週內,日本的移動遊戲大廠之一 COLOPL 也宣布將成立 100% 持股子公司「Colopl VR Fund」,準備 5000 萬美元的額度進入 VR 投資領域。事實上 COLOPL 的 VR 佈局早在兩年就開始發動,在台灣也廣受歡迎的《白貓 Project》 今年年初就已經公開 Oculus Rift 專用的 VR 版本;另外也已經成立另一間子公司 360Channel,專注在製作 360 度全景動畫上。

▲《白貓 Project》VR 版的試玩影片

或許,就算這兩間 VC 準備金額總加起來,跟大廠的投資成本相比還有距離 (Facebook 可是花了 20 億美金收購 Oculus),但回顧科技業過去投資的跡象,風險投資的數量增加某方面也反映該領域的發展情形。雖然總體來看科技業有不少反映緊縮的跡象正在發生,但隨著 Play Station VR、Vive 與 Oculus 等大廠裝置正式上市時間逼近,可以預見虛擬實境領域資金投入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望梅止渴的威力:產品 Demo 的終極秘笈

Posted: 18 Dec 2015 02:09 AM PST

Apple CEO Steve Jobs holds Apple's new Macbook Air notebook computer during the Macworld Convention and Expo in San Francisco(路透社)

原文刊登於 Medium36 氪翻譯,Inside 獲授權轉載。

Elon Musk 顯然是一位深諳簡報技巧的商業王者,Steve Jobs 所取得的炫目成績無疑也得益於其深厚的展示功力。不論是在銷售、募資還是行銷活動當中,你都可以發現成功者必定掌握著某些過人的技巧。

實際上,掌握特定的簡報技巧可以使你的網頁內容更具吸引力,你的商業地位會得到鞏固,你的產品宣傳也會因此而更具效率。而最棒的是,這些簡報技巧並不難掌握。

人們在商業活動中往往會採取「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簡報模式

在討論簡報技巧的原理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人們在日常商業活動中所使用的簡報模式。最經典的方式一定是先列出顧客所面對的問題,隨後介紹自己為解決問題而創造出來的產品或者服務。例如 Guy Kawasaki 的「十頁幻燈片」方法,便建議在問題以及價值確定下來之後,人們應該開始潛心鑽研產品。

Guy Kawasaki

無獨有偶,關於商業簡報應該包含哪些基本元素,Sam Altman 也在其所撰寫的《創業指南》(Startup Playbook)一書中列舉如下:

使命、問題、產品或服務、商業模式、團隊、市場及市場增長率,還有財務。

「從問題到解決方案」模式,問題在於沒有向觀眾解釋,他們到底為什麼應該關注你所提出的東西。 只需細心觀看任何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你不難發現編劇通常會確保觀眾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後,才會上演激烈的動作情景。例如在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中,在路克(Luke)動身拯救利亞公主(Leia)之前,絕地武士歐比王 (Obi-Wan) 向其透露了以下資訊:「在過去一千代人所處的舊共和國(Old Republic)當中,絕地武士曾經是和平與公正的捍衛者。當時黑暗的時代尚未到來,帝國(Empire)也尚未成立。」

看到這裡,我們便明白了《星際大戰》並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利亞公主的電影:拯救公主以及打敗達斯 · 維達(Darth Vader)都只是為了讓銀河系居民重新得到幸福的一環。

star Wars Luke and Obi-Wan

如何巧妙使用簡報技巧

我們應該學習電影編劇的技巧,及早向投資者等「觀眾」傳達事態的嚴重性。沒錯,他們也會傾聽你分析目標客戶所面臨的問題,但解決他們的問題又蘊涵著怎樣的意義呢?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這類技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所習慣的敘述模式是:

  • 事件 1 發生了;
  • 隨後事件 2 也發生了;
  • 結果導致了事件 3 的發 生。

我們會嚴格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因為絕大部分人從小便被教導,在得出結論之前應該擺出毋庸置疑的論據。這種傾向在工程師和科學家等族群當中尤其明顯。

但要成功吸引觀眾上車,你應該盡早向他們傳達結果。這也正是我稱其為「技巧」的原因:在進行陳述時你需要將結果排在前面,至少你應該對結果先略作提及。

要執行這個技巧,完成了相關問題的敘述之後不要馬上介紹解決方案,先挑逗性地給出關於結果的一些細節 —— 這是你向他們承諾的「願景」—— 並向客戶表示,你將會幫助他們獲得成功。

在這裡提醒一下:我經常會要求創業團隊描述他們的「願景」,但他們的描述往往侷限在自己的產品之上。 比如他們往往會說「在將來,我們的客戶會擁有一個設計最棒、功能豐富的使用者界面」云云。抱歉,列舉產品功能的行為不論有多婉轉,都不算是技巧。

簡報技巧的高級應用範例

Elon Musk 特斯拉(Tesla)家用電池「Powerwall」的推薦廣受好評。在向觀眾展示電池之前,Musk 先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完全由太陽能驅動的世界。

Tesla Motors CEO Elon Musk reveals a Tesla Energy battery for businesses and utility companies during an event in Hawthorne, California(路透社)

Musk 大可以簡單地列舉出市面上各種電池所存在的問題,然後向觀眾展現 Powerwall 的優勢。但深諳簡報技巧的 Musk 在發表 Powerwall 之前便已經先確定觀眾明白這款產品的重要性,它可以為住戶儲存電量以便夜間使用。缺乏「願景」的 Powerwall 只是一款不錯的電池,但有了「願景」之後,Powerwall 儼然成為了人類的救星。

儘管如此,但你在運用技巧時並不一定要往拯救人類的方向走,你甚至不需要酷炫的圖表。下面讓我們看看 Steve Jobs 是如何運用這個技巧的。在展示第一代 iPhone 之前, Jobs 先給觀眾看了一份圖表,並在圖表中將現存的手機按照「智慧 / 非智慧」以及「易用 / 難用」兩個軸排列。

Jobs 成功使我們在見到真正的產品之前,便陷入了對更智慧、更易於使用的手機的幻想。當他最後開始展示多點觸控等功能時,觀眾馬上會明白這些新功能將會為他們帶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Danielle Morrill 在「Mattermark」公司的 A 輪融資中所做的簡報也同樣精彩。在簡報中, Morrill 將她的公司描繪成一個類似於「B2B Google」的商務研究助手。她並沒有急於展示產品的截圖,而是為觀眾列舉了在 Mattermark 的幫助之下,商務人士將來會更容易解決哪些問題。

Mattermark

盡量讓自己的動作引起觀眾的注意

抱有典型技術思維的創業者們,往往會假設他們試圖為客戶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他們通常會因此吃虧。如果你想要盡可能引起客戶的注意,你需要讓自己的動作擲地有聲。

上述簡報技巧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讓客戶明白你正為他們塑造一個怎樣的未來,在簡報結束以後,他們會非常清楚你的產品究竟可以為他們帶來什麼。在這裡我可以明確地說:「如果你沒有為客戶定義一個『願景』,那麼你所打造的就不可能是一款偉大的產品。」

最後,在這種簡報技巧的幫助下,即便你的產品尚未具備完整功能,你也可以向客戶灌輸一個強力的「願景」以提前俘獲他們的心。在缺少「願景」的情況下,你早期開發的產品僅僅是一款功能有所欠缺的產品,但在「願景」的幫助下,你的觀眾會自行腦補產品將來的進化成果。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靠免費工具單季賺超過 50 億台幣,獵豹移動下一步將成內容聚合平台

Posted: 18 Dec 2015 01:43 AM PST

cheetah
由左至右:獵豹移動廣告平台亞太區總監陳維邦、移動產品總監蔡昌傑、
使用者體驗部資深總監施子薇、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

有別於多數中國網路公司只著重「內需市場」,獵豹移動從 2010 年創立以來就瞄準海外。根據獵豹移動提供的數據,74% 使用者遍布中國以外的廣大世界,旗下所有 app 下載量突破 20 億,行動端收入在 18 個月內從 7% 成長到50% 以上,且海外收入超過 7 成。預計明年海外市場使用者將會更進一步爬升到 8 成以上,其指標性 app「CleanMaster」全球下載量超過 6 億、台灣也有 1500 萬下載量,約 70% Android 手機裝有該 app。

獵豹移動靠著「清理」、「省電」、「防毒」等免費工具類 app 橫掃 Android 平台,根據 App Annie,以使用者量而言,獵豹移動已躍居 Android 平台第三大開發商,靠著廣告單季總營收可達人民幣 10 億以上。

screen322x572鋼琴塊遊戲深受兒童、青少年歡迎

去年獵豹移動把觸角延伸到行動領域最賺錢的手機遊戲,在 iOS、Android 系統推出「別踩白塊兒」(現已更名為「鋼琴塊」),同樣大獲成功,最近發佈的第二版在三天內就獲取 170 萬使用者、在 35 個國家 Google Play 衝上前十名,光憑廣告每日也有幾萬美金收入。獵豹移動廣告平台亞太區總監陳維邦指出,背後最主要的建功者就是獵豹移動今年 6 月推出的廣告平台。

從工具到廣告,從廣告到內容

陳維邦解釋,與其他廣告平台相較,透過清理行為,獵豹移動能夠準確掌握 6 億使用者使用 app 的時間與習慣以及裝置型號、地理位置與採用語言,並與 Google、Facebook 兩個全球最大「廣告公司」合作,客戶包括 Amazon、UBER、Expedia 等美國知名公司,台灣數字科技與美圖秀秀也透過該廣告平台投遞廣告。

從免費工具累積大量使用者,再從大量使用者中以廣告變現,接下來獵豹將鎖定「內容」,把「對的廣告投放給對的人」延伸至「把對的內容呈現給對的人」。獵豹移動 CEO 傅盛近日演說表示,「我們用工具和安全的方式的切入,下一步要做內容平台,會把全世界最好的內容連接起來,成為一家以工具安全為海量技術、以內容傳播為平台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mobile

舉例來說,使用者打開 CNN app,閱讀到的內容排序與其他人都沒有差異,有些 app 也許可以透過手動設定選擇優先瀏覽的新聞主題,不過獵豹希望更進一步,藉由數據分析自動化為每位使用者安排最適當的內容。像是瘋狂的 LeBron James 粉絲,打開 app 就會率先看到當日所有有關 NBA 小皇帝的新聞。

現在專責廣告與內容業務的團隊包括 100 名大數據分析工程師、250 名新聞編輯。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印度展開測試,「充電屏保」使用者開啟 app 滑動,便能看到個人化精選新聞。未來這個功能將會陸續拓展到其它國家,以廣告分成為誘因找尋內容業者合作。

2016 重點佈局印尼、印度等新興市場

陳維邦指出,2015年,獵豹廣告平台陸續前進美國、英國、台灣、印度、印尼等多個重要市場,2016年將進軍更多潛力市場,並專注在印度、印尼等高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建立在地團隊,提供廣告主更優質的服務,現在全球共有 2000 多名員工。

回到一切的起點,CleanMaster 一年為全球用戶清出約 122 萬 TB 的垃圾,若以一張 1500 萬畫素的照片、平均約 5MB 來計算,透過 Clean Master 清理的垃圾,可以為使用者空出 2548 億張高畫質的照片。台灣使用者每人每日清理垃圾量平均達 759MB,高居全球第五名,使用頻率則站上全球第九名。

先以工具吸引使用者,再用內容加強黏著度,進一步提升廣告收入,環環相扣。這條路看似一氣呵成,但在個別競爭者環伺下,能否理所當然地繼續貫徹獵豹移動 CEO 傅盛「靠免費賺錢」的商業哲學,有待時間驗證。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