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直擊 Google Play 遊樂園,不只照顧玩家,還想拉近台灣開發團隊” 與新的 3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直擊 Google Play 遊樂園,不只照顧玩家,還想拉近台灣開發團隊

Posted: 18 Nov 2015 03:18 AM PST

gga

相信絕大多數的 Android 手機用戶都是在 Google Play 上找 APP 吧!現在他們在 101 前面搭了千坪實體帳篷搭配各種熱門遊戲與影片展示,要讓全台大眾好好體驗 Google Play 的魅力之處。Google 今天在台舉辦「 Google Play 遊樂園」啟動發表會,將於 11/20 (五)~ 12/13(日)開放免費入園參觀。

這次 Google Play 遊樂園展場針對不同類型的玩家設計「親子互動」、「市民廣場」、「玩家殿堂」、「探索樂園」、「Play 樂園」等五大主題區域,在現場展示出超過 50 間廠商,總共 70 餘款的遊戲給大眾自由遊玩;並且將於展期間每週末在台北街頭舉辦各式各樣的線上線下串連遊戲,要讓台北變身行動遊樂園。另外這次在「親子互動」展出的內容不光只是適合闔家歡樂的遊戲,Google 也希望盡到一定的社會責任,與兒福聯盟與婦援會等 NGO 合作,在活動中宣導網路分級與安全的概念給大眾。

Google 亞太區總裁 Karim Temsamani 在發表會上表示,台灣已經是 Google Play 全球前五大市場之一。據 Google 自己釋出資料,台灣有超過 75 % 人口使用智慧型手機,而且台灣人平均每天耗費 80 分鐘在遊戲上。不只玩家用戶非當熱烈,Google 也非常重視台灣的 APP 開發社群,過去兩年間台灣的開發者成長就翻了一倍,海外使用來自台灣 APP 的人口數更是在過去一年成長高達 2.5 倍 。

Google 想的是玩家與開發者皆一手掌握

這次還邀請到火紅問答遊戲《知識王的開發者 Brave Knight 創辦人陳世欽,以及遊戲橘子營運長張雅菱兩位開發端分享上架 Google Play 的經驗談。會後,也開放亞太區行銷長 Simon Kahn 與台灣香港區程式與遊戲策略負責人喬寶靖接受媒體專訪。喬寶靖表示,Google 非常重視開發者社群,除了建立一系列的教材,幫助開發者作出高品質的 APP 以外,Google Play 也會以平均一年一次的頻率,在台灣舉辦開發者大會,讓 Google 工程師直接與開發者面對面討論各種問題。

ggc▲ 台港策略負責人喬寶靖展示開發者教材

其實從本次發表會不少的訊息中可以看到,Google 越來越著重在遊戲領域中,與在地與開發者之間的連結。像是本次上台分享的 Brave Knight 與遊戲橘子就各代表獨立開發者與大型代理商的經驗;在專訪時,喬寶靖與 Simon 不斷強調 「Google Play 能提供開發者各種協助,並幫助小型開發商開拓全球商機。」如此強調對開發者友善的環境,不外乎去年度至今年七月雖然 Google 在下載數領先,但 iOS 手遊之營收大幅提高,遙遙領先 Google Play 之壓力。

ggd營收不如 iOS,讓 Google Play 更積極維護開發者社群

相對於 APPLE 來說,顯然在台灣 Google 更喜歡藉由大型公關活動連結使用者與開發端,從暑假《夏日遊遊戲季聯合大型代理商延續到今天《遊樂園的角度就不難理解 Google 想積極維持經營 Google Play 生態系的意圖。可以預見,Google 持續主動經營與開發端的聯繫與教育,將會豐富台灣手機遊戲的生態圈。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誰說 Google+ 要關門?改版後強勢回歸!

Posted: 18 Nov 2015 03:00 AM PST

11-googlehome

Google 一直紅不起來的社群網站 Google+,在今天宣布改版,登入 Google+ 若看到 「Let's go」按鈕,按下即可搶先試用,行動版本也將在近日更新。

這次改版由產品總監 Luke Wroblewski 主導,Wroblewski 是知名數位產品設計主管,曾為 Yahoo、eBay 設計使用者介面,並出版了三本網頁設計著作,也曾任教於伊利諾大學,研究生使用者介面課程。

從 Google+ 獨立出來的 Google 相簿表現亮眼,當 YouTube 不再和 Google+ 綁在一起,也讓 YouTube 使用者高興得不得了,現在 Google+ 進一步重新設計,把重心放在做得不錯的服務上。

團隊成員觀察 Google+ 使用者,並發現其中最突出的兩項功能就是「社群」和「最愛」,以此為主的新設計今天正式發佈。

Google 已經做出心得

如同相簿和 YouTube 的例子,Google 的「關於我」頁面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學到了什麼會成功,什麼不會,並勇往直前。相對於先前盛傳 Google+ 將走入歷史,TechCrunch 表示這些人顯然不了解 Google 的作法。

根據 TechCrunch,負責串流、照片與分享的 Google 副總裁 Bradley Horowitz 表示,「Google 相簿不是唯一有機會的產品,我們自問:「該怎麼改進並服務更多人?」於是我們讓 Luke 加入,而他花了大把時間計畫我們該如何帶領 Google+ 前進,觀察數據,做一堆使用者研究,再仔細思考這項產品的特色是什麼,又有哪些部份應該拿掉。」

他們也和 Google+ 使用者詳談,詢問他們想從這裡得到什麼,新設計也經過死忠使用者測試,讓 Google 能改進更多細節。

Dragon Final Animation

新的 Google+

「 Google+ 現在受歡迎的部分非常驚人,上面的話題包含星空攝影、英國蜻蜓、編織、飛盤高爾夫秘訣、地震⋯⋯包羅萬象。」Wroblewski 告訴TechCrunch。社群是在 2012 年加入,成功地用來取代討論板,最愛稍微新一點,是今年加入的,也很成功,而且和社群配合得很好。

根據 TechCrunch ,現在每天有 120 萬人加入社群,最愛清單每天的新增則比這個數目更多。

Wroblewski 的響應式和漸進式設計非常有名,他說這次改版的關鍵是一致地行動優先體驗,這也是 Google+ 缺乏的特色。除了感應式設計,iOS app 整個重新設計製作,而 Android app 則是將焦點放在使用者最常用的功能,把不重要的放到一邊。

新的介面看起來就像比較炫的 Facebook 社團或是 Ptt,這不是件壞事,不過就得仰賴更多用戶來提供有趣的內容。Wroblewski 在 TechCrunch 的文章內提到,根據你在平台上分享的東西,以及 Google 對你的瞭解,你的首頁將充滿 Google 覺得你會感興趣的話題。

21-communities

打好基礎

Horowitz 提到,Google+ 過去把功能抽離並獨立的作法很成功,Hangout 和 Google 相簿都是例子。「它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深入探究哪些部分真的有用。」Horowitz 在 TechCrunch 的文章中解釋道。「我們是照人們的使用習慣來打造產品的」Wroblewski 說。

新的 Google+ 介面用起來更輕盈,這個產品變得更有意義,而非先前讓人眼花撩亂的模樣:通知、+1、分享,這些元素都亂糟糟的,而你只能亂按一通,希望 Google+ 會因此跑出什麼好玩的東西來。提醒你一下,以上這些並沒有消失,只是他們現在放在更合理的位置,而且沒那麼常出現了,它們還是有用,只是之前放錯地方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Wroblewski 和團隊成員把 Google+ 堆得一團糟的疊疊樂打掉重蓋,讓它變得更穩。或者套用 Horowtiz 的說法:「在既有架構下重新創造。」

持續瀏覽下去,你會發現一些讓人疑惑的社群,像是「翻轉箱子」,完全搞不懂想表達什麼,而且竟然有 27202 個追蹤者。不過也有些比較正常的社群,而且追蹤者相當可觀,比如說有個關於 Apple 的社團就有超過 40 萬個成員,4 萬則貼文。Google 選擇為這些交流內容打造更好的平台,看起來是對的,因為 Google+ 上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忠實使用者。

12-googlecollections

繼續前進

根據 TechCrunch,當 Google+ 繼續進化,你大概能看到它與 Google 之前的社群產品互相配合,包括 Buzz、Orkut、Wave 等,雖然可能還要等上一陣子。

Horowitz 解釋:「現在是絕佳的時機,因為我們不受外界期待影響,有機會用最棒的科技滿足使用者。這是我們這些熱情的產品設計人幫助大眾的方式,而非用科技困住他們。」

Google+ 之前變成了 Google 炫耀新玩具的地方,像 Google 相簿之類的功能活了下來,但有些就不太成功,全部放在一起根本行不通。 Facebook 已經發現了這點,而把功能獨立出來並將體驗最佳化,就是 Google+ 現在的路。

根據筆者測試,登入時並未出現 「Let's go」按鈕,可能現在並未完全開放,若各位讀者成功進入新版頁面,歡迎與我們分享。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pp 使用者經驗設計五大地雷,小心別誤踩!

Posted: 18 Nov 2015 01:30 AM PST

4811715276_6a4b32ceff_z

Photo credit:Luca Mascaro

從事 App 使用者經驗設計,偶爾參考別人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和風格,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啟發,雖然有人會說這會扼殺創意,甚至擔憂以後所有的 App 可能都會長得一樣。但前人走過的路,的確有許多值得借鏡學習之處。Medium 一篇 《Misused mobile UX patterns》為此整理出五個面向,提供設計師們參考。

不要讓導航功能被隱藏

漢堡圖標,是目前很多設計師齊聲抵制的,而大家之所以反對的原因,並非圖標本身,而是因為它隱藏了圖標本身具有的導航功能。也許你會擔心,有時太多功能無法一次全擠進手機螢幕裏,但以分層目錄的方式,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1-HxvIr5FvQREUlRPOW6DjZA

不要設計意義不明的圖標

好的圖標的確可以快速使人聯想其功能,但標示不明確的圖標,卻可能讓人摸不透它究竟代表什麼意思。許多設計師都誤以為使用者會和他們有一樣的默契看得懂圖標,但實際則不然。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簡單的功能可以透過圖標表達,複雜的功能則最好能搭配簡單的文字說明。

1-WJul2IqwxPjJSZjV410Kew

▲ 如果你沒有使用過 Instagram,你猜得出上方的圖示代表什麼意思嗎?

1-EN1VhczvRDU-_ZgSxGDDrA

▲ 如果你第一次使用 Google 翻譯的功能,你猜得出上方的圖示代表什麼意思嗎?

不具導航功能的手勢不要用

自從 iPhone 在 2007 年被推出後,觸控螢幕技術就逐漸成為主流。因為使用者除了點擊和輕敲螢幕之外,也多了捏、滑等手勢動作。另一方面,設計師也熱愛手勢這樣的功能,因為透過手勢操控 App,就能夠節省手機螢幕上的顯示空間。

在 App 介面設計手勢的第一件事是,人們必須有意識得知道有「手勢」這項功能看可以運用,否則就不會有人去使用它,而手勢和圖標有相同的問題,使用者僅能夠理解簡常見的手勢所帶來的功用,像是滾動和縮放,但除此之外,其他的手勢則必須依靠使用者主動得挖掘和學習。

比較麻煩的是,手勢在 App 介面上的應用,目前還算是較新的領域,所以光是在刪除電子信件上,手勢可以怎麼滑,也還沒有一個較常見的標準設計。

1-hOLUXfOAN0xi1_peJVKXag

▲ 當使用者將信件往右滑,在 Mailbox 代表郵件封存的意思。

1-py1ZWbnmx2OOZbbwOqwcqA

▲ 同樣的手勢,在 Apple Mail 中代表的意思是標記為未閱讀信件。

登入頁不要總是塞滿教學資訊

1-liRpLFXuCR_tJfkVasnuog

對於第一次接觸某個 App 的使用者來說,登入頁顯得格外重要。而大多數的 App,通常會在一開始就進入教學頁面,引導使用者如何使用 App。但這時只會換來使用者的快速跳過,又或者即便他們留意到了你的教學,但在進入 App 之後,又會完全忘記自己剛剛看了些什麼。

比較好的方法是,可能可以像 Slack 一樣,簡單介紹一下公司的優勢,或者像 Duolingo 一樣,多一些互動式的教學設計,讓使用者一打開 App,就快速進入 App 進行試用,或以有趣的互動方式提供語言介面的選擇,畢竟實際動手執行,總是比用眼睛看要如何做,更能夠快速得學習。

1-O5GYkCQ7RkozduE9g6pO0w

1-h9HKihyqW3vm-A5tVi1IBQ

不要忽略空白狀態的重要

空白狀態通常出現在使用者第一次使用該功能或發生錯誤等狀況,其設計往往容易被沒有經驗的設計師忽略,但它卻是使用者體驗相當重要的元素之一。有些設計師會把錯誤訊息或空白狀態的頁面,當作一個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同時那裡也是展現視覺美感和品牌個性的地方;有些設計師則會在空白狀態中,放上更直覺式的設計,藉此引導使用者使用 App。

1-QilGqIJL--Po_UzywRu1nA

看完上述五點,也許有人會發現文中所點出的錯誤設計,其實不乏許多備受歡迎的 App 當前都正在使用,或曾經有過;也有人可能會感到震驚,因為自己竟然從來都不認為它們在使用上有什麼問題。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人們早就逐漸習慣於這些使用上的不便利,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時時改善設計,最好的方法還是必須經常提出質疑,並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著想,畢竟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有所謂的完美無缺的設計。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CatFi 貓臉辨識器延遲出貨,為我們上的硬體群眾募資四堂課

Posted: 17 Nov 2015 06:49 PM PST

20140710014520-step-37

備受矚目的 Bistro 貓臉辨識餵食器,因延遲出貨近 9 個月、且未積極溝通,造成 Indiegogo 贊助者不滿。所幸昨天已更名為 CatFi 的創辦人宋牧奇終於在 Facebook 出面公開聲明致歉,說明團隊前嚴重低估硬體設計難度與成本,導致出貨延滯,但仍表示仍在努力尋求資金馳援,將繼續開發 CatFi,但「短期內」若真的無以為繼,也承諾會將款項返還消費者。

期待 CatFi 仍能為貓奴們實現夢幻逸品的同時,這次的挫折,也是一次珍貴的反思機會,讓我們回頭檢視成功募資後潛藏的危機與挑戰。Inside 請教台灣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希望能就 CatFi 反映出的問題,作為新創團隊往後進行群眾募資的借鏡。

CatFi 為我們上的硬體群募四堂課

明確設下停損點、告知退款時間

林大涵建議,已經遲到許久、贊助者也顯不耐,最好「直接開放退款的選項」,如果暫時無法釋出足夠的資金,也應設定明確的停損點,告知贊助者在什麼日期之前若真的確定無法生產就會退款,以安定人心。

林大涵強調,採取直接向獨立消費者募資作為資金來源的新創團隊,一定要做好退還全額的心理準備。畢竟一旦破壞與消費者的關係,往後若要東山再起,是非常難以彌補的裂痕。

隨時更新進度、說明困難之處

今年六月 CatFi 參與 Computex 展覽,卻在九月之後對翹首盼望的消費者不聞不問,甚至因為搬家導致電話空號,CatFi 的理由是「忙於找錢」,雖也許是情有可原,但難免讓人觀感不佳。

林大涵說,新創團隊必須誠實告知開發路上碰到的困境,時時保持更新,高度透明才能得到贊助者的諒解。就貝殼放大的建議,「最好至少每個月都要公開發布一次訊息」,讓贊助者掌握產品開發的進度。

審慎評估募資達標期望值

另外,很多人認為硬體團隊從原型到量產的過程太樂觀是常見的致命因素,不過林大涵觀察,許多團隊天真的是對於募資的態度。

當初 CatFi 設定的集資金額目標過低,即使最終超標 241%,其所募得的 700 多萬台幣也與真實成本差了 5 倍之多。林大涵認為,有不少團隊先以低門檻營造快速達標的吸睛效果,同時也期待能以群募累積的資金,吸引創投注意,導入更多雄厚資本。但是他說「投資人對群募專案有變保守的態勢」,募得 10 萬、20 萬美金並不足以說服投資者加碼。

拉近想像與現實的落差,「經驗」很重要

從團隊角度來說,林大涵認為軟硬整合團隊有三種角色缺一不可:生產、工廠與物流。目前貝殼放大對於有關硬體的案子也較謹慎,傾向與曾有硬體設計與製造經驗、能夠做出 working prototype 的團隊合作。

這與 Crazy Idea Lab 執行長張晏甄的看法雷同。張晏甄在 Facebook 中表示,軟體與硬體思維完全不同,軟體可以 Google 找答案,硬體卻只能找有經驗的人幫助自己,但找不找得到對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軟體修正速度快,但硬體每個版本的更替可能都要 2 週以上之久,花費的成本與精力難以攀比。他形容,莽撞進入硬體領域的軟體人很可能「就像沒有地圖,沒有求生知識,沒有當地原住民帶領跑進亞馬遜叢林一樣,根本找不到出路,最後只能看著乾糧吃光等死。」

一年前的我看這篇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現在看感受超級深的。基本上軟體人跳下去做硬體,有很高的機率會死很慘。原因是寫軟體的思維和做硬體,是完全兩回事。首先,硬體是你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軟體大部分的問題你可以在google上找到答案,很多人...

Posted by 張晏甄 on Monday, November 16, 2015

延遲不是罪惡,事後處理得宜才是關鍵

這當然不代表軟體人不該勇於開拓新領域。真正的難題在於,在路途中受挫時,能否以相對正確的姿態重新站起來面對支持者。

其實硬體創新團隊延遲出貨的案例所在多有,準時反而是難得的驚喜。美國 Instagram 數位相框 Instacube、Pebble 智慧型手錶,都比預期晚了整整一年才交貨到使用者手上。但林大涵說,台灣硬體團隊進行群眾募資時,準時出貨的比例不低,就算遲到,往往也不太會超過 1、2 個月。Flyfit、ATOM 3D 列印機、八輪滑板都是在合理時間範圍內交付產品的典範。

當然台灣還是有失誤的案例,貝殼放大客戶 Flux 3D 列印機,雖在去年底風光打破台灣團隊在 Kickstarter 的募資紀錄,但同樣碰到低估製造風險與成本、致使出貨一再延宕的劣勢。不過,設計團隊允諾贊助者可選擇退款,對於堅定不移、甘願加價的支持者,也定期詳細記錄生產進度,儘管仍有抱怨聲浪,但不致形成不安的氣氛與負面形象。延遲絕非罪惡,事後處理的手法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群眾募資的精神建立在互信機制上,讓有志的創業者提出夢想藍圖,打動人們以金錢買一個未來的產品,並在成真之後獲得產品或其它回饋。隨著群募風氣愈來愈熱烈,Kickstarter、Indiegogo 等平台也不再單純只是創業種子萌芽之地,而是轉變為向全世界宣傳產品的公關行銷管道。遇到難關時能否鎮定下來、把握時機,向付出熱情與金錢的贊助者,落實誠實透明的處事原則,考驗著每個新創團隊的應變能力。

歡迎加入「Inside」 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好友人數

This posting includes an audio/video/photo media file: Download N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