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5 招讓你的網站更專業” 與新的 8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Link to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15 招讓你的網站更專業

Posted: 12 Jul 2013 06:02 AM PDT

09

圖片來源:Webdesign.org

「網站」往往是使用者接觸產品或服務的第一線,因此塑造良好印象以及專業形象非常重要,加強使用者對網站的信賴感,能夠促進他們對公司的正面印象,再回頭光顧甚至消費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

先前我們刊登過的「想要提高網頁轉換率?試試這16 個UI 祕訣」一文,即是從 UI 設計的角度促進網站專業感,而設計網站 Web Design Library 也列舉了十五點能夠增加網站可信度的技巧1,其中有些道理相通,設計師不妨藉此檢視自己的網站是否擁有讓使用者信賴的元素。

專業設計至關重要

予人專業感的設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據史丹佛大學的網站可信度研究(Stanford Web Credibility Research)針對 5500 位網友調查,其中高達 46.1%(在所有研究因子中最高)認為視覺設計是決定網站可信度的關鍵。元素安排、字型、圖像、連貫性⋯⋯網站設計必須面面俱到,與欲呈現的主題一致。

擁有自己的域名

螢幕快照 2013-07-12 下午8.45.15

花點小錢申請一個專屬網站的域名,比如 Inside 的網址便是:http://www.inside.com.tw,不要寄人籬下,http://xxx.com/inside 或 http://inside.xxx.com,這樣的網址可能啟人疑竇。電子郵件位址也是一樣的道理,Inside 的投稿信箱便是 Hello[at]inside.com.tw,而非 Gmail、Yahoo mail 或其它免費電子信箱。

提供經得起驗證的訊息

網頁提供的資訊若能包含引述、參考資料、研究、評價、使用者推薦等素材,可以增加使用者的信服度。

看得見、摸得著

螢幕快照 2013-07-12 下午8.57.05

bravenewcode 「About Us」頁面有公司主要成員的介紹與公司位址

除非品牌已是家喻戶曉譬如可口可樂或紅十字會,不然就必須證明自己的公司貨真價實,而不只是飄蕩在網路裡的空殻,放些辦公室、員工、合作夥伴的照片,寫上辦公室所在地或地圖等等都能證明自己確實存在。

強調公司組織的專業

公司團隊中是否有任何權威性的專家,產品有沒有得過獎,倘若有的話,不妨架設部落格,張貼這些有助於增加信賴感的文章,好事就應該傳千里。

為公司賦予人性

這點與加拿大設計師 Jakub Linowski建議在網站放上產品或服務的所在地不謀而合。為了增加網站的真實性,取得網友信任,寫下一些關於員工、經理的簡短介紹,為他們放上照片,增添人性化的成分,並利用部落格或社群網站與外界互動,因為人跟人的連結性還是強過人與產品。

螢幕快照 2013-07-12 下午9.27.37

圖為 Dropbox 的團隊介紹頁面,自我介紹寫得相當鮮活。

不少矽谷新創公司都會放上團隊成員照片和介紹,Dropbox 就是一例2,包括創辦人、執行長 Drew Houston 在內大概 300 名員工通通有自我介紹,非常有趣,而且確實讓我們感到親切真實,也能具體感受到這是一支年輕且活力充沛的團隊。

網站實用而且易用

從網友的角度看自己的網站,缺少什麼、需要補強什麼,所有內容、服務與產品都應該清清楚楚顯示,不要讓人找不著或像在逛迷宮一樣。

經常更新資訊

沒人喜歡逛鬼城,試著定期更新網站,比如發布新聞活動等資訊,發愁沒內容嗎?為賣得最好或收到最多好評的產品寫篇文章,甚至網站哪裡改變了也可以是題材,經營部落格需要時間,但其實相當值得。

螢幕快照 2013-07-12 下午8.36.45

Free People 的部落格文章主題相當多元,但皆有濃厚的 hipster 氛圍

國外公司十分流行寫部落格(而不只是經營社群網站)這回事,比如 37signals 部落格 Signal vs. Noise3 常有創業心得或設計、程式等文章;又例如服裝以及生活用品品牌 Free People 經常於部落格4分享穿搭文或教你怎麼把牛仔褲磨得漂亮、辦公室員工穿搭競賽,甚至也不定時提供音樂 mixtape 讓網友免費下載。部落格是營造公司獨特個性非常好的方式,他們從衣飾、網站設計到文章內容或音樂品味都散發濃濃的 hipster 風格,怎能不叫該族群死忠追隨?我想,這點也與先前的「人性化」意義是重疊的——讓自己的網站活起來。

小心!廣告!

網站上最好不要放置任何廣告,當然這太強人所難,因此盡量將內容與廣告區分得愈清楚愈好,避免讀者產生被矇騙的感受,還有,彈出式廣告、穿插許多動畫的蓋版廣告(interstitial)很惹人厭,而且容易導致網友分心,反而無法專注在貴公司的實質產品或服務上。另外,文案撰寫的口吻不要太推銷,清楚、直接、誠實是上策。

千萬不要讓競爭者的廣告侵門踏戶(看到百事可樂的廣告出現在可口可樂網站上,您應該會啼笑皆非),色情廣告也最好完全過濾(若您的網站就是主打此類服務另當別論)。

任何錯誤都不被容忍

「應」該寫成「因」該、無效的連結、沒法載入的頁面、網站執行速度太慢⋯⋯這些錯誤都不該出現,它們看似微小,但都會造成負面印象。

隱私政策

如果需要取得使用者敏感的個人資料如銀行帳號,必須提供完善的措施確保他們的資料安全無虞,不會有被盜用的風險。

擅加利用社群認同(social recognition)

螢幕快照 2013-07-12 下午8.48.35

台灣團隊 POP 網站放上三位頗有社群影響力的創業者使用好評

這也跟改善 UI 刺激轉換率一文提到的「social proof」雷同,也就是口說無憑,消費者的見證、意見、評價都是用來吸引更多眼光的利器,往往比媒體宣傳來得更有效;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負評出現,就得想辦法遏止延燒。

使用者經驗

徵詢使用者的意見,了解他們購買產品的經驗,或者是否有任何建議。

淋漓盡致的發揮

安全認證的標誌不一定非得放在不起眼的角落,社群認可若能放在首頁,為何得藏到內頁?盡可能發揚光大有關服務或產品的正面資訊,將大大提升可信度。

Groupon 台灣新執行長楊聖武:我們將轉型,不再定位為團購服務

Posted: 11 Jul 2013 11:52 PM PDT

螢幕快照 2013-07-12 下午2.47.54

台灣酷朋(即 Groupon 台灣)今日發表新聞稿,表示自本月起將由楊聖武出任 Groupon 台灣暨香港執行長。同時,台灣酷朋也宣佈,將推出「線上優惠市集」,提供比「團購」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購物體驗。

原是連續創業家

楊聖武先生是連續創業家,他在香港打造的團購網站 uBuyiBuy.com 於 2010 年由 Groupon 收購成為Groupon 香港分公司,目前是香港第一大電子商務公司,員工從原本的四人快速成長至目前的一百多人,對過去幾年香港線上購物業有關鍵影響。

台灣酷朋將轉型,不再定位為團購服務

楊聖武在新聞稿表示:「台灣有極為成熟的電子商務環境及龐大的網購族群,商家及消費者渴求更多創新服務。希望我的加入能夠為台灣酷朋重新注入創業家精神,並藉由GROUPON與在地商家的緊密連結,以及領先同業的3百多萬的龐大會員基礎,啟動台灣酷朋的轉型。台灣酷朋不再定位為團購,而將提供在地商家及消費者更全面的服務!」

台灣酷朋也提供了最近幾檔行銷案例的數字:6 月底贈送 7-Eleven City Café 中杯美式咖啡,10分鐘內送出3,656 份;7 月初推出麥當勞麥克雞塊餐,不到 2 個小時賣出 3,872 份。

未來台灣酷朋將會重新定位成提供「全方位行銷服務」的平台,透過即將改版的新 app,讓在地商家虛實整合,結合線上和線下的行銷資源。

以下為完整新聞稿:

台灣酷朋新執行長楊聖武上任,「全方位行銷服務」新定位

推出「線上優惠市集」,與台灣商家共創在地商務

【2013年7月12日,台北訊】全球在地商務領導者GROUPON宣佈自7月1日起,由楊聖武先生出任GROUPON台灣暨香港執行長。楊聖武先生將掌管GROUPON台灣暨香港業務,把GROUPON全球48個國家的最佳實務帶到台灣,提供台灣在地商家及品牌之「全方位行銷服務」。同時,台灣酷朋也宣佈,將推出「線上優惠市集」,提供比「團購」更能滿足消費者食衣住行育樂需求的新購物經驗!

新任執行長為台灣酷朋重新注入創業家精神

楊聖武先生是連續創業家,首先將團購概念帶入香港。其一手打造的團購網站uBuyiBuy.com於2010年由GROUPON收購成為GROUPON香港分公司,該公司急速成長並始終保持市場領導者地位,目前是香港第一大電子商務公司,員工從4人快速成長至目前的一百多人,並對過去幾年香港線上購物業的出現極為關鍵。

GROUPON台灣暨香港執行長楊聖武表示,「台灣有極為成熟的電子商務環境及龐大的網購族群,商家及消費者渴求更多創新服務。希望我的加入能夠為台灣酷朋重新注入創業家精神,並藉由GROUPON與在地商家的緊密連結,以及領先同業的3百多萬的龐大會員基礎,啟動台灣酷朋的轉型。台灣酷朋不再定位為團購,而將提供在地商家及消費者更全面的服務!」

台灣酷朋三大策略,重新定位全方位行銷服務及線上優惠市集

台灣酷朋的三大成長策略包括:

第一,台灣酷朋將重新定位為提供「全方位行銷服務」的平台,提供在地商家線上及線下虛實整合的行銷服務。新的定位將包括營運上的轉型,及推出更多創新服務,如GROUPON台灣新版行動app的上線,將讓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掘高品質的優惠方案;或Merchant Center服務,讓商家可以隨時追蹤行銷成效。

第二,台灣酷朋將透過全球48個市場的最佳營運經驗,結合GROUPON在台灣的基礎商業模式,協助在地商家及品牌獲致成功。

第三,藉由獨家的Smart Deal及Personalization技術,GROUPON不只能提供消費者更個人化及多元的優惠選擇,並以全台3百多萬的龐大會員基礎,帶動「線上優惠市集」(marketplace for deals)的快速成長。

酷朋與台灣在地商家合作創造雙贏虛實行銷模式

台灣酷朋的新策略,將強化與在地商家的線上線下整合服務。近期推出多檔創新行銷活動皆創造不凡銷售成績:6月底贈送7-11 city cafe中杯美式咖啡,10分鐘內送出3,656份;7月初更推出麥當勞麥克雞塊餐,不到2個小時賣出3,872份,不但創造網站流量倍增、行動網路流量增加1.2倍的效果,還帶動網站整體業績2位數的成長 !

楊聖武先生有多次創業經驗,包括經營飯店訂製傢俱業,成功搶下米高梅CityCenter、澳門新濠天地和澳門威尼斯人等知名酒店訂單;也曾取得獨家代理,成功地將鼎鼎有名的甜點店-楚留山引入美國。

李開復不看好微軟重組,質疑 Steve Ballmer 適任性

Posted: 11 Jul 2013 11:31 PM PDT

6297256769_3e2e638fdb_b

照片來源:TechCrunch

編按:微軟昨日宣布組織架構調整,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也在中國問答網站「知乎」評論此次重組。李開復於 2005 年離開微軟後轉戰 Google 擔任全球副總裁與大中華區總裁,2009 辭職並成立「創新工場」。

昨天晚上,微軟宣布了傳言已久的組織架構重組消息,按職能重設部門,並成立作業系統、apps 應用軟體、雲端運算及裝置四大領域分支。

創新工場 CEO 李開復在知乎上也談論了這個問題,評論稱不看好這次重組:

微軟宣布了期待已久的重組。微軟的重組有幾個重點:

中心化大公司組織結構

Steve Ballmer 強調這是個「一個微軟」的策略,以大公司戰略為核心。也就是說微軟將從一個「業務型組織」調整到「職能型組織」。過去每個業務群像是一個子公司,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每個季度有自己的盈虧報表。而改組後,每個高管負責多產品,但是只專注下列的職能之一:工程、市場、商務、或銷售。微軟希望經過此改變能一致化技術平台和使用者體驗。

強調消費者,強調硬體

近年微軟在消費者方面節節敗退,而在企業級別軟件卻做的不錯。這次重組可謂背水一戰,加碼消費者。另外,微軟暗示了也會參與和主導更多硬件。

Steve Ballmer 的角色更加重要

從部門收回權力,讓更多決策要到 Steve Ballmer 層面才能決定。也可以說,這次改組是 Steve Ballmer「最後一次機會」,他將背水一戰。

順便處理高層升遷

大公司往往會用改組來給部分人更大的權力,削減一些其他人的職權,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次 Craig Mundie、Kurt Delbene、Rick Rashid 失職,更早 Steven Sniofsky 和 Don Mattrick 離職,可能也都是看到了對他們來說未來不更美好。

我對這次重組並不看好,因為有下列幾個比較大的問題:

改組影響執行速度

行動網路時代速度最重要,這樣的一個重組可能會導致協調成本更高,決策更慢。比如說 Skype 是很重要的資產,但是它進入微軟後面市佔率開始下滑,而這次重組可能對這類「需要快」的產品帶來巨大的打擊、在越來越多公司用「輕公司、創業」模式來尋找更快的時候,微軟不與時俱進,卻改組成了「重公司、整合式決策」。

賭注太大,不夠務實

微軟的強項是企業級軟體,而在消費者領域,微軟被蘋果、Google、Facebook 打的滿地找牙。因此,我個人認為微軟不妨接受消費者業務未來不可避免慢慢地衰落。希望企業級的成長能彌補,因為企業級對 IBM、Oracle、SAP 的戰役還是可能贏的,也有巨大的價值。但是,這次改組我們看到是微​​軟對消費者領域依然充滿信心,增加投入。雖然消費者技術確實帶來企業級的革命,但是感覺這是 bet the company move 是一個打不贏的戰役。而且,整合一整個公司可能帶來比較大的成本,而有些整合可能並沒有雙贏,而且還可能帶來包袱。

「一致化」不是使用者的需求

Steve Ballmer 提出:新組織架構要「為PC、平板電腦、手機和 Xbox 提供一致的使用者界面」。如果過去10 年我們學到了什麼,就是這些裝置需要根據場景開發合適的界面,不是不可以一致化,但是把一致化當作主要目標,就是把微軟作為中心,而不是把使用者需求作為中心。最經典的歷史案例就是 Windows Mobile 早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要求和 Windows 整合,結果整個體驗像 Windows 卻很難運用功能,也不是使用者需要的。另外,微軟希望消費者購買「全套微軟」設備,這也是個困難而不務實的目標。

大公司架構反微軟基因

微軟的管理基因是「牛仔」,最成功的產品線和領導者是最獨立不聽話不協作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打造 Xbox 的 J Allard,和曾經成功管理 Office 多年、並曾經拯救 Windows 的 Steven Sinofsky。微軟很多中高層奮鬥的目標就是成為下一個「領頭牛仔」,能做到一個業務群的 CEO。而這次的重組不但不符合牛仔基因,還限制了中高層的夢想(因為最高能達到的級別只是「工程集團負責人」,而不是「業務群 CEO」)。估計會有更多中高層領導流失。如果這個改組要成功,微軟需要一個新的文化,給優質員工不同的期望值和激勵機制,而這是很難很難的。

職能型公司如何問責?

一個接近千億美元業務,近十萬人的公司,實在不適合職能型的組織架構。一個組織架構的可持續性,很大程度要看是否能達到問責(accountability),而最簡單有效的製度就是劃分成產品線,讓每個業務群的負責人有自己的季度盈虧目標。這次改組的職能型架構,把所有盈虧目標都放在Steve Ballmer身上,向他匯報的人卻只有工程、市場、商務等目標,感覺很難運營,很難官吏,很難衡量,很難持續。

Steve Ballmer 是否勝任

Steve Ballmer 本身是一個卓越的單業務管理者和一個超級銷售專家。但是他在 CEO 層面表現欠佳,在戰略、協調上一直表現不佳。這次把更多協調的工作和大量的多產品線的決策壓在他一人的肩膀上,令人很難樂觀。

高層失血嚴重

我一直認為Steven Sinofsky 是CEO 的最好人選,他雖然強勢凶悍,但是他在每個職位上都能夠放權,也能達到他人達不到的執行效率。他在一年前離職,可能就是Steve Ballmer無法給他一個更高的接班人職位(今天的改組,也看到了沒有二號人物的角色)。除了 Sinofsky 之外,另外四位離職者也都是微軟的將才,他們的離職,和下面中高層必然的離職,會讓微軟嚴重失血。

VIA 知乎

使用者不在乎內容品質,在乎相關性—— Chris Anderson 談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

Posted: 11 Jul 2013 09:35 PM PDT

media1

前《Wired》雜誌總編輯、3D Robotics 創辦人 Chris Anderson 參加了騰訊網與創新工場舉辦的《科技大師中國行》,上半場談 3D 成型技術(請參考 〈 長尾理論發明人:郭台銘對 3D 成型技術的觀點有些狹隘 〉),下半場談媒體與企業該如何因應新時代的變化。

Web 已死,曾是《Wired》雜誌總編輯 Chris Anderson 鼓吹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而今天,隨著後 PC 時代的來臨,極具個性化、摻雜社群因子的時代,媒體、企業該如何應對這種改變?

Chris Anderson 帶來了十分精彩的見解。

Chris Anderson 認為,對媒體而言,外部環境的變化包含了行動平台化、社群化。媒體必須把內容搬到行動裝置上,而獲利方式和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催生了「Freemium」免費增值模式,使用者消費內容的去中心化和客製化(即長尾理論)。

news11

對媒體本身而言,變化有這四個方面:

  1. 新聞定義發生改變:新聞不再是大事件,而是在地社群、親人同事的消息;
  2. 媒體品牌變模糊:你不太會記得一篇文章來源是哪裡,使用者漸漸不直接從網站上發掘文章,而是社群網站的推薦,來源越來越不重要;
  3. 品質平民化:不必苛刻於設計、編輯,而要注重相關性。好萊塢曾經嘲笑 YouTube 的內容品質太差,但使用者很喜歡、感興趣。使用者不在乎品質,在乎相關性;
  4. 觀眾碎片化:媒體公司很難再佔有觀眾,就好比問一個 20 歲以下的人電視是什麼?很多人認為只是一個看影片的地方,而對於老一點的使用者,很可能是一個穩定的內容消費來源。

面對這些變化,媒體應該怎麼做?Chris Anderson 認為媒體應該發出聲音(Voice)。

不是設計,不是書寫形式,而是要發出聲音、觀點、立場。他舉例《Wired》雜誌的幾次封面,用了十分具有沖擊力的圖片,配上一個觀點。比如較著名的「Web 已死」,還有對陷入困境的蘋果提出幾點解決方案,但封面只寫一個大字「Pray」,另外還有「邪惡與天才」、「科技與宗教」、「_ is history. _ is the future.」等企劃。

wired1


照片來源:aetches

Chris Anderson 反覆提到一句話:不論別人贊同還是反對,你必須要有觀點。

對企業來說,面對媒體無處不在,去中心化的時代,該如何迎接這種變化?Chris Anderson 給出的建議是主動參與進來,雇用編輯(一起來做媒體),媒體技能是每個公司都需要具備的。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是為了廣告,而是講述自己的性格。

他以一個電商網站與新聞網站舉例,兩者界面設計一模一樣,連圖片尺寸和文字樣式都雷同。電商越來越像媒體,需要自己的編輯。他舉了電商網站 Fab 在推銷一款沙發的時候,訴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但實際上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只是為了引起使用者的興趣。電商網站 Woot 有時候介紹產品的時候不是講產品,而是講笑話。

群眾募資網站 Kickstarter 的模式就類似這種思維,每個產品向潛在的贊助者傾訴者自己的故事,介紹如何開發、吸引支持者。拍攝工廠圖片、製造過程等,整個產品開發歷程的全程記錄,就像媒體的追蹤報導一樣。

「每個人都可以說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編輯,影響任何人。」

編按:對媒體近年來變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Inside 粉絲團昨晚這則分享

莫再提「醫療雲」——為「健保資料庫加值」正名

Posted: 11 Jul 2013 08:02 PM PDT

c2984930ba0511e2a7ab22000a1f97eb_7

本文作者李柏鋒醫師,一個在空閒時會幫忙推廣開源軟體的阿宅小兒科醫師。

日前拜讀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醫師「5 大醫療雲商機可救健保」一文,突然有千言萬語湧於胸口,不知從何說起,先不論健保困境的龐大議題,或許先從專有名詞的正名談起,希望以後有機會談談健保資料庫的潛力與挑戰,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先閱讀 PanSci 為 「2012 健康與醫療資料加值應用論壇」所刊出的一系列文章

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一直都有釋出給學術界作研究,但官方開始正式宣示「醫療雲端運算系統」應該是開始於2012 年1月18日,行政院科技會報所舉辦的「我國公開資料加值(open data)推動策略會議」。會中把醫療資料當作 Open Data 的策略,自然引起了許多民間團體對隱私的關切,因此,許多民間社團便於 2月18 號聯合舉辦「誰允許國家販賣全民健保資料」記者會,為了回應民間團體的關切,行政院科技會報旋即於 3 月12 日舉行了「健康資料加值應用模式研究之個人資料保護 座談會議程(行政院醫療雲計畫溝通會)」,會中有許多相關的討論,而當時張善政政委也口頭指示,儘量不要使用有爭議的醫療雲之詞,考慮改用明確的「健保資料庫加值」用語。

2012 年 5 月4 日,吳宜臻立委也主持了「健保與醫療加值應用」公聽會,前台聯林世嘉立委也特別出席發言表示關心,會中除討論了相關議題,官方也首度鬆口,健保資料庫加值所衍生的利益,應該有一部分可以考慮回饋給健保。雖然公聽會效力比不上行政程序法所明定的聽證會來得有效力,但方向上,的確比原本朱敬一博士在政委任內所規劃將健保資料庫加值獲利全部用於科學發展,要來的公平一些。

Scan0001

最後,誠如青平台基金會技術長張維志所言:「政府資訊公開法講的是人民知的權利,開放資料講的是人民用的權利。」在政府努力推動雲端運算與開放資料的政策之下,誠摯希望我們民間的各個團體,也都能積極參與,修正政府政策錯誤的方向,開啟公民社會的契機,營造更友善的創業環境 。(鍵人就是硬要拉回來 Inside 讀者所關心的主題,笑)

工商服務:

本屆開源人年會除了邀請張善正政委親自出席之外,據聞也有數位行政院科技會報的長官與研究員會出席,COSCUP 2013 個人贊助方案,是最後一天的取得本屆開源人年會門票的機會, 請不要錯過了與產官學宅四界高手共同討論的機會。

微軟重組四大部門可能帶來的三個變化

Posted: 11 Jul 2013 07:48 PM PDT

steveballmer

微軟執行長 Steve Ballmer

自去年以來,很多大公司都進行了公司架構調整,現在則輪到微軟。根據微軟官方公布的新架構,調整後的微軟將按照職能重設部門,並成立作業系統、apps 應用軟體、雲端運算及裝置四大領域分支。

針對微軟本次整頓部門組織,國外的 citeworld 撰文認為,微軟的此次架構調整將帶來三個變化:消費者化(consumerization)、硬體裝置以及期望打造獨特能力。

微軟正開始擁抱消費者化潮流(consumerization)

儘管微軟代表了傳統企業級軟體領域的象徵,但是隨著 consumerization 浪潮的來襲,企業使用軟體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微軟顯然希望能快速成為這股浪潮中的一部分。在過去,企業的 IT 部門會在新的軟體產品上進行大量投資,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部署實施,最後送達最終使用者。

在此次調整轉型的郵件中,微軟明確表示:「我們的新策略將是把自己置於這樣的一個正確交叉口,也就是 IT 的消費者導向化和企業客戶需求不斷演變的趨勢之間,希望我們的產品是企業員工想要的,同時也符合 IT 部門高生產力、安全以及可控的需求。」

這表示微軟要在由消費者導向的企業軟體潮流中嘗試大量的新方案,除了為 IT 專業人士和開發者帶來新產品外,微軟計劃打造一些讓人們能高效使用但是又獨立於其所在企業的產品,也就是未來的產品和服務將不再像現在那樣非常依賴於企業的 IT 部門。

與企業員工比較樂於接受 Office 365 這樣的產品不一樣,這個過程對於微軟來說​​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它可能希望加大企業選擇基於微軟作業系統的電話和平板等產品的機率,不過從目前的銷售來看,情況並不是很理想。

硬體領域將有更大抱負

在硬體領域,Surface 肯定不是整個計劃的終點。微軟在郵件中表示,未來除了會有大量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出裝置,還將會有大量自有品牌的裝置,也就是所稱的第一手裝置(first-party devices),包括手機、平板、PC、2-in-1、基於電視的裝置以及其他可以想像或者正在開發的產品。

另外,微軟還再次提到了可穿戴式設備,儘管其硬體不一定會由微軟打造,但是微軟稱其平台將適用於各種螢幕:大的、小的、行動、機構、個人甚至可穿戴設備等。從中能看出,微軟在某天推出自己的手機和智慧型手錶都非常有可能。

微軟自信還沒有企業打通消費者端與企業端全領域

面對競爭態勢,微軟在轉型 Memo 和 Steve Ballmer 致全體員工的郵件中這樣強調,微軟的獨特潛力在於,無論是整天處於工作還是在家娛樂的人,微軟將提供全套的裝置和服務解決方案。微軟表示,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打通整個消費者端和企業端,似乎並沒有把 Google 和蘋果放在眼裡。

誠然,在企業端,微軟仍然處於一個某種程度的統領地位,但是在個人消費者端已經落後太多,而這方面 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手機已在全球搶下最高市佔率。除此之外,Google 也希望以各種裝置打通個人與企業端,比方說運行於雲端服務的手機、Chromebook、智慧型電視等。而透過 Google Apps 和 Google Compute Engine,Google 也在企業級產品方面大力耕耘。

而蘋果的手機和平板,不僅在企業端處於領導地位,在個人消費者領域同樣領先,不過在針對企業端的雲服務方面落後微軟和Google。但對於微軟來說​​,蘋果在個人消費者和企業端都具有很大優勢,微軟要跟上顯​​然沒那麼容易,況且蘋果還提供了很多其它服務。

citeworld 的文章最後認為,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可能不會馬上帶來太多益處,而且從短期來看,它可能會給員工帶來混亂。但是也不能指責 Steve Ballmer 和整個公司努力重新聚焦公司發展方向,並面對變化中的市場做出的調整和努力。

一個公司的組織架構一直是該企業文化和各種戰略的一個體現,因此每次有這種架構的重大調整的時候,總會引起大家的關注並猜測其下一步的走向。看看之前幾大巨頭的一張組織架構圖,還是能看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的,此次微軟架構調整後,下面這張圖可能得重新畫了(該圖來自 bonkersworld)。

342fae2267ecadb6e90931284fe62a2d

VIA cite world

長尾理論發明人:郭台銘對 3D 成型技術的觀點有些狹隘

Posted: 11 Jul 2013 04:04 AM PDT

chris1

今天下午,前《Wired》雜誌主編、3D Robotics 創辦人、並提出長尾理論的 Chris Anderson 參加了騰訊科技舉辦的《科技大師中國行》欄目,原本是對話馬化騰,後者因為臨時有事未參會。 Chris Anderson 的演講分上下部分,上部分是關於數位化製造,下部分是關於媒體,本文是上部分。

從 18 世紀開始,踏板紡織機代替手工,隨後到蒸汽、電力,再然後是城市的誕生,電腦的普及,兩次工業革命讓人從利用肌肉轉變為利用大腦。Chris Anderson 認為,數位化製造將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並變革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就像機械製造使得手工業退為精品產業一樣,未來的製造模式也會發生劇變。

他舉了很多自己親身的經歷。從他祖父開始,他祖父設計了一台機器,申請了專利,最後量產走向市場。這一切是十分幸運的,因為那時候大部分人會在漫長的過程中遭遇失敗。而現在則不一樣,用 3D 成型技術和電腦,按一下按鍵就可以製造自己的產品,或者透過阿里巴巴找製造商,把 3D 模型發過去,對方把實物發過來。

數位化製造的一大變化,就是可以滿足個性化的製造需求,這和傳統量化生產完全不一樣。

Chris Anderson 從《Wired》辭職後,創辦了一家名叫 3D Robotics 的公司,現在在做空中機器人,以及線上社群 DIY Drones 的發展。他發表的新書《自造者時代》,正是對新的製造模式進行大力宣傳,他極其看好 3D 成型技術在這一變革中扮演的角色。

Chris Anderson 如今是 5 個孩子的父親,他十分鼓勵孩子使用 3D 成型技術,並認為孩子們不是在消費,而是創造。他的孩子會使用 iPad 的軟體,繪製電影中的角色,然後上色、更改尺寸、製造出來。5 年以前,他和孩子們玩樂高玩具,如今則是 3D 成型技術,玩具公司得開始憂慮了。

其實 3D Robotics 公司最早也是從孩子玩 3D 成型技術而來,4 年前 Chris Anderson 會把自己的一些小部件交給一個 17 歲的孩子 Judy 焊接,隨後他擁有了自己的小型工坊,再到更大的工作室。Chris Anderson 也一同參與,如今他們擁有兩個大的廠房。他創立的社區DIY Drones 已經有 4 萬名註冊使用者,總計 200 萬次點擊量。

事實上,現在很多新創公司、設計師都在使用 3D 成型技術,KickStarter 上很多專案都在用 3D 成型技術展示。它給了少數人以低成本、高效率製造硬體的機會,這和當年矽谷的車庫文化十分類似。

開放提問時間,有人詢問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如何看待郭台銘對於 3D 成型技術無法實踐大規模商業化的言論?Chris Anderson 認為郭台銘的觀點有些狹隘,3D 成型技術並不是用以規模製造,而是一個做模型的技術。就像富士康的工廠使用鐳射切割機,而 3D 成型技術使用三維掃描儀。3D 成型技術是給普通人使用的,就好比網路,大量業餘人士一旦進入,本質就會發生變化。他說:

3D 成型技術不是技術革命,而是社會革命。

別埋頭苦幹了,11 個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Posted: 11 Jul 2013 03:26 AM PDT

large_43488803

圖片來源:Flickr

設計師是一種爆肝的職業,這大概很少人會有異議,不過加拿大設計師 Paul Jarvis 經常收到客戶的稱讚,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許多工作或小型計劃,而且還有餘裕從事豐富的休閒活動。他整理了自己提高工作效率的心得1,無論是不是設計師,都能作為參考,當然也不是每一點都適用所有人,歡迎大家提供更多意見。

  • 不需要立即閱讀的電子報,請取消訂閱。先前我們已寫過信箱大掃除的好處多多,找時間清空信箱並取消訂閱沒用的電子報,可以省下很多整理的時間,未來也不會再被排山倒海的無用郵件惹惱。
  • 無需回覆或執行任何動作的郵件,請歸檔。空空如也的信箱讓人神清氣爽,把電子信箱轉化成代辦清單,我們先前介紹過的 Mailbox 就是這種概念。
  • 一次只做一件事。「多工作業」(multitasking)事實上讓你時常分心,任務反而更拖宕。
  • 關掉所有推播通知。信件,讚,還是有朋友在某則發文提到你,所有推播通知通通關閉。
  • 專心致志大概 35-40 分鐘後,伸伸懶腰、上廁所、喝水、眺望窗外、看看 Facebook,讓自己休息一兩分鐘後重整旗鼓,返回工作狀態。
  • 如果遇到挫折,呼吸點新鮮空氣、吃些零食、沉思個 10 來分鐘,把沮喪洗刷乾淨,回到崗位。
  • 將電視捐出去吧,從此不再收看無聊透頂的節目,突然多出好多時間。
  • 紀錄飲食以及感受,食物對心理狀態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吃錯東西可能導致疲憊、亢奮、無法專心。這可能有些麻煩,Paul Jarvis 的方法是簡單寫下食物成分,以及用餐後胃部、腦袋、精神的變化。
  • 不要在社群網站上追蹤太多人,它的功用是聯繫關係與提升價值,人數多寡沒有那麼重要。
  • 在高峰期工作,每個人都有精力最旺盛、最能專心在工作上的時段,在這個時段期間,關手機、不收電郵、不要安排任何無關緊要的會議或約會、移除所有可能讓你分心的事物。
  • 關閉社群網站電郵通知,分秒掌握誰加了自己好友、誰回覆的留言⋯⋯沒什麼意義可言。

Paul Jarvis 「Don't work hard, work better」的工作哲學,強調忙碌並不等於生產力,耗在工作上的時間變少,我們能夠發現或成就更多更美好的事情,高效換人生,試試看吧!

網路自動化服務 IFTTT 推出 iPhone app

Posted: 11 Jul 2013 02:54 AM PDT

螢幕快照 2013-07-11 下午5.00.03

Inside 曾在 〈 智財局爭議修法引發網友寄信抗議,IFTTT 服務意外走紅? 〉介紹過 IFTTT(「If this, then that.」)這個自動化網路服務。今天該服務推出 iPhone app。

IFTTT 的意思是「If this then that」,是一個成立於 2010 年底,透過各家網站 API 提供自動化服務的網站,使用者先設定條件及相對應的動作,一旦某個網路服務滿足條件,就會觸發另一個網路服務的反應。例如使用者可以設定每當自己在 Facebook 張貼連結,就會被製作成筆記傳送到 Evernote;或是將 Gmail 裡標記星號的 E-mail 傳送到 Evernote 等等。

IFTTT app 設計相當簡潔美觀,特別是第一次啟用 app 時的介紹畫面做得相當別緻。

mzl.enzqwjei.320x480-75 IMG_1562

如果使用者已經有 IFTTT 的帳號,那麼可以在畫面上看見使用中的「IFTTT 配方」所產生的內容,例如自動將自己在 Facebook 張貼的連結變成一篇筆記存放在 Evernote;訂閱的 RSS 一有新文章就寄 E-mail 給自己,或是送到 Instapaper 晚一點再讀;亞馬遜一有新書進入暢銷排行榜就寄 Email 通知自己去瞧瞧……

mzl.wmgziews.320x480-75

IFTTT app 不但會展示每天各項配方所產生的內容,使用者還可以設定當設定的條件被觸發時,接收系統的推播通知。

4c1ff1e7-af1d-4223-9d6a-d62c4c908285 60710542-0635-4fd8-a562-a4e1ae3a5fdb

可惜的是目前還不能快速切換日期來查看內容,也沒有援搜尋內容的功能。

mzl.kyhrujol.320x480-75 mzl.ouftuauy.320x480-75

使用者也可以在 app 瀏覽、搜尋由網友提供的配方,或是自己設計一個新的自動化配方,讓自己的網路生活更加便利。

IFTTT 還特別為 iPhone 版的 app 增添了通訊錄、照片和提醒事項等三個 iOS 內建 app 的觸發條件搭配其他網路服務(未來會加入更多 app 的觸發條件)。舉例來說,使用者可以設定將新增的 iPhone 畫面截圖自動傳送到 Dropbox 或是寄到自己的信箱,這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個方便的功能(例如部落客或是各個 app 評測網站的編輯)。不僅如此,IFTT 五月時宣布的「gets physical」(搭配 Jawbone 智慧型健康管理手環「UP」、飛利浦燈泡「Hue」和 Belkin 開關等硬體相關的自動化服務)也能直接由 iPhone app 控管。

IMG_1570 IMG_1569 拷貝
IMG_1572-2 IMG_1573

目前 IFTTT app 只有 iPhone 版,不過 IFTTT 聲稱這只是他們將服務拓展到所有裝置上的第一步,因此我們應該可以預期未來會有其他平台的版本。

如果您是網路服務的中度或重度使用者,可以試試看 IFTTT 這樣的服務(還有 app),相信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並且讓這些服務在運作上更加有組織。同時也歡迎各未讀者與我們分享您的使用心得。

App 下載連結:App Sto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投機客的行銷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