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y全球CEO演講:盡你所能,成為最卓越的領導者” 與新的 5 篇文章 - Inside 網路趨勢行銷與開發 |
![]() |
- eBay全球CEO演講:盡你所能,成為最卓越的領導者
- 量化時代:當我們過起數字人生
- 電子商務老將再戰江湖,九易購物推 app 開店平台
- 從科幻到現實,進擊的機械外衣發展!
- 插畫家眼中的網路鄉民
- 從亞馬遜CEO學到的生意10堂課
Posted: 09 Jul 2013 07:26 AM PDT
(照片來源: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本文主要轉載自eBay中國部落格,並進行部份編譯)
我常常花大量時間探索領導力這個話題,並努力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成為一名卓越的領導者、一個優秀的人。對於我來說,成為一名卓越的領導者和實現圓滿生活這兩項人生挑戰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的。上個星期日,我有幸在史丹佛大學商學院2013屆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作為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1986屆畢業生,能夠分享我過去25年中學習到的四條領導力法則,我備感榮幸。這些永恆的法則幫助指引了我的工作和生活。現在,我想要把這些法則分享給你們。 法則1:工作,要有目的性法則2:學習,永無止境法則3:最困難的時期,孕育著最有價值的經驗法則4:構建完整的生活,而非只是職業
譯者註:尤達是「星際大戰」裡重要的角色,是德高望重的絕地大師,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絕地武士。 |
Posted: 09 Jul 2013 05:30 AM PDT
今天,我打了 4 通電話,平均每通 24 分鐘。據手機顯示,最後一通電話我打了 22 分 23 秒。前天晚上,我搭乘火車去往 Brooklyn,這趟旅途花費了我 45 分 10 秒,我手機上的秒表計下了這個數字。昨天,我跑了 5 公里,計步器顯示平均每公里 8 分 45 秒。我還知道我的閱讀量打敗了 45% 的朋友,這是 Kindle 告訴我的。而我的 iPhone 跟我說,我健身時舉起槓鈴的時間只有 54 秒,比我估測的少了一些。然後,我昨晚進入最佳睡眠狀態的時間是 7 小時 20 分鐘,而一整晚我醒過來兩次——我的手環可一直在看著我。現在我終於明白:如果不服用 Ambien(一種美國產的安眠藥),我每晚只能進入淺睡眠狀態。 Hi,觀眾們,這就是我的自傳——2013 年版本。它包含了如此多的數據,二十年前根本無法想像。而它在今天的美國如此流行,我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在以數字勾勒自己的日常生活。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如今每十個人當中就有 7 個人按時記錄自己的身體數據——用於記錄的工具則橫跨大腦到晶片種種介質。參與調查的人群中有 3000 人承認,他們記錄最多的數據項是體重和飲食。另外有 1/3 的人則記錄身體內部的數字——從血壓到睡眠到血糖。他們當中一半的人憑大腦記下這些數字,另一半人借助科技和紙筆。 CEA(美國消費電子協會)數據顯示,2012 年美國健康市場是一塊價值 700 億美元的蛋糕。ABI 發表的報告則稱預計 2018 年以前,每一年都會有 4.85 億可穿戴裝置面向市場出售。而「關注人的可穿戴科技」公司 Jawbone 的估值已達 10 億,或者可能更多。 當我們談及量化身體數據時,它指的不僅僅是那些糖尿病人每天測量血糖以控制病情,它已然轉變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我們正在成為自己身體的科學家。就像我前幾天和朋友去餐廳吃飯時,她用 UP 手環記錄的數據告訴我她的睡眠品質並不好,而她的一位同事則透過電腦運算來決定美國哪一個城市最適合她與她的丈夫。 似乎成為了解自己身體的專家,已經成為一種優秀乃至卓越的品質。Bruce W. Perry 在《Fitness for Geeks》當中寫道:「量化,無論是透過 Fitbit、Zeo、Endomondo 或者一張白紙,都是技客(Geek)們所熱衷乃至沉迷的行為。」他甚至覺得,我們是時候重啟一下身體的作業系統了。「當一個技客關心身體健康時,」Perry 說,「他們根本不願意聽從那種傳統健康專家的意見。」 那些信仰量化之力的人們,現在又往前多走了一步——不僅記錄自己吃的每一口食物、走的每一步路以及 REM 數據,還將數據上傳雲端,與他人分享。NYT 的記者 Brian Stelter 就寫了一篇名為《Tall Tales,Truth and My Twitter Diet》的文章,他沒法一個人默默地節食,於是就將每天節食的經歷放上 Twitter,讓數據更容易記錄以及量化。 如果說以往人們還是把自己的人生放進一個堆滿照片的小盒子裡的話,如今我們的人生已經在 Fibit、Amiigo、Basis、UP、Google Glass 裡了。它們通常以自我認知、健康需求、結構化以及高效為由被記錄下來,而我們則堅信知道這些數據一定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我們自己。 但如果有一天,我們開始變得無法停止量化自我的腳步,甚至因為將個人數據上傳到雲端而喪失了各種隱私權時,該怎麼辦? 當 Lisa Betts-LaCroix 第一次在家中生產時,他的丈夫卻沒有全程待在她身邊——每當她的子宮收縮一下,丈夫便立即跑來,隨後又迅速跑到電腦前將這次持續的時間記錄在 Excel 表格裡。注意,他不是在為醫學研究貢獻數據,僅僅只是想為下一次做準備。 今年,Lisa Betts-LaCroix 創造了一種新的量化方法以作回報。她參照《His Needs,Her Needs》書中說的那樣,量化自己與丈夫的關系。她覺得婚姻就像一個夫妻共同管理的銀行帳號一樣,相互之間有愛的行為視為存款,而如果任意一方做了自私或殘忍的事情,則視作取款。量化是這麼進行的——如果丈夫說了什麼不好的話,她可以從丈夫的帳號裡取走 30%,而如果她因為什麼不高興的事情和丈夫打起來,丈夫則有權取走她戶頭裡的所有積蓄。反之,如果誰精心準備了一頓晚餐等等,都可以獲得額外存款。她堅持記錄了好多個月。 Betts-LaCroix 並非電腦科學家,她是一個 48 歲的演員,出生於 Toronto,在 Bay Area 生養自己的兩個孩子。她不無自嘲地說自己其實是一個不怎麼有條理的人,卻深度迷戀讓一切結構化的 idea。她和她丈夫都自稱「自我量化者」,並參與到量化自我的運動中。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一詞來源於連線雜誌主編 Kevin Kelly 和 Gary Wolf,他們在 2008 年提出這個概念,用來借指那些不斷探索自我身體(hack the self),以求能更健康地生活的人們。五年後,成千上萬的自我量化運動的堅定擁護者開始在全國組織聚會,還有數百萬涉足量化自我的參與者也加入其中。 最外圈的參與者,是那些將血糖數據從血糖控制器傳送到智慧型手表上的糖尿病人,或是透過測量來控制每天攝入的黃油量的人。而那些更有力地控制自我的人,則每天記錄他們做多少個俯臥撐、他們上班路上的時間有多長或是他們騎車健身的頻率有多高。還有一部分人則試圖記錄他們寵物的日常數據,日本人就將 Fitbit 用到了寵物身上,也有人將之用在嬰兒的身體數據監控中,比如檢測他們的體溫還有活動。 如果說有人因為記錄量化自我的過程火了的話,那暢銷書《The 4-Hour Body》的作者 Ubiquitous Tim Ferriss 必定是當中翹楚。而網站 750words.com 則要偏文藝一些,自我量化者可以在這個網站上記錄下每天的數據,以及相關的文字分析。 最嚴格的自我量化者當屬 Russell Poldrack,他是神經學和圖像學方面的專家,每週記錄核共振成像以及抽血數據。他嘗試描繪大腦功能,以及一年內身體新陳代謝的情況。他說自己對腦功能的動態十分感興趣,希望透過每一日的詳細記錄來發現它與人類認知功能以及身體代謝之間的關聯。當然也有不少詩意的自我量化者,比如那些每天為孩子拍一張照片以記錄他們長高數據的父母。當你把所有這些人加起來,就拼湊出一個「DIY Big Data」的時代。 Betts-LaCroix 是矽谷 QS Meetup 的組織者,每一次活動都有數百人聚到一塊交換自己近期量化行動的心得。「我記錄我們夫妻間的關系、我的學習、我孩子的教育情況、我的身體以及我的房子,」Betts-LaCroix 說道。但她也在嘗試讓數據僅僅只停留在數據層面,而不會引發她的焦慮——所以體重的增加以及婚姻關系的下降,都使她更冷靜下來看待問題,遠離焦慮的邊界。 另外兩個我採訪的自我量化這則是 Leigh Honeywell 和 Amelia Greenhall。他們讀到當地的聚會邀請後,便開始了兩月一次的圈內人聚會,並且開始控制自己的體重和睡眠。 「我決定去找出令我持續興奮、熬夜不睡的因素,」28 歲的 Honeywell 如是說。她的試驗很簡單,當她了解測試到自己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是 7 個半小時時,根本無需定鬧鐘她每天就會準時醒來——這之前她從來沒有如此放鬆地休息過。 Greenhall 則是舊金山地區 QS Meetup 的組織者。他今年 26 歲,將 QS 稱作「正念練習」。過去七年中,Greenhall 一直在追蹤自己的體重,每十天計算一次平均值。「不論我是重了還是輕了,睡得很好或睡眠不好,我都會知道。」她說,同時將其記錄在自己的《Read,Done,Accomplished》列表裡。 在一次 TED 大會上,QS 運動的發起者 Gary Wolf 列舉了他自己的一系列數據:比如每晚會醒來幾次,每秒的心跳是多少下,每天喝下的咖啡因數量是多少…… 量化自我,與其說是一種健康哲學,不如說其是關於自我的哲學更為准確。它象徵著一種信仰:當你對自己身體的數據了解得越為詳細,尤其是每日的變化都了如指掌時,你就能更好地提升它。 不過,一定要追溯的話,18 世紀的日記作者到 1950 年那些健美運動的提倡者都可以視作 QS 運動的先驅。本傑明·富蘭克林和用 8 小時拍攝帝國大廈的 Andy Warhol 都算是 QS 的鼻祖。但要如此大規模地形成運動,非科技的幫助無以達成。只有當科技發展到電子感應器能如此普及時,我們才能和朋友們一起成為自我量化者。 其實當今世界幾十億的人群,每天透過手機產生的地理位置、視頻、照片、聲音等信息都算是量化世界中的一部分。「自我量化者無疑也在貢獻『大數據』」,《大數據》的作者 Cukier 說,「大數據與大小無關,它指的是如何用數據來產出新的東西。我們正在隨時隨地收集我們自己的呼吸以及心率數據——這是從前只有大的調查研究室才能做到的,而如今這樣的數據正在爆發。」 「量化自我」是一種自己成為專家的理念,因為如今研究機構只能告訴你從藥效到選舉的幾率,但卻不能告訴你跟你自己相關的任何准確數據。 《Who Owns the Future?》的作者、電腦科學家 Jaron Lanier 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因此變成科學家,消除原本的偏見和盲區,那麼社會生產力將得到提升。從看不到自己身體內部的狀態,到實時能觀測到我們的身體的變化,50 歲的 Lanier 看到了解自己身體的價值。 「量化是照顧自己的最好方式,」Cukier 說。因為 UP 手環的檢測作用,他可以控制他入睡以及清醒的時間,讓自己能保持最有活力的狀態。「過去專家們做了無數實驗來探索這一方法,但現在我們每個人用 100 美元的 UP 手環就能知道了。」 但 Cukier 也擔心,量化自我會帶來憂鬱症。如果人們持續不斷地檢測自己的身體情況,一旦數據圖表表現出即將患上疾病的雜音徵兆,人們就將陷入焦慮。後來我問紐約的心理學家 Steven Reisner 量化自我如何影響到他的病人時,他說:「量化自我太容易讓人沉迷其中,所以我總勸人不要過度陷在裡面,你知道曾經有一對夫婦來找我,跟我抱怨量化自我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的價值。」 Honeywell 和 Greenhall 則質疑現在市場上的體重測量裝置實在太多了。雖然量化自我讓 Greenhall 兩年內輕了 40 磅,但 Honeywell 卻恰恰相反,她因為緊張而變得過分消瘦。「我想跟所有提供這種產品的公司說,他們應該給消費者關掉飲食檢測的選擇。」Honeywell 說,「我喜歡 Fibit 正式因為它給了我一個選擇,讓我可以保證我的體重低於某個數值就好。」 量化自我固然可以幫助某些飲食不規律的人群,但它的有害之處同樣明顯,一旦有人過度沉迷,變很容易患上厭食症。臨床學家 Diana Freed 表示,量化自我產品的過分湧現,實際上大大增長了厭食症的患病可能。 所以,就像 Lanier 說的那樣,「量化自我有兩個問題,一是個人數據的隱私,另一點則是參與者們的視野會變得狹窄。」當人們過度關心自己身體的各項數據時,他們的思維將變得機械化。 VIA: thedailybeast.com |
Posted: 09 Jul 2013 04:37 AM PDT 九易購物總經理楊明芳、行銷長李朝基 挾著兩度創業皆以高價被 eBay、Yahoo!奇摩收購之姿,九易資本董事長何英圻帶著成功的電子商務經驗與團隊,從網路拓展到行動,推出「App 開店」平台以及「91mai 就要買」行動商城 app1,希冀為台灣網購業者與消費者打造「走到哪買到哪」的購物體驗。 包括董事長何英圻在內,九易購物團隊主要成員總經理楊明芳、技術長林志鴻、行銷長李朝基、商品開發副總方慧芬,全部都是前力傳資訊與興奇科技的要角,目前 20 幾名員工也有 7、8 成皆從興奇科技轉戰而來,其中有一半左右是 RD 技術人員。這批曾締造佳績的台灣電子商務老將,能否在行動時代再創高峰,頗受矚目。 九易購物行銷長李朝基指出,目前台灣行動購物僅佔整體網路購物 3%,遠遠落後美國的 11% 與中國的 4.8%,但根據資策會預估,2015 年台灣行動購物市場將佔整體網購市場 6%,至少將有 600 億市場規模;到 2020 年以前可望超過 15%,達 2400 億新台幣。 商機潛力無限,不過台灣 app 開發商的電商經驗匱乏,再不然就是現行電商業者缺少 app 開發技術等問題阻撓台灣行動購物發展,因此九易購物推出 app 開店平台,讓業者擁有 iOS、Android 獨立品牌 app 以及手機 Web 網站,九月底前費用相對便宜:
九易為商家製作的 app,相同模版下商家可於後台進行個性化設計, 業者可以利用後台修改符合商店風格的設計,每個獨立 app 的產品都會同時在九易自己的商城 app 上架,彼此互相串連,帶進更多人潮。另外業者還可設定 LINE 個人帳號,與消費者即時互動。 從 6/24 第一個商店 app 上線到 7/4,10 天內總共 10 個 app 下載量達 15 萬,以在 Yahoo!奇摩販賣美妝產品起家的「86 小舖」上線當天訂單數將近 1000 筆,目前已有包括東京著衣、86小舖、Solone、良興等 30 家店上架。九易購物今年目標是為 500-1000 家商店推出 app,並於 3 年內達到 10000 家。而實體商家也將成為他們下一波招商重點。 九易購物由何英圻 100% 投資,資本額為新台幣 2250 萬。鑒於過去閃耀的經歷,在場媒體問及,九易購物未來是打算循老路「被收購」,還是打算 IPO 上市?何英圻不願透露僅表示,IPO 不是重點,創造成功的商業模式才是當務之急,還沒起步就「談後面的事情一定會失敗。」不過何英圻倒是指出,九易資本將會繼續擴大投資行動商務。 從 2011 年開始構思切入行動商務領域,2012 年 6 月成立九易購物,這群電商老將能否三度創業成功,活絡台灣行動購物市場,令人期待。 |
Posted: 09 Jul 2013 12:17 AM PDT (本文轉載自 Tech2IPO)
很多人從小就幻想能像漫畫裡的人物一樣穿上機械裝甲、戰鬥外衣與敵人一戰,可惜那時候科技還不夠發達,而且我們只有買零食的錢。不過現在好了,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幾款可供選擇的機械外衣,雖然現在功能還比較簡陋,但是可以看到它們已經初具「戰鬥潛力」,穿上它上街頭,肯定拉風(如果你有錢的話)。 據國外媒體Gizmag報導,日本一家名為Sagawa Electronic 的科技公司已經將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研發出一款名為Power Jecket MK3 的機械外衣,人鑽進去之後活動,MK3 可以完全模擬人的動作,就像是《EVA》中的機器人一樣,同步率超過100%!如果你願意支付12.3 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70 萬元)的話,就可以獲得這一件機械外衣,全球限量5件。 Power Jacket MK3 非常輕便,重量僅25kg,高2.25 米,使用鋁合金與碳纖維混合材料製造。MK3 使用主從系統,手腳關節使用馬達傳動,跟科幻片中操縱機器人完全一樣。 MK3 不僅輕便,而且堅固,它的結構可以承擔一個成年人並能帶著他奔跑,手指關節的靈活度也相當高,用手就可以控制MK3 拿起一個雞蛋而不打破它。MK3 的正式版本將於本月的日本玩具模型展展示,同時還將發佈一部動畫片為其助陣。雖然說目前階段的機械外衣娛樂性大於實用性,但是這種創新卻可以讓我們看到未來、實現夢想。 (實現夢想?) 除了MK3 機械外衣,兩年前也出現過一款名為Skeletonics的機械外衣,高2.5 米,重25kg,外觀跟MK3 有些相像,但是兩個項目並沒有多少關係。目前skeletonics 團隊正在研發一款更大的機械外衣Exonnecs,它高達3.5 米,重達200kg,除了正常的站立姿態,還可以瞬間切換到地面交通工具模式,時速可達80km/h。 以上兩個例子只能說是娛樂大眾的產品,幾乎沒有實用性。其實市面上也有不少公司都在開發類似的增強人體機能、力量的外置設備。如果說,智能手錶、智能眼睛是可穿戴設備,那麼機械外衣可是真真正正地可以穿在身上的設備。 |
Posted: 08 Jul 2013 08:53 PM PDT 圖片:周星馳《九品芝麻官》 前天在文章末提了個問題:「網友們能從此學會收斂言論嗎?」其實心裡已經有答案了。 只是沒想到,文章後還是出現了更激烈的評論。在討論是否收斂言論的文章後面放肆言論?——沒有比這更諷刺了。 事情激起了我對網路評論和語言暴力的思考,想起之前 Echo 分享的 Internet trolls 漫畫。Trolls 的意思是「巨怪、巨魔」。魔獸世界里為人熟知的達卡萊巨魔和冰霜巨魔,原名就是 Drakkari troll 和 Ice troll。 繪製漫畫的是 Lucy Pepper,一位插畫師。她對Internet troll的定義——
Lucy 對這類極端人群的刻畫入木三分。有幾種人讓我印象深刻。 專欄作家「過去十年,她在網上花了太多時間,腦子裡充滿了愚蠢的笑料、空洞的廢話和無聊八卦。」 「表面上,她還算討喜和無害,咧嘴傻笑,穿雙笨笨的大鞋,四處寫點零碎東西取悅他人。她畫顏色奇怪的風景,烹煮同樣奇怪的食物。」 「她花大量時間閱讀評論、Tweets 以及論壇白痴回應的帖子;她追逐 Twitter 上的過時對話,名人閒聊,偏執狂和非偏執狂的交談,閱讀《每日郵報》、《肯塔基新聞》網站上的評論,滿眼都是低能文字;她勇敢地面對 Graun 和 Torygraph 評論框,在狂言浪語間尋求樂趣;她悄悄潛入論壇,只為目睹白痴和蠢貨互譙。」 精英「一個專業的 troll。他可能是媒體或演藝產業的一員,自命不凡。」 「能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傳播,他感到無比光榮。獲取更多關注比其他事情更重要,他無比陶醉。」 工程師「他是個有點虛情假意的 Geek,認為自己正聲名鵲起,而網路卻在萎縮。他得意於目前所有,躊躇滿志地認為自己正讓網路變得有趣。」 可憐蟲「他從三流大學畢業,帶著可憐的學分和怯懦的想法。」一個四處抱怨不公,控訴他人的道德怨婦。(編按:可憐蟲在台灣譯為「魯蛇」可能更貼切) 大學生「他大學二年級,於是不管學什麼,他都是世界的權威:數學、物理、電腦科學⋯⋯」 「他搜尋任何與他專業相關的部落格和論壇文章,然後痛斥對方愚蠢。」 低能粉絲「她 12 歲,所以你不能對她太生氣。」 「儘管愛並非一個強烈字眼,但她真的只愛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 「她打開 Facebook,找些連結丟給朋友。然後到 YouTube 搜尋小賈的影片。” 暴民「他利用煽動性字眼挑起論壇爭端,這能讓他看起來更聰明。當然,他遠沒有聰明到成為名駭客,只會些低級的 Photoshop 技巧和頁面重新定向。不過這些已經讓他很令人頭痛了。」 「但現實中,他甚至不敢和你交談。面對被他激怒的人群,他就像隻老鼠一樣四處逃竄。」 |
Posted: 08 Jul 2013 07:23 PM PDT
Photo Credit : jurvetson 編者註:本文作者Ivan Minic是塞爾維亞最大線上社群的創辦人,原文為來自於medium.com,標題為《10 Business Lessons From Jeff Bezos》 儘管身負Amazon CEO 頭銜,Jeff Bezos 其實跟很多在祖父牧場裡度過夏天的人一樣。 (延伸推薦閱讀: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是選擇塑造了我們的人生。為你自己塑造一個偉大的人生故事。」) 他是一個頗有天賦的數學家,二十幾歲便在華爾街工作,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他決定從紐約開車去西雅圖,在途中他寫下一份自認為能夠獲利的商業計劃書,並從自家車庫裡開始做起。這家公司發展壯大之後正是今天的電商巨頭Amazon。 以下是他在過去幾年中說過且可能會引發你思考的十句話: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